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ppt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历史纲要课件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911年5月,在为形势所迫不得不成立的责任内阁里, 13名大臣中满族就有9人,其中皇族占5人,被讥为“皇 族内阁”。这不仅使立宪派大失所望,也使统治集团内 部因满、汉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尖锐而分崩离析。
1905年赴欧考察各国宪政的五大臣及其随员在罗马合影
• • • •
日俄战争证明日本立宪政体成功。梁启超与革命派的辩论 五大臣出洋考察。载泽的报告。 各方认同立宪,但目的不一 1906年9月机构改革,重整之后,汉人在政府高曾中占据了 不足三分之一的职位,地方上设财政局和新军,削弱汉人督 抚的权力。 • 1908年8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九年后生效。《大纲》实 质是加强皇帝的权力 • 太后死,皇族内阁成立,证明是一场骗局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第二节
第三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辛亥革命的失败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孙中山代表 的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 进行了坚决的反抗和斗争,但是由于其自身的局限, 其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说明资产阶级共和 国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重点和难点 1.资产阶级改良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区别,正确认识资 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 2.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的局限性。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 进步性和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
黄兴像
当时出国留学成为一种潮流。中国留日学生最 多时达近万人。有些人还远渡重洋,赴欧美留学。 他们在国外更多地接触到了西方的政治思想,而且 对世界大势与国内民族危机有了更敏锐的认识。这 些青年知识分子,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
(一) 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中国近代史纲要 第3章

黄兴的角色:“实干家”
创立“华兴会”; 直接指挥多次武装起义; 顾全大局,积极协助孙中山创立 、领导同盟会,开展革命工作。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 的全国性政党
有统一的革命纲领。 有自上而下的全国统一的领导机构。中央设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问题。
会导致天下大乱。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 派也有理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 而告终。梁启超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 命论盛行于中国,……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 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 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 开始订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
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 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 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 自费留学,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 上下的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 《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了九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 任命者中,满族就有9人,其中皇族占7人,被讥为 “皇族内阁”,其强化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 这不仅使立宪派大为失望,也使统治集团内部因满、 汉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尖锐而分崩离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

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聚焦于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该章节首先分析了辛亥革命兴起的历史背景,指出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加剧和社会矛盾的激化是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随后,阐述了清末新政的幻灭,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尝试及其失败。此外,章节还详细介绍了资产阶级革命点强调了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以及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的“三民主义”。这些内容为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提供了重要视角。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课件

41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 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使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 思想大解放。
42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中国社会经济、 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 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 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 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 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各自分别以《民 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1、内容:
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第三,要不要社会革命。
2、论战结果
瓦解
袁
寻找代理人
袁 世 凯 就 任 临 时 大 总 统
帝
企图武力干涉 辛亥革命失败
1912.9,任命赵秉钧(前为唐绍仪、陆征祥)为内阁总理, 控制政府。
1913.3.20,刺杀宋教仁。 4月“善后大借款”,7-9月镇 压“二次革命”,10月当上正式大总统,11月解散国民党。
1914.1,取消国会,5月废除孙中山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 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总统可以连任。 1915.5.9,签订《二十一条》,12月12日复辟帝制。
1908年,云南河口起义
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 1911年,黄花岗起义
喻培伦
林觉民
2、保路运动和武昌首义及各地响应
1910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清政府订立 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 日,清廷在邮传大臣 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 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四川修筑铁 路的股金,不仅来自绅士、商人、地主,还有农 民,而且农民购买的股份占很大比例。清政府颁 布 “铁路国有”政策以后,由于拒不归还四川的 股金。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尤其是广大城乡 劳动人民的反对,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 动。湖北、湖南、广东、四川,成为武昌起义的 导火线。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 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使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 思想大解放。
42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中国社会经济、 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 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 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 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 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各自分别以《民 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1、内容:
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第三,要不要社会革命。
2、论战结果
瓦解
袁
寻找代理人
袁 世 凯 就 任 临 时 大 总 统
帝
企图武力干涉 辛亥革命失败
1912.9,任命赵秉钧(前为唐绍仪、陆征祥)为内阁总理, 控制政府。
1913.3.20,刺杀宋教仁。 4月“善后大借款”,7-9月镇 压“二次革命”,10月当上正式大总统,11月解散国民党。
1914.1,取消国会,5月废除孙中山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 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总统可以连任。 1915.5.9,签订《二十一条》,12月12日复辟帝制。
1908年,云南河口起义
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 1911年,黄花岗起义
喻培伦
林觉民
2、保路运动和武昌首义及各地响应
1910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清政府订立 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 日,清廷在邮传大臣 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 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四川修筑铁 路的股金,不仅来自绅士、商人、地主,还有农 民,而且农民购买的股份占很大比例。清政府颁 布 “铁路国有”政策以后,由于拒不归还四川的 股金。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尤其是广大城乡 劳动人民的反对,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 动。湖北、湖南、广东、四川,成为武昌起义的 导火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_第三章_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ppt

第二、北洋军阀以封建地主阶级作为其主要的社会 基础,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第三、割据称雄,拥兵自重,军阀混战 各派军阀自立称雄,从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特有的 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的局面。
第四、各树派系,纵横捭阖,制造政潮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局动荡,社会混乱,从 1912 ——1928年内阁更换达47次之多。 第五、卖国媚外,残害民众,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一)中央政权和地方政权的沦丧
1 、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临时政府迁都北 京,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失败
1912 年 2 月 12 日清帝退位, 13 日袁世凯声明赞成共 和,14日孙中山提交辞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 为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3 月 10 日袁世凯在北京就职, 4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解职,迁都北京。 这标志着革命果实落于袁世凯手中,辛亥革命失 败,开始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时期。
2、主观原因【材料分析题】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与幼稚,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不敢坚决反对帝国主义 (2)没有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 (3)不敢放手发动群众 (4)没有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 (5)没有一支坚强的革命军队
孙中山在内外势力的夹攻下不得不交出政权。
一个基本情况必须认识到,就是当时中国的资本 主义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二、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比较完 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
(一)辛亥革命有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的自觉领导,即中国同盟会
1 、 1894 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 1905年8月20日兴中会等各革命小团体在日本 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 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
2、孙中山是同盟会领导人
从1916~1919年5月北洋政府共借外债100多次,债权国 包括:日、美、英、法、德、俄、比、荷等国,以中国的银行、 矿山、交通、税收、国库券、期货为担保。
近代史纲要课件第三章辛亥革命

3.革命组织
1894年,孙中山,檀香山,兴中会 1904年,黄兴、宋教仁,长沙,华兴会 1904年,蔡元培、陶成章,上海,光复会 1904年,刘静庵、宋教仁等,武昌,科学补习所 1905年,陈独秀、柏文蔚,芜湖,岳王会 1905年,孙中山、黄兴、宋教仁,东京,中国同盟会 1906年,刘静庵,武昌,日知会 中国同盟会由兴中会、华兴会等合并而成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866—1925
第一次鸦片战争 略五 战次 争大 规 模 侵
(1840年6月-1842年8月 )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中法战争
(1883年12月—1885年4月 )
中日甲午战争
(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年–1901年9月7日 )
胡虏,泛指塞外游牧民族。鞑虏是古代中国对塞外游牧民 族的蔑称。 • 晚清时期,清政府向列强出卖国家民族利益,压迫汉和其 他民族,因此鞑虏又被专门用于仇视满清政府时的称谓。
•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推翻当时蒙古人的统治 ,在《喻中原檄》一文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 华,立纪陈纲,救济斯民”口号。 • 1894年11月,孙中山组织成立兴中会,以“驱除鞑 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 • 1905年,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 权。 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 • 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 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 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大论战:革命还是改良?
(1905-1907)
革命派
以孙中 山为代 表的资 产阶级 革命派
1. 要 不 要 以 革 命 手 段 推 翻 清 王 朝
中国近代史第三章 ppt

——孙中山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辛亥革命
16
二、资关产于阶孙级中革山命名派字的活动
视频:孙中山与革命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辛亥革命
17
关于孙中山名字
• 谱名孙帝象,学名孙文、孙德明,字载之,入 耶教时,名孙日新,行医时他的汉文老师区凤 墀为他作一音之转改为孙逸仙,在美国护照上 的英文名字则是Sun Yat-sen。
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 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
徐志摩 梁思成 金岳霖
身与吾之福利,为天下人谋
永福也。汝其勿 悲。…………
才女林徽音建筑艺术 家(参与国徽设计)
猛士林觉民 林徽音的堂叔
惊天动地谱春秋——革命过程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辛亥革命
15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 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蜇 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 壑,不可遏止,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 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 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辛亥革命
1
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辛亥革命
2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认识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的必要性、正当性和进步性。了解辛亥革命失 败的原因,总结其失败的教训,认识旧民主主 义革命让位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历史的必然趋 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辛亥革命
要知 点识
结
构
辛亥革命的酝酿 辛亥革命的过程
皇族内阁协理大臣那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辛亥革命
10
讨论
有人说辛亥革 命阻断了清末 新政,应该是改 良而不是革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辛亥革命
11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 阶级基础及骨干力量
东亚风云大陆沉, 浮槎东渡起雄心, 为寻富国强兵策, 强忍抛妻离子情。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辛亥革命
16
二、资关产于阶孙级中革山命名派字的活动
视频:孙中山与革命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辛亥革命
17
关于孙中山名字
• 谱名孙帝象,学名孙文、孙德明,字载之,入 耶教时,名孙日新,行医时他的汉文老师区凤 墀为他作一音之转改为孙逸仙,在美国护照上 的英文名字则是Sun Yat-sen。
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 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
徐志摩 梁思成 金岳霖
身与吾之福利,为天下人谋
永福也。汝其勿 悲。…………
才女林徽音建筑艺术 家(参与国徽设计)
猛士林觉民 林徽音的堂叔
惊天动地谱春秋——革命过程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辛亥革命
15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 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蜇 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 壑,不可遏止,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 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 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辛亥革命
1
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辛亥革命
2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认识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的必要性、正当性和进步性。了解辛亥革命失 败的原因,总结其失败的教训,认识旧民主主 义革命让位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历史的必然趋 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辛亥革命
要知 点识
结
构
辛亥革命的酝酿 辛亥革命的过程
皇族内阁协理大臣那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辛亥革命
10
讨论
有人说辛亥革 命阻断了清末 新政,应该是改 良而不是革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辛亥革命
11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 阶级基础及骨干力量
东亚风云大陆沉, 浮槎东渡起雄心, 为寻富国强兵策, 强忍抛妻离子情。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课件

局限性
是一个不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其一,主张民族主义,却不敢明确提出反对
帝国主义的口号;
其二,主张民权主义,却又不敢依靠广大的
工农群众;
其三,主张民生主义,却又缺乏使农民获得
土地的办法。
结论
同盟会纲领中的这些弱点反映了中国资 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4.革命与改良的论战及其意义
时间:1905—1907年。 阵地:《民报》与《新民丛报》
革命派:《民报》
改良派:《新民丛报》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辩论双方:资产阶级革命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
结果:革命派取胜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三民主主义的提出
1905年11月,在 日本东京创办的 同盟会机关报— 《民报》。
孙中山手书的同盟会纲领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16 字政治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这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集中概括。
前提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 核定全国地价,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由国家收买地主
共和国。
土地,避免社会
贫富分化。
核心
补充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3、对三民主主义的评价
进步性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提出了一 套在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资产阶 级共和国的建国方案,是一个比较 完备的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它的 提出,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 命运动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愤交迫、精神分裂,四十多天后方病愈。病
愈后,性格由外向转为内向。
❖ 1843年第四次赴广州考试,仍落第。回乡后,继续 教书。几个月后,一个影响其人生路程的偶然事件 发生了:其表兄李敬芳到洪家,发现其书架上有 《劝世良言》一书,对这本书大加赞赏,洪因此也 开始潜心阅读。此书原是1837年洪第二次赴广州参 加府试时在街头所得,回来并末仔细阅读。李敬芳
❖。
❖ 不久冯被捕,洪秀全赴广州找美国传教士交
涉让耆英放人。杨秀清与萧朝贵乘机“天父” 下凡,带天父安定人心.
❖ 洪、冯商议承认杨、萧代天父、天兄传言附 身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 1851.1.11在金四村正式宣布革命以庆祝洪秀 全37岁生日(虚岁38岁)。
❖ 永安建制:东、南、西、北、翼。
❖ 进军湖南: 沿湘江而下,席卷桂、湘、鄂、皖、 赣、浙、
思想里似乎可以看到曾的影子。“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的军歌和曾国藩湘军的军歌很像。 曾之门生故事很多,其思想对后世影响甚大, 被称之为19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学者型官员。
❖ 曾国藩自创团练,招募军队,号称湘军。湘
军基本上是一支私家军队,军士将佐矢志效
忠曾国藩,他人难以指挥。湘军战斗力极强,
士兵来自穷苦农民,帮敢冲锋陷阵、舍身入 死。曾国荃5万围南京的疲兵历时46天抗衡太 平军20万精锐的围攻,不为所动,最终于 1864年7月19日攻破南京。可见湘军之实力。 正因为曾国藩卓越的指挥能力和湘军的及强
战斗力,使得清政府面临绿营、八旗一触即 溃的情况下必须重用曾。
❖ 自湘军开始,中国近代军队性质大为变化。
湘军 淮军
北洋海军
袁世凯新军
❖ 在镇压太平军之前,曾国藩发布一份檄文, 斥责太平军扰乱乡村生活,破坏儒家纲常, 以传统文化的卫道士反对太平军。
❖。
❖ 曾国藩受过几次挫折,但愈挫愈勇,直至消 灭太平天国。其先在靖港这役投水自杀,被 手下救起,又在九江之役水师遭太平军痛击 而投水自尽。驻扎祁门遭遇危险,挫折可谓 不少,但其均能忍受,以百折不挠之精神战 胜太平军。
❖ 鸦片战争的影响
白银大量外流,恶化了经济,铜钱贬值。18世纪 一石米3000文铜钱,而当时一两白银兑换1000 文铜钱,故一石米能换3两白银;鸦片走私泛滥 使中国白银大量流失,银价急剧上升,一两白银 换2000文铜钱,因此鸦片战争前后的一石米只能 兑换1.5 两白银,农民地租负担增加一倍。广州 受鸦片贸易影响很重。自给自足农业遇到瓦解。
之言使洪有所悟,他从《劝世良言》印证六年前病
中梦幻,说:“书中所言与梦中所见所闻相符之处 甚多。”后来洪秀全开始编故事说,那次得病是上 帝接他上天,要他诛杀妖魔,为民除害;上帝为什 么接他上天,是因为他是上帝之子,耶稣之弟。他 是奉命下凡斩邪扶正,建立人间天堂的。
❖ 在冯云山的支持下,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李敬芳 为第一位成员。(本来冯云山位仅居洪秀全之下, 在杨秀清、萧朝贵装神弄鬼之后,冯实力下降,这 是后话。)然后洪撇掉孔子“至圣先师”牌位,惊
200%; 土地:1661-1850,从5.49亿亩增加到7.37亿亩,增长
35%; 以上的不平衡导致人均耕地面积急剧下降。人地矛盾因
为官府的盘剥更加显现,如果政府税赋不重,人均1.86亩 足可以养活一个人,但土地并不集中,无事可干的流民 越来越多,得不到政府的社会保障,自然容易一呼百应, 走上造反道路。
❖ 政治腐败
3000两可捐得一知县之职,为了捞回这笔投资, 如何搜刮呢?
❖ 武备松驰
旗人已颓废不堪;绿营兵丧失斗志;鸦片战争没 有让清政府重振军威。
❖ 自然灾害
1849年广西饥荒。1851年金田大起义。
❖ 客家人与基督教
客家人与“本地人”之间的矛盾。语言、习俗不 同以及客家信仰基督教与“本地人”信仰偶像、 神灵之间,使矛盾激化。
❖ 曾是一个领袖气质鲜明的战略家,周围可聚 集一大批杰出的人物,颇似毛泽东。实际毛 泽东是学习曾的。其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出 众
❖ 曾能训练出一支组织性、战斗性极强的军队, 强化政治思想教育,其部队的忠诚思想鲜明, 深受曾治军如爱民仇敌思想的薰陶。湘军唱 类似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之类的军歌。
三、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 战略错误。林凤祥、李开芳孤军深入,清廷幸免于 难。
❖ 意识形态冲突。捣毁庙宇、神像得不到士绅和农民 的支持,非正统的基督教又使洋人反感。
❖ 领导集团素质太低。内讧;倡导一夫一妻制,自己 却有众多老婆,洪88个,杨36个,韦14个,石7个。
❖ 湘军领袖才能出众,曾、左、李全为博学、能干、 理智之士。
❖ 如何评价太平天国起义
教科书的评价正面. 袁伟时的评价:意义不大.
四、曾国藩与湘军
❖ 曾国藩,湖南湘乡县人,(1811-1872), 1838年考中进士,学习宋明理学,养成了处变 不惊、临危不惧、务实克己的优良品格。其曾 氏家训影响至今。蒋、毛都深佩曾国藩。毛曾
经说与湘军集团 (1851-1864)
一、洪秀全(1814-1864)及太平军起义
❖ 祖籍梅州,五代祖迁至花县,讲客家话。 1814年出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洪 秀全埋头书斋,热衷于科举,以实现改变门 户、光宗耀祖的抱负。四次参加科举考试, 均不第。第三次1838年的落第导致洪秀全忧
散学童,停闭书馆。并将其名字由洪仁坤(小名火 秀)改为洪秀全。盖取名“秀全”,寓意“禾乃人 王”也。在花县难以立足,洪冯等人离乡,遍游天
下沿途传教。冯云山到了桂平,大力传教,在紫荆 山建立起了几千人众的拜上帝会组织。洪后来从广 西回到广东继续以塾师为业。1847年洪再次去广西 寻找冯云山,看到冯云山将拜上帝教成员发展至 2000余人时,不禁欢喜欲狂。
攻克武昌: 苏、豫、闽、川、沪多个地区,建立 14年之久 占领南京: 的政权。
❖ 内讧(天京之变):杨欲杀洪,洪求韦,韦 欲杀石;石出走,韦杀杨,走向衰亡。
❖ 挣扎:洪仁玕、陈玉诚、李秀成等后期的努 力;
❖ 天京被围,洪自杀身亡。
二、太平天国及其它起义等社会动荡的根源
❖ 社会经济因素
人口与土地间的不平衡导致“大治大乱”,“王朝轮回” 人口:1741-1850,人口从1.43亿增加到4.3亿,增长
愈后,性格由外向转为内向。
❖ 1843年第四次赴广州考试,仍落第。回乡后,继续 教书。几个月后,一个影响其人生路程的偶然事件 发生了:其表兄李敬芳到洪家,发现其书架上有 《劝世良言》一书,对这本书大加赞赏,洪因此也 开始潜心阅读。此书原是1837年洪第二次赴广州参 加府试时在街头所得,回来并末仔细阅读。李敬芳
❖。
❖ 不久冯被捕,洪秀全赴广州找美国传教士交
涉让耆英放人。杨秀清与萧朝贵乘机“天父” 下凡,带天父安定人心.
❖ 洪、冯商议承认杨、萧代天父、天兄传言附 身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 1851.1.11在金四村正式宣布革命以庆祝洪秀 全37岁生日(虚岁38岁)。
❖ 永安建制:东、南、西、北、翼。
❖ 进军湖南: 沿湘江而下,席卷桂、湘、鄂、皖、 赣、浙、
思想里似乎可以看到曾的影子。“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的军歌和曾国藩湘军的军歌很像。 曾之门生故事很多,其思想对后世影响甚大, 被称之为19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学者型官员。
❖ 曾国藩自创团练,招募军队,号称湘军。湘
军基本上是一支私家军队,军士将佐矢志效
忠曾国藩,他人难以指挥。湘军战斗力极强,
士兵来自穷苦农民,帮敢冲锋陷阵、舍身入 死。曾国荃5万围南京的疲兵历时46天抗衡太 平军20万精锐的围攻,不为所动,最终于 1864年7月19日攻破南京。可见湘军之实力。 正因为曾国藩卓越的指挥能力和湘军的及强
战斗力,使得清政府面临绿营、八旗一触即 溃的情况下必须重用曾。
❖ 自湘军开始,中国近代军队性质大为变化。
湘军 淮军
北洋海军
袁世凯新军
❖ 在镇压太平军之前,曾国藩发布一份檄文, 斥责太平军扰乱乡村生活,破坏儒家纲常, 以传统文化的卫道士反对太平军。
❖。
❖ 曾国藩受过几次挫折,但愈挫愈勇,直至消 灭太平天国。其先在靖港这役投水自杀,被 手下救起,又在九江之役水师遭太平军痛击 而投水自尽。驻扎祁门遭遇危险,挫折可谓 不少,但其均能忍受,以百折不挠之精神战 胜太平军。
❖ 鸦片战争的影响
白银大量外流,恶化了经济,铜钱贬值。18世纪 一石米3000文铜钱,而当时一两白银兑换1000 文铜钱,故一石米能换3两白银;鸦片走私泛滥 使中国白银大量流失,银价急剧上升,一两白银 换2000文铜钱,因此鸦片战争前后的一石米只能 兑换1.5 两白银,农民地租负担增加一倍。广州 受鸦片贸易影响很重。自给自足农业遇到瓦解。
之言使洪有所悟,他从《劝世良言》印证六年前病
中梦幻,说:“书中所言与梦中所见所闻相符之处 甚多。”后来洪秀全开始编故事说,那次得病是上 帝接他上天,要他诛杀妖魔,为民除害;上帝为什 么接他上天,是因为他是上帝之子,耶稣之弟。他 是奉命下凡斩邪扶正,建立人间天堂的。
❖ 在冯云山的支持下,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李敬芳 为第一位成员。(本来冯云山位仅居洪秀全之下, 在杨秀清、萧朝贵装神弄鬼之后,冯实力下降,这 是后话。)然后洪撇掉孔子“至圣先师”牌位,惊
200%; 土地:1661-1850,从5.49亿亩增加到7.37亿亩,增长
35%; 以上的不平衡导致人均耕地面积急剧下降。人地矛盾因
为官府的盘剥更加显现,如果政府税赋不重,人均1.86亩 足可以养活一个人,但土地并不集中,无事可干的流民 越来越多,得不到政府的社会保障,自然容易一呼百应, 走上造反道路。
❖ 政治腐败
3000两可捐得一知县之职,为了捞回这笔投资, 如何搜刮呢?
❖ 武备松驰
旗人已颓废不堪;绿营兵丧失斗志;鸦片战争没 有让清政府重振军威。
❖ 自然灾害
1849年广西饥荒。1851年金田大起义。
❖ 客家人与基督教
客家人与“本地人”之间的矛盾。语言、习俗不 同以及客家信仰基督教与“本地人”信仰偶像、 神灵之间,使矛盾激化。
❖ 曾是一个领袖气质鲜明的战略家,周围可聚 集一大批杰出的人物,颇似毛泽东。实际毛 泽东是学习曾的。其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出 众
❖ 曾能训练出一支组织性、战斗性极强的军队, 强化政治思想教育,其部队的忠诚思想鲜明, 深受曾治军如爱民仇敌思想的薰陶。湘军唱 类似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之类的军歌。
三、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 战略错误。林凤祥、李开芳孤军深入,清廷幸免于 难。
❖ 意识形态冲突。捣毁庙宇、神像得不到士绅和农民 的支持,非正统的基督教又使洋人反感。
❖ 领导集团素质太低。内讧;倡导一夫一妻制,自己 却有众多老婆,洪88个,杨36个,韦14个,石7个。
❖ 湘军领袖才能出众,曾、左、李全为博学、能干、 理智之士。
❖ 如何评价太平天国起义
教科书的评价正面. 袁伟时的评价:意义不大.
四、曾国藩与湘军
❖ 曾国藩,湖南湘乡县人,(1811-1872), 1838年考中进士,学习宋明理学,养成了处变 不惊、临危不惧、务实克己的优良品格。其曾 氏家训影响至今。蒋、毛都深佩曾国藩。毛曾
经说与湘军集团 (1851-1864)
一、洪秀全(1814-1864)及太平军起义
❖ 祖籍梅州,五代祖迁至花县,讲客家话。 1814年出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洪 秀全埋头书斋,热衷于科举,以实现改变门 户、光宗耀祖的抱负。四次参加科举考试, 均不第。第三次1838年的落第导致洪秀全忧
散学童,停闭书馆。并将其名字由洪仁坤(小名火 秀)改为洪秀全。盖取名“秀全”,寓意“禾乃人 王”也。在花县难以立足,洪冯等人离乡,遍游天
下沿途传教。冯云山到了桂平,大力传教,在紫荆 山建立起了几千人众的拜上帝会组织。洪后来从广 西回到广东继续以塾师为业。1847年洪再次去广西 寻找冯云山,看到冯云山将拜上帝教成员发展至 2000余人时,不禁欢喜欲狂。
攻克武昌: 苏、豫、闽、川、沪多个地区,建立 14年之久 占领南京: 的政权。
❖ 内讧(天京之变):杨欲杀洪,洪求韦,韦 欲杀石;石出走,韦杀杨,走向衰亡。
❖ 挣扎:洪仁玕、陈玉诚、李秀成等后期的努 力;
❖ 天京被围,洪自杀身亡。
二、太平天国及其它起义等社会动荡的根源
❖ 社会经济因素
人口与土地间的不平衡导致“大治大乱”,“王朝轮回” 人口:1741-1850,人口从1.43亿增加到4.3亿,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