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背肌筋膜炎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腰背肌纤维组织炎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腰背肌纤维组织炎患者的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腰背肌纤维组织炎是一种非特异性纤维组织炎症,属中医“痹症”范畴。
病多受限在肌肉、筋膜等软组织,多因寒冷潮湿、外伤、劳损等因素,使腰背部肌肉及筋膜受损而发生无菌性炎症、水肿、痉挛及粘连和纤维性病变。
临床表现为腰背部慢性钝痛,局部疼痛明显,病程较长,迁延难愈。
二、治疗方法1.火罐疗法【主穴】腰部华佗夹脊穴、大椎、大杼、阿是穴。
【操作】患者取俯卧位,运用闪火法叩罐4、5只,留罐10-15分钟,隔日1次,7次为1个疗程,疗程期间休息3天,依据病情再进行第2个疗程。
2.中药外敷【药物】杜仲15g,当归8g,狗脊10g,桑枝12g,延胡索7g,桂枝12g,牛膝10g,木瓜10g,炙甘草9g。
【加减】寒邪重者加附子、川乌、草乌;湿邪较盛者革薜、慧萩仁;淤血较重者加乳香、没药、桃仁、红花;肾虚重者加桑寄生、川断。
【操作】将一剂中药用食醋拌湿后分2份用布袋装入,放入锅中蒸30分钟,取出其中一袋,待温度适宜时热敷于腰背部最痛处,自觉布袋变凉时换取锅内另一布袋继续热敷。
每日两次,每剂药可用2〜3天,10天为一个疗程。
3.推拿治疗【操作】患病在肩背区端坐位,在腰背或腰舐部则取俯卧位。
介质:正红花油。
拿法:肩背部单手拿捏自风池向下,至肩井改用双手拿捏,腰背部自疼痛部位起单手拿捏两侧膀胱经肥胖者可双手拿之,反复操作至局部皮肤发红发热;揉法并点按法:以掌根揉为主,手法易持久、柔和,点按以肩井、天宗、巨骨、风池、肾俞、膀胱俞、关元俞、阿是穴为主,手法应短促有力且富有弹性;弹拔法:沿肌纤维走向横行弹拨数次,有结节或压痛明显处重点弹拨;攘法:以小鱼际、第4、5掌骨背面着力于病变部位,带动腕关节做均匀连续滚动;以叩击手法结束,切脊、拳叩、掌叩法均可。
治疗时间:每次30〜40分钟,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
傍针刺加拔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验案举隅

傍针刺加拔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验案举隅针刺和拔罐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手段,对于腰背肌筋膜炎有着较好的疗效。
以下是一例成功的治疗案例,供大家参考。
患者陈某,女性,30岁,因为长期办公室工作,经常保持一个固定的姿势,导致腰背肌筋膜炎症状加重,出现腰背部疼痛、僵硬、乏力等现象。
经过初步检查,确诊为腰背肌筋膜炎,并开始接受针刺和拔罐治疗。
治疗过程如下:第一次治疗:患者平躺于治疗床上,医生首先用温水洗净患者腰背部,然后对病瘀区域进行针刺。
使用中医针具,医生选择了几个关键穴位进行针刺,如膀胱经的腰阳关穴,肾经的命门穴等。
针灸后,医生再对患者腰背部进行拔罐治疗。
拔罐时,医生在患者特定部位上放置火罐,利用罐内的负压吸附和刺激周围的皮肤和筋膜组织,促进血液循环和代谢,缓解肌肉的炎症和疼痛。
第二次治疗:两天后,患者再次前来治疗。
本次治疗与第一次类似,但是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了针刺和拔罐的力度和时间。
同时,医生还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调整坐姿,进行简单的伸展运动,增强腰背肌肉的力量和柔韧性。
医生还给患者开了一些中药,用于内服,帮助患者调理身体,加速康复。
第三次治疗:一周后,患者再次前来治疗。
此时,患者的症状已经明显缓解,疼痛感明显减轻,僵硬感也有所改善。
本次治疗主要是以针刺为主,通过刺激穴位,促进气血的顺畅运行,进一步调理腰背肌筋膜,消除炎症和疼痛。
第四次治疗:两周后,患者再次前来治疗。
此时,患者的症状已经完全缓解,腰背部的肌肉恢复了正常的柔软度和力量。
医生对患者进行了最后一次治疗,主要是针刺和拔罐相结合,以巩固治疗效果,并且加强患者的预防意识,指导患者如何避免腰背肌筋膜炎的复发。
通过以上治疗过程,患者的腰背肌筋膜炎症状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和改善。
针刺和拔罐作为传统中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刺激穴位、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等作用,对于腰背肌筋膜炎的治疗有着显著的效果。
除了以上的治疗手段,患者还需要适当调整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保持腰背部肌肉的柔软度和力量,预防腰背肌筋膜炎的再次发作。
傍针刺加拔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验案举隅

傍针刺加拔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验案举隅腰背肌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腰背疼痛和不适感。
为了缓解这种疾病带来的痛苦,许多患者会选择进行针刺、刮痧等中医治疗方式。
本文将介绍一位患者通过傍针刺加拔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经验,希望对有类似问题的患者有所帮助。
患者李先生,40岁,因长期坐办公室工作,腰部受到长时间的压迫和负担,导致腰椎周围的肌肉和筋膜产生炎症,引起了腰背肌筋膜炎。
主要表现为腰部酸胀疼痛,且伴有下肢麻木和乏力感。
这种疼痛给李先生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困扰,于是他决定寻求中医治疗。
李先生找到了一位中医师,经过详细的询问和诊查,中医师确定了他的病情为腰背肌筋膜炎,并制定了针刺刮痧加拔罐的治疗方案。
李先生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治疗,首先是傍针刺。
傍针是一种较为精细的针刺疗法,与传统的针刺有所不同。
它不是直接插入患者的穴位,而是通过划破皮肤表面,将针尖粘贴在相应的穴位上,然后进行轻微的刺激,以达到调理气血、舒筋活络的功效。
傍针刺对于肌筋膜炎等慢性疼痛有良好的疗效。
经过数次傍针刺治疗后,李先生感到腰部疼痛有所减轻,但依然感到腰部紧绷和酸胀。
于是医师又给他进行了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是一种通过在皮肤上产生负压,促进局部淋巴循环,消除瘀血和湿气的疗法。
经过拔罐疗法后,李先生感到腰部的酸胀感减轻了不少,并且下肢的麻木和乏力也有所改善。
在连续进行了数次傍针刺和拔罐疗法后,李先生的腰部疼痛明显减轻,下肢麻木和乏力的症状也基本消失了。
他感到非常满意,并对中医师的治疗方法表示了感谢。
通过这个验案,我们可以看到傍针刺加拔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有效性。
这种中医疗法可以有效缓解腰背肌筋膜炎引起的腰部疼痛、麻木和乏力等症状,对于这类慢性疼痛性疾病有着良好的疗效。
在进行中医治疗时,患者也需要配合医生的建议,保持适当的休息和运动,加强腰部肌肉的锻炼和保养,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巩固治疗效果,避免病情复发。
傍针刺加拔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验案举隅

傍针刺加拔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验案举隅腰背肌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疼痛性疾病,通常由于长时间的坐姿、劳累过度、腰背肌肉受伤等原因引起。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针刺和拔罐,这两种疗法在中医中被广泛使用,并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将介绍一项使用傍针刺加拔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验案。
病例主诉:男性,40岁,办公室工作,长时间坐姿导致腰背肌筋膜炎,出现腰背部疼痛、僵硬等症状。
治疗过程:在治疗过程中使用了傍针刺加拔罐的疗法。
医生使用傍针刺穴位,包括肺俞、心俞、肝俞等,局部进行针刺刺激,帮助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
然后,在针刺后,医生对患者的腰背部进行拔罐治疗,以吸引和排除淤血和湿气,纠正气血不畅的状况。
治疗效果:患者在治疗后感觉明显减轻了腰背部的疼痛和僵硬感,活动范围也有所提高。
经过连续的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症状几乎完全缓解。
讨论和结论:傍针刺加拔罐作为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已经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傍针刺能够刺激经络,疏通气血,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拔罐能够通过负压作用,排除体内淤血和湿气,提高局部血液循环。
结合使用这两种疗法,能够进一步促进治疗效果。
傍针刺加拔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仍然有一些注意事项。
在治疗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了解疾病的具体情况,并基于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技巧,以确保针刺和拔罐的安全性。
病人需要在治疗过程中配合医生的建议,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坐姿和劳累过度。
傍针刺加拔罐是一种有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传统中医方法。
通过刺激经络、疏通气血,以及排除淤血和湿气,可以减轻疼痛、改善活动范围,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前要进行全面检查,治疗过程中医生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技巧,并配合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傍针刺加拔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验案举隅

傍针刺加拔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验案举隅腰背肌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在临床上采用傍针刺加拔罐治疗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结合临床案例,探讨傍针刺加拔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疗效及其机制。
案例患者,男性,45岁,因腰痛、背痛伴有酸胀感,伴有腰部僵硬不适,活动受限,经诊断为腰背肌筋膜炎。
患者在治疗前进行了详细的病史询问和身体检查,发现患者腰背部肌肉紧张明显,活动受限,可见明显的压痛点。
患者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情绪波动,睡眠质量下降等精神症状。
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我们为其制定了中医治疗方案,其中包括傍针刺加拔罐疗法。
傍针刺加拔罐疗法是一种中医传统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和加拔罐来调节气血,舒筋活络,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选择了腰背部相应的穴位进行傍针刺激,并结合加拔罐疗法进行治疗。
治疗期间,患者进行了5次治疗,每次治疗间隔2天。
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腰背疼痛减轻,活动能力增强,精神状态也有了明显改善。
患者睡眠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随访3个月后,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有效控制,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傍针刺加拔罐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舒筋活络:傍针刺加拔罐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穴位和加拔罐来舒筋活络,促进局部气血运行,缓解肌肉的紧张和疼痛。
2. 调节情绪:腰背肌筋膜炎患者常常伴有情绪波动,傍针刺加拔罐疗法可以通过调节气血运行来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缓解焦虑、烦躁等不适感。
3. 提高免疫力:傍针刺加拔罐疗法可以通过调节气血运行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提高机体抵抗力,有助于减轻疼痛和加快康复。
4. 改善睡眠:傍针刺加拔罐疗法可以通过调节气血运行来改善睡眠质量,促进患者的睡眠和休息,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傍针刺加拔罐疗法在治疗腰背肌筋膜炎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傍针刺加拔罐疗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治疗过程中需要专业医生操作,治疗时可能出现局部皮肤瘀斑等不良反应。
傍针刺加拔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验案举隅

傍针刺加拔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验案举隅腰背肌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腰痛病,发病率较高,多数是腰部颈肌肌痉挛所致,故而在临床中采用傍针刺加拔罐的综合疗法进行治疗,在病人身体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本次治疗的病人女性,年龄为35岁,病史已有2年,腰痛始终反复发作,疼痛部位集中在左侧,经常出现肌肉绷紧感,行走困难,活动不便,给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对于这种病情,我们针对其较为明显的肌肉痉挛、肌肉萎缩、肌肉僵硬等症状动手进行治疗。
首先进行的是手法疗法,松动病人的肌肉,帮助其排除掉体内堆积的废物,活跃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肌肉的营养供应。
与此同时,我们还采用了艾灸的方式,这种治疗有助于改善患处的气血流通,扶正祛邪,增强患者自身的免疫力,对于治疗疼痛有很好的缓解效果。
接下来,我们对患者进行了傍针刺疗法。
针灸治疗腰背肌肉炎的大体原则是以活血行气为主。
该方法对于疼痛等腰背肌肉炎的腰和骶椎病的患者均有比较好的减轻疼痛的效果,同时还能够有效的放松患处的肌肉、缓解疼痛。
因此,我们根据患者的病情实际情况选择了10个反射穴位进行配合,中关穴,肾俞穴,后背俞穴,阳关三俞穴,腰车穴,下腰丸穴等。
在傍针刺疗法之后,我们进行了拔火罐的治疗方法。
拔火罐是中医传统疗法中的一种特殊疗法,它能够起到散寒温经的作用,能够有效的帮助身体排出湿气,改善人体的血气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疲劳等症状。
我们选择患者的背部、下背部、臀部、膝盖等处进行拔罐治疗,每个穴位拔罐的时间为15分钟左右,总共进行了两个疗程。
治疗后患者反馈症状明显减轻,肌肉痉挛等情况较之前有所改善。
总之,傍针刺加拔罐综合治疗法对于腰背肌肉炎疾病患者的恢复有一定的缓解作用,而且它对于疼痛等情况的缓解更是明显,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这样才能够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傍针刺加拔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验案举隅

傍针刺加拔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验案举隅傍针刺加拔罐是一种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被广泛用于腰背肌筋膜炎的治疗。
下面将通过一例实际案例,详细介绍傍针刺加拔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过程和效果。
本次治疗的患者是一位35岁的女性,近期出现持续性的腰背疼痛症状,伴有肌肉紧张、活动受限等症状。
病史询问后,患者表示起初是工作弯腰时间过长导致腰背疼痛,后来疼痛逐渐加重,直接影响了日常生活和工作。
经过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和病史分析,确认患者的症状为腰背肌筋膜炎。
根据中医理论,腰背肌筋膜炎是由于气血不畅、湿热蕴结等因素引起的。
我们制定了针对腰背肌筋膜炎的治疗方案。
治疗开始时,我们首先对患者进行了傍针刺治疗。
傍针刺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疗法,通过刺激穴位来促进气血流通,调理经络。
根据患者病情,我们选取了骶尾、腰肌区域的相关穴位进行刺激。
治疗过程中,患者会感觉到一些刺痛的感觉,但一般是可以忍受的。
每次治疗约持续15分钟,一般一周进行两次。
傍针刺治疗后,为了加强疗效,我们选择了拔罐疗法。
拔罐是通过在患者体表部位安置罐子,利用罐内的负压力,使得患者的皮肤和肌肉组织被抽起,从而起到调理气血、祛湿热的作用。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选择了患者腰背部的相关穴位进行拔罐。
每次拔罐持续时间约为15分钟,一般一周进行两次。
经过连续两周的傍针刺加拔罐治疗后,患者的腰背疼痛症状有了显著改善。
患者反映腰背疼痛明显减轻,肌肉紧张感也有所缓解。
活动受限的情况也有所改善。
傍针刺加拔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疗法。
该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穴位和利用拔罐负压力的作用,调理气血,祛湿热,从而达到缓解腰背疼痛、肌肉紧张和活动受限的症状。
针灸治疗是根据个体情况而定,每个人的病情和症状可能会有所差异,在实际治疗中,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具体治疗方案,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如果患有类似疾病的人群也可尝试针灸治疗。
腰背肌筋膜炎中医诊疗方案

腰背肌筋膜炎中医诊疗方案腰背肌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症状主要表现为腰背疼痛、僵硬、运动受限等。
中医认为,腰背肌筋膜炎的发生与腰背部的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湿气淤积、寒湿内侵等相关。
因此,在中医诊疗腰背肌筋膜炎时,应从整体调节、疏通经络、祛湿除寒等方面入手,以下是一种中医诊疗方案。
一、中医辨证分型1.风湿寒湿型:主要症状为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寒湿重;舌苔白腻、脉弦细。
2.湿热型:主要症状为腰背部疼痛、红肿热痛;舌苔黄腻、脉滑数。
3.血瘀型:主要症状为腰背部疼痛、紧缩感;舌质暗红、舌苔薄黄、脉弦细涩。
二、中药内服1.风湿寒湿型:方剂:温经活血汤组成:桂枝、红花、当归、川芎、防风、独活、白芍、白芷、乌药、郁金、牛膝、葛根、天麻功效: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缓解疼痛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2剂2.湿热型:方剂:清热利湿汤组成:黄芩、山药、赤小豆、藕节、车前子、茵陈、连翘、石韦、防风、独活、乌药、天麻、白芷功效:清热利湿,消肿止痛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2剂3.血瘀型:方剂:活血化瘀汤组成:川芎、赤芍、红花、桃仁、三棱、丹参、薤白、木香、郁金、天麻功效: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缓解疼痛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2剂三、外用疗法1.中药艾灸:方法:选取艾绒,加热艾条,将热的艾条在患处进行艾灸,适当调整热度以及间隔时间。
作用: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缓解腰背疼痛2.推拿按摩:方法:选取适当的推拿按摩手法,如推、拿、拉、捏、按、揉等,以缓解腰背肌紧张和疼痛。
作用:疏通经络,舒筋活络,缓解疼痛四、饮食调理1.避免生冷食物:如冰镇饮料、生冷水果等,以免寒湿侵袭腰背部,加重病情。
2.多食用具有温经散寒作用的食物:如生姜、辣椒、黑豆、葱蒜、羊肉等,有助于温暖腰背部,舒筋活络。
3.饮食清淡:避免油腻、辛辣食物,以免加重湿热症状。
五、生活调理1.适度休息:避免长时间坐着或站立,可适当休息、活动,避免过度劳累。
2.及时适量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可以增强腰背部肌肉力量,改善局部循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腰背肌筋膜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可有外伤后治疗不当、劳损或外感风寒等病史;(2)腰背部酸痛、肌肉僵硬发板、有沉重感,疼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阴雨天及劳累后可使症状加重;(3)腰背部有固定压痛点或压痛较为广泛,背部肌肉僵硬,沿竖脊肌走行方向常可触到条索状的改变;(4)X线检查无阳性体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邱贵兴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2009年)进行诊断。
(1)腰背部、臀部广泛疼痛,常因剧烈活动或寒冷诱发;并具引发放射区,即重压肌筋膜区皮下结节,除在该点有酸胀感外,还可在该点周围或距离稍远区域引发疼痛或肌紧张;(2)腰部活动受限、肌肉痉挛,部分患者有明确的疼痛扳机点;(3)X线检查无阳性体征。
(二)证候诊断1.风寒湿阻证:腰部疼痛板滞,转侧不利,疼痛牵及臀部、大腿后侧,阴雨天气加重,伴恶寒怕冷。
舌淡苔白,脉弦紧。
2.湿热蕴结证:腰背部灼热疼痛,热天或雨天加重,得冷稍减或活动后减轻;或见发热、身重,口渴、不喜饮。
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3.气血凝滞证:晨起腰背部板硬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活动后减轻。
舌暗苔少,脉涩。
4.肝肾亏虚证:腰部隐痛,时轻时重,劳累后疼痛加剧,休息后缓解。
舌淡苔少,脉细弱。
二、治疗方法(一)外治法1.手法治疗(1)操作方法:患者俯卧位,由足太阳膀胱经自上而下,施行揉按和扌衮法。
点按肾俞、腰阳关、八髎和腰痛区阿是穴。
双手拇指在激痛点上反复揉按,如果触及到筋结或筋束,可用捏拿、分筋、
弹拨、掐揉等手法松解,恢复其舒缩功能。
术者以掌根或小鱼际肌着力,在患者腰骶部施行揉摸手法,从上而下,反复进行3~5次,使腰骶部感到微热。
隔日1次,7次一疗程。
(2)注意事项:急性期或体质较弱,或孕妇;患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肝肾等疾病患者;体表皮肤破损、溃烂或皮肤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等,忌用或慎用手法。
2.外用中药(1)中药熏蒸(熏洗):以中药热熏洗腰背部。
推荐方药及用法如下:熏洗汤加减,透骨草、伸筋草、归尾、寻骨风、川断、海桐皮。
根据辨证适当加减。
上药加水1500ml浸泡1小时,文火煎开10分钟后备用。
采用自动熏蒸床熏洗患处,温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
每次30分钟,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重症高血压、心脏病、急慢性心功能不全者,重度贫血、动脉硬化症,心绞痛、精神病、青光眼等;饭前饭后半小时内、饥饿、过度疲劳;妇女妊娠及月经期;急性传染病;有开放性创口、感染性病灶、年龄过大或体质特别虚弱的人禁用中药熏蒸(熏洗)。
(2)中药贴敷:根据病情需要,选用具有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作用的中药膏外敷。
3.穴位注射疗法用当归注射液或香丹注射液循经取穴或痛点注射。
4.针灸治疗针刺阿是穴、肾俞、腰阳关、委中、昆仑等穴,亦可使用电针,或配合艾灸。
5.拔罐疗法(1)操作方法:俯卧位,暴露拔罐部位,薄薄涂上凡士林油膏。
用血管钳夹取95%乙醇棉球,点燃。
左手持罐,罐口向下,右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血管钳,迅速伸入罐内绕一圈,立即抽出,同时将罐叩按在所选穴位上,如肾俞、腰阳关、八髎和腰痛区阿是穴等。
待罐内皮肤隆起并呈红紫现象,留置10~15分钟。
起罐时,左手按住罐口皮肤,右手扶住罐体,空气进入罐
内,火罐即可脱落。
隔日一次,7次为1个疗程。
(2)注意事项:皮肤过敏或溃疡破损处;孕妇,月经期或有出血倾向者;有严重心脑疾患或脏器衰竭以及精神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有肢体缺血或软组织感染倾向者等,忌用拔罐治疗。
(二)其他疗法1.物理治疗根据病情需要,可选用红外线、超短波、TDP、超声脉冲电导治疗仪、中药离子导入仪、蜡疗等。
2.铍针治疗(1)操作方法定位:患者触诊寻找压痛点或筋结点,用指端在皮肤垂直向下做“十”字压痕,注意“十”字压痕的交叉点对准压痛点的中心。
消毒:按局部常规消毒。
进针:针尖对准皮肤“十”字压痕的中心,快速进针,当铍针穿过皮下时,针尖的阻力较小,进针的手下有种空虚感,当针尖刺到深筋膜时,会遇到较大的阻力,持针的手下会有抵抗感。
松解:松解是整个治疗的关键步骤。
针刺的深度以铍针穿透筋膜即可,不必深达肌层,这样可以避免出血及减少术后反应。
出针:完成松解以后,用持针的棉球或纱布块压住进针点,迅速将针拔出,按压进针点1~2分钟。
隔日1次,7次为一疗程。
(2)注意事项:针具要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局部软组织存在炎症反应、有出血倾向、严重心脑疾患或脏器衰竭及肝肾等疾病及糖尿病患者忌用。
3.小针刀治疗(1)操作方法:选择痛点或软组织条索处,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用针刀局部进行粘连带的松解,刀法有:切、割、推、拨、针刺等,一般1次即可,不愈者隔7天做第二次。
超微针刀疗法:选择痛点或软组织条索处,无需麻醉,直接针刺,切割深浅筋膜1~3刀。
(2)注意事项:刀具要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施术部位皮肤有炎症表现者;施术部位有重要器官、大血管、神经干等无法避开,可能引起损伤者;孕妇,月经
期或有出血倾向者;有严重心脑疾患或脏器衰竭以及精神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有肢体缺血或软组织感染倾向者等,忌用小针刀治疗。
4.梅花针治疗(1)操作方法:将针具及皮肤常规消毒后,手握针柄,针尖对准叩刺部位,使用腕力,将针尖垂直叩打在皮肤上,并立即提起,用力要均匀柔和,遍刺腰部疼痛部位,3日1次,3次1疗程。
(2)注意事项:局部皮肤有疮疡、破溃或损伤等,孕妇、月经期或有出血倾向者;有严重心脑疾患或脏器衰竭以及精神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有肢体缺血或软组织感染倾向者等,忌用梅花针治疗。
5.封闭治疗根据病情需要,选用当归注射液等进行封闭治疗,每周一次,2次为一疗程。
严重心、肝、肾脏疾病;局部软组织感染;糖尿病、肿瘤及结核病,禁用局部封闭。
(三)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风寒湿阻证治法: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推荐方药:舒筋活血汤加减。
独活、羌活、防风、荆芥、当归、续断、青皮、牛膝、杜仲、红花、枳壳等。
中成药:独活寄生合剂、金乌骨通胶囊等。
2.湿热蕴结证治法:清热除湿,舒筋止痛。
推荐方药:四妙散加减。
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川芎等。
中成药:四妙丸、痛风定胶囊等。
3.气血凝滞证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推荐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甘草、羌活、没药、当归、灵脂(炒)、香附、牛膝、地龙等。
中成药:七厘散等、盘龙七片、通滞苏润江胶囊等。
4.肝肾亏虚证治法:补益肝肾,强筋壮骨。
推荐方药:补肾壮筋汤加减。
当归、熟地黄、牛膝、山茱萸、茯苓、续断、杜仲、白芍、青皮、五加皮等。
中成药:养血荣筋丸等。
(四)健康指导1.患者疼痛剧烈时以卧床休息为主,减轻腰椎负担,避免久坐、弯腰等动作。
2.减轻腰部负荷,避免过度劳累,尽量不要弯腰提重物,如捡拾地上的物品宜双腿下蹲腰部挺直,动作要缓。
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3.加强腰肌背伸锻炼,如仰卧位的三点、五点式拱桥锻炼,俯卧位的飞燕式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