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凝血指标、炎症细胞因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凝血因子检测及临床意义

凝血因子检测及临床意义一、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的促凝活性测定(一)正常值(一期法)1、凝血因子Ⅱ:72.9%~118.9%。
2、凝血因子Ⅴ:64.5%~140.3%。
3、凝血因子Ⅶ:85.8%~123.2%。
4、凝血因子Ⅹ:89.5%~120.3%。
(二)影响因素1、血和抗凝剂比例应准确。
2、标本要及时送检,不能久置,时间长了活性减低。
(三)临床意义测定单一凝血因子缺乏和缺乏程度,用于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疾病的检查。
1、血浆中凝血因子Ⅱ、Ⅴ、Ⅶ、Ⅹ增高,意义同内源性凝血因子测定,但肝病除外。
2、血浆中凝血因子Ⅱ、Ⅴ、Ⅶ、Ⅹ减低,见于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但较少见,获得性减低者见于维生素K缺乏症、肝脏疾病,DIC和口服抗凝剂等。
二、凝血因子Ⅷ、Ⅸ、Ⅺ、Ⅻ的促凝活性测定(一)正常值(一期法)1、凝血因子Ⅷ:77.3%~128.7%。
2、凝血因子Ⅸ:67.6%~128.5%。
3、凝血因子Ⅺ︰C:81.6%~118.4%。
4、凝血因子Ⅻ︰C:71.7%~113.1%。
(二)影响因素1、血和抗凝剂比例应准确。
2、标本要及时送检,不能久置,时间长了活性减低。
(三)临床意义可测定单一凝血因子缺乏和缺乏程度,用于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疾病的检查。
1、血浆量:Ⅷ、Ⅸ、Ⅺ、Ⅻ增高,主要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尤其是静脉血栓形成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肾病综合征、口服避孕药、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恶性肿瘤、肝病时Ⅷ升高。
2、血浆中凝血因子Ⅷ降低,见于血友病A。
按减低的程度分为重(<2%)、中型(2%~5%)、轻型(5%~25%)以及亚临床型(25%~45%),血管性血友病(vWD)的降低程度不如血友病明显,一般在20%~40%,DIC时凝血因子Ⅷ被消耗,故也减少。
3、凝血因子Ⅸ降低,见于血友病B,临床分型同血友病A,其次见于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症:CDIC和口服抗凝剂等。
4、凝血因子Ⅺ降低,见于凝血因子Ⅺ缺乏症、肝脏疾病和DIC等。
脑梗死患者血浆凝血因子XⅢ、IL-17水平与病程相关性及预后的研究

3 0 mi n 一 8 h , 平均 4 h , 并 经 头颅 C T 或 MRI 检 查 确
人 F XⅢ E L I S A 试 剂 盒, 试 剂 号: D RE 1 1 6 4 0 , D R E 2 5 3 2 2 ; 人 I L 一 1 7 EL I S A 试 剂 盒, 试 剂 号:
评估 它们 与 脑梗死 病 程及 预后 的关 系 。
1 对 象 与 方 法
1 . 1 对 象 本 院 2 0 1 0年 1 0月 至 2 0 1 1年 1 2月神
[ 1 1 ] Va r s h a G. An u p d a t e o n n e we r B — l a c t a ma s e s [ J ] . I n d i a n J Me d
Re s , 2 0 0 7, 1 1: 4 1 7 .
E 8 ] 李
集一 次柠檬 酸钠 ( 1: 9 ) 抗凝 3 ml , 健康 对照 组在 1 4
天 内静 脉 采 集 抗 凝 血 标 本 2次 , 充分混匀 以 3 0 0 0 r / ai r n离 心 1 5 ai r n . , 不能 立 即检测 的标本 吸 ; I L - 1 7是 一 种 新 近 命 名
脑梗 死 是多种 原 因 引起 的脑 血 管供 血 障 碍 , 可
导 致局部 脑 组织 因缺 血缺 氧而 出现坏 死或 软化 等病 理性 改变 。血浆凝 血 因子 XⅢ含量 和活 性 的变 化可
1 . 3 标本 采集 和处 理 脑 梗 死组 分别 在 发病 后 2 4 h内、 第 3天 、 第 7天 、 第 1 4天 早 7 : O 0空 腹 静 脉采
老年脑梗死患者凝血参数及D-及二聚体的检测意义分析

采用 统计 学软 件 S P S S 1 4 . 0对 两组 所得 数 据 进 行 统计学 分析 , 均数 比较 采用 t 检验 , P<0 . 0 5 , 显 示 差异 有统 计学 意义 。
2 结 果
服用 过激 素类 药或 者 影 响 免疫 调 节 类 药 物 、 合 并 有
严 重 的肝 肾肝 功能 障 碍 及严 重 疾 病 患 者 、 恶 性 肿 瘤 患者 、 心 肌 梗 死 患 者 。上 述 患 者 中 男 4 8例 , 女 3 2 例, 年龄 最 小 为 6 0岁 , 最大为 7 9岁 , 平 均 年 龄 为
水 平 检测 的 l 临床 意 义 E J ] . 检 验 医学 , 2 0 1 1 , 2 6 ( 3 ) : 2 0 2 . [ 2 ] 张淑敏. 抗凝 血 酶 Ⅲ 、 二 聚体 、 血 小 板 聚 集 和纤 维 蛋 白原 测 定 与 急 性 脑 梗 死 的相 关 性 口] . 检 验 医学 与l 临床 , 2 O 1 1 , 8 ( 4 ) : 4 5 3 . [ 3 ] 王树彪. 同 型半 胱 氨 酸 、 超 敏 C反 应 蛋 白及 二聚 体 联 合 检 测诊
中 国 实验 诊 断 学
2 0 1 3年 6月 第 1 7 卷
第 6期
文章编号 : 1 0 0 7 —4 2 8 7 ( 2 0 1 3 ) 0 6 —1 1 1 1 —0 2
老 年脑 梗 死 患者 凝 血 参 数及 D 一 及 二 聚体 的检测 意义 分 析
王 峥, 李 芳 , 谭 含璇 , 成 静, 夏俊 芝
( 武 汉 市 普 爱 医 院 神 经 内科 , 湖北 武汉 4 3 0 0 3 4 )
脑 梗死 是发Leabharlann 病率 较 高 的脑 血 管 疾病 , 脑 功 能缺
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意义

【 关键 词】 进展性脑梗死 ; 同型半胱氨酸 ; C一反应蛋 白
Cl ialsg i c c f s r m o o y t i e a d h g — s u i v t C — e c i e pr t i n pa e t t r gr s i e i c i n f an e o e u n i h m c se n n i h — e t i s i y —r a t o e n i t n wih p o e sv v i s
wt C n=3 ) adn n—po es ei h mcs oe( i P I( h 7 n o rg s v s e i t k n=18 . eut C m a dwt o r i c r ) R sl o p r i n n—porsi sh mc 2 s e h rg s ei e i e v c s oegop h ee f e m h m cs iead h t k u .telvl r o oyt n n s—C Pw r s nf at nrae npt nswt P I( <0 0 ) r r o su e R ee i icnl icesdi ai t i C P gi y e h .1 .
M e h ds 1 5 c s s o a i n s wi c t e e r l i f rto r ii e n o P o p a d n n— p o e sv s h mi to 6 a e fp t t e t a u e c r b a n a c in we e d vd d i t CI g u n o h r rg s ie ic e c r sr k o p a c r i gt e c i ia h r ce si s hel v l fs r m o c sen n s—CRP we eme s r d i ai n s to e g u c o d n t l c l a a t r tc .T e e r o h n c i e o u h mo y ti e a d h r a u e n p t t e
凝血常规各指标的临床意义

凝血常规各指标的临床意义1. 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评估外源凝血系统的功能的指标,用于监测患者是否存在维生素K缺乏、肝病、抗凝药物使用或一些遗传性凝血障碍。
PT延长可能意味着患者处于出血风险状态,而缩短可能提示存在血栓风险。
2.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主要用于评估体内内源凝血系统的功能,常用于筛查出血性疾病以及监测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情况。
延长的APTT常见于血友病、肝脏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
缩短的APTT可能提示存在血栓形成的危险。
3. 凝血酶时间(TT)TT是衡量凝血系统中纤维蛋白形成速度的指标,常用于评估凝血功能和抗凝药物的疗效。
延长的TT可能出现于纤维蛋白原缺乏、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多(如DIC)等情况。
4. 凝血纤维蛋白原(FIB)FIB指标代表了血浆中纤维蛋白的含量,是凝血功能评估中的重要指标。
FIB增高常见于炎症反应、急性心肌梗死等情况,降低则可能提示DIC、严重肝脏功能不全等。
5. 凝血酶原活动度(FⅡ)凝血酶原活动度直接影响凝血系统的功能正常性,其异常可能暗示着凝血功能障碍。
FⅡ增高常见于肝脏疾病、急性出血等,降低则可能与维生素K缺乏、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等有关。
6. 降钙蛋白I(TNI)TNI是心肌细胞损伤的标志物,可用于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TNI水平升高常提示患者存在心肌梗死、心肌炎等情况,需要及时干预治疗。
7. 凝血酶原活化时间(PTA)PTA是评估凝血系统对外源激活的能力的指标,延长的PTA可能出现于肝功能障碍、维生素K缺乏等。
正常PTA有助于正常的凝血系统功能维持。
8. 凝血酶时间比(INR)INR是一种标准化的凝血酶原时间,用于监测患者接受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的治疗是否达到理想效果。
INR过高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而过低则增加血栓风险。
以上是凝血常规各指标的临床意义,医护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这些指标,以帮助诊断疾病、评估疗效、制定治疗方案等。
观察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

观察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摘要:目的:观察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9年01月-2021年12月到本院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106例,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分析治疗效果和炎性因子水平。
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50(94.33%)高于对照组43(81.13%)(P<0.05);治疗前,炎性因子(P>0.05);治疗后,实验组CRP、IL-6、IL-8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运用替罗非班药物对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
关键词:替罗非班;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疗效;炎性因子在对急性脑梗死进行治疗中,抗血小板聚集方式作为临床中常见的一种治疗方式,所获得的治疗效果较为明显[1]。
替罗非班药物隶属非多肽药物,作为血小板膜蛋白受体拮抗剂之一,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对血栓形成进一步干扰,亦可对血栓的扩散与生长加以阻碍[2]。
基于此,本文将分析此药物对畸形进展性脑梗死干预效果,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2021年到本院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106例,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分成实验组(替罗非班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
实验组53例,年龄50-78岁,平均年龄(66.16±6.28)岁;对照组53例,年龄51-78岁,平均年龄(66.14±6.24)岁,一般资料(P>0.05)。
1.2方法对照组:对患者实施常规干预治疗,其中包含降颅内压、吸氧干预、脑血管微循环改善、运用神经营养药物等,依照患者的实际状况,在必要的时候,需给予患者适宜的抗生素药物干预,对感染加以预防,将患者的酸碱平衡紊乱和电解质平衡紊乱进行纠正。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开展替罗非班药物治疗,入院后对患者予以替罗非班静脉泵入治疗,剂量根据说明书按照患者体重(kg)计算,而后每间隔7小时左右,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检验和检测血常规,而后持续用药96h而后停止用药。
凝血七项正常参考值、临床应用及诊断临床意义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等凝血七项正常参考值、临床应用及诊断临床意义凝血七项分别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Ⅲ(AT-Ⅲ)凝血酶原时间正常参考值:10-14秒,建议建立各个实验室的参考范围。
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
延长:>3秒有临床意义。
1、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2、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
;3、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 缺乏;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口服抗凝剂、肝素、FDP 和香豆素等抗凝剂。
缩短:1、DIC早期呈高凝状态;2、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其它血栓前状态(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血管损伤等);3、口服避孕药;4、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
INR正常参考值范围为0.8-1.5;抗凝治疗监控:口服抗凝剂“法华林”,用药维持范围2.0-4.0。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正常参考值:20-40秒。
建议建立各个实验室的参考范围。
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 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 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前后之比1.5-2.5为佳。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PT、APTT、Fg、AT-Ⅲ含量变化与临床

中国医疗前沿China Healthcare InnovationApril ,2008Vol ,3No .82008年04月第3卷第8期作者简介王丽(3),女,主治医师,河北省保定市第三医院脑内科。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疾病,尤其是进展型脑梗死,是脑缺血加重并出现神经功能恶化的卒中。
常发生与梗死后6~72h,可导致完全瘫痪、失语、昏迷甚至死亡。
常规治疗后病情仍进展性,我们通过对比研究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功能指标的变化。
讨论进展脑梗死的发病机制。
为其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43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来自2006~2007年我院住院患者,男30例,女13例,平均年龄(65.7±7.0)岁。
按血栓分布病变位置分为: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颈内动脉系统梗死和混合颈内动脉系统梗死。
另选39例完全型脑梗死患者,男29例,女10例,平均年龄(66.5±5.8)岁。
1.2患者选择标准①急性脑梗死发病6~48h 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进行加重,意识评分降低2分,运动或语言评分降低3分的进展型脑梗死患者。
②首次发病或过去曾发病但未留下神经功能缺损,现第二次发病患者。
③诊断标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按1996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及评分标准,CT 或核磁共振确诊,并排除脑水肿、出血和占位性因素。
1.3观察指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结合患者的生活状态进行评分。
次日清晨空腹抽血检测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 )、血浆纤维蛋白(Fg )、抗血凝酶-Ⅲ(AT-Ⅲ)。
1.4统计学方法全部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差异的显著性采用t 检验,相关检验采用直线相关分析以(P<0.05)作为显著性界限。
2结果43例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在病情加重24~72h 后复查CT 或核磁共振成像97.4%(42/43)的患者有病灶扩大或新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 6・
!生
筮 鲞筮 期
C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P r a c t i c a l Me d i c i n e ,J a n . 2 0 1 7 .V o 1 .4 4 .N o .1
进 展 性 脑 梗 死 患 者凝血指标 、 炎 症 细胞 因子 的 变 化 及 临 床 意 义
王廷瑞 邱 艳艳 李延 可 陈艳 荣 李 晓 2 5 1 7 0 0 山东滨 州 , 滨 州 医学院 附属 滨 州 市 中心 医院神 经 内三科
通 信作 者 : 王延瑞 , E ma i l : w a n g t r 2 0 1 6 @1 2 6 . c o n
D O I : 1 0 . 3 7 6 0 / c ma . j . i s s n . 1 6 7 4— 4 7 5 6 . 2 0 1 7 . 0 1 . 0 0 6
【 摘要】 目的 分析 比较进展性脑梗死 患者血 清炎症细胞 因子及凝血 指标 的 变化及 临床 意 义。方法 以脑
梗死 患者及健康人群作 为研 究对象 , 按 患病类型分三 个研 究组 , 即非 进展性 脑梗死 组( N P C I 组) , 进展 性脑梗 死组
( P C I 组) 和健康人群 对照组 , 每组 6 O例 , 并分 别检测 所有研 究对 象血 清 白细胞介 素一 1 8 ( I L - 1 8 ) 、 肿 瘤坏 死 因子一 0 【 ( T N F — c / . ) 及凝血指标 的表达 水平 。结果 P C I 组 患者血 清 中 I L 一 1 8 、 T N F - o t 及 纤 维蛋 白原 ( F i b ) 的表 达水平 均显著 高于 N P C I 组及对照组 , 组间比较差异有 统计 学意 义 ( P<0 . 0 5或 P<0 . 0 1 ) ; N P C I 组研 究对 象在入 院第 1 4天 时
g r e s s i v e c e r e b r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Bi n z h o u 25 1 70 0,Chi n a
W a n g ̄n g r u i ,Q i u Y a n y a n , L i Y a n k e , C h e n Y a n r o n g , L i X i a o
T N F — o t 的浓度与对照组相 比差异 未见统计 学意 义( P>0 . 0 5 ) 。P C I 组 患者血清 中凝 血指标如 凝血 酶原 时间( P T ) 、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 P 丌) 及凝血酶 时间( 1 t I 、 ) 的表达水平分别为( 8 . 4 4±l _ 6 1 ) 、 ( 2 6 . 5 1 ± 2 . 7 5 ) 及( 8 . 6 ±1 2 . 3 9 ) n g / m L , 均 显著低于 N P C I 组及健康对照组 , 组 间比较差 异有 统计 学意义( P<0 . 0 5或 P< 0 . 0 1 ) 。结论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N e u r o l o g y ,B i n z h o u C e n t r a l Ho s p i t a l A f il f i a t e d t o B i n z h o u Me d i c a l C o l l e g e ,
i n p a t i e n t s wi t h p r o g r e s s i v e c e r e b r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a n d i t s s i g n i ic f a n c e .M e t ho ds Th e p a t i e n t s wi t h p r o g r e s 。
s i v e c e r e b r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 p r o g r e s s i v e c e r e b r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g r o u p ) , t h e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n o n — p r o g r e s s i v e c e r e b r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 n o n p r o g r e s s i v e c e r e b r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g r o u p )a n d t h e h e a l t h y i n d i v i d u a l s (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w e r e s e —
者 的 病 情 和预 后 。 凝血相 关指标及 炎症 细胞 因子 I L 一 1 8 、 T N F . 可作 为评 估进展性 脑梗 死严重程 度的一种参考 因素, 并在 一定程度 上提 示进展性 脑梗死 患
【 关键词 】 进展性 脑梗 死; 凝血指标 ; 白细胞介素一 1 8 ; 肿瘤坏死 因子一 o t 基金项 目:滨州医学院科研计 划启动基金 [ B Y 2 0 1 3 K J 9 1 ]
S i g n i ic f a nc e a nd c h a ng e s o f c o ag u l a t i o n i n de xe s a nd i n la f mm a t or y c y t o ki ne s i n pa t i e n t s wi t h pr o -
C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Wa n g T i n gr u i ,Ema i l :wa n g t r 2 01 6@ 1 2 6 .c o n r
【 A b s t r a c t 】 0 b j e c t i v e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s e r u m l e v e l s o f c o a g u l a t i o n a n d i n l f a m m a t o r y c e l l f a c t o r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