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骶部疼痛应用解剖

合集下载

腰骶神经根的解剖及临床意义

腰骶神经根的解剖及临床意义

腰骶神经根的解剖及临床意义【摘要】随着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骶椎退行性变的研究,国内外学者把腰神经根受到机械性的压迫行为作为引起腰骶及下肢放散痛的首要原因。

继而围绕腰骶神经根的走行、位置、毗邻作了大量实验及观测,本研究侧重腰骶神经根通道的解剖学研究,以其为腰骶神经根痛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腰骶;腰骶神经根;解剖1 材料与方法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25具,其中男19具,女6具。

沿脊柱后正中线自T10棘突到S2节段,棘突处切开,逐层分离肌肉至暴露椎板。

用解剖刀和椎板冲击式咬骨钳在腰骶椎上下关节突的内侧咬除椎板,暴露两侧硬膜囊及神经根。

用眼科钳小心分离出L4~5及S1神经根至上下关节突处。

观察:①L1-S1神经根由起点到神经根管内口的长度、直径及毗邻结构;②L1~S1神经节的大小、位置及毗邻结构;③观察侧隐窝及神经根在椎间管内口的解剖特点。

2 结果2.1 自腰骶神经根发出点至神经根管内口长度,见表1。

2.2 侧隐窝构成及神经根在椎间管内口的毗邻由L1~3所围成的椎管,呈椭圆形,称为中央椎管。

L4~5椎骨所围成的椎管,分为中央的椎管及外侧的侧隐窝。

侧隐窝为下腰椎独特的结构,由椎弓根、椎弓板及椎体后缘围成,呈三角形,主要容纳神经根及神经节,是神经根的通道。

侧隐窝前面为上位椎间盘的纤维环和同序数椎体的后部,后面为上下关节突及黄韧带,外侧为椎间管内口,内侧为朝向中央的椎管。

椎间管内口的上下壁是椎弓根切迹,后壁是椎间关节的关节囊及部分黄韧带。

神经根由硬膜囊发出后,由根袖包绕向下以不同角度及长度走行,在硬膜囊部,神经根相对固定,神经根较为紧张,神经根仅借少量结缔组织与其后壁相连,较为疏松,易于分离,张力较小。

而到椎间管内口处,神经根周围韧带较多,又有软组织充填,神经根较固定,活动性差,张力大。

3 讨论3.1 神经根及其毗邻结构的分析陈伯华[1]等对腰神经根的观测结果如下:①腰骶神经根自上而下和硬膜囊形成的夹角有逐渐变小的趋势;②神经根自出发点到椎间管内口的长度逐渐增加;③自上而下神经根的直径逐渐变大。

腰骶部疼痛应用解剖 ppt课件

腰骶部疼痛应用解剖 ppt课件
腰骶部疼痛应用解剖
第3-7颈椎椎体侧方 的椎体钩与相邻上位椎 体侧方的唇缘相连,构 成椎体侧方滑膜性关节 ,称之为钩椎关节(图 2-5),临床上所谓的 “Luschka关节”。当 颈椎间盘退化变薄时, 使钩椎关节间隙变狭窄 ,上下椎体缘往往可以 发生触碰和磨损,因而 也容易发生增生,导致 椎间孔缩小。
腰骶部疼痛应用解剖
二、脊柱区胸部
胸椎: 椎体后部两侧有横突肋凹, 棘突斜向后下,呈叠瓦状排列。
腰骶部疼痛应用解剖
胸神经前支:肋间神经和肋下神经,沿各肋沟向前 行于肋间内、外肌之间。
下五对肋间神经和肋下神经行于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之间 至腹直肌。支配肋间肌和腹前外侧壁肌群。管 理胸、腹前外侧壁皮肤和壁胸膜及壁腹膜的感受觉。
腰骶部疼痛应用解剖
椎管构成: 前壁:椎体后面,椎间盘后缘和后纵韧带。 后壁:椎弓板,黄韧带和头节突关节。 侧壁:椎弓根和椎间孔。
腰骶部疼痛应用解剖
腰骶部疼痛应用解剖
腰骶部疼痛应用解剖
腰椎间盘
腰骶部疼痛应用解剖
腰骶部疼痛应用解剖
经皮椎间盘切吸术——最经典的微创技术
腰骶部疼痛应用解剖
经皮L5-S1椎间盘切吸术
腰骶部疼痛应用解剖
Department of Anatomy, KunMing medical college
腰骶部疼痛应用解剖
一、脊柱区颈部
体表标志
1、舌骨 位于甲状软骨上方,适对第3、4颈椎 间盘平面;舌骨体两侧可扪到舌骨大角。
2、甲状软骨(图2-1) 位于舌骨下方,上缘平对 第4颈椎上缘。
3、环状软骨(图2-10) 位于甲状软骨下方,环 状软骨弓平对第6颈椎高度。
腰骶部疼痛应用解剖
4、腰椎关节突关节

人体解剖学资料—项背腰骶部

人体解剖学资料—项背腰骶部
2. 浅筋膜:致密而厚,含有较 多脂肪,有较多的结缔组织纤维 束与深筋膜相连,项区上部的浅 筋膜特别坚韧。
(二)皮神经:主要来自颈神经的后支。
1. 第1、第7、第8颈神经的后支不发出皮支, 2. 只有第2-6颈神经后支的内侧支支配皮肤, 3. 其中较粗大的皮支有枕大神经和第3枕神经, 4. 第4-6颈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细小且数目不定,在项 区正中线两侧浅出,向外横行分布于皮肤。
③颈浅动脉:起自甲状颈干,经胸锁乳突肌深面外行,分 布至附近肌肉(斜方肌、肩胛提肌等)
有时肩胛背动脉与颈浅动脉共干起自甲状颈干,称颈横
动脉,颈浅动脉即颈横动脉的浅支(分支到斜方肌和肩胛 提肌等),肩胛背动脉即其深支。
④颈深动脉: 发自锁骨下动 脉的颈肋干, 向后至头颈半 棘肌深面。
〖2〗静脉: 项区的静脉汇 入椎静脉、颈 内静脉或锁骨 下静脉。
第五章 项背腰骶部
第一节 概述 一、体表标志
1. 第7颈椎棘突 平肩处第1个容 易摸到和看到(尤其是低头时) 的骨性隆起。
2. 肩胛冈 两侧肩胛冈内侧端 的连线,通过第3胸椎的棘突。 3. 肩胛骨下角 对第7肋或第7 肋间隙。两侧肩胛骨下角的连 线,通过第7胸椎的棘突。
4. 髂嵴 左右髂嵴最高点的连线 通过第4腰椎棘突。 5. 髂后上棘 髂棘的后端。两侧 髂后上棘的连线通过第2骶椎中 部。
【3】枕下三角
①位置 :头夹肌和头半棘肌深面,枕下、项区上部深层,由枕下肌围成。
②境界 上界为头后大直肌,外上界为头上斜肌,外下界为头下 斜肌。三角的底为寰枕后膜和寰椎后弓,浅面借致密结缔组织 与夹肌和半棘肌相贴。
枕骨


寰枕后膜
小 直
C1
寰椎后弓

①头上斜肌 起:寰椎 横突,止:下项线。 ②头下斜肌 起:第2颈 椎棘突,止寰椎横突。 ③头后大直肌 起:第2 颈椎棘突,止:下项线。 ④头后小直肌 起:寰 椎后结节 止:下项线。

骶骨的名词解释解剖

骶骨的名词解释解剖

骶骨的名词解释解剖骶骨,是构成人类骨盆最后一块骨头,位于脊柱的尾端,由骶骨体和骶骨弓组成。

在人体运动和支撑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解剖学的角度对骶骨进行解释和解剖。

骶骨通常由5块骨头连接在一起形成,它们与脊椎的骶椎相对应。

这5块骨头称为骶椎骨,它们的形状相对较小,成为骶骨体。

骶体的上部是宽阔的,向下逐渐变窄,最后合并成为骶骨弓,与骶尾棘骨接触并形成嵴。

骶骨体与骶骨弓之间形成骨仓,其中有一些血管和神经通过。

这些血管和神经主要供应盆腔和骶部的组织。

骶部最主要的功能之一是支撑和稳定身体的重量。

骶骨通过连接到脊椎的其他部分,承担着上半身的重量,并通过髋关节传递到下半身,以实现行走和动作。

此外,骶骨还与腰椎相连,它们之间有一个重要的关节,称为骶腰关节。

这个关节允许一定程度的运动,例如弯曲和扭转。

这对于平衡身体和保持正常运动功能至关重要。

骶骨的解剖结构还包括骶尾前突和骶尾间突。

骶尾前突是位于骶骨下缘的突起,与骶前间隙相对应,这个间隙与会阴部相通。

骶尾间突是位于骶骨上表面的凹陷,与骶腰关节相对应。

骶骨的正常解剖结构对于人体的正常功能和姿势至关重要。

如果发生骶骨骨折或其他损伤,可能会导致盆腔的不稳定,影响行走和平衡。

此外,骶骨的异常解剖结构也可能导致盆底肌肉的功能障碍,进而引发尿失禁和其他盆底疾病的发生。

为了保持骶骨的健康和功能,我们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

首先,保持良好的坐姿和站姿非常重要。

正确的坐姿可以减少对骶骨的压力,避免骶骨和盆底肌肉的劳损。

其次,适当的运动也对骶骨的健康有很大帮助。

例如,经常进行盆底肌肉训练和核心肌群锻炼可以增强骶骨周围肌肉的力量和稳定性。

总结来说,骶骨是构成人体骨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支撑和稳定身体的作用。

它由骶骨体和骶骨弓组成,与脊椎和腰椎相连接,并通过骶腰关节与其它骨骼相连。

骶骨的解剖结构对于正常的运动和姿势至关重要,这也提示我们应该注意保持良好的坐姿和站姿,并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以维护骶骨的健康。

腰骶部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鉴别与诊断要点

腰骶部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鉴别与诊断要点

腰骶部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鉴别与诊断要点急性腰扭伤是指因劳动或运动时,腰部肌肉、筋膜和韧带承受超负荷活动引起不同程度的纤维断裂,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

病史:有劳累和外伤史;体征:腰部可有压痛点,肌肉痉挛,脊柱可出现肌痉挛性侧凸,双下肢无神经阳性体征。

X线:可发现脊柱变直或保护性侧凸。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cial pain syndrome,MPS),是肌纤维触发点(trigger point)在多于一块肌肉或肌群的慢性疼痛综合征。

这种疼痛状态多与骨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腰背痛和肌纤维疼痛综合征有关联。

MPS常伴有局部和牵扯性疼痛,无力,关节运动范围减小。

而通常表现为自发性症状。

肌纤维触发点多在活动时诱发而局部肌肉的扭转痛感。

肌纤维疼痛综合征肌纤维疼痛综合征 (fibromyagia syndrome, FM )是一种全身广泛的疼痛,且时间超过3个月,压痛点超过10/18处的慢性疼痛综合征。

肌纤维触痛点没有自发的和牵扯性疼痛,但有明显的触痛感。

肌纤维触痛点高发于颈肩部,斜方肌,肩胛提肌,菱形肌,冈上肌和冈下肌。

大部分FM病人主诉有失眠,紧张,疲劳的感觉,其特点是慢性过程,女性多见,女:男=9:1,像其他综合征一样,FM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

肌肉疼痛游走不定,局部或全身的压痛点与痛觉过敏和异常疼痛有关,异常疼痛的病人可能出现触痛明显的表现,而正常的人就很少出现这种现象。

腰椎间盘突出症单侧突出和中央型突出体征跛行又称减痛步态压痛突出间隙、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及棘突旁,受累神经分布或神经干上腰椎曲度变直,侧凸畸形肌肉萎缩直腿抬高试验(+)。

腱反射消失或减弱。

腰椎管狭窄症先天性腰椎管狭窄症继发性腰椎管狭窄症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关节突关节又称小关节,是相邻椎骨上、下关节突构成的关节,属滑膜关节。

允许两椎骨之间有一定的活动范围。

小关节因退变不光滑、肌肉疲劳及运动突然发生不协调时,可发生滑膜嵌顿,产生突发性腰痛。

腰骶部脊神经临床解剖学

腰骶部脊神经临床解剖学
精品课件
腰骶部脊神经根 临床解剖学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神经科研究背景
以往对脊神经与脊髓研究报道较多,
但多侧重于脊髓圆锥水平以上脊髓
节段与椎骨对应关系的观察.腰骶部
脊神经形成马尾后在腰椎管内行程
中的形态特点,前后根之间关系阐述
较少.
精品课件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神经科
腰骶部脊神经根临床解剖学
精品课件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神经科
腰骶部脊神经根临床解剖学
观察结果
腰2—骶1脊神经前后根横径 • 后根粗于前根,比例 3:1 • 腰5后根为最粗,少见 • 骶1后根为最粗,多见
精品课件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神经科
腰骶部脊神经根临床解剖学
前根和后根鉴别
• 相对位置:前根前内,后根后外 • 相对比例:前根细,后根粗 • 机械刺激:前根有反应,后根无
精品课件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神经科
腰骶部脊神经根临床解剖学
观察结果
终丝形态
•呈银白色 •居两侧脊神经之间 •漂浮在脑脊液中 •移动性较大
精品课件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神经科
腰骶部脊神经根临床解剖学
讨论
腰骶部脊神经根的解剖学特点
• 腰2-骶1脊神经前后根椎管内基本游离 • 在靠近神经出口前某一点成解剖会合点 • 为鞘膜包裹形成
精品课件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神经科
腰骶部脊神经根临床解剖学
观察结果
腰2—骶1脊神经根在椎管内的排列
• 后前位:从内向外 • 水平愈高的脊神经根愈位居外侧 • 侧向位:从前向后 • 水平愈高的脊神经根愈位居外侧 • 水平愈高的脊神经根愈位居前侧
精品课件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神经科
腰骶部脊神经根临床解剖学

骶管注射疗法简介及骶管生理解剖

骶管注射疗法简介及骶管生理解剖

骶管注射疗法骶管生理解剖骶管注射疗法简介及骶管生理解剖骶管注射疗法起源于外科麻醉一法,即将一定剂量的局麻药注射于骶裂孔内,以阻滞骶神经,使下腹部、盆腔、会阴部产生区域性麻醉,局部肌肉松弛,手术无痛,临床叫做骶管阻滞麻醉,简称"骶麻"。

近些年来,应用骶管疗法治疗腰腿痛已被广大基层医生所熟悉,习惯称做骶管疗法,或简称为"骶疗",随着专科特色疗法的发展和创新,应用骶管技术治疗疑难病症的病种也越来越扩大,治疗效果也越来越好。

为使骶管疗法在临床发扬广大,现综合报告一些骶管疗法治疗疑难病的方法和体会,愿与同道切磋交流共勉共进。

骶管及其与周围组织的解剖生理:骶管系指人体脊椎管中的硬脊膜外腔在骶骨段的延迟部分,上起自第五腰椎,下至于尾骨,其位于骶骨中间的骨性管道中。

骶骨呈一个上宽下尖的三角形,由五个骶椎骨融化而成,嵌夹在骨盆与骨之间,其两侧称为骶髂关节。

骶骨的上端与第五腰椎,下端与尾骨相接,分别成为腰骶关节和骶尾关节。

骶骨的前面光滑平整,紧邻盆腔内脏组织。

骶骨后面凹凸不平表面粗糙,紧邻皮下组织和皮肤。

在骶骨的中线呈一纵行骨性管道,为脊椎官腔,上半部分有蛛网膜下腔,下半部分为硬脊膜外腔(即骶管)。

在骶尾关节上,相当于第4、5骶骨水平中线处有一裂口叫骶裂孔,中医学称腰俞穴,它与左右髂后上嵴成为一个等边三角行,三角形的下角是骶裂孔穿刺定位的重要依据。

穿刺定位时先以左手中指尖触及尾骨顶端沿骶骨中线向上触压,在距尾骨顶端4-8cm处可触及一凹陷,其上两侧方各有一豆状突起的"骶角",两骶角之间即为骶裂孔。

杨氏定位法为:在臀后裂纹上1cm 处有一凹陷即是穴(骶裂孔)。

骶裂孔外覆盖着一层1-2cm厚的骶尾韧带,穿刺时经过皮肤皮下组织骶尾韧带,即可进入骶管腔内,深约2cm骶骨孔的大小和形态变异很大,其直经为0.2-1cm,一般呈V或◇形。

骶裂孔畸形占10%,骶裂孔闭合占5%,位置也有高低之分,所以在治疗前做病人体查时。

骶椎解剖影像学

骶椎解剖影像学

骶椎解剖影像学骶椎是脊柱的最下端,由5块骶椎骨组成。

当我们进行骶椎解剖影像学学习时,通过不同的影像学技术,可以更清晰地了解骶椎的结构和特点。

X射线影像是最常用的骶椎解剖影像学技术之一。

通过X射线片,我们可以观察到骶椎的形态、大小和位置。

正位片可以显示出骶骨体、骶椎棘突和骶横突的结构,侧位片则可以展示出骶椎的生理曲度以及骶尾关节的情况。

通过X射线影像,医生可以初步判断骶椎是否存在异常变化或损伤,为后续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CT扫描是一种更加精细的影像学技术,可以在多个平面上呈现骶椎的立体结构。

CT扫描能够清晰显示出骶椎的横断面和三维重建图像,帮助医生判断骶椎骨折、畸形和肿瘤等病变。

此外,CT扫描还可以评估椎间盘的情况,对于椎间盘膨出和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的诊断有着重要意义。

MRI成像则是一种无辐射的高分辨率影像学技术,可以在不同信号强度上呈现出骶椎的软组织结构。

通过MRI,医生可以观察到骶椎周围的神经、血管和韧带等结构,对于神经根受压、脊髓病变和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的诊断和评估十分有益。

此外,MRI还可以显示出骶椎的水肿、炎症和肿瘤等病变,为临床诊疗提供重要信息。

另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也可以在评估骶椎脊柱血管病变时发挥重要作用。

DSA通过导管在血管内摄入造影剂,结合数字成像技术,可以清晰显示出骶椎血管的情况,对于腰椎间盘血管瘤、动脉瘤和血管畸形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总的来说,骶椎解剖影像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学科,通过不同的影像学技术,可以帮助医生全面了解骶椎结构和病变,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在未来,我们对于骶椎的认识将更加深入和全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殊连结: 寰枢关节, 寰枕关节
3、第七颈椎又名隆椎(图2-12) 横突粗大,后结节大而明显,前 结节则小而不显著,有的甚至缺 如。第7颈椎上关节突外缘间距 53.84mm;上关节突(关节面) 内缘间距为:27.88mm;下关节 突外缘间距为:51.04mm;关节 突腰部外缘间距为:49.62mm; 横突后结节间距为:66.48mm。 图2-12 第7颈椎(上面观) 1、椎体钩 2、横突孔 3、横突后结节 4、椎弓根 5、 上关节突 6、椎弓板 7、棘突
第3-7颈椎椎体侧方 的椎体钩与相邻上位椎 体侧方的唇缘相连,构 成椎体侧方滑膜性关节 ,称之为钩椎关节(图 2-5),临床上所谓的 “Luschka关节”。当 颈椎间盘退化变薄时, 使钩椎关节间隙变狭窄 ,上下椎体缘往往可以 发生触碰和磨损,因而 也容易发生增生,导致 椎间孔缩小。
钩椎关节的毗邻:
腰骶部疼痛应用解剖
刘宗良
昆明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Department of Anatomy, KunMing medical college
一、脊柱区颈部
体表标志
1、舌骨 位于甲状软骨上方,适对第3、4颈椎
间盘平面;舌骨体两侧可扪到舌骨大角。 2、甲状软骨(图2-1) 位于舌骨下方,上缘平对
第4颈椎上缘。
椎管构成: 前壁:椎体后面,椎间盘后缘和后纵韧带。 后壁:椎弓板,黄韧带和头节突关节。 侧壁:椎弓根和椎间孔。
腰椎间盘
经皮椎间盘切吸术——最经典的微创技术
经皮L5-S1椎间盘切吸术
4、腰椎关节突关节
上部腰椎的关节突呈矢状面,其上关节突面向内,下关节突面向外; 在下部腰椎的关节突则逐渐改变为前后关节,至第5腰椎时,其下关节 突已向前了。第5腰椎和第1骶椎之间的后关节面为冠状位,一般情况下 并不负重。
2.最长肌 作为中间柱,为 三柱中最宽最厚者,分为胸最长 肌 、颈最长肌、头最长肌三部, 胸最长肌止于腰椎的副突和横突、 胸椎的横突尖及其附近的肋骨部分; 最长肌恰巧将肋骨结节与胸椎横突 间的关节遮盖。 3.棘肌 作为内侧柱,为三 柱中最短者。起于下数个棘突,止 于上数个棘突,自上腰部一直延展 至颈部。
6、 腰部硬膜外腔阻滞治疗
穿刺方法:与脊柱成垂直方向刺入硬膜外隙,称直入穿刺法;从
脊椎旁斜行刺入,称侧入穿刺法。穿刺时主要根据阻力的改变来判断所 经过的层次。当遇到黄韧带时阻力增大,有坚韧感,这时抽出针芯,接
上带有生理盐水的针筒,小心的继续进针,穿破黄韧带时有“落空感”,
利用硬脊膜外隙的负压将针筒内的空气吸入腔内,并观察针筒头部的液 平面变化,若随着负压的变化而搏动,则说明已进入硬膜外隙。
6、腰椎关节突关 节封闭治疗 腰椎下关节突的 关节与同节腰椎的棘 突下缘大致在同一水 平高度,后正中线旁 开2~2.5cm,认真 找到压痛点。定为穿 刺点,以压痛点为中 心做局部封闭。
2、侧隐窝:是硬脊膜外侧的间隙。其前界为椎体或椎间盘的后外 面,后界为椎间关节或椎板,外侧界是椎间孔内口或椎弓根,内界是经 硬脊膜囊侧壁的矢状面。椎间盘突出多占据侧隐窝造成侧隐窝狭窄,神 经根受卡压后出现淤血、水肿、渗出等炎症反应,所以侧隐窝是治疗腰 椎间盘突出症和神经根炎的最佳部位。
2、第二颈椎又名枢椎 其特点为自椎体向上有指状突起,称齿突。棘突耝大,下面有深沟, 末端分叉。横突短小,上面无沟,末端不分叉。
1
2
3 4
5
6
图2-9 枢椎(后上面观) 1、齿突 2、上关节突 3、横突 4、 横突孔 5、棘突
图2-10 枢椎(下面观) 1、椎体 2、横突孔 3、横突 4、下关节突 5、椎弓板 6、 棘突
竖脊肌(骶棘肌): 纵列于躯干的背面,脊柱两侧的沟内。起自骶骨 背面和髂嵴的后部,向上分出三群肌束,即髂肋肌、 最长肌和棘肌。
最长肌 作为中间柱,为三柱中最宽最厚者,分为胸最长肌 、
颈最长肌、头最长肌三部,胸最长肌止于腰椎的副突和横突、胸椎 的横突尖及其附近的肋骨部分。
4.多裂肌
为多数小肌束,属中间层,止点跨越2~4节椎骨,在下起自 骶骨后面,在腰部起自乳突,在胸部起自横突,在颈部起自关节 突,止于上位2~3棘突的下缘。多裂肌是脊椎的背伸肌,可以加 大腰椎前凸,在颈、胸部尚可以防止脊椎向前滑脱。
4、腰神经后支的损伤 是导致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 这与该神经行程中所经过的结构有关,综合介绍如下:腰神经 后支分出后向后行,经骨纤维孔至横突间肌内侧缘分为内侧支 和外侧支。内侧支分布至背伸肌和脊柱.外侧支在下位横突背面 进入竖脊肌,然后在肌的不同部位穿胸腰筋膜浅出,斜向外下 行。第1~3腰神经外侧支参与组成臀上皮神经。腰神经后支及 其分支的损伤和受卡压,是引起不过膝的腰腿痛的主要原因。
3、环状软骨(图2-10) 位于甲状软骨下方,环 状软骨弓平对第6颈椎高度。
4、颈动脉结节( 图2-1) 即第6颈椎横突前结节。
在环状软骨弓与胸锁乳突肌之间,向后可触及 其前方的颈总动脉搏动,并可压迫止血。
5、第1颈椎横突( 图2-1) 在乳突下前方沿乳突与
下颌角连线之间,可触到骨性突起即是。第1 颈椎平面相当于乳突平尖面。
六、腰骶部脊柱邻近软组织
( 一)胸腰筋膜和背阔肌 胸腰筋膜腰区明显增厚,可 分为浅、中、深三层。中层位于竖脊肌与腰方肌之间,内侧附于 腰椎横突尖和横突间韧带,外侧在腰方肌外侧缘与深层愈合,形 成腰方肌鞘;深层较薄,位于腰方肌的前面,又称腰方肌筋膜。 三层筋膜在腰方肌内侧缘会合而成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起点。
图2-3 颈椎 1、上关节凹(寰椎)、2、齿突(枢椎)、3、后弓(寰椎) 4、枢椎棘突 、5、椎弓板 、6、关节突关节
(二)脊神经的分支 前支、后支、脊膜支、交通支 后支分布于项、背及腰骶部深 层肌和皮肤。
图2-18 右侧颈脊神经
(右侧前外侧面观) 1、颈4 脊神经 2、颈5横突前结节 3、颈6横突前结节 4、中斜角肌 5、前斜角肌 6、膈神经 7、锁骨下动脉 8、颈总动脉 9、锁骨
3、侧隐窝注射疗法
侧隐窝注射疗法是指将药物注射到侧隐窝治疗神经根炎或腰椎间盘突出 症引起的腰腿痛的方法。椎间关节与椎间盘在同一水平,关节突内缘穿刺是 侧隐窝注射疗法的首选入路。此入路的条件是上关节突内缘间距必须大于 16mm,一般关节突内缘间距较大,多选该入路,L4~L5的关节突内缘间距 因个体差异有的病人小于上述数据,故不可选用该入路。
L 2 L 2
L 5
二腰椎骨间连结
1、腰椎间盘 椎间盘突出最基本的病因是腰椎间盘的退行 性改变。在20岁以后椎间盘即开始逐渐退变,髓 核含水量逐渐减少,椎间盘的弹性和抗负荷能力 也随之减退,在这种情况下,因各种负荷的作用, 椎间盘易在受力最大处,即纤维环的后部,由里 向外产生裂隙,在此基础上,某些因素可诱发纤 维环的破裂,导致髓核组织突出或脱出。
后方:脊髓,脊膜支和椎血管。
后外侧:构成椎间孔和前壁, 邻脊神经根。
第一颈椎又名寰椎(atlas),呈环状,主要由前弓、后弓和侧块组
成。后弓与侧块连接处的上面有一深沟,称为椎动脉沟,有同名动脉及 枕下神经通过, 椎动脉易受到以沟环为主的诸多因素的挤压而使供脑血 循环的椎动脉的血流障碍致供血不足,产生眩晕、头痛等一系列症状, 这些症状称之为沟环综合症。
10、第7颈椎棘突 以手按压颈胸交界处,
嘱患者头部作各方向活动时,第7颈椎 棘突随头部活动而移动,第1胸椎棘突 则固定不动。
1、普通颈椎
颈椎椎体较小,椭圆形,
上下面均呈鞍状,第3-7颈椎椎 体的上面呈额状位方向的凹陷 ,在椎体两侧缘偏后部有向上 的嵴样突起,称椎体钩。椎体 的下面呈额状位方向的隆凸, 在其两侧缘有斜坡样的唇缘。
5、 腰椎小关节紊乱综合征 周围包以薄而紧的关节囊,滑膜层又有 丰富的感觉神经纤维,对刺激和炎症反应极为敏感。 关节突关节受同节脊 神经后支的内侧支管理。当关节突关节的损伤、肿胀、炎症及其支配神经 受压或外伤造成移位、脱位、半脱位,如当腰前屈并向一侧旋转时,关节 间隙变大,滑膜进入关节隙,也称腰椎小关节紊乱综合征。直腰时将滑膜 卡压住,使柱活动受限,由于疼痛,腰肌呈保护性痉挛,腰椎变平或稍后 凸。滑膜上端的肿胀可刺激位于椎间孔内的神经根,产生放射性疼痛。
2、骨纤维管 又称腰脊神经后内侧支骨纤维管 。
该管位于腰椎乳突 与副突 间的浅沟处。前壁为乳突副突间沟, 后壁为上关节突副突韧带,上壁为乳突,下壁为副突。 骨纤维 管的体表投影在同序数腰椎棘突下外方的两点连线上,上位点 在第1腰椎平面后正中线外侧约2.1cm,下位点在第5腰椎平面后 正中线外侧约2.5cm。 则按比例换算成等比例的长度。管内有 腰神经后内侧支通过。
(五)腰部骨纤维孔和骨纤维管
1、骨纤维孔又称脊神经后支骨纤维孔 。该孔位于椎间孔的后外方,开口 向后,与椎间孔的方向垂直.下界为下位椎骨横突的上缘,内界为下位椎骨上关节 突的外侧缘。骨纤维孔的体表投影相当于同序数腰椎棘突外侧的下述两点连线上。 上位点在第1腰椎平面后正中线外侧2.3cm,下位点在第5腰椎平面后正中线外侧 3.2cm。骨纤维孔有腰神经后支通过。
三、腰椎结构特点
腰椎的椎体呈横肾形,上下面平坦, 椎弓根粗大,椎弓根上切迹较浅, 椎弓根下切迹宽而深。棘突为长方形的扁骨板,水平伸向后。关节突呈矢 状位,上关节突的关节面凹陷,向后内方。上关节突的后缘有一乳状突 ,
而横突根部的后下侧,有一小结节,称为副突 。下关节突的关节面凸隆,
向前外方。
三、脊柱区腰部
4、脊神经根管
脊神经根管也叫神经根通道,系指神经根自离开硬膜囊至穿出椎 间孔的一段周围比邻结构。实际上包括了侧隐窝和椎间孔两部分。神 经根在通过椎间孔时紧靠上位椎弓根,高于同位序数的椎间盘 。因此, 突出的椎间盘不易压迫同位序数的神经根,而易压迫到下一位序数的 神经根。
5、 椎间孔阻滞疗法 针找到横突后,针尖滑向横突上缘,紧贴横突,以45°-50°角, 向头侧相当于椎间孔处徐徐进针,待至一定深度,针尖可滑入压力减低处, 即为椎间孔处,有时患者有闪电感。针尖抵及横突尖后,针尖滑向横突下 缘,紧贴横突,以相似角度向尾侧,相当于下一个椎间孔徐徐进针,待至 一定深度,针尖可滑入压力减低区,即达下一个椎间孔处。对严重疼痛患 者,最后还不要将针拔出,改变方向,注射各关节突关节、椎旁骶棘肌髂 骨附着部及下腰三角软组织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