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 选择性必修2 群落的主要类型 群落的演替 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教学设计第2册 第2章 第3节 群落的演替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教学设计第2册 第2章 第3节 群落的演替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1.教学背景分析在课标中,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指出需构建的次位概念是“阐明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演替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2.教学设计2.1教学目标(1)通过弃耕农田与裸岩演替的实例分析,运用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阐明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演替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生命观念)(2)通过实例探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认同可持续发展观。

(社会责任)2.2.教学过程导入环节:呈现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的退耕还林成果的对比图片,并对其成果进行简单介绍,提问:对此你能提出哪些你感兴趣的有价值的问题呢?提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退耕还林背后的科学规律是什么?感知概念:子问题1:弃耕的农田上群落会有什么变化?呈现弃耕农田上演替的不同阶段的真实图片,学生提出猜想,对这些图片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序。

提问:真的是按照我们排序的顺序进行的吗?呈现一个弃耕农田的演替和植物种数的变化的真实数据。

学生分析数据,证明或证伪自己的猜想。

思考与分析: 1.由草本阶段演替为灌木阶段时,新出现的生物从何而来?2.草本植物被灌木取代了吗,为什么?3. 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草本植物和灌木吗?4.在不同阶段,动物也会有变化吗,为什么?有何证据?根据该案例,因此“群落演替”的含义。

设计意图:突破学习难点——群落演替机理中的优势种取代。

子问题2:光裸的岩地上群落会有什么变化?介绍课本问题探讨中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后群落演替的案例,呈现演替不同阶段的示意图和真实图片。

思考与分析:1.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是地衣呢?2.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3.地衣阶段之后能直接跳过苔藓阶段,发展为草本植物阶段吗?设计意图:突破学习难点——群落演替机理中的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

建构概念:子问题3:裸岩上的演替与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有什么不同点与相同点?列表比较两者在起始条件、阶段、演替速度等方面的不同点以及演替方向的相同点。

2.2群落及其演替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2.2群落及其演替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5.结合实例,说明如何应用群落生态学原理进行生态修复和保护。
答案:应用群落生态学原理进行生态修复和保护的方法包括:恢复本土物种、控制入侵物种、构建适宜的生态结构等。
补充说明:学生可以通过具体实例,如某地区退耕还林、湿地恢复等生态修复项目,来说明如何应用群落生态学原理。例如,在退耕还林项目中,选择适宜的本土植物种类进行植被恢复,以构建稳定的生物群落。
板书设计
一、群落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1.定义:由多种生物种群组成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生物群体
2.基本特征:
-物种组成:群落中存在的各种生物种类
-种群密度: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生物个体数量
-物种多样性:群落中物种的丰富程度和均匀程度
-空间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生态位: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
2.学生活动:观察实例,分析物种多样性对群落抵抗力和恢复力的影响。
3.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结合实例,探讨如何保护和提高群落中的物种多样性。
四、课堂小结
1.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群落演替的机制、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的关系,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案例分析中。
2.学生反馈:请同学们谈谈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疑问。
(2)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了解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过程。
(3)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分析,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有哪些不同之处?(引导学生从演替速度、物种替代等方面回答)
三、实例分析
1.教师展示:通过多媒体展示群落演替的实例,如草原、森林等群落的演替过程。
2.学生活动:观察实例,分析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的变化。
二、群落的空间结构
1.水平结构:群落中物种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格局
2.垂直结构:群落中不同物种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表现为不同层次的生态位分化

(新教材)高中生物2.2群落的主要类型教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新教材)高中生物2.2群落的主要类型教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2.2 群落的主要类型教案课题教材分析本节是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中第二单元《群落及其演替》中的第二节内容,课标中本部分对应的具体内容标准是:即“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属于能力层面的“模仿”水平和知识层面的“理解”水平。

本节是在学习《群落的结构》的基础上对种群的进一步认识。

学生对数学应用生物学已经比较熟悉,但对于群落的种类,群落中的环境、生物特征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学习目标:1.阐述群落的主要类型及影响因素。

2.分析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该群落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分布特点。

核心素养:1.生命观念:阐述群落的主要类型及影响因素,基于不同类型群落与其环境关系的分析形成结构与功能观。

2.科学探究:通过比较不同生物群落中生物的主要特征,分析生物具有与群落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探究生物群落的适应性。

3.科学思维:体会不同群落中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过程,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4.社会责任:基于人类活动对群落结构和类型的影响,减少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

重点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

难点群落中生物的适应性。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展示教材P33“问题探讨”,创设三江源地区“环境恶化进行保护环境好转”的情境,提出贯穿整节课的两个问题。

1.三江源地区森林、草原及其退化形成的荒漠在群落外貌和群落结构上有什么不同?2.为什么不在退化形成的荒漠上植树造林呢?师生一起总结回答。

教师活动:观察一个群落,首先看到的是群思考问题。

1.提示:森林群落中树木繁茂,动植物多样性高,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垂直分层明显。

草原群落中草本植物数量多,动植物种类比森林群落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垂直结构不发达但水平结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多样性的基本功能。

在海洋中,数量众多的微小浮游植物,浅海区生长的大型藻类(如海带、裙带菜等),以及种类繁多的动物,它们共同构成海洋生物群落。

2.2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2.2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2.2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一、教学内容本章节内容来自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教材的第2.2节群落的演替。

该部分主要包括群落演替的基本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及特点、群落演替的过程和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群落演替的基本概念: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群落演替的定义,理解群落演替与物种演替的区别。

2. 掌握群落演替的类型: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类型的演替案例,使学生能够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并了解它们的特征。

3. 分析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通过分析不同环境条件对演替过程的影响,使学生能够理解影响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如生物因素(生物干扰)和非生物因素(光照、水分、温度等)。

4. 应用群落演替的概念和原理: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运用群落演替的知识解释自然界的现象,如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5. 提高学生对群落演替的兴趣和认识:通过观察和讨论演替案例,使学生对群落演替的过程和意义产生兴趣,并提高他们对生态演替重要性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理解群落演替的基本概念重点解析:群落演替是指在一个特定区域内,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和功能的变化过程。

学生需要通过实例分析,掌握群落演替的定义,并理解群落演替与物种演替的区别。

例如,学生可以观察一块荒地的演替过程,分析其从无到有的变化,从而理解群落演替的基本概念。

2. 教学重点:掌握群落演替的类型重点解析:群落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全新的、未曾被生物占据的生态环境中,生物群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次生演替是指在一个曾经被生物占据,但由于某种原因(如火灾、洪水等)而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中,生物群落的恢复和发展过程。

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类型的演替案例,掌握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及特点。

3. 教学重点:分析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重点解析: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新教材)高中生物2.3群落的演替教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新教材)高中生物2.3群落的演替教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2.3 群落的演替教案(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对比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如在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2.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辨析对比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及实例,比较二者的区别。

完成表格三、群落演替的原因任务4: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及实例分析问题:群落最终演替到什么阶段,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1.内部因素(决定性因素)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人类活动等如种内关系、种间关系(演替的催化剂),生物入侵等。

(1)群落的外界环境的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力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2)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因此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因素。

这些因素常常处于变化的过程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得以维持,不适应的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因此,群落就不断地演替。

无论裸岩上的群落演替,还是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最终都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思考•讨论: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及实例分析】┋资料1┋我国的黄土高原历史上曾郁郁葱葱,从东南到西北,依次分布着温带落叶阔叶林、疏林灌丛草原、温带草原等。

然而,现在的黄土高原上,森林和草原的覆盖率比历史上大幅下降,很多黄土丘陵呈光秃状态。

除了气候变化的因素,人类活动是导致这一地区出现濯濯童山的主要原因:自秦代以来,由于移民屯垦和大量砍伐森林,黄土高原的农业发展很快,环境却年复一年地遭到破坏,导致大片森林和草原消失。

┋资料2┋自20世纪60年代起,长江中游某湖泊进行了大规模的围湖造田,湖水面积缩减近50%。

对该湖泊多种生物的调查表明,水生植物、鱼类的物种丰富度下降,占优势的物种发生变化(详见p42页表)讨论1.上述资料中,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向什么方向进行?答案: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朝着物种丰富度降低、结构简单的方向进行。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人教版)讲义教案:群落的主要类型(含答案)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人教版)讲义教案:群落的主要类型(含答案)

群落的主要类型(答案在最后)[学习目标] 1.概述陆地生物群落的主要类型。

2.简述生物群落内的生物是如何与环境相适应的。

3.阐明群落中的生物彼此相适应,占据了不同的生态位,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

1.分类依据: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

2.陆地群落主要类型(1)荒漠生物群落①分布:极度干旱区,降水稀少且分布不均匀。

②群落结构:非常简单,物种少。

③生物的适应性特征: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

(2)草原生物群落①分布: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

②群落结构:相对简单,动植物的种类较少。

③生物的适应性特征:a.各种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b.动物大都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3)森林生物群落①分布: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

②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

③生物的适应性特征:a.植物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为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场所;b.动物多为树栖和攀缘生活。

3.群落中生物的适应性(1)生活在某一地区的物种能够形成群落,是因为它们都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

(2)适应生物环境:群落中不同种群之间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有机整体,从而维持种群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3)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

判断正误(1)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群落外貌和结构上都有不同特点()(2)荒漠中的植物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3)阴生植物的叶绿体比阳生植物大且颜色深,这与弱光条件下的生活相适应()(4)群落中的生物之间能和谐共处,是因为生态位的不同()答案(1)√(2)×(3)√(4)√任务:群落中生物的适应性1.在荒漠群落中生活的生物,具有哪些适应群落环境的共同特征?提示植物的叶不发达,以减少蒸腾作用;根很发达,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等。

动物表皮外有角质鳞片,蛋壳坚硬等。

2.在草原群落中生活的动植物又有哪些适应群落环境的共同特征呢?提示草原上植物的叶片比较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动物大都善于挖洞或快速奔跑。

2.3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2.3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③ 板书设计:
```
群落演替
1. 概念与分类
- 初生演替
- 次生演替
2. 原因
- 生物因素
- 非生物因素
- 人类活动
3. 过程与生态意义
- 结构与功能变化
- 系统稳定与多样性
```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通过层级和条目化的方式,突出重点知识点和关键句,便于学生抓住课程的核心内容,加深理解和记忆。
教学反思与改进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讲解群落演替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群落演替的过程和生态意义,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 实验法:设计相关的生态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群落演替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教学后,我将设计以下反思活动来评估教学效果和识别需要改进的地方:
1. 学生反馈:通过问卷调查或个别谈话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参与度和满意度。同时,收集学生对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意见和建议。
2. 作业分析: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了解他们在群落演替的理解和应用方面的不足。
3. 教学录像:录制自己的教学视频,回顾教学过程,观察自己的教学语言、教学方法和课堂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5. 增强生态保护意识,理解群落演替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为实际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支持。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知识掌握方面
1. 学生能够明确群落演替的定义,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2. 学生了解群落演替的原因,如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等。

2.3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2.3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2.3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来自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教材,具体章节为2.3“群落的演替”。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群落演替的类型、原因、过程及其规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群落演替的特点、群落演替的意义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群落演替的基本知识,掌握群落演替的规律,培养观察和分析自然界中生物群落演替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掌握群落演替的特点和规律。

例如,通过观察自然环境中的群落演替现象,学生能够分析不同类型演替的原因和过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分析群落演替的过程,理解演替规律。

例如,通过设计实验,探究不同环境条件下群落演替的速度和类型,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研究群落演替。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群落演替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培养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例如,通过学习群落演替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学生能够理解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群落演替的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1)群落演替的概念及其类型:学生需要理解群落演替的含义,并能够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例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初生演替通常发生在没有植被覆盖的裸地上,而次生演替则发生在原有植被被破坏的地上。

(2)群落演替的特点:学生需要掌握群落演替的特点,如有序性、不可逆性、阶段性和时间性。

例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群落演替是有序的,因为物种的更替遵循一定的规律。

(3)群落演替的过程:学生需要了解群落演替的过程,包括先锋物种的入侵、群落的稳定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群落的主要类型第3节群落的演替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1.分析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该群落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分布特点。

2.阐明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演替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生命观念—基于不同类型群落与其环境关系的分析形成结构与功能观;运用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分析群落的形成和演替。

社会责任—基于人类活动对群落结构和演替的影响,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认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必要性。

一、群落的主要类型(一)荒漠生物群落1.群落特点:沙砾裸露,植被极度稀疏。

分布在极度干旱区,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荒漠里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

2.生物特性:耐旱。

(1)植物有仙人掌属植物、骆驼刺属植物等。

仙人掌具有肥厚的肉质茎,叶呈针状,气孔在夜晚才开放;还有骆驼刺属植物,其植株才几厘米高,但根可长达15 m。

(2)动物主要是爬行类、啮齿目、鸟类和蝗虫等。

爬行动物蜥蜴和蛇的表皮外一般有角质鳞片,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蛋壳坚硬,能保护正在发育的胚胎;它们的体温是变化的。

(二)草原生物群落1.群落特征:主要是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

2.生物特性及类型(1)植物①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有的草原上有少量的灌木丛,乔木非常少见。

②草原上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

(2)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两栖类和水生动物非常少见。

(3)稀树干草原上,生长着伞形树冠状乔木,动物主要以斑马、长颈鹿和狮子为主。

(三)森林生物群落1.群落特点:树木繁茂、树冠遮天蔽日。

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

2.生物特性和类型(1)植物①类型:有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

②特点:阳生植物多居上层,能吸收比较强的阳光。

阴生植物的茎细长、叶薄,细胞壁薄,机械组织不发达,但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适应在弱光条件下生存。

(2)动物种类繁多,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如长臂猿、避役等。

(四)群落的分布特点1.森林、草原、荒漠,这些自然群落在陆地上的分布是有规律的,由东部向西部依次分布。

2.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群落外貌和结构上都有着不同的特点。

3.某地的群落类型,受水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大。

(1)生活在这一地区的物种能够形成群落,是因为它们都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

(2)群落中不同种群之间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有机整体,从而维持种群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3)在不同的森林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

二、群落的演替(一)演替的类型1.群落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类型(1)初生演替①概念: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②过程(以裸岩上发生的演替为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次生演替①概念: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②过程(以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为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小灌木→灌木丛→乔木。

(3)自然群落演替的共同点:都是从结构简单的群落发展为结构复杂的群落,群落中的物种数量和群落层次增多,土壤、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4)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①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②生物的迁入、迁出;③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④人类的活动。

(5)群落演替的结果最终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1.对下列人类活动进行归类①封山育林②砍伐森林③治理沙漠④填湖造地⑤捕杀动物⑥建立人工群落⑦管理草原合理的人类活动不合理的人类活动2.结果: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3.掌握演替规律的应用根据现有情况,预测群落的未来,从而正确掌握群落的动向,使之朝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

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1.原因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垦殖活动(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并且成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2.目的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措施: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

4.结果实现了我国从毁林毁草开荒到退耕还林还草的历史性转变,改变了过去“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局面。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形式排泄含氮废物,以适应缺乏水分的环境。

() 2.热带雨林中乔木往往有板状根,植物的芽无鳞片。

() 3.湿地生物群落中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

() 4.在退化林地上形成自然恢复林所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 5.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

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 6.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完全控制群落的演替。

() 提示:1.√ 2.√ 3.√ 4.√5.×从光裸的海底火山岩地演替成植被茂盛、风景优美的旅游岛属于初生演替。

6.×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使群落演替朝着不同于自然条件下的方向和速度进行,但也要遵照生态学规律。

群落演替1.群落演替两种类型的比较类型内容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原来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时间经历的时间长经历的时间短速度缓慢较快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裸岩上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2.群落演替的方向及变化方向简单→复杂→稳定复杂→简单→稳定实例大多数自然群落(环境条件适宜)受污染或破坏的群落能量变化增加并趋向于稳定减少并趋向于稳定物质变化生活联系:1.图1为某池塘群落的演替历程,图2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情况,据图回答:图1图2(1)图1中正确的演替进程是什么?其演替类型与火山喷发处所发生的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提示:丁→甲→丙→乙。

该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它与火山喷发处所发生的演替的区别在于起始条件不同。

(2)图2中甲、乙分别属于哪类演替类型?其中演替速度更快、历时更短的是甲还是乙?提示:甲属于初生演替,乙属于次生演替。

乙。

2.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说明理由。

提示:能找到这些植物。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1.(不定项)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在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C.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所用的时间短,原因是次生演替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D.初生演替很容易发展到森林阶段,次生演替很难发展到森林阶段AC[不管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群落内均有竞争现象,B错误;次生演替时虽然原有的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因此次生演替所用的时间短,C正确;不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只要气候等条件适宜,都能演替到森林阶段,D错误。

]2.某兴趣小组深入一块弃耕农田进行调查,记录演替过程中不同阶段优势植物和常见植物,结果如下表。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弃耕年数优势植物其他常见植物0~1 马唐草1 飞蓬草豚草2 紫菀豚草3 须芒草5~10 短叶松火炬松50~150 栎等硬木树山核桃A.在演替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物种,并取代原有的物种B.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复杂C.群落演替使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D.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木本植物阶段的演替比较缓慢A[在演替过程中是优势物种的取代,但并没有形成新的物种,是由其他地方传播来的,A错误;由题表可知,该演替过程为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复杂,B正确;群落演替中物种组成越来越复杂,使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C正确;由题表可知,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木本植物阶段的演替需要的时间较长,比较缓慢,D正确。

]有关群落演替的两点提醒(1)能否演替成森林阶段与演替的类型无关,不管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都可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

(2)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本质区别在于演替的起点不同,即是否具备土壤条件。

初生演替是在不具备土壤条件的地方进行的演替,而次生演替则是在具备土壤条件的地方进行的演替。

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1.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很大。

人类有目的、有意识进行的生产活动可以对其他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2.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1)砍伐森林、过度放牧、污水排入河流等活动,使群落向不良方向演替,不利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

(2)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活动,使群落朝着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应用实践:1.人类活动均加快了群落演替的速度,对吗?人类活动均使演替朝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对吗?提示:不对。

人类活动可能加快群落演替的速度,也可能延缓群落演替的速度。

不对。

例如长期以来,某地气候逐渐变得干旱,而人类活动使本地荒漠化加剧,此例中人类加快了演替的速度却并未改变演替的方向。

2.人类活动中,会有意或无意地将某个新物种引入到某一群落中。

试想外来物种的入侵会对群落演替有何影响?提示:在适宜的条件下,新物种会迅速成为优势种,破坏原有群落的稳定性,使生物多样性减少。

3.从防止草原群落的有害演替角度出发,你认为应如何合理利用草原?提示:在草原地区,应该科学地分析牧场的载畜量,做到合理放牧。

1.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的B.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C.农业生态系统必须依靠人力来维持,否则可能发生演替D.人类不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A[群落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的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而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2.(不定项)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过去的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现在黄沙满天,水土流失的现状是人类过度破坏群落结构导致群落退化的结果B.人类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通过植树等手段加速次生演替的步伐C我国颁布的《退耕还林条例》有利于群落演替的进行D.在沙漠上不能演替出稳定的群落ABC[群落的演替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进行的,如果人为因素破坏群落结构而且程度很大时群落就难以恢复,甚至退化;另一方面人类也可以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加速次生演替的速度,或改变演替的方向;我国颁布的《退耕还林条例》,能使群落尽快恢复并按自然演替规律进行,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沙漠地区也可演替成稳定的群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