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死亡委婉语对比的研究共16页文档

合集下载

英汉死亡委婉语的对比分析与研究

英汉死亡委婉语的对比分析与研究
d a y s ( 终其 天年 、 死) ,s h u t o n e ’S l i g h t o f( 逝世 , 死) ,
( 二) 不 同点 ‘
从而在 交际中正确使用委婉语 ,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 英 语 中有 t o b e a t h o m e a n d f r e e ,t o g o t o o n e ’S l o n g
1 . 通 过一些 具有 褒义 色彩 的词 描述死 亡
的、 生硬 的或是一些直接 表达替换 为温和 的、 模糊 死亡 , 如 咽气、 断气 、 气绝 、 闭眼、 心脏 ( 或脉搏) 停止 等等。英语 中也有类似的表达 , 如t o b r e a t h e 的或 拐弯 抹角 的表达。死亡 是人类 最为恐惧 但 又 了跳动 ,
无法 避免 的一种 自然 现象 , 直 接谈论 “ 死 亡” 往往 给人 带来一种恐 惧感 。因此 , 为趋 吉避 凶, 人们 创
语 和汉语 中都存在大量死亡委婉语 , 一 定层面反映 像 。 因 此 , 英 汉 中都 将 死 亡 比作 休 息 或 睡 眠 。汉 语 了一个社会 的文化 、 民族心理 、 价值观念等 , 是东西 中 , 有 “ 长 眠” “ 安 息” “ 沉 睡 ”等 ; 英语 中, 有t o
方社 会彼此 了解 的一个重 要视 角。本文通 过分 析
极 向上的词汇 , 如英语 中有 g r o u n d e d f o r g o o d ,m a k i n g 等描写婴幼儿之死或非正 常死亡。汉语里常用 “ 见
背 身 故 ‘ 去世 I 过世 谢 世 散世 辟世 疾终 ’
等词描写老年人的死亡 , 表达方式丰富多彩 。而英语

要: 委婉语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由于东西方文化不同, 委婉语的使用也存在许 多差异。

《红楼梦》汉、英版本中“死亡”的委婉语的对比分析

《红楼梦》汉、英版本中“死亡”的委婉语的对比分析

摘要:英汉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有其独特的来源及构成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能折射出东西方国家的不同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

文章通过对《红楼梦》汉、英版本中“死亡”的典型委婉语用例加以对比分析,以透视这些委婉语在表达上的异同。

关键词:《红楼梦》;委婉语;对比分析;透视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它产生于某个特定的社会土壤,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着该民族的社会心理、宗教信仰、价值取向、风俗习惯等。

比如,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英汉民族都确定了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存在着文化观念的差异。

从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委婉语的范围来看,英汉委婉语的使用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人的生、老、病、死、性、犯罪、职业、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

本文主要通过对比《红楼梦》(前,$ 回)英汉版本中典型的“死亡”委婉语表达,来透视源语与目的语的异同。

英汉语中表示“死亡”的委婉语非常丰富,同时与宗教的联系也十分密切。

英语中的“ 死亡”委婉语大量源自《圣经》或其他有关基督教的传说和典故,比如上帝用泥土造人,于是死去也就统统“归于尘土”(to return to dust/earth);人生来就是有罪的,必须赎罪,故死去犹如“ 偿清欠负大自然的债务”(pay one‟s debt to nature);上帝乃万物之主,人死后就得“ 应召到上帝身边”(to be called to God)等。

据统计,英语中类似的“死亡”委婉说法有400 多种。

然而,在中国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虽有道教、佛教以及回教等,但信仰者在整个民族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小。

尽管如此,中国的宗教也影响了与“ 死亡”有关的委婉语的产生。

汉语中“ 死亡”的委婉语多达>,$ 多种,如:走了、永别、玉陨香消、倩女离魂等。

本文结合《红楼梦》中一些典型的例子加以对比研究,发现以下特点:一、英汉宗教特色明显在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忽见东府里几个人,慌慌张张跑来,说:“ 老爷宾天了!”众人听了,吓了一大跳,忙都说:“ 好好的并无疾病,怎么就没了?”家人说:“ 老爷天天修炼,定是功成圆满,升仙去了。

英汉“死亡”委婉语文化对比研究

英汉“死亡”委婉语文化对比研究

英汉“死亡”委婉语文化对比研究摘要:委婉语是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在委婉语的应用上也存在许多差别。

本文对中西委婉语跨文化现象进行了对照研究,揭示了其内在接洽。

织梦好,好织梦关键词:委婉语;传统委婉语;文体委婉语;宗教文化委婉语(Euphemism)一词源自希腊语的前缀eu=well 和词根pheme=speaking。

根据《英语委婉语详解词典》的定义,委婉语是一种用无害的或悦耳的词语替代那些较直接的、唐突的言词,用善意的话语把事实掩盖起来的润饰手段。

它不仅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一、委婉语的分类和功效英语委婉语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传统委婉语(traditional euphemisms)和文体委婉语(stylistic euphemisms)。

所谓传统委婉语,是与禁忌语密切相干的。

如生、逝世、病、性等禁忌事物,如果直接表达,就是禁忌语,给人的感到是粗俗、生硬、无礼;反之如果间接表达,就是委婉语,给人的印象是典雅、含蓄、中听、有礼。

所谓文体委婉语,实际上是奉承语,溢美之词与禁忌语无关。

委婉语的功效有:避讳功效、避俗功效或雅化功效、礼貌功效、粉饰功效和褒扬功效(淡化或夸张功效)。

逝世亡是人类广泛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时有产生。

由于英汉两种文化背景不同,所反响出的对逝世亡的见解存在很大差别。

二、英汉两种语言逝世亡委婉语不同的原因1、不同的宗教文化带来的表达差别织梦好,好织梦基督教在英语国家的人们生活中施展着重要作用,其关于逝世亡的委婉语多半来自《圣经》,与基督教信仰密切相干。

许多基督徒都信任“来世”和“原罪”之说,在他们看来,逝世亡就意味着"to go to heaven"(进天堂)、"to be called to Cod"(被号召到上帝那) or "to cancel ones account"(销账)。

英汉死亡委婉语对比研究

英汉死亡委婉语对比研究

英汉死亡委婉语对比研究作者:陆鹏来源:《智富时代》2019年第03期【摘要】委婉语既是文化现象也是语言现象。

作为委婉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死亡委婉语,反映了世界各民族不同的死亡文化。

本文通过对英汉死亡委婉语进行比较,以揭示其背后蕴含的中西不同文化底蕴。

【关键词】死亡委婉语;文化现象;文化差异一、引言委婉语指说好听的言词或以一种轻松的方式进行交流,它的目的是为了用柔和的话语来替代那些生硬的,容易触怒人的直接话语,用好听的话语来掩盖令人不快的事实。

[1]死亡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人们往往不愿意直接提及死亡这个词语,因此死亡委婉语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英汉死亡委婉语,以加深对两种文化的理解。

二、英汉死亡委婉语的共同性(一)价值观念的相近性中华民族对家国的兴衰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当一个人为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而选择牺牲自己时,人们常用献身、牺牲、英勇就义等对其进行赞美。

而在西方我们也可以看到类似的为正义献身,为国家事业捐躯的表达,如to lay down,to kiss the dust等。

而对罪恶满盈的人,中西方所表述的情感也是相似的。

汉语中经常用毙命、断命、一命呜呼等来表示对这些人的痛恨,轻蔑。

英语中的kick the bucket等也都表示同样的情感态度。

[2]由此可见,中英死亡委婉语所表述的褒奖或贬斥的态度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

(二)死亡观的相似性中西方都将死亡看做是自然的进程,在中英死亡委婉语的体系中,我们都可以发现人们用睡眠或休息来代指死亡,这表示无论哪个民族对生命都有相似的理解,都持有一种豁达的态度。

离和归是中西共有的死亡认知观。

离是离开现实世界,反映在死亡委婉语中如中文的谢世、与世长辞等,在英语中也有着类似的表达,如depart from life等。

而归则代表着对另一世界的向往。

这在中英死亡委婉语中也都有着类似点,像中文中的归天、归道山,而英语国家也因为信仰基督教的原因,用to return to dust来表示这个含义。

英汉“死亡”委婉语的语义模糊性解读

英汉“死亡”委婉语的语义模糊性解读

英汉“死亡”委婉语的语义模糊性解读摘要:模糊性是委婉语的主要特征。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传递一些不宜直接表达的信息,便使用委婉的方式,通过语言中这只“无形的手”搭起传递信息的桥梁。

“死亡”是人们最忌讳直接提及的词语,这在东西方具有显著的共性。

关于死亡非直接的、暗示性的表达方式枚不胜举,它是委婉语最典型、最多样化的一种。

本文受伍铁平关于委婉语研究得出的四种机制所启发,着重从文化和语境两个纬度,解读英汉语中“死亡’委婉语的语义模糊性特征及差别性。

关键词:“死亡”委婉语;语义;模糊性;文化;语境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234-02一、引言委婉语的产生源于禁忌,而古今中外的禁忌语中,最典型的是对“死亡”现象的禁忌。

死亡是一种不可抗拒的生理现象,人在死亡面前总是感到一种神秘而可怕的力量,中西方各民族都不愿直接提及它,但有时又不得不提,因而改用另一种间接含蓄的语言来表达“死亡”这个概念。

英语中有关死亡的委婉语有400多种,而汉语更加丰富,多达480多种(张拱贵,《汉语委婉语词典》)。

在日常生活中,委婉语起着润滑剂的作用。

福勒(h.w.fowler)在其adictionary ofmodem english usage(《现代英语用法词典》,1965)中给委婉语下的定义是:“一种适度或模糊的(vague)改变说法的表达方式,以代替率直确切地表达某种不愉快的实话。

”吴铁平教授领先在其《模糊语言学》中分析了委婉语,并指出“婉词的基础有时是‘模糊’了事物之间的界限”(吴铁平,1999).此外,关于委婉语与模糊性的关系的文章很少,仅零星散见于一些杂志和学报上。

本文拟从死亡委婉语作为切入点,进一步探讨,解读英汉死亡委婉语的语义模糊性。

二、委婉语的基本特征“模糊性是非人工语言的本质特征,因而是语言学所不能回避的研究对象。

”(吴铁平,1999)。

模糊性是指一个词或概念的所指范围、边界的不确定性。

英汉“死亡”委婉语文化对比研究

英汉“死亡”委婉语文化对比研究

英汉“死亡”委婉语文化对比研究班级英语一班学号124022008024 姓名黄依琳摘要:委婉语是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传统委婉语是与禁忌语紧密相连的。

在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社会中,都存在着语言禁忌。

但是,死亡却是全人类共同的归宿,是人类无法超越的生命终点,对死亡的焦虑与恐惧是人类普遍的心态,这使得死亡成为各民族共同忌讳的话题。

(1) 笔者在此只从英汉“死亡委婉语”的不同来源入手,对它们的文化成因和文化内涵进行对比分析,以增强人们跨文化交际意识。

关键词:死亡委婉语;文化成因;文化内涵一、引言委婉语(Euphemism)一词源自希腊语的前缀eu=well 和词根pheme=speaking。

意为“to speak with good words or in a pleasant manner”(以好听的言词或令人愉快的方式来说话)(2)。

根据定义,委婉语是一种用无害的或悦耳的词语替代那些较直接的、唐突的言词,用善意的话语把事实掩盖起来的润饰手段。

(3)。

它不仅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二、英汉死亡委婉语的来源及文化内涵的异同(一)源自价值观的英汉死亡委婉语所体现的文化重合尽管汉英两民族由于历史传统、地理环境、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诸多因素的差异形成了各自的民族特色,并且演变成了不同的民族思维定式,使得两民族的价值取向千差万别,但二者间也有相似之处,其中一个典型的共性就体现在死亡价值观上。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十分推崇“舍身取义”这一英雄的传统。

因此,当一个人为公或为国家过早地献出自己宝贵生命时,人们通常会用“献身”、“舍身”、“殉国”、“殉职”、“牺牲”、“阵亡”、“杀身成仁”、“英勇就义”、“为国捐躯”、“舍生取义”、“肝脑涂地”等褒义词语婉称之,以表达对英雄人物的赞美崇敬而又深切哀悼之情。

无独有偶,英语里也有一些表示为国家或事业而捐躯的委婉语词,如to lay down with one’s shovel and hoe (为国家或事业捐躯);to kiss the dust (阵亡)等,但与汉语相比,这些表示法在搭配意义、内涵意义以及感情意义的传达上稍逊一筹。

英汉死亡委婉语对比研究

英汉死亡委婉语对比研究

Differen east • Eurasia continent→ vast territory and abundant resources→ work on the fertile land • 进土 归土 钻土 • In west • Mediterranean religion→ tumbling waves→ turn to the sea for living • be gone to Davy Jones' lockers • safe anchorage at last • launch into eternity
Different Recognition Degrees on Social Status
• • • • • In west emphasis on individualism people are equal in front of death. Popes, kings, beggars and thieves alike must die They put much attention to the age and occupation of the dead people instead of status • In east • emphasis on feudal hierarchy • The expressions of death are different according to different people who play different roles in the society
• 闭上了眼睛
• 断气 咽气 气尽
• 心脏停止了跳动
• In English to sleep to depart to go away to be gone

汉英死亡委婉语对比分析

汉英死亡委婉语对比分析

111一、引言汉英两种语言的委婉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到底有什么不同?阅读大量文献后发现,中西方学者对委婉语的研究主要倾向于两大方面,一方面是从研究委婉语的定义、分类,或从跨文化方向解读委婉语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从社会语言学、传统修辞学、词汇语法等方面进行研究的。

本文汉语语料来源为《汉语委婉语词典》和北京大学CCL语料库,英语语料来源为《英语委婉语词典》和英语国家语料库。

二、死亡委婉语的界定古往今来,“死亡”都是一个隐讳的话题,但“死亡”一词却时常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之中,没有人愿意直面这个词,于是人们创造了许多与死亡有关的替代语。

在英语里有关死亡的代用语有400多种,如 go to a better world,depart,sleep,be with God等。

同时,汉语中的死亡委婉语也是多种多样的,曾有学者统计,“死亡”的近义词或者同义词的数量在480个左右。

那么如何定义死亡委婉语呢?专家是这样定义死亡委婉语的:在语境的制约下,风俗习惯和交际主体趋吉避凶的心理现象,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不会直接说出本意, 会选择用动听的词语来代替,用隐喻来暗示,用曲折的表达来提示等。

死亡委婉语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按照束定芳先生在《委婉语研究:回归与前瞻》中的表述 :“狭义的委婉语是委婉词语,一般是约定俗成的,经过一定时间使用在一定范围内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词或短语。

”广义的委婉语是指“通过各种语言手段(如否定、时态、语态),或是话语手段(如篇章等)临时构建起来具有委婉功能的表达方法”。

笔者认为狭义的死亡委婉语包括固定下来的,涉及人类“死亡”的词或短语,如“去世”“见马克思”等,而广义的死亡委婉语是指那些运用各种语言或言语手段生成固定的或临时生成的死亡委婉语。

三、汉英死亡委婉语的分类汉英两种语言中死亡委婉语数量大,种类多,本文将从死亡委婉语的涉及对象、有无标记和色彩义三个角度对汉英死亡委婉语进行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