高考语文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2

合集下载

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

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

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教案标题: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2. 学生能够运用文言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和阅读理解。

教学重点:1. 学习和辨析常见的文言词语。

2. 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结构。

3. 运用文言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和阅读理解。

教学准备:1. 课本和教辅材料。

2. 针对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练习题和活动。

3. 板书工具和教学展示材料。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引起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2. 通过一些有趣的问题或图片,让学生思考并猜测文言词语的含义。

步骤二:学习文言词语(15分钟)1. 介绍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何以”,“吾”,“尔等”,“斯”等,并解释其含义和用法。

2. 通过例句和练习题,让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些文言词语。

步骤三:学习文言句式(20分钟)1. 介绍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如“不仅...而且...”,“不可或缺”,“如此...以至于...”等,并解释其结构和用法。

2. 通过例句和练习题,让学生掌握这些文言句式的运用。

步骤四:运用文言词语和句式(15分钟)1. 给学生一些写作或阅读理解的任务,要求他们运用所学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

2.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分享他们的作品和答案。

步骤五:总结和拓展(10分钟)1. 回顾所学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巩固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提供一些拓展材料和资源,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学习文言词语和句式。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和阅读中积极运用文言词语和句式。

2. 提供更多的阅读材料和写作练习,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和活动的表现和参与情况。

2. 学生在写作和阅读理解任务中的表现和成果。

教学反思:1.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及时解答和反馈。

高考语文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2

高考语文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2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也,逖少孤,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

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

”因起舞。

及京师大乱,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

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复之志。

时帝(元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进说,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

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

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

屯于江阴,起冶铸兵器,得二千余人而后进,遂克谯城(豫州治所)。

数遣军要截石勒,勒镇戍归附者甚多。

时赵固、上官已、李矩、敦默等各以诈力相攻击,逖遣使和解之,示以祸福,遂受逖节度。

逖爱人下士,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由是黄河以南尽为晋土。

河上堡固(小城堡,又称“坞”)先有任子在胡者,皆听两属,时遣游军伪抄之,明其未附。

诸坞主感戴,胡中有异谋,辄密以闻,前后克获,亦由此也。

其有微功,赏不逾日,躬自俭约,劝督农桑,克己务施,不畜资产,子弟耕耘,负担樵薪。

又收葬枯骨,为之祭,百姓感悦。

石勒不敢窥河南,使成皋修逖母墓,因与逖书,求通使交市。

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

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晋书•祖逖传》)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遑:闲暇,功夫b.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遇:碰上c.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滋:滋长,发展d.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报:回复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避地:迁地以避祸患b.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部曲:私家军队c.遂受逖节度节度:节度使,官名d.河上堡固先有任子在胡者任子:任官的子弟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虽大风浪不能鸣也b.又收葬枯骨,为之祭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c.“此非恶声也。

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

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

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常见的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如实词、虚词等。

2、帮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

3、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能够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子。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和判断方法。

2、难点(1)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实词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2)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的结构和翻译。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言词语和句式的基本概念、特点和用法。

2、练习法: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言文句子,共同分析其中的词语和句式。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段简短的文言文,如《论语》中的名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词语和句式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1)文言实词常见的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讲解一词多义现象,如“兵”,在“兵不厌诈”中是“战争”的意思,在“短兵相接”中是“兵器”的意思。

词类活用,如名词作动词、动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名词等。

例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是名词作动词,意为“驻军”。

(2)文言虚词常见的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

讲解虚词的不同用法和意义,如“之”的用法有:作代词,代指人、事、物;作助词,有“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等作用;作动词,意为“到……去”。

(3)文言句式判断句:常见的形式有“……者,……也”“……,……也”“……者,……”等。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被动句:“于”“为”“见”等常表示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倒装句宾语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状语后置:标志性的词语有“于”“以”等。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详细)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详细)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1文言文词语和句式一、理解词语和句式——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级)[知识要点]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就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所谓“浅易”文言文,大致可以用以下几个标准来衡量。

第一,从文章运用的词汇来看,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非常用词出现的机会极少。

此外,名物典章制度等专门术语也很少运用。

第二,从文章出现的语法结构来看,主要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以及一般性的词类活用。

文言虚词的运用也以常见的典型的用法为主。

第三,从文章的体裁上看,主要是叙事、写景、抒情、一般说理等形式,而不是专门性较强的学术著作之类的作品(如《文心雕龙》)。

第四,从文章内容涉及的范围来看,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联系较为松散,少用典故。

第五,从文章的整体风格来看,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如先秦两汉散文与唐宋八大家之类后世古文家(不是骈体文作家)的作品。

不过由于高考这一选拔性考试自身的要求,并非所有浅易文言文均可用作考试的材料。

大致说来,文言文阅读的命题在选取文段时常有这样一些考虑:语言规范标准,却又不刻板雷同;内容深浅适中,但又含有较深的意蕴;文笔流畅多彩,决不晦涩单调;风格雅正典范,却又不千篇一律;设题之点较多,而又能分出深浅层面;总体难易适度,无过难或过易的地方。

此外,选段还应和学生应该具备的文言知识有一定的联系。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量大的是词汇。

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非常重要。

而实词与虚词相比较,更是阅读文言文关键的一环。

要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必须做到能够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实词的词义。

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又必须注意以下四点: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2.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3.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宇;4.理解和掌握实词活用的多种形式。

【知识点解说】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古今汉语的同形词语,只有一些基本词(“天”、“地”、“山”、“水”等)和一些专有名词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大多数都有了变化。

高中语文《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实词、虚词及其用法;(2)了解文言文的基本句式结构,并能正确判断和运用;(3)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对比、归纳等方法,系统掌握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特点;(2)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句子,理解文章内容;(3)学会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主学习和探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增强学习文言文的信心;(2)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魅力,领会传统文化精髓;(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实词:(1)一词多义现象;(2)词类活用现象;(3)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2. 文言虚词:(1)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3)虚词的辨析和运用。

3. 文言句式:(1)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等特殊句式;(2)省略句、倒装句、固定结构等;(3)句式结构的分析与翻译。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文言实词的辨析和运用;(2)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3)文言句式的判断和翻译。

2. 难点:(1)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判断;(2)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辨析;(3)复杂句式的分析和翻译。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解法:讲解文言词语和句式的基本概念、用法和例句;(2)比较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词语和句式的特点;(3)实践法:让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提高阅读能力。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文言词语和句式的图片、例句等;(2)工具书:引导学生查阅字典、参考资料;(3)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平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2)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 讲解新课:(1)讲解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2)讲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3)讲解文言句式的判断和翻译。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第一章:文言文简介1.1 学习目标了解文言文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1.2 教学内容文言文的定义和起源文言文的特点:简洁、含蓄、固定词序等文言文的阅读方法:上下文推断、查找注释、掌握词义等1.3 教学活动引入文言文的概念,引导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通过举例讲解文言文的特点,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教授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第二章:文言文词语2.1 学习目标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实词和虚词理解文言文词语的引申义和比喻义2.2 教学内容文言文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文言文虚词:介词、连词、助词等词语的引申义和比喻义:一词多义的现象2.3 教学活动通过举例讲解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断词语的含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讨论一词多义的现象,让学生理解词语的灵活运用第三章:文言文句式3.1 学习目标掌握文言文的基本句式结构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表达方式3.2 教学内容文言文句式结构:主谓宾、定状补等文言文特殊句式: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等文言文表达方式:比喻、夸张、对偶等3.3 教学活动通过举例讲解文言文句式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构成分析文言文特殊句式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技巧练习翻译文言文句子,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第四章:文言文阅读与赏析4.1 学习目标能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文章欣赏文言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4.2 教学内容文言文文章的阅读与理解:把握文章大意、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主旨等文言文语言美和意境美的赏析:修辞手法、情感表达、艺术风格等4.3 教学活动选取适合学生阅读的文言文文章,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和理解分析文言文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引导学生欣赏文言文的魅力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第五章:文言文翻译技巧5.1 学习目标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能够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子和文章5.2 教学内容文言文翻译原则:忠实原文、保持语义、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等文言文翻译方法:直译、意译、对译等文言文翻译技巧:词义确定、句子结构调整、修辞处理等5.3 教学活动讲解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翻译技巧练习翻译文言文句子和文章,指导学生运用翻译技巧进行翻译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第六章:文言文词汇拓展6.1 学习目标扩展文言文词汇量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词汇现象6.2 教学内容一词多义: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古今异义:古代词汇在现代的不同意义专有名词和文化词汇:古代的人名、地名、官职等6.3 教学活动通过词汇游戏、竞赛等方式增加学生对文言文词汇的兴趣分析文本中的词汇现象,引导学生理解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介绍古代文化词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文本第七章:文言文阅读实践7.1 学习目标提升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学会分析文言文文章的结构和逻辑7.2 教学内容阅读理解技巧:快速把握文章大意,准确理解细节信息文章结构分析: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逻辑推理: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7.3 教学活动提供不同难度的文言文文章,让学生独立阅读引导学生学会做笔记和标注,帮助理解文章结构和逻辑组织讨论,让学生分享阅读心得和理解过程第八章:文言文写作技巧8.1 学习目标学习文言文的写作风格和技巧8.2 教学内容文言文写作风格:简洁、典雅、含蓄等文言文写作技巧: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用词搭配等8.3 教学活动分析经典文言文文章的写作风格和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练习,提供反馈和指导组织写作展示,让学生互相学习和提高第九章:文言文与文化9.1 学习目标了解文言文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掌握文言文中的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念9.2 教学内容文言文与传统文化的关联:诗词、散文、史书等文化元素:礼仪、道德、哲学等价值观念:忠孝、仁爱、诚信等9.3 教学活动通过文言文文本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念分析文言文中的文化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文化背景组织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礼仪表演等,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第十章:文言文综合应用10.1 学习目标提升文言文综合应用能力能够运用文言文进行交流和表达10.2 教学内容文言文对话:模拟古代场景,进行文言文对话练习文言文交流:组织文言文角,鼓励学生运用文言文进行交流10.3 教学活动创设古代情境,让学生进行文言文对话练习组织文言文交流活动,如辩论、演讲等,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环节是值得重点关注的,它们分别是:1. 第二章中的“文言文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和第三章中的“文言文句式结构:主谓宾、定状补等”。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二:文言文知识点全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二:文言文知识点全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二:文言文知识点全解析文言文知识点全解析在准备高考语文文言文考试的时候,了解相关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深入学习,才能在高考中获得好成绩。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全面解析文言文的知识点,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用法。

第一部分:文言文的基本特征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部分,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

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首先要了解它的基本特征。

1.物象助词与抽象助词物象助词是指指物化形特定的语助词,如“之”、“乎”、“之乎者也”等。

抽象助词则是指语气助词,如“兮”、“耳”、“者”、“也”等。

学习者要了解这些语助词的用法和差别。

2.杂阕体和楚辞体在文言文中,有两种不同的写作风格:杂阕体和楚辞体。

杂阕体是一种较为繁琐的写作风格,用于说明或敘述,而楚辞体则更感情化,用于抒发文化思维和个人的情感。

3.精神和文化意义在文言文中,精神和文化意义非常重要。

有些单词可以在不同的场合下拥有不同的含义,例如“众人皆醉我独醒”,就不仅仅指人们在喝酒,还指不同的文化思维、社会行为等。

第二部分: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在了解文言文基本特征后,必须要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以确定其用法。

1.名词名词在文言文中非常重要,是表达含义和信息的主要手段之一。

名词按照语义可分为实词和虚词,实词通常是实存或性质等归类,虚词通常是具有一定功能的词。

2.动词动词是文言文的主要格局之一,是表现事件、行动、状态、思想等的方式。

文言文的动词同样可以根据语义和派生词来进行分类。

3.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是常见的修饰语,表示时间、地点、方向等具体的情境。

例如,“乃”表示时间,后置在动词前,说明此时是之后发生的事件。

4.数词和中文一样,在文言文中,数词主要用于表达大致的实数,例如“百”、“千”、“万”等。

在文章中,数词通常与名词联系在一起,用于修饰或强调其数量。

第三部分:文言文的基本规范了解了文言文的基本特征和语法后,学习者还必须牢记一些基本规范,才能使自己的文言文作品更为规范和精准。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

一、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二、教学对象:高中学生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词语和句式结构。

2. 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生知识分析、解读古代文献。

四、教学内容:1. 文言文词语: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等。

2. 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词语和句式的概念及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文言文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

3. 练习法: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一、文言文词语1. 动词:如“曰”、“行”、“闻”、“见”等。

2. 名词:如“夫”、“盖”、“然”、“矣”等。

3. 形容词:如“美”、“恶”、“高”、“下”等。

4. 副词:如“乃”、“即”、“且”、“若”等。

5. 介词:如“于”、“乎”、“自”、“从”等。

二、文言文句式1. 判断句:如“此乃吾之错误也”、“夫子在其中矣”等。

2. 被动句:如“吾被赐矣”、“见攻于人”等。

3. 倒装句:如“夫子之言,于我如梦”等。

4. 省略句:如“吾欲之江南”中的“之”字省略。

三、动词用法案例分析1. 案例一:“吾闻夫子之言,遂改过自新。

”2. 案例二:“子贡行,孔子望之曰:‘吾道一以贯之。

’”四、名词用法案例分析1. 案例一:“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2. 案例二:“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知固非一成不变也。

”五、形容词用法案例分析1. 案例一:“孔子曰:‘吾自卫反鲁,乐正。

’”2. 案例二:“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您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编写剩余的五个章节。

希望这份教案对您有所帮助!六、副词用法案例分析1. 案例一:“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 案例二:“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七、介词用法案例分析1. 案例一:“孔子曰:‘吾自卫反鲁,乐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2 www.5y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2●歼灭难点训练、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也,逖少孤,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

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

”因起舞。

及京师大乱,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

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复之志。

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进说,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

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

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

屯于江阴,起冶铸兵器,得二千余人而后进,遂克谯城。

数遣军要截石勒,勒镇戍归附者甚多。

时赵固、上官已、李矩、敦默等各以诈力相攻击,逖遣使和解之,示以祸福,遂受逖节度。

逖爱人下士,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由是黄河以南尽为晋土。

河上堡固先有任子在胡者,皆听两属,时遣游军伪抄之,明其未附。

诸坞主感戴,胡中有异谋,辄密以闻,前后克获,亦由此也。

其有微功,赏不逾日,躬自俭约,劝督农桑,克己务施,不畜资产,子弟耕耘,负担樵薪。

又收葬枯骨,为之祭,百姓感悦。

石勒不敢窥河南,使成皋修逖母墓,因与逖书,求通使交市。

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

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遑:闲暇,功夫B.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遇:碰上c.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滋:滋长,发展D.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报:回复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避地:迁地以避祸患B.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部曲:私家军队c.遂受逖节度节度:节度使,官名D.河上堡固先有任子在胡者任子:任官的子弟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虽大风浪不能鸣也B.又收葬枯骨,为之祭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C.“此非恶声也。

”因起舞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D.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4.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祖逖“收复治理河南”措施的一组是()①中流击楫而誓②数遣军要截石勒③逖遣使和解之④逖爱人下士⑤躬自俭约,劝督农桑⑥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④⑥D.②③⑤5.下列对祖逖事迹的叙评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祖逖年轻时就有远大志向,晋室南渡后,他立志澄清中原,与刘琨同被共寝,互相勉励,闻鸡起舞。

B.祖逖向元帝建议北伐,元帝对他大力支持,任命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他大批物资、兵器。

祖逖率众渡江,中流击楫而誓,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决心。

c.祖逖克复谯城,多次遣军要截石勒,收编赵固等人,对任子在胡者进行严厉打击。

终于使黄河以南尽为晋土。

D.祖逖爱人下士,躬自俭约,劝督农桑,并要子弟参加劳动,因而深得百姓爱戴。

他允许与胡人互市,获利十倍,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6.翻译下面语句①胡中有异谋,辄密以闻。

②子弟耕耘,负担樵薪。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2题。

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

年十七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

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姊,乡里称其敦睦。

出为句容令,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

秦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为司徒参军,言之明帝,擢为明威将军、巴东建平二郡太守。

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

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

谦曰:“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何烦兵役,以为国费。

”固辞不受。

至郡,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竞饷金宝,谦慰谕而遣,一无所纳。

及掠得生口,皆放还家。

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

郡境翕然,威信大著。

视事三年,征还为抚军中兵参军。

齐初,为宁朔将军、钱塘令,治烦以简,狱无系囚。

及去官,百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遗,追载缣帛以送之,谦却不受。

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车厩居焉。

天监六年,出为辅国将军、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

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

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

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

谦自少及老,历二县五郡,所在廉洁。

居身俭素,床施蘧篨屏风,冬则布被莞席。

夏日无帱帐,而夜卧未尝有蚊蚋,人多异焉。

年逾九十,强壮如五十者,每朝会,辄先众到公门。

力于仁义,行己过人甚远。

众威服其仁义。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年十七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干:才能。

B.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宾:宾客。

c.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去官:离任。

D.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劝:勉励,提倡。

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A.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B.休仁以为司徒参军c.郡境翕然,威信大著D.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长借官空车厩居焉人多异焉B.以治干称躬耕以养弟姊c.收入常多于邻境力于仁义D.言之明帝追载缣帛以送之10.以下全能表现孙谦政治才能的一组是()①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②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③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④郡境翕然,威信大著⑤治烦以简,狱无囚系⑥每去官,辄无私宅A.①②④⑤B.③④⑤⑥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⑥11.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孙谦因为父亲担心自己将来有一天会离开所居官职,就躲避到历阳,从事耕作以养活弟妹。

B.孙谦在做巴东、建平二郡太守时,对于原先抢掠的蛮人,都将他们释放回家。

c.孙谦在做宁朔将军、钱塘县令时,用简便的方法处理繁杂的事务,狱中没有关押的罪犯。

D.孙谦在晚年依然努力实行仁义,自己所做的超过一般人很多,大家都很敬佩他。

12.翻译下列语句①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

②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

附:参考答案歼灭难点训练1.B[遇,应解释为“对,对待”。

《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

]2.c[节度应解释为“布署,节制调度”。

]3.c[“因起舞”中的“因”:于是;“因河为池”中的“因”:依靠,凭借。

A项中的“虽”都解释为“即使”。

B项中的“为”都是介词,“替”。

D项中的“而”都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4.D[注意,这一题的题干中的要求是“措施”。

]5.D6.①胡人那边有什么特别的谋划,就秘密地将消息使祖逖知道。

②子弟们都亲自耕田锄草,挑担砍柴。

7.B[这道题可以通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意义。

A、c、D项在所处语境中词义的解释都是正确的。

B项中,根据语法关系“宾”用在表否定的“不”之后,应为动词;其次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孙谦认为少数民族不服从的原因是以前的长官对他们有失礼仪,应解释为“服从”。

]8.B[B项中的“以为”在古汉语中有两种用法:一是“以……为”的形式,可以理解为“把……当作”或“任用……做”等;二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可以理解为“认为”。

而文中王休仁是任用孙谦做司徒参军,由此可以判断B项为正确答案。

]9.D[A项中两个“焉”意义不同,第一个为代词,代指住的地方,可译为就住在那里;第二个为助词,不译。

B项中第一个“以”表原因,第二个“以”表凭借、方式。

c项中第一个“于”表相比之义,第二个“于”表在某方面。

D 项中两个“之”都代指孙谦。

]10.c[②句是讲孙谦的前任官员们常采用的管理方式,非孙谦本人事迹;⑥句是写孙谦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写他的清廉。

此两句不合题旨要求,可排除。

①句是对他初任句容县令政绩的概括,此句中的“神明”,④句中的“威信大著”都以为政的结果从另一面表现了他的政治才能。

③与⑤句皆直接描写他为政的措施,是他政治才能的表现。

]11.A[A项叙述不合原文意思,原文中“父忧去职”指因父亲病丧他离职,此项中错误理解为“父亲担心”;另一方面,此项中“躲避”之说不当,原文为“客居”于某地,即所住之地非自己的家乡。

]12.①孙谦将去上任,官方下让他募集一千人跟随他赴任。

②自己俸禄中出于本郡官吏百姓的那部分,他都免除不收。

【备用资料二】常见实词词义归纳1.爱ai①喜欢、爱护。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②怜惜、同情。

爱其二毛。

《左传》③吝惜,舍不得。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2.比bi①并列,挨着。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杜少府之任蜀州》②副词,接连地。

比三年日蚀。

《汉书•外戚传》③勾结。

朋比为奸。

④比较。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涉江》引申为比拟,认为和……一样。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诸葛亮传》⑤及、等到。

比至当阳,众十余万。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⑥近来,最近。

比得软脚病。

《祭十郎文》⑦比比:处处。

比比皆是。

频频,屡次。

郡国比比地动。

⑧比年:每年;连年。

3.北bei①北方。

思念北边之未安。

《盐铁论》②打了败仗往回跑。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过秦论》4.罢ba①停止。

秦出兵,五国罢兵②结束、完了。

及反,市罢。

《韩非子•郑人买履》③罢免、停职。

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藏等。

pi④通“疲”疲劳,疲乏。

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必通也。

《论积贮疏》5.倍bei①同“背”背向、背着。

引申为:违背、背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②加倍。

皆倍其爵赏。

《墨子•号令》6.被bei①被子。

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训俭示康》②覆盖。

凝霜被野草。

阮藉《咏怀》③加于……之上,遭受,蒙受。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屈原列传》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荆轲刺秦王》pi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被坚执锐。

《史记•陈涉世家》屈原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7.病bing①生病病。

永元中,病卒于家。

《后汉书•王充传》引申为精疲力尽。

士民疲病于内,霸王之名不成。

《新唐书•杜希全传》②毛病,弊病。

献体要八章,砭切政病。

③担心,忧虑。

郑人病之。

《左传•襄公二十四》区别:“病”常指病得很重;“疾”则指一般生病。

8.暴pu晒。

一暴十寒引申为暴露,显露。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六国论》bao①又猛又急。

暴风骤雨。

河水暴益。

②凶恶残酷的。

不畏强暴。

暴秦之欲无厌③欺凌,损害。

自是之后,以强陵弱,以众暴寡。

《庄子》9.薄bo①少,与“多”相对,事力劳而供养薄。

《五蠧》②微弱。

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

③轻。

故薄罚不为慈,诛严不为戾。

④迫近。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陈情表》⑤草木丛生的地方。

死林薄兮。

《涉江》⑥轻视,瞧不起。

厚今薄古⑦贫瘠。

薄田十五顷。

《诸葛亮传》⑧稀。

薄粥。

0.长chang与“短”相对。

引申为长久。

天长日久。

zhang①成长,增长。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采草药》②掌握,担任。

而翁长铨《记王忠肃公翱事》③排行第一。

长子。

木兰无长兄。

《木兰诗》④年纪大,与幼相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