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家店文化

合集下载

第1.夏家店上层文化

第1.夏家店上层文化

第二节夏家店上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是以内蒙古赤峰市夏家店遗址的发掘而得名[1],主要分布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

划分为龙头山类型和南山根类型。

自从60年代初确立该文化以来,经过几十年的调查和发掘,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是目前资料最为丰富且研究较为深入的青铜时代晚期文化。

夏家店上层文化可以划分为早晚两期:早期以龙头山类型前期遗存为代表,年代相当于商周之际至西周中期(约公元前11—前9世纪)。

主要分布于西拉木伦河流域,包括北至西拉木伦河北属支流,南达老哈河和教来河下游、西起大兴安岭东麓,东至上辽河西段。

重点遗址和墓地有:克什克腾旗龙头山[2]、翁牛特旗大泡子[3]、巴林右旗大板南山[4]等,以及林西县大井古铜矿遗址[5]。

龙头山遗址包括大型祭祀遗址、灰坑、墓葬、壕沟等。

祭祀遗址呈半椭圆形,周围有石砌围墙,保存最好处基宽1.65、高1.2米。

墙外有一条壕沟。

墙内发现圆形袋状祭坑,内弃1—6人不等,其中大部分为火烧坑,内有陶器及燃灰,有的陶器内发现焦化谷粒。

祭祀址范围内还发现房址。

遗址中部发现墓葬10余座。

龙头山类型的年代上限相当于商周之际,龙头山遗址Μ1碳14测定年代经树轮校正为距今3240±150年。

夏家店上层文化早期遗存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

房址为袋状半地穴式,中间有柱洞。

窖穴呈圆形袋状,有的坑壁经火烧烤。

墓葬形制竖穴土坑,内置石椁和木棺,墓向东北。

出土遗物有陶器、青铜器、石器等。

陶器均为手制夹砂陶,火候较低,多呈红褐色,少量灰褐及黑褐色。

纹饰有圆涡纹、附加堆纹、粗蓖点纹。

典型器类有:筒腹鬲、深腹鼎、筒形罐及盆、豆、甗等。

石器以椭圆形穿孔石刀和各种石锤为代表。

铜器有銎柄直刃剑和曲刃剑、镞、斧、刀、素面铜镜、鹿形牌饰、联珠形饰等。

大井铜矿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夏家店上层文化的铸铜业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这是一处集采矿、选矿、冶炼、铸造为一体的联合作坊。

在方圆2.5公里的范围内发现40余条采坑,足见当时采矿规模之大。

老哈河西岸“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研究

老哈河西岸“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研究

老哈河西岸“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研究老哈河西岸“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一环,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该遗址的研究成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也还存在很多未解之谜。

本文将从遗址的发现背景、研究现状、遗址特点、以及研究展望等方面阐述老哈河西岸“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的研究情况,为大家带来更多关于这一重要遗址的相关知识。

一、发现背景老哈河西岸“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在20世纪80年代初被发现。

遗址以距今约8000年前的仰韶文化为主体,同时也发现了一些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和石器。

这些发现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史前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二、研究现状对老哈河西岸“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此后一直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对遗址的详细勘探和发掘,遗址内出土的文物的鉴定和分类,以及对遗址所代表的文化特征和历史背景的分析。

这些研究成果让我们对该遗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遗址特点老哈河西岸“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时代久远:遗址距今约8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这在中国史前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2. 文化丰富:遗址出土的文物种类繁多,包括陶器、石器、骨器等,这些文物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宗教等多个方面。

3. 社会复杂:从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已经相对复杂,生产技术也比较发达。

四、研究展望老哈河西岸“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存在很多未解之谜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今后的研究工作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深入发掘:通过更加深入的发掘工作,可以获取更多的文物资料,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习俗等方面。

2. 多学科交叉研究:可以结合考古学、人类学、地质学等多学科知识,对遗址进行更全面、深入的研究。

老哈河西岸“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研究

老哈河西岸“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研究

老哈河西岸“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研究老哈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昂昂溪风景区内的一条河流,其河西岸发现了“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

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南部,距昂昂溪风景区西门6公里处。

目前已经被列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始建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具有两种类型的遗址,一种是大面积的表土灰层,厚度约为1.5米,上下分为两层;另一种是罕见的基岩文化遗址。

遗址规模大、文化层厚度大、良好保存、文化遗存类型丰富,是研究东北地区史前文化和气候变迁的重要实物证据。

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的主要文化遗物包括陶片、玉器、石器、骨器等器物,其中以陶器最具代表性。

陶器被发现于两个文化层,有些是迁徙下来的,有些则是本地制作的。

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样式多样,有黑陶、红陶、灰陶等,制作工艺精细。

这些陶器不仅反映了村民的生产与生活方式,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

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所在地是夏家店村,现在该村的辖区内还保存着大量的史前文化遗址。

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的发现和研究,对于研究东北地区的史前文化,探索当时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气候变化对当时人类生存的影响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考古学的不断发展,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研究人员通过对遗址文化层、遗存的物质文化等进行综合研究,推算出该地区史前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状况。

同时,关于造成遗址形成的原因、古人类的迁移、当时的社会组织等问题,也在不断地得到新的探索和解答。

总之,“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的发现和研究,为我们了解我国东北地区的史前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也为我们探究当时人类的生存方式、社会组织和气候变迁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夏家店下层文化名词解释

夏家店下层文化名词解释

夏家店下层文化名词解释
夏家店下层文化指的是中国社会中一种传统的地域文化,起源于夏家店地区,
常被用来描述夏家店地区的人们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艺术表达。

夏家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以其特有的地理环境和人文传统而闻名。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核心特点之一是其朴实和质朴的生活方式。

夏家店地区的居
民通常以务农为主,他们过着简单而勤劳的生活。

他们重视物质生活的节俭和勤奋工作的价值观,注重家庭、邻里之间的和谐关系。

夏家店下层文化还体现了人们对传统价值观的承继和尊重。

这包括对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和崇敬祖先的重视。

在夏家店地区,人们保持着传统的婚嫁习俗和节日庆祝活动,这些活动通过舞蹈、音乐、绘画和民间故事的传承来表达。

此外,夏家店下层文化还强调人际关系和社区意识。

夏家店的居民通常形成紧
密的社区网络,彼此关心和支持。

他们经常参与社区活动,如讨论会、志愿者工作和共同庆祝节日。

这种社区意识在夏家店下层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促进了社会的凝聚力和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夏家店下层文化是一种具有地区特色和传统价值观的文化形态。


以朴实、传统和社区意识为核心,体现了夏家店地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对社会的发展和和谐起到重要作用。

老哈河西岸“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研究

老哈河西岸“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研究

老哈河西岸“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研究夏家店下层文化是指位于中国甘肃省东乡县老哈河西岸的一处文化遗址,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被发现。

经过多年的考古研究,人们对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认识逐渐深入。

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位于黄土高台上,面积约为1500平方米。

根据考古发现的遗迹和文物,夏家店下层文化可以追溯到距今约4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属于仰韶文化的一种变种。

这一时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在物质文化方面表现出了自身的特点。

在夏家店下层文化的考古遗址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陶器、石器、贝器等物品。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陶器,主要包括陶罐、陶盆、陶壶等。

这些陶器制作精细,纹饰简单而富有韵律感,往往以线条为主题,呈现出流畅而优美的形态。

陶器的制作技术相对落后,主要是使用手捻或胎针法。

还有一些彩陶出土,其中包括红、橙、黄、绿、蓝等多种颜色,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陶器独特之处。

在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石器方面,主要有石磨、石斧、石锛等。

这些石器不仅在形状上与其他仰韶文化的石器相似,而且也在用途上具有相似之处。

石器的出现,使人们更加便利地生产和生活,同时也代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水平。

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贝器。

这些贝器主要是由贝壳制成,如扇贝、蛤蜊等。

这些贝器可能用于日常生活或仪式用途,反映当时人们的社会文化。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出土文物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还揭示了当时人们的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

陶器的出现代表了人们对陶瓷技术的掌握,石器的出现则代表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遗址还发掘出了一些墓葬,这些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器物,如陶器、石器以及贝器等。

这些墓葬为人们了解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和葬礼习俗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通过对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研究,可以看出该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较为繁荣,人们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水平有一定的提高。

夏家店下层文化彩绘陶与汉代彩绘陶的异同

夏家店下层文化彩绘陶与汉代彩绘陶的异同

夏家店下层文化彩绘陶与汉代彩绘陶的异同摘要:彩绘陶文物的出现,是陶器纹饰发展进程中的重大进步。

陶质彩绘文物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战国、泰汉时期是彩绘文物发展的繁荣时期。

夏家店下层彩绘陶是我国北方青铜文化时期彩绘陶的精髓,而汉代彩绘陶则更加的精美绝伦。

这两种文化的彩绘陶存在着一定相似与不同之处,加以比较,会有新的发现。

关键词:夏家店下层文化彩绘陶;汉代彩绘陶;形制与纹饰Abstract:The emergence of painted pottery artifacts is a major advance inthe development of pottery ornamentation.The pottery paintings began in the late Neolithic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nd the Thai Han Dynasty werethe prosperous perio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painted cultural relics.The lower-level painted pottery of Xiajiadian is the essence of painted pottery in the bronze culture period in northern China, while the painted pottery in the Han Dynasty is more exquisite.There are certain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ainted pottery of these two cultures. When compared, there will be new discoveries.Key words: Xiajiadian lower-level cultural painted pottery; Han Dynasty painted pottery; shape and ornamentation彩绘陶,顾名思义,是指在烧成的陶器陶坯上用颜料在器表用墨勾线条、填色涂绘而成陶器。

211093961_西辽河流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

211093961_西辽河流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

文 图/宋晋 李波 王泽 张璇 邢浩为了研究西辽河流域的史前聚落遗址,在与赤峰和朝阳两市文物局、敖汉旗史前文化博物馆、建平县博物馆等单位接洽后,我们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团队于2019年4月赴内蒙古赤峰市和辽宁朝阳市等地开展了为期20余天的田野考古调查。

尽管团队成员均为建筑学(设计)专业背景,与考古学可谓“隔行如隔山”。

但若从聚落形态、聚落考古学的角度来看,两者都是研究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实体(遗存)及其背后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学科,均讲究所谓“透物见人”,其区别仅在于研究时段的早晚和视角、方法的差异。

因此,两者之间存在极强的共通性与相互借鉴意义。

区域概况西辽河流域在距今8500—3000年间的全新世大暖期,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较现今优越,孕育了发达的史前文化,是中国早期文明孕育和发展的重要源头之一。

这一地区的考古学文化有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小河西、兴隆洼、赵宝沟、红山、富河、小河沿文化,以及属于青铜时代的夏家店下层和夏家店上层文化,历时6000余年,经历了从采集狩猎为主、农业为辅,到两者并重,再到农业为主和游牧业为主的发展过程,以相对清晰、连续的文化发展序列,呈现出不断复杂的发展趋势和持续进步的演进规律。

各史前文化之间有共性也有特色,有传承也有变异,在不断碰撞、交融与互动之中将西辽河流域的史前文明推向高潮。

本次田野考古调查的史前城址年代主要在距今4000—3500年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

这一时期聚落遗址的数量与密度达到了西辽河流域的最高峰。

根据1999—2007年间开展的中美赤峰国际联合考古调查项目的成果,仅赤峰西南部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一处此时期遗址。

整体上看,遗址多位于台地、丘陵及河谷漫滩地带,通常以大型聚落为中心,形成控制一定地域范围、组合形式多样、相互呼应的聚落群体。

特别是出现了一大批注重防御的土、石城址和建在山梁顶部的祭祀性遗址。

同时,房屋建造技艺与施工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以石块、土坯等为主要建筑材料,实现了由半地下穴居向地面式房屋的过渡。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发现发掘过程及命名始末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发现发掘过程及命名始末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发现发掘过程及命名始末夏王朝时,其统治区域主要在今中原地区,中国的北方和南方地区在当时只能称为边鄙地区、边远地区,或合称为诸边地区。

这些地区有许多氏族部落,也有当地的农业、手工业和采集渔猎经济,这些地区为繁荣中华民族古代经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夏家店下层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早期青铜文化的代表。

遗址主要分布在燕山山地,北至西拉木伦河,东达医巫闾山麓,西抵河北省张家口地区(太行山东麓),南抵拒马河(南临渤海)。

从目前的发掘情况来看,夏家店下层文化主要分布于西拉木伦河以南,燕山山脉至渤海湾以北,东西则大概以医巫闾山和七老图山为界。

迄今已经发现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很多,经过发掘的、已经发表简报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遗址已有40多处。

涉及区域如此庞大、影响深远的早期青铜文化遗址,其发现、发掘过程中有什么故事呢?它有哪些文化特征呢?它的分布情况和主要遗址有哪些呢?它和中原夏文化有什么联系呢?这些都是我很想深究的问题。

限于篇幅,本文只谈其中的第一个问题,其余的问题留待后面再叙。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发现过程大多数人都知道,夏家店下层文化是因为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夏家店村而得名。

夏家店之夏和夏朝之夏,虽然都是同一个夏字,但这个只能说是一种巧合罢了,恰如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又恰好研究夏朝的历史,这也是一种巧合一个道理。

中国现代考古学是诞生在民国时期,这个时期的历史也很难细谈。

之所以大多数人不愿意详细描述过往细节,或许是因为我们国人回忆这段历史的时候,总会缠绕屈辱和愤恨之情。

然而,我们还是要敢于面对过去,面对民国时期的历史。

(一)民国时期从1905年日本第二次占领大连地区,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日本人在大连地区做了大量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发表了数百篇报告、简报和论文。

这其中就包括了1929年出版的《貔子窝——南满洲碧流河畔的史前时代遗址》(简称《貔子窝》)。

主编是有日本考古学之父之称的东京大学校长滨田耕作。

该书著录有内蒙古哲理木盟(今通辽)奈曼旗小库仑出土的圆折肩素面陶鬲、腹饰绳纹加划纹的罐形小阜鼎和新出土的素面磨光筒腹鬲等后来称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典型陶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家店下层文化
夏家店下层文化是我国北方年代较早的青铜文化 ,距今有4200-3500年的历史。

主要分布在以西辽河为中心的北方地
区 ,是北方民族文化的先驱。

夏家店下层文化有以三足器为代表的典型器物群 ,明显区别于西辽河流域的新石器考古文化。

它是以农业为主 ,兼营畜牧、狩猎的复合经济形态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先民 ,先后在西辽河流域生息繁衍了近千年 ,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做为商文化的源头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坐落于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二道井子村打粮沟门自然村北部的山坡之上,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出土陶、石、骨、铜、玉器及毛、草编织物等1200余件。

遗址保存相当完整,不同时期的房屋组群,乃至各房之间的通路都在,有人居住的,牲畜住的,还有贮藏室等,让我们看到了距今4200-3500年前的先民生活的图景,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这个小村子在700年间生活的变迁。

一个村落在几百年间的变化都能看到,不仅史前,而且在夏商时期都非常少见。

二道井子遗址的发掘为人们认识史前聚落的生活状态提供了很好的证据。

二道井子遗址文化内涵单纯,文化堆积深厚,建筑遗迹保存完整,是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好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保存极佳的“地面”为研究不同遗迹之间的共时关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环壕、城墙、院落、房址、窖穴、道路等建筑构成的聚落,为探索当时的聚落形态及社会组织结构设立了新的平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