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精心总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

第三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3.1 新文化运动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1)国际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衰弱,美国崛起,欧洲主宰世界的局面宣告结束;亚、非、拉美国家民族意识崛起,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给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带来新的启示。
(2)国内背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笼罩着中国,尊孔复古思潮甚嚣尘上。
2.新文化运动(1)开始的标志:1915.9,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2)性质:是一场由民主主义知识分子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思想启蒙运动;(3)主要阵地:北京大学(1917.1,蔡元培)和《新青年》;(4)主要内容:民主和科学(5)三个层面:提倡新民主,反对旧民主;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文学革命】(6)其他重要知识点A 1918.5 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B 文学革命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3.评价新文化运动历史意义:(1)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新文化和封建主义旧势力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2)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启发了人们的理智和民主主义觉悟,将人们从封建专制所造成的蒙昧中解放出来,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3)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适宜的土壤,为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上的准备。
局限性:(1)没有揭示封建专制主义得以存在的根源;(2)没有把运动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缺乏改造实践性;(3)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
§3.2 五四运动1.五四运动爆发的条件(1)新的时代条件: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2)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短暂又迅速的发展,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3)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

第三章辛亥革命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标记孙中山与兴中会的建立【知识解读】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
1895年春,在香港建立起兴中会总部,规定革命目标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檀香山兴中会的创建和香港兴中会总部的成立,标志着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基本形成,从此他鉴定地走上了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的革命道路。
标记中国同盟会【知识解读】1905年8月20日,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日本东京成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中国同盟会。
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
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领会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知识解读】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之为三民主义。
其基本内容为:(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主要是革命推翻清王朝,改变其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实现中国的独立。
(2)民权主义,即“创立民主”,也就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其核心是解决土地问题,就是通过涨价归公和照原价收买的办法,逐步剥夺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实现土地的国有化,国家可以利用全国地产收入来发展经济。
领会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知识解读】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其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民族资产阶级及与它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明显的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
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自学考试“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重点笔记(1)

第三章⾟亥⾰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命派和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1905 年⾄ 1907 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取⾰命⼿段还是改良⽅式这个问题,⾰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场⼤论战。
⾰命派在论战中论述了⾰命的必要性,正义性, 进步性。
⾸先,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因此,爱国必须⾰命。
只有通过⾰命,才能"免⽠分之祸",获得民族独⽴和社会进步。
其次,进⾏⾰命固然有牺牲,但是,不进⾏⾰命,⽽容忍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民就不能免除痛苦和牺牲。
⾰命虽不免流⾎,但可"救世救⼈",是疗治社会的良药。
再次,⼈们在⾰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乃⾄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进步为补偿的。
⾰命本⾝正是为了建设,破坏与建设是⾰命的两个⽅⾯。
2,为什么说孙中⼭领导的⾟亥⾰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变化? ⾟亥⾰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的的⾰命,是⼀次⽐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民主⾰命。
在近代历,⾟亥⾰命是中国⼈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奋起⾰命的⼀个⾥程碑, 它使中国发⽣了历史性巨变。
第⼀,⾟亥⾰命*了封建势⼒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亥⾰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了中国历第⼀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第三,⾟亥⾰命给⼈们带来⼀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亥⾰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发⽣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亥⾰命不仅在⼀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涨。
3,⾟亥⾰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1)失败原因: ⾸先,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案是⾏不通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笔记第三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笔记学号:Y311120-37姓名:李光华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一)民族危机的加深1、帝国主义对华掠夺性贸易恶性膨胀2、掠夺中国的铁路筑路权和矿山开采权3、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投资4、帝国主义各国在中国的斗争(1)德、日、英争夺对长江流域的控制(2)英、俄争夺对西藏的控制(3)日、俄争夺对中国东北的控制(二)清政府的统治腐朽1、完全成为西方列强控制中国的工具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经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同时也使国人对清政府更为失望,国内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2、晚清“新政”和预备立宪的骗局3、民族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1)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4、各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二、辛亥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1、1894年11月,檀香山,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诞生。
2、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定了革命纲领。
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提出纲领同意思想(二)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1、武昌起义与准备经过(1)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
(2)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
(3)1912年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2、中华民国的成立(1)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2)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孙中山(1866.11.12— 1925.03.12),名孙文,字载之, 号逸仙。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 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 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 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 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 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 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 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 为“中华民国国父”。1929年6 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 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2、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章 炳 麟 的 早 期 革 命 活 动
邹 容 、 陈 天 华 的 革 命 宣 传
同 盟 会 的 成 立
革 命 党 人 的 早 期 武 装斗 争
一 、 封 建 帝 制 的 覆 灭
中 华 民 国 成 立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约 法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中 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是20世 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 治上乱了阵脚。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较 稳定的统治,从而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 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辛亥革命激发 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 生了新的积极变化。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社会风气,也有助于人 们的精神解放。 第五,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

·
(5) 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
解放运动的高涨。
第三章 辛亥革命
· 重要考点讲解 二 、简答题
3 、简述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
(1) 发动“二次革命 ”和组建中华革命党 。为反对袁世凯刺
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 ”, 1913年7月 ,李烈钧、黄兴等宣布讨
袁 ,南方部分地方响应 。坚持两个月后失败 。孙中山逃亡日本在东
·
(2)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 ”。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
制度 ,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在理论上解决了革命目的问
题 。但是 , 民权主义没有明确广大劳动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 ,难
以保障人民的真正权利。
·
第三章 辛亥革命
· 重要考点讲解 二 、论述题
1 、试述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
(3) 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 ” 。基本方案是: 核定
· 重要考点讲解 一 、基本概念和判断
12 、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 昌起义的第一枪 , 随即全国响应 ,从此掀起辛亥革命的高潮。
13 、中华民国: 1912年元旦 ,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 ,改国号 为中华民国 ,孙中山为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 中华民国是一个资产 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 重要考点讲解 二 、简答题
2 、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是中国人
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一个里程碑 ,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
(1)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 ,沉重打击了中外反
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 。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

辛亥革命前的国内客观形势是: 第一,民族危机的加深。 军事侵略: 1904——1905 年 在中国东北发生日俄战争,日本 战胜俄国,侵略势力趁机扩展到 南满。英国则趁日俄相斗这机, 派兵侵入中国西藏地区。
经济侵略:铁路和矿山成为帝国主义掠夺的重要目标。到19 14年,列强的铁路直接投资约2.92亿美元,筑成的铁路3772公里。 在矿山方面,到清政府灭亡时止,列强控制了中国全部铁矿的开 采,控制了煤矿机器开采量的90%以上。
袁世凯,河南项城人。早年被李鸿 1、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章派去过朝鲜。甲午后,他又受李 鸿章推荐,从小站练兵开始,逐渐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羽毛丰满,北洋六镇牢牢抓在他手 里。庚子事变后,受李推荐,他受 任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宰相当 国,权倾一时。直到 1908 年,光绪 帝与慈禧太后驾崩,溥仪登基,他 被摄政王载沣开缺回籍。 1911 年武 昌起义爆发,他被重新启用。
宣 布 “ 新 政 ”
1905
五大臣 出洋考 察宪政
1908 1908
《 钦 定 宪 法 大 纲 》 光 绪 和 慈 禧 死 溥 仪 上 台
1911
撤军机处, 设责任内阁
影视
革命形势高涨
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及随员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远尊戴。 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令批准颁布者不 能见诸实行。 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 干涉。 ——《钦定宪法大纲》
在政治上,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北洋军阀 专制统治
在经济上,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 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在文化思想上,尊孔复古
2、挽救共和的努力
宋案和二次革命
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 中有关总统颁布命令须经内阁 同意副署的规定,迫使唐绍仪 和同盟会的几个阁员辞职。经 过频繁更换内阁,最后武力威 胁参议院任命其亲信赵秉钧为 内阁总理,达到了直接操纵国 务院的目的。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笔记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笔记一、开篇印象哇塞,中国近代史纲要的第三章就像一个装满宝藏的神秘盒子。
这一章里可藏着好多重大的事儿呢!你就想啊,这就好比我们走进了一个巨大的历史迷宫,每一个转角都有惊喜或者惊吓在等着我们。
比如说,太平天国运动就像一场巨大的风暴,一下子席卷了当时的社会。
那洪秀全就像是一个带着特殊使命的人,站出来振臂高呼,带着一群对生活不满的老百姓,想要在那个黑暗的时代闯出一片新天地。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太平天国运动为啥会兴起呢?这就跟当时的老百姓生活苦得像黄连似的有关啊。
那时候,清政府腐败得不像话,苛捐杂税就像吸血虫一样,把老百姓的血汗都吸干了。
老百姓能咋办呢?就像被逼到墙角的小老鼠,只能奋起反抗啊。
洪秀全就瞅准了这个时机,他说他做了个梦,梦见上帝让他拯救苍生。
这事儿听着有点玄乎,可在当时的老百姓眼里,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
他们觉得,终于有个希望了。
于是,大家纷纷响应,太平天国运动就这么轰轰烈烈地搞起来了。
我就想啊,要是我当时也是个苦哈哈的老百姓,说不定也跟着洪秀全干了呢。
三、太平天国的理想蓝图太平天国提出了好多让人眼前一亮的想法。
他们弄出了个,这制度可不得了,就像是给老百姓画了一张超级美好的大饼。
在这个蓝图里,人人都能分到土地,就像把一块大蛋糕平均分给每一个人一样。
大家都不用再为了一点土地争得头破血流了。
而且啊,男女平等的观念也冒头了。
这在当时的社会,就像在一潭死水里扔进了一颗大石头,惊起了千层浪。
女人们心里肯定想:“哎呀妈呀,终于有出头之日了。
”这可和以前的社会大不一样,以前女的就像附属品一样,啥都得听男的。
太平天国这么一搞,可把那些保守的人吓得够呛。
四、运动中的问题可是呢,这太平天国运动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就像一艘刚开始航行得还不错的船,慢慢地也出现了漏洞。
他们内部开始争权夺利,那些个领导人就像一群饿狼,都盯着最高的权力。
杨秀清还老是装神弄鬼的,想把洪秀全的权力给架空。
这洪秀全能乐意吗?就像两个小孩子抢玩具一样,他们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辛亥革命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的激化,一方面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民族危机加深,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铁路、矿山的利权成为列强掠夺的重要目标;另一方面,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发生了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以及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等。
全国性的民变和爱国运动,反映广大人民再也无法照旧生活下去了。
(二)、清未“新政”及其破产《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为“洋人的朝廷”1901年4月设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1、“新政”的内容:一、改革官制,整顿吏治,1901年7月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
二、改革兵制,训练新军,各省筹建武备学堂,裁汰绿营和防勇;三、改革学制,提倡新学,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四、奖励工商,兴办实业,颁布《商律》,对兴办实业有贡献者进行奖励。
2、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及其破产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颁《钦定宪法大纲》。
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清王朝封建统治,借立宪之名加强皇权,并非真正向资本主义迈进的立宪,不仅引起立宪派不满,而且加剧了统治集团内的矛盾。
清政府陷入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的形成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其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一)、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1894年下半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
(标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1895年春,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并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1895年10月孙中山决定发起广州起义,由于消息事先走漏,起义失败。
1900年10月孙中山又在惠州起义,最终失败。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资产阶级革命派著书立说,使民主革命思想迅速地传播开来。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驳斥康有为的保皇观点,强调中国人有能国建立民主共和制度邹容——《革命军》,阐述了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正义性和必要性,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
陈天华——《警世钟》,《猛回头》,抨击了外国列强瓜分中国的罪恶图谋,揭露了清政府的卖国行径,号召人民推翻这个“洋人的朝廷”继兴中会之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各地陆续成立,其中重要的有黄兴—华兴会,蔡元培—光复会及科学补习所岳王会等。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黄兴等人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
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一)三民主义学说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一、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改变它一贯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但是民族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
(民族革命)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但是民权主义没有明确广大劳动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也难以保障人民的真正权利。
(政治革命)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
基本方案是: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
但是民生主义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难以成为发动群众的理论武器。
三民主义学说的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提出了一套在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
(二)、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时间:1905——1907年辩论双方: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康有为为代的改良派阵地:《民报》《新民丛报》论战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这是论战的焦点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第三、要不要社会革命这场论战以革命派的胜利告终,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
第二、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
第三、这个胜利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局限性:由于阶级的和历史的局限性,革命派未能对中国民主革命一系列根本问题作出完全正确的回答。
第一、革命派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不仅不敢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帝口号,反而希望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
第二、革命派停留在对民主制度的形式理解上,缺乏对民主建政的深入认识,其方案也不十分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
第三、革命派未能把土地制改革和反对封建主义联系起来,从而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第二节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一)、各地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1911年4月27日,黄兴带领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遇难者72人被葬于广州黄花岗,史称黄花岗起义1911年5月,清政府皇族为筹集借款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将粤汉、川汉铁路的路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引起湖北、湖南、广东、四州四省民众的强烈反对,四川省尤为强烈,造成成都血案,掀起了全川的武装暴动。
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索。
(二)武昌起义和各地响应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决定联合行动,在武昌举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当夜占领武昌。
武昌起义引来了全国响应,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
从武昌起义到11月9日,短短一个月,13年省和上海宣布起义。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改国号为“中华民国”,以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它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第一、在人员构成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这个政权。
第二、在实行的各项政策措施上,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也一定程度上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其主要内容:参议院否这有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的权利。
《临时约法》以根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也有局限性:一、企图用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定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所欠的一切外债,来换取列强承认中华民国。
二、没有提出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反而以保护私有财产为借口,维护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地主所占有的土地和财产。
二、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一)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一个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
第二、它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第三、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辛亥革命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亚洲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提供了范例,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二)、辛亥革命的局限性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的软弱性,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
第二、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
第三、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发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作用。
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一个清朝政府,而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
教训: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先进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三、北洋军阀的统治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一)、北洋军阀的统治(1912—1927,袁世凯-皖系-直系-奉系)性质和统治时期:北洋军阀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军事、政治集团,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
北洋阀统治时期是从1912年袁世凯到1927年张作霖逃出北京,控制中央集团达十五六年之久。
袁世凯从临时大总统到复辟帝制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2月13日,袁世明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也提出辞呈。
2月15日临时参义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为防止袁世凯专制,提出奠都南京,和遵守《临时约法》但都没有实现。
3月10袁世凯在北京就职。
4月1日,孙中山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1913年10月袁世凯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914年5月当让终身大总统,民国已成空壳。
1916年元旦当让洪宪皇帝。
1916年为洪宪元年。
北洋军阀16年的黑暗统治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一方面封建军阀大力扩充军队,建立特务、警察系统,制定一系反动法令,人民群众毫无政治权利可言。
另一方面袁世凯毁弃辛亥革命过程中孙中山苦心缔造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1913年袁世凯杀害了宋教仁。
对外北洋军阀为了巩固专制统治,不惜投靠帝国主义,袁世凯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1915年5月与日本签订了卖国的“二十一条”。
在经济上北洋军阀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军阀、官僚本身就是大地主,他们以各种手段兼并土地。
北洋政府征收各种苛捐杂税等手段压榨农民。
军阀和官僚还借助于政治势力,组成官僚买办资本集团,操纵、垄断财政金融和工业、运输业。
广大农民生活于极端困苦之中。
在文化思想方面,北洋政府尊孔复古。
袁世凯向全国发布《通令尊崇孔圣文》,命令全国恢复祀孔、祭孔典礼,恢复跪拜礼节。
企图用封建思想遏制人民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护其反动统治。
北洋军阀从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思想上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全面的反攻倒算,中国重新落入了黑暗的深渊。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中国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和国的梦想破灭了。
(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面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仍坚持革命的立场,为捍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果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