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鼢鼠化学防治与人工防治对比试验

合集下载

高原林业鼠害防治

高原林业鼠害防治

高原林业鼠害防治森林鼠害素有“不冒烟火灾”之称,可见其危害程度的严重性。

近半个世纪来,森林鼠害的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

化学防治以产生目标生物的抗药性、误杀天敌生物以及污染环境等问题备受批评。

生物防治以能克服上述缺点而被寄予厚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仍有许多缺陷,如缺少人工释放的天敌生物种群持续存在的生态学动态证据,生物防治的研究者考虑更多的是食物链而不是食物网络的关系等等,在森林鼠害的生物防治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成功的事例表明在人工的或人工干预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对森林鼠害控制持续有效的天敌生物种群。

我区处于青藏高原,鼠害主要以高原鼢鼠为主。

高原鼢鼠俗称“瞎老鼠”,属啮齿目,仓鼠科。

为青藏高原特有的种类。

其生活之地自祁连山地到甘南、四川西北部和青海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主要生活在海拔2300---4200米的林地、荒草地、农田、和草原。

在取食、交配、构筑巢窝洞道的挖掘活动中啃食、破坏林木和牧草根系。

其中林地主要危害树种有沙棘、山杏、榆树等。

对柠条、桦树、枸杞、杨树、云杉、落叶松等危害不大。

一.“瞎老鼠”的形态特征:幼体及半成体为蓝灰色或暗灰色。

成体体型粗壮,体长(150~25mm),尾短,(约为体长的1/5)。

四肢短小,眼极小,耳隐藏于毛被之中。

体毛细软鲜亮,毛基灰褐色,毛尖锈红色,腹毛黑灰色。

额部中央有一块白色斑,前足爪发达,后足爪较前足爪弱小。

上下唇发达并反卷。

二.“瞎老鼠”的生活习性(1)栖息性:终年营地下生活。

地面活动时,拱成许多圆锥形无直接敞开洞口的土堆(俗称老鼠土堆)。

地下特征是洞道结构复杂多变,主要有主干道洞和常道洞,主干洞道与地面平行,距地面10-20cm,洞径8-12cm,在主干道以及沿主干道两侧挖掘多条觅食道;常道洞比主干道更深一层,距地面20-25cm,洞道宽大,进行取食活动;常洞下方有1-2条向外斜伸的朝天洞,设有巢室、仓库、便所和距地面150-350cm的老窝等。

高原灭鼠总体防控技术方案

高原灭鼠总体防控技术方案

高原灭鼠总体防控技术方案
高原灭鼠总体防控技术方案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高原灭鼠调查与监测:通过地面巡查和航空遥感等手段,对高原地区的灭鼠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和监测,了解灭鼠数量、分布及繁殖情况。

2. 生态修复与恢复:加强高原地区的生态修复工作,包括建设草地、恢复植被、植树造林等措施,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足够的食物来源,以减少鼠类对农作物的侵害。

3. 食物源控制:对高原地区鼠类的食物来源进行控制,通过合理管理农田、储粮、饲养等措施,减少鼠类的食物供应,限制其繁殖和生存条件。

4. 灭鼠药物使用:可根据实际情况在高原地区合理使用灭鼠药物,如毒饵、熏蒸等方式,针对鼠类进行有针对性的灭鼠行动,控制鼠害的数量和范围。

5. 鼠类疾病防控:高原地区的鼠类往往携带各种疾病,为预防疾病传播,要定期进行鼠类疫病监测和防治,加强鼠类的科学管理,减少人畜感染的风险。

6. 综合防控措施:综合运用物理防控、化学防控、生物防控等综合手段,针对高原地区的灭鼠工作,制定综合防控方案,提高灭鼠效果和持久性。

总体来说,高原灭鼠的技术方案需要综合考虑调查与监测、生态修复与恢复、食物源控制、药物使用、鼠类疾病防控等多个方面,采取多种手段综合防控,以达到控制鼠害数量和范围,维护高原地区生态平衡和农业生产的目的。

化学防治与物理防治东北鼢鼠防治效果及用工时效比较

化学防治与物理防治东北鼢鼠防治效果及用工时效比较

192020.24·试验研究 | Experimental research0 引言东北的鼢鼠鼠害,以牙克石为好发地区,多在同大兴安岭山地林缘之间呈交界状态的草甸草原地带和林间草地生长[1]。

受鼢鼠在地下生存习性影响,促使其对外界干扰、环境改变、觅食种类有高度警觉性,具强避险能力,进而明显加大了鼢鼠鼠害防控工作难度[2]。

随着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逐步落实,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草原鼠害防控,如何有效防治受到农牧民及利用草原生产者的关注。

1 试验地点自然概况本次试验地点选在牙克石市凤凰山庄,即北纬49.23°,东经120.74°,北纬49.22°,东经120.80°,海拔高度约700 m 。

地貌属山间谷地、低山丘陵,年平均气温介于-2~-4 ℃,年平均降水量经评测为350 mm 。

此地区土壤属灰色森林土,低地草甸类主要植物有羊草、无芒雀麦、大叶野豌豆、野火球、大萼萎陵菜、南牡蒿、太阳花、篷子菜等,东北鼢鼠为主要害鼠,农业部将其划分为二等危害,0.01 km 2土丘数平均为610个。

2 试验材料2.1 使用工具鼠夹、铁探子、木制探子(扩洞)、铁质挖洞铲。

2.2 其他材料标志旗、胡萝卜、投饵工具、测绳、毒饵配置及杆秤等。

作者简介:舒景媛(1984-),女,内蒙古牙克石人,本科,助理畜牧师,研究方向:人工种草技术推广及鼠虫害防治。

化学防治与物理防治东北鼢鼠防治效果及用工时效比较舒景媛1,岳欣欣1,朱树声1,李晓红1,周忠义1,曹伟2,李颖1(1.内蒙古牙克石市草原工作站,呼伦贝尔 022150;2.内蒙古牙克石市良种场,呼伦贝尔 022150)摘要:牙克石林缘草甸草原为主,东北鼢鼠鼠害分布面积较大,灾害严重。

通过对当地近10年东北鼢鼠鼠害的实际发生情况进行详细调查,鼠害覆盖面积约200 km 2,严重影响草场牧草产量与质量,初步估算每年牧草效益损失约1 350万元。

高原鼢鼠风险分析评估

高原鼢鼠风险分析评估

高原鼢鼠风险分析评估作者:张良臣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7年第11期摘要介绍了高原鼢鼠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在化隆县的发生、防治情况,同时对高原鼢鼠的发生和危害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以期为高原鼢鼠的防治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原鼢鼠;生物学特性;发生现状;风险评估;风险管理中图分类号 S4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1-0134-021 高原鼹鼠的生物学特性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在动物学分类中,属于脊椎动物门哺乳纲啮齿目[Hymenoptera(Myospalaxbaileyi)]仓鼠科(Cricetidae.)鼢鼠亚科(Myospalacinae Lilljeborg)。

体长160~235 mm,体重173~490 g,吻短,眼小,耳壳退化为环绕耳孔的皮褶,不突出于被毛外。

尾短,其长度超过后足长,并覆以浓密的短毛。

四肢较短粗,前后足覆以短毛。

前足掌后部具毛,前部和指无毛,后足掌无毛。

前足的2~4指爪发达。

后足趾爪显然小而短。

高原鼢鼠上门齿向下垂直,不突出鼻骨前缘,上下门齿4颗,凿状且特别粗大[1-2]。

高原鼢鼠雌雄异穴,化隆县1年发生1代,怀孕率达80%,4—5月为产仔期,每只雌鼠产1~5只,多数为2~3只,最高可产7~9只,幼鼠当年分窝,第2年春季又可产仔,具有食性杂、食量大、繁殖率高、适应性和流窜性强等特点。

鼢鼠常在地下生活,在干旱季节和当年生幼鼠分窝时有在地表活动取食习性。

因常年营地生活,天敌少,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2 发生及防治情况高原鼢鼠是青藏高原分布最广、危害最重的林业有害生物之一,也是青海省主要防控的林业有害生物之一。

化隆县现有林地面积143 830.34 hm2,每年发生鼠害的面积在6 666.0~8 666.6 hm2之间,对全县生态建设造成了巨大威胁。

2005年以前,化隆县高原鼢鼠防控工作以化学药物防治为主,人工捕杀为辅;2006—2007年,在保护和利用天敌的前提下,采用人工捕杀与大隆、溴敌隆药物防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控,效果良好,同时也对生态产生了破坏;从2009年开始,化隆县鼠害严重发生,为达到鼠害防治和生态保护兼顾的目的,加大了无公害防治力度,鼠害防控全部采用人工捕杀结合保护生态、保护天敌等措施,每年人工捕杀高原鼢鼠8万只以上;2015年以来,每年防治面积达1.1万hm2。

黄土高原地区鼠类的资源状况

黄土高原地区鼠类的资源状况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鼠类的资源状况07241014卢泉摘要:本文介绍了陕北黄土高原地区鼠类的种类、现状、防治办法等,对农业及经济产业有一定意义。

陕北黄土高原的啮齿动物区系主要是以北方古北界种类,特别是华北——黄土高原的区系成分为主体,包括少数东洋界区系成分和广布种,具有明显古北界区系特色的啮齿动物类群。

对黄土高原的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水土保持事业危害最大的种类,主要有鼢鼠、达乌尔鼠兔、达乌尔黄鼠、大仓鼠等。

采取化学药剂防治、农业生态耕作措施、草地生态措施等生态运作调控策略,把鼠害造成的损失长期保持在经济允许的损失范围之内。

关键词:陕北黄土高原,鼠的种类,鼢鼠及鼠兔防治对策,生态措施鼠害是世界性的一大自然灾害。

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气候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黄土本身特殊的理化性质,致使西北黄土高原鼠害发生严重而频仍,对该区农业、林业、牧业、水土保持及人民生命健康造成威胁。

据调查,陕北黄土高原鼠害发生面积达200万hm2,每年因鼠害减产的粮食及收获后贮藏不当损失的粮食达5 000万kg,占该区粮食总产量的10%左右。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树苗被咬死,20%~30%的草场遭到破坏,每年损失牧草百万吨,这对于目前仍很贫困的陕北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为了有效地减轻和防治鼠害,把鼠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从1986年开展了陕北黄土高原啮齿动物生态和防治研究,在此期间,于1986年、1987年、1988年和1993年,分别对延安地区的安塞、延安、延长、延川、宜川、洛川、长武等县及宁夏的西吉、彭阳、海原、固原等地的啮齿动物区系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于下。

1 调查结果在调查期间,共采集到啮齿动物标本4 000余号,经鉴定分类,这些标本分别隶属于啮齿类动物的2目4科18种,加上文献记载的3种,陕北黄土高原啮齿动物共计2目4科21种。

2 优势种在陕北黄土高原的21种鼠类中,不是所有的种类都一样重要,往往只有某些少数种类,甚至一二种,由于它们的数量、大小、活动和危害性,决定着整个群落的面。

三种防治鼢鼠器械对比试验总结

三种防治鼢鼠器械对比试验总结

2017年第2期(下半月)农民致富之友 Nong Min Zhi Fu Zhi You122科研◎试验报告鼢鼠是农、林、牧业的主要害鼠之一,常年在地下生活,取食植物根茎、幼树根系,危害极大。

随着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荒山造林等生态工程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和山地苹果的快速发展,防治鼢鼠等森林、草地、果园、农田鼠害越来越重要,国家林业局已将森林鼠害防治列入重点治理工程。

为此,我们在防治鼢鼠过程中自主研制出一种更实用更有效的防治新器械——倒T 型灭鼠器,并与当地防治器械对比,效果显著。

1 倒T型灭鼠器1.1 来源志丹县神猫农业有害生物防治农民专业合作社设计制作。

由扁铁、8号铁丝、橡胶皮筋、线绳、木棍、螺母,卡丝若干组合而成。

1.2 使用1.2.1 寻找鼢鼠痕迹和有效鼠洞识别。

一是查看地表新鲜土垅,确定鼢鼠活动;二是挖开洞口,通过看、摸判别鼢鼠方位。

1.2.2 挖坑。

洞口向前挖10-20cm 后,在洞口前挖一坑,要求洞底与坑底至少5cm ,洞顶距地表15cm ,超出15cm 则铲去多余土层,不足则垫土铲平,洞口垂直。

1.2.3 清理洞口和探洞。

找20cm 细木条,手握一头,向洞内伸15cm ,探查洞是否直,直洞可安装,弯洞继续向前挖,直至洞直。

然后用木条将洞口落土扫出来。

切记木条用于探洞和清理洞的一头不可用手触摸,以防汗味和气味留在洞内。

1.2.4 安装器械。

在地表距洞口面9cm 处,用铁钎向下直扎,使铁钎从洞中央穿过,然后给底座两端覆土,双脚轻踩上去,用力拉起铁钎,反复几次,灵活为止,最后将铁钎拉起挂在小杠杆短臂处,用于压住,略向下倾斜,另一手在小坑内抓一把湿土,捏成较洞大一点的土团,拿起土团,伸出小指,勾住引线,沾在土团上,慢慢滑至洞口,把洞口堵住。

土团不宜太老太嫩,只要压住引线即可,然后松开压在小杠杆上的手,最后给鼠洞适当通气,诱其前来堵洞。

1.2.5 检查。

上午安装,则2-3小时后检查,看铁钎是否落下,是否打住鼢鼠;下午安装,第二天早上检查,打住的小心拔去器械,除去铁钎上血迹和气味;没有打住的则收起另安装。

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防治高原鼢鼠对比试验

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防治高原鼢鼠对比试验

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防治高原鼢鼠对比试验摘要通过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防治高原鼢鼠对比试验,对挖掘防鼠沟、鱼鳞坑整地、营造混交林等几种预防高原鼢鼠的方法进行评定,总结出最为理想的预防办法。

关键词高原鼢鼠;预防措施;对比高原鼢鼠是一种终年营地下生活、以植物的地下根系为食物的害鼠,当种群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便会对林业生产造成危害,如果不及时采取防御措施,常常会使造林地鼠洞纵横交错、地表龟裂坍塌、苗木根系被悬空、啃食而死亡,致使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下降,最终导致造林失败。

为了减轻高原鼢鼠对林业生产的危害,降低损失,笔者本着注重环境保护、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指导思想,采取破坏害鼠栖息生存环境、阻止害鼠进入造林地、营造混交林等几项预防措施进行对比试验,现将结果汇总如下。

1试验地概况试验地位于山地丘陵地带,海拔2 530~2 610m,年降水量约348mm,土壤为栗钙土,坡地,坡向为南坡,土壤厚度在80cm以上,旱作,主要地被物有草本植物针茅草、灰绿藜、藜、冬葵、野薄荷等,盖度8%,根系盘结度低。

2006年开始造林,整地方式为穴状整地,规格为长40cm、宽30cm、深20cm,主要树种为沙棘。

2试验前高原鼢鼠发生与防治情况2.1发生情况2.1.1防鼠沟试验区。

高原鼢鼠平均鼠密度为18只/hm2,苗木被害率27.4%(2006年上半年资料)。

2.1.2鱼鳞坑试验区。

高原鼢鼠平均鼠密度为21只/hm2,平均苗木被害率32.3%(2006年上半年资料)。

2.1.3混交林试验区。

高原鼢鼠平均鼠密度为15只/hm2(2006年上半年资料,当年只营造柠条隔离带,未营造沙棘林)。

2.2防治情况上述试验区2006年春季进行了1次药物(溴敌隆母液与小麦1∶100配制)防治,但效果不明显,秋季进行了补充药物防治,但效果仍不够理想,危害较为严重,苗木被害率偏高,局部地块造林失败。

3供试树种沙棘(属当地主要造林树种,也是高原鼢鼠的喜食树种)。

鼢鼠防治实施方案

鼢鼠防治实施方案

鼢鼠防治实施方案鼢鼠,又称地鼠、鼹鼠,是一种对农作物和园林造成严重危害的害兽。

鼢鼠主要以根茎、块茎、地下茎、种子、幼苗等为食,对农作物和园林造成破坏,给农民和园林从业者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对鼢鼠进行科学有效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一、环境改造。

首先,对于鼢鼠栖息地的环境进行改造是防治鼢鼠的关键。

鼢鼠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因此可以通过排水、填平低洼地、清理杂草等措施,改善鼢鼠的生存环境,减少其栖息地。

二、化学防治。

其次,化学防治是防治鼢鼠的一种有效手段。

可以使用鼠药对鼢鼠进行灭鼠作用,但在使用鼠药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使用方法和剂量使用,以免对环境和其他动植物造成不良影响。

三、生物防治。

除了化学防治外,生物防治也是一种有效的防治鼢鼠的方法。

可以在鼢鼠活动频繁的地方放置捕鼠器,捕捉鼢鼠,达到控制鼢鼠数量的目的。

此外,引进天敌对鼢鼠进行天敌防治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四、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也是防治鼢鼠的重要手段。

可以在果园、菜园等地方设置鼠夹、鼠笼等物理捕鼠工具,对鼢鼠进行捕杀。

此外,可以在果园、菜园周围设置围栏,防止鼢鼠进入。

五、预防措施。

最后,预防措施也是防治鼢鼠的重要环节。

在果园、菜园等地方,要加强卫生管理,保持环境清洁,减少鼢鼠的滋生地。

定期对果园、菜园等地方进行巡视,及时发现鼢鼠的踪迹,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综上所述,对于鼢鼠的防治,需要从环境改造、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预防措施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施策,才能够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希望广大农民和园林从业者能够加强对鼢鼠的防治意识,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共同维护农作物和园林的健康生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原鼢鼠化学防治与人工防治对比试验
摘要为寻求更好的退耕还林地高原鼢鼠防治方法,进行了人工防治与化学防治对比试验。

结果表明,化学防治和人工防治,只要认真调查、防治,就会取得同样的防治效果,而化学防治更容易让人了解和掌握。

关键词高原鼢鼠;化学防治;人工防治;对比
退耕还林地中鼠害已成为严重影响退耕还林(草)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生物危害。

据调查,青海省退耕还林地中鼠害发生面积达8万多公顷,新退耕地鼠害发生率达12%,严重地区达46%。

青海省退耕还林地中鼠害危害种类有高原鼢鼠、达乌尔鼠兔和田鼠等,以高原鼢鼠危害最严重。

高原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属啮齿目、仓鼠科、鼢鼠亚科,俗称瞎老鼠,体形粗壮,体长150~250mm,尾短,约为体长的1/5。

四肢短小,眼极小,耳隐藏于毛被之中。

体毛细软鲜亮,毛基灰褐色,毛尖锈红色,腹毛黑灰色。

额部中央有1块白色斑。

前足爪发达,后足爪较前足爪弱小,终年营地下生活。

高原鼢鼠食性很杂,在退耕还林地为害多种造林树种,在青海省,主要为害桦树、青杨,云杉、油松、沙棘、柠条等。

为了寻求对高原鼢鼠的防治方法,我们进行了化学防治与人工防治对比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东沟乡纳卡村浪麻台退耕还林区,立地状况见表1,适于灌木和乔木生长。

土壤属黑栗钙土,坡度16°,是东沟乡退耕最为集中地区,面积73.4hm2。

2试验材料及方法
(1)在退耕区内选较为平坦且鼢鼠活动较为活跃的地块,用塑料绳延水平方向打长、宽各为100m、面积为1hm2的样方2个A1、A2。

样方四周用木棍固定,2个样方间留100m宽的保护带(见图1)。

(2)用弓箭人工捕捉与化学药物防治相结合方法,捕杀保护带中的鼢鼠,一直到试验结束。

(3)开挖样方A1、A2中鼢鼠洞口,调查有效洞口。

有效洞口用彩色小旗标记,便于以后防治。

有效洞口是指根据鼢鼠活动过的痕迹开挖洞口,这些洞口的开挖要用有经验的捕鼢鼠能手完成,开挖好洞口后等5~6h(通常上午挖洞口,下午调查)对开挖的洞口进行调查,发现有新土从洞口中推出,说明这个洞中有鼢鼠活动,为有效洞口;否则不是(表2)。

(4)样方A1中采用人工弓箭防治的方法,在调查的有效洞口下弓箭捕捉鼢鼠,并记录每天的捕捉数量。

样方A2中采取化学防治方法,化学防治药物选用溴敌隆母液与小麦以1∶50拌匀,拌药时先把溴敌隆母液稀释3~4倍。

为了更有效地引诱鼢鼠食用,可加少许菜子油、白糖和葱沫。

拌匀的鼠药盖上塑料膜放置2h以上使用效果更好。

投药时,先用木棍或其他工具扒开调查的有效洞口,用1只带手柄的勺子(要求勺柄长40cm)取药放入洞中,每洞投药5~10g,尽量深投。

在投药过程中要避免手直接与洞口和药物接触,因人手触摸后有气味,鼢鼠嗅到后不来或不吃药物。

3试验结果
经过10d的防治(9月21~30日),在样方A1中共捕到鼢鼠41只,鼢鼠密度为40.95只/hm2。

样方A2中投放到有效洞中的药物有被拱出的现象,吃药后地面上死了6只。

在样方A1和样方A2中再次开挖洞口,调查有效洞口(表3)。

可以看出,人工弓箭防治和化学药物防治的防治率分别为99%、97%。

差异不明显。

4结论
通过以上试验可以看出,只要认真调查、防治,就会取得同样的防治效果。

一般讲,人工弓箭捕高原鼢鼠要求每个人都要具备这一方面的技术和知识,技术性强,不容易掌握。

化学药物防治,不需要每个人都掌握这一技术,只需根据鼢鼠拱的土堆,挖开洞口投药就可以了。

所以推广和利用化学药物防治鼢鼠更容易让人掌握和了解,可以发动群众开展群防群治,从根本上遏制高原鼢鼠的危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