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活血化瘀药物抗肿瘤复发转移
治疗恶性肿瘤使用活血化瘀药物的重要作用研究

治疗恶性肿瘤使用活血化瘀药物的重要作用研究在恶性肿瘤整个治疗过程中采用活血化瘀药物,在临床治疗中能起到良好效果。
现从恶性肿瘤患者特有病因、病理机制和活血化瘀药物作用及相关效果,报道如下叙述:1 中医理论1.1 中医病因、病机传统中医理论将恶性肿瘤发病机理归结为3类:气滞血瘀、痰结湿聚和气血亏虚,而气滞血瘀又贯穿于肿瘤整个发病过程中。
在临床绝大部分恶性肿瘤患者均有:肿块、癥积、疼痛、出血、面色黎黑、肌肤甲错、舌质暗紫、或有瘀点、瘀癍,脉细涩临床表现。
应用活血化瘀药物将直接针对其病因病机。
1.2 活血化瘀最早见于《内经》中,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血实者宜决之”。
后历代医家有不同发展。
将活血化瘀适用于瘀积肿痛、瘀血内停之胸腹诸痛及血液离经妄行而出现的各种出血症。
2 现代医学理论2.1 恶性肿瘤患者特有的病理机制2.1.1 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紊乱患者血清中存在着免疫抑制物质,使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处于抑制状态,产生免疫应答性减弱或免疫无应答性[1]。
2.1.2 肿瘤转移是一个多步骤且极其复杂过程,目前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过程:肿瘤细胞脱离原发灶,粘连侵袭基底膜并在周围间质中浸润生长,与局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密切接触并穿透其管壁,在血管内继续存活并被转运至靶组织;肿瘤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和基底膜粘连,穿透毛细血管壁周围间质,浸润在间质中不断增生,形成转移灶[2]。
肿瘤患者转移与否直接影响患者带瘤生存生活质量和生存期。
此时应用活血化瘀药物可抑制肿瘤转移灶的形成,延长生存期,改善生存质量。
2.1.3 肿瘤本身及其在治疗过程中均可引起高凝状态[3]:原因如下:①肿瘤组织压迫附近血管,使其中血流速度减慢、血流状态发生改变;②肿瘤细胞诱导新生血管出现,这种血管错综复杂,其中血流严重紊乱;③肿瘤细胞或化疗导致血管内皮损伤,有利于血小板黏附[3] 。
④肿瘤表面黏附因子聚集或肿瘤细胞分泌凝血因子异常增多;⑤化疗引起抗凝蛋白C和S水平下降[4]。
活血化瘀中药抗肿瘤血行转移的思路探讨

活血化瘀中药抗肿瘤血行转移的思路探讨
薛雨芳;陈群
【期刊名称】《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7(014)003
【摘要】分析活血化瘀方法对恶性肿瘤血行转移的具体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活血化瘀方药可以改善肿瘤患者血液高粘状态,防止肿瘤栓子的形成,对脱离原发瘤并移进行进入血液循环的肿瘤细胞有直接或间接的抑杀作用,能够防治恶性肿瘤的血行转移。
肿瘤转移异常复杂,涉及到许多因素,但按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具体分析肿瘤发展不同阶段血瘀证候证型的变化特点,正确选用活血化瘀方药,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取得一致的研究结论。
【总页数】4页(P206-209)
【作者】薛雨芳;陈群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3.05
【相关文献】
1.活血化瘀中药抗肿瘤作用治疗窗探讨 [J], 郑贤炳;郭勇
2.活血化瘀中药抗肿瘤转移作用的研究进展 [J], 黄良文;刘建民;袁淮涛
3.活血化瘀中药抑制肿瘤血行转移的分子机制 [J], 张栋;苗华;等
4.活血化瘀中药抗肿瘤转移作用的研究进展 [J], 边文山
5.止血药抗肿瘤血行转移作用的探讨 [J], 罗安明;戎志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活血化瘀中药抗肿瘤转移作用的研究进展

活血化瘀中药抗肿瘤转移作用的研究进展血瘀证与血液的高黏状态密切相关,而多数恶性肿瘤患者有血瘀证的表现,气滞血瘀贯穿于肿瘤的各个病理阶段及其整个发病过程。
活血化瘀中药有改善肿瘤患者血瘀状态的确切作用,因而其被用于治疗恶性肿瘤,并用于抗肿瘤转移,其作用可能机制在于纠正肿瘤细胞的缺氧微环境、抑制肿瘤转移相关黏附分子表达、增强其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抑制肿瘤微血管生成等方面。
但是,改善患者血瘀状态是否能降低肿瘤的转移率尚存争议,在某些肿瘤及肿瘤转移的某些环节上可能有促进肿瘤转移作用,对这一问题需要警惕。
标签:活血化瘀法;中药;抗肿瘤转移多数恶性肿瘤患者有血瘀证的表现,血瘀、血脉不通是肿瘤的主要病机,气滞血瘀贯穿于肿瘤的各个病理阶段及其整个发病过程中[1]。
基于血瘀证与恶性肿瘤存在密切的关系,改善患者的血瘀状态,有可能起到治疗肿瘤的作用,活血化瘀中药越来越多的被用于临床治疗恶性肿瘤,通过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破瘀散结,而达到止痛、消肿、散结的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2-3],活血化瘀中药也能有效抑制肿瘤的转移,而目前在西医药物体系内尚未有疗效确切的抗肿瘤转移的药物。
因而,如能证实活血化瘀中药抗肿瘤的转移确切作用,并深入认识其抗肿瘤转移作用的可能机制以及抗转移的具体环节,则可能给活血化瘀中药治疗恶性肿瘤的带来广阔前景。
本文概述活血化瘀中药抗肿瘤转移作用如下。
1 血瘀证对肿瘤转移的影响1.1 血瘀证与肿瘤转移相关性的传统医学依据肿瘤转移在中医古典医籍中并无确切称谓,但与肿瘤相类似的记述如“积聚”“石疽”“石瘕”等却很多。
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积聚病诸候》对积聚的病因病理有了一定的论述:“积聚者由阴阳不和,府藏虚弱,受于风邪,搏于府藏之气所为也。
诸藏受邪,初末能积聚,留滞不去,乃成积聚。
”该文认为积聚主要由于正虚感邪所致,又指出积聚之成,一般都有一个渐积成病的过程。
血瘀证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密切相关。
抗肿瘤活血化瘀类药

抗肿瘤活血化瘀类药活血化瘀类药具有活血祛瘀、消肿散结等功效,临床上可适应多种肿瘤,尤其以消化道肿瘤、子宫颈癌、白血病等为多,肿瘤有肿块及其他血瘀证候者效果更好。
根据国内的研究资料表明,本类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抑杀肿瘤细胞的作用,例如莪术不仅有直接的抗肿瘤功效。
而且能增强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和机体的免疫机能。
本类药物可单独运用或加入辨证施治方药,常配伍理气药,亦常与清热解毒药配伍。
--------------------------------------------------------------------------------大黄(蓼科大黄属植物掌叶大黄的根及根茎。
)别名: 锦纹大黄(商品名)、北大黄(通称)、君只(藏药名)、香大黄、马蹄黄、将军、生军。
性味功效: 味苦,性寒。
泻火通便,破积滞,行瘀血。
临床应用: 适用于多种肿瘤,如肝癌、胆管癌、甲状腺癌、淋巴肉瘤、黑色素瘤、胰腺癌、食管癌、结肠癌等。
常与蒲公英、广郁金、白花蛇舌草、八月札等配伍治疗热毒壅盛、瘀血凝滞的肝、胆管肿瘤。
常与黄药子、昆布、海藻、浙贝母等配伍治疗甲状腺瘤、淋巴肉瘤、黑色瘤。
此外,本品还适用于实热便秘、谵语发狂、食积痞满腹痛,或泻痢、里急后重、头痛目赤、牙龈肿痛、口舌生疮、衄血、经闭、黄疸、水肿、跌打损伤;外用止血,治痈肿疮毒、水火烫伤,尚有抗菌抗病毒作用。
用法用量: 每次2,12g,水煎服;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 本品若作泻下药用,应后下,以煎沸15分钟为宜。
--------------------------------------------------------------------------------大蓟(菊科蓟属植物大蓟的全草。
)别名: 恶鸡婆(《革木便方》),山刺儿菜(《河南中草药》),刺盖草(《四川常用中草药》),灰蓟(植物分类学报),牛戳嘴(江西、浙江),大刺盖(四川、贵州),将军草(江苏),地萝卜(广西),山老鼠(广州),大刺儿菜、老虎盖、山萝卜、刺萝卜、牛喳喳、鸡母刺(《全国中草药汇编》)。
活血化瘀中药抗肿瘤转移作用的研究进展

活血化瘀中药抗肿瘤转移作用的研究进展
活血化瘀药物是中医药中常用的一类中药,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可以改善、促进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抗肿瘤的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活血化瘀中药在抗肿瘤转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有关活血化瘀中药抗肿瘤转移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抗肿瘤效应研究:许多研究表明,活血化瘀中药可以阻止肿瘤细胞的生长、减少转移率,从而达到抑制肿瘤发展的效果。
2. 免疫功能调节研究:一些活血化瘀中药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阻止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蔓延。
3. 血液生化指标研究:有研究表明,活血化瘀中药可以调节肿瘤患者的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改善肿瘤患者整体状况,有利于肿瘤治疗。
4. 分子机制研究:一些研究表明,活血化瘀中药可以通过调节多个信号通路,影响肿瘤细胞增殖、凋亡等过程,从而实现肿瘤治疗的效果。
总的来说,活血化瘀中药能够对抗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具有显著的作用,但是需要在临床治疗中加以注意。
下一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研究活血化瘀中药在抗肿瘤方面的作用机制,完善临床证据,发展更好的中医药治疗手段,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活血化瘀药物对肿瘤转移影响的研究进展

恶性肿瘤的局部浸润和全身转移有促进作用 , 中 故 医治疗应慎用活血化瘀攻法 。
3 活血化瘀药物抗肿瘤及肿瘤转移的作用及机理 目前, 多数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 活血化瘀方药
可 以通 过 以下 几个 方 面而发 挥抗肿 瘤 的作用 。
内流, 抑制血小板钙调素活性 , 从而降低血小板的聚 集 ;2 17是钙离子载体可使细胞膜和细胞 内钙贮 A 38 池对 C2 通透性增 加。刘锦荣等[ ] 道, a m报 川芎 嗪 连续使用 1 8天可明显降低肺转移小 鼠血浆 T A X2
( 血栓素 A ) 2 含量 , 表现出显著地抗 B 6F 0黑色素 1.1 瘤肺转移的作用。丹参注射液则能促进牛内皮细胞 分泌纤溶酶原激活物, 提高 P 1 G2的含量。还可抑制 T A 合成 酶 的活性 , X 2 减少 TX 2的合成 【 A 1。 3 J
发 现一种 可广 泛应用 的抗 肿瘤 转移 药物 , 因此 , 在肿 瘤 的治疗过 程 中 , 极 探 讨 防 治肿 瘤 转 移 的 中 医思 积 路 和开发 防治肿 瘤转 移 的中医药 物 已经成 为一个 重
要的课题。历代医家对转移的病机认识 , 不外乎气 滞、 血瘀 、 痰凝 、 毒聚、 正虚等方面。其中气血瘀滞是 肿瘤及肿瘤转移的重要病因病机 , 临床实践也证 明 血 瘀类 型 占肿 瘤病 人 中的多 数 。现 将 活血化瘀 药对
肿瘤及肿瘤转移的重要病因病机 , 贯穿 于肿瘤发生
・
6 ・ 5
维普资讯
JAN XI OU NAL O T D T O AL C N S ME C N I G J R F RA I I N HI E E DI I E
瘤 患者 血浆 组织 型纤 溶酶原 激 活因子 (—A) t P 和组 织
活血化瘀药在抗肿瘤及转移中的运用思考

㊃论著㊃㊃学术探讨㊃活血化瘀药在抗肿瘤及转移中的运用思考唐德才(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摘要:认为血瘀存在于肿瘤全过程,与正虚并存的血瘀为肿瘤发生发展的基本病机,癌栓粘附血管内壁所形成的静态粘附,即血瘀,是肿瘤转移的核心环节,由此提出 静态粘附为动态转移之滥觞,动态转移为静态粘附之赓衍 的观点,而正虚血瘀是癌瘤传舍的根本病机,故可运用活血化瘀配合补气药以截断肿瘤传舍之势,即破除静态粘附为中药干预肿瘤预防转移的关键㊂而选用恰当品种,掌握使用时机,辨证配伍他药是保证疗效的重要环节㊂关键词:活血化瘀;抗转移;肿瘤;中药中图号:R27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0482(2019)01000104D O I:10.14148/j.i s s n.1672 0482.2019.0001引文格式:唐德才.活血化瘀药在抗肿瘤及转移中的运用思考[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5(1):1 4.T h i n k i n g o n t h eA p p l i c a t i o no fB l o o d A c t i v a t i n g a n dS t a s i s R e s o l v i n g M e d i c i n e i nA n t i T u m o r a n dM e t a s t a s i sT A N GD e c a iB a s i cM e d i c a lC o l l e g e N a n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n e s eM e d i c i n e N a n j i n g210023C h i n aA B S T R A C T I t i sb e l i e v e d t h a t b l o o d s t a s i s e x i s t s i n t h ew h o l e p r o c e s s o f t u m o r a n db l o o d s t a s i s c o e x i s t i n g w i t hd e f i c i e n c y i s t h eb a s i c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o f t u m o r o c c u r r e n c e 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 s t a t i ca d h e s i o n f o r m e db y t u m o r t h r o m b u sa d h e r i n g t o t h e i n n e rw a l l o f b l o o dv e s s e l n a m e l y b l o o d s t a s i s i s t h e c o r e l i n ko f t u m o rm e t a s t a s i s T h e n i t i s p r o p o s e d t h a t s t a t i c a d h e s i o n i s t h e o r i g i n o f d y n a m i cm e t a s t a s i s a n d d y n a m i cm e t a s t a s i s i s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s t a t i c a d h e s i o n w h i l e h e a l t h y q i d e f i c i e n c y a n d b l o o d s t a s i s i s t h eb a s i c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o f t u m o rm e t a s t a s i s T h e r e f o r e b l o o d a c t i v a t i n g a n d s t a s i s r e s o l v i n g m e d i c i n e c o m b i n e d w i t h i n v i g o r a t i n g q im e d i c i n e c a nb eu s e d t o c u t o f f t h e t r e n do f t u m o rm e t a s t a s i s t h a t i s b r e a k i n g t h e s t a t i c a d h e s i o n i s t h e k e y o fC h i n e s em e d i c i n e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i n t u m o rm e t a s t a s i s p r e v e n t i o n T h e r e f o r e c h o o s i n g t h e r i g h t v a r i e t y g r a s p i n g t h e t i m e o f u s e a n dd i a l e c t i c a l l y c o m b i n i n g o t h e rm e d i c i n e a r e t h e i m p o r t a n t l i n k s t o e n s u r e t h e c u r a t i v e e f f e c tK E Y W O R D S b l o o d a c t i v a t i n g a n d s t a s i s r e s o l v i n g a n t i m e t a s t a s i s t u m o r C h i n e s em e d i c i n e多年来,笔者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运用活血化瘀药配伍补虚㊁清热解毒㊁燥湿利水药治疗各系统恶性肿瘤,特别在控制转移及复发上,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㊂有鉴于学界对活血化瘀药干扰肿瘤的发生发展,每多争议,兹根据临床资料㊁科研成果,在系统总结文献的基础上,对活血化瘀药用于治疗恶性肿瘤提出一些心得㊂1与虚并存的血瘀为肿瘤发生发展的基本病机肿瘤患者兼有血瘀证者较为普遍㊂临床观察530例肿瘤患者,发现有血瘀证者高达93.96%[1]㊂循证医学研究发现,肿瘤患者伴血栓形成发生不良预后风险升高4.1倍,而化疗则升高6.5倍[2]㊂说明血瘀与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有明显关联,血瘀贯穿于肿瘤的各个病理阶段及整个发病过程[3]㊂肿瘤基本病机虚瘀并存也得到多数人的认可㊂孙氏认为病机本质为正虚邪实,治宜扶正祛邪,攻补兼施[4]㊂有学者对近20年全文期刊数据库和A C C E S S肿瘤转移数据库中药治疗肿瘤转移方药进行归纳,结果显示,治疗肿瘤转移常用内服中药中以补虚药最为常用,活血药次之,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黄芪㊁甘草㊁莪术㊁当归㊁丹参[5]㊂笔者所在课题组也曾运用关联规则分析了‘中药方剂大词典“中肿瘤方单味药㊁药对1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年1月第35卷第1期J N a n j i n g U n i vT r a d i tC h i n M e dV o l.35N o.1J a n.2019收稿日期:2018 10 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73072,81373990,81573627,81873021)通信作者:唐德才,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药药性㊁配伍机制及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E m a i l:t a l k n o w@163.c o m与药组之间的关联关系[6],发现肿瘤方中补虚药用药频次最高,活血化瘀药居第二位,而补虚药中又以补气药为最多㊂活血化瘀药一直被历代医家广泛用治各种肿瘤,特别是与补虚药配伍同用,更为广泛㊂之前对活血化瘀类中药抗肿瘤转移作用的研究集中在调节血流㊁改善血液高凝状态㊁调节组织缺氧微环境㊁下调血管内皮相关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㊁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等方面㊂近20年来,国外以贝伐单抗,国内以康莱特㊁参一胶囊为代表的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抗肿瘤转移药物已用于临床,显示了一定的抗肿瘤效果,但并不太尽人意㊂这说明对肿瘤发生发展中血瘀的实质及与转移的内在关系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㊂2恰当使用活血化瘀药可防止肿瘤转移即便承认血瘀病机在肿瘤发病中的普遍存在,却囿于肿瘤转移是完全的动态过程的认识㊂有人认为以苦泄㊁辛散㊁温通为特点的活血化瘀药虽然可以针对病灶消除瘀血,但也有可能促进肿瘤细胞的扩散转移,以至于不少医家建议肿瘤治疗慎用之㊂一些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某些活血化瘀药在体外对肿瘤的转移有促进作用,如丹参㊁赤芍可以增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 E G F)的表达及血管的形成,从而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7],甚至还有人因此提出用收涩药和致瘀法进行抗肿瘤转移治疗[8]㊂这些不但与古今活血化瘀药在临床上运用的真实状况不符,其结论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活血化瘀药抗肿瘤的使用㊂受‘素问㊃三部九候论“中 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9]启示,虚者应补,实者应泻,若有瘀血在脉而为壅塞者,必先去其壅滞之瘀血,而后再予调虚实㊂仲景治虚劳 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 [10]者,不先用补,而先用活血逐瘀者,即先去其血脉之壅滞㊂王清任‘医林改错“主张瘀血为诸病基础,医者多用其方而取效者,亦在于先去其血脉之瘀而调之,也是无问其病,以平为期㊂肿瘤晚期,医者多责于虚,用药常补而再补,但往往会使壅塞之血脉因补而愈壅,病证非但不减反而更剧,以至成虚不受补之态势㊂在系统总结古今中外临床㊁理论㊁实验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发现正虚血瘀是癌瘤传舍的根本病机㊂血道转移是肿瘤远端转移的常见形式,这是一个动静结合的过程,包括肿瘤细胞脱落㊁粘附㊁远端穿透血管,向靶组织侵袭,并形成转移灶㊂这其中大部分是动态过程,但以血管内循环肿瘤细胞募集血小板形成癌栓,并粘附于血管内壁这一静态过程更为关键㊂它们使得肿瘤远端转移有了接力点,是穿透血管,远行他端,并最后落户宿主器官的起始因素㊂国外权威杂志最新研究成果也表明了循环肿瘤细胞如果不能形成有效粘附,最终将凋亡[11 12]㊂通过阻断循环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能有效降低肿瘤的转移风险,粘附是肿瘤转移的前提条件㊂基于此,笔者总结肿瘤转移的关键环节,存在着 静态粘附为动态转移之滥觞,动态转移为静态粘附之赓衍 的关系,截断肿瘤传舍之势之关键即在于破除静态粘附过程㊂因此提出补气活血化瘀为基本大法,一者可改善血流,通畅血脉,使肿瘤循环细胞随血流周行而不驻;二者抗血小板凝集,预防㊁减少癌栓形成;三者修复血管内层与整体形态,保持内管光滑;四者调节免疫功能可助正气抗邪,增强转移监控,减少免疫逃逸;五者减少异型细胞相关粘附因子表达,降低肿瘤细胞与血小板㊁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㊂3用药时机及品种选择是取效的前提血瘀证虽然存在于肿瘤发展的各个阶段,但具体到不同的肿瘤,不同的部位,不同的阶段,血瘀的征象又各有不同㊂原则上来说,只要有血瘀征象,无论初中晚期,无论是癌症还是肉瘤,都可以使用活血化瘀药㊂基于中药干预肿瘤主要在控制转移,与放化疗协同增效㊂因此,肿瘤术后可尽早使用,但当发展至晚期,人体正气虚损更甚,机体免疫力进一步下降,此时反不宜大量使用活血化瘀药,否则有可能促进转移[13]㊂此时,当以扶正为主,活血药不可恃为主药㊂活血化瘀药种类很多,药性功能也有差异,按作用强度分为和血㊁活血㊁破血等㊂养血活血药如鸡血藤㊁当归等,活血行气药如川芎㊁延胡索㊁郁金等均可在辨证基础上使用;而破血逐瘀药如土鳖虫㊁水蛭㊁三棱㊁虻虫等,对有出血倾向的肝癌㊁白血病等病患者应慎用㊂其他肿瘤当癥积明显时,也可以酌情使用㊂4恰当的配伍是取效的关键临床单用活血化瘀药或主要以活血化瘀药治疗肿瘤的情况很少,是因为肿瘤转移的因素甚多,病机也不止一端㊂正气亏虚,肝气郁滞,水湿停聚,痰瘀2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年1月第35卷第1期毒交结是为常象,因此应用活血化瘀药抗肿瘤转移应与扶正培本㊁清热解毒㊁燥湿利水㊁理气散结等法有机结合起来,并分清主次,掌握好扶正与祛邪的关系,如此方能收效显著㊂4.1与补益药同用‘外科启玄“云: 癌发,四十岁以上,血亏气虚,厚味过多,新生者十痊一二㊂ [14]张景岳云: 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㊂ [15]又患病日久,耗气伤血,加之手术㊁放化疗后,气阴大伤,机体抗病能力减弱,而致扩散转移,故正气虚为肿瘤形成及转移的重要因素㊂补气㊁养血㊁滋阴㊁助阳等补益中药对提高免疫功能都有很好的作用,且能改善骨髓造血功能,提高内分泌体液的调节功能,调整细胞内c AM F含量及c AM P/c GM P比值,抑制肿瘤细胞浸润和转移㊂因此在活血化瘀的同时,配伍扶正培本类药物是抗转移的主要治疗法则㊂肿瘤迄始至终伤人正气者多在气㊁血㊁阴(精血)上,故临床多与补气养阴生血药同用㊂常用的补气药如黄芪㊁党参㊁白术等,补血药如当归㊁熟地㊁阿胶等,补阴药如天冬㊁麦冬㊁女贞子㊁枸杞㊁龟甲㊁阿胶等㊂兼见阳虚者不多,肿瘤患者不建议使用纯阳燥烈之品如附子㊁肉桂㊁仙茅等,即便需用者,也宜选相对温和,兼补阴阳精血的肉苁蓉㊁杜仲㊁山茱萸㊁补骨脂等㊂笔者在临床上,常用莪术配黄芪为主治疗各种癌症及肉瘤,取得良效㊂黄芪味甘性微温,长于补气升阳,善补脾肺之气,为补中益气之要药,性虽温补,而能疏调血脉,通行经络,且能补气生血㊁生津;莪术辛散苦泄,温通行滞,既能破血散瘀,又能行气化积,是破血化瘀的代表药㊂一般认为凡有虚候的患者应慎用或忌用,张锡纯则认为莪术 性非猛烈而建功甚速 若与参术芪诸药并用,大能开胃进食,调血和血 [16]21, 若论耗散气血,香附尤甚于三棱㊁莪术,若论消磨癥瘕,十倍香附亦不及三棱㊁莪术也 [16]280㊂说明莪术虽行气活血消积之力强,而耗散正气之弊反而不大,与黄芪合用,尤善于破积㊂黄芪㊁莪术两药相使配伍针对的病机为血瘀气虚㊂其一,黄芪补气健脾,脾气旺盛则血液运行通畅,助莪术行气散瘀消癥,消除肿瘤细胞的粘附,纠正血瘀状态;其二,莪术得黄芪之甘缓扶正,既可防莪术破血伤血之虞,又可补益正气,养荣血脉,且可加强机体免疫组织对肿瘤细胞的监视㊁管控功能;其三,黄芪得莪术之助,补而不滞,行止有度,既能益行气化瘀,又不至于敛邪助虐,且可防水湿与瘀血交互成浊成结,三者统一,共同抑制肿瘤细胞与血小板㊁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切断传舍之路㊂4.2与清热解毒药同用本类药物大都有抑制和杀灭癌细胞的作用,且能消除炎症,调节免疫功能㊂各种器官肿瘤,毒邪性质不甚相同,具体应用时,要有所选择㊂肺癌多选用白花蛇舌草㊁龙葵㊁石见穿㊁石上柏㊁白毛藤等;脑癌多选用蛇六谷㊁天葵子㊁生南星㊁石见穿㊁夏枯草等;肝癌多选用半枝莲㊁白花蛇舌草㊁岩柏㊁大血藤等;胃癌多选用藤梨根㊁野葡萄根㊁八月札㊁蒲公英等;大肠癌多选用野葡萄根㊁苦参㊁大血藤㊁半枝莲㊁八月札等;甲状腺癌多选用黄药子㊁山慈菇;食道癌多选用急性子㊁威灵仙㊁藤梨根㊁木蝴蝶等㊂在临床中,发现蚤休(七叶一枝花)㊁白花蛇舌草效果很好,适用各种恶性肿瘤㊂4.3与其他类药物配伍利水燥湿类药物,能够减少组织水肿,防止肿瘤细胞的脱落和在新部位的着床㊁生长㊂因此,治疗肿瘤常须伍用薏苡仁㊁猪苓㊁茯苓㊁泽泻㊁半夏㊁苍术等药㊂适当配伍酸涩收敛药,在与其它活血逐瘀药共同运用时,既消散瘀血,减少癌栓与血管粘附机会;又可防其动散过度,临床多选用仙鹤草㊁乌梅㊁五味子等㊂中药运用得当,不仅能控制转移,还能消散肿瘤肿块,除用活血药外,还可配伍软坚散结药,如黄药子㊁昆布㊁海藻㊁生牡蛎㊁鳖甲等㊂5典型病案病案一:患者朱某,女,68岁,就诊日期2016年12月㊂咳嗽2月余,无明显诱因,近2日加重,夜间较甚㊂咯黄白相间痰,伴肩背疼痛,咽痒胸闷,食欲可,大便尚调㊂C T示左肺门中央型肺癌伴肺上叶支气管闭塞伴肺不张㊂听诊左肺有明显干啰音,口干苦,舌边尖红,苔黄腻,脉弦滑㊂辨证:气阴两虚,痰浊瘀结㊂治则:益气滋阴,祛痰化瘀㊂处方:南沙参12g,北沙参12g,天花粉12g,炙麻黄8g,光杏仁15g,桔梗10g,桑白皮10g,白前10g,前胡10g,化橘红10g,法半夏10g,猫爪草15 g,浙贝12g,白毛夏枯草15g,射干10g,莪术10g,炒黄芩10g,金荞麦根30g,连翘12g,蚤休15g,党参10g,炒白术12g,炒谷芽12g,炒麦芽12g,蜈蚣2条,当归12g,生薏苡仁20g,百合12g,炙甘草6 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㊂半月后二诊,咳嗽明显好转,但心胸部灼热,口干渴,声音沙哑,食欲欠佳,大便偏稀,舌边尖红,苔3唐德才:活血化瘀药在抗肿瘤及转移中的运用思考第1期黄变薄㊂上方去化橘红㊁炙麻黄,百合改成20g,加陈皮10g,天冬12g,麦冬12g,茯苓10g㊂21剂㊂3周后三诊,咳嗽不甚,伴气喘,口腔溃疡难愈,食欲不振,大便尚调㊂上方加生黄芪20g,五味子10g,鸡内金12g㊂2周后四诊,咳嗽痰厚色黄,吸气不痛㊂上方加入生石膏30g(先下),知母12g,玄参12g,浙贝10 g㊂服14剂后,精神状态良好,病情稳定,纳可,二便调㊂后随症加减,坚持服药近2年㊂随访,至今情况良好,几无咳喘,饮食正常㊂病案二:王某某,男,82岁,就诊日期:2016年8月㊂因咽部疼痛㊁肿胀3月就诊㊂安徽省立医院行左侧扁桃体活检术,确诊为细胞淋巴瘤㊂患者拒绝手术,求治中医㊂诊时咽痛,吞咽受阻,口干口苦,乏力,纳食可,大便尚调,舌红苔黄腻,脉弦滑㊂查体可见左侧扁桃体Ⅱ~Ⅲ度肿大,局部呈灰褐色,有破溃点㊂诊断:乳蛾;扁桃体肉瘤㊂证属气虚血瘀,热毒痰凝㊂治以扶正化瘀,清热排毒㊂处方:生黄芪20 g,莪术10g,生薏苡仁20g,龙葵12g,半枝莲20g,蜀羊泉15g,法半夏12g,夏枯草10g,藤梨根15g,灵芝12g,蜣螂6g,白毛藤15g,威灵仙12g,丹皮12g,防风10g,枸杞子12g,当归10g,炒黄连4g,白花蛇舌草15g,生甘草6g㊂水煎服,14剂,每日1剂㊂另用野生七叶一枝花3g,鳖甲3g(自备),研粉,药汁送服,每日2次㊂2周后二诊:服药后病情未见变化,上方去藤梨根㊁白毛藤,加川牛膝15g,生地12g,28剂㊂4周后三诊:局部疼痛感减轻,吸气时咽部仍感疼痛,查体见扁桃体颜色由灰褐色略变鲜红㊂口干苦,舌红苔黄,脉数浮㊂守原法加养阴消坚药,上方去川牛膝㊁防风,加天花粉15g,海藻12g,昆布12 g,知母12g,生牡蛎(先下)30g,28剂㊂继用鳖甲㊁七叶一枝花研粉服,用法同上㊂病人先后服用中药100余剂,历时近4月㊂所有症状消失,咽部肿胀消除,疮口愈合,局部色泽恢复正常,经江苏省肿瘤医院复查示临床痊愈㊂6总结与现代医学治疗手段相比,中药干预肿瘤其优势在于充分调动人体正气,动态调整邪正平衡㊂除消散肿块外,更多反应在固护正气后,防止转移及术后复发,并且能增强体质,改善症状,从而延长生命㊂其中活血化瘀药无疑起到重要的作用,对于其具体运用原则,除上述运用时机㊁品种优选㊁分类配伍外,临床还会涉及到剂量㊁炮制㊁煎服法等㊂如何更高效㊁安全㊁合理使用活血化瘀药,充分发挥其在抗肿瘤特别是抗转移及复发上的优势,值得更深入的研究㊂参考文献:[1]黄良文,刘建民,袁淮涛.活血化瘀中药抗肿瘤转移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科学,2014,4(6):37 39.[2]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 S C O)肿瘤与血栓专家共识委员会.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与治疗中国专家指南(2015版)[J].中国肿瘤临床,2015,42(20):979 991.[3]梁启军,熊墨年,杨光华,等.肿瘤血瘀证的治疗策略[J].江西中医药,2016,47(6):17 18.[4]王辉,孙桂芝.肿瘤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现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6):106 108.[5]王淙悦,喻明,王华伟,等.中药应用于肿瘤转移的20年用药规律探索[J].环球中医药,2014,7(2):113 116.[6]尹刚,唐德才,尚尔鑫,等.中医肿瘤方配伍规律初探[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2):111 113.[7]丁罡,宋明志,于尔辛.丹参㊁赤芍对大鼠W a l k e r256癌肝转移影响机制的研究[J].中国癌症杂志,2001,11(4):364 366. [8]焦一鸣,王放,揭益民,等.论致瘀疗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18(32):4042 4046.[9]黄帝内经[M].北京:线装书局,2009:45.[10]金匮要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36.[11]S T R I L I CB,O F F E R MA N N SS.I n t r a v a s c u l a r s u r v i v a l a n d e x-t r a v a s a t i o no f t u m o r c e l l s[J].C a n c e rC e l l,2017,32(3):282.[12]L O R E N T Z E N A,B E C K E RP,K O S L AJ.e t a l.S i n g l e c e l l p o-l a r i t y i nl i q u i d p h a s ef a c i l i t a t e st u m o u r m e t a s t a s i s[J].N a tC o mm u n,2018,9(1):1 20.[13]王笑民.郁仁存肿瘤临证带教实录[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18.[14]申拱宸.外科启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34.[15]张介宾.景岳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276.[16]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上㊁下)[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21,280.(编辑:叶亮)4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年1月第35卷第1期。
探讨活血化瘀法在防治恶性肿瘤术后复发转移的临床疗效

探讨活血化瘀法在防治恶性肿瘤术后复发转移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对活血化瘀法在防治恶性肿瘤术后复发转移的应用效果及价值进行探讨分析。
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92例恶性肿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为46例。
对照组术后进行辅助化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中药活血化瘀汤剂治疗,对比二组患者在术后两年内的复发率转移率以及生活质量改善效果。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复发转移率为10.8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3.48%(P<0.05),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总有效率为92.96%,高于对照组的76%(P<0.05)。
结论:血瘀证是恶性肿瘤复发与转移的重要病理类型,应用中药活血化瘀法对恶性肿瘤术后复发与转移具有预防作用,并有助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应用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关键词:活血化瘀;恶性肿瘤;术后复发与转移;应用效果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目前在发达国家及我国大中城市恶性肿瘤相关性死亡占死亡原因首位[1]。
复发与转移是肿瘤细胞的重要生物学行为,也是导致肿瘤治疗失败和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现代医学对恶性肿瘤的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及生物免疫治疗等,虽有一定的近期疗效,但大部分疗法的远期疗效仍待验证,且伴有不同程度不良反应而使患者生存质量低下。
祖国医学认为阴阳气血的失衡是导致疾病的根本原因。
随着现代中医药对恶性疾病的深入研究,活血化瘀中药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提高疗效,延长患者生存期和改善患者带瘤生存的生存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
因此,本文试图在恶性肿瘤手术后运用活血化瘀的方法,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并对治疗肿瘤复发、转移的疗效进行探讨,现将具体研究过程与结果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5月于我院收治的92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中医辩证为血瘀证,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6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8 ]白友 为. 黄芪注射 热治疗原发性 肾病 综合症 的疗效观 察 【 . J 安徽 医学 , j 2 0 ,5 4 :9 — 0 . 0 4 2 ( )2 9 30
【赵文 , 9 】 任永峰. 新疆黄芪抗病毒作用研究f. J中国药学杂 志 , 0 ,61 : 3 ] 2 53 () 2— 0
医学信息 2 1 0 2年 8 月第 2 5卷第 3 Meia Ifr a o . u . 0 2 V 12 . o 3 期 dclnom t n A g 2 1 . o 5 N . i .
具有强心作用 , 能使心脏 收缩 振幅增大 , 输出量增加 , 中毒或疲劳 对 衰竭心脏的作用更 为明显 。除此之外 ,S T A具有显著抗血栓形成的 作用 , 其作用 机制与 抑制血小板 聚集 , 高前列环 素和一氧化 氮水 提
(2)8 — 7 1 :6 8 .
体的免疫功能 , 因此还能用于预防某些传染病 的发 生。无论从 中医 治疗 , 还是现代 医学观察 , 黄芪均是一味好 药。所 以, 民间 自古就有” 冬令 取黄芪 配成滋补强身之食品” 的习惯。 除此之外 , 黄芪还有对 心脑血 管的保护作 用 , 具有 改善物质代 谢、 增强性腺功能 、 抗菌及抑制病毒 、 抗病毒性心肌炎 、 抗骨质疏松 、 抗溃 疡 、 肝、 保 降血脂等作用 。
25 .
[ ]苗 明三 ,李振 国. 1 0 现代 实用中药质量控 制技术 [ ] 民卫生 出版社 , M .人
黄芪含有许多化学成分 , 具有广泛 的药理作用 , 临床上广泛用 于
20. 1 04 2. 1药物抗肿瘤 复发转移
谭 祥华 , 华琼 植 品 隆 陈 ,
成就, 但远期疗 效仍无大 的改变 , 因此探索 中医药防治肿 瘤转移 的 新思路 和方法 , 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中医学对肿瘤转移 的认识 《 灵枢. 百病始生》 篇云 :留而不去 , ” 传舍于 胃肠之外 , 留着 于脉 , 稽 留而不去 , 息而成积。” 留者 , 瘤也 , 可能是中医关 于肿瘤转移 的最 早记 载。然而肿瘤转移在 中医古典医籍 中并无确切称 谓 , 但与肿瘤
理作用被发现。 . 黄芪能清 除辐射产生的 自由基 , 提高机体 的防御能力 , 因此具有
良好 的抗辐射作 用 , 放射医师提 供防护应用 ; 为 黄芪作 为生物诱 导 剂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 , 诱导肿瘤细胞 凋亡 , 而起 到抗 肿瘤作用 。 从
由于黄芪含有丰富 的微量元素硒 , 还具有 良好 的抗癌和预 防冠 心病 的作用 ;微 量元素硒 还能保护 肾小球基底膜 的 电荷屏 障和机械 屏 障, 由此 降低蛋 白尿 , 治疗 肾脏疾病 。 现代 医学研究表明 , 黄芪内含多种抗菌有效成分 , 而且能增 强机
72 4. —7
『l 5 韩旭 , 王佳吉. 黄芪注射液药理研究 . 北京中医 ,0 6 1 ( )4 _ 5 2 0 ,9 1 :4 4 . [ 赵亚平 , 6 】 高芬萍l 中药黄芪 的l 床应用概况叨. 临 中国药业 ,0 71( )6 . 2 0 , 2 :3 6 【 田庆 锷 , 焕德 . 7 ] 李 黄芪 多糖抗 肿瘤 作用 研究进 展 【 l J 中医药 导报 ,0 1 1 】 2 1 ,7
1 血瘀亦 为肿 瘤转移 的主要病 理变化 全身或局部 的血瘀是癌 毒 . 3 扩散和转移的适 宜土壤与环境 。一方面癌毒形成 , 阻滞气机 , 气血津 液推动乏力 , 形成气滞 、 血瘀 、 痰凝 、 湿阻。另一 方面 , 在扩散过程 中
平有关 。
治疗循 环、 神经 、 消化 、 呼吸、 内分泌和血液系统等疾病。黄芪新剂型 也层 出不穷 , 如黄芪 口服液 、 黄芪胶囊 、 复方黄芪鼻腔喷雾剂 、 注射用 黄芪多糖、 黄芪注射液 、 参芪 片、 参芪降糖等 已广 泛用于临床治疗 。 目 , 前 临床对黄芪的应用仍 处于初级 阶段 , 对黄芪的研究还存在一些 问题 , 如在治疗疾病时需要多大剂 量才 能在血液 中达到最佳 浓度 , 黄 芪制剂 的安 全性 、 生物活性成分 尚不是十分清楚 。应 深入挖掘其潜 在功 能 , 向多元 化发展 。通过人类 基因组筛选和分 离出每种疾病 并 相应 的致病基 因, 以其作 为药物的靶标来研究 中药作用 的分子机 再
q 庆 市石 柱 县 中 医院 , 庆 石 柱 49 0 ; 葳 林 芝地 区人 民 医 院 , 重 重 0 1 02西 西藏 林 芝 8 0 0 ) 50 0
肿瘤转移 是恶性 肿瘤 的基本特征之一 , 也是导致 肿瘤患者治疗 失败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 控制转移是决定癌症 患者预后 的关键 因素。肿瘤转移是今界医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 已取得一些新 的 虽 削, 不攻去之 , 丧亡从及矣” 提示正不抑邪是肿瘤转移的关键 。
制, 是未来 中药药理研究 的主要方 向。 参考文献 :
[] 1 贺学礼. 黄芪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综述 l 保定师范专业 学校学报 ,0 4 1 20 ,7
( :0 4 . 4)4 — 2
2 黄芪其他成分 的临床应用
近几年来对黄芪的研究报道越来越多 , 因黄芪 除含 有 A S T A P 、S 外 , 中的多种异黄酮类化合物 、 其 生物碱 、 葡萄糖 醛酸及用 中子 活化 分析 法测定 出的微量 元素 ( e r n e o u u b o s a e m s, , , , , , , , , , , , CM F C C Z R M C L C S 等) 也在发挥着作用 ,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 黄芪化学成 分的其 他药
[ 方泰 惠. 2 ] 中药药理学[ ] M.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0 72 8 2 0 .1. 【 查益 中. 3 ] 黄芪对血压的双向调节 作用『 . J中医杂志 ,0 54 ( )3 9. ] 2 0 ,1 6 :2 【] 4刘淑霞. 黄芪在 脑血管疾病 中的应用 和研究发展 Ⅱ. ] 山西中医 ,0 7 2 1 : 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