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人故事500字1:郁达夫的故事

合集下载

郁达夫 人物传记

郁达夫 人物传记

郁达夫是一位让人怀念的文人和作家。

某年,无意在电视上看见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春风沉醉的夜晚》,外景是在徽州的郡城歙县,油然而生亲切之感。

郁达夫倒是真的来过徽州并留下一篇《屯溪夜泊记》。

与郁达夫同行的还有林语堂。

他们因不堪那声名遐迩的徽州府郡歙县城里旅店的龌龊,趁黑赶往屯溪——郁达夫在文中称之为“小上海”的地方,如此的“美称”不知从何年何月已从人们的传说中消失。

小上海果真繁华,这一班大名鼎鼎的作家们竟然投宿无门,大小旅店都挂上客满的牌子,于是,只得求助当地的警察局,可这山沟里的“大盖帽”们并不买大作家的账。

直折腾到午夜一点,也未落实住地,最后,林语堂提议租来一只大船,搬上行李,作一回“天随子陆龟蒙”的风雅来。

木船停泊新安江上,浮家泛宅,围灯夜话,船底江流有声,滔滔东去,一直流向郁达夫的老家富春江。

离船一箭之地是那座明代的石拱桥。

我在徽州的日子,也常常在江边散步,站在老桥上总会想到郁达夫的那些文字。

屯溪虽是文化古城,出了很多的文人,自然也少不了文人的行迹,但在我的印象中恐怕只有郁达夫的这点文字让人怀念,并由此对小城产生一种说不出的神秘感,如今已无法想象当年小城的模样,不过这座建于明代的青石板老桥依然葆存着往昔的一些信息吧。

桥头便是那条有名的闻说建于宋朝的“老街”。

事实上,在郁达夫的笔下,对这个黄山脚下的小城似乎没什么好的印象,下面便是他的又一遭遇:“我在旧贷铺里,买了一部歙县吴殿麟的《柴石泉山房集》,语堂在那家假古董店里,买了些核船、翡翠、琥珀、以及许多碎了的磁。

”可见,那时的这条老街已是“古董贩子”们活跃的场子了,用现在话来说,这些“古董鬼”那时就开始吃旅游的饭。

不过那年头,尽管是“假古董店”也尚能买到一些旧货,现在的旅游店清一色的新产品,专吃那些揣着来掏宝拣漏心态的“聪明人”。

要说屯溪人会经营的智慧那可是由来已久的,这是徽商末流的旧传统。

郁达夫说,那天,屯溪下着雨,他们上岸在一家酒店里,要了一碟炒四件,一斤“杂有泥沙的绍兴酒”,被敲去了两块大洋。

郁达夫简介及生平事迹

郁达夫简介及生平事迹

郁达夫简介及生平事迹郁达夫,原名郁振铎,字达夫,号雨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下面将从他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两个方面来介绍他。

一、生平事迹郁达夫于1880年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书香门第。

他的父亲是一位知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

1902年,郁达夫考入了南洋公学,开始了他的留学生涯。

在南洋公学期间,他接触到了西方文化和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现实产生了深刻的反思和思考。

1904年,他辍学回国,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

他的第一篇小说《春蚕》发表于《新民丛报》,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

1912年,郁达夫创办了《晨钟报》,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份以文学为主的报纸。

他在报纸上发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社论,对当时的文学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19年,郁达夫参加了“五四”运动,成为了运动的领袖之一。

他在运动中发表了《狂人日记》等一系列具有强烈批判意义的文学作品,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1927年,郁达夫因参加了南昌起义而被捕,不久后被杀害。

他的英勇牺牲,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

他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对中国现代文学和社会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文学成就郁达夫的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他的小说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和人性的复杂性。

他的散文以其清新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展现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认识。

他的诗歌以其优美的韵律和深刻的意境表达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郁达夫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而且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文学思想和艺术风格,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之,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对中国现代文学和社会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郁达夫:以笔作枪铸风骨

郁达夫:以笔作枪铸风骨

在杭州富阳区的富春路与市心路交会处,有一所白墙黑瓦的小院,院中矗立着一座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小楼坐北朝南,显得古朴而又庄重。

这便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反法西斯文化战士、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作家郁达夫的故居。

陈列窗里,摆放着两张红彤彤的烈士证书,一张是1952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颁发,另一张是1983年由民政部颁发。

两张烈士证书,是郁达夫放下悲观、摒弃颓唐,从一个多愁善感的文人一步步走向抗日救亡运动,成长为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的光辉写照。

在内忧外患中哀叹1922年秋,在茫茫的东海洋面上,一艘由横滨驶往上海的客轮正在风浪中颠簸前行。

客轮的船舷旁站着一位风姿秀朗、神情忧郁的男青年,他凭栏远眺,目光始终凝望着大海彼岸。

这个归心似箭的青年,就是阔别祖国九载,一直在日本求学的郁达夫。

和九年前那个默默无闻的青涩少年相比,此时的郁达夫已因发表小说集《沉沦》而声名鹊起。

但是,在过去的九年里,他心心念念牵挂着的祖国依旧贫困落后、动荡不安。

1913年,郁达夫随长兄郁华赴日本留学,是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和制度,拯救落后的中国。

1914年7月,郁达夫考入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医科部,并开始尝试小说创作。

1916年,他改读法学部政治学科。

1917年7月,他以优异成绩毕业,11月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学习。

1921年,郁达夫与同为留日学生的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郑伯奇组创文学团体“创造社”,同年开始小说创作。

1921年10月15日,郁达夫的首部短篇小说集,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文 陈效平郁达夫:以笔作枪铸风骨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沉沦》由泰东书局出版,轰动国内文坛。

然而,郁达夫并未陶醉于《沉沦》所带来的赫赫声名中,因为,他来日本求学的目的是通过学习振兴中华。

留日期间,郁达夫时刻关心国内局势,他曾给长兄郁华去信:“欲整理颓政,非改革社会不可。

郁达夫_2免费范文

郁达夫_2免费范文

Yu Dafu (1896-1945),born in Fuyang Town, was a famouse man of letter, poet and killed by Japanese MP in lndonesia .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central government honoured him as a revolutionary martyr.郁达夫,名文,字达夫,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发愤读书,成绩斐然。

1913年9月随长兄赴日本留学,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

郁达夫是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第一本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震世骇俗的作品,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

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搞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并曾赴台儿庄劳军。

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亡,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居民。

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终年四十九岁。

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的一生,胡愈之先生曾作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松筠别墅旧址此处原是郁曼陀奉母养老的小筑。

郁达夫三岁丧父,与二兄一姊全赖太夫人陆氏扶养成人。

民初大总统黎元洪书赠郁母“节比松筠”匾额,曼陀因以名其居为“松筠别墅”。

1937年12月,日军攻占杭州,入侵富阳,太夫人陆氏绝食饿死于此。

[郁达夫痛打“三白大亨]郁达夫白

[郁达夫痛打“三白大亨]郁达夫白

[郁达夫痛打“三白大亨]郁达夫白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家,他的作品具有自然畅达、率真热情、浓郁清新的风格,在中国现代散文的画廊中。

留下了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传世之作。

他的相貌很清癯,高高的颧骨,眼睛和嘴都很小,身材瘦长。

看起来很像个江浙的小商人,一点也看不出是一个那么一肚子绝世才华的人。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他是思想性格最为复杂的一人,并不像人们心目中想像的是一位儒雅书生。

他从上海迁到杭州的第二年初夏,一天午后从余绍家出来,准备去湖滨找王映霞和郁风,然后一起去湖上泛舟。

当走到仁和路、东坡路转角处,看见一个“伤兵老爷”正抡起仅存的一只胳膊打着黄包车夫,拳脚交加,骂不绝口;那个车夫血流满面,不敢还手。

一时同上不少人。

虽然看样子都很气愤,但没一个人敢出来说句公道话。

因为上世纪30年代的“伤兵老爷”,都是参与“围剿”红军被击溃的残兵败将。

可一到后方医院。

都成了有功之臣。

他们上戏院――白看;上酒楼――白吃;上妓院――白宿,人称“三白大亨”。

一见这帮人闹事,官府不敢过问,宪警绕道而行。

郁达夫挤进人群,只见那可怜的车夫哭着向大家诉说:“这老总从拱辰桥上车。

我也没敢多要,讲定拉到旗下给两毛钱。

谁知拉到地方了,他把两个铜板往地上一扔说,“今天算老子倒霉,坐趟黄包车还得掏腰包。

”说完就走了,我拉住他,他就打我。

先生们!我空着肚子,拉了他足足二十里路啊!”车夫的哭诉,激怒了郁达夫,冷不防他排开众人闯入重围,指着伤兵的鼻子,怒吼起来,“你算中国人吗?你也吃饭吗?人家流汗出力把你从二十多里外拉来。

你只给两个铜板还揍人家一脸鲜血,天下有这个理吗?!”那个“三白大亨”起初愣了一下,当他一打量这位来者,不屑一顾地说:“什么理不理的。

老子生米就是这个样!”他边说边操起铁拐。

恶狠狠地对着郁达夫:“我倒看看你长几个脑袋!”眼看铁拐照着郁达夫打下去,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见一位老汉闪身上去,把伤兵的膀子轻轻一托,铁拐咣当一声落在地上,这时黄包车夫也乘势抽去了伤兵腰的匕首。

郁达夫的爱情故事

郁达夫的爱情故事

郁达夫的爱情故事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还是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同时是著名的革命烈士。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郁达夫的爱情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郁达夫的爱情故事郁达夫是位极富浪漫主义的文学家,他大多的文学作品,都以爱情为创作线索。

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从郁达夫文学作品中便可得知,郁达夫的爱情经历与文字互为一体,成为郁达夫文字创作的来源。

纵观郁达夫的一生,他有过多段感情经历,郁达夫的爱情或甜蜜、或曲折,对郁达夫而言,每段感情都让他沉醉于其中难以自拔。

郁达夫与挚爱王映霞离婚之后,独自在新加坡生活。

当时,郁达夫认识了博学多才的李小瑛,此时李小瑛26岁,是一名守活寡的妇人。

郁达夫因刚离婚不久,他和李小瑛便产生了很多共鸣话题。

李小瑛得知郁达夫生活窘迫,便介绍他当《华侨周报》的主编。

郁达夫得知李小瑛租房困难后,便让李小瑛搬入搬入他家书房居住。

此时,和郁达夫同住的还有儿子郁飞。

郁达夫和李小瑛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俩人被彼此吸引,迅速地坠入爱河之中,李小瑛也搬入郁达夫卧室,和郁达夫开始了同居生活。

郁飞得知后,强烈的反对郁达夫和李小瑛的结合,所以郁达夫也没有快速地和李小瑛结婚。

后来,新加坡爆发危机,郁达夫托人将郁飞送回中国。

1941年时,李小瑛不舍得搬出了郁达夫家,俩人依依不舍地进行了道别。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李小瑛前往爪哇岛生活,而郁达夫前往苏门答腊躲避日本宪兵的追杀。

郁达夫在苏门答腊岛创作了著名的《乱离杂诗》,其中有七首诗歌,都是郁达夫为李小瑛而作。

郁达夫的故事郁达夫有一次请军界的朋友们到饭馆里吃饭,饭吃完后,饭店的服务员来到桌前收账。

只见郁达夫从鞋底拿出几张纸币给乐服务员。

朋友们看见郁达夫将纸币放在鞋底,对他这一行为十分不解。

随后郁达夫告诉朋友,因为自己曾过过没有钱的日子,现在有了钱,要将它们踩在脚底,让它们永世不得翻身。

通过这则小故事,不禁觉得郁达夫也是一位充满生活情趣并且幽默感十足的人。

民国文人篇:郁达夫

民国文人篇: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曾化名赵廉,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非命1938年底,郁达夫应新加坡《星洲日报》所聘,出任该报副刊《晨星》的编辑,发表了大量号召抗日的文章,影响巨大,成为南洋抗日文学的一面旗帜。

1941年,日军攻打马来亚和新加坡,郁达夫乘快艇逃难到印尼群岛,后来曾担任日本宪兵分队的通译。

1945年8月29日,郁达夫在苏门答腊失踪,时年四十九岁。

这一天是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的两周,郁达夫没有迎来凯旋的欢呼,相反却迎来了他的噩梦。

那晚8时许,郁达夫正在家中与几位朋友聊天,忽然有一个土著青年把郁达夫叫出去讲了几句话,随即,郁达夫就回到客厅与朋友们打了个招呼出去了,衣服都未及换,穿着睡衣和木屐消失在茫茫夜幕中,从此便再也没有回来。

据他的朋友说,听见了外面有汽车引擎发动的声音。

而几个小时后,郁达夫的小女儿郁美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

由于郁达夫的失踪太过诡秘,关于他的生死至今仍像谜一般没有解开。

1936年时,郁达夫在一首诗中说:“但求饭饱牛衣暖,苟活人间再十年。

”这竟然成了诗谶。

关于郁达夫的失踪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一,死于日本宪兵之手,这也是目前的通说。

1946年8月8日,邵宗汉从棉兰苏门答腊联军总部情报处获得的消息,该消息证实,联军当局在日本战犯口中得知,郁达夫于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枪杀,同时被害者尚有欧洲人数名,遗骸埋在武吉丁宜附近的丹戎革岱。

然而,这一说法却有个重大的疑点难以解释,即有研究者曾翻阅棉兰法庭的审讯记录,却完全寻觅不到有关郁达夫(赵廉)的蛛丝马迹。

如果此说成立,那么郁达夫和同时遇害的几位欧洲人的被埋地点也应该很清楚,可是,现在郁达夫的遗骸在整个东南亚都找不到。

胡愈之推测郁达夫死于日本宪兵之手。

胡的文章《郁达夫的流亡与失踪》中推测因郁达夫在南洋从事抗日活动,最后被日本宪兵所杀害。

建国后此一推论基本被延续下来。

1985年8月30日,胡愈之在纪念郁达夫烈士遇难4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郁达夫是日本宪兵为了掩饰他们的战犯行为而加以秘密暗杀的,他说:“中国现代第一流的诗人和作家郁达夫‘失踪’已经整整40年了。

【六年级作文】缅怀郁达夫

【六年级作文】缅怀郁达夫

【六年级作文】缅怀郁达夫这一天是一个沉痛的日子——1945年9月17日。

那一天,郁达夫先生惨遭日本宪兵杀害,这是多么可恨啊!都达夫先生是我们富阳的骄傲,他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革命烈士。

其文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过去》、《迟桂花》等,是我们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殊。

不久前,我就参加了“缅怀郁达夫”的活动。

那天上午,我早早就至了郁达夫公园等着。

走进郁达夫的故居前,不禁感慨道:“不好啊,这么一座小小的木楼里,实为了个郁达夫,真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啊。

”感叹辞,我趴在一块石头上,闻着花香,看着小草,沉醉在阳光的抚模里,静静等待着大部队的到来。

许久,小部队去了。

一个老师在遮阳棚底下坐毕,掏出了一些餐巾纸和铁丝,把我们叫做了过去,道:“看看,待会儿我们可以为拜祭郁达夫搞手工白花,这些就是材料,你们先看看我搞示范点,等会儿再由你们自己搞。

”说道辞,老师麻利地用餐巾纸和铁丝铺盖了一朵白花:“喏,就是这样。

”看看辞,我也已经开始解下了白花,可以没有那么娴熟,乌得很难看看,最后还是在同学蒋语恬的协助下才制成了一朵松讷的白花。

扎罢,我们上路了。

踏着灰色的砖,踩着棕黄的泥,我们来到了都达夫的兄弟——郁华的衣冠冢。

郁华是郁达夫的兄弟,也是一名著名的爱国法官、法学家,曾因为了执法而受到日为特务附着子弹的恐吓信,但他坚贞不屈地无视了这些恐吓信,最后惨遭汪伪特务的暗杀。

这真是一场悲剧,我怀着悲痛的心看着郁华的衣冠冢:这是一片不大的空地,铺满着年代久远的灰石砖,空地的中央是一个用石围栏围起来的长方形小花园,长约4米,宽约有2米,里面种满了花花草草,还有许多未经修理的杂草。

“小花园”的前方是郁华的衣冠衣冠冢,长约1。

5米,宽约0。

5米。

听介绍的老师说,这里面装着一件沾满鲜血的衣服,这就是郁华的衣服。

沉默着,我们一个个轮流走到小花园的围栏前弯腰放下了白花,沉默着走回了一旁,静静地看着它。

哀辞,我们稳步向前走回去。

跑着,我们走进了“双烈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名人故事500字1:郁达夫的故事
中国名人故事500字1:郁达夫的故事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有一次请一位在军界做事的朋友到饭馆吃。

饭毕,饭馆侍者到他们饭桌边收费,他就从鞋垫底下抽出几张钞票交给他。

他的朋友很诧异地问:"郁兄,你怎么把钱藏在鞋子里呀?"
郁达夫笑笑,说:"这东西过去一直压迫我,现在我也要压迫它?"
有一次,郁达夫应邀演讲文艺创作,他上台在黑板上写了"快短命"三个大字。

台下的听众都觉得很奇怪,他接着说:"本人今天要讲的题目是《文艺创作的基本概念》,黑板上的三个字就是要诀,"快"就是痛快;"短"就是精简扼要;"命"就是不离命题。

演讲和作文一样,也不可以说得天花乱坠,离题太远,完了?
郁达夫从在黑板上写那三个字到说完话的时间,总共用了不到2分钟,正合乎他所说的三原则--"快短命".
中国名人故事500字2:白居易写诗晒工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把自己一生中做各种官(小到户曹,大到太子少傅)时不同级别的工资都写进诗里拿出来晒,在我国历史上堪称是独一无二的奇特现象。

白居易早年当户曹时,说自己“俸钱四五万,月可奉晨昏。

”35岁时白居易官至县尉,在此任中,他写下了一首《观刈麦》,诗中写道:“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对自己不事稼穑而能有三百石的俸禄,很是惭愧。

37岁时,白居易得了个左拾遗的职位,工资一下子翻了几番。

他在诗中写道:“月惭谏纸二千张,岁愧俸钱三十万。


50多岁时,白居易在杭州做刺史,此时的薪水让他的生活颇为安逸舒适,留下了这样的诗句:“云我五十余,未是苦老人。

刺史二千石,亦不为贫贱。


54岁时,他当上了苏州刺史,任职一年半后,便于次年九月罢官。

在《题新馆》中他对任苏州刺史间薪俸这样记载:“十万户州尤觉贵,二千石禄敢言贫?”
待遇确实不错。

此后,白居易工资年年看涨,为太子少傅时是“月俸百千官二品”。

太和七年,白居易又被授为太子宾客分司,“俸钱七八万,给受无虚月”。

然而白居易晚景凄凉,特别是70岁停职时,薪水也停发了。

只好“先卖南坊十亩园,次卖东郭五顷田”,“然后兼卖所居宅”,干脆连房子也卖了,即便如此,他还“但恐此钱用不尽,即先朝露归夜泉”,怕自己那点钱还没花完,这辈子就没了。

这是他一生最困窘的时期。

好在半年以后,他以刑部尚书致仕,这才得到一半俸禄,他在临死之前还不忘留下《自咏老身示诸家属》,最后晒一晒工资:“寿及七十五,俸沾五十千。

”白居易的这些“工资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十分独特而又弥足珍贵,为研究唐代的官俸制度乃至唐代社会提供了大量宝贵的数据。

中国名人故事500字3:鲁迅与收藏的故事鲁迅喜爱美术,
自己有时候还动手画画,所以他收集了许多美术类书籍。

他在北京的时候,逛琉璃厂成为一种生活消遣,他的收藏品大多来源于此。

翻开《鲁迅日记》,可以看到鲁迅逛琉璃厂的次数非常频繁,以1912年5月计,一个月内去过四趟,而且每次都有收获:5日,鲁迅先生乘船抵天津,晚7时到达北京,宿长发店,得《越中先贤祠目》一册。

12日,下午至琉璃厂,历观古书肆,购傅氏《纂喜店丛书》。

21日,晚散步宣武门外,以铜元十枚得二花卉册。

25日,下午至琉璃厂购《李太白集》、《观元量寿佛经》、《中国名画》。

30日,晚游琉璃厂,购《史略》一部两册,李龙眠白描《九歌图》一帖,罗两峰《鬼趣图》。

通过粗略的统计,我们可知,鲁迅在北京居住的14年间,总共去琉璃厂480多次,采买图书、碑帖3800多册。

鲁迅逐渐养成了逛琉璃厂的习惯,例如,他到琉璃厂,往往先去青云阁喝茶,那是开设在观音寺街西口的一家综合式的百货店。

他在那里喝了茶,有时买些牙粉、鞋袜、饼干之类,然后踱到琉璃厂去买书。

他有时也到西升平浴池(开设在李铁拐斜街东口)洗澡或理发,西升平浴池关闭后,他又到离琉璃厂更近的杨梅竹斜街的东升平浴池去洗澡或理发。

鲁迅在饮茶、洗澡之后,散步到宁静的琉璃厂,搜寻他所需要的书籍碑帖文物。

至于每年岁首一年一度的厂甸庙会,住得那么近的鲁迅当然不会放过机会,他每年都要在厂甸的书摊画肆,徜徉徘徊,流连忘返。

鲁迅在上海定居后,仍没有忘情于琉璃厂。

1929年5月15日,鲁迅回北京省亲,住了19天,6月3日回上海。

期间他除了作讲演外,还到西山去探望未名社老朋友、身患重病的青年翻译家韦素园。

之后,鲁迅曾三次去琉璃厂,21日购买六朝墓铭拓片7种,23日和28日又在静文斋、宝晋斋、淳菁阁、松古斋、清秘阁等南纸店买了几十种信笺,说明当时鲁迅已着手笺谱的研究。

此外,他还去日本人办的东亚公司购书一次。

鲁迅总是利用各种机会,想方设法收集心爱的图书。

买书对鲁迅来说,不仅仅是阅读、教学和研究著述的需要,而且成为生活的乐趣和精神的营养来源。

跟随鲁迅母亲生活了多年的王鹤照回忆:一次,鲁迅母亲劝鲁迅买几亩田,自吃白米饭,省得向人家买。

鲁迅听后笑了笑说:“田没有用,我不要!”最后又说:“还是多买点书好!”还看过:
1.关于名人的故事500字
2.名人伟人的成长故事500字读后感3篇
3.500字励志的小故事3个
4.名人爱国故事读后感
5.爱国伟人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