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解剖-腰麻、骶管麻醉基础复习过程
椎管内麻醉教案

(2) 负压现象:
毛细管负压法(同上法),穿刺 针抵达黄韧带,用盛有生理盐水和 小汽泡的注射器试验阻力,然后取 下注射器与盛有液体的玻璃毛细管 连接,缓进,当针进入硬脊膜外腔 有落空感的同时,管内液体被吸入, 确定后置入硬膜外导管,留管3— 4cm。
33
5 、 硬膜外用药 (1)常用药物
利多卡因 丁卡因 布比卡因 罗哌卡因
34
• 穿刺成功后,先用起效快的 利多卡因3—5ml试验剂量,观察 5分钟,无全脊椎麻醉后,再试 注追加量,使之达到理想的麻醉 平面,即可开始手术。如误注入 蛛网膜下腔,5分钟后,过早出 现麻醉平面,有下肢麻木和运动 障碍,血压下降等。
35
36
6 、麻醉平面的调节取决于
(1) 局麻药的容积; (2)穿刺间隙(间隙选择不当,上下 平面 不符); (3)导管方向(向头或向尾置入);
一、概念
椎管内有两个可用于麻醉的腔隙(蛛网膜下腔和 硬膜外腔),将局麻药注入上述腔隙中能产生 下半身或部位麻醉。 椎管内麻醉包括: 1 、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
2 、硬膜外腔阻滞 3 、腰麻-硬膜外腔联合阻滞
4 、骶管阻滞
1
椎管内麻醉时,病人神志清醒,镇 痛效果确切,肌肉松弛良好,但对生理 功能有一定扰乱,对内脏牵 拉反应消 除不完全.
5
6
4 、根硬膜、根部蛛网膜和根软膜 硬脊膜、 蛛网膜和软膜均沿脊
神经根向两侧延伸,包裹脊神经根, 故分别称为根硬膜、根蛛网膜和根 软膜。 根硬膜较薄,且愈近椎间 孔愈薄。
7
8
• 5 、脊神经 、 脊神经共31对 • (C)8 对 (T)12对 • (L)5 对 (S)5 对 • (CO )1对
2
二、椎管内麻醉的解剖基础
骶管麻醉操作方法

骶管麻醉操作方法骶管麻醉(epidural anesthesia)是一种经过腰骶部麻醉机长蛋白鞘膜下腔,在骶管内注射药物,以实现术前局部、无痛麻醉的手术方法。
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可用于阻滞手术部位和术前无痛分娩。
骶管麻醉的操作方法如下:1. 患者准备:患者通常需要趴在手术床上,弯曲背部、下颌贴住胸部,嘴部要保持张开以便呼吸,若患者无法完成这个动作,可采用侧卧位。
2. 皮肤消毒:骶管的部位(通常为第4、5腰椎处)应进行彻底的皮肤消毒,并使用无菌巾覆盖。
3. 局部麻醉:使用局部麻醉剂(如利多卡因)在骶管穿刺点周围注射,以减轻排尿途径和骶管的疼痛感觉。
4. 确定骶管穿刺点:医生在进行穿刺前需要确定骶管的穿刺点,这可以通过触摸尾骨末端和髂嵴交界处进行确定。
5. 无菌操作:医生需佩戴无菌手套,并将穿刺针、导管和药物包清洁消毒,确保操作过程无菌。
6. 骶管穿刺:医生用一支无菌的穿刺针以0-45度的角度穿刺骶管,此过程需要有一定技巧和经验,确保顺利进入到鞘膜下腔,并避免损伤骶管或脊神经。
7. 确认穿刺针位置:医生在穿刺后会用鞘膜刺激法确认穿刺针是否进入了鞘膜下腔。
一般来说,当医生轻拉针头时,患者会有尾骨附近的皮肤有一种能被动感到的拉力。
8. 插入导管:当穿刺针进入正确定位后,医生会将导管导入到鞘膜下腔,并通过规定深度插入导管。
9. 吸引皮肤和椎管液:医生插入导管后,通常会有一定量的腰穿液从导管中流出,这是正常的。
同时,医生会吸引一定量的椎管液,以确保穿刺针位置正确。
10. 药物注射:在确认导管位置正确后,医生会通过导管向鞘膜下腔注射药物,用于麻醉手术部位或实现分娩的无痛。
药物可以是局部麻醉剂(如利多卡因),也可以是麻醉辅助药物(如芬太尼)。
11. 导管固定:药物注入完成后,医生会用透明胶带将导管固定在患者的背部,以防止导管在手术过程中脱出。
12. 观察和监测:术后,医生会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和麻醉效果,以确保患者安全。
复习椎管内麻醉基础知识

复习椎管内麻醉基础知识复习椎管内麻醉基础知识一、蛛网膜下腔滞麻醉将局部麻醉药注入蛛网膜下腔,阻滞脊神经根,称为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简称脊椎麻醉或腰麻。
如取坐位穿刺,将重比重的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仅阻滞第3、4、5骶神经,即麻醉范围只限于肛门会阴区,称鞍区麻醉,简称鞍麻。
(一)穿刺步骤常取侧卧位,背部与手术台的边缘平齐,两手抱膝,脊椎尽量弯曲,使腰椎棘突间隙加宽。
为避免损伤脊髓,穿刺点宜选择在腰椎3-4或4-5间隙(图1-28)。
两侧髂嵴间的连线是通过第四腰椎棘突或腰椎3-4间隙,以此作为定位基准。
消毒皮肤,覆盖消毒巾,在穿刺点用0.5-1%普鲁卡因作浸润麻醉,选用细腰椎穿刺针(22-26G),正中进行穿刺时,腰穿针应与棘突平行方向刺入,针尖经过皮肤、皮下、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而进入硬膜外腔,再向前推进,刺破硬脊膜和蛛网膜就进入蛛网膜下腔。
穿过黄韧带和硬脊膜时常有明显的突破感。
拔出针芯有脑脊液流出便可注入局麻药。
常用局麻药有以下几种,一般均用其重比重的溶液。
如:①6%普鲁卡因含糖溶液(普鲁卡因粉1 50毫克+0.1%肾上腺素0.2毫升+5%葡萄糖2.3毫升。
②1%丁卡因、10%葡萄糖、3%麻黄碱各1毫升混合液。
③0.75%布比卡因(含糖)。
(二)生理变化脑脊液无色透明,pH7.40,比重1.003~1.008,局麻药籍脑脊液扩散,直接作用于脊神经根入部分脊髓。
前根麻醉后可阻滞运动神经(肌肉松驰)和交感神经传出纤维(血管扩张、缓脉等);后根麻醉后可阻滞感觉神经(感觉消失)和交感神经传入纤维。
各种神经纤维的粗细不等,直径愈粗,所需药物浓度愈高,诱导时间也愈长。
局麻药在脑脊液中向头端扩散时,直径最细的交感神经纤维最先被阻滞,其次为感觉神经,最粗的运动神经纤维最后被阻滞。
交感神经阻滞后,其支配区域的阻力血管和容量血管均扩张,血管床容积迅速扩大,有效循环血容量相对不足。
根据麻醉平面的高低,血压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下降的幅度决定于阻滞范围,可以通过未麻醉区的血管收缩来进行代偿,高平面阻滞更易造成低血压。
椎管内麻醉的解剖与生理基础

椎管内麻醉的解剖与生理基础一、椎管解剖(一)椎管及椎骨的结构脊椎由7节颈椎、12节胸椎、5节腰椎、融合在一起的5节骶椎以及3~4节尾椎组成。
成人脊椎呈现四个生理弯曲,即颈曲、胸曲、腰曲和骶曲。
颈曲和腰曲向前,胸曲和骶曲向后。
典型的椎骨由椎体和椎弓两部分组成。
椎体的功能是承重,两侧的椎弓(椎弓根及椎板)从外侧向后围成椎孔,起保护脊髓的作用。
每一椎板有7个突起,即3个肌突(2个横突及1个棘突)是肌肉和韧带的附着处;4个关节突,上下各2个,各有关节面。
椎弓根上下有切迹,相邻的切迹围成椎间孔,供脊神经通过。
位于上、下两棘突之间的间隙是椎管内麻醉的常用穿刺路径。
从颈椎到第4胸椎棘突与椎体的横截面呈水平位,穿刺时可垂直进针。
从第4胸椎至第12胸椎,棘突呈叠瓦状排列,穿刺方向要向头侧倾斜45°~60°方可进入。
而腰椎的棘突与椎体平行,垂直进针较易进入椎管。
(二)椎管外软组织相邻两节椎骨的椎弓及其棘突由三条韧带相互连接,从椎管内向外依次为:黄韧带、棘间韧带及棘上韧带1. 黄韧带黄韧带几乎全由弹力纤维构成,是连接椎弓板之间的韧带,协助围成椎管,限制脊柱过度前屈。
黄韧带从上位椎弓板的下缘和内面,连至下位椎弓板的上缘和外缘,参与围成椎管的后壁和后外侧壁,从上往下逐渐增厚,刺入黄韧带时的阻力感和刺穿后的阻力消失感均较显著,常以此作为是否刺入硬膜外间隙的依据。
黄韧带的宽度约等于椎管后壁的1/2,腰部最坚韧厚实。
2. 棘间韧带棘间韧带比较薄,连接上下两棘突,前面与黄韧带相连,后方移行于棘上韧带。
棘间韧带起自第7颈椎棘突,止于骶中嵴。
3. 棘上韧带棘上韧带在颈部特别发达,构成颈部两侧肌肉之间的中膈,故称项中膈或项韧带部分组成,分3层,深层连接相邻2个棘突,且与棘间韧带交织在一起;中层跨越2到3个棘突;浅层跨越3到4个棘突。
棘上韧带与棘间韧带由脊神经后支的神经末梢分布,是极敏感的组织,一旦受到损伤,可通过脊神经后支传入中枢,可引起腰痛或牵涉性下肢痛。
骶管麻醉专题知识讲座

如氯胺酮、依托咪酯等,具有镇静、镇痛、遗忘等作用,适用于 小儿、脊柱畸形等特殊患者。
骶管麻醉药物的用量与用法
用量
不同药物用量存在差异,一般根据患者体重、病情等因素进行计算。
用法
一般采用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需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和使用顺序。
骶管麻醉药物的副作用与防治方法
呼吸抑制
血压下降
部分药物可导致呼吸抑制,应严密观察患者 的呼吸情况,如出现呼吸抑制应立即给予辅 助呼吸。
骶管麻醉并发症的种类与原因
神经损伤
由于骶管麻醉需要穿刺到骶裂孔,如果穿刺不当 或反复穿刺,可能会损伤骶尾神经,导致相应区 域的麻木、疼痛等感觉异常。
感染
骶管麻醉是一种有创操作,如果无菌操作不严格 或患者存在免疫功能低下,就会出现局部或全身 感染。
硬膜外血肿
在穿刺过程中,如果穿透了硬膜外腔,导致骶髂 部位的血管破裂,就会出现硬膜外血肿,严重时 需要手术治疗。
2023
骶管麻醉专题知识讲座
目录
• 骶管麻醉概述 • 骶管麻醉的解剖学基础 • 骶管麻醉的生理机制 • 骶管麻醉的药物选择与使用 • 骶管麻醉的操作流程 • 骶管麻醉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 骶管麻醉的临床应用与效果评价
01
骶管麻醉概述
定义与特点
骶管麻醉是一种通过骶裂孔穿刺,将局麻药注入骶裂孔内的 神经阻滞方法,主要用于下半身手术的麻醉。
骶管麻醉的效果评价方法
视觉模拟评分(VAS)
运动阻滞评分
通过患者对疼痛的感受进行评分,以评估麻 醉效果。
根据患者下肢肌肉力量的减弱程度评估麻醉 效果。
血流动力学监测
其他指标
通过监测患者血压、心率等生理指标,评估 麻醉效果。
详谈椎管内麻醉课件

48
药物
利多卡因 布比卡因 丁卡因 罗哌卡因
EA常用局麻药
常用浓度 (%)
1~2 0.5~0.75 0.25~0.33 0.5~0.75
起效时间 (min)
5~12 5~10 10~15 15~20
维持时间 (min)
90 240~360 180~240 240~360
(2)强调试验剂量: 给全量前先注入试验剂量3~5ml ,观察5~10min 改变体位后如再次注药也应再次注入试验剂量, 有报道开始时为正常的节段性阻滞,术中病人躁 动使导管移位,刺入蛛网膜下腔,再次注药时出 现全脊麻,经导管抽出脑脊液
55
(二)局麻药毒性反应
原因:
1. 硬膜外间隙有丰富的静脉丛,吸收快 2. 导管意外置入血管内 3. 导管损伤血管,吸收快 4. 一次用量超过限量
27
(1) 穿刺部位
①脊柱生理曲度:仰卧时,L3最高,T5最低 ②L2~3穿刺注药→仰卧药液向胸段移动→麻醉平面偏高 ③L3~4或L4~5穿刺注药→仰卧药液向骶段方向移动→麻 醉 平面偏低 ④腹部手术→易选L2~3;下肢及会阴肛门手术→L3~4以 下
(2) 体位和比重:
是调节麻醉平面的两个重要因素 注药后应在5~10 min之内调节体位 重比重向低处流,轻比重液向高处流
2、丁卡因 (1) 10~15 min痛觉减退, 20~30 min麻醉完全 维持3~4 h (2)一次最大用量为60 mg (3)常用浓度为0.25%~0.33%
47
3、布比卡因 (1) 4~10 min起效, 15~30 min麻醉完全 可维持麻醉4~7 h (2)常用浓度为0.5%~0.75%,肌肉松弛效果只有 在使用0.75%溶液时才满意
椎管内麻醉-(3)

➢ 追加剂量 ➢ 初量 ➢ 维持剂量
50
(三)麻醉平面的调节 1、局麻药容积 2、穿刺间隙 3、导管方向 4、注药方式 5、病人情况
51
(四)并发症
术中并发症 ➢ 全脊髓麻醉 ➢ 局麻药毒性反应 ➢ 血压下降 ➢ 呼吸抑制 ➢ 恶心、呕吐
术后并发症 ➢ 神经损伤 ➢ 硬膜外血肿 ➢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 ➢ 硬膜外脓肿 ➢ 导管拔出困难或折断
52
术中并发症
(一)全脊椎麻醉
发生率平均为0.24% 1.原因:
硬膜外阻滞量的局麻药误注入蛛网膜下腔→全脊麻 2.临床表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意识模糊或消失
、呼吸停止
53
3.处理:原则是维持循环及呼吸功能稳定 (1)神志消失、呼吸停止→气管插管人工通气 (2)低血压→加速输液、血管收缩药→升高血压 (3)循环稳定,30min后可清醒 (4)全脊麻持续时间与使用的局麻药有关: (5)尽管来势凶猛,但只要诊断、处理及时,多能恢复
48
药物
利多卡因 布比卡因 丁卡因 罗哌卡因
EA常用局麻药
常用浓度 (%)
1~2 0.5~0.75 0.25~0.33 0.5~0.75
起效时间 (min)
5~12 5~10 10~15 15~20
维持时间 (min)
90 240~360 180~240 240~360
49
注药方法
➢ 试验剂量:第一次给局麻药时,先给予其中的较小剂量, 多为利多卡因3~5ml。
维持3~4 h (2)一次最大用量为60 mg (3)常用浓度为0.25%~0.33%
47
椎管内麻醉的解剖和生理

椎管内麻醉的解剖和生理一、椎管内麻醉的解剖基础(一)椎管的骨结构脊椎由7节颈椎、12节胸椎、5节腰椎、融合成一块的5节骶椎以及4节尾椎组成。
成人脊椎呈现4个弯曲,颈曲和腰曲向前,胸曲和骶曲向后。
典型椎骨包括椎体及椎弓两个主要部分,椎弓根上下有切迹,相邻的切迹围成椎间孔,供脊神经通过,位于上、下两棘突之间的间隙是椎管内麻醉的必经之路。
(二)椎管外软组织相邻两节椎骨的椎弓由三条韧带相互连接,从内向外的顺序是:黄韧带、棘间韧带及棘上韧带。
(三)脊髓及脊神经脊髓上端从枕骨大孔开始,在胚胎期充满整个椎管腔,至新生儿和婴幼儿终止于第3腰椎或第4腰椎,平均长度为42~45cm。
93%成人其末端终止于L2,终止于L1及L3各占3%。
出生时脊髓末端在L3,到2岁时,其末端接近成人达L2。
为避免损伤脊髓,穿刺间隙成人低于L2~3,小儿应在L4~5。
脊神经有31对,包括8对颈神经、12对胸神经、5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和1对尾神经。
每条脊神经由前、后根合并而成。
后根司感觉,前根司运动。
(四)椎管内腔和间隙脊髓容纳在椎管内,为脊膜所包裹。
脊膜从内向外分三层,即软膜、蛛网膜和硬脊膜。
硬脊膜从枕大孔以下开始分为内、外两层。
外层与椎管内壁的骨膜和黄韧带融合在一起,内层形成包裹脊髓的硬脊膜囊,抵止于第2骶椎。
因此通常所说的硬脊膜实际是硬脊膜的内层。
软膜覆盖脊髓表面与蛛网膜之间形成蛛网膜下腔。
硬脊膜与蛛网膜几乎贴在一起两层之间的潜在腔隙即硬膜下间隙,而硬脊膜内、外两层之间的间隙为硬膜外间隙。
蛛网膜下腔位于软膜和蛛网膜之间,上至脑室,下至S2。
腔内含有脊髓、神经、脑脊液和血管。
脑脊液为无色透明的液体,其比重为1.003~1.009。
二、椎管内麻醉的生理学基础(一)蛛网膜下腔阻滞的生理蛛网膜下腔阻滞是通过脊神经根阻滞,离开椎管的脊神经根未被神经外膜覆盖,暴露在含局麻药的脑脊液中,通过背根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入冲动及通过前根离开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出冲动均被阻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1-5 Co
平第12胸椎 和第1腰椎
脊髓下端位置 成人平第1腰椎下缘 新生儿平第3腰椎
颈膨大 C4-T1
腰骶膨大 L2-S3
腰骶膨大 脊髓圆锥
终丝
脊髓下端
终丝 通过椎管下段
出骶管裂孔 附着于尾骨
(一)脊髓被膜
软脊膜 脊髓蛛网膜 硬脊膜
硬脊膜 软脊膜
蛛网膜
致密坚韧 厚 少弹性
上端2.5mm
颈段1.5mm 胸段1.0mm 腰段0.33~0.66 骶段0.25mm
上端附于枕 骨大孔边缘 并与硬脑膜 连续
硬脊膜囊
硬脊膜
硬脊膜囊 下端
平第2骶椎 向下包裹
终丝
两侧髂后上棘连线 平第2骶椎 正是硬脊膜囊下端体表投影
少数人 在此线
下2cm
硬脊膜囊两 侧伸出31对 袖状鞘筒 称根硬膜 包裹脊N根
硬脊膜
关 于 负 压
第2骶椎以下的骶管也属硬膜外隙
5.7cm 容量20~30ml
为潜在间隙
硬膜下隙 在硬脊膜 与蛛网膜 之间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与软膜之间 充满脑脊液
两侧在脊N根周围形成脊N周围隙
向上与 脑蛛网 膜下隙 相通
蛛网膜下隙 下端也平 第2骶椎
马第1腰椎 尾下缘
悬蛛
垂网 于膜 池下
终 池
内隙
脑脊第2骶椎
液
中
腰椎穿刺 腰麻
脑脊液(略) 软膜下隙(略)
(四)脊神经根
根丝 蛛网膜下隙段 硬膜外隙段
3层被膜包裹脊N根
C1~7神经从同序 颈椎上方椎间孔出 椎管。
C8神经从第7颈 椎与第1胸椎之间的 椎间孔出椎管。
胸腰神经从同序
椎骨下方椎间孔出 椎管。
胸腰神经从同序 椎骨下方椎间孔出 椎管。
椎管解剖-腰麻、骶管麻醉基础
(一)椎管壁的构成
前壁
椎体后面 椎间盘后缘 后纵韧带
(一)椎管壁的构成
后壁
椎弓板、黄韧带、关节突关节
(一)椎管壁的构成 椎弓根、椎间孔
侧壁
(二)椎管腔的形态
T4-6最狭小 C7 L4 较 小
二、椎管内容物
(一)脊髓 (二)脊髓被膜 (三)被膜间隙 (四)脊神经根 (五) 血管
S1~4神经分前、 后支从骶前、后孔 出骶管。
S5、尾神经从骶 管裂孔出骶管。
马 尾
马 尾
(五)脊髓血管 1.动脉
脊髓前A 脊髓后A
沿都沿
T4
前发后 正自外
中椎侧
L1
裂A沟
下
下
行
行
A冠
脊髓后A
后根A 根A
前根A 脊髓前A 沿前正中裂下行
脊髓前A
根A 脊髓后A
后根V
脊髓后 V
椎内V丛 脊髓前V
硬膜后隙
脂肪组织
硬膜前隙
淋巴管
有两的侧人部在经前椎、间后孔隙通中椎线旁处间结隙缔 脊组N织根较在致根密硬,膜形包成裹矢下状通位过纤两维侧隔部
硬
硬膜后隙
膜
的宽度
外
下颈段
隙 内 的 椎 内 静
1.5~2mm 中胸段
3~5mm 第2腰椎 5~6mm
脉
丛
枕 上骨 端大 附孔 着边 于缘
硬膜外 隙与颅 腔不通
根硬膜较薄
脊髓蛛网膜 薄 透明
贴于硬脊膜 内面 蛛网膜囊 下端也是 平第2骶椎
向两侧伸出 根蛛网膜
蛛网膜绒毛
软脊膜 薄软富血管
附于脊髓表 面深入沟裂
还包裹每条 脊神经根丝
终丝由软膜 构成 齿状韧带
(三)被膜间隙
1.硬膜外隙 2.硬膜下隙 3.蛛网膜下隙
硬脊膜与椎管壁之间的窄隙含V丛
硬膜外隙
疏松结缔
(一)脊髓
脊髓节段
与每1对脊N相连 的1段脊髓
脊髓共分5部 31节段 颈髓(C) 8节 胸髓(T) 12节 腰髓(L) 5节 骶髓(S) 5节 尾髓(Co) 1节
脊髓节段 C1-4 C5-8 T1-4 T5-8
比同序椎骨 大致同高
高1个椎骨 高2个椎骨
T9-12 高3个椎骨
L1-5 平第10、11胸椎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腰骶关节和骶尾关节。骶骨的前面光滑平整,紧邻盆
腔内脏组织。骶骨后面凹凸不平表面粗糙,紧邻皮下
组织和皮肤。在骶骨的中线呈一纵行骨性管道,为脊 椎官腔,上半部分有蛛网膜下腔,下半部分为硬脊膜 外腔(即骶管)。在骶尾关节上,相当于第4、5骶骨 水平中线处有一裂口叫骶裂孔,中医学称腰俞穴,它 与左右髂后上嵴成为一个等边三角行,三角形的下角
绝对防止注入蛛网膜下隙
麻醉平面和麻醉范围 交感神经与硬膜外麻醉关系
(二)蛛网膜下隙阻滞麻醉
1.体位 2.层次
(三)骶管阻滞麻醉
1.体位
俯卧位 盆下垫高
2.层次 皮肤 浅筋膜 骶尾背侧 浅韧带
45°
•
骶骨呈一个上宽下尖的三角形,由五个骶椎骨融
化而成,嵌夹在骨盆与 骨之间,其两侧称为骶髂关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骶骨的上端与第五腰椎,下端与尾骨相接,分别成为
是骶裂孔穿刺定位的重要依据。穿刺定位时先以左手 中指尖触及尾骨顶端沿骶骨中线向上触压,在距尾骨 顶端4-8cm处可触及一凹陷,其上两侧方各有一豆状突 起的"骶角",两骶角之间即为骶裂孔。杨氏定位法为: 在臀后裂纹上1cm 处有一凹陷即是穴(骶裂孔)
• 上起自第五腰椎,下至于尾骨,其位于骶骨中间的骨 性管道中。
椎内V丛 椎外V丛
第四节椎管内麻醉穿刺
(一)硬膜外阻滞麻醉 (二)蛛网膜下隙阻滞麻醉 (三)骶管阻滞麻醉
(一)硬膜外阻滞麻醉
1.体位 2.穿刺入路 (1)后正中穿刺
进针方向 层次
(2)旁正中穿刺 中线旁1.5-2cm
层次
(一)硬膜外阻滞麻醉
1.体位 2.穿刺入路 3.与结构有关的其它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