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蝙蝠侠:黑暗骑士》与《叶问》看中美电影中塑造英雄方式的差异

合集下载

中美电影中不同的英雄主义对比研究

中美电影中不同的英雄主义对比研究

中美电影中不同的英雄主义对比研究中美电影中不同的英雄主义对比研究引言:英雄主义是电影艺术中常见的主题,中美两国的电影作品中对英雄主义的表达方式千差万别。

中美两国的文化背景不同,这也使得两国电影中对于英雄主义的表现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和内涵。

本文将以《红河谷》和《黑暗骑士》这两部中美电影为例,深入探讨中美电影中的英雄主义的差异与共通之处。

一、不同的英雄形象1.1《红河谷》中的英雄形象《红河谷》是一部中国电影作品,它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展现了一群普通农民群众的抗战斗争。

在该片中,英雄主义被赋予了一种普通人特有的感性与温度。

电影通过展现老百姓不受外界压力的影响,以及他们临危不惧、勇敢抵抗的精神,来表现英雄主义。

电影中的英雄形象不是高大威猛、无所畏惧的超级英雄,而是普通人中的英雄,他们的力量源于内心的坚定信念和对正义的追求。

1.2《黑暗骑士》中的英雄形象《黑暗骑士》是一部美国电影作品,它以蝙蝠侠为主角,展现了一个复杂而黑暗的英雄形象。

与《红河谷》不同,《黑暗骑士》中的英雄形象更多地体现了超级英雄的属性。

蝙蝠侠面对犯罪和恶势力时,不仅拥有强大的战斗力和技巧,而且还利用高科技装备和巧妙的计谋来对抗敌人。

蝙蝠侠的英雄主义被赋予了更多的阳刚之气和冷酷的形象。

二、不同的英雄使命2.1《红河谷》中的英雄使命《红河谷》中,农民的英雄主义体现在他们为了自己的家园和家人勇敢抵抗日军的入侵。

他们不求功名利禄,只是默默地守护着祖国、家庭和亲人。

电影通过展现他们的付出和牺牲,以及对军国民族利益的关切,表达了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2.2《黑暗骑士》中的英雄使命《黑暗骑士》中,蝙蝠侠承担着保卫哥谭市的使命。

他将自己的生命交给了正义,承担起维护公序良俗、消除犯罪的责任。

蝙蝠侠面对恶势力的冲击,以自己的蝙蝠形象和正义的力量成为哥谭市的保护神。

他的英雄主义来自于对城市和人民的责任感,以及对罪恶的无法容忍。

三、相似之处:正义与牺牲3.1 平等的正义无论是《红河谷》还是《黑暗骑士》,都强调了正义的重要性。

《青蜂侠》——“黑美人”得失谈

《青蜂侠》——“黑美人”得失谈

《青蜂侠》——“黑美人”得失谈作者:来源:《中学科技》2011年第04期这是一个超级英雄辈出的年代,前有氪星小王子超人先生,后有辐射变种人蜘蛛侠。

普通地球人要当超级英雄,显然得借助科学技术——这是公平赋予全人类的财富,运用得好,你就能当上蝙蝠侠、机器侠……还有青蜂侠!本期就为同学们介绍周杰伦演绎的这部另类英雄电影:改装天才加藤帮助纨绔子弟布莱德实现他的英雄梦,不但用出众的武技为其保驾护航,还将一部古董车改造为移动战斗堡垒“黑美人”。

两人本来是为了消灭犯罪,但阴差阳错之下却成了该市犯罪分子的头目,发生了一系列紧张有趣的故事。

我们不妨看看在电影中威风八面的“黑美人”,它和别的超级英雄的座驾相比,有何不同呢?半截也威风在本栏目2009年第7期中,笔者为同学们介绍了蝙蝠车,它的某些功能的灵感或许正是来自“黑美人”。

在1966年李小龙版《青蜂侠》中,“黑美人”已经抗打耐摔;2011年周杰伦版中,“黑美人”更是横冲直撞,火力惊人。

有一个镜头想必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黑美人”被电梯截成两半之后,剩下的半截居然还能开!加藤·杰伦·周在电影里面给出的解释很酷、很简洁:前轮驱动,即发动机放置在汽车前部,只驱动一对前轮。

也许在1966年李小龙版的电影里,轿车使用前轮驱动是很科幻的,因为早期汽车是后轮驱动的,但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很多汽车开始采用前轮驱动。

那么,前轮驱动就能用半截车飞跑么?“黑美人”能办到,但是,对现在市面上任何一款前轮驱动轿车来说,都是不可能的。

原因非常简单:小轿车都是将发动机、变速箱等重要部件放在前面,驾驶座后面半截仅仅是个车厢和俩轱辘而已……所以如果设计合理,让半截车飞跑起来,并不存在任何技术问题。

那么为何说市面上的车做不到呢?因为出于安全的考虑,有一个重要的东西没有放在前面——油箱。

由于发动机周围温度高,如果油箱与发动机距离太近,很可能导致箱内的油过热爆炸,所以为了安全考虑,在设计时,都会让油箱远离发动机。

一代宗师 影评

一代宗师 影评

一代宗师影评
《一代宗师》是一部令人震撼的电影,它以华语电影的方式展现了武术大师叶问的传奇故事。

影片以精美的画面和出色的动作场面,深刻地展现了叶问的人生经历和武术精神。

首先,影片的视觉效果令人印象深刻。

导演王家卫以其独特的摄影手法和艺术美感,将叶问的故事呈现在观众面前。

每一个镜头都充满了美感和张力,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的中国,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气息和文化底蕴。

其次,影片的动作场面令人叹为观止。

由甄子丹扮演的叶问在影片中展现了无与伦比的武术技艺,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和美感。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禁会为叶问的英勇和坚韧所感动,也会被他的武术技艺所折服。

最重要的是,影片通过叶问的故事,深刻地探讨了武术精神和人生哲学。

叶问在影片中不仅展现了他高超的武术技艺,更展现了他对武术的执着和对国家民族的热爱。

他的人生信念和对武术的追求,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人对武术的内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总的来说,《一代宗师》是一部令人震撼的电影,它不仅展现了叶问的传奇故事,更通过精美的画面和动作场面,深刻地探讨了武术精神和人生哲学。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仅会被影片的视觉效果和动作场面所震撼,更会被叶问的故事所感动和启发。

这部电影无疑是一部值得观看的华语电影佳作。

中美影视剧中英雄主义的差异

中美影视剧中英雄主义的差异

中美影视剧中英雄主义的差异摘要:英雄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和梦想。

无论是在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中,英雄都是影视文学中最基本的主题。

通过对比英雄主义在不同文化中的诠释,可以透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在这篇论文中,美国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被选作西方电影的代表。

而在中方影视作品中,我们选取了众所周知的后羿,关羽和曹操,作为代表。

通过对这些经典任务形象的分析,来比较两种截然不同的英雄观,帮助我们了解中西方差异。

本文分析了中西方影视作品中的比较典型的英雄形象,例如中国的关羽。

比较了中西方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人物的特性。

然后,在此基础上,比较了中西方影视作品中英雄形象的不同,分析了产生不同的原因。

最后,分析了两种不同英雄观产生的原因,得出结论。

关键词:英雄主义比较;美国电影;中国电影The Difference of Heroism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Movies And TV Program AbstractThe hero is the eternal pursuit of mankind and dreams.Reflected in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drama,heroism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emes in Western and Orientalcultures.Through the heroism of the interpretation China and western,cultural differences can be observed.In this paper,USA film,especially the Hollywood film,as a representative of Western culture.In Chinese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we chose a famous Yi Guan and Cao Cao,as a representative.Through the analysis of image difference tasks on these classic to compare two different hero ideas to help us understand the western.This paper analyzed the typical hero image in western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such as Chinese Guan Yu.In the comparison of characteristics of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of Western hero.Then,on this basis,compared to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 in different Western hero,different reasons analysis.Finally,on two different heroic view causes conclusion.Keywords:comparison of heroism;American movies;Chinese FilmContent摘要1Abstract 2Acknowledgement 4Introduction 6I Heroism in American Movie And TV Program 7A.The Typical Image 7B.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Image 9II Heroism in Chinese Movie And TV Program 11A.The Typical Image 11B.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Image 13III Analys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wo Kinds of Heroism 16A.Performance practices 16B.Background 19C.Cultural Background 21Conclusion 23Bibliography 24AcknowledgmentIn this paper,if not for their help is impossible.All these people,I want to express my gratitudeFirst I want to thank my mentor,I extend my heartfelt thanks to associate professor XX,Without her patient guidance and encouragement,generous assistance and valuable suggestions,are of inestimable value to finish my thesis.Secondly,I would like to thank the University for four years all the help and teach my people.I would also like to thank all the classmates and friends gave me selfless support and help.In the past year,they give me great help and through their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and comprehensive supervision for four years,I benefited a lot from. Finally,I will go to my beloved parents,for they in all these years of infinite love and put one's heart and soul into support.IntroductionDavies defined his culture:the total accumulation of faith,learning and sharing customs and values,through the recognition of human offspring.The heroism as an ideology,is a reflection of the core part of the culture,it is the concept of value.In modernsociety,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lture Communication of heroism。

国产电影叶问的观后感

国产电影叶问的观后感

国产电影叶问的观后感国产电影叶问的观后感《叶问》主要讲述了20世纪广州佛山武痴叶问在一场场比拼中,扛起振兴中华的大旗的故事。

在此整理了国产电影叶问的观后感,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国产电影叶问的观后感1为什么各国运动员在国际跑步比赛中挥汗如雨?为什么苏丽文被对手击倒仍勇敢爬起?为什么伊拉克运动员冒着生命危险,从战火中走出,想看到高高飘扬的伊拉克国旗?是因为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

昨天,老师带领着全校同学,到电影院看一部感人的电影——《叶问》。

它让我的爱国之心一次次强烈的跳动。

电影主要讲了:1937年,佛山是一个武术胜地,那地方出了一位“功夫王”——叶问,他的咏春拳打得非常好,没人能打过。

后来,那些举着膏药旗,开着臭虫般的飞机,手里举着烂树枝般的枪的日本人神气十足的来到不属于他们的国土上横行霸道,昔日繁华的大街上尸体遍地,血流成河。

叶问被捕后宁死不屈,最后击起中华儿女的反抗之心,把狼狈不堪的日本兵赶出国土的故事。

电影中最让我难过的是:一个日本兵随手抓起枪,一扫,一位妇女应声倒下;一群日本后围住一个人快意地打得他口喷血水……这是多么屈辱的一幕!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它将成为中国前进的动力,落后,就要挨打!我要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不要外国人欺负我们!最让我高兴的是:叶问一人打死十个日本人,一个中国人,看到这样场面,太解气了!我心里想:“哼!日本鬼子,你们来侵犯我们的国土,太不像话了,咱们中国也不是好惹的!给你点颜色看看!更让我拍手叫绝的是:有帮坏蛋经常到厂里抢东西,打得员工死的死,伤的伤,叶问到厂里教会了大家防身术。

当坏蛋又来的时候,大家齐刷刷地摆出了武术的动作,不用说,坏蛋们被打得落花流水、抱头鼠窜。

叶问真好!安静的电影院里响起了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

还有一次,叶问打败了一个日本“功夫王”,当恶霸眼闪凶光地问叶问叫什么名字时,叶问大方地说:“我叫中国人!”这句话给了外国人一个有力的回敬,让日本人无地逢容,多么强烈的民族精神,多么浓厚的爱国情意啊!后来,叶问被捕了。

【doc】功夫电影英雄形象演进更文化传播意义——从电影《叶问2》的成功谈起

【doc】功夫电影英雄形象演进更文化传播意义——从电影《叶问2》的成功谈起

功夫电影英雄形象演进更文化传播意义——从电影《叶问2》的成功谈起功夫电影英雄形象演进及文化传播意义从电影《叶问2》的成功谈起文/马德国中国的侠文化最远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通过'游侠列传》和《刺客列传》,司马迁为后世书对立了一批优秀的侠客典范,不仅如此,他还在游侠列传序中,第一次将侠义精神高度概括为"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比成,不爱其躯,趋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c"一直到后来的唐传奇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成熟的武侠小说.到现代,梁羽生,古龙,金庸等人把武侠小说发扬光大.然而真正把中国武术和武侠文化推向世界并产生巨大影响的当属李小龙以后的功夫电影.今年4月29日,电影《叶问2于世博会开幕前夕在内地和港澳台同步公映,其商业成功和艺术上的突破无疑会在中国的功夫电影史上写下浓重一笔.一,叶问:民族英雄与平民英雄的融合功夫电影以塑造具有中国传统侠义精神的东方英雄为手段向世界推介中国武术和中华文化.这些"东方英雄包含了两种类型,一是侠道英雄一古道热肠,身怀绝技,不记功名,追求无为境界:二是平民英雄,身为下贱,心比天高,混迹市井,出淤泥而不染."'第一种类型:塑造侠道英雄的电影.这一类型当首推李小龙的电影.7O年代初出现的李小龙主演的影片《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等,是这个时期香港影坛乃至世界影坛的中华文化的主要体现者.这些影片中,李小龙一方面通过其高超的技艺向全世界第一次展示了货真价实的"中国功夫",同时,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不受歧视欺凌,嫉恶如仇的"中国人"的英雄形象.李小龙通过他的电影,向全世界自豪地宣告: "中国人不是病夫!"而且第一次把中国武术和武术文化推向全世界,从此英文词典里有了一个新名词"功夫".李连杰的电影也多属塑造侠道英雄的电影,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黄飞鸿系列.选武术冠军出身的李连杰做男主角,体现了《黄飞鸿》系列电影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尊重. ▲1一rJ该系列电影在融合李小龙,成龙时代电影拳拳到肉,讲究技巧的同时,充分发挥电影手段经营动作,使武打场面极具现实美感.《黄飞鸿》系列电影实现了演员,武指,导演三者的协调运作,综合素质极高,所以说代表了香港功夫片乃至中国功夫片最成熟的一面.这一系列影片以黄飞鸿的侠义故事阐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第二种类型:平民英雄形象.成龙的人物系列是最为典型的平民化的东方英雄.首先,成龙电影人物具备着诚厚无伪,善良温厚的秉性,这是百姓亲近的形象.其次,成龙聪明,机智,幽默的性格,打斗中善于利用环境赋予有利条件,不仅是百姓心目中扶危济困的能人,而且是香港大众不同时期整体形象的写照,这种趋近百姓又符合侠义精神的人物,自然是东方文化在电影中的折射.成龙电影中的人物,既注重公私统一,又以大义为重,暗合"天人统一"(天为公众要求,人为个人品质).'.成龙电影的英雄是人情的英雄,亲近感大于威慑,威严感,可亲可敬,缩短了大众渴望成为英雄的梦想.在成龙电影里,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多以男性形象为中心,女性多处于被保护,辅助地位,这和东方伦理似乎切合,这也是典型的东方英雄理性色彩.而在《叶问》系列电影中,叶问则既是侠道英雄,又是平民英雄.《叶问1》中,叶问孤身打败了10个日本武士,并在比武中打败了日本将军,为中国人赢得了尊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影片最后呈现在叶问眼中的仍是饱受战争创伤的城市,到处是中国人的尸体,这使他意识到:当一个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时期,个人的武功就算再高也无法改变民族命运,只有大家团结一心共同抵抗外来侵略者,才能救国,宣扬了中国传统的国家利益至上的"家国观念".在《叶问2》中,叶问又打赢了西洋拳王,又一次为自己的同胞赢得了尊严.这些说的都是作为民族英雄的叶问.但是,叶问同时又是一位平民英雄,他的身上又拥有着草根的一面.如在《叶问1》中,叶问为了一家的生计而去做苦工;武功高强却为人谦逊,对老婆百依百顺,但是在爱妻遇到危险时就能毫不顾忌挺身而出.在《叶问2》中,叶问开武馆,在收徒授艺前也会先收学费,为的是养活妻儿,这都告诉观众英雄也是食人间烟火的凡人,也是普通人.所以说,《叶问》电影综合了以往功夫电影的特点,在把中国功夫和中国文化推向世界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二,从武道到人道:英雄形象趋于完整功夫电影的主题总体来说是沿着从宣传武术到阐释武道,再至4阐释人道的轨迹发展的,到《叶问2》已臻于成熟,英雄形象更加完整.具体表现有如下几方面:(一)从传统功夫片的以"打"为卖点到更加注重影片的精神内涵对于传统功夫片,给人们印象更深的也许是李小龙的"威猛双节棍","无敌寸拳","李三脚",还有成龙诙谐幽默的搞笑打斗,再就是李连杰的有招有式,颇有宗师风范的俊逸功夫,他们吸引观众的,留在观众印象深处的仍然是精彩的打斗场面.他们演绎的是武术抑或是武道,逃不出"打"的藩篱.而到了《叶问2》中,似乎"打"已变得不是那么重要.叶问拒绝传授日本人武术,是因为我们中国武术包含了儒家的哲理,武德,也就是仁,推己及人,这是那些目本人永远都不明白的道理.滥用武力,将武力变成暴力,去欺压别人,根本不配学我们中国武术.影片中的每次打斗,叶问都不是主动挑起,只是被逼无奈才出手;虽然自己身怀绝技且对武术相当痴迷,却不喜欢开馆收徒,就是不希望看到纷争.每次被逼出手也都是点到即止,只有到了关键时刻——跟日本将军比武,跟西洋拳王决斗时,方才使出制敌绝招.就连比武计时用的香火,在叶问眼里也不是用来显示武艺精湛到可以短时制敌的东西,而是为了用来显示中国人的谦逊.(二)从民族主义到"人人平等"李小龙电影的主旨在于宣扬中国功夫,为中国人扬眉吐气.所以他在影片里打败的大多是外国人,要么是日本侵略者,要么是欧美霸权者.李连杰电影最有代表性的黄飞鸿系列,人物面对的也是内忧外患,寻觅的是怎样通过"师夷长技"来达到"制夷"的目的,最近的《霍元甲》也是以歌颂民族英雄,为国争光为主题.《叶问2》虽然也宣扬民族主义,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方面的主题已不是那么尖锐了,甚至有所淡化.而是上升到了"人人平等"的高度.同洪师傅比武较技,是要在同胞之间争得一个可以平等的开馆授徒,维持生计的机会;跟欧美拳王比武是为了扞卫中华武术的尊严, 为同胞争得平等的人格权利.自始至终,叶问身上体现的都是儒家"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传统美德.面对晾衣服的街坊大妈,宗师表现出来的仍是谦逊;他不仅爱自己的孩子,也爱惜洪师傅的孩子;他不仅爱惜同胞的生命,而且最后也没有夺去外国人的生命.在击败欧美拳王致使他无力还击后,叶问没有将其毙命而是及时收住了拳头,真正做到了"止戈为武":并且宣告,这次比武不是为了证明中国武术比西洋拳厉害,而是为了说明:"人的地位虽然有高低之分,但是人格没有贵贱之别."(三)重视亲情,更显人性化在以住的功夫电影里,英雄人物往往是"高大全",对其内心情感往往不是怎么重视,至多稍微提及一下其爱情世界,大多是用"英雄救美"的情节来点缀人物形象而已.在"叶问电影"中,叶问则既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也有为生计而奔波的现实窘境.他爱老婆而不是怕老婆. 在痴迷于武术而缺少对妻儿的陪伴,遭到妻子嗔怨后,并没有高声怒吼争辩,而是报以内疚的微笑和沉默不语,展现了男儿温情的一面.注重家庭生活是《叶问2》的一大亮点,不管世道多纷乱,各方的打斗多热闹,生活就是生活,妻子jL--7-从来不是累赘,一家人其乐融融.不管在外打拼多艰难和不如意,回到家里依然有漂亮的妻子和聪明的儿子;叶问总是乐于在闲暇之余用心照顾妻儿,为怀孕的妻子按摩腿,到大街上给全家人打水;在擂台上争胜负,远没有陪家人吃饭重要.传统功夫片中,主要角色的"家庭"尚无暇论及,遑论配角的家庭幸福了.《叶问2》中,不仅叶问一家是幸福的,你可以看到他的对手金山找和洪镇南同样享受着家庭的温馨,因而吸引了以往因为不愿看到种种残忍和不幸而抗拒功夫片的女性观众,影片票房大收,也就不足为怪了.三,结语以《叶问》系列为代表中国功夫电影催生了中国新形象,提高了世人对中国文化的评价,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系列价值观.西方对中国功夫元素的吸收可谓对昔日贫弱中国形象的矫正.通过成功输出功夫明星,导演,风格及功夫本身,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更正面,主动的国家形象,而已不再是19世纪末2O世纪初的那种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地形象.因此,功夫电影为中国和西方观众塑造了功夫和文化实力兼备的中国形象.注释:(1)刘立民:《闲聊江湖》,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1月.(2)(3)蔡洪生,宋家玲,刘桂清:香港电影80年》,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4月作者系湖南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O8新闻学研究生责任编辑:谢江林。

《2024年中美电影中不同的英雄主义对比研究》范文

《2024年中美电影中不同的英雄主义对比研究》范文

《中美电影中不同的英雄主义对比研究》篇一一、引言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往往反映了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价值观。

本文旨在探讨中美电影中不同的英雄主义对比研究。

从题材选择、角色塑造、价值观传递等方面,对比分析中美电影中的英雄形象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差异。

二、英雄主义的题材选择与文化背景(一)中国电影中的英雄主义中国电影中的英雄形象多以正面、勇敢、担当的形貌出现,如《战狼》、《湄公河行动》等影片中的警察形象,以及《流浪地球》中的宇航员等。

这些英雄形象往往承载着国家荣誉和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精神。

(二)美国电影中的英雄主义美国电影中的英雄形象往往更加多元和个性化,如超级英雄系列(漫威、DC等)中的英雄形象,以及《复仇者联盟》等影片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形象。

这些英雄形象往往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自我价值追求,体现了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精神。

三、角色塑造与价值观传递(一)中国电影中的英雄角色塑造中国电影中的英雄角色通常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些英雄角色的塑造往往强调集体主义价值观,突出奉献精神和家国情怀。

(二)美国电影中的英雄角色塑造美国电影中的英雄角色则更注重个人成长和价值观的追求。

这些角色往往在经历一系列挫折和困难后,逐渐成长为具有超凡能力和责任感的英雄。

这些角色的塑造不仅强调个人主义价值观,还突出了对自由、正义和平等的追求。

四、文化内涵与价值观差异(一)中国电影中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观中国电影中的英雄主义强调的是国家荣誉、民族精神和集体利益。

在文化内涵上,强调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的传承与弘扬。

这种价值观体现在许多影片中,如《战狼》系列中展现的军人担当和家国情怀。

(二)美国电影中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观美国电影中的英雄主义则更注重个人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文化内涵上,强调个人主义、自由、正义和平等。

这种价值观在许多超级英雄电影中得以体现,如漫威系列影片中,每个超级英雄都有自己独特的背景和成长经历,强调个人能力与责任的结合。

论《叶问》可作留学生影视欣赏课程内容

论《叶问》可作留学生影视欣赏课程内容

论《叶问》可作留学生影视欣赏课程内容作者:陈丽君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20年第06期内容摘要:由叶伟信导演、甄子丹主演的电影《叶问》三部曲不仅受到了中国观众的大力推崇,也是不同国家留学生共同喜爱的作品。

电影采用单线叙述,而非碎片化叙述;语言简洁明朗,而非曲折隐晦;人物形象塑造体现了集体英雄主义,而非个人英雄主义。

这些正符合了留学生群体语言学习和审美体验的偏好特点,因而可以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视听说课程的典型内容。

关键词:电影《叶问》对外汉语视听说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影视欣赏》之类的视听说课程因其直观生动、寓教于乐等特点一直占据着着较为重要的地位。

对于影视作品的鉴赏学习不仅可以让留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社会生活,还可以得到口语、听力方面的锻炼,培养汉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但由于很多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属于学习起步阶段,对中国文化也是了解甚少,所以视听说课程如何选择语言通俗、情节简单而又内涵深刻的教学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

由叶伟信导演、甄子丹主演的《叶问》三部电影分别于2008、2010、2016年映出,都收获了较高的票房,不仅受到了中国观众的大力推崇,也成为外国留学生喜爱的电影。

在笔者任教的《中国影视欣赏》课程中,《叶问》三部曲受到韩国、乌克兰、俄罗斯、乌干达、肯尼亚等国留学生的一致认可。

在观看和学习过程中,留学生反响热烈,赞誉度很高,部分学生甚至在课后进行了重复观看,在表演活动时模仿了电影片段。

由此,我们提出《叶问》三部曲可以成为针对外国学生的汉语视听说教学的典型内容。

其主要原因为:一.叙事方式:采用单线叙述,而非碎片化叙述电影《叶问》三部曲均按照单一的时间流程,采用单线叙述的方式,故事情节简单明了,故事发生地点相对固定(分别是佛山、香港),而且环环紧扣,到最后比武的高潮迭起时戛然而止,让人回味无穷,但又较容易看懂,特别适合汉语水平并不是很高的外国留学生。

以《叶问1》为例,其主要情节随着时间的推移单线发生,可归纳为:叶问在叶家小公馆与友人闭门切磋、钻研武术—→金山找挑衅佛山武馆,叶问以熟练的咏春拳大胜金山找,从此咏春拳风靡佛山—→中日战争爆发,佛山沦陷,叶问一家被迫移居废屋,生活极为艰苦,但叶问仍积极面对,到煤炭厂当苦力,自力更生—→廖师傅、武痴林均惨死于爱好武术格斗的日本人之手,叶问为捍卫民族尊严,以咏春力战日本将军三蒲的空手道,经过一番激烈决战,终于打败了三浦,但却被佐藤从开枪—→最后在好友帮助下,离开佛山,去了香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颜色词的蕴义2 英汉音节结构对比3 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4 浅析中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数5 从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看美国文化价值观6 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以《我弥留之际》中三个儿子的悲剧为例7 从关联理论看《博物馆奇妙夜》的字幕翻译8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805 990 74 99 从中英文动物词汇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0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以《丰乳肥臀》英译本个案为例11 英语歌曲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2 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意识13 《觉醒》女主人公-艾德娜追求自我的过程14 从《瓦尔登湖》看“天人合一”与梭罗超验思想15 浅谈美国职场上的性别歧视及其原因16 论中西方交际方式的差异17 从精神分析角度解析《一位女士的画像》中伊莎贝尔阿切尔的婚姻悲剧18 英汉礼貌用语及交际策略的对比分析19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20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中西方商业广告语的差异21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对比22 张爱玲与简奥斯汀的讽刺艺术比较23 翻译中的文化差异24 The Influence of Greek Mythology upo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25 浅析中西方颜色词所隐含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26 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27 对于高中生英语学习感知风格的调查研究28 顺应理论视角下公益广告英译中的语用失误分析29 问题类型对TEM阅读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30 思嘉丽是淑女还是魔鬼?31 论亨利•詹姆斯《贵妇画像》中伊莎贝尔的婚姻悲剧32 英语新词汉译原则研究33 以目的论为指导的化妆品商标翻译34 翻译的对等性研究及其应用3536 对《草叶集》两个汉译本的比较研究37 从麦克尤恩的《黑犬》看家庭冷暴力对儿童的影响38 中学英语学习中文化障碍分析39 翻译腔成因浅探40 汉英叠词对比研究及其翻译41 英语课堂提问的策略研究42 An Analysis of Life and Death in Mrs. Dalloway43 从电影片名翻译窥探中美文化差异44 企业行为管理的共同价值观浅析45 浅析丹尼尔•笛福《摩尔•弗兰德斯》的主题思想46 The Use of Body Language in Teaching47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Chapter Title Translation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48 苔丝悲剧的原因49 Why is Valentine’s Day More Popular than Qi Xi —Cultural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Festivals50 英语报刊新闻标题缩略语探究51 关于英语课堂中教师体态语的研究52 动物词在中英文化中的喻义及其翻译53 中西文化面子观对比分析54 An Analysis of Textual Functions of the English Passive Voice55 The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on Emily Bront and "Wuthering Heights"56 论《米德尔马契》的人物塑造策略57 对中英组织文化差异的跨文化研究58 从翻译美学视角探析文学作品翻译——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59 威廉·戈尔丁《蝇王》中的写作艺术60 美国校园俚语发展的促动因素看美国的自由精神61 从考琳•麦卡罗《荆棘鸟》看人性同神性的挣扎62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围城》中言语幽默的翻译63 苔丝人生悲剧的研究64 字幕翻译和译制片翻译策略和接受度比较——以《唐顿庄园》为例65 跨文化交际意识与中文旅游文本翻译66 《恋爱中的女人》欧秀拉和古迪兰的性格对其爱情观的影响67 Saussure’s Five Contributions to Linguistic Study and Its Modern Applications68 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的共同追求——自然69 从CIF与CIP的比较看CIP的优势7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71 Comparaison entre l’Histoire d’A Q et l’Etranger72 商务演讲中的跨文化障碍73 经贸英语中的缩略语现象及其应用74 论《金色笔记》的多元主题75 从《简爱》和《达洛维夫人》浅谈女权主义的发展76 自然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表现77 觉醒的女性意识:《嘉莉妹妹》中女性主义分析78 商务英语写作中的语用失误研究79 语用策略在英语商务信函中的应用80 解析电影《黑暗骑士》中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81 从违反合作原则看英语广告语言82 浅议《女勇士》中的个人英雄主义83 从《寻找格林先生》看索尔•贝娄对生命意义的探寻84 《祝福》两个英译本翻译中文化缺失现象的对比研究85 冯尼格特《哈里森•伯格朗》中的反乌托邦86 中学英语教学到大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研究87 Beauty in Sense, Sound and Form-An Analysis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A Red, Red Rose88 英汉恭维语的对比研究89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中普通而独特的女性形象90 《大地》中赛珍珠女权主义分析91 从“看上去很美”和“Little Miss Sunshine”两部影片浅析中美儿童教育观念的差异92 中美跨文化交际中的高低语境文化对比研究93 On the Translation of Psychological Description in Wuthering Hei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94 商务谈判中的模糊语的使用95 女性模糊语在交际中的运用及分析96 A Comparison of English V 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y Use in Learners of Different Ages97 Wessex Women: Female Characters in Thomas Hardy's Novels98 交际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99 浅析埃德加•爱伦•坡《厄舍古屋的倒塌》中的死亡主题100 中美家庭价值观差异浅析101 中学英语教学中课堂活动的组织和实施102 评《河湾》主人公-萨林姆的非洲观103 论罗伯特•佩恩•沃伦《国王的人马》中对真理与自我认知的追求104 毕业论文]比较《荆棘鸟》和《金锁记》小说中女性婚姻爱情悲剧原因105 大学英语课堂互动的实证研究106 A Symbolic Analysis of Paradise Lost107 《蝇王》中的象征108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109 《紫色》中西丽的妇女主义研究110 《哈利波特》中斯内普的人物分析111 Preciseness of Legal English112 《红楼梦》英译中双关语文化成分的翻译策略研究113 《嘉莉妹妹》中男女主人公命运的对比分析114 《生活大爆炸》言语幽默语用分析(开题报告+论)115 《缅湖重游》之语义分析116 Negative Transfer and the Errors Committed by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117 论《奥兰多》中双性同体观118 《加里波利的坟墓》的反讽与对话119 电影《美丽心灵》男主人公形象分析120 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浅谈商标翻译的特点和方法121 对“老人与海”中人物的分析122 委婉语和礼貌原则123 论《荆棘鸟》中的女性意识124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自由125 原版英语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研究126 废墟之鹰——《永别了武器》中亨利形象之分析127 任务型语言教学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128 花园小径句在英语阅读中的分析129 从写作方法分析《宠儿》的主题130 从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看成人的心灵迷失131 《嘉莉妹妹》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132 情态人际意义的跨文化研究133 从自然主义视角解读德莱赛《珍妮姑娘》中珍妮的形象134 英汉颜色词语义对比研究135 中美家庭教育比较—文化差异对家庭教育的影响136 分析与比较中美电视新闻的娱乐化,及其未来的发展137 威克里夫对英国民族语的发展贡献138 浅谈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139 政论文的英译特点140 从中美餐饮礼仪差异谈跨文化交际141 回译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142 浅论创造性叛逆—以《一朵红红的玫瑰》三个译本为例143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144 古诗词英译关于夸张的翻译策略研究145 中美恐怖电影中折射出的文化差异146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功夫熊猫》电影字幕翻译147 从英剧《唐顿庄园》看英国贵族精神148 论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的创作风格149 马克吐温小说的语言特征150 英汉习语中价值观的差异151 从个人英雄主义角度解读《肖申克的救赎》152 "工业小说"《玛丽•巴顿》的宗教解析153 Transcendentalism in Thoreau's Walden154 论《喜福会》中女性的反抗精神155 跨文化意识在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渗透156 试析中英婚姻生活差异及其原因157 论企业对员工过度压力的管理158 家庭生活中的瑞普凡温克尔159 《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象征手法的解析160 解析《拉帕西尼之女》中贝雅特丽丝161 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162 An Analysis of Dick Diver’s Tragedy in Tender Is the Night Based on Adler’s Individual Psychology163 论中英情感隐喻的异同点164 灰姑娘文学形象在西方文化中的发展和演变研究165 从《杀死一只知更鸟》看家庭教育学166 模糊语在商务英语谈判中的语用研究167 中西方礼貌用语对比分析168 中式菜肴名称英译的功能观169 Text Memorization and English Learning17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71 从女性主义角度浅析简•爱的婚姻观172 浅析《野性的呼唤》中的人性173 从思维方式看中英科普文章的差异174 试析《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美国梦175 英语动结式V+PP的语义整合研究176 组织学习障碍及相应的对策177 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维夫人》的写作技巧剖析178 拟象性对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影响179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对策研究180 英语体育新闻中模糊语言的词汇特点及其翻译对策181 从主角与配角之间关系的角度探讨《老人与海》中的生存主题182 初中英语说写技能综合教学研究183184 从个人英雄主义到爱国主义的升华—《荷马史诗》中阿喀琉斯形象的分析185 高中英语听前活动设计探究186 神经漫游者中的两个世界187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角度看商标名称的英译188 数字“三”的文化意蕴及其翻译方法189 英语商务演讲的技巧190 对《远离尘嚣》中三个男主人公命运的分析191 归化翻译在电影字幕中的运用--以《米尔克》为个案分析192 跨国广告的在华本土化策略浅析193 从女性主义解读《胎记》194 对中式菜名英译的试探性研究195 The Exploration of Black Female Characters in Toni Morrison’s Novels196 An Eco-Critical Approach to Moby Dick197 The Glossology and Transl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of Harry Potter198 论英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199 顺句驱动原则下英汉同声传译中英语非动词转换为汉语动词的研究200 反思女性主义作家对莎士比亚作品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