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乐器浅议
马王堆出土文物的意义与价值

马王堆出土文物的意义与价值随着中国考古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文物得以浮出水面,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记录着人类的历史,更体现了古代先民的厚重文化积淀。
马王堆出土文物正是这些珍贵文物之一,马王堆汉墓是中国出土的一座铺盖墓,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对于研究汉代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马王堆出土文物的历史意义马王堆出土文物是反映汉代文化历史的珍贵物品,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朝代,其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变化都非常显著。
马王堆出土的文物可以反映出汉朝时期的历史、文化和文艺,其中“马王堆帛书”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它包含了众多珍贵的文学、医学、科技等领域的信息,被誉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一座“桥梁”。
这些帛书文献内容丰富,包括了历史、哲学、文学、医学、自然科学等领域,其中《太素》、《黄帝内经》等仍然在现代的医学、文化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此外,马王堆出土的文物还包括了汉代时期的服饰、生活用品、陶瓷、铜器、玉器等等,这些文物通过细节的展示,完整地再现了汉代社会的具体情况。
例如,马王堆出土的“七色鸟文谷仓”就是它所处时代农业技术和农民生活极其发达的有力证明。
因此,马王堆出土的文物不仅能够加深人们对于汉代文化历史的了解,还能对于今天的人们提供一种思考历史、认识世界的窗口。
2. 马王堆出土文物的文化意义马王堆出土文物对于中华民族和世界文化发展的影响不容小觑。
它的珍贵文物和历史价值一直备受世界学术界关注,让人们重新认识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马王堆出土的“五马图”、明器、瓷器等文物均集中了汉代文物的高度精华。
这些文物不仅体现了汉代的雕刻和绘画艺术丰富多彩,还展示了中华民族建筑、服饰、美术等重要的文化传承,从而有助于人们认识古代中国文化无比熠熠生辉的鲜明特点。
同时,马王堆出土的文物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也体现了其巨大的文化价值。
例如,马王堆出土的绘画和纹样不仅深受国内素有“东方艺术家”之称的顾联良、张大千之称道,还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青睐。
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的意义

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的意义马王堆汉墓是一处位于湖北省襄阳市南郊的古墓群,是东汉时期贵族阶层之一的王侯陵墓,出土的文物极为丰富多彩,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个重要发现。
从出土文物中,我们可以看到汉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对后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读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的意义。
一、政治文化意义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中,最受关注的是汉代时期的竹简。
这些竹简中有许多是古人的日常记录,包括生活琐事、家族事务、祭祀活动、军事活动、政治文书等。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汉书》抄本和《孟子》抄本,这些著作保存的文字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经过反复检验与研究,马王堆出土的竹简精品藏品具备政治文化意义。
他们成为了我们了解汉代政治生态和文化语境的重要来源。
在考古专家的带领下,这里的竹简成了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对象,充实了中华文明的历史档案馆。
二、经济意义马王堆汉墓也发现了众多代表汉代经济文化的文物,如铜鼎、铜镜、铜刀、铜剪、彩陶、石刻、玉器、漆器等,这些文物在当时的社会中有极高的价值。
从经济上来看,这也正是马王堆汉墓文物的意义所在。
这些文物不仅珍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一些经济状况,如当时的物价、贸易、农产品收成等问题。
这些文物为今后研究汉代经济、财政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和数据。
三、文化艺术意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不仅包含了许多的器具、器皿等实用物品,还包括有造型精美、工艺优秀的艺术品。
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马王堆帛画”了。
出土的绢帛画足以代表当时中国绘画的发展水平。
已经被命名为中国古代帛画一绝。
这些绢帛画的主要内容是汉代时期的宫廷生活、宗教故事、游戏娱乐、以及盛衰荣辱等。
艺术品的出土,对于揭示汉代的文化、美术史以及彩绘艺术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
四、传承意义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的意义不仅局限于汉代文化的研究中,还有十分重要的传承意义。
作为现代人,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新科技、新媒体的世界里,即便我们再懂得尊重传统文化,但其美好的诗篇,已经滋长于已灭绝的时代。
对竹笛艺术的再认识

浅谈对竹笛艺术的再认识摘要:我国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而竹笛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一支被保留发展到了时至今日,以由单一的伴奏角色转变为可以登上世界舞台的音乐主角。
本文浅要谈谈我国竹笛的历史、种类与现代意识及其中夹杂的变革中所带来的竹笛文化。
关键词:竹笛艺术;历史;发展;现代意识【中图分类号】g640一、竹笛的历史起源1978年,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两支竹篪,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两支竹笛,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记载的汉篪,除长度略有出入外,其他形制完全相同;出土的笛除与记载相同外,并在墓内的竹筒上写有篪的字样,显然是古代竹笛,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历来有人篪、笛不分,说成是同一乐器,实际是有区别的。
战国时,篪是祭神或宴亭时演奏的主要旋律乐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学生宋玉的《笛赋》中也曾讲到当时南方的笛,与今日之笛已十分相像。
1986年5月,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村东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掘出16支竖吹骨笛(用鸟禽肢骨制成),与今天的中国音调完全一致仍可用其吹奏现在的民间乐曲《小白菜》。
根据测定距今已有8000余年历史。
笛在汉代前多指竖吹笛,秦汉以来,笛已成为竖吹的箫和横吹的笛的共同名称,并延续了很长时期。
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传入横笛,亦称“横吹”。
它在汉代的鼓吹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两支竹笛,都属横吹类的笛乐器。
从唐代起,笛子还有大横吹和小横吹的区别。
同时,竖吹的篪才被称为箫,横吹则称之为笛。
唐朝吕才,制“尺八”,竖吹,并传入日本;在古都奈良的正仓院中,珍藏着中国盛唐时期制作的4支横笛。
其中有牙和雕石横笛各一支,竹质的两支,它们长短不同,但都开有7个椭圆形音孔。
刘系作七星管笛,蒙膜助声,是为笛加膜的第一人。
20世纪六十年代,赵松庭发明排笛,将2至4根不同调的笛子扎在一起,音域可扩大三个八度以上,音乐富于变化,易于演奏。
笛子是中国广为流传的吹奏乐器,因为是用天然竹材制成,所以也称为”竹笛”。
219505400_论“竽”消失的原因以及“汉竽”的成功复制

探索研究[摘 要]竽,是中国汉族古老的吹奏乐器,形似笙而稍大,簧管数亦较多,《宋书·乐志》中记载“宫管在中央,三十六簧曰竽”,原36管,后减至22管,竽这种乐器跟同类型的笙非常相似,早期拥有36根管,而经过历史的发展,减少到了22根管,与笙的主要区别在于体积大小和簧管的数量。
竽簧管数量较多,采用36簧的设计与制作,这也意味着竽比笙的制作工艺要求高,对演奏者演奏水平的要求也比笙高。
竽在战国至汉代曾广泛流传,在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竽有22根竹管,分为前后两排,每排为11根,前后呈对称分布,插在竽斗上,用2~5道竹筛加以固定,竽斗、竽嘴皆为木制,采用大漆工艺,将漆涂在竽斗、竽嘴以及竽苗上。
通高78厘米,用直径约0.8厘米的竹管制作而成。
[关键词]消失;原因;制作;“汉竽”;乐器[中图分类号]J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11-0039-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孟红升.论“竽”消失的原因以及“汉竽”的成功复制[J].天工,2023(11):39-41.孟红升 西安外事学院论“竽”消失的原因以及“汉竽”的成功复制作者简介:孟红升(1993—),男,汉族,河北任丘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艺术学。
一、引言竽和笙的演奏方法、发音原理以及制作方法极其相似。
作为同类型乐器,在我国历史上并存维持了很长一段时期,在战国至汉代为发展的巅峰时期,史书《战国策·齐一》中提道:“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在当时,临淄是一个有数万户居民的城池,据说人人都会吹竽。
《韩非子》中介绍了当时在乐队合奏中竽的重要作用:“竽者也,五声之长也,故竽先,则钟、瑟皆随,竽唱,则诸乐皆和。
”意思是竽是众多乐器中的领头,竽先吹奏起来后,钟、瑟都会接着随之演奏。
竽先吹出音乐,各种乐器都会来附和,以此来说明在重大的合奏以及礼乐中竽的重要作用。
从这些历史典故中可以看出,其实竽这种乐器更加适合宫廷音乐以及大编制乐队来进行演奏。
东汉时期马王堆汉墓的文化特色分析

东汉时期马王堆汉墓的文化特色分析东汉时期马王堆汉墓是中国墓葬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代表。
据考证,该墓葬是东汉初年一位未知官员与夫人的合葬墓,由于地势平坦,长年湿润,气候适宜,地下水位高,墓主人选择在此处安了家,用以长眠。
该墓葬面积达到46.5平方米,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地下宫殿。
马王堆汉墓在发掘中被认为是中国墓葬史上文化艺术最丰富、最精美的例子之一,它不仅充分展现了当时中国的文化风貌,也为后来的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墓室中的陪葬品及其文化特色在墓主人的殇室内,文物专家们发现了大量的陪葬品,包括织锦袍、锦裙、马匹鞍具、玉佩、铜镜、铜炉、美玉珠宝、乐器、图书、印章、画像等,无一不彰显了当时中国的盛世文化。
特别是墓主人的佩戴品,足见其身份尊贵。
其中,拥有1.5千克重的精美金印和一枚直径13.3厘米重达1.75千克的大型“玉环子”最为罕见。
马王堆汉墓所出土的文物特色不仅在于其数量之多,更在于它们所携带的文化属性以及艺术价值可以做到“千姿百态,各具特色”。
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出土的“三套对联”。
这三副对联书法技巧精湛,文章意境高远深邃,一副是“左旋晓钮”,一副是“书道颠峰”,一副是“秀雅出尘”,都是文极印信各领风骚的代表之作。
此外,马王堆汉墓随葬的乐器种类丰富,从一个不紊的造型、整体设计上,反映了中国古代音乐的丰富和多样性。
令人惊叹的是,汉代的乐器在整体设计上已经提高到了巨大的创新高度,例如:龚琴就是一个完美的结合了琵琶、箜篌等乐器音色的创新型乐器,从整体上提高了音乐创作的灵活性和创新性;自地下出土的“萨克斯风”使人们不仅将广义上的管乐器界生动地转成为具体的文物证据,也为后世的乐器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突破口。
对于马王堆汉墓文物的研究还出现一个世界知名学术争议,即“钦定”和“鸫凤浦”的争议。
1972年,中国古代文化学者吕忠梅先生在马王堆又发现了一张木简,是一篇仿效《庄子》中二十六篇结构写成的天文地理工作笔记。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竹制横吹乐管器名三考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竹制横吹乐管器名三考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对保存完好的竹制横吹乐管,这
两支乐管是当时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竹制横吹乐管(其后在1978年才出土了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篪”乐器),该乐管的出土对于研究诸如中国竹制吹管乐器(如,横笛)的形制、起源及演变进程等问题的学术影响与意义,不言而喻。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音乐学界众多学者纷纷展开对这种乐器的研究,并得出结论认为该乐器的器名应为“篴”,究其原由是出土遗册中有“篴”字样,因而延续数千年的古“篴”竖吹的说法被轻易否定了,——“篴”乐器竟是横吹、竖吹之统称。
本着事实求是的态度,笔者认真的查阅了相关的研究文献与出土的“遗册”资料,却发现出土“遗册”的竹简中并无所谓“篴”字,因而马王堆横吹乐管的“篴”名应重新考定。
基于此,本文拟分为三章,就马王堆横吹乐管的定名问题做一考探,以求教大方。
本文的第一章“篴”名考疑,对马王堆横吹乐管为“篴”提出质疑,并结合马王堆出土“遗册”研究,发现出土“遗册”并无“篴”字,因而依此为证据,推论马王堆出土横吹乐管为“篴”说实属谬说;第二章“笛”名考辩,笔者结合文资料记载,分析认为有学者以“笛”或汉代“横笛”等来命名马王堆横吹乐管的现象,都是受现代的横吹“笛”的概念的影响,而汉时所谓的“笛”则是竖吹的乐器,故不能以“笛”来名之;第三章“篪”名考实,结合中国古代文献的记载认真梳理有关“篪”乐器的相关的考证与史书记述,并认为早在西周时期就已有的“篪”乐器应是一种横吹的单管吹奏乐器的统称,是中国横吹笛乐器的祖制,同时把湖北曾侯乙墓出土横吹“篪”乐器与马王堆横吹乐管进行类比,并认为这两种乐管是同一类的横吹乐器,都应属于这一横吹乐器“篪”的一种,马王堆横吹乐管的器
名应是“篪”,该“篪”乐器是中国横吹笛类乐器之祖庭。
长沙马王堆古笛的复制研究

背孔功 用特殊 , 属 于音 乐性能极高的实用乐器, 这 对进一步研 究古 乐器有重要 意义。
[ 关键词] 音 乐考 古; 乐器 ; 马王堆 ; 古笛; 复制研 究
( 中图分类号] J 6 0 9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0 0 9 — 4 7 3 3 ( 2 0 1 3 ) 0 6 — 0 0 5 6 — 0 3
一
、
马 王堆古笛 研 究概 述
长 沙 马 王 堆 古 笛 从 发现 至 今 的 几 十 年 , 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有
侧管 壁 上开六个 圆形或椭 圆形 音孔 , 后 侧 管 壁 上 开 一个 圆形 背 孔 。 因 其 吹 孔 与 音 孔 不 在 同 一 平 面 , 相错约 9 0 。 , 按 照 乐 器 结 构 及 参 考 湖 北 省 曾
V0 1 . 3 3 No . 6, 2 01 3
长 沙 马 王 堆 古 笛 的 复 制 研 究
王 青
( 泉 州师范 学院 音 乐与舞 蹈 学院 , 福建 泉 州 3 6 2 0 0 0 )
[ 摘
要] 如 果对 长 沙马 王 堆 出土 古 笛 复制 实验 , 就会发现 : 该 乐器发音灵敏 、 音质优 美、 调音 方式独特 ,
工 艺上 较 为 先 进 , 由于指孑 L 数 目的 增 加 及 其 直 径 的扩大 , 性能上 d 三 有 不 小 的 提 高 J 。 马 王 堆 二 支
号和三 号墓 出土竽 、 瑟、 琴、 钟 、 磬 、 铃等 乐器及
乐 器 明器 1 4种 4 5件 之 多 , 其 中 三 号 墓 出 土 了 保 存 完 好 的 笛 两 支 。 马 王 堆 出 土 的竹 笛 , 这 是 迄 今
马王堆汉墓竹简解读

马王堆汉墓竹简解读马王堆汉墓竹简是指中国湖北省襄阳市马山县境内发掘出来的一批西汉时期传世竹简。
这批竹简是中国考古史上的重要发现,在汉代文化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马王堆汉墓竹简的解读和相关参考内容的介绍。
马王堆汉墓竹简的背景:马王堆汉墓是西汉时期的一个贵族墓葬,距今大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1972年和1973年期间发掘工作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竹简。
这些竹简经过保护和研究后,被认为是汉代贵族墓葬中最为重要的文物之一。
马王堆汉墓竹简的内容:马王堆汉墓竹简涵盖了各个领域的内容,包括文学、历史、经济、宗教、医学等。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文学作品,如《徐书》、《江都赋》、《乘舆赋》等。
这些文学作品的发现丰富了我们对于汉代文学的了解,揭示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马王堆汉墓竹简的研究意义:马王堆汉墓竹简的发现对于研究汉代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们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帮助我们了解西汉时期社会的各个方面,如政治、经济、文化等。
其次,这些竹简的出土也确认了我国古代文学的辉煌历史,对于文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另外,竹简中还包含了不少医学内容,有助于了解古代医学的发展和医疗技术。
马王堆汉墓竹简的相关参考内容:1.《马王堆汉墓竹简》(刘文先著):这本书详细介绍了马王堆汉墓竹简的发现、保护和研究过程,并简要解读了其中一些重要的文学作品。
2.《马王堆汉墓竹简研究》(周刚著):该书系统梳理了马王堆汉墓竹简的内容和类别,并从文献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多个角度进行解读。
3.《马王堆汉墓竹简的文献学研究》(李征宇著):这本书聚焦于竹简的文献学研究,深入探讨了竹简的起源、用途、保存状况以及对古代文献学的影响。
4.《马王堆竹简与文化研究》(何兆熊著):这本书关注马王堆竹简对于文化研究的影响,并结合其他汉代文化遗存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和探讨。
综上所述,马王堆汉墓竹简是中国考古史上的重要发现,对于研究汉代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竹简的解读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并丰富我们对于汉代文学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 , 重 要 的 是 面 板 的 发 音 得 到 良好 反 射 和 回 响 。长 沙 更 马王堆 汉 墓 中出土 的黑 漆七 弦琴 , 是上 桐 下梓取 材 。 正 长 8 4公 分 , 板 长 5 2. 底 1公 分 , 宽 尾 窄 , 圆 底 平 , 头 面 全
身 彩 以 黑 漆 。面 部 跟 底 部 各 有 一 个 T 形 槽 , 起 来 形 成 合
和 隐 士 。 特 殊 的 身 份 使 得 琴 乐在 整 个 中 国 音 乐结 构 中
属 于 具 有 高 度 文 化 属 性 的 一 种 音 乐 形 式 , 古 琴 音 域 宽 广 , 色 深 沉 , 音 悠 远 , 蕴 含 着 丰 富 而 深 刻 的 文 化 音 余 它 内涵 , 与其 他 思 想和 艺 术 形式 相 互渗 透 , 相 辉 映 , 并 交 所 谓 “ 、 、 、 ” 在 中 华 传 统 文 化 中 占 有 举 足 轻 重 琴 棋 书 画 ,
气 氛 的钟 、 是 不 能 与 之 相 比 的 。 《 帝 书 》 载 , 本 磬 据 黄 记 瑟
i _
马 相 如 原 本 家 境 贫 寒 , 徒 有 四 壁 , 但 他 的 诗 赋 极 有 名
来是 5 0弦 的 , 一 次 , 帝 命 素 女 鼓 瑟 奏 一 支 忧 伤 的 曲 有 泰 子 , 女 鼓瑟 时情 之所至 , 泣 不止 , 泰 帝也 劝说 不住, 素 悲 连
泰 帝便破 5 0弦 瑟 为 2 5弦 的 瑟 ,可 见 瑟 的 音 乐表 现 力 是 十 分 强 的 。 到 了 西 汉 瑟 无 论 在 制 作 上 还 是 在 演 奏 上
都 达 到 了 一 个 高 峰 ,西 汉 的 著 述 中 形 容 弹 瑟 的双 手 在
气 , 王 慕名 请 他 作赋 , 如 写 了一篇 《 玉 赋 》 赠 。 梁 相 如 相 此 赋 词 藻 瑰 丽 , 韵 非 凡 , 王 极 为 高 兴 , 以 自 己 收 气 梁 就 藏 的 “ 绮 ” 回赠 。“ 绮 ” 一 把 传 世 名 琴 , 内有 铭 绿 琴 绿 是 琴
谱 》 所 述 , 中 清 ” 琴 弦 最 佳 , 因 为 其 音 色 最 为 细 腻 清 “
脆。
样 悠 久 , 百 年 来 “ 琴 ” 直 是 中 国 古 代 文 人 、 大 千 古 一 土
夫阶 层 手 中爱 不释 手 的器 物 , 尊 为 “ 乐之 父 ” “ 被 国 、 圣
人之 器 ” 它在 中国 乐器 里最 富 有代 表 , , 征 着 皇权 , 性 象
一
物 资 料 。其 中 长 沙 马 王 堆 汉 墓 出 土 的 乐器 , 中 国 迄 今 是 最 古 老 的 乐器 之 一 , 者 就 此 做 点 粗 浅 探 讨 。 笔
一
、
长 沙 马 王堆 汉墓 出土 的 乐 器概 述
个共 Ⅱ 乌箱 , 面 有 七 条 弦 痕 , 身 也 有 部 分 磨 损 , 琴 琴 可
羁至壤派蒸
幕器滤
● 吴 小 燕
口
王堆位 于湖 南省 长沙 市东 郊 , 市 中心 四公里 , 距 汉 代 时 这 里 是 长 沙 国 首 府 临 湘 县 所 在 地 。 因 讹 传 五
代 十 国 时 楚 王 马 殷 的 墓 地 即 在 此 地 , 名 马 王 堆 。七 十 故 年 代 国 务 院 批 ; 发 掘 马 王 堆 汉 墓 , 号 墓 主 辛 追 , 西 隹 一 是 汉 长 沙 国 丞 相 利 苍 之 妻 : 二 号 墓 是 长 沙 国 丞 相 口 侯 利 苍 , 号 墓 是 利 苍 之 子 : 座 墓 葬 共 出 土 了 3 0 多 件 三 三 00 珍 贵 文 物 , 些 文 物 的 出 土 不 仅 为 研 究 西 汉 历 史 、 化 这 文 和 社 会 生 活 等 方 面 , 供 了宝 贵 的 资 料 , 为 研 究 西 汉 提 还 初 期 手 工 业 和 科 学 技 术 的 发 展 ,提 供 了极 为 重 要 的 实 梓 木 则 纹 理 紧 密 、 硬 而 沉 重 , 仅 使 琴 体 牢 固 不 易 变 坚 不
一
缸 内, 以使 丝 弦 不 会 再 松 散 。 一 段 时 间 后 取 出 晾 干 , 然
后 截 成 合 适 的 长 度 。丝 弦 共 有 三 种 规 格 , 太 古 ” 标 ; “ 为 隹 弦 , 中 清 ” 细 , 加 重 ” 粗 且 弦 外 缠 丝 。按 《 古 斋 琴 “ 最 “ 最 与
的 地 位 。 到 了 汉 代 文 人 爱 琴 解 音 , 气 已 很 盛 , 说 司 风 传
( ) , 国 原 始 的 弹 拨 丝 弦 乐器 , 汉 以 后 , 、 二 瑟 中 秦 钟 磬 在 乐 队 中 的 重 要 地 位 逐 渐 为 竿 、 代 替 。 竽 和 瑟 可 以 瑟
演 奏 旋 律 性 强 和 比较 快 速 的 乐 曲 ,擅 长 பைடு நூலகம் 托 庄 严 肃 穆
完 好 。 有 琴 1件 , 2件 , 2件 , 2件 , 律 1套 和 瑟 竽 箫 竽 竽律 管一套 共 1 2支 , 管 分 别 标 明 汉 初 的 律 名 。 同 时 律 还 出 土 了 一 套 木 制 彩 绘 乐 俑 , 由 五 人 组 成 展 示 着 演 奏
状态 。 ( ) , 拨 乐器 , 于 独奏 、 箫 合奏 或琴 歌 , ~ 琴 弹 用 琴 是 中 国 最 古 老 的 乐 器 之 一 。 古 琴 的 历 史 几 -  ̄ 中 华 文 明 T D , -
见 这 琴 是 墓 主 人 生 前 的 实 用 物 。跟 后 世 的 琴 相 比 , 此 则
长 沙 马 王 堆 汉 墓 出 土 的 乐 器 一 共 8件 , 基 本 保 存
琴特 点是 没有徽 位 , 底 板 可 以活动 , 部 是 实 心木做 面 尾
成 , 制 作 简 朴 特 殊 。 传 统 的 琴 弦 为 丝 弦 , 将 规 定 数 其 是 目 的 丝 线 扭 成 一 股 , 然 后 绕 在 框 架 上 浸 入 装 有 弦 胶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