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严复的用心良苦_500字
赞扬福建名人的作文

赞扬福建名人的作文篇一律按照这个风格写,那真的太无聊了,咱得写得有点特色,所以今儿就来说说福建的严复。
《严复:福建的智慧之星》严复啊,那可是福建的大名人。
咱先说他那外表,就是一副很有学问的样子,当然啦,人不可貌相,但严复是真有才华,从他的那张脸上好像就能看到智慧在闪闪发光呢。
有一次我去严复纪念馆,那里面展示了好多严复的东西。
我就看到他那些翻译的著作,密密麻麻的字,当时我就想,这家伙是咋把那些洋文翻译成这么通顺而且有深度的中文呢?我在那儿看了好久,就觉得严复肯定是个超级有耐心的人。
就好比我自己,让我翻译一小段话都费劲,不是这个词不会就是那个语法搞不懂,严复倒好,整本书都翻译得那么好。
像他翻译的《天演论》,里面那些个词藻,什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些话都太经典了。
就想象严复坐在桌前,点着那小油灯,一字一句地琢磨,把那些西方的思想文化翻译成咱们能看懂的中国话,感觉他就是一个文化的桥梁建筑师。
而且他不仅仅只是翻译,还把西方好多先进的理念给带到中国来了,这在以前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
他就像是黑暗里的一盏灯,一下子把很多新思想照亮在中国大地上。
他是福建的骄傲,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回过头去看,仍然值得敬仰的先辈。
他的智慧就像一颗星星,在福建的历史天空上闪耀,而且这光芒啊,还一直照着我们如今的路呢。
篇二《冰心:福建的文学精灵》冰心奶奶那可是名气响当当的。
她就像从福建的某个充满诗意的角落蹦出来的精灵一样。
我记得我第一次读冰心爱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时候。
那是一本有点旧的书,书页都有点发黄了。
我坐在老家院子里的大树下读,周围还有老母鸡咯咯咯地叫呢。
一打开书就被那温柔的文字吸进去了。
冰心奶奶写那些个小故事啊,就像是在给小孩子讲床边故事一样。
她描述孩子的童真,描写大自然的美,哎哟,那个细腻啊。
就好比她写一朵小花,她会仔细写到小花的颜色,是那种淡淡的粉,就像小姑娘害羞的脸蛋。
花瓣上还有细细的露珠,像小珍珠在上面滚。
而且也会写到小花的姿态,迎着风轻轻地摇,就像在跳舞。
严复的生平事迹

严复的生平事迹严复是中国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国家将他称为“放眼看世界”的开拓者。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严复的生平事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严复的生平事迹严复,出生在一八五四年的福建侯官县的一个中药世家的家庭中。
在严复十二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病逝。
当时正在学馆上学的严复中途辍学,放弃了旧时代的科举之路。
后来他进入到福建船政学堂进行驾驶学习,在一八七一年顺利毕业,是福建船政学堂的第一批学员。
在光绪三年二月,严复只身前往英国学习海军,期间结识中国派往英国的大臣郭嵩焘。
两年后学成回国,任职福建船政学堂的教习。
而后严复在光绪十六年获得候选道的官衔。
在甲午战争后,严复深深感受到国家陷入沉陷,留学过的他看过资本社会西方国家的好。
于是开始在报上发表一系列唤醒国家改革的文章,如《救亡决论》、《论世变之亟》等文章。
在一八九五年到一八九八年对赫胥写的《天演论》进行了翻译,更向国人喊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为激起消沉的世人。
而后严复又翻译了《原富》、《群己权界论》、《名学浅说》等文章,是中国史上第一个将西方文化引入中国的思想家和翻译家。
严复信达雅的故事严复最著名的思想主张是摘自他本人翻译的赫胥《天演论》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社会准则。
严复还是一个有名的翻译家,严复信达雅便是他的翻译之道。
严复信达雅也是他从《天演论》中摘出的。
《天演论》这本译作,不仅阐述了严复的思想主张,也提到了严复翻译时的翻译准则。
“信、达、雅”是严复在翻译生涯中总结出的金玉良言。
信字指的是相信原来的,不和本身的意思相违背,不过度夹杂译者个人的主观意识。
达字则是不过度依赖以及拘泥于本来文章的表达形式,只要达到文章意思通顺,有逻辑即可。
后人对雅字的解释有很多种看法,从字面上来说雅指的是译文时要选择词语较为得体的。
严复信达雅被后人成为是翻译界的三难说,虽然只有简简单单的三个字,但是总结了翻译的必要准则,让翻译这件事情也有一句可循。
在最大限度上还原原来作者的思想,不让译者过多的带入自己的思想观点影响读者对原著的判断。
晚清名人与鸦片的故事:严复的痛悔

晚清名人与鸦片的故事:严复的痛悔晚清名人与鸦片的故事:严复的痛悔严复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与翻译家。
他早年学习海军,留学英伦,学贯中西。
在1894年甲午战争以后,他翻译出版了《天演论》《原富》等一系列著作,将西方的“进化论”与进步的社会科学说系统地介绍到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然而,鲜为人知的另一面是,这位大思想家、大翻译家在青年时代染上吸食鸦片的恶习,而且久食成瘾,难以戒除。
直到病逝前夕,他才悔恨交加,但为时已晚。
从现有史料分析,严复在19世纪80年代即已染上鸦片烟毒。
1879年,从英国留学归国。
不久,他就被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调到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先任总教习,后任会办、总办。
正是在这一时期,严复染上鸦片烟毒。
当时外界传说,严复寓所卧榻的后面有地铺,他常常卧在上面吸鸦片,以榻帐为烟幕。
后来此事传到了严复的顶头上司李鸿章耳里。
李鸿章也感到严复这样的人才染上烟瘾太可惜,就规劝他:“汝如此人才、吃烟岂不可惜此后当仰体吾意,想出法子革去。
”严复听了很感动,在写给堂弟观澜的信中特地谈及此事,说:“兄吃烟事,中堂亦知之。
”但是,由于严复的鸦片烟瘾很深,特别是由于清末官场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严复已无法戒掉毒瘾。
在以后的日记、书信中,常有继续吸食鸦片的记载。
如1916年1月9日,在日记中用英文记着:“Twopipes in the afternoon.”意即“午后吸烟两筒”。
严复因长期吸食鸦片而染上重病。
1920年初,因吸食鸦片引起的哮喘病与肺心病使他痛苦不堪,不得不住进北京协和医院,并遵医嘱暂停吸食鸦片。
为此,他感到浑身筋肉酸楚,晚间吃安眠药也不能入睡。
到这时,他才痛恨鸦片的毒害,悔恨自己早年误入歧途,贻害一生。
严复终于带着无穷的痛苦与深深的悔恨于1921年10月27日病故。
但严复以自己的痛苦经历,向广大男女青壮年提出了恳切的忠告:鸦片是魔鬼,切不可近。
严复的故事

严复的故事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近代极具影响力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着名的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物。
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论》。
下面是有关他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1874年,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奏报朝廷,请求建设3支近代海军部队。
朝廷批准了李鸿章的建议,并命令由李鸿章创建北洋水师,由沈葆桢创建南洋水师。
建设近代海军部队谈何容易?坚船利炮,还可以耗费巨资从国外购买;操纵舰船的海军人才,又从哪里来呢?因此,在李鸿章等人的建议下,清朝政府派遣了一批从福建船政学堂毕业的年轻学子,到欧美学习军事。
其中,有6个人到英国学习海军。
这6个人里面,有一个大家很熟悉的人,叫严复。
你没听错,他就是后来的着名翻译家严复。
严复是福建侯官人,晚清名臣林则徐也是从福建侯官走出来。
严复,字又陵,生于1854年。
严复祖父辈都是从事中医,他父亲病逝后,家道中落,便不得不结束了走科举正途的计划。
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创建了福州船政学堂。
这是中国第一家采用西方教学制度和方法的新式学校。
学校创建的第二年,13岁的严复就进入读书,学习舰船驾驶技术。
从这一刻开始,严复就与海军结下了不解之缘。
严复在福州船政学堂学了4年,于1871年毕业,成为这所学校第一批毕业生。
随后,严复先后在由福州船政局制作的“建威号”驱逐舰和“扬武号”巡洋舰上实习。
由于严复表现非常优秀,不但取得了选用道员的资格,还被朝廷第一批选派到英国留学,向拥有世界上最强大海军的英国学习海军技术。
这一年,是1877年;这一年,严复23岁。
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到英国后,严复进入到英国皇家海军学院。
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创建于1863年,是英国培养海军初级军官的主要院校,被誉为英国海军军官的“摇篮”。
严复在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的学习时间只有短短1年时间,但他与同学们“深知自强之计,舍此无可他求,各怀奋发努力,期于穷求洋人奥秘,冀备国家将来驱策,虽七万里长途,均皆踊跃就道”,勤奋学习各种海军知识。
名人故事:严复的用心良苦_作文素材

名人故事:严复的用心良苦
本文是关于作文素材的名人故事:严复的用心良苦,感谢您的阅读!
话题:“看待事物的角度”“目的与形式”
1912年严复担任北大校长之职,此时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开始进入自身反省阶段,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
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他认为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跛者之挟拐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
出于这样一种对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忧虑,严复曾经
试图将北京大学的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完全用来治旧学,“用以保持吾国四五千载圣圣相传之纲纪,彝伦道德文章于不坠”。
这一行为在当时称得上用心良苦。
分析:严复保护中国
传统文化的良苦用心在当时能有几人明晓?爱国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能只从一种角度、用一种眼光来看问题!。
介绍严复的故事

介绍严复的故事: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男,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县人,近代极具影响力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物。
1877年3月(光绪三年二月),赴英国学习海军,与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焘结为忘年交。
1879年6月(光绪五年五月)毕业于伦敦格林威治的皇家海军学院(Royal Naval College)。
毕业后放弃了当将军的梦想,主张教育救国,试图从法律、政教、意识形态等方面激发学生的斗志。
严复任总办的北洋水师学堂曾被时人推崇为“实开北方风气之先,立中国兵舰之本”。
作为一所新式海军学校,该校20年间为社会培养了许多人才,如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以及北洋大学教务提调王劭廉(同时兼任直隶学务公所议长、直隶咨议局议长)、著名翻译家伍光建等。
倒是严复自己,对弟子们的评价可以说有些苛刻:“复管理十余年北洋学堂,质实言之,其中弟子无得意者。
伍昭扆(光建)有学识,而性情乖张;王少泉(劭廉)笃实,而过于拘谨。
二者之外,余虽名位煊赫,皆庸才也。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天津,严复倾注了20年心血的北洋水师学堂毁于炮火之中。
这给了严复以极大的思想打击,他被迫离开天津迁居上海。
严复的贡献_严复的教育贡献

严复的贡献_严复的教育贡献严复是民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大人物。
严复之所以这么有名,无非就是因为他的贡献。
要说起严复的贡献,也不过是包括两点,一个是翻译方面的,一个是教育方面的。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严复的贡献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严复的贡献严复的贡献在翻译方面是很有成就的,学生们都知道一本很有名的书本叫做天演论。
那个时候的中国正值多灾之秋,像严复这样的学者是很不想看到这个局面的。
所以严复就翻译了一本书,把书的名字翻译成了天演论。
所谓物竞天择,只有适合环境变化的人才能生存下来。
这样的思想在当时的环境下面也是很有用的,很多人借助严复翻译的这本书当作依据,呼唤人们振作起来,发奋图强。
严复的外语是很厉害的,在严复的时代,人们对外语不是很喜欢,也觉得深奥,学习的人并没有现在的那么多。
但是严复就是少数熟悉外语的学者,还积极的翻译外国的书籍,这一点很了不起。
严复的贡献在教育方面也是可圈可点的。
作为一个民国时期的知名学者,他积极的筹办中国的近代教育。
他创办过学校,也当过讲师,当过校长。
当时的中国是需要新思想的,严复解放了很多的学生,这一代学生们有的引导了新文化。
这样说来,严复是引导中国思想解放的第一代人。
严复和康梁他们也是差不多时期的人,严复的一些做法,对康梁的活动很有帮助。
严复的评价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注定会被后人评价。
我们就看一下对严复的评价如何。
综合分析与其相关的影视作品、传记文学、甚至是学术文章,都各自阐述了自己心目的中的严复。
首先,严复早年曾经被委派到英国留学,在此期间,他先后进入不同类型大学就读。
这种丰富的求学经历对他产生了较大影响。
在此期间,他不但亲身体验了全新的社会制度,而且有机会接触到包括进化论在内的各种学说。
因此他逐渐对这些全新的理论产生兴趣,继而阅读了大量有关于此的书籍。
这直接导致了他日后大量翻译西方相关著作响,将此类思想第一次系统的引入国内,让国人为之耳目一新。
因此严复被评价为杰出的翻译家。
严复观后感400字

严复观后感400字摘要:一、引言二、严复观后感的主题与核心观点三、严复的生平及其贡献四、严复观后感的现实意义五、结论正文:作为一名热衷于思考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人物,我最近观看了一部关于严复的纪录片。
严复,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翻译家,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他在民族觉醒、倡导改革、传播先进思想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对严复的生平深入了解,我对他的观后感油然而生。
严复观后感的主题可以概括为“传承与创新”。
严复生活在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不仅关注国家命运,还积极寻求救国之路。
严复认为,要振兴民族,首先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他致力于弘扬儒家文化,提倡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
同时,他还强调与时俱进,创新文化,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严复的生平充分体现了他观后感的核心观点。
他翻译了大量西方名著,将先进的思想引入中国,激发民众觉醒。
他还大力推广科学技术和教育,为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不懈努力。
严复本人在学术领域不断求新求变,力求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
他的贡献和精神风貌,成为我们学习的典范。
严复观后感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虽然与严复时代有很大差别,但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面对国家发展的新征程,我们应当学习严复的精神品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总之,严复观后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拼搏与奉献。
严复的一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们要时刻保持创新意识,弘扬传统文化,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人故事:严复的用心良苦_500字
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小学作文作文网
话题:“看待事物的角度”“目的与形式”
1912年严复担任北大校长之职,此时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开始进入自身反省阶段,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
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他认为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跛者之挟拐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
出于这样一种对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忧虑,严复曾经
试图将北京大学的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完全用来治旧
学,“用以保持吾国四五千载圣圣相传之纲纪,彝伦道德文章于不坠”。
这一行为在当时称得上用心良苦。
分析:严复保护中国
传统文化的良苦用心在当时能有几人明晓?爱国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能只从一种角度、用一种眼光来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