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学自然学科(科教版)备课——四年级(上)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以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为教材,教学内容涵盖全书共五个章节,分别是:1. 自然界的水水的来源与分布水的性质与用途2. 动物与人类常见动物的特征与分类动物与人类的关系3. 植物与人类常见植物的特征与分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4. 电与磁电流的产生与作用磁场的性质与应用5.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结构与特征宇宙的组成与探索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教材内容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现象,提高科学素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与磁章节中电流、磁场的相关概念和原理。
2. 教学重点:水的性质与用途、动物与人类的相互关系、植物与人类的相互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模型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观察工具、记录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自然界的水资源、动物、植物、电与磁现象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典型例题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思考问题。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课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验、动画、图片等辅助教学。
学生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5. 课后实践教师布置实践任务,如观察身边的动物、植物,进行小实验等。
学生完成实践任务,记录观察、实验结果。
六、板书设计1. 教学内容:按照章节、小节进行板书设计,突出重点、难点。
2. 教学流程:板书展示教学过程,包括导入、讲解、练习、小结等环节。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自然界的水:水的三态变化实验报告。
动物与人类:观察身边的动物,描述其特征和分类。
植物与人类:制作植物标本,介绍其特征和分类。
四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上册

四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上册一、第一章:我们周围的物质1.1 学习目标:了解物质的分类和特性,能够分辨不同的物质。
1.2 教学内容:1.3 教学活动:1.观察不同的物质,如水、盐、糖、沙等,分辨它们的特性。
2.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混合后的性质变化。
二、第二章:探究材料的性质2.1 学习目标: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质,能够根据材料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材料。
2.2 教学内容:介绍不同材料的性质,如金属、塑料、纸张、木材等。
2.3 教学活动:1.观察不同材料的物品,了解它们的性质。
2.进行实验,测试不同材料的性质,如强度、硬度、导电性等。
三、第三章:简单的机械3.1 学习目标:了解简单的机械,如杠杆、滑轮等,能够应用它们解决问题。
3.2 教学内容:介绍简单的机械,包括杠杆和滑轮。
3.3 教学活动:1.学习杠杆的原理,进行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2.学习滑轮的原理,进行实验,观察滑轮的作用。
四、第四章:我们的地球4.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如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等。
4.2 教学内容:介绍地球的基本知识,包括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的运动。
4.3 教学活动:1.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
2.观察日历,了解地球的运动。
五、第五章:天气和季节5.1 学习目标:了解天气和季节的基本知识,能够描述天气和季节的变化。
5.2 教学内容:介绍天气和季节的基本知识,包括天气的变化和季节的形成。
5.3 教学活动:1.观察天气变化,记录天气情况。
2.观察季节变化,描述季节的特点。
六、第六章:生物与非生物6.1 学习目标: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认识常见的生物种类。
6.2 教学内容: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生长繁殖等。
非生物则缺乏这些特征。
6.3 教学活动:1.观察不同物体,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2.通过实验或观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七、第七章:植物的一生7.1 学习目标: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认识植物的各个器官。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声音的奥秘2. 光的传播3. 电的力量4. 磁铁的吸引力5. 岩石与矿物6. 植物的生长7. 动物的适应8. 天气的奥秘二、教学目标1. 理解声音、光、电、磁铁的基本原理,掌握其应用。
2. 认识常见岩石、矿物、植物、动物的特点,了解自然界的多样性。
3. 学会观察天气变化,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的传播、电的力量、磁铁的吸引力。
2.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植物的生长、天气的观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响、光源、电路实验器材、磁铁、岩石、矿物、植物、动物标本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尺子、放大镜、温度计、湿度计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声音、展示光源、演示电路实验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2. 例题讲解:(1)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传播方式。
(2)光的传播:讲解光的传播原理,以及光的反射、折射现象。
(3)电的力量:讲解电路的组成,以及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
(4)磁铁的吸引力:讲解磁铁的性质,以及磁力线的分布。
(5)岩石与矿物:介绍常见岩石、矿物的特点,学会鉴别。
(6)植物的生长: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7)动物的适应:介绍动物如何适应环境,了解生物的多样性。
(8)天气的奥秘:学会观察天气变化,了解气候现象。
3. 随堂练习: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 光的传播原理3. 电的力量与磁铁的吸引力4. 岩石、矿物特点5. 植物的生长过程6. 动物的适应策略7. 天气的观察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画出光的反射、折射现象。
(3)解释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
(4)描述磁铁的性质和磁力线分布。
(5)列举三种岩石和矿物的特点。
(6)简述植物的生长过程。
上海小学自然学科(科教版)备课——四年级(上)

第1单元自然界中的水1-1 水的旅行一.教学目标:1.知道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现象。
2.知道兴修水利、植树造林能防治水旱灾害。
3.初步知道用模拟实验研究自然界里的水循环的方法。
4.初步知道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与人类的关系。
5.渗透“自然界是永恒变化的”科学观点。
二.教学重点:初步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现象及其形成原因。
三.教学设计:活动一:水的旅行活动目的:1.知道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现象。
2.初步知道用模拟实验研究自然界里的水循环的方法。
3.渗透“自然界是永恒变化的”科学观点。
活动器材:铁架台、烧瓶、漏斗、玻璃管、橡皮塞、橡胶管、集气瓶、烧瓶塞、石棉网、酒精灯活动二:水的旅行与人类的关系活动目的:1.知道兴修水利、植树造林能防治水旱灾害。
2.初步知道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与人类的关系。
活动器材:“水资源”的资料四.教学过程:活动二:水的旅行与人类的关系板书设计:水的旅行水循环与天气现象一.教学目标:1.初步知道水循环与常见天气现象的关系。
2.初步了解云、雾、雨、雪、霜、露六种常见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初步了解6种常见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认识雨和雪、霜和露的形成与冰点的关系。
三.活动设计:活动一:讨论天气现象与水循环的关系活动目标:了解许多常见的天气现象是由水循环造成的。
活动二:观察天气现象的模拟实验装置活动目标:用实验的方法来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常见天气现象。
活动三:讨论人类是如何预测天气的活动目标:了解天气预测的基本常识,初步确立科学的自然观。
四.教学过程:活动一:讨论天气现象与水循环的关系水的污染与净化一.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一些人类污染水资源的行为,明确受污染的水会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
2.通过实验初步了解一些净化水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初步了解人类的哪些行为会污染自然界的水和净化水的简单方法。
三.活动设计:活动一:讨论哪些行为会污染自然界的水活动目标:了解水污染的几种常见途径和原因。
沪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沪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日常生活中的变化课时一:什么是物质的变化教学目标- 了解物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变化现象- 掌握物质在加热、冷却和溶解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培养观察、实验和归纳的能力教学内容1. 各种物质在加热后的变化观察2. 各种物质在冷却过程中的变化观察3. 各种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变化观察4. 进行简单实验,探究物质变化的规律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观察图片,引起学生对物质变化的思考。
- 让学生观察煮沸的水、熔化的冰、溶解的盐等现象。
- 引导学生讨论这些变化是怎样发生的,有什么规律。
2. 示例实验:进行水的加热和冷却实验。
- 准备一杯水,加热至沸腾,并观察水的变化。
- 将加热后的水放置到冷却器中,观察水的变化。
- 引导学生观察和总结实验结果,了解水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3. 对比实验:进行不同物质的溶解实验。
- 准备几种不同物质(如盐、糖、饮料粉),分别加入到水中,观察物质的变化。
- 让学生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进一步了解物质溶解的规律。
4.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回顾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总结得出物质变化的规律。
课时二:物质的混合与分离教学目标- 掌握物质混合和分离的基本概念- 了解常见物质的混合和分离方法- 培养实验和观察的能力教学内容1. 物质的混合与分离的概念和特点2. 常见物质的混合和分离方法3. 实际应用中的物质混合和分离案例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例引发学生对物质混合和分离的思考。
- 让学生观察图片或实例,思考这些现象涉及到物质混合或分离吗?如何实现的?2. 示例实验:进行小石子与细沙的混合和分离实验。
- 将小石子与细沙混合在一起,让学生观察混合物。
- 使用筛子将小石子和细沙进行分离,观察分离结果。
- 引导学生观察和总结实验结果,了解物质混合和分离的方法。
3. 常见物质的混合与分离方法:介绍常见物质混合和分离的方法和步骤,如过滤、沉淀、蒸发、凝固等。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第1课《我们的地球》:介绍地球的基本面貌,包括地形、气候、资源等。
第2课《太阳和月亮》:探讨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律及对地球的影响。
第3课《水的世界》:分析水的三态变化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第4课《植物的生长》:观察植物的生长现象,了解植物的六大器官。
第5课《动物的生存》:研究动物的生活习性,探讨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6课《人体的奥秘》:认识人体的主要器官及其功能。
第7课《声音的传播》:探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第8课《光的传播》:了解光的传播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欲望。
2. 使学生掌握基本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科学方法的运用。
难点:科学现象的解释和科学原理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模型、图片等。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册、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与课程相关的生活实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教师运用PPT、模型、图片等教具,生动形象地讲解课程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
3.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 随堂练习: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巩固所学内容。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实验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6. 知识拓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根据课程内容,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结果。
(2)结合生活实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3)绘制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
2. 作业答案:(1)实验结果解释:根据实验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结果。
沪教版自然四级上册教案【推荐下载】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沪教版自然四级上册教案
1、自然界中的水
2、地震与火山
3、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4、天象观测
5、我在长大
6、人造材料
7、光的传播
8、声音与振动
第一单元自然界中的水
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现象及其形成原因。
2.初步知道水循环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3.初步知道水循环与常见天气现象的关系。
4.初步了解导致水污染的原因以及净化水的简单方法。
5.初步认识科技的两面性。
第1课.水的旅行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现象及其形成原因。
2、初步知道水循环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3、进一步提高认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2022上海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2上海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走进大自然课题1:我们身边的科学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现象,对身边的科学感兴趣。
- 学会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来了解自然现象。
- 过程与方法:- 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
- 学会合作交流。
-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科学就在身边,激发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对身边科学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探究身边的科学现象。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观察身边的科学现象。
-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科学现象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教学过程1. 导入:-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身边科学现象。
2. 探究:- 展示收集到的科学现象资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探究科学现象。
3. 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身边科学的发现。
4. 拓展:-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科学现象值得探究。
课题2:植物的生长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 学会种植植物。
- 过程与方法:- 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
- 学会合作交流。
-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关爱之情。
教学重点- 植物的生长过程。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观察身边的植物。
- 教师准备:植物生长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1. 导入:-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植物。
2. 探究:- 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展示相关实验材料。
- 组织学生进行植物生长实验,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3. 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植物的生长过程。
4. 拓展:- 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植物生长现象值得探究。
第二单元:探索与发现课题3:力的作用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 学会用力的方式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 过程与方法:- 培养实验能力、观察能力。
- 学会合作交流。
-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力的认识,感受力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单元自然界中的水1-1 水的旅行一.教学目标:1.知道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现象。
2.知道兴修水利、植树造林能防治水旱灾害。
3.初步知道用模拟实验研究自然界里的水循环的方法。
4.初步知道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与人类的关系。
5.渗透“自然界是永恒变化的”科学观点。
二.教学重点:初步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现象及其形成原因。
三.教学设计:活动一:水的旅行活动目的:1.知道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现象。
2.初步知道用模拟实验研究自然界里的水循环的方法。
3.渗透“自然界是永恒变化的”科学观点。
活动器材:铁架台、烧瓶、漏斗、玻璃管、橡皮塞、橡胶管、集气瓶、烧瓶塞、石棉网、酒精灯活动二:水的旅行与人类的关系活动目的:1.知道兴修水利、植树造林能防治水旱灾害。
2.初步知道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与人类的关系。
活动器材:“水资源”的资料四.教学过程:活动二:水的旅行与人类的关系板书设计:水的旅行水循环与天气现象一.教学目标:1.初步知道水循环与常见天气现象的关系。
2.初步了解云、雾、雨、雪、霜、露六种常见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初步了解6种常见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认识雨和雪、霜和露的形成与冰点的关系。
三.活动设计:活动一:讨论天气现象与水循环的关系活动目标:了解许多常见的天气现象是由水循环造成的。
活动二:观察天气现象的模拟实验装置活动目标:用实验的方法来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常见天气现象。
活动三:讨论人类是如何预测天气的活动目标:了解天气预测的基本常识,初步确立科学的自然观。
四.教学过程:活动一:讨论天气现象与水循环的关系水的污染与净化一.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一些人类污染水资源的行为,明确受污染的水会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
2.通过实验初步了解一些净化水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初步了解人类的哪些行为会污染自然界的水和净化水的简单方法。
三.活动设计:活动一:讨论哪些行为会污染自然界的水活动目标:了解水污染的几种常见途径和原因。
活动器材:收集一些关于水污染对人类带来危害的例子活动二:净化水小实验活动目标:了解净化水质的一些常见方法。
活动三:了解自来水的净化过程活动目标:1.结合相关影视资料,了解自来水生产加工的几个阶段。
2.进一步理解净化水质的几种常用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自由探究1——模拟水循环一.教学目标:1.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个模拟水循环的装置,观察水在这个装置中是怎样变化的。
2.思考这个模型展示的是水循环的哪一个过程的特征。
二.活动过程:1.一只平底碗中加水,直至水盖满碗底。
2.在一只小瓶中装满干黄沙,放在碗的中央。
3.用塑料纸盖住碗口,用橡筋扎住碗口。
4.用一块重物压住塑料纸的中央。
5.将碗放在阳光下直晒。
过一小时后,观察碗、小瓶子中的黄沙和塑料纸。
6.工作表的填写要求(1)列出制作模型的各种材料,入玻璃碗、保鲜膜、橡筋、小瓶、干黄沙等(2)画出模型的装置图(建议画成平面示意图)干沙单元二地震与火山地球的内部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初步知道地球内部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个部分。
2.通过猜测“黑盒”子里有什么东西的活动,知道人们可以从间接的证据,推断物体内部的情况。
3.初步知道科学家研究地球内部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探究黑盒内部的物品种类。
三.活动设计:活动一观察地球内部构造模型活动目标: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地球内部基本构造。
活动器材:地球内部构造及地壳内部剖面的模型或图。
活动二观察地壳剖面的模型活动目标: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地壳这一圈层的特点。
活动器材:煮熟的鸡蛋活动三推断暗盒里装的东西活动目标:通过解暗箱活动,了解科学家研究地球内部的方法,大多是用收集间接证据来进行的。
活动器材:解暗箱活动用的盒子、沙子、铁屑、磁铁,以及科学家研究地球内部的有关图片。
四.教学过程:地震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知道地震会使地面出现各种破坏现象。
2.经历模拟地震发生的活动,初步理解地震是由地球内部的运动而引起的。
3.了解科学家对地震的研究成果及懂得震时的自我保护方法。
二.教学重点:了解地震现象及其地震的危害。
教学难点:了解地震的成因。
三.活动设计:活动一:了解地震引起的后果活动目标:通过观察,了解地震造成的危害。
活动器材:有关地震的资料。
活动二:模拟地震的成因活动目标:通过模拟活动,使学生了解地震形成的原因。
活动器材:地震造成地面破坏的录像资料,长条海绵(30×8×3cm)一条,8×5×3cm海绵两块、酒精灯、三脚铁圈架、扁盆灯材料,以及监测地震仪器的图片。
活动三讨论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活动目标:通过讨论交流,了解地震时自我保护的基本措施。
四.教学过程:火山一.教学目标1.步知道火山是由于地球内部高温、高压而引发的一种自然现象。
2.能通过模拟活动,理解火山的形成的原因。
3.初步知道火山喷发会给人类造成灾害,但也有对人类有益的地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小实验模拟高温和高压是造成火山喷发的原因。
三.活动设计:活动一:观察火山喷发的情景活动目标:通过观察了解火山喷发的景象。
活动器材:火山喷发的情景及火山对人类影响的相关录像资料。
活动二:模拟火山喷发活动目标:能进行模拟火山喷发的活动,初步了解火山喷发的原因。
活动器材:火山喷发与地球内部岩浆的高温与高压有关的模拟活动所需要的材料。
活动三:了解火山对人类的影响活动目标: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了解火山喷发对人类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单元三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球的自转一.教学目标1.初步知道地球的自转就是地球天体不停地绕着地轴在作自西向东周期性的旋转。
2.初步知道地球上各地的时间差、每天看到的太阳与月亮“东升西落”、物体在太阳照射下的影子会发生长短与方向的变化,都是由于地球自转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
3.初步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模拟等方法去发现事物的周期性变化的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点:是发现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而产生了地球上一些周期性的变化。
教学难点:推断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
三.活动设计:活动一:模拟地球自转形成各地日出时间的不同活动目标:1.排列我国八个城市日出的先后顺序。
2.根据八个城市的日出的时间差,转动地球仪,推断地球是绕着地轴在自转。
3.根据八个城市的日出的时间差,转动地球仪,推断地球的自转方向是绕着地轴自西向东的旋转。
活动器材:地球仪、手电筒、牙签、彩泥等。
活动二:模拟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
活动目标:1.通过模拟操作,知道太阳与月亮的“东升西落”是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的旋转的反映。
2.初步培养学生通过模拟方法去发现事物的周期性变化的探究能力活动三:模拟地球自转形成一天中影子长短的变化活动目标:1.通过模拟操作,知道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的物体在太阳照射下的影子会发生长短(与方向)的变化。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地球的公转一.教学目标:1.初步知道地球是在椭圆形状的公转轨道里,倾斜着地轴,围着太阳自西向东进行周期性的公转。
2.初步知道由于地球的公转时太阳光照射的强烈程度不同,形成地球有的地方产生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周期性变化;日照长短的变化。
3.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模拟与查阅资料等方法去发现事物的周期性变化的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点:发现在地球周期性公转的过程中,地球上某个地方受到的太阳直射与斜射情况会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知道地轴的倾斜造成了地球上季节的更替。
三.活动设计:活动一模拟太阳的直射与斜射活动目标:1.通过模拟操作,初步知道地球上的季节变化与太阳照射有关。
2.通过模拟操作,知道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受到太阳光照射的程度不同,有直射与斜射之分。
3.培养学生模拟探究的能力。
活动器材:地球仪、画有方格的手电筒等活动二模拟地球公转形成四季的变化活动目标:1.通过模拟操作初步知道,由于地球公转地球的上同一个地方(上海)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里受到太阳的照射不同。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模拟等方法的探究能力。
、有关季节的更替、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24个节气等资料。
活动器材:有关季节的更替、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24个节气等资料。
活动三:查资料地球公转产生日照长短的变化活动目标:1.通过查资料、阅读资料使学生初步知道由于地球的公转与地轴的倾斜,造成了四季的更替。
2.通过查资料、阅读资料让学生了解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处于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点的图片(宇宙空间的运动图意)及每个节气日照长短的介绍。
3.培养学生有查资料、阅读资料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月亮一.教学目标:1.通过连续观察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并初步了解其形成的原因。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开始形成对周期性变化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重点:初步了解一些基本的历法常识。
教学难点:探究月相变化的规律。
三.活动设计:活动一:观察月相变化照片分析变化规律活动目标:发现月相变化的周期性规律。
活动器材:学生收集有关月相变化的资料。
活动二:模拟月相变化的成因活动目标:感受月相的变化规律,了解月相变化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日食与月食一.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日食与月食形成的原因,知道日食与月食的产生也有其内在的规律。
2.初步了解日食月食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也有其周期性的规律,地球上某一位置可能出现的日食、月食现象是可以预测的。
3.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了解日食与月食形成的原因,知道日食与月食的产生也有其内在的规律。
三.活动设计:活动一:讨论日食现象,模拟日食成因活动目标:学生通过模拟月亮、地球、太阳的运动轨迹及位置关系,探究日食形成的原因。
活动器材:收集有关日食、月食的资料。
活动二:自行探究月食的成因,解释月食现象活动目标:用实验的方法来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常见天气现象。
活动三:讨论是不是每个月都会产生日食或月食现象活动目标:初步了解日食、月食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也有其周期性的规律,地球上某一位置可能出现的日食、月食现象是可以预测的。
四.教学过程:一天中太阳高低位置的变化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与记录一天中太阳高度变化情况,初步知道太阳高度变化与气温变化的关系。
2.初步培养学生学习连续观察、记录观察数据并绘制统计图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学习连续观察、记录观察数据并绘制统计图表的能力。
三.活动设计:活动一:讨论一天中太阳在空中的高低位置是如何变化的活动目标:知道一天中太阳在空中的高低位置会有变化,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
活动二:测量并记录一天中太阳的高低位置活动目标:分析一天中太阳在空中的高低位置变化的具体数据,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活动器材:学生每人准备一把量角器、铅笔和直尺。
活动三:研究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及与一天中温度变化的关系活动目标:根据测量收集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并分析太阳高度变化与气温变化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