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腰骶部肌筋膜炎
腰背肌筋膜炎

3.与风寒湿侵袭有关
● 研究表明,在寒冷刺激的条件下,肌肉的黏滞性增加,做功能力下降25%, 表明肌肉的收缩和做功能力与气候有关。寒冷、潮湿的气候环境也是本病 常见的诱发因素。中医认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胜者为 行痹,寒胜者为痛痹,湿胜者为着痹。腰脊为督脉和足太阳经脉所过,经 筋所循,络结汇聚,脏腑之维系,运动之枢纽。凡闪挫、跌仆、劳损、潮 湿、寒冷刺激,伤及腰脊,筋络受损,或筋节劳损,气滞血瘀,筋拘节错, 而致疼痛,重着不去,活动牵掣,发为痹证。
● 5.患者取俯卧位,在脊柱两侧膀胱经涂上介质,医者沿膀胱经走行方向用直擦法,以透热为度。 可加用湿热敷,以温经活血,舒筋通络。
注意事项
● 1.腰背肌筋膜炎病变部位广泛,临证时应明确病变主要节段,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才能获得满意的 疗效。
● 2.平时注意局部保暖,必要时可用腰围加以保护;治疗期间避免脊柱过度屈伸活动,以利于损伤的 恢复。
骶部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变节段膀胱经。
操作
● 1.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用按揉法、法在脊柱两侧膀胱经往返交替施术,手法宜深沉缓和,时间约5 分钟,以舒筋活血,促进渗出吸收。
● 2.继上势,医者用掌揉法在病变节段及周围施术,再用双手提拿脊柱两侧骶棘肌数遍,然后用掌 根推法顺肌纤维方向平推施术,手法宜沉、深透,时间约5分钟,以舒筋活血,温经通络。
2.与代谢障碍有关
● 正常情况下,渗出与吸收是保持平衡的,当渗出大于吸收时则积聚肿胀, 渗出减少时则干涩摩擦。腰背部肌肉的排列是较为复杂的,呈纵向、横向、 斜向交织排列。肌筋膜的功能是分隔肌群既保证肌群的整体功能,又保证 每块肌肉的独立活动,减少肌肉摩擦。长期的单一、静止性姿势劳作,使 肌肉运动平衡失调;反复屈伸、旋转胸腰动作等,增加肌肉间摩擦,使渗出 液增多,肌筋膜内压力增加,当渗出大于吸收时则积聚,发生代谢障碍, 引起腰背部广泛性酸胀痛。
腰背肌筋膜炎

腰背肌筋膜炎腰背肌筋膜炎是指因寒冷、潮湿、慢性劳损而使腰背部肌筋膜及肌组织发生水肿、渗出及纤维变性的一种疾病。
腰背部广泛疼痛,多位于两侧腰肌及髂嵴上方,晨起明显,活动后减轻,有时可放射至臀部。
慢性劳损,如长时间弯腰工作、久坐、长时间开车等。
腰椎基础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
腰背部广泛疼痛,多位于两侧腰肌及髂嵴上方,有时可放射至臀部。
疼痛常于清晨发作,活动、热敷后减轻或消失。
进行相关检查,如X线、MRI等,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药物治疗:可选用非甾体抗炎药、肌肉松弛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物理治疗:包括热敷、按摩、针灸等,可帮助缓解疼痛和僵硬感。
封闭治疗:在疼痛点注射局部麻醉药和激素类药物,可迅速缓解疼痛和消炎。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预防措施: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加强腰背部肌肉的锻炼;注意保暖;避免过度劳累等。
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加强腰背部肌肉的锻炼,如进行瑜伽、普拉提等运动。
适当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以维持骨骼健康。
本研究旨在观察经筋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
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发现经筋疗法在缓解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的疼痛、改善功能障碍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本文将介绍经筋疗法的基本概念、治疗方式、效果及安全性,并结合现有研究进行讨论。
腰背肌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疼痛性疾病,主要由肌肉和筋膜的微小损伤或慢性炎症引起。
临床表现为腰背部疼痛、僵硬和活动障碍。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工作环境的改变,腰背肌筋膜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经筋疗法作为一种非手术治疗方法,在筋膜调理和疼痛缓解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近年来,经筋疗法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于腰背肌筋膜炎的治疗。
研究发现,经筋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经筋穴位,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松解粘连、缓解肌肉紧张,从而有效缓解疼痛和改善功能障碍。
然而,经筋疗法的疗效仍存在一定争议,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皮肤过敏、疼痛加重等不良反应。
肌筋膜炎怎么回事

肌筋膜炎怎么回事
肌筋膜炎又称纤维织炎,只能算是一个综合的概念,近年来已少有采用。
纤维织炎是指有些腰痛病人在骶棘肌的表面或在髂嵴肌附着处有一些小结节,伴有疼痛及压痛,有时也可以在臀部发现。
当机体受到风寒侵袭、疲劳、外伤或睡眠位置不当等外界不良因素刺激时,可以诱发肌肉筋膜炎的的急性发作,肩颈腰部的肌肉、韧带、关节囊的急性或慢性的损伤、劳损等是本病的基本病因。
在腰肌劳损的腰背部酸痛症状缓解以后,应当积极加强腰背部肌肉的锻炼,调整工作生活节奏,加强腰部的保健,防止腰部受到风寒、外伤、劳损等不良因素的刺激,应当睡硬板床或者比较硬的席梦思床垫,避免睡行军床或者软的沙发,起床后要适当做一些腰部运动。
否则,慢性腰肌劳损的症状可能非常容易反复发作。
反复出现持续或者间断的慢性肌肉疼痛、酸软无力等症状。
肌筋膜炎临床多表现为发病部位疼痛,多为酸痛不适,肌肉僵硬板滞,或有重压感,有时可及皮下可触及变性的肌筋膜及纤维小结。
晨起或天气变化及受凉后症状加重,活动后则疼痛减轻,常反复发作。
疼痛呈持续性,可因感染、疲劳、受凉、受潮等因素而加重。
查体见颈部肌紧张,压痛点常在棘突及棘突旁斜方肌、菱形肌等,压痛局限,不沿神经走行放散。
该病发病缓慢,病程较长。
发生的原因还尚不明确,可能与受寒、创伤、免疫因素和血管炎症有关系。
当受到风寒侵袭、疲劳、外伤或睡眠位置不当等外界不良
因素的影响时,可导致筋膜炎的发作,在平时要做到防止潮湿,寒冷受凉。
不要随意睡在潮湿的地方。
根据气候的变化,随时增添衣服,出汗及雨淋之后,要及时更换湿衣或擦干身体,居住的环境要干燥,也可用筋膜舒络平痛贴辅助,不要过于劳累,注意休息。
腰肌筋膜炎的治疗方法

腰肌筋膜炎的治疗方法腰肌劳损,又称功能性腰痛、慢性下腰损伤、腰臀肌筋膜炎等,实为腰部肌肉及其附着点筋膜或骨膜的慢性损伤性炎症,是腰痛的常见原因之一,主要症状是腰或腰骶部胀痛、酸痛,反复发作,疼痛可随气候变化或劳累程度而变化,如日间劳累加重,休息后可减轻时轻时重,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因素较多。
如弯腰过久,或伏案过低等。
在僵坐一小时后要换一个姿势。
同时,可以使用腰部有突起的靠垫为腰部缓解压力,有助于避免出现腰肌劳损。
背重物时,胸腰稍向前弯,髋膝稍屈,迈步要稳,步子不要大。
过软的床垫不能保持脊柱的正常生理曲度,所以最好在木板上加一张10厘米厚的软垫。
常规治疗:1、西药治疗:如疼痛时服一些解热镇痛的药比如布洛芬,麻木者选用B族维生素类药物。
2、按摩与牵引。
可以起到缓解作用,不能作为根治手段。
3、针灸疗法:针灸可通经活血并有止痛作用,但对筋膜炎来说,针灸只能起辅助作用。
4、中医方法:中医中药外敷綯宝的古顺敷堂筋膜贴,直接针对病症用药,促进血液循环,疏通受阻经脉,从病理上治疗。
5、手术治疗:当选用保守治疗无效且病情较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锻炼方法:1、俯卧在床上,不要用枕头,双手放在背后,慢慢地用力挺胸抬头,让头胸离开床,膝关节要伸直,两条大腿要使劲往后离开床,坚持5秒,然后放松肌肉,俯卧在床上,休息3~5秒,再继续进行锻炼。
每次锻炼20-30次,每天锻炼1-2次。
2、进行五点支撑锻炼,患者可以仰卧在床上,不要使用枕头,膝盖弯曲,双肘和背部顶在床上,腹部和臀部往上抬高,用双肩、双肘部和双脚五点来支撑身体,坚持5秒钟,在放松腰部肌肉,放下臀部,休息3~5秒。
3、俯卧于床,先后做双下肢交替抬举,双下肢同时抬举,上半身后伸抬起,身体两端同时抬离于床等动作,上述动作各十余次,每日坚持30分钟锻炼。
腰骶部筋膜炎诊断标准

腰骶部筋膜炎诊断标准
腰骶部筋膜炎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病史:了解疼痛不适出现的时间、有无外伤、有无相关检查治疗等。
2. 症状:腰骶部筋膜炎的患者会出现疼痛、肌肉紧张、僵硬等症状。
3. 体格检查:按压病变部位会出现压痛,有时可以触摸到结节或者条索状的硬块。
4. 影像学检查:例如磁共振,主要用于筋膜炎的诊断和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5. 血液学检查:例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沉等,这些检查可以判断是否是感染以及免疫因素引起的筋膜炎。
请注意,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疑虑,建议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
腰背肌筋膜炎[荟萃精制]
![腰背肌筋膜炎[荟萃精制]](https://img.taocdn.com/s3/m/935df77abd64783e08122b56.png)
行业培训
3
诊断
• 主要表现为腰背部弥漫性钝痛,尤以两侧 腰肌及髂嵴上方更为明显。腰部疼痛、发 凉、皮肤麻木、肌肉痉挛及运动障碍。
• 晨起痛、日间轻,傍晚复重,长时间不活 动或过度活动均可诱发疼痛,病程长,且 因劳累及气候性变化而发作。
• 一般认为,第四腰椎的活动范围最大,第 五腰椎次之,故第四腰椎和第五腰椎之间 发病最多,女性比男性发生退行性前滑脱 者较多。
行业培训
16
分度
• 临床一般按Meyerding法分度: • Ⅰ度:滑脱〈25% • Ⅱ度:滑脱25%-50% • Ⅲ度:滑脱50%-75% • Ⅳ度:滑脱75%-100% • Ⅴ度:滑脱>100%(腰椎脱离)
体征
• 最常见的体征是腰部弯曲范围增大,这是 因为骨盆与股骨大转子的肌肉及骨松弛只 故;急性腰痛或腰肌痉挛者较少,直腿抬 高试验多为阴性;第五腰椎神经被累及, 常表现为大腿外侧皮肤感觉减退,伸肌张 力减弱,有时有臀部、大腿或小腿的肌肉 萎缩,约1/5患者跟腱反射、膝腱反射减弱
行业培训
19
X线检查
• 多由脊柱小关节滑膜嵌顿和因部分韧带、 关节囊紧张引起反射性肌肉痉挛,致关节 面交锁在不正常或扭转的位置上而至。
行业培训
9
病理
• 人体的腰椎,其后关节由上位椎骨的下关 节突和下位椎骨的上关节突所构成。小关 节面有软骨覆盖,具有一小关节腔,周围 有关节囊包绕,其内层为滑膜,能分泌滑 液,以利关节运动。腰椎关节突关节面的 排列则为半额状位及半矢状位,其横切面 近似弧形,对屈伸、侧屈及旋转均较灵活。 因为腰骶部活动范围较大,所以腰骶后关 节较为松弛。
腰背肌筋膜炎
腰骶筋膜炎

腰骶筋膜炎腰骶筋膜炎:是腰部软组织的劳损性疾病多数因为长期腰部持力、弯腰活动等使腰骶筋膜的劳损、变性纤维化压迫末梢血管使局部组织代谢发生障碍组织胺及激肽类物质增高而出现疼痛典型疼痛为腰部隐痛劳累加重休息好转反复发作腰肌劳损:指腰部肌及其附着点筋膜、骨膜等慢性损伤性炎症是腰痛常见原因长期弯腰可以使腰部肌肉呈持续紧张状态使小血管受压供氧不足、代谢物积累形成损伤性炎症引起疼痛以慢性腰部酸胀痛为典型表现休息可缓解但久卧床又感不适稍事活动后又减轻活动过久疼痛再次加剧而且肌肉起、止点有固定压痛点患有腰骶筋膜炎时应安心休息防止转成慢性平日需纠正不良工作姿势如弯腰过久或伏案过低等并要控制体重减少对腰部的负担。
腰骶筋膜炎锻炼方法:1、侧弯腰锻炼站直身体,双腿分开,两臂自然打开,接着上身弯曲,用左手指触摸右脚,右手指指向天,两条腿和两条胳膊都是不能弯曲的,深吸气身体恢复原状,然后呼气。
接着用右手指摸左脚,左手举起来。
这样重复做八次。
2、曲腿运动我们平躺在垫子上,把你的手臂平放在地板上,双腿弯曲膝盖抬起,深深吸气,让你的大腿靠近你的腹部。
然后呼气,慢慢恢复。
这样重复做8次。
3、抬腿瘦腹主要是锻炼下腹部力量。
同样是平躺在垫子上,你的上半身不动,伸直你的双腿,把它们抬高到和地面成90度,然后慢慢地把它们放下。
运动完成后,双膝弯曲继续做同样的事情。
重复做10次。
4、双手攀足身体是直立放松的,腿可以微微分开,两臂向上举起来,身体向后仰,尽可能大程度地向后。
暂停片刻,然后向前弯曲,让你的双手尽可能多地触碰你的脚,稍稍停下来,然后回到开始的状态。
可以连续做10到15次。
注意在身体向前弯的时候,腿是不能弯曲,否则效果不好。
老年人或高血压患者,弯腰和移动的速度要较慢。
百度百科腰肌劳损

腰肌劳损中文名称:腰肌劳损英文名称:lumbar muscle strain定义:以腰部隐痛反复发作,劳累后加重,休息后缓解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应用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骨伤科疾病(二级学科);筋伤(三级学科)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腰肌劳损腰肌劳损是指以腰部隐痛反复发作,劳累后加重,休息后缓解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是一种常见的腰部疾病。
既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又可作为独立的疾病,可见于现代医学所称之肾病、风湿病、类风湿病、腰肌劳损脊椎及外伤、妇科等疾病。
主要症状为腰或腰骶部疼痛,反复发作,疼痛可随气候变化或劳累程度而变化,时轻时重,缠绵不愈。
腰肌劳损与长期的不良姿势直接相关,患者首先要注意矫正姿势改变生活方式,尽可能穿平底鞋,有条件的可以选择负跟鞋。
日常生活中应多睡硬板床,睡硬板床可以减少椎间盘承受的压力。
西医学名:腰肌劳损中医学名: 肾虚腰痛英文名称: lumbar muscle strain其他名称: 腰臀肌筋膜炎、功能性腰痛所属科室:外科 - 骨科发病部腰部多发群体:长期保持坐姿者,中老年人传染性: 无传染性 是否进入医保: 是治疗方法:黄 家 粉包 治疗特点:无 副 作用,效 果彻 底位:主要症状:腰部疼痛,腰骶部疼痛主要病因:腰椎退行性脊椎炎,棘上、棘间韧带慢性损伤,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劳累过度剂型:祖传外用中药目录编辑本段基本概述腰肌劳损是指腰骶部肌肉、筋膜以及韧带等软组织的慢性损伤,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从而引起腰臀部一侧或两侧的弥漫性疼痛。
本病又称腰臀肌筋膜炎或功能性腰痛,祖国医学称为肾虚腰痛。
是慢性腰腿痛中常见的疾病之一。
[1]编辑本段临床表现常见症状腰肌劳损的主要症状为腰或腰骶部疼痛,反复发作,疼痛可随气候变化或劳累程度而变化,时轻时重,缠绵不愈。
腰部可有广泛压痛,脊椎活动多无异常。
急性发作时,各种症状均明显加重,并可有肌肉痉挛,脊椎侧弯和功能活动受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介腰骶部肌筋膜炎
腰骶部肌筋膜炎是骨伤科临床常见病症。
腰骶部肌筋膜炎是由于腰骶部肌肉、筋膜的急性扭挫伤未能及时治疗,或长期某种姿势、长期负重的体力劳动造成慢性劳损,或感受风寒等多种原因,使肌肉及筋膜产生无菌性炎症,渗出、水肿,日久不愈而致粘连、瘢痕、挛缩等继发性改变。
腰骶部肌筋膜炎临床表现以下腰痛症状为主,而国外的流行病学研究指出,下腰痛的发病率约为62%-86%,而其中85%的患者缘因肌筋膜疼痛,发病年龄约为30岁至50岁之间,且有逐渐年轻化趋势,其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及工作质量,因此腰骶部肌筋膜炎引起下腰痛的研究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
药物口服是治疗腰骶部肌筋膜炎的常见保守疗法,西药以非甾体类抗炎药为主,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但因其毒副作用相对较大,且价格偏贵,因此患者多不愿接受。
而中药以其相对简便廉验的优势,被更多的患者所认同,尤其是近十几年来,文献报道的中药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
但是,在回顾现有近十几年文献的过
程中,我们也发现目前腰骶部肌筋膜炎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还不够严谨,无法从循证医学角度提供令人信服的科研依据,绝大部分文献对中医辨证施治的认识不统一,各种诊断标准与治疗手段各异,缺少随机与对照,以至于严重影响了中药治疗对本病的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腰骶部肌筋膜炎患者平时要注意劳动姿势,改善工作条件,必要时可带腰围加以保护,坚持腰背肌功能锻炼,注意劳逸结合,以利恢复并防再发。
最好是注意休息,适当运用跌打损伤药物治疗,一般都可以有效好转的,可以适当配合中医药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