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6

合集下载

文言文教案模板汇编5篇

文言文教案模板汇编5篇

文言文教案模板汇编5篇文言文教案篇11、理解:领会前人关于“志”、“力”、“物”三者关系看法的精神实质,记住做学问要“深思慎取”的告诫,学习他们不相信旧说,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强调实践,反对主观臆断的态度。

2、积累:⑴ 丰富学生有关文言文的诵读知识,培养诵读文言文的习惯。

⑵ 了解几种文言句式,特别是宾语前置句。

3、运用:辨析几种常见的修辞格。

1、诵读知识及诵读习惯的培养。

2、理解“志”、“力”、“物”三者关系,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3、作者略写仆碑、前洞,详写后洞,与全文主旨的关系。

4、掌握“观”、“名”、“文”、“求”等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其”的不同用法。

1、读准难字字音,掌握异读的三个类别。

2、读准文言句子,不要读破句。

3、了解文言虚词在表达语气、传达感情上的作用。

串讲法、诵读法、多媒体。

第一课时一、解题1、本文体裁:游记散文。

2、全文内容:通过游山,阐发两点感想。

二、范读全文,自读三、逐段辨析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对照译文,辨析疑难)1、第一段:⑴ 读准下列词语的字音:浮图、庐冢、漫、华、谬等。

⑵ 译句: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⑶ 分析“其”字的用法。

⑷ 找出名词用作动词的例句。

2、第二段:⑴ 找出名词作状语的例子:侧出。

⑵ 找出形容词作动词的例子:穷、明。

⑶ 解词:旷、拥、怠、加、咎、极等。

⑷ 不要读破句:“而余亦悔之……之乐也。

”3、第三段:⑴ 辨析:“焉”、“而”、“也”等虚词用法。

⑵ 解词:观、得、非常、至于等。

⑶ 读准音:“相之”。

⑷ 口译本段。

4、第四段:⑴ 标出下列句子的语中停顿处:“后世”句。

⑵ 悲夫(fú)5、第五段:⑴ 找出假借字。

⑵ 找出判断句、省略句。

四、作业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一、分段讨论问题1、第一自然段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提示:记所游山名,交待“褒禅”山名之由来,介绍华山洞的位置及命名原因,考证“华山”原名叫“花山”。

文言文翻译教案

文言文翻译教案

文言文翻译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帮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翻译技巧。

3、培养学生准确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文言文翻译的“信、达、雅”原则。

(2)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3)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及翻译方法。

2、难点(1)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实词的准确翻译。

(2)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特殊句式的正确转换。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翻译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使学生对翻译有初步的认识。

2、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翻译技巧。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翻译中的难点和疑问,激发学生的思维,共同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段简单的文言文,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让学生尝试翻译,从而引出文言文翻译的话题。

2、讲解文言文翻译的原则(1)“信”强调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含义,不随意增减或改变。

举例:“沛公军霸上”,应翻译为“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不能随意改变“军”的意思。

(2)“达”要求译文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比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翻译为“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语言表达要自然。

(3)“雅”注重译文的优美和文采,但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较高的要求,先保证“信”和“达”。

3、文言实词的翻译(1)一词多义讲解常见的一词多义现象,如“兵”,有“兵器”“士兵”“军事”等意思,要根据上下文确定其具体含义。

例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中“兵”指“兵器”;“赵亦盛设兵以待秦”中“兵”指“士兵”。

(2)词类活用介绍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等词类活用情况。

如“沛公军霸上”中“军”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驻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意思是“使……变绿”。

(3)古今异义指出古今词义发生变化的词语,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仅指“妻子”。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详细)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详细)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1文言文词语和句式一、理解词语和句式——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级)[知识要点]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就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所谓“浅易”文言文,大致可以用以下几个标准来衡量。

第一,从文章运用的词汇来看,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非常用词出现的机会极少。

此外,名物典章制度等专门术语也很少运用。

第二,从文章出现的语法结构来看,主要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以及一般性的词类活用。

文言虚词的运用也以常见的典型的用法为主。

第三,从文章的体裁上看,主要是叙事、写景、抒情、一般说理等形式,而不是专门性较强的学术著作之类的作品(如《文心雕龙》)。

第四,从文章内容涉及的范围来看,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联系较为松散,少用典故。

第五,从文章的整体风格来看,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如先秦两汉散文与唐宋八大家之类后世古文家(不是骈体文作家)的作品。

不过由于高考这一选拔性考试自身的要求,并非所有浅易文言文均可用作考试的材料。

大致说来,文言文阅读的命题在选取文段时常有这样一些考虑:语言规范标准,却又不刻板雷同;内容深浅适中,但又含有较深的意蕴;文笔流畅多彩,决不晦涩单调;风格雅正典范,却又不千篇一律;设题之点较多,而又能分出深浅层面;总体难易适度,无过难或过易的地方。

此外,选段还应和学生应该具备的文言知识有一定的联系。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量大的是词汇。

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非常重要。

而实词与虚词相比较,更是阅读文言文关键的一环。

要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必须做到能够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实词的词义。

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又必须注意以下四点: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2.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3.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宇;4.理解和掌握实词活用的多种形式。

【知识点解说】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古今汉语的同形词语,只有一些基本词(“天”、“地”、“山”、“水”等)和一些专有名词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大多数都有了变化。

高中语文文言句式教案 教师版

高中语文文言句式教案 教师版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请指出下列虚词“之”的用法和意义。

1、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狼》)(代词,代物,指狼)2、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代词,代人,蔺相如)3、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代词,代事,这件事)4、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庖丁解牛》)(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5、王之蔽甚矣(助词,无实义,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6、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指示代词,这)7、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倒装”的标志)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9、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0、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动词,到)1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004广东,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动词,到……去。

13、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代词,第一人称,指自己)14、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词,指这件事)1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1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助词,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17、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8、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19、久之,能以足音辨人(2004全国大纲卷,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音节助词,无实义)20、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21、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2004江苏,取独)2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动词,到……去。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申徽字世仪,魏郡人也。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第一章:文言文简介1.1 学习目标了解文言文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1.2 教学内容文言文的定义和起源文言文的特点:简洁、含蓄、固定词序等文言文的阅读方法:上下文推断、查找注释、掌握词义等1.3 教学活动引入文言文的概念,引导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通过举例讲解文言文的特点,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教授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第二章:文言文词语2.1 学习目标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实词和虚词理解文言文词语的引申义和比喻义2.2 教学内容文言文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文言文虚词:介词、连词、助词等词语的引申义和比喻义:一词多义的现象2.3 教学活动通过举例讲解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断词语的含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讨论一词多义的现象,让学生理解词语的灵活运用第三章:文言文句式3.1 学习目标掌握文言文的基本句式结构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表达方式3.2 教学内容文言文句式结构:主谓宾、定状补等文言文特殊句式: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等文言文表达方式:比喻、夸张、对偶等3.3 教学活动通过举例讲解文言文句式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构成分析文言文特殊句式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技巧练习翻译文言文句子,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第四章:文言文阅读与赏析4.1 学习目标能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文章欣赏文言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4.2 教学内容文言文文章的阅读与理解:把握文章大意、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主旨等文言文语言美和意境美的赏析:修辞手法、情感表达、艺术风格等4.3 教学活动选取适合学生阅读的文言文文章,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和理解分析文言文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引导学生欣赏文言文的魅力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第五章:文言文翻译技巧5.1 学习目标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能够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子和文章5.2 教学内容文言文翻译原则:忠实原文、保持语义、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等文言文翻译方法:直译、意译、对译等文言文翻译技巧:词义确定、句子结构调整、修辞处理等5.3 教学活动讲解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翻译技巧练习翻译文言文句子和文章,指导学生运用翻译技巧进行翻译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第六章:文言文词汇拓展6.1 学习目标扩展文言文词汇量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词汇现象6.2 教学内容一词多义: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古今异义:古代词汇在现代的不同意义专有名词和文化词汇:古代的人名、地名、官职等6.3 教学活动通过词汇游戏、竞赛等方式增加学生对文言文词汇的兴趣分析文本中的词汇现象,引导学生理解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介绍古代文化词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文本第七章:文言文阅读实践7.1 学习目标提升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学会分析文言文文章的结构和逻辑7.2 教学内容阅读理解技巧:快速把握文章大意,准确理解细节信息文章结构分析: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逻辑推理: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7.3 教学活动提供不同难度的文言文文章,让学生独立阅读引导学生学会做笔记和标注,帮助理解文章结构和逻辑组织讨论,让学生分享阅读心得和理解过程第八章:文言文写作技巧8.1 学习目标学习文言文的写作风格和技巧8.2 教学内容文言文写作风格:简洁、典雅、含蓄等文言文写作技巧: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用词搭配等8.3 教学活动分析经典文言文文章的写作风格和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练习,提供反馈和指导组织写作展示,让学生互相学习和提高第九章:文言文与文化9.1 学习目标了解文言文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掌握文言文中的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念9.2 教学内容文言文与传统文化的关联:诗词、散文、史书等文化元素:礼仪、道德、哲学等价值观念:忠孝、仁爱、诚信等9.3 教学活动通过文言文文本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念分析文言文中的文化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文化背景组织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礼仪表演等,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第十章:文言文综合应用10.1 学习目标提升文言文综合应用能力能够运用文言文进行交流和表达10.2 教学内容文言文对话:模拟古代场景,进行文言文对话练习文言文交流:组织文言文角,鼓励学生运用文言文进行交流10.3 教学活动创设古代情境,让学生进行文言文对话练习组织文言文交流活动,如辩论、演讲等,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环节是值得重点关注的,它们分别是:1. 第二章中的“文言文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和第三章中的“文言文句式结构:主谓宾、定状补等”。

高考语复习教案:文言句式

高考语复习教案:文言句式

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的不同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以及主谓倒装、省略句和文言固定结构)特征及运用规律。

2.准确理解并运用每种特殊句式灵活翻译。

3.了解古今汉语的演变,掌握语言的发展趋势,合理运用语言,体悟古文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重难点归纳总结文言句式特征及运用规律三、课型复习课四、课时 2课时五、教具多媒体六、教学过程:(一)判断句——分清类别,添加成含有“是”的句子1.示例:①亚父者,范增也。

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④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⑤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⑦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⑧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⑨刘备,天下枭雄。

2.小结:(1)①……者,……也;②……,……者也;③……,……者;④……,……也。

(2)用“乃”、“即”“为”、“则”、“皆”等词表判断。

(3)没有任何标志的判断句。

(4)用“是”字表判断。

3.应用体验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柳彧,字幼文,河东解人也。

父仲礼,为梁将,败归周,复家本土。

彧少好学,颇涉经史。

高祖受禅,累迁尚书虞部侍郎,以母忧去职。

后迁治书侍御史,当朝正色,甚为百僚之所敬惮。

上嘉其婞直,谓彧曰:“大丈夫当立名于世,无容容而已。

”于时刺史多任武将,类不称职。

彧上表曰:“方今天下太平,四海清谧,共治百姓,须任其才。

昔汉光武一代明哲,起自布衣,备知情伪,与二十八将披荆棘,定天下,及功成之后,无所职任。

伏见诏书,以上柱国和干子为杞州刺史,其人年垂八十,钟鸣漏尽。

前任赵州,暗于职务,政由群小,贿赂公行。

干子弓马武用,是其所长,治民莅职,非其所解。

至尊思治,无忘寝兴,如谓优老尚年,自可厚赐金帛,若令刺举,所损殊大。

”上善之,干子竟免。

以其家贫,敕有司为之筑宅,因曰:“柳彧正直士,国之宝也。

”其见重如此。

译文:(1)他的父亲柳仲礼是梁朝的将领,战败后归附后周,又回到祖籍安了家。

高三语文《文言文句式》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文言文句式》复习教案

六、课堂训练
1、[答案]1、这是什么山谷?(判断句)
2、附近的邻居听说了这件事,认为我很傻,所以给这个山谷取名叫做愚公之谷。

(判断句)
3、如果有人像这个老人一样被欺负,也一定不会给(他马驹的)。

(被动句)
2、答案:
①过去弥子瑕被卫君宠爱。

(被动句)
②所以,弥子的行为和当初相比没有变化,以前被称赞而以后却(因此)获罪的原因,是因为人的爱憎感情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被动句)
1、答案:
(1)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

译文:师旷正在旁边陪坐,(听了这话)便拿起琴朝他撞去。

(2)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

译文:晋平公连忙收起衣襟躲让。

琴在墙壁上撞坏了。

(3)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

译文:“刚才有个小人在旁边胡说八道,
2、答案:
(1)、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

译文:没有比做君主更快乐的事了!只有他的话没有人敢违抗。

(2)、公曰:“太师谁撞?”
译文:晋平公说:“太师,您撞谁呀?”。

高考文言文句式教案

高考文言文句式教案

高考文言文句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高考文言文常见句式的类型和特点。

2、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句式的判断方法和翻译技巧。

3、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在文言文阅读和翻译中对句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这四种常见文言文句式的特点和规律。

(2)能够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式,理解文意。

2、难点(1)宾语前置句中各种类型的辨别和理解。

(2)状语后置句中介词结构的判断和调整。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言文句式的相关知识和要点。

2、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疑难问题,共同探究解决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理解和掌握文言文句式是读懂文言文的关键。

如果不能准确判断句式,就可能会误解文意,导致答题错误。

今天,我们就来系统地学习高考文言文常见句式。

(二)判断句1、特点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2、常见形式(1)“……者,……也”“……,……也”“……者,……”。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2)用副词“乃”“则”“即”“皆”“诚”“为”等表示判断。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项羽本纪》)(3)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论》)(三)被动句1、特点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执行者。

2、常见形式(1)“于”字表被动。

例如:“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2)“见”字表被动。

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3)“见……于……”表被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6教案2009-07-23 22:21副词副词的基本功能是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

程度副词程度副词是表示性质、状态或行为动作所达到的程度的副词。

多用来修饰形容词或表心理活动的动词。

1.轻微度:少、稍、略。

译成“稍”、“略微”、“丝毫”。

①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五人墓碑记》) ②夫妻心稍慰。

(《促织》)2.加深度:愈、益、弥、尤、更。

译成“更加”、“尤其”。

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六国论》) 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师说》)③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钟山记》) ④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极高度: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颇。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很、极、太、非常、分外、特别”等词。

①老臣溅息舒祺,最少,不肖(《触龙说赵太后》)②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桃花源记》)二、范围副词表动作行为或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的副词。

修饰动词,作状语。

1.表总括:悉、皆、咸、俱、举、毕、凡。

①珍宝尽有之。

(《鸿门宴》) ②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2.表仅限: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只”、“仅”、“单独”、“只是”。

① 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

(《记王忠肃公翱事》)②直好世俗之乐耳。

(《庄暴见孟子》)3.表共同:共、同、并、相。

①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张衡传》) 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过秦论》)三、时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持续与时间有关的副词。

1.过去、向来时:表行为动作已经发生或曾经发生表示“已经、曾经”意思的有“既、已、曾、尝”。

①人道寄奴曾住。

(《京口北固亭怀古》)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表“以前”、“当初”、“过去”的意思的有“向、初、曩(nang)、始、昔”。

①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

(《赤壁之战》) ②初,鲁肃闻刘表卒。

表“常常、经常、向来”的意思的有:常、素、雅、恒”。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

(《石钟山记》) ②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张衡传》)2.正在、变化时:表行为动作正在进行。

表“正在、恰逢”意思的有“方、正、适、会”。

①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察今》) ②会征促织。

(《促织》)表示“一会儿、片刻”等短暂时间的副词有:俄、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

①未几,成归。

(《促织》)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

(《促织》)表示“突然、急忙、立刻”等时间紧迫急剧的有“急、遽、猝、立、即”。

①遽扑之,入石穴中。

(《促织》) ②猝然边境有急,国何以馈之。

(《论积贮疏》)表“将要、接近”意思的有“将、且、行将”①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表“终于、终了”等最终结果的有:“终、卒、竟”。

①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屈原列传》)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四、语气副词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各种语气的副词。

1.肯定、确认:必、诚、信、固、果。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定、实在、果真”。

①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鸿门宴》)②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廉颇蔺相如列传》)2.否定、禁止表否定的语气副词有“不、弗、未、非、靡、亡、否”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否定动作行为或形态,作状语。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没有”。

①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劝学》) 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山,而见者远。

表禁止语气的副词有“勿、毋、莫、无。

”用于祈使句,表禁止或不同意,作状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要、别”。

①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

②曰:毋从俱死也”(《鸿门宴》)3.推测、估量: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也许、几乎、可能。

”①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促织》)4.反诘:岂、宁、庸、其。

译为“难道、哪里”。

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五、频率副词表“常常、往往、一再、再三、多次”的有“屡、数、辄、每、频、累”等。

①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促织》) ②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张衡传》)表示“再、也、还、第二次”等重复的副词有“复、更、再、又亟”。

①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假道》)②再拜还入户。

(《孔雀东南飞》)六、谦敬副词表示对自己谦卑和对方恭敬的副词。

无实在意义。

表谦卑的有:窃、辱、伏惟。

①窃为陛下惜之。

(《论积贮疏》)②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

(《孔雀东南飞》)表恭敬的有:幸、敢、情、敬、谨。

①臣从其计,大工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介词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

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

介词可根据功用分表处所的、表时间的、表原因的、表对象的、表凭借的、表被动的等六种。

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复杂的介词——于、以、为、与。

于“于”是文言文中最主要的介词,现代汉语各类介词的用法,“于”几乎都可以承担。

如:①会于西河(《廉颇蔺相如列传》)“于”,引进动作处所,表所在,译成“在”。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于”引进处所,表所从,译为“从、由”。

③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于”,引进范围,表示“在……中”。

④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

(《论贵粟疏》)“于”引进缘由,相当于“因为,由于”。

⑤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于”动作涉及的对象,译为“向”。

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于”表动作涉及的对象译为“给”。

⑦余将告于莅事者。

(《捕蛇者说》)引进动作涉及的对象,不译。

⑧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于”引进陈述对象,译为“对,对于”。

⑨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捕蛇者说》)“于”引进时间,译为“到”。

⑩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于”用于形容词引出比较的事物,同“比”。

(11)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于”引出主动者,表被动,译为“被”。

“于”的宾语如果是处所词,“于”有时可省略。

如:①岁征( )民间(《促织》) ②成妻纳钱( )案上 (《促织》) ③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 )我上。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1.引出动作行为的凭借和依据,作状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凭、靠、根据、按照”。

①请以剑舞。

(《鸿门宴》)“以”引进凭借工具,译成“用”。

②以资政殿学士行。

(《〈指南录〉后序》)“以”凭,引进,凭借的身份。

③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古知今,以知所见知所不见。

(《察今》)“以”根据,引出动作行为的根据。

④余船以次进。

(《赤璧之战》)“以”,按照,引进凭借方式。

2.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相当于“把”。

⑤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城予赵”即“予赵城”,“以”的这种用法实际上起了提前宾语的作用。

3.引进动作行为产生的缘由,译成“因为、由”如: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译成“在,从”。

⑦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苏武传》)5.“以”的宾语上文已出现则有时省略。

⑧令以( )责之里正。

(《促织》) ⑨折藏之,归以 ( )示成。

(《促织》)6.介词“以”。

也可省略。

如:又试之( )鸡,果如成言。

(《促织》)连词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其本身无实在意义,但它可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连词可按其所表示的结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

1.并列关系。

表并列关系的连词有“与、及、而、且、则、且……且…、既…且”。

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 ②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多。

(《五蠹》)2.层进关系。

表层进关系的连词有:而、且、况、非惟……亦抑……、非独……亦……、以。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以”,同“而,而且。

”②臣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尚……况……”译成“还…何况…。

3.选择关系。

选择关系的连词有:如、抑、其、或、非……则……。

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察今》)“或”,或者。

4.承接关系。

表承接关系的连词有“而、以、乃、则、遂、即、于是、然后。

”①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而”,接着。

②予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以”,同“而”,不译。

5.转折关系。

表转折关系的连词有:而、然、但、则、乃、顾、虽。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劝学》)②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

(《促织》)6,因果目的关系。

常用连词有:以、为、故、是故、是以。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②百姓不见保,为不用恩也。

(《齐桓晋文之事》)7.假设关系。

常用连词有:若、苟、今、使、则、虽、而、向使、假令。

① 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

(《烛之武退秦师》)②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论积贮疏》)8.修饰关系。

“而”、“以”常用于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表示二者的修饰关系。

译成“地”或不译。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助词助词是古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份,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一、结构助词。

之、者、所、然。

之1.定语标志。

译成“的”或不译。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补语标志。

译成“得”②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机密。

(《柳敬亭传》)3.宾语前置的标志。

不译③宋何罪之有?(《公输》)4.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④蚓无爪牙之利。

(《劝学》)5.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译⑤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6,用在时间词后,起凑足音节作用,无实在意义,不译。

⑥顷之烟炎张天。

者“者”作结构助词,常附在别的词或词组后构成名词性“者”字词组,用来指代人、事、物。

可译成“……的人”、“…的事物”、“……的原因”。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说》)“者”附在动词“学”后,指“…的人”②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论积贮疏》)“者”用在形容词“治”后,指“……的事”。

③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病梅馆记》)“者”用在动词后,表“……的物”,不可译。

④言之,貌若甚戚者。

(《捕蛇者说》)“者”用在情态词组后,相当于“……的样子”。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者”用于原因词组后表“……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