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第三章提纲

合集下载

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第三章复习提纲

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第三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机械运动参照物:以某一物体为标准来判断另一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个标准就是参照物。

相对于这个标准, 如果位置发生变化,则它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变化,则它是静止的。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没有绝对的静止或运动,只有相对静止或运动) 机械运动: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f 匀遠直线运动直线运动TI 变速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⑵比较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第二节、力的存在8、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

9、 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 相互作用(不接触也能产生力, 如吸铁石;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产生力,如相互挨着的课桌)10、 力的作用效果:①改变物体的形状 (发生形变)②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 变一般指:物体的 运动快慢/速度大小 是否改变和物体的 运动方向是否改变,但填写时都写运动 状态改变):。

11、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比如两车 追尾,后车撞了前车,两车都损毁12、 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牛顿,简称牛,符号 N 表示。

常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 1N, —个苹果重2N13、 力的测量:测力计,常用测力计为 弹簧测力计1、2、 机械运动殆分类:39、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计算公式:EV =-定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变形公式:*二 :米/秒, 换算: 注:①单位换算过程:2m/s=2 X 3. ② 人歩行速度约i- 皿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歩行时i 秒中运动1- m ③7、速度单位: 国际单位 作千米每时。

j z ”甲■——才"1 t -*11 1 1计算甲乙速度’相同朗时间时的速度,或者是相同路 程时的时[可’再用公式计算 AT 图像,直线为匀速运动卜七图像,甲为匀逮运动,乙划口速运动AT-④钳W 鹉(叱步平吨聊坐極对酣时间).⑤ 常识:人步行速度:1.3米/秒,自行车速度:4米/秒,汽车速度:30米/秒,光速:3X 1Q 8米/秒14、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长度越长。

第三章 物质的简单运动(复习提纲)

第三章 物质的简单运动(复习提纲)

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复习提纲)一、运动与静止1、参照物: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先选定一个标准物体作参照,这个被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做参照物。

(例题:课本40页1、2题)说明:相对于参照物,某物体的位置改变了,我们就说它是运动的;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它是静止的。

2、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

3、自然界一切物体的运动是绝对的,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

4、运动的分类:根据物体的运动路径分类: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二、速度: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1)在相同的路程内比较运动物体所用的时间;(所用时间越少物体运动的越快)(2)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通过的路程越长物体运动的越快)2、速度:(1)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2)定义式:v=s/t(3)速度的意义: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4)常用单位:米/秒(m/s)、千米/小时(km/h);(5)单位的换算:1 m/s=3.6km/h(6)一辆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他的速度是30m/s,它的物理意义是:汽车在1秒钟内通过的路程是30m。

3、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运动,并且速度大小保持不变。

三、平均速度与匀速直线运动1、平均速度:(1)平均速度:在现实生活中,物体所做的运动并不是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会发生变化,这类物体的速度我们用平均速度表示。

(2)意义:平均速度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3)计算公式:v=s总/t总。

2、瞬时速度:(1)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

(2)意义:瞬时速度表示的是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者某一位置的运动快慢。

3、匀速运动只能平均,大体上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瞬时速度能精确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四、平均速度的测量:求平均速度一般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两个物理量。

(工具:测时间的工具,侧路程的工具)第四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生物必修一第三章复习提纲_高二生物

生物必修一第三章复习提纲_高二生物

生物必修一第三章复习提纲_高二生物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约50%和蛋白质约40%,还有少量糖类约2%--10%二、细胞膜的功能: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三、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其性质是全透性的。

四、细胞膜的制备1、选材:人或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原因:没有细胞器没有细胞核没有细胞壁其他材料:蒸馏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2、原理:细胞内的物质有一定浓度。

把红细胞放入清水中,水会进入红细胞,导致红细胞吸水涨破,使细胞膜内的物质流出来,除去细胞内的其他物质得到细胞膜。

3、方法和步骤⑴将红细胞稀释液制成装片。

⑵在高倍镜下观察,盖玻片一侧滴加蒸馏水,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⑶红细胞凹陷消失,体积增大,最后导致细胞破裂,内容物流出。

⑷利用离心法获得纯净的细胞膜。

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一、相关概念:细胞质: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

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

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细胞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

二、八大细胞器的比较:1、线粒体:呈粒状、棒状,具有双层膜,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 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2、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具有双层膜,主要存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还有少量DNA和RNA,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的膜上。

在片层结构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八年级地理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复习提纲

八年级地理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复习提纲

八年级地理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复习提纲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1、1、自然资源分为哪两类: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2、怎样对待可再生资源:合理利用,并且注意保护和培育,便能够实现永续利用3、怎样对待非可再生资源:应该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4、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吗? 不是5、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总量大,种类多,人均不足。

6、土、矿、耕、水、林的总量在世界排行:3、3、4、6、67、土、矿、耕、水、林的人均占有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1/2、1/3、1/4、1/5第二节土地资源1、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和建筑用地2、我国土地资源的优势:总量丰富,利用类型齐全。

3、我国土地资源的不足:①人均占有量小,②比例不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特别是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两少一多一不足一突出)。

4、耕地分布的主要地形区:东部平原及低缓的丘陵地区5、林地主要分布的地形区:山地6、草地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7、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季风区还是非季风区?季风区8、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中存在的问题:①水土流失,②土地荒漠化,③乱占耕地9、我国土地资源遭到哪些破坏?①滥伐森林,森林面积减少②过度放牧,草场退化③乱占耕地,加剧了人与耕地的矛盾10、我国的土地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11、为保护土地我国颁布了哪些法律:《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12、全国土地日每年6月25日第三节水资源1、人类21世纪面临的最严重的资源问题是:水资源短缺2、我国水资源的季节分配特点:夏秋多,冬春少。

3、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南丰北缺或南多北少4、怎样解决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的问题:兴建水库5、怎样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问题:跨流域调水6、水库的重要功能是: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7、列举我国的调水工程: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南水北调8、南水北调工程调的是哪条河流的水?长江水南水北调把长江水调往哪里?华北和西北南水北调的哪条调水路线是京航运河?东线9、解决缺水的途径:①兴建水库,②跨流域调水③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根本途径)。

《政治学概论》第三章 国家 知识提纲

《政治学概论》第三章 国家 知识提纲

第三章国家第一节国家的兴起(一)国家的定义1.国家的概念:国家是一个历史的、现代的概念。

原始政治共同体与国家质检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地缘共同体取代血缘共同体;职业化军队取代民兵。

2.国家的概念最早是由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利创造的。

3.国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美国政治学者查尔斯·蒂利总结了国家的几个基本特征:(1)控制大片连续的领土。

多家都有领土、领土与土地不一样,前者有着明确的边界;国家的领土是连续的,成块状分布。

(2)中央集权。

国家将民间的许多权力都统统“收归国有”,由国家来统一安排。

由于权力的集中,国家对其管辖范围内的人口也就负有全面的责任。

(3)垄断强制手段。

国家垄断了对暴力的合法使用,只有国家可以行使生杀予夺大权。

(4)独一无二的政府机构。

政府机构的脱颖而出,与中央集权的特点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由于国家垄断了权力和责任,也就需要建立一个政府,将原来政治单位中的权力统统接揽过来。

(5)统一的行政安排。

国家产生之后,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就对行政安排进行统一化管理,使用统一的文字、度量衡、制度、公文格式和制服。

4.马克思主义对国家的经典定义:国家是唯一合法垄断了强制手段的暴力机器,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

5.“国家”与“民族”的区别:民族侧重于认同、国家则侧重于暴力机器。

6.“国家”与“政府”的区别:1.国家包括了军队、监狱、警察;政府广义上则是包括立法、行政和司法机构。

有的学者认为,行政机构中不随着选举而进退的文官,也属于国家;2.政府经常换届、更替,但国家基本维持不变,政府的更替只意味着由不同的人或集团来掌握国家;3.民众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可以合法的反对政府,但民众绝对不可能合法的反对国家,因为反政府可以制度化,反对国家就一定是反体制。

(二)国家的形成1.国家形成的基本条件是什么?(1)资源的大量获取。

国家的形成一定要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因此能否在资源的提取和获得上取得优势或便利条件,就是国家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复习提纲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复习提纲

第三章 物态变化复习本章节是讲述物理热学的内容。

整章内容可以分成两大版块:温度和物态变化。

温度热量知识物态变化(一) 温度物理意义:物体的冷热程度 温度 单位及其规定:摄氏度(℃),1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测量工具及其使用方法:温度计,其使用方法略1. 温度的物理意义: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 单位及其规定: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记为℃,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在0℃和100℃之间等分100份,每一份就是1℃。

3. 测量工具及其使用方法①温度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有很多种,我们主要研究的是液体温度计。

②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当遇热时,玻璃泡中的液体膨胀,沿细管上升;遇冷时,液体收缩,细管中的液柱下降。

因此,通过细管中液柱的高低,就可以显示出温度的高低变化。

③液体温度计的使用。

使用前:a.温度计在使用之前应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b.根据被测物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温度计测量温度。

读数时:a.应把玻璃泡完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b.温度计放入被测液体中要稍待一会儿,等示数稳定后再读数;c.读数时,温度计仍要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应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物态变化1. 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物态变化。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固态 液态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固态 液态(2)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液态 气态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液态 气态(3)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固态 气态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固态 气态{{(4)熔化和凝固互为逆过程;汽化和液化互为逆过程;升华和凝华互为逆过程。

(5)物态变化中吸热的过程有:熔化、汽化、升华物态变化中放热的过程有:凝固、液化、凝华2. 晶体的熔化(1)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图像的识别:图一. 晶体熔化图像图二. 非晶体熔化图像(2)区分晶体和非晶体的关键在于是否有熔点。

七上科学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提纲

七上科学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提纲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一、人类对于地球的认识:天圆地方→球形设想→推断是球体→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证实→卫星照片证实→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动的不规则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2.地球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半径6357千米,仅差0.33%3.地球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三、证明地球是球体的现象。

1.地平线 2.月食月面缺损部分的边缘是圆弧形等 3.登高望远4.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5.天涯海角总走不到边 6.时差 7.北极星8.(5)飞机上看地平线… …。

四.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约0~17千米)、地幔(17~2900千米)、地核(约2900~6371千米)三层,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软流层位于上地幔。

3.2 地球仪和地图一、地球仪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做经线,也称子午线。

经线等长,为半圆。

2.在南北两极之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叫做赤道,与它平行的线叫做纬线。

纬线不等长,为整圆。

3.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市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4.0°经线以西的180°属于西经(W)。

0°经线以东的180°属于东经(E)。

5.赤道以北就是北纬(N)。

北纬90°就是北极。

赤道以南就是南纬(S)。

南纬90°就是南极。

6.纬度从赤道算起,把0°定为赤道,由赤道到北极和南极各分作90°。

二、地图1. 地图是用不同的符号、颜色等把缩小了的地理事物在纸上表现出来。

2. 地图三要素是:图例和注记、方向和比例尺。

3. 比例尺: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①比例尺表示实地距离在图上距离的图例。

②大比例尺:大于或等于1:10000,即1厘米表示1千米以下。

表示的范围小,描述的内容也比较详细。

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本章复习提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本章复习提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本章复习提纲专题一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和粒子的守恒关系1.明确两个“微弱”(1)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微弱的,电离产生的离子的浓度小于弱电解质分子的浓度。

如弱酸HA溶液中c(HA)>c(H+)>c(A-)>c(OH-)。

(2)单一的弱酸根阴离子和弱碱阳离子的水解是微弱的,水解生成的粒子的浓度小于盐电离产生的离子的浓度。

ⅰ.单一溶液中不同离子浓度的大小比较①正盐溶液基本遵循c(不水解离子)>c(水解离子)>c(显性离子),当离子外有角标时,顺序提前,如醋酸钠溶液中有c(Na+)>c(CH3COO-)>c(OH-)>c(H+)。

在浓度为c mol·L-1(NH4)2SO4溶液中,c(NH+4)>c(SO2-4)>c(H+)>c(OH-)。

②酸式盐溶液a.以电离为主的酸式盐,遵循c(自身)>c(电离产物)>c(水解产物)。

如NaHSO3溶液中,c(Na+)>c(HSO-3)>c(H+)>c(SO2-3)>c(OH-)。

b.以水解为主的酸式盐,遵循c(自身)>c(水解产物)>c(电离产物)。

如NaHCO3溶液中,c(Na+)>c(HCO-3)>c(OH-)>c(H+)>c(CO2-3)。

ⅱ.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比较要综合分析水解因素、电离因素。

①如相同浓度的NH4Cl和氨水混合液中,NH3·H2O的电离程度大于NH+4的水解程度。

则c(NH+4)>c(Cl-)>c(OH-)>c(H+)。

②又如相同浓度的CH3COOH和CH3COONa溶液中,因CH3COOH的电离程度大于CH3COONa的水解程度,则c(CH3COO-)>c(Na+)>c(H+)>c(OH-)。

[特别提示]多元弱酸要考虑分步电离(K a1≫K a2≫K a3),多元弱酸的正盐要依据分步水解分析离子浓度,如Na2CO3溶液中,c(Na+)>c(CO2-3)>c(OH-)>c(HCO-3)>c(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英雄纪念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1. 近代中国的国情(1840-1949)(1)半殖半封社会的形成:•仅仅百年,中国就与列强签订了1100多项条约和章程。

中国18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侵占,这相当于当时国土面积的7%,分别等于3个法国、5个德国、7个英国的面积。

起点: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加快: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加深: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基本形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2),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半殖半封,畸形谭嗣同《有感一章》•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2. 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转变的历史必然性:A,太平天国建立资本主义国家的设想;B,洋务派学习资本主义“长技”的尝试;C,维新派对于君主立宪道路的探索;D,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国事遗嘱》•余至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

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作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

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

是所至嘱!中华民国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孙文三月十一日补签转变的可能性:•工人阶级的发展壮大为转变准备了阶级基础•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出现与新文化运动为转变准备了思想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是转变的国际条件•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党的诞生1921年7月23日一大代表•北京代表:张国焘(24岁)刘仁静(19岁)•山东代表:邓恩铭(20岁)王尽美(23岁)•上海代表:李汉俊(31岁)李达(31岁)•湖北代表:董必武(35岁)陈潭秋(25岁)•湖南代表:毛泽东(28岁)何叔衡(45岁)•广州代表:陈公博(31岁)•陈独秀代表:包惠僧(27岁)•旅日代表:周佛海(24岁)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1.新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提出(与实际初步结合)1921-1924一大规定党的奋斗目标二大中国共产党的最低和最高纲领,三大中国革命的动力问题,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

四大指出了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工农联盟的重要性•2.新民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初步形成1927-1935第一,中国革命分“二步走”的战略步骤,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阐述了中国依靠谁、联合谁、打击谁的问题,第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懂得了农村斗争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发展1935-1949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军队建设、根据地建设和党的建设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理论,路线,纲领概念的异同:异:理论包含路线、纲领,路线包含纲领,路线和纲领是对理论进一步的展开和具体体现。

同:认识、主张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提出过程:1939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把新民主主义革命概括为“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1948年4月《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明确把官僚资本主义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一起列为中国革命的对象。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这个革命所要推翻的敌人,只是和必须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这些敌人的集中表现,就是蒋介石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1 )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扼杀民族经济•绞杀中国革命•屠杀中国人民帝国主义:帝国主义的统治阶级:反帝:废约,废特权2 )封建主义•封建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及其代表•反封建: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经济现代化消灭军阀专制统治,消灭地主阶级,解放生产力----政治民主化3 )官僚资本主义•依靠帝国主义和利用国家政权发展起来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名称变化:•30年代以前,称买办资产阶级;•30-40年代前期,称大资阶、大工业家、大银行家;•40年代后期,明确称为官僚资产阶级北洋军阀时期3个煤矿经营情况•2,革命领导:工人阶级•3.革命动力:•工人:领导者•农民:主力军最可靠的同盟军•贫雇农:70%;少地和无地;最广大动力;天然和最可靠同盟者。

•中农:20%;不剥削,自给自足;能接受社会主义;可靠的同盟者。

•富农:5%;自己参加劳动;反帝,反对地主也可能保持中立。

•小资:可靠的革命力量•民资:动力之一民族资产阶级:革命动力的一部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革命性、软弱性。

•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策略:又团结又斗争4.革命性质和前途•性质:新式的特殊的由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旧区别:•领导阶级:无阶;•指导思想::马~;•纲领和群众基础:彻底;广泛•前途:社~两种错误观点:二次革命论:一次革命论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问题:•1,无产阶级专政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区别•2,民族资产阶级与官僚资产阶级的区别•3,新民主主义文化与旧民主主义文化区别2.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1)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抗日战争时期。

减租减息△解放战争时期。

进行土地改革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主要经验•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1.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起因:1927年反革命政变•为什么从这个时候开始认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建党已经六七年了,为什么不搞武装起义呢? 统战之初陈独秀的主导思想: 忽视军事斗争:俄国革命分三步:B,1927年八七会议执行武装起义:城市中心论的理论与实践a, 来源于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的革命经验b, 执行”城市中心论”的三起三落1930.6 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1931-1934 王明左倾机会主义•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毛带领部队上山•走工农武装割据受责难2,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1,奠基阶段:----井岗山时期•1928年《中共红四军军委给江西省委和中央的报告》、《关于红四军情况的报告》、《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提出武装割据思想;•2,基本形成:----赣南闽西时期•1930年1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标志•1930年5月《反对本本主义》。

•3,成熟阶段:----1936年以后•1936年12月—1939年12月《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新阶段》、《战争和战略问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

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1)必要性•第一,特殊的国情。

•第二,敌强我弱。

•第三,革命的国内环境。

(2)可能性。

1.根本原因:经济政治发展极端不平衡2.良好的群众基础3.中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4.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5.党的领导和正确的政策•两个中国汉奸之父之一,板垣征四郎是关东军的高级参谋,后来作为关东军的参谋长,板垣征四郎在九一八事变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不要看中国是现代的国家,好象有现代国家的一切特征,实际上中国是分散的部落。

对一般的民众来说,顶多就是以谁交税的问题,并没有紧密的国家联系,民众与政府的联系仅仅是赋税的关系,而赋税交谁都是一样,它并没有形成现代国家的这种政治、思想、经济、文化甚至社会制度之间的紧密联系,非常松散。

•微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和严重的半封建经济同时存在•近代式若干工商业城市和群自着的广大农村同时存在•几百万产业工人和几万万旧制度统治下的农民手工业工人同时存在•管理中央政府的大军阀和管理各省的小军阀同时存在•有隶属蒋介石的中央军和隶属各省军阀的杂牌军同时存在•若干铁路航路汽车路和普遍的独轮车路,只能用脚走的路和用脚还不好走的路同时存在三大法宝的由来•1939年7月7日在华北联大讲话•统一战线,游击战争,革命中心的团结•1939年10月《〈共产党人〉发刊词》•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一), 统一战线The United Front Work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一), 统一战线The United Front Work•1,定义: 政治联盟•2,内容:工人---农民工人---小资工人---民资工人---地主,大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名称和内容国民革命时期国民革命联合战线。

(反北洋军阀)1924-1927土地革命前中期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反对地主)1927-1935土地革命后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反日)和抗日战争时期1935-1945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反美蒋)1945-19493,必要性和可能性:必要性:•a.中国半殖半封的阶级状况•b.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和不平衡性可能性:•a.极端复杂的中国社会政治局面,在客观上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利用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b.中国社会具有建立广泛统一战线的社会基础。

4,建立和发展统战的基本经验:•巩固工农联盟•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原则性:国民党必须实现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集中国力、准备抗战•灵活性: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方针;•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1946年重庆谈判的制度安排第一,中华民国首都南京。

•第二、中国国民党中央首府南京。

•第三、中共中央首府扬州。

•第四、国会为第一大党国民党、第二大党共产党两党联合执政。

•第五、总统候选人蒋介石,副总统候选人毛泽东,中共入阁三人。

•第六、其他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组成政治协商会议,帮助国内两党共同建设自己的国家。

•第七、国共两党军队随着全国普选的渐次展开,逐步实行军队国家化。

•与资阶结盟时要坚持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中国资产阶级分为两部分民资: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官僚资阶:联合抗日,斗争其反动性(二),武装斗争•1,长期的武装斗争是中革的特点,优点之一与欧洲革命,十月革命相比少改良,少投降,变节•2,必要性•特殊国情•统治阶级的残暴本质•中国革命长期性复杂性•统治阶级的残暴本质•中国革命长期性复杂性•3,人民军队的建设•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35年3月份蒋介石给四川的军阀,负责追击红军的给刘湘发过一个电报,蒋在电报里说,据称“共产赤徒煽动民众……” “赤匪”从人民地里挖走一个萝卜,也要在地上放一个铜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