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研究趋向之批判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摘要】20世纪以来,随着国际交往的频繁,国内的各种矛盾因素的影响,人类对自身的研究兴趣也更加的浓厚,文化问题便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新文化运动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新文化运动作为中国近代的一次大的文化革命,它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宗教信仰、礼仪政治、语言文字等等方面,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传统文化;批判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开始的。
主要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
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高树民主和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旗帜,向封建主义展开了猛烈的进攻。
这次运动的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反对封建专制和伦理道德,要求平等自由,个性解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提倡科学,反对尊孔复古思想和偶像崇拜,反对迷信鬼神,要求以理性与科学判断一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和文言文,开展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
[i]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是多方面,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对中国传统宗教信仰文化的批判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宗教信仰和偶像崇拜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反对偶像崇拜和封建迷信。
然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信仰和崇拜的习俗。
首先,是对上帝的崇拜、鬼魂的崇拜、祖先的崇拜。
其次,是占卜和前兆迷信的信仰。
再次,是对道教的信仰,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又对佛教的信仰等等。
陈独秀在《警告青年》中说:“我有手足,自谋温饱;我有口舌,自陈好恶;我有心思,自崇所信;绝不认他人之越俎,亦不应主我而奴他人;盖自认为独立自主之人格以上,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
”同时还说:“科学者何?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
想象者何?既超脱客观之现象,复抛弃主观之理性,凭空构造,有假定而无实证,不可以人间已有之智灵,明其理由,道其法则者也。
传统文化问题(中国传统文化问题)

传统文化问题(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今天给各位分享传统文化问题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国传统文化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传统文化存在哪些问题2、中华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3、传统文化面临的问题4、传统文化的发展存在哪些问题?传统文化存在哪些问题1、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首先,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是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
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因为他是长期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同时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这是因为传统文化在影响现代的同时,也在新时代的氛围中蜕变。
因此,传统文化离我们并不遥远,黑格尔说:“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它所接受过来的忠实的保存着,然后毫不改变的保持着并传给后代。
它也不像自然的过程那样,在它的形态和形式的无限变化与活动里,永远保持其原始规律,没有进步。
”所以,传统文化就传承而言,强调的是文化本源及沿着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增长的人文精神总和,它不等于古代文化,不等于复古,现代文化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是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升华。
2、中国传统文化的利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观念或固有传统,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为的最高准则,在历史上起了推动作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是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或者说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传统文化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感染熏陶了大多数人的思想,维系着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而在文化系统中,伦理道德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是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秩序的深层设计。
在长期的发展中,经过批判扬弃,创造发展,传统文化的智慧对人类社会的价值提升仍具有普遍意义和时代意义,是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
但同时也因为这些固有的观念与传统,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在行为方式上形成一种难以移易的习惯,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近代化,文化日益凸显保守性,这种守旧的性格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明的脚步,所以,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时代性、普遍性等多种特性交错并存的统一体,他的利弊只体现在它的某个层面,并非绝对。
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究

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究高二版①高延涛②河南荥阳市实验高中,河南郑州 454100一、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存在于我们生活中)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建筑的继承、传统文艺的继承、传统思想的继承。
二、传统文化的特征A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C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三、传统文化的本质(任何文化本质都一样)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四、传统文化的作用或影响具有两重性: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五、传统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任何文化都一样)A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B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从微观上看)C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从宏观上看)六、传统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任何文化都一样)A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从影响的过程来看)着眼点1:从所处文化氛围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
着眼点2:从参加文化活动过程来看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结果。
因此,要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B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从影响的效果来看)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上,都是深远持久的。
七、传统文化交流传播的途径(任何文化都一样)A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B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八、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传播的重要手段:大众传媒A出现的标志:印刷媒体的推广。
如何看待五四新文学倡导者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

如何看待五四新文学倡导者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五四时期是一个充满激情与创造的时期,新文化运动充分反映了这个时期的特征,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它的兴起掀起了一股文学革命的浪潮。
新文化运动是促使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革命性运动,作为标志其开始的杂志《新青年》更是一份在中国现代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杂志,1915年9月《新青年》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陈独秀号召青年应该告别旧的观念而树立新的观念。
即要做“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隐退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新一代青年。
从这些号令中,我们可以发现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有着非常明显的冲突。
《新青年》大力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主张要从西方请进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这是《新青年》杂志认为使古旧中国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在这些知识分子们看来,只有打倒束缚国民精神的传统文化和封建专制主义,社会才有希望,才能革新,秉着“我们因为要创造新时代、新社会生活进步所需要的文学、道德,便不得不抛弃因袭的文学、道德中不适用的部分。
”的思想,文学革命于1917年发生,它的最初“发声”是1917年一月《新青年》上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胡适提出了八项主张,认为文章应从八项入手,即:“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模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词套曲;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胡适还主张书面语与口头语要接近,认为白话文学为正宗,这是“五四”文学革命“发难”的信号,也是文学革命的第一篇宣言。
1917年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出了“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立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立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立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现代批判视域中的传统文化问题

现代批判视域中的传统文化问题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从原始儒道的角度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身位问题首先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有一个了解。
人们已经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中国传统文化或元典文化是一种自足的、圆形的文化,欠缺某种向外超越的维度,没有对无限的神秘向往。
或者说,中国元典文化在一种有限中体会无限,天人不分,有无不隔;这种文化基本没有个人独立的意识,人们更愿意属于一个自然的、神圣的整体。
比如,原始儒家是一种中庸文化,中庸即是合宜、时中,不偏不倚,就是一种行为的情境化。
在特定的情境中,人总能保持行为的恰如其分和周到。
因此,中庸是一种圆德。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
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而用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在目的上,中庸不是向外的追求,而是返身回到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
原始儒家要达到的是一种无需外求、无需超越的大同世界,即所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实质上就是一个内敛的圆,在圆内人们在一种具体的细节中相互谐调一致。
儒家最终要创造的那个未来的大同世界,却是对三代之治的恢复,即在时间是不是指向前面,而是向后回旋。
那是一个“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巍巍乎!民无能名焉。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圣人,仁人,君子,小人各安其位,如同天行四时,无声无息,循环往复,原始道家也是无超越的自足文化。
老子开始了以无为本的恒道思考,似乎直接针对原始儒家,儒家那里区分“仁人、君子、小人”、“人、民”,总之人有差等的,不仅地位不同,而且有先知后知以及有知无知之分。
圣人、君子是团体的精神核心,他们的行为代表了天道在人间的存在,把美学的、道德的、理性的意义引入到各种具体的语境之中。
对儒家来说,不同层次的人、不同层次的语境构成了与天道相应的秩序。
老子认为人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

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倾向:一是国粹派,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切都好,应该全盘肯定,并且不允许人们对之有任何怀疑与批判,否则就是数典忘祖,崇洋媚外;二是西化派,采取虚无主义或取消主义的态度,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把它们统统斥为“封建、迷信、落后”乃至“反动”的东西,把近代中国的贫弱、落后等问题都归咎于传统文化,主张完全抛弃中华传统文化而全盘西化。
1.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 具体地说: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
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社会和谐”、“天下统一”的社会理想;等等,都是很容易转化为新的时代精神的。
3. 对有些内容可抛弃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
如可以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转化古代的民本思想。
又如,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思想,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4. 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
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
中国的传统,必须批判解读

中国的传统,必须批判中国的传统的确是个具有太多不利于中国人今后生存的有害的糟粕的传统。
中国传统的精华基本上集中于孔子、老子两家的道统;中国的政统在当今世界形势之下,决难有精华可言;中国的学统在西学突飞猛进的今天也只能大多是糟粕,中国的“国学”首先应该是“国故批判学”,其次也应是全面地重建中国现代真正的国学,因为古代其实无“学”,或惟一只有中医中药学。
现在中国媒体,乃至网上,谈传统、谈国学之风特别兴盛,甚至愈谈愈邪乎。
索性叫嚣“传统只有精华,没有糟粕”,而蛰伏了多年的“国学家”们更是乔装打扮,又要登台演戏了。
一些人打起了“文化保守主义”的旗帜,宣扬“读经运动”,某些人甚至自奉“大儒”,俨然新的一代帝王之师,又想当钓大鱼的“姜太公”了。
实则言之,无非都是欺世盗名之徒的恶俗表演罢了。
什么是传统?如果把社会、国家、民族比喻为一棵树,传统就是树根;如果把社会、国家、民族比喻为一个人,传统就是他的基因;如果把社会、国家、民族比喻为人的脑袋,传统就是他的思维方式、习惯,等等。
然而树蔫了,人病了,脑袋错乱了,社会(国家、民族)发展停滞了,传统将如何?中国是个号称有五千年悠久历史传统的文明古国。
事实上,五千年来,尤其近两千多年来,中国一直都是在完全继承传统(也即完全复古主义)的态势下过来的,从来都没有人怀疑传统,也没有人敢于怀疑传统。
只是到了上个世纪初,特别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中,才有人提出打倒传统的口号,其具体形式是“打倒孔家店”。
从此,近一个世纪以来,传统都处于被打倒之列。
所谓打倒“封、资、修”,“封”即是第一个要被打倒的“传统”的别名——封建主义。
显然可见,中国的“传统”,从来就是被当作浑然的一个整体看待的东西。
五千年来,其中至少有四千九百年,中国的传统是被浑然一体地继承着,只是到了近一百年,它又被浑然一体地打倒。
今天又有人称,传统只有精华,没有糟粕。
其意显然,即又想浑然一体地把传统再完全继承下去了。
古代中国的文艺批判思路

古代中国的文艺批判思路文艺批判在古代中国就已经存在了,它是一种对文艺作品的评判、审美和修辞的活动。
在古代,文艺批判的主要目的是指导文人的创作和加深人们的审美教育。
古代中国文艺批判的思路主要包括对文学艺术的内在价值的评判、对文学艺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探究和对主体性的挖掘等。
一、对文学艺术的内在价值的评判古代中国对文学艺术的内在价值评判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从审美角度出发的对作品的评判;二是从思想内容和形式两个不同方面的对作品的评判。
从审美角度出发的对作品的评判,主要是针对作品的表现形式进行调查和评估。
在古代中国,这种评判常常从作品的诗意、文意等角度出发,来评价一部文学作品是否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从思想内容和形式两个不同方面的对作品的评判,本质上是对作品的主题和内在意义进行探究。
古代中,文学作品常常不仅是一种美学,而且还是作为一种思想、人类生命的反映。
因此,对于一篇文章来说,如果只注重宋词、唐诗这些对文学形式的高度要求,却忽略了其内在的思想交流,那么它的意义可能并不那么重要。
二、对文学艺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探究文学艺术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古代中国的文学批判也不仅仅是停留在文学本身的评判,有时候还会关注文学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古代文学批判主要关注的问题是,文学作品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社会对文学的影响。
在古代,有关文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的批判主要关注作品中呈现出的人性和社会存在。
对于古代文学作品,它的作者总是试图通过作品展现出一种道德、情感、思想的价值观。
因此,这些文学作品被视为社会语言,通过它人们可以感受社会、历史和生命的情感和意义。
在社会作用方面,古代文学批判主要围绕作品对人的影响展开。
比如,对于诗经集体的讨论中经常提到的“食其人口”等问题,就主要关注了古代文学作品对人性的造成的影响。
又比如《论语》、《孟子》中的教育思想,就是古代中国文艺批判中思考和探讨文学作品对社会教育的影响。
三、对主体性的挖掘古代中文学作品中最为重要的是主体性思想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