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萍版本的微生物第一章课件

合集下载

微生物学ppt课件第一章微生物细胞

微生物学ppt课件第一章微生物细胞
面抗原决定簇的多样性; 是许多噬菌体在细胞表面的吸附受体。 具有近控制某些物质进出细胞的部分选择性屏障
功能。
2021/6/18
32
G+与G-菌的细胞壁的特征比较
特征 肽聚糖 类脂 外膜 壁质间隙 细胞状态 酸消化的效果 对染料和抗生
素的敏感性 2021/6/18
G+细菌 层厚 极少 缺 很薄 僵硬
第一章 微生物细胞
一、细胞的化学组成; 二、原核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三、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结构的异同;
2021/6/18
1
细胞
细胞的含义
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构成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由膜包围的能进行独立繁殖的最小原生质团。
2021/6/18
2
细胞
细胞的含义
一切有机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细胞是构成 有机体的基本单位。
类脂A:2个N-乙酰葡糖胺及5个长链脂肪酸
3个2-酮-3-脱氧辛糖酸 内核心区
3个L-甘油-甘露庚糖 LPS 核心多糖区
外核心区:5个己糖(Hex),包括葡糖胺、 半乳糖、葡萄糖
O-特异侧链:多个4Hex单位,内含半乳糖、鼠李 糖、甘露糖、阿比可糖(Abq)等
2021/6/18
30
二、原核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5
二、原核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壁
肽聚糖
2021/6/18
16
二、原核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壁
肽聚糖
2021/6/18
17
二、原核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壁
肽聚糖( peptidoglycan )
N-acetyl glucosamine
N-acetylmuramic acid

第一章 微生物

第一章 微生物

原核生物类:
细 菌
放线菌
蓝细菌
支原体
立克次氏体
衣原体
真核生物类:
酵母
非细胞生物类:
病毒引起
三、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
(一)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 我国8000年前就开始出现了曲酿酒; 4000年前埃及人已学会烘制面包和酿制果酒; 2500年前发明酿酱、醋,用曲治消化道疾病;
微生物学的分支
基础微生物学
按微生物 种类分 细菌学 真菌学 按过程或 功能分
微生物生理学 微生物遗传学 微生物生态学 分子微生物学 细胞微生物学 微生物基因组 学
应用微生物学
按生态环 境分
土壤微生物学 海洋微生物学 环境微生物学 水微生物学 宇宙微生物学
按与疾病 的关系分
免疫学 医学微生 物学
按技术与 工艺分
作为模式生物;
基因与基因组的功能研究的重要工具;
(4)我国微生物学的发展
汤飞凡:沙眼病原体的分离和确证 陈华癸:根瘤菌固氮作用的研究
高尚荫:创建了我国病毒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 第一个微生物学专业
抗生素的总产量已跃居世界首位
两步法生产维生素C的技术居世界先进水平
泉生热孢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
(二)微生医药业等
少数微生物也是人类的敌人! 鼠疫;天花;梅毒;小儿麻痹症; 肺结核;麻疯病;感冒;脑膜炎; 艾滋病;疯牛病;非典;禽流感
鼠疫杆菌 结核杆菌
禽流感病毒 禽流感病毒
小儿麻痹症病毒
HIV
二、什么是微生物
微生物是所有形体微小、单细胞或结构较为简单的多细胞生物、 甚至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通称。它们具有以下特点:
该微生物可以从患病的实验动物中重新分离出来,并可在 实验室中再次培养,此后它仍然与原始病原微生物相同。

沈萍版微生物第一章 导论

沈萍版微生物第一章  导论

其他重要的微生物学奠基人
Eduard Buchner(1860-1917)德国人,1897年发现了酵母的无细胞 制剂可以将蔗糖转化为酒精,并对葡萄糖进行酒精发酵获得成功 从此,微生物学进入了生化研究阶段,并诞生了生物化学学科。 Lister 创立了消毒外科,并首次成功地进行了石炭酸消毒实验
汤飞凡 病毒学家、生物制品学家。沙眼病原— —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 的发现人
奠基期(1861——1896)
●开创寻找病原微生物的“黄金时期),并从形 态描述发展到生理学研究的水平 代表人物(Louis Pasteur, Robert Koch)
发展期(1897——1952)
●用无细胞酵母汁发酵酒精成功,开创微生物生 物化学的新时期。 ●普通微生物学作为一们学科开始形成
成熟期
有害方面:
引起人畜疾病 引起植物病害 引起食物腐败和多种物质变质等
4 .微生物学的产生与发展
史前期(8,000 BC—1676 AD)
●人类应用微生物,如发酵、酿造等,但是未发 现微生物的存在
初创期(1676——1860 )
●世界上第一次发现微生物的存在 (Leeuwenhock 首先在显微镜下看到细菌) ●形态描述阶段
Antony van Leeuwenhoek (1632-1723)
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
Louis Pasteur (1822-1895)
意志、工作、成功,是人生的三 大要素。意志将为你打开事业的 大门;工作是入室的路径;这条 路径的尽头,有个成功来庆贺你 努力的结果……只要有坚强的意 志,努力的工作,必定有成功的 那一天。 ——巴斯德
免疫学——预防接种
鸡霍乱 牛羊炭疽 狂犬病

南京农业大学食品微生物课件1

南京农业大学食品微生物课件1

食品微生物学食品科技学院1、参考书(1)《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2)《微生物学》,沈萍,高等教育出版社(3)《食品微生物学》,杨洁彬,农业出版社(4)《食品微生物学》,殷蔚申,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5)“Modern Food Microbiology ”, Jame M.Jay(6)“Brock's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 9TH”,Michael T. Madigan John M. Martinko Jack Parker,Prentice Hall(7)“Microbiology”,Lansing M. Prescott,Donald Klein, John Harley 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8)“Case Studies in Food Microbiology for Food Safety and Quality”, Rosa K Pawsey(9)“Fundamental Food Microbiology”, Bibek Ray, Ray Ray2、参考杂志“微生物学通报”、“微生物学杂志”、“食品科学”、“生命的科学”、“工业微生物”、“微生物学进展”“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Journal of Food Safety”、“Food Microbiology”、“Current Microbiology”、“Microb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Reviews”、“Trends in Microbiology”、“Annual Review of Microbiology”、“Journal of Bacteriology”、“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International Microbiology”、“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第一章绪论一微生物与你和我二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三微生物的特点四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五食品微生物学六食品微生物与未来t 人体体表及体内存在大量的微生物:皮肤表面:平均10万个细菌/平方厘米;口腔:细菌种类超过500种;肠道:微生物总量达100万亿,粪便干重的1/3是细菌,每克粪便的细菌总数为:1000亿个;一、微生物与你和我微生物无处不在,我们无时不生活在“微生物的海洋”中。

武汉大学微生物讲义沈萍

武汉大学微生物讲义沈萍

第一章1. 巴斯德的工作(1) (2)(3) 免疫学——预防接种 (4) 其他贡献:巴斯德消毒法等2. 柯赫的工作(1) 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方面的贡献a)细菌纯培养方法的建立 b)配制培养基c)流动蒸汽灭菌d)染色观察和显微摄影(2)对病原细菌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a)具体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

b)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c)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柯赫原则1 在每一病例中都出现这种微生物;2 要从寄主分离出这样的微生物并在培养基中培养出来;3用这种微生物的纯培养接种健康而敏感的寄主,同样的疾病会重复发生;4 从试验发病的寄主中能再度分离培养出这种微生物来。

微生物的类群及特点:个体小、结构简、胃口大、食谱广、繁殖快、易培养、数量大、分布广、种类多、级界宽、变异易、抗性强、休眠长、起源早、发现晚、。

第三章特殊细胞壁的细菌:某些分枝杆菌和诺卡氏菌的细胞壁主要由一类被称为霉菌酸(Mycolic acid)的枝链羟基脂质组成,后者被认为与这些细菌感染能力有关。

由磷脂分子形成的双分子膜中加入甾醇类物质可以提高膜的稳定性:真核生物细胞膜中一般含有胆固醇等甾醇,含量为5%-25%。

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最大区别就是其细胞膜中一般不含胆固醇,而是含有hopanoid(藿烷类化合物)。

硫粒:很多化能自养菌在进行产能代谢或生物合成时,常涉及对还原性的硫化物如H2S,硫代硫酸盐等的氧化。

在环境中还原性硫素丰富时,常在细胞内以折光性很强的硫粒的形式积累硫元素。

当环境中环境中还原性硫缺乏时,可被细菌重新利用。

微生物储藏物的特点及生理功能:1)不同微生物其储藏性内含物不同。

例如厌气性梭状芽孢杆菌只含PHB,大肠杆菌只储藏糖原,但有些光合细菌二者兼有。

2)微生物合理利用营养物质的一种调节方式。

当环境中缺乏能源而碳源丰富时,细胞内就储藏较多的碳源类内含物,甚至达到细胞干重的50%,如果把这样的细胞移入有氮的培养基时,这些储藏物将被作为碳源和能源而用于合成反应。

微生物学_ppt课件PPT课件

微生物学_ppt课件PPT课件

.
29
(五)分布广、种类多
1、分布广
微生物因其体积小、重量轻,可以随空气流动 到处传播。但其怕明火,地球上除了火山的中心区 域外,到处都有微生物的踪迹。
万米深海、85公里高空、 地层下128米和427米 沉 积岩中都发现有微生物存在。
.
30
2、种类多
(1) 物种的多样性 (2) 生理代谢类型的多样性 (3) 代谢产物的多样性 (4) 遗传基因的多样性 (5) 生态类型的多样性
这是微生物五大共性的基础,由它可发展出一 系列其他共性。
.
23
(二) 吸收多,转化快
微生物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产物的排出都是通 过细胞表面进行的,因此体积小、面积大就为其提供 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和对于外界环境信息(冷、 热、干、湿、酸、碱、盐、渗透压等等)的接收面。 吸收多就转化快。
3克地鼠每天消耗与体重等重的粮食; 1克闪绿蜂鸟每天消耗两倍于体重的粮食; 大肠杆菌每小时消耗2000倍于体重的糖。
.
6
(二)微生物的种类
微生物类群十分庞杂,包括真核类、原核类及非细胞 类。
真核类:属于真核生物的真菌(酵母菌、霉菌和蕈 菌),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
原核类:属于原核生物的细菌(真细菌和古细菌)、 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等;
非细胞类:无细胞结构的病毒、类病毒、拟病毒等。
.
7
二、微生物在生物界的位置
.
15
6、三总界五界系统
我国学者陈世骧(1979年)等按生物历史发展的三 个阶段的不同将生物分为来分三个总界,再按生理、 生态特性的差别分五个界。
Ⅰ.非细胞总界(SuperkingdomAcytonia)
Ⅱ.原核总界(SuperkingdomProcaryota)

现代微生物学与实验技术 第一章 绪论

现代微生物学与实验技术 第一章 绪论

挑选恰当的大分子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它必须普遍存在于所研究的各个生物类群中。 (2)选择在各种生物中功能同源的大分子。 (3)为了鉴定大分子序列的同源位置或同源区,要求所
选择的分子序列必须能严格线性排列,以便进行进一步 的分析比较。 (4)还应注意根据所比较的各类生物之间的进化距离来 选择适当的分子序列。当我们比较亲缘关系远的生物类 群时,必须选择变化速率低的分子序列,因为序列变化 速率高的分子,在其进化过程中共同的序列已经丧失。
根据形态学特征推断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存在两个突出 问题:一是由于微生物可利用的形态特征少,很难把所 有生物放在同一水平上进行比较;二是形态特征在不同 类群中进化速度差异很大,仅根据形态推断进化关系往 往不准确。
因此,70年代以后研究微生物的系统发育,主要是分 析和比较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特征,特别是蛋白质、 RNA和DNA这些反映生物基因组特征的分子序列,作 为判断各类微生物乃至所有生物进化关系的主要指征。
③提出了柯赫法则(1884)。
1905年,德国人科赫获得了 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主 要是为了表彰他在肺结核研 究方面的贡献。
科赫法则(Koch’s postulates)
1、在每一相同病例中都出现这种微生物; 2、要从寄主分离出这样的微生物并在培养基
中培养出来; 3、用这种微生物的纯培养接种健康而敏感的
三界学说的建立和发展,其主要意义并不在于目前研究所取得的 某些结论,更重要的是它为进一步探讨生命起源和进化,进一步 认识、研究和开发微生物资源提出了新的思路,它所提出的研究 生物进化的技术方法使我们看到了揭开生命起源和进化之谜的曙 光。
当然,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其学说也必然面临新的挑战
建立16 S r RNA系统发育树的意义

1微生物学

1微生物学
1956 Umbarger发现反馈阻遏现象 1961 Jocob和Monod提出基因调节的操纵子模型 1961—1966 Holley、Khorana、Nirenberg等阐明遗传 密码 1969 Edelman测定了抗原蛋白质分子的一级结构 1970—1972 Arber、Nathans和Smith发现并提纯了
三、微生物在生命世界的位置
植植物物界界
真菌界
动物界 动物界
细菌域
真核真生核物生域物域 古生菌域
原生生物界
原核生物界 a 生物五界分类系统图示
(a
共同祖先 (bb 生物三域分类系统图示
四、微生物的分类
微生物的系统分类单元遵循林耐建立的系统分类单元,自 上而下依次可分七级,即:
界Kingdom, 门Phylum, 纲Class, 目Order, 科Family, 属Genus, 种Species。
1949 Enders、Robbins和Weller在非神经的组织培养 中,培养脊髓灰质炎 病毒成功
1952 Hershey和Chase发现噬菌体将DNA注入宿主细胞; Lederberg发明了影印培养法; Zinder和 Lederberg发现普遍性转导 Watson和Crick提出DNA双螺旋结构
•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
•证实发酵由微生物引起
•发明了狂犬病毒减毒疫 苗制备方法
•发明巴氏消毒法
德国微生物学家柯赫
(Robert Koch, 1843-1910)
•发明培养基并用其纯化 微生物等一系列研究方 法的创立
•证实炭疽病因 — 炭疽 杆菌 发现结核病原菌—结核 杆菌
•科赫法则
单菌落
划线法获得单菌落
1982—1983 Cech和Altman发现具有催化活性的 RNA(ribozyme);McClintock发现的转座因子获得公 认; Prusiner发现朊病毒(prio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