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琴学解惑二十五:漫说散音
琴之知识│泛音如天、散音如地、按音如人

琴之知识│泛音如天、散音如地、按音如人(一)泛音如天琴的音色,根据弹法不同,可分为三大类,即所谓:泛音、散音、按音。
这三种琴音,可说是风格迥异,各有千秋。
与中国文化中的天、地、人相配。
所谓泛音,即左手触弦如蜻蜓点水,右手同时弹出之音。
其音清脆高远,有时若隐若现,轻巧活泼,如天外之声,有“浮云柳絮无根蒂”之喻。
故泛音象征天。
琴所弹出的泛音,以七徽为中心,向两侧依次对应升高,约可弹出泛音119个。
泛音之多,泛音应用之频繁,也是琴的一大特点。
(二)散音如地所谓散音,即是左手不按显冬仅以右手弹出的空弦音。
散音的特点是深沉浑厚,成为琴曲雄健的根基,如同大地般坚实,有“勇士赴战场”之喻。
故散音象征地。
(三)按音如人所谓按音,即是左手按显冬右手同时弹出之音。
按音的特点是婉转舒情,圆润细腻,如人婉婉倾诉衷情,有“呢呢儿女语”之喻。
故按音象征人。
琴的按音最多,加之左手指法特别丰富细腻,可说是琴最具表现力之音。
(一)纳音的作用谈到琴的音韵,就不能不谈谈纳音。
所谓纳音,即是琴箱内(面板底部),对应龙池、凤沼而特地制出的突出部分。
其外形一般与音槽对应相同。
琴箱内为什么要制出纳音呢?其作用就在于将音槽部分封住,使琴发音之时,部分声音可以顺畅发出,而又有部分声音被纳音挡回,在音箱中回旋,而形成“余音绕梁”之特殊韵味。
(二)不同的纳音纳音又有“纳音”与“假纳音”之别。
所谓假纳音,即并非直接制出,而是单独制出,而后镶于琴内的纳音。
唐琴一般都镶有桐木假纳音。
尤其是雷氏之琴所镶的假纳音更具特色。
雷琴纳音的特色是在纳音中心隆起部分上,通体纵开一条凹槽。
这也是雷氏琴器的一大特点。
后代之琴,虽也有仿唐而镶有桐木假纳音的,但往往有别于唐琴。
其差别在于往往中不隆起,亦无凹槽。
当然,后代至今也有斫琴名家仿制雷琴纳音的(如现代斫琴名家孙庆堂、张建华所斫之琴),但究竟较为少见。
(一)琴之九德一张好琴,往往其声音要具备很多优点,如:低音应浑厚,高音要具金石之声,声音应松透圆润,没有杂音等等。
24孔口琴吹奏技巧有哪些

24孔口琴吹奏技巧有哪些口琴是用嘴吹或吸气,使金属簧片振动发声的多簧片乐器。
那么下面是小编和你们分享的24孔口琴吹奏技巧,一起来看看吧。
24孔口琴吹奏有什么技巧1、嘴型。
嘴半张开,嘴唇往里收一点,嘴角往两边扯。
对着镜子看一下,是两腮的肌肉将嘴角拉开,(老仙对着镜子照了一下,居然发现嘴有点歪,不过比央视主持人高博还好点:D),如果你练习单孔含法已经很久了,现在练多孔可能要麻烦一些,因为含单孔是嘴唇有圆和窄的趋向,而含多孔则是扁和宽的趋向。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含琴要“宽”不要“深”。
当你把琴放进嘴里的时候,嘴唇是往牙的方向收进来一些的,而不是往外伸出去的,当你含到七孔或九孔的时候,你甚至能感到冰凉的琴格贴在了你的脸上(希望不会是因为老仙的脸蛋比较胖才有这种感觉的)。
如果你按我说的去做了,说明你已经掌握了正确的嘴型。
试一下,你现在保持嘴型不要动,体会一下两腮的肌肉有没一点酸酸的感觉?什么,没有?那还是没找到正确的嘴型,来来来,和我一起做做面部保健操:“半张嘴,牙不动,拉嘴角,收嘴唇,一二三四,二二三四……”现在有感觉了?那好,我们就接着往下讲。
2、舌头的位置。
当你已经领会了我前面说过的嘴型,现在轮到舌头出场了,舌头在复音口琴演奏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先别问我到底是什么用处,也别问我以后怎么用,先让它出来干活)。
让舌头从后台慢慢来到前台,舌尖往左靠,对着镜子看一下,把舌尖放在嘴唇左半边的中间位置(注意不是最左边的嘴角),然后把琴送进嘴里,试着吹一口长长的气,这时候可能会有两三个音同时响起来,尝试着调整舌头的位置,或者稍稍收一点嘴角,直到只剩右嘴角发出一个清晰的单音为止。
你做到了吗?做到了!那好,别急,还没有完成。
你保持姿式别动,尤其舌头不要动,再长长地吸一口气,听听发出了几个音,如果也是一个清晰的单音,嗯,这才算完成了这一步。
有同学问了,“我的舌头习惯放在右边不习惯在左边怎么办?”嗯,这个问题有个性,那你就把琴也反过来拿,让高音在左边低音在右边好了。
?涨知识丨古琴各弦徽位处泛音的原理

涨知识丨古琴各弦徽位处泛音的原理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
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
泛音是古琴富有魅力的音色之一,与按音、散音共同构成古琴的三大音色体系,如用天、地、人三才来寓意此三种音色的话,泛音应位于天,被誉为“天籁之音”。
其它乐器虽也可演奏泛音,但少有能像古琴这样能如此丰富、如此清晰地演奏旋律的,如《梅花三弄》、《流水》等琴曲的泛音段落。
古琴的十三徽各配一泛音,同一弦不同徽位的泛音或两音相同、或倍半相和、或子母相依,但各徽处的泛音究竟为何音呢?各徽处的泛音与该弦的散音有何关系、相差几何呢?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古琴泛音的发生原理:通过左手在琴弦均分点处的虚按(或虚点),以阻止整条弦的振动,只让部分琴弦振动,部分音段的振动,便产生了古琴的泛音,左手所虚按的地方便是古琴的十三个徽位。
其实古琴整条琴弦的所有的地方,都能把整条弦平均分成若干份,但我们人类耳朵所能接受的,也只是有限的几等份。
古人将古琴泛音的潜力发挥到了极致,十三个徽位,外加两个暗徽,十五个分音点,恰好好处,不多不少,增之太繁,减之太简。
一、七徽——二分音点七徽把琴弦均分成两部分,也是整条弦的二分音点二分之一处。
“倍半相生”是古琴常用的一种生律法,无论是“五度相生律”还是“纯律”,都运用到了“倍半相生”这一原理。
什么是“倍半相生”呢?就是琴弦加倍,则所发音为低八度,弦长减半,则所发音为高八度,故低八度为“倍”,高八度为“半”。
以发音中国传统的律管来打个比方,一个长10CM的管子,此管的音高为“1”,要想找出它的高八度高音“1”,便需把管子减半,重做一个5CM的管子即可(此说仅指原理,成律并非如此简单,管子的口径、材料、吹奏方法等影响音高的因素有很多,如管子的口径应随之而变);反之想要找出它低八度的低音“1”,便需把此管子加倍,再做一个20CM长的管子即可(管子口径也应随之而变)。
古琴声音特点——散音、按音、泛音

古琴声⾳特点——散⾳、按⾳、泛⾳古琴的⾳⾊分为三种——散⾳、按⾳、泛⾳,三者是古琴的三种⾳,散⾳松沉⽽旷远,让⼈起远古之思;其泛⾳则如天籁,空灵飘渺,有⼀种清冷⼊仙之感;按⾳则⾮常丰富,⼿指下的吟猱余韵、细微悠长,时如⼈语,可以对话,时如⼈⼼之绪,缥缈多变。
泛⾳象天,按⾳如⼈,散⾳则同⼤地,称为天地⼈三籁。
也是初学者⼀开始就会接触到的名词,今天我们来360°地了解⼀下它们吧。
名词解释 散⾳指的是直接⽤右⼿拨动琴弦产⽣的声⾳,也叫做空弦⾳; 按⾳也好理解,就是左⼿把弦按在琴⾯上,然后拨动琴弦产⽣的⾳,这个时候,就等于是之前的琴弦的其中⼀段在震动; 泛⾳就相对微妙⼀些,它指的是⼿指对准徽位(泛⾳点)虚按在琴弦上(轻触琴弦但不要⽤⼒按到⾯板上),右⼿弹相应琴弦。
声⾳特点 ⼤多乐曲都是散⾳加按⾳偏多,⽽泛⾳会在⼀段集中出现,⽐如下⾯的列⼦御风,开头便是⼀段泛⾳。
“散声虚名嘹亮,如天地之宽⼴,风⽔之澹荡”、“按声简静坚实,如钟⿎之巍巍,⼭崖之磊磊”、“泛⾳脆美轻清,如蜂蝶之采花,蜻蜓之点⽔”。
泛⾳清丽如天籁,散⾳浑厚像⼤地,按⾳丰富似⼈声。
⾳⾼ ⼀张古琴每弦可以发出⼀个散⾳,共七个。
来我们唱个⾳阶,哆~唻~咪~发~嗦~啦~西~,我们⽤1234567七个数字来代替,如果是⾼⼀个⼋度的,则在数字上⾯加⼀个点,低⼀个⼋度就是在数字的下⾯加⼀个点(低两个⼋度就是下⽅加两个点)。
正调定弦古琴从远处到靠近⼈的这边弹散⾳分别是(如下图)。
按⾳和泛⾳根据左⼿按弦的位置不⼀样每根弦都能发出许多不同的⾳。
具体可以参考按⾳的⾳位图和泛⾳的⾳位图如下(知道有⾳位图存在即可)。
深⼊了解 ⾸先要明确的概念:相同粗细相同材质的两根弦它们的震动频率是不相同的,震动频率不同,产⽣的⾳⾼也不相同。
简单来说:⼀根弦你弹⼀下,然后你把这根弦剪成两半,捡起其中⼀半来弹,发出的声⾳就会⽐之前⾼⼀个⼋度,震动频率也会变成原来的两倍。
古琴调音有散音调法

古琴调音有散音调法、散按调法、泛音调法。
其中大多数的人以调泛音调弦最普遍了。
而且是最精确办法:
首先要用耳朵记住一根弦主调(F)的音高。
(当然一开始可以用调音器,通常440HZ 频率五弦为A, 然后基于五弦调七弦,以下为依次如下(主调F):
F调:一至七弦C D F G A C D
五弦四徽=七弦五徽
七弦七徽=四弦五徽
四弦四徽=六弦五徽
六弦七徽=三弦五徽
五弦七徽=二弦五徽
四弦七徽=一弦五徽
C调:由主调(F)调,将三弦松下以五弦调三弦:五弦五徽=三弦四徽
降B调:由主调(F)调,将五弦紧下以三弦调五弦:三弦四徽=五弦五徽
G调:由C调(C)调,将一弦和六弦松下以三弦调一、六弦:三弦五徽=一弦四徽=六弦七徽
降E调:降B调紧二、七弦,以五弦调二、七弦:五弦四徽=七弦五徽,五弦七徽=二弦五徽。
大多数的古琴曲为F调,C调和降B调其次。
只要学会调这三个调就很不错了。
鸣琴赏音答一数字

鸣琴赏音答一数字摘要:1.鸣琴赏音的起源与发展2.数字在鸣琴赏音中的重要性3.怎样通过数字来鉴赏鸣琴赏音4.提高鸣琴赏音鉴赏能力的建议正文:鸣琴赏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它起源于先秦时期,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
在鸣琴赏音中,数字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鸣琴赏音的起源与发展、数字在鸣琴赏音中的重要性、如何通过数字来鉴赏鸣琴赏音以及提高鸣琴赏音鉴赏能力的建议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鸣琴赏音的起源与发展鸣琴赏音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人们在弹奏琴弦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的弦振动产生的声音有不同的音高,从而逐渐形成了鸣琴赏音的雏形。
随着历史的推移,鸣琴赏音在演奏技巧、曲目创作等方面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了一种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表演形式。
二、数字在鸣琴赏音中的重要性在鸣琴赏音中,数字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首先,数字代表了琴弦的振动次数,直接影响到音乐的音高。
其次,数字还体现了音乐的节奏,不同的数字组合形成了多样化的节奏变化。
此外,数字还与音乐的结构密切相关,许多经典曲目都采用特定的数字规律进行创作。
因此,掌握数字在鸣琴赏音中的重要性,对于鉴赏音乐具有实际意义。
三、怎样通过数字来鉴赏鸣琴赏音要通过数字来鉴赏鸣琴赏音,首先要了解音乐中的数字规律。
例如,了解音乐中的音高、节奏、和声等元素如何通过数字来实现。
其次,学会分析音乐作品的结构,了解数字在音乐创作中的作用。
此外,还可以通过计算音乐中数字的比例,来评价音乐作品的和谐与美感。
四、提高鸣琴赏音鉴赏能力的建议1.多听经典曲目:通过聆听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鸣琴赏音作品,拓宽自己的音乐视野。
2.学习音乐理论知识: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如音高、节奏、和声等,为鉴赏鸣琴赏音打下基础。
3.参加音乐会和讲座:亲身体验现场演奏的魅力,与音乐家、专家交流,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
4.深入研究音乐作品:对喜欢的音乐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中的数字规律和艺术特点。
古代琴谱口诀大全

古代琴谱口诀大全,是中国古代琴师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它们以简洁的语言,概括了琴艺的核心技巧和艺术精神。
以下是部分经典的琴谱口诀:
1.“轻弹慢挑,先吟后猱,逢先变慢,逢高作低。
”
这是《琴书大全》中记载的口诀,它概括了琴曲演奏中指法的基本要领。
轻弹慢挑,指弹琴时要用指尖轻轻地弹奏琴弦,同时要慢慢地挑起手指,以免发出刺耳的声音。
先吟后猱,是指弹琴时先要有吟音,即轻吟琴弦使发出余音,然后再用猱音,即用手指在琴弦上快速地滑动。
逢先变慢,指在遇到先弹的音时要放慢速度,以便与后弹的音形成对比。
逢高作低,指在遇到高音时要适当降低音量,以免高音过于尖锐刺耳。
1.“一曲多变,重在变矣;两弦交互,变在其中。
”
这是《太古遗音》中记载的口诀,它强调了琴曲演奏中变化的重要性。
一曲多变,指同一首琴曲应该有多种不同的演奏方式,通过变化来表现乐曲的内涵和情感。
两弦交互,指在演奏中要充分利用两根琴弦的音色和音量变化,以创造出更加丰富的音乐效果。
1.“左手吟猱,右手轻重;高低相应,滑音自然。
”
这是《琴谱正传》中记载的口诀,它强调了左手和右手在演奏中的配合。
左手吟猱,指在演奏中要用左手进行吟音和猱音的变化。
右手轻重,指在演奏中要用右手控制好音量和音色的变化。
高低相应,指在演奏中要使高音和低音相互呼应,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滑音自然,指在演奏中要使滑音流畅自然,不露痕迹。
这些口诀虽然简短,但它们涵盖了琴曲演奏中的基本技巧和艺术要求。
通过学习和实践这些口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古琴演奏的精髓,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
中古调式音阶口诀

中古调式音阶口诀
中古调式音阶口诀,是指在古代音乐中使用的一种音阶。
它由七个音符组成,分别是“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
首先是“宫”,它是中古调式音阶的基础音,也是最重要的音符。
接下来是“商”,它是宫的上一音,音高比宫高一个全音。
再往上是“角”,它是商的上一音,音高比商高一个半音。
接着是“徵”,它是角的上一音,音高比角高一个全音。
然后是“羽”,它是徵的上一音,音高比徵高一个全音。
最后是“变宫”和“变徵”,它们分别是宫和徵的升降音。
中古调式音阶口诀的记忆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两相宜”,或者“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两相对”。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每个音符的顺序和音高关系,以便正确地演奏中古调式音乐。
中古调式音阶在古代音乐中广泛应用,它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文化内涵。
在现代音乐中,也有一些作品采用了中古调式音阶,比如《千本樱》、《梦中的婚礼》等。
学习中古调式音阶不仅可以增加音乐知识,还可以拓展音乐视野,感受不同的音乐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琴学解惑二十五:漫谈散音
雷苗伟
散、按、泛为古琴的三种音色,散音浑厚如地,泛音清灵似天,按音圆润类人,三种音色,交互辉映,刚柔互补,共同构成极富特色的古乐雅韵,本文就散音常易出现的一些问题,与初学者共同切磋。
右手下指,左手离弦,谓之按音,初习古琴,便是先用散音来练习右手的基本八法。
右手弹弦时,左手的位置及姿势也是琴人学习的一个内容,因为琴人的琴姿琴容历来为琴人所重,这些虽与音色无关,但却关系着琴人对琴的一种态度,抚缦在室,琴人应庄重坦然,聚神凝气,不沾染一丝俗气,有人在侧如此,室内无人更应如此,谓之慎独。
所以散音左手的姿势为琴容之第一步,至关重要,不容忽视。
但现代琴人对此多不太讲究,往往随意而为。
07年央视民乐大赛中,著名琴家李祥霆先生在点评一名选手的演奏时,便尖锐地指出了这一问题:左手散音时的姿势存有错误!当弹散音时,左手虽不抑安琴弦,但也不应离开琴面,更不能随意垂下。
后来这一点评还曾在琴界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古琴的的新旧之争、门派之辩,让一贯沉寂的琴坛热闹起来,其间,泼妇骂街者有之,诋毁漫骂者有之,无事生非者也有之,瞬时,让一些深爱古琴的人们感到不少困惑:原来弹古琴的人也可以这样!我们现代人的浮燥确实为这件昔日的雅器蒙羞不少。
言归正传,再说散音时左手的位置与姿势,其实,关于这一点,历代琴论多有阐述,如唐《陈拙论指法》:“如作散声,右手下指与木声(即抹声)同,左手虽不按抑,亦不得离琴面,用中指倚着十徽,以虚笼其弦,大指藏于掌底”。
《琴书大全》卷八也指出:“左手来去抑按,贵不离弦,凡散作,左手中指倚着十徽之间,以掌际倚七弦之外,虚笼其弦”。
由上面两段文字,我们不难看出,散音时,左手的中指应点在十徽,手指自然弯曲,手掌虚笼琴弦,小指微翘,大指藏于掌下,这便是古法,作为一名古乐的演奏者,我们应该去恪守它,在这个问题,我想李祥霆先生的点评是正确的。
当然,散声时左手中指“倚点十徽”的这一姿势,往往是专指琴曲的起式或大段的散音而言,如乐曲进行中的个别散音则又另当别论,比如一段密集的高徽位按音过程中夹杂着的几个散音,左手便不必退至十徽,依势点在附近的徽分即可,此时便不需拘泥于此。
散音时左手倚点十徽这一观点,现代琴学教材中也多有论述,古今基本一致,唯有争议的是,左手的大指是应该藏于掌下,还是应该自然伸直,在这两个观点多有不同。
见过不少琴友弹琴时,大指常常自然伸直,或高高翘起,显露于外,大指的“藏”“露”,很难定义对错,因为有好多琴家也是如此,但琴风也依然颇俱风采,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大指的“露”并不合古法。
《琴学大全》一书指出:“中欲低昂象凤首,食、名高而象凤翅,大欲藏于中之下而象凤足也,小指名曰禁指,须常直勿动为善。
”从书中的这一段文字,不难看出,古法的大指是以藏为美,以露为丑,其实这也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特色,如中国文化中的偏含蓄之美。
另外,关于散音时右手下指的位置,历代琴人也颇为讲究,如《陈拙论指法》一文曾有“指分远近”之说,古谱也有“近岳为操、近徽为抚,徽岳之中为弹”之论,“操”、“抚”、“弹”三个字,虽说意思相同,但被我们聪明的古人赋予了太多的情感色彩。
古琴音色下指近徽则柔,近岳则刚,而徽岳之中则不温不火,尽得中和之声,所以古琴右手下指的位置也应以岳徽之中为主,然后在演奏中再视情况而定,以求音色刚柔之变化。
如弹泛音则要求近岳,以求清朗之音,而滚拂则多在徽上,甚至五六徽间,以求柔润之声,个别琴派也常弹过徽之声,如广陵派甚至在四五徽间用偏锋下指,以求一种音色上的变化。
中和之声,为音之基本,所以初学者,弹散声时,宜在一徽与岳山之中下指,待日后琴技丰富后,便自可随意一些,追求一些音色上的变化。
当然,右手下指的位置也应与古琴自身的音色结合起来,若古琴音色偏柔,便可近岳而弹,以纠琴音之柔,若音色偏刚,便应近徽,以纠琴音之刚。
如遇”前不容指”岳山偏低的琴,一二弦如近徽下指,便易打板,此琴只能在徽岳之中下指,所以右手下指应因琴而宜,无一定法。
平日里自己弹琴,右手下指便自由许多,但通常是在一徽左右处下指,写此文前,曾与多位琴友勾通,大多数琴友也是感觉在一徽左右下指为妙,具体的位置便是二徽与岳山之中,据说这也是古琴最科学的触弦点。
其实,散音时左右手的指姿势与位置并无严格的对错,也无定法,但初学者初习琴时理应遵循一定的规矩,一定的准则,如书法之入贴,初习时理应严守法旨,“依葫芦画瓢”,只有这样下去,才能根正,或曰苗红,以后才会走的更远。
中国传统的太师椅给予主人的是一种威仪,要求坐有坐相,端正有方,而从西方传进来的沙发给予主人的则是一种舒适,轻松自在,这两种家具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只不过是他们所关注的角度不同而已,其实,上文中所谈到的这些指法,可能也是如此,体现的只是两种不同的审美情趣而已:古人重他,今天重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