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S-2_07中文资料
IMS业务测试验收手册

目录第一部分概述 (1)1.验收依据 (1)2.内容介绍 (1)3.验收项目编号说明 (1)4.注意事项 (1)第二部分操纵指引 (3)T01 根本业务 (3)T01-01 注册 (3)T01-02 注销 (3)T01-03 语音呼唤 (3)T01-04 视频呼唤 (4)T02 增补业务 (4)T02-01 主叫线号码显示 (4)T02-02 主叫线显示限制 (4)T02-03 无条件前转 (5)T02-04 遇忙前转 (6)T02-05 无应答前转 (7)T02-06 欠费限呼 (8)T02-07 呼唤转移(通话态转移) (8)T02-08 呼唤转移(振铃态转移) (9)T02-09 呼唤期待 (9)T02-10 呼唤保持 (10)T02-11 免打搅 (11)T02-12 三方通话 (12)T03 融合Centrex (13)T03-01 群内IMS用户短号互拨 (13)T03-02 群内IMS用户和移动2G用户短号互拨 (13)T03-03 群内IMS用户拨打群外用户 (14)T04 互通 (15)T04-01 IMS用户乐成呼唤铁通PSTN用户 (15)T04-02 IMS用户呼唤铁通PSTN用户,被叫忙 (15)T04-03 铁通PSTN用户乐成呼唤IMS用户 (16)T04-04 铁通PSTN用户呼唤IMS用户,被叫忙 (16)T04-05 IMS用户乐成呼唤移动2G用户 (17)T04-06 IMS用户呼唤移动2G用户,被叫忙 (17)T04-07 移动2G用户乐成呼唤IMS用户 (18)T04-08 移动2G用户呼唤IMS用户,被叫忙 (18)T05 硬件测试 (19)T05-01 验证各单板指示灯能否正常指示 (19)T05-02 验证各电扇盒上电后正常事情 (19)T05-03 查询单板状态 (19)T05-04 查询单板CPU占用率 (20)T05-05 查询单板网口信息 (20)T06 OMS2600设备验收 (20)T06-01 查察虚拟设备面板 (20)T06-02 查询网元版本 (21)T06-03 查察告警 (21)T07 CSC3300(CSCF)设备验收 (22)T07-01 查询用户在CSCF网元注册状态 (22)T07-02 在CSCF上可以进行用户消息跟踪 (22)T07-03 在CSCF上可以进行Diamter消息跟踪 (22)T08 HSS9820设备验收 (23)T08-01 用户开户 (23)T08-02 查询用户开户数据 (23)T08-03 在HSS上可以进行Diameter消息跟踪 (24)T09 MRC6600(MRFC)设备验收 (24)T09-01 在MRFC上可以进行H248消息跟踪 (24)T09-02 在MRFC上可以进行SIP消息跟踪 (25)T10 MRP6600(MRFP)设备验收 (25)T10-01 在MRFP上可以进行H248消息跟踪 (25)T11 UGC3200(MGCF)设备验收 (26)T11-01 在MGCF上可以进行用户消息跟踪 (26)T11-02 在MGCF上可以进行SIP消息跟踪 (26)T11-03 在MGCF上可以进行BICC消息跟踪 (27)T12 UMG8900(MGW)设备验收 (27)T12-01 在MGW上可以进行H248消息跟踪 (27)T13 SE2300(SBC)设备验收 (28)T13-01 在SBC上查询用户注册状态 (28)第三部分客户验收签字表 (28)第一部分概述1. 验收依据本手册主要依据ITU-T的有关发起和IETF的相关标准并结合华为公司设备的实际情况而编写的。
ESN、imsi、AKEY码详细解释

1 ESN(这个码应该叫做机器码的,国外的机卡一体机在国外入网的时候,一般将机器自带的机身ESN码提供给运营商的,运营商就是根据用户的机身e sn为基础,然后加入其它的数据使电话正常使用的,我们在国内见到的cdma机器都有ESN码的,但是这个ESN不是我们所理解的esn码,因为国内的是机卡分离的机器,属于用户的es n码是写在U IM卡中的)+ Q8 p; J8 Q& w+ r; i. m2 _2 {2 imsi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国际上为唯一识别一个移动用户所分配的号码。
imsi码即我们的手机号码,但是电信分配的内部识别号码,外部就是我们的133xxx手机号码IMSI共有15位,其结构如下:i, c Z# R( j _MCC+MNC+MIN- T. `4 U# G% QMCC:MobileCountry Code,移动国家码,共3位,中国为460;- \* H+ ` s4 N9 BMNC:MobileNetwork Code,移动网络码,共2位,联通CDMA系统使用03,一个典型的IM SI号码为460 03 0912121001;3 AKEY码(鉴权码)顾名思义,就是手机登录网络时候校验用的' X# i$ h8 K4 g+ }9 Q5 {1 `- K正规的一体机写号,实际就是把im si和a-key写入手机,并在电信内部系统登记三个码的对应关系。
手机登录网络,把一体机或ui m卡上的这三个码和交换机上的三码进行校验,正确及为合法用户。
(这种写号方法我不了解,看似可行,但肯定对硬件做了改动,故不作评论)7)8)已有号码的,两种情况0 l- [5 m4 W) G" G6 q# qa)读取老手机的e sn和ims i号,通过关系获得a-key(绝非通过关系换算,如果不是通过某种方式直接读用户的UIM卡,剩下的可能我就不说了,嘿嘿)4 Q" W S1 r9 L" Xb)读取老手机的e sn和ims i号,通过关系关闭鉴权(即取消了a-key和其他两个码的对应关系),写入这两个号就可以了,但存在孖机风险。
IMS技术交流文档

03 IMS技术应用场景
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
语音通话
IMS技术可以提供高质量的语音通话 服务,支持跨运营商、跨网络的语音 通信,提高通话质量和稳定性。
视频通话
消息传递
IMS技术可以支持消息传递,包括文 本、图片、视频等多种格式的消息发 送和接收,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和便 捷性。
IMS技术可以实现视频通话功能,提 供高清、流畅的视频通信体验,满足 用户多样化的通信需求。
IMS技术的历史与发展
总结词
IMS技术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详细描述
IMS技术最早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IMS技术逐渐成熟。目前,IMS已经成 为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移动网络、固定网络以及互联网领域。未来,随着5G、物联网等技术 的发展,IMS技术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多样化的多媒体服务。
企业内部通信中的应用
1 2 3
统一通信
IMS技术可以实现企业内部统一通信,提供包括 语音、视频、消息等多种通信方式,提高企业内 部沟通效率和协作能力。
会议系统
IMS技术可以支持企业内部的会议系统,提供高 清、稳定的音视频会议功能,方便企业进行远程 会议和协作。
应急指挥
IMS技术可以应用于企业应急指挥系统,提供快 速、准确的通信手段,保障企业安全和应对突发 事件。
安全性问题
高昂的维护 成本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跟上技术的更新换代并保 持系统的领先地位也是IMS技术面临的挑战之一。
技术更新迅 速
由于IMS技术的复杂性和专业性,需要专业的维护团 队进行支持,维护成本相对较高。
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
奥康软启动IMS2 Product Familiarisation

up to 253A.
Simple to use and program. Basic installation
requires just one function setting. 操作与编程简易化 基本安装只需一项功能设定
Closed remote control input circuits are indicated by illuminated LEDs. 发光二极管发光用以显示该遥控输入 线路已关闭。
9
IMS2 Product Familiarisation Serial Communications 串行通讯
4-20mA OUTPUT 40-20mA输出
6
IMS2 Product Familiarisation Control Options 控制选项
Local Control Panel 本地控制面板 Remote Control Inputs 遥控键入 RS485 Serial Link RS485串行连接
230VAC or 400VAC
5
IMS2 Product Familiarisation
General Schematic 总示意图
Four remote control inputs 4种遥控控制输入 - Start 起动 - Stop 停止 - Reset 重设 - Input A 输入A Three control voltage inputs 3种控制电压输入 - 110V or 230V (C12 models) - 230V or 400V (C24 models) - 460V or 575V (C45 models) Thermistor Input 热敏电阻输入 Relay Outputs 继电器输出 - 3 x Programmable 3x可编程 - 1 x Fixed 1x固定 Analogue Output 模拟输出 - 1 x Programmable 4-20mA 1x可编程 4-20mA RS485 Port RS485 端口
IMS技术介绍ppt课件

存储在ISIM中, UE无法修改
对用户的标识-IMPU
• 公共用户身份(IMPU):用于请求与其他用户通信时用的身份,可以被公布。
张三的公共用户身份
注册组
1
sip:
2
sip:
3
sip:
SIP URI
Tel URL(E.164) +86-139-1234-5678 +86-134-1234-5678
• 尽量减少不同站点之间的信令开销,选择1+1互备容灾
互通/路由/容灾/对承载网要求
• 互通和路由
– IMS-CN在中心,IM-MGW和SBC在省公司
• 容灾
– 建立灾备中心,与主用IMS之间进行1+1互备容灾
对承载网要求
• 采用广电网数据通信网承载业务,内部采用私网 地址
• VPN承载不同流量
ISIM中至少要存储一个IMPU UE无法修改IMPU 使用IMPU发起会话或做为会话终结者之前,IMPU首先应被注册。
IMS用户编号
• 私有用户标识PVI
– PVI由归属网络的运营者分配,用于注册、授权、管理、计费等目的 – PVI标识的是签约,不是用户 – 格式:NAI, 如username@domain_name
POTS
POTS 软终端 可视电话
网元设置
• 总部新建一套IMS,包含:
– X-CSCF/BGCF、HSS/SLF、MGCF、MRFC/MRFP、AGCF、 SBC
– MMTel AS:P2P语音/视频电话、一号通、Centrex等 – EMS/NMS和OSS – 应用服务器:提供统一通信等业务
• 省公司
广电IMS交流
IMS (2)

IMS概念IMS即IP Multimedia Subsystem,中文意义为IP多媒体子系统,是由朗讯(Lucent)提出的下一代通信网(NGN)实现大融合方案的网络架构,贝尔实验室在IMS关键领域的创新——业物增强层的各种专利技术,决定了朗讯IMS融合解决方案的先进性。
IMS解决方案相对于软交换的解决方案有着非常多的优势,在NGN市场正占据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截至2003年,国际权威标准组织普遍将IMS作为NGN网络融合以及业务和技术创新的核心标准。
对于大规模商用部署而言,IMS从技术本身已足够成熟。
IMS不仅可以实现最初的VoIP业务,更重要的是IMS将更有效地对网络资源、用户资源及应用资源进行管理,提高网络的智能,使用户可以跨越各种网络并使用多种终端,感受融合的通信体验。
IMS作为一个通信架构,开创了全新的电信商业模式,拓展了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空间。
在北美五大电信运营商中,迄今已有四家部署了朗讯的IMS技术,对于无线和有线融合有着极为重要的象征性意义,标志着IMS在全球的部署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当然此项技术系统生长依然将注意力放在基础运营服务上,实现全球的网络统一还有很多需要改变的地方。
IP Multimedia Subsystem基本信息中文译名:IP多媒体子系统IMS,即IP Multimedia Subsystem,中文意义为IP多媒体子系统,本质上说是一种网络结构。
该项技术植根于移动领域,最初是3GPP为移动网络定义的,而在NGN的框架下,IMS应同时支持固定接入和移动接入。
目前涵盖IMS增强特性的3GPPR6已经基本冻结,这标志着IMS技术已经走向成熟。
在NGN的框架中,终端和接入网络是各种各样的,而其核心网络只有一个IMS,它的核心特点是采用SIP协议和与接入的无关性。
顺应网络IP化的趋势,IMS系统采用SIP协议进行端到端的呼叫控制。
IP技术在互联网上的应用已经非常成熟,是Internet的主导技术,它能方便而灵活地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并能根据客户的需要快捷地创建新的服务。
中国联通IMS技术试验测试规范V0.1

中国联通IMS技术试验测试规范(V1.0)中国联通公司发布目次前言 (VIII)引言 (9)1 范围 (9)2 规范性引用文件 (9)3 缩略语 (11)4 测试环境要求 (12)4.1 IMS标准体系结构 (12)4.2 IMS试验逻辑结构图 (13)5 业务测试(在测试用例中体现不同接入) (13)5.1 基本业务(见《中国联通IMS技术试验测试规范V0.1-基本业务补充业务分册》) (13)5.1.1 语音呼叫 (13)5.1.2 点对点视频呼叫 (13)5.1.3 异常呼叫 (14)5.2 补充业务(见《中国联通IMS技术试验测试规范V0.1-基本业务补充业务分册》) (14)5.2.1 无条件前转主叫号码识别显示(CLIP) (14)5.2.2 主叫号码识别限制(CLIR) (14)5.2.3 被连号码识别显示(COLP) (14)5.2.4 无条件呼叫前转(CFU) (14)5.2.5 遇用户忙呼叫前转(CFB) (14)5.2.6 遇无应答呼叫前转(CFNRy) (14)5.2.7 遇用户不可及呼叫前转(CFNRc) (14)5.2.8 呼叫等待(CW) (14)5.2.9 呼叫保持(HOLD) (14)5.2.10 多方通话 (14)5.2.11 ODB (14)5.3 VPMN业务 (14)5.3.1 主叫流程(网内呼叫) (14)5.3.2 主叫流程(网外号码组) (14)5.3.3 主叫流程(网外号码) (14)5.3.4 主叫流程(普通呼叫) (14)5.3.5 被叫流程 (14)5.3.6 被叫流程(网外号码组) (14)5.3.7 被叫流程(网外号码) (14)5.3.8 附加业务 (14)5.3.9 管理流程 (14)其它 (14)5.4 多媒体彩铃见《中国联通IMS技术试验测试规范V0.1-IMS彩铃业务测试规范》 (14)5.4.1 拨打测试 (14)5.4.2 运营商业务管理 (14)5.4.3 用户业务管理 (14)其它 (14)5.5 多媒体彩像见《中国联通IMS技术试验测试规范V0.1-IMS彩像业务测试规范》 (14)5.5.1 拨打测试 (14)5.5.2 运营商业务管理 (14)5.5.3 用户业务管理 (14)其它 (14)5.6 IP Centrex 见《中国联通IMS技术试验测试规范V0.1-Centrex业务分册》 (14)5.6.1 群内呼叫 (14)5.6.2 热线电话 (14)5.6.3 群外呼叫限制 (14)其它 (14)5.7 Message 见《中国联通IMS技术试验测试规范V0.1-即时消息业务接口测试规范》 (15)5.7.1 1对1 (15)5.7.2 群发 (15)5.7.3 离线 (15)5.7.4 发送状态报告 (15)5.7.5 定时消息 (15)5.7.6 系统广播 (15)其它 (15)5.8 Presence 见《中国联通IMS技术试验测试规范V0.1-Presence业务接口测试规范》 (15)5.8.1 信息发步 (15)5.8.2 信息订阅 (15)5.8.3 策略设置 (15)5.8.4 通知 (15)5.8.5 资源列表测试 (15)其它 (15)5.9 Group 见《中国联通IMS技术试验测试规范V0.1-Group业务接口测试规范》 (15)5.9.1 个人信息管理 (15)5.9.2 联系列表管理 (15)5.9.3 群组管理 (15)其它 (15)5.10 多媒体会议见《中国联通IMS技术试验测试规范V0.1-多媒体会议接口测试规范》 (15)5.10.1 会议创建 (15)5.10.2 会议管理 (15)5.10.3 数据协同 (15)其它 (15)5.11 互通业务 (15)5.12 基本语音见《中国联通IMS技术试验测试规范V0.1-基本业务补充业务分册》 (15)5.12.1 视频互通 (15)5.12.2 短消息互通见《中国联通IMS技术试验测试规范V0.1-短消息互通测试用例》 (15)5.12.3 漫游测试 (15)其它 (15)5.13 POC(可选) (15)5.13.1 对-1 PoC会话建立 (15)5.13.2 临时(Ad-hoc)PoC群组会话 (15)5.13.3 预定义PoC群组 (15)5.13.4 聊天PoC群组会话 (15)5.13.5 Talk Burst控制 (15)其它 (15)5.14 流媒体(选测) (16)5.15 紧急呼叫(选测) (16)5.16 VCC(选测) (16)5.17 CSI(选测) (16)5.18 Portal接口测试(选测) (16)5.19 厂家特色业务 (16)6 单元测试 (16)6.1 P-CSCF 见《中国联通IMS技术试验测试规范V0.1-CSCF分册》 (16)6.1.1 注册过程测试(含注销过程) (16)6.1.1.1 用户初始注册 (16)6.1.1.2 用户隐式注册 (16)6.1.1.3 用户重注册 (16)6.1.1.4 第三方注册 (16)6.1.1.5 注册状态订阅 (16)6.1.1.6 用户发起的注销 (16)6.1.1.7 注册定时器超时注销 (16)6.1.2 认证过程测试 (16)6.1.2.1 注册过程用户鉴权 (16)6.1.2.2 会话过程中用户鉴权(主要针对固网) (16)6.1.3 会话控制过程测试 (16)6.1.3.1 用户始发会话建立 (16)6.1.3.2 用户终结会话 (16)6.1.3.3 网络发起会话终结 (16)6.1.3.4 会话刷新 (16)6.1.4 计费信息测试 (16)6.1.4.1 (16)6.1.5 SIP信令压缩/解压缩 (17)6.1.5.1 (17)6.1.6 异常流程处理测试 (17)6.1.6.1 (17)6.1.7 业务可扩展性测试 (17)6.1.7.1 (17)6.1.8 支持防火墙穿越的用户接入功能 (17)6.1.8.1 (17)6.2 S-CSCF见《中国联通IMS技术试验测试规范V0.1-CSCF分册》 (17)6.2.1 注册过程测试(含注销过程) (17)6.2.1.1 用户初始注册 (17)6.2.1.2 用户隐式注册 (17)6.2.1.3 用户重注册 (17)6.2.1.4 第三方注册 (17)6.2.1.5 注册状态订阅 (17)6.2.1.6 用户发起的注销 (17)6.2.1.7 网络发起的注销 (17)6.2.1.8 (17)6.2.2 认证过程测试 (17)6.2.3 会话控制过程测试 (17)6.2.3.1 用户始发会话建立 (17)6.2.3.2 用户终结会话 (17)6.2.3.3 未注册用户终结会话 (17)6.2.3.4 用户发起会话释放 (17)6.2.3.5 网络发起会话释放 (17)6.2.3.6 iFC触发流程 (17)6.2.3.7 串行fork(查标准,再确认) (17)6.2.3.8 并行fork (17)6.2.3.9 成功会话 (17)6.2.3.10 不成功会话 (17)6.2.3.11 (18)6.2.4 异常流程处理测试 (18)6.2.4.1 用户未知 (18)6.2.4.2 用户未注册 (18)6.2.4.3 用户忙 (18)6.2.4.4 未授权的媒体类型和编码方案 (18)6.2.4.5 用户签约信息刷新测试 (18)6.2.5 计费信息测试 (18)6.3 I-CSCF 见《中国联通IMS技术试验测试规范V0.1-CSCF分册》 (18)6.3.1 普通用户/漫游用户注册过程 (18)6.3.1.1 S-CSCF指配-HSS返回能力集 (18)6.3.1.2 S-CSCF指配-HSS返回S-CSCF名 (18)6.3.1.3 I-CSCF选择S-CSCF (18)6.3.1.4 S-CSCF重指配 (18)6.3.1.5 PSI归属AS定位 (18)6.3.1.6 漫游禁止测试 (18)6.3.1.7 (18)6.3.2 拓扑隐藏功能测试 (18)6.3.3 被叫路由查询功能测试 (18)6.3.4 计费信息测试 (18)6.4 BGCF 见《中国联通IMS技术试验测试规范V0.1-CSCF分册》 (18)6.4.1 选路能力测试 (18)6.4.1.1 域内MGCF选择测试 (18)6.4.1.2 到域外BGCF选路测试 (18)6.4.2 与PSTN/PLMN CS域的互通测试 (19)6.4.3 计费信息测试 (19)6.5 MGCF 见《中国联通IMS技术试验测试规范V0.1-MGCFMGW分册》 (19)6.5.1 与WCDMA CS域软交换互通测试 (19)6.5.2 与CDMA2000 CS域软交换测试 (19)6.5.3 与传统PLMN/PSTN互通测试 (19)6.5.4 异常测试 (19)6.5.5 多种Codec支持、转换测试 (19)6.5.6 计费测试 (19)6.5.7 H.323互通测试(可选) (19)6.6 IM-MGW 见《中国联通IMS技术试验测试规范V0.1-MGCFMGW分册》 (19)6.6.1 与WCDMA CS域软交换互通测试 (19)6.6.2 与CDMA2000 CS域软交换测试 (19)6.6.3 与传统PLMN/PSTN互通测试 (19)6.6.4 多种Codec支持、转换测试 (19)6.6.5 回声抑止测试 (20)6.6.6 静音抑制/舒适噪音测试 (20)6.7 HSS 见《中国联通IMS技术试验测试规范V0.1-HSS分册》 (20)6.7.1 用户管理测试 (20)6.7.1.1 放号功能测试 (20)6.7.1.2 签约信息管理测试 (20)6.7.1.3 隐式注册集的测试 (20)6.7.1.4 用户数据查询 (20)6.7.1.5 用户数据更新 (20)6.7.1.6 用户增加 (20)6.7.1.7 用户删除 (20)6.7.1.8 (20)6.7.2 注册/认证过程测试 (20)6.7.3 移动性管理测试 (20)6.7.3.1 用户注册通知处理测试 (20)6.7.3.2 初始注册-隐式注册 (20)6.7.3.3 注册超时-用户重新注册 (20)6.7.3.4 注册失败由于非法密码 (20)6.7.3.5 注册失败由于Unknown PUID (20)6.7.3.6 注册失败由于错误的NAI (20)6.7.3.7 被禁止用户注册失败 (20)6.7.3.8 数据库信息不匹配 (20)6.7.3.9 IMSUE注册失败 (20)6.7.3.10 用户未注册作为被叫时的通知 (20)6.7.3.11 用户发起的注销通知 (20)6.7.3.12 HSS发起的注销-注销原因为PERMANENT_TERMINATION (20)6.7.3.13 用户注册权限控制 (20)6.7.3.14 用户存在其它已注册的IMPU的注册状态查询 (20)6.7.3.15 用户状态为unregistered的位置查询 (20)6.7.3.16 (20)6.7.4 异常请求测试 (21)6.7.5 多用户ID测试 (21)6.7.6 会话过程测试 (21)6.8 PDF(PDF的测试用例分UMTS以及EVDO两种接入方式来编写) (21)6.8.1 SBLP过程测试(含建立和释放过程) (21)6.8.2 计费协调,支持ICID交换和GCID交换测试 (21)6.8.3 支持策略门控功能,控制用户的媒体流是否允许经过GGSN测试 (21)6.8.4 支持分叉功能,识别带分叉指示的授权请求处理以及呼叫应答时授权信息的更新测试 (21)6.8.5 异常测试 (21)6.9 RACS(可选) (21)6.10 MRF(含MRFC和MRFP)(查标准)见《中国联通IMS技术试验测试规范V0.1-MRF分册》 (21)6.10.1 放音、收号测试 (21)6.10.2 混音功能测试 (21)6.10.3 会以控制测试 (21)6.10.4 录音测试 (22)6.11 IM-SSF 见《中国联通IMS技术试验测试规范V0.1-IM-SSF分册》 (22)6.12 Parlay网关见《中国联通IMS技术试验测试规范V0.1-ParlayAPI测试规范》 (22)6.13 SBC测试见《中国联通IMS技术试验测试规范V0.1-SBC分册》 (22)6.13.1 SIP信令和媒体的NAT的穿越 (22)6.13.2 重叠的地址空间 (22)6.13.3 拓扑的隐藏 (22)6.13.4 媒体定时器----长时间无媒体流 (22)6.13.5 媒体定时器----超长呼叫处理 (22)6.13.6 QoS标签----SIP消息 (22)6.13.7 RTP分组的QoS标签----音频呼叫 (22)6.13.8 RTP分组的QoS标签----视频呼叫 (22)6.13.9 会话带宽控制 (22)6.13.10 会话容量控制 (22)6.13.11 (22)6.14 SLF(可选)见《中国联通IMS技术试验测试规范V0.1-SLF分册》 (22)6.15 ALG与TrGW(可选) (22)6.16 负载均衡测试(在下一阶段测试,请提出相应的测试建议) (22)6.17 过载保护测试(在下一阶段测试,请提出相应的测试建议) (22)6.18 可靠性测试(多机备份)(在下一阶段测试,请提出相应的测试建议) (22)7 接口测试(按照中国联通要求12月15号前提供) (23)7.1 ISC接口(必测,要求提供具体测试用例) (23)7.2 Gm接口(必测,要求提供具体测试用例) (23)7.3 Mw接口(必测,要求提供具体测试用例) (23)7.4 Mg接口(必测,要求提供具体测试用例) (23)7.5 Mi接口(必测,要求提供具体测试用例) (23)7.6 Mj接口(必测,要求提供具体测试用例) (23)7.7 Mr接口(必测,要求提供具体测试用例) (23)7.8 Cx接口(必测,要求提供具体测试用例) (23)7.9 Sh接口(必测,要求提供具体测试用例) (23)7.10 Rf接口(必测,要求提供具体测试用例) (23)7.11 Gq接口(必测,要求提供具体测试用例) (23)7.12 Go接口(必测,要求提供具体测试用例) (23)7.13 Sr接口(选测,但要求提供具体测试用例) (23)7.14 Mk接口(选测,但要求提供具体测试用例) (24)7.15 Mm接口(选测,由厂家建议具体测试用例) (24)7.16 Mx接口(选测,由厂家建议具体测试用例) (24)7.17 Mp接口(选测,由厂家建议具体测试用例) (24)7.18 Mn接口(选测,由厂家建议具体测试用例) (24)7.19 Mb接口(选测,由厂家建议具体测试用例) (24)7.20 Ut接口(选测,由厂家建议具体测试用例) (24)7.21 Dx接口(选测,由厂家建议具体测试用例) (24)7.22 Si接口(选测,由厂家建议具体测试用例) (24)7.23 Dh接口(选测,由厂家建议具体测试用例) (24)7.24 与Ro接口(选测,由厂家建议具体测试用例) (24)7.25 Ty接口(3GPP2,选测,由厂家建议具体测试用例) (24)7.26 固网RACS相关接口 (24)7.27 Ix接口(本阶段暂不测试) (24)8 安全测试(必测,要求提供具体测试用例) (24)9 计费测试见《中国联通IMS技术试验测试规范V0.1-计费网管分册》 (24)9.1 离线计费完整工作流程计费测试 (24)9.2 在线计费完整工作流程计费测试(可选) (25)9.3 错误场景计费消息测试(具体内容参看3GPP 32.260 第5.2.2.2章节) (25)9.4 计费采集信息测试 (25)9.5 CDF/CCF计费信息处理测试 (25)9.6 跨IMS运营商之间IMS会话计费话单产生测试。
ISMS深度解析之通信与操作管理类

10.5 备份 Backup
Continuous Controls Monitoring
10.5控制目标及措施--备份
Continuous Controls Monitoring
10.5控制目标及措施--备份
Continuous Controls Monitoring
解读:备份
从个人理解,备份一直是跟可用性挂钩的,然而在27002的阐 述说法,备份不仅与可用性有关,还与完整性有关,多少有些 不太理解 备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还有不理解的,那么在系统崩溃 、硬盘损坏、或者发生意外环境事件和灾难时,就能体会到了 备份管理是信息处理设施的运行维护管理阶段一项重要职责
Continuous Controls Monitoring
监视(目标10) 监视
10.1 操作程序和职责 Operational Procedures and Responsibilities
Continuous Controls Monitoring
10.1控制目标及措施--操作程序和职责
Continuous Controls Monitoring
安全控制目标和控制措施
“通信与操作管理”是27002里面的大部头,27002为该管理 类提供了10个控制目标和32项控制措施(鉴于27002一共提供 了133项控制措施,本管理类就大约占了1/4的比重)
操作程序和职责(目标1) 操作程序和职责 第三方服务交付管理(目标2) 第三方服务交付管理 系统规划和验收(目标3) 系统规划和验收 防范恶意和移动代码(目标4) 防范恶意和移动代码 备份(目标5) 备份 网络安全管理(目标6) 网络安全管理 介质处置(目标7) 介质处置 信息的交换(目标8) 信息的交换 电子商务(目标9) 电子商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ductorsCommercial, Molded, Shielded, MiniatureIMS-2Vishay Dale For technical questions contact magnetics@Document Number: 3404522Revision: 13-Dec-07ELECTRICAL SPECIFICATIONSInductance Tolerance: ± 10 % standard. ± 5 % available Insulation Resistance: 1000 Megohm minimum per MIL-STD-202, Method 302, T est Condition BFEATURES•Flame retardant coating •Electromagnetic shield•Small package for a shielded inductor•Epoxy molded construction provides superior moisture protection•Precision performance, excellent reliability, sturdy constructionDielectric Withstanding Voltage: 200 VAC per MIL-STD-202, Method 301 (sea level).Percent Coupling: 3 % maximum per MIL-PRF-15305Operating Temperature Range: - 55 °C to + 105 °C* Measured with full length lead. ** Rated DC Current:Based on the maximum temperature rise not to exceed 15 °C at + 90 °C ambient.STANDARD ELECTRICAL SPECIFICATIONSIND.(µH)TOL.Q MIN.TEST FREQ.L & Q (MHz)SELF-*RESONANT FREQ. MIN.(MHz)DCR MAX.(Ohms)RATED**DC CURRENT (mA)0.10± 10 %5425.0490.00.10670I R O N C O R E0.12± 10 %5225.0430.00.116350.15± 10 %5025.0415.00.126100.18± 10 %4925.0375.00.135850.22± 10 %4725.0330.00.155450.27± 10 %4625.0300.00.165300.33± 10 %4425.0260.00.184950.39± 10 %4225.0230.00.194850.47± 10 %4125.0220.00.214600.56± 10 %4125.0210.00.234400.68± 10 %3925.0180.00.244300.82± 10 %3825.0165.00.274051.0± 10 %3725.0150.00.303851.2± 10 %407.9130.00.73247I R O N C O R E 1.5± 10 %417.9115.00.862281.8± 10 %437.9105.00.952172.2± 10 %457.995.0 1.12022.7± 10 %487.990.0 1.21933.3± 10 %497.980.0 1.31853.9± 10 %507.975.0 1.51734.7± 10 %537.970.0 2.41365.6± 10 %547.960.0 2.91246.8± 10 %557.955.0 3.21188.2± 10 %557.953.0 3.611110.0± 10 %577.950.0 4.010612.0± 10 %36 2.535.0 3.012215.0± 10 %38 2.530.0 3.411518.0± 10 %40 2.526.0 3.810822.0± 10 %40 2.524.0 4.99627.0± 10 %40 2.521.0 5.88833.0± 10 %41 2.520.0 6.58339.0± 10 %42 2.519.07.97547.0± 10 %44 2.516.09.36956.0± 10 %44 2.515.011.06468.0± 10 %45 2.513.012.06182.0± 10 %45 2.511.013.059100.0± 10 %402.510.516.851IMS-2Inductors, Commercial, Molded, Shielded, MiniatureVishay DaleDocument Number: 34045For technical questions contact magnetics@Revision: 13-Dec-0723MECHANICAL SPECIFICATIONSTerminal Strength: 3 pounds pull per MIL-STD-202,Method 211, T est Condition A except 180° rotation for a total of 540 °CWeight: IMS-2 = 0.30 grams maximumMATERIAL SPECIFICATIONSEncapsulant: EpoxyStandard Terminal: #24 AWG tinned copperTEST EQUIPMENT*•H/P 4342A Q-Meter•Measurements Corporation Megacycle Meter, Model 59•Wheatstone Bridge* T est procedures per MIL-PRF-15305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TESTCONDITIONS SPECIFICATIONS Barometric Pressure T est Condition C MIL-STD-202, Method 105Thermal Shock Test Condition A-1MIL-STD-202, Method 107Flammability -MIL-STD-202, Method 111Overload-MIL-PRF-15305Low Temperature Storage -MIL-PRF-15305Resistance to Soldering Heat Test Condition AMIL-STD-202, Method 210Resistance to Solvents-MIL-STD-202, Method 215ORDERING INFORMATIONIMS-210 µH± 10 %ERe2MODEL INDUCTANCE VALUE INDUCTANCE TOLERANCE PACKAGE CODE JEDEC LEAD (Pb)-FREE STANDARDDocument Number: 91000Revision: 18-Jul-081DisclaimerLegal Disclaimer NoticeVishayAll product specifications and data are subject to change without notice.Vishay Intertechnology, Inc., its affiliates, agents, and employees, and all persons acting on its or their behalf (collectively, “Vishay”), disclaim any and all liability for any errors, inaccuracies or incompleteness contained herein or in any other disclosure relating to any product.Vishay disclaims any and all liability arising out of the use or application of any product described herein or of any information provided herein to the maximum extent permitted by law. The product specifications do not expand or otherwise modify Vishay’s terms and conditions of purchase,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the warranty expressed therein, which apply to these products.No license, express or implied, by estoppel or otherwise, to any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s granted by this document or by any conduct of Vishay.The products shown herein are not designed for use in medical, life-saving, or life-sustaining applications unless otherwise expressly indicated. Customers using or selling Vishay products not expressly indicated for use in such applications do so entirely at their own risk and agree to fully indemnify Vishay for any damages arising or resulting from such use or sale. Please contact authorized Vishay personnel to obtain written terms and conditions regarding products designed for such applications.Product names and markings noted herein may be trademarks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元器件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