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家店下层文化青铜器简析
夏家店文化

夏家店下层文化
夏家店下层文化是我国北方年代较早的青铜文化 ,距今有4200-3500年的历史。
主要分布在以西辽河为中心的北方地
区 ,是北方民族文化的先驱。
夏家店下层文化有以三足器为代表的典型器物群 ,明显区别于西辽河流域的新石器考古文化。
它是以农业为主 ,兼营畜牧、狩猎的复合经济形态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先民 ,先后在西辽河流域生息繁衍了近千年 ,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做为商文化的源头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坐落于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二道井子村打粮沟门自然村北部的山坡之上,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出土陶、石、骨、铜、玉器及毛、草编织物等1200余件。
遗址保存相当完整,不同时期的房屋组群,乃至各房之间的通路都在,有人居住的,牲畜住的,还有贮藏室等,让我们看到了距今4200-3500年前的先民生活的图景,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这个小村子在700年间生活的变迁。
一个村落在几百年间的变化都能看到,不仅史前,而且在夏商时期都非常少见。
二道井子遗址的发掘为人们认识史前聚落的生活状态提供了很好的证据。
二道井子遗址文化内涵单纯,文化堆积深厚,建筑遗迹保存完整,是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好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保存极佳的“地面”为研究不同遗迹之间的共时关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环壕、城墙、院落、房址、窖穴、道路等建筑构成的聚落,为探索当时的聚落形态及社会组织结构设立了新的平台。
老哈河西岸“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研究

老哈河西岸“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研究老哈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昂昂溪风景区内的一条河流,其河西岸发现了“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
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南部,距昂昂溪风景区西门6公里处。
目前已经被列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始建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具有两种类型的遗址,一种是大面积的表土灰层,厚度约为1.5米,上下分为两层;另一种是罕见的基岩文化遗址。
遗址规模大、文化层厚度大、良好保存、文化遗存类型丰富,是研究东北地区史前文化和气候变迁的重要实物证据。
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的主要文化遗物包括陶片、玉器、石器、骨器等器物,其中以陶器最具代表性。
陶器被发现于两个文化层,有些是迁徙下来的,有些则是本地制作的。
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样式多样,有黑陶、红陶、灰陶等,制作工艺精细。
这些陶器不仅反映了村民的生产与生活方式,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
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所在地是夏家店村,现在该村的辖区内还保存着大量的史前文化遗址。
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的发现和研究,对于研究东北地区的史前文化,探索当时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气候变化对当时人类生存的影响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考古学的不断发展,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研究人员通过对遗址文化层、遗存的物质文化等进行综合研究,推算出该地区史前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状况。
同时,关于造成遗址形成的原因、古人类的迁移、当时的社会组织等问题,也在不断地得到新的探索和解答。
总之,“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的发现和研究,为我们了解我国东北地区的史前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也为我们探究当时人类的生存方式、社会组织和气候变迁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老哈河西岸“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研究

老哈河西岸“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研究夏家店下层文化是指位于中国甘肃省东乡县老哈河西岸的一处文化遗址,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被发现。
经过多年的考古研究,人们对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认识逐渐深入。
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位于黄土高台上,面积约为1500平方米。
根据考古发现的遗迹和文物,夏家店下层文化可以追溯到距今约4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属于仰韶文化的一种变种。
这一时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在物质文化方面表现出了自身的特点。
在夏家店下层文化的考古遗址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陶器、石器、贝器等物品。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陶器,主要包括陶罐、陶盆、陶壶等。
这些陶器制作精细,纹饰简单而富有韵律感,往往以线条为主题,呈现出流畅而优美的形态。
陶器的制作技术相对落后,主要是使用手捻或胎针法。
还有一些彩陶出土,其中包括红、橙、黄、绿、蓝等多种颜色,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陶器独特之处。
在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石器方面,主要有石磨、石斧、石锛等。
这些石器不仅在形状上与其他仰韶文化的石器相似,而且也在用途上具有相似之处。
石器的出现,使人们更加便利地生产和生活,同时也代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水平。
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贝器。
这些贝器主要是由贝壳制成,如扇贝、蛤蜊等。
这些贝器可能用于日常生活或仪式用途,反映当时人们的社会文化。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出土文物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还揭示了当时人们的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
陶器的出现代表了人们对陶瓷技术的掌握,石器的出现则代表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遗址还发掘出了一些墓葬,这些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器物,如陶器、石器以及贝器等。
这些墓葬为人们了解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和葬礼习俗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通过对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研究,可以看出该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较为繁荣,人们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水平有一定的提高。
老哈河西岸“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研究

老哈河西岸“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研究老哈河西岸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是一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丰富文化内涵的遗址,经过多年的考古研究和发掘,人们对于该遗址的认识不断深化。
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是研究中国史前文明和早期人类活动方式的重要实证,对于揭示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和文化遗产的保存具有重要意义。
一、遗址的地理位置和发现历史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位于老哈河西岸,地处中国境内。
该遗址首次被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当地农民在进行农田开垦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了大量的古代陶器和石器,引起了考古学家的关注。
随后,中国考古学家展开了对该地区的系统性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发现了大量的古代遗迹和文物,逐渐揭开了这片土地上悠久的历史。
二、遗址的文化特点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的年代非常古老,据考古学家的测定,该遗址的年代大约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器时代初期。
在这段时间里,古代居民在这片土地上进行了繁荣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遗址内发现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和其他生活工具,这些文物为我们了解古代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宗教信仰提供了重要线索。
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的陶器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其造型和纹饰展现了当时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陶器中的纹饰多以几何图案为主,简洁而富有力量感,体现了当时民族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追求。
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的石器工具和骨器,这些工具为古代居民的狩猎、农耕和日常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展现了当时居民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精神。
三、遗址的价值和意义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是中国早期文化的珍贵实物,对于研究中国史前社会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遗址中发现的丰富文物和资料,为我们揭示了古代居民的社会生活、经济活动和宗教信仰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材料。
通过对这些文物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社会的面貌和特点,从而拓展我们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认识。
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的发现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资源,对于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夏家店文化

夏家店文化夏家店文化是内蒙古早期青铜文化的代表。
夏家店遗址是中国北方青铜时代早期的遗址。
其文化内涵包括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
遗址内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铜器、玉器、骨角器等遗物,其中以在夏家店下层文化层内发现的青铜器最为重要,其生产技术水平足以与同时代中原地区最发达的文化相媲美。
历史年代下层为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500年,上层为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300年。
发掘年代1960年。
意义夏家店遗址是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命名地,它的发现为探寻中国北方青铜文明提供了重要资料。
上层文化北方地区的一种青铜器时代文化。
因1960年在今属内蒙古赤峰夏家店发掘确认而得名。
分布范围和夏家店下层文化大体相同。
其年代据所出青铜器及碳—14法测定,大致相当西周到春秋早期。
陶器多夹砂,质粗松,火候低,皆手制。
有些器形有明显特征,如鬲的空足大多为浅而圆的半球形,不分档。
房屋有半地穴的,也有地面的,房外有贮藏用窖穴。
墓葬为土坑竖穴,有的有木质葬具,有的则以石块围筑。
男性墓主有的随葬戈、矛、短剑、镞、饰牌等青铜器,并有随葬成组礼器。
夏家店上层文化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显著不同,反映了商、周之间这个地区所发生的重大变化。
下层文化当中原地区由新石器时代经过铜石并用时代而进入青铜时代的时候,内蒙古地区的先民们也已开始使用青铜器。
由于建国前在内蒙古地区只零星地发现的一些青铜器,使得人们误认为内蒙古地区不可能出土青铜器,而内蒙古地区青铜文化的“北来说”、“西来说”,更是从根本上否定了内蒙古地区存在青铜时代文化,从而否定了中国北方青铜文化的存在。
50年代以后,在中国北方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青铜文化遗址遗迹,如:辽宁省左县马厂沟发现的一组有郾侯铭文的青铜器;内蒙古宁城县南山根、辽宁省朝阳十二台营子以及辽宁锦西县乌金塘等地发现的春秋时铜戈式墓葬。
60年代以来,又发现和分辨出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等青铜文化,从而使人们确定了中国北方草原青铜文化的存在。
试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的类型与布局特点

地区龙山时代的城堡 。此类遗址目前经发掘 的有敖汉旗大甸子城子地 ⑦、建平县水泉 ⑧、 宁城县三座店 ⑨等 。经钻探和发掘可知 ,该
·11 ·
文物春秋
2000 年第 3 期
总第 53 期
类遗址的堆积都比较厚 ,几乎整个土丘都是 由人类活动而逐渐堆积起来的 。
上述三类遗址中 ,坡岗型和平地土丘型多 位于现代村落的附近。就遗址的择位来讲 ,既 靠近水源 ,周围又有大片可耕的土地。遗址内 文化堆积比较普遍 ,不少地点的堆积还很厚。 从发现的遗迹看 ,都有不少的房址、窖穴、灰 沟、祭祀坑等。从出土遗物看 ,既有大量的农 业生产工具 ,例如石锄、石铲、石刀、骨铲等及 其半成品 ,又有骨针、骨锥、纺轮、陶垫等手工 工具 ,还有大量的陶质生活器皿和礼器等。凡 此种种 ,皆说明这些遗址大都经过了较长时期 的定居活动。所以 ,这两类遗址中的绝大多数 无疑都可以视为村落 ,其中个别规模大者 ,可 能性质上已与一般的村落有了一定的区别 。 比如敖汉旗大甸子的城子地遗址 ,整个遗址的 形状呈比较规整的圆角长方形 ,南北长约 350 米 ,东西宽近 200 米。既有围墙又有壕沟。从 该遗址的规模看 ,当是“百里之内背依山地 ,伸 入丘陵原上的唯一一个大居民点”。λυ 由于遗 址的发掘和钻探规模有限 ,尚不能确定其内是 否有大型“宗庙”性质的建筑 ,但从相对应的大 甸子墓地所反映的诸多迹象看 ,该遗址很有可 能是作为一定区域内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中心 的性质出现的 。
辽西【辽西区早期铜器及相关问题探讨】

辽西【辽西区早期铜器及相关问题探讨】[摘要]辽西区早期铜器起始于红山文化,到夏家店下层文化进入了以冶铸青铜为主的成熟期。
所见铜器类型丰富,矿物来源以就地取材为主,冶铸技术已经进步到了使用合范铸造铜器的历史阶段。
该区早期铜器是在本地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吸收西北乃至欧亚大草原早期青铜文化以及中原夏、早商青铜文化因素而发展起来的。
[关键词]辽西区;铜器;青铜文化辽西区是中国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之一,在距今8000年前就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古文化区。
考古学上所指的辽西区,张忠培先生认为是医巫闾山以西,北至西拉木伦河两侧,包括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大凌河、小凌河等区域[1]。
而本文所说的“早期铜器”则是指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早商时期。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一系列关于早期铜器的考古新发现,辽西区早期铜器及相关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
一、辽西区早期铜器的发现及类型学观察到目前为止,辽西区早期铜器发现于辽宁朝阳牛河梁第II地点[2]、内蒙古赤峰药王庙[3]、内蒙古敖汉旗大甸子[4]、内蒙古喀喇沁旗大山前[5]、辽宁锦县水手营子[6]、辽宁北票康家屯[7]、内蒙古宁城小榆树林子[8]、内蒙古库伦旗南泡子崖[9]、辽宁阜新平顶山[10]、辽宁兴城仙灵寺[11]等遗址,在敖汉旗西台遗址[12]、赤峰四分地遗址[13]还出土过铸铜用的陶范。
牛河梁第II地点1号墓葬中随葬了1件铜耳环,经鉴定为红铜,郭大顺先生由此推断这一地区的冶铜史可早到红山文化。
除此之外发现的早期铜器当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
辽西区早期铜器根据用途不同可分为工具类、兵器类、装饰品类和礼器类。
(一)工具类有铜刀、铜匕、铜锥、铜钉和铜冒等器形。
康家屯遗址和仙灵寺遗址各出土铜刀1件,其中康家屯铜刀为连柄铸造,弧刃,翘尖,锯齿状背部,(图一,6)。
南泡子崖遗址征集铜匕1件,平面略呈柳叶形,弧背,柄端有孔(图一,7),该匕与台西M112:11羊首匕较为近似(图二,17),只是不见环钮。
夏家店文化青铜器赏

夏家店文化青铜器赏作者:张良梓来源:《收藏界》2013年第10期夏家店文化,是发源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赤峰地区早期的原始青铜文明。
这一史前文明是继赤峰地区先前的红山文化之后又一重要的史前文明,该文明具有较为先进的农牧生产水平,保留有完整的文化发展体系和高超的青铜冶炼技术,甚至还发明了具有华北地区史前文明启蒙性质的象形文字。
不仅如此,此文明还具备特色鲜明的自身历史发展演变性,随着近些年来东蒙地区考古挖掘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在其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具有十分典型的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工艺特色,吸引了来自国内外众多专家和文物收藏者的目光。
其主要文化阶层大体分为夏家店下层文化和上层文化(约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这些重要的文化遗迹为探寻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青铜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纵观夏家店原始青铜文化前前后后的整个发掘过程,在建国后期出土的大量该阶段的青铜制品中,以夏家店下层文化层中出土的青铜器最为具有代表性。
其工艺技术与铸造水准均足以和同时期中原地区最发达的考古文化层中所发现的青铜成品相媲美。
笔者的一位藏友今年春天在家乡开办了私人博物馆,其中展出了大量夏家店文化时期不同阶段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青铜珍品。
这些铜器皆出土自赤峰本地,在这批获展的夏家店青铜文物中,虽然很多器型相对较小,但其精美的纹饰和独到的做工特色,却深深地展现了草原文化的神奇韵味,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和独到的审美享受,使人对数千年前的草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深刻印象。
三件动物形青铜饰件(图1),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中比较典型的作品。
其所出土的夏家店墓葬规模较大,受过盗掘,出土时和几件骨器散落于墓室坑道中。
其中左上侧的伏虎形青铜牌饰长约7.8厘米,宽约为3厘米,厚约0.8厘米,重约20克左右,在牌饰靠近底部边缘地区的虎爪背面留有两处残断的铁质焊接片。
右上侧的卧羊形牌饰长约6.5厘米,宽约3.5厘米,厚约0.5厘米,重约15克,局部留有穿孔,保存相对完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谱定性分析,结果显示两件器物成份以铜为主,其中 T10②: 335 有少 量的 银、铅 、镁 和微 量的 铁、砷 等杂 质,含 铜率 是 99.33%;T10②:339有少量的银和微 量的砷,含铜 97.97%, 另含锡为 0.17%,属于红铜[51]。
从已检测的铜器看,夏家店下层文化 铜器主要是青铜, 还有少量的红铜。
一、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器
辽宁北票市康家屯夏家店下层文化城址出土青铜刀 件
1
[2 0]
。
夏家店下层文化是中国早期青铜文化,主要 分布在燕 辽宁锦县水手营子村夏家店下层文化晚期墓葬 中发现连柄
山南北和西辽河流域。在北起西拉木伦河、南到海河、西起 青铜戈 1 件[21]。辽宁阜新平顶山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址出土
耳
出土的青铜镞 1件[3]。河北宣化李大人庄遗址出土有铜环 。[4]
环的墓葬墓主人男性女性各一半。佩带耳环的形式多样,有
河北易县下岳各庄遗址第一期遗存出土铜镞 1 件、铜耳环 1
两耳各一环和各两环的,也有单耳一环或两环的。 在 M453
件、铜笄 1 件 。河北昌平雪山遗址出土青铜刀 1 件、铜镞 1[5]
米,针眼残断[40]。
(三)武器类
武器类有铜镞、铜戈 ,铜镞数量较多。河 北大厂回族自
治县大坨头遗址出土铜镞 1 件(图二:8),两侧倒锋,前聚成 尖锋,脊末筒状,内存朽木屑[41]。天津蓟县张家园遗址第三层 出土铜镞 1 件 ,呈三角 形,有圆 形脊孔。第四层 出土铜镞 1
件(图二:9),长脊 ,双翼。 双翼向前 聚成钝 圆的镞 末,向后 成倒刺形 [42]。河北易县下岳各庄遗址第一期遗存出土铜镞 1 件,长 3.2 厘 米。平面呈 三角形,双翼,短铤 ,有 銎[43]。辽宁 锦
桑乾河上游、东到辽河左岸的广大 地区都发现有文化遗址。 铜耳环 1 件[22]。
其文化类型大致可分为 3 种,在壶流河流域为壶流河类型,
二、夏家店下层文化青铜器的种类及特征
海河北系为大坨头类型,西拉木伦河流域为药王庙类型 。[1]
目前考古发掘出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铜器 主要有装饰
目前考古发掘出土的青铜器主要见于以下遗址:
1、10、指 环(大 甸子 M453:9、琉 璃河 M2:2)2- 5、 耳环 (蔚县 三关 M2010:2、蓟县 张家园 F4、唐山小官 庄 J:1、蓟 县 围坊 T1③:7)6、镦(大甸子 M715:15)7、穿孔垂饰(又 称穿孔 铜片。唐山大城山 T10:②:335)8、9 镞(大厂大坨头、蓟 县[张33] 家园 T2④:1)11、杖首(大甸子 M43:12)12、锥(宁城 县 小榆 树林子)13、冒(大甸子 M683:7)14、刀(蓟县张家园 T2 ④:2) 此外,装饰类青铜器中,还有河北易县下岳各 庄遗址第 一期遗存出土铜笄 1 件,已残。横截面呈六棱形,残长 7.8 厘 米。 (二)工具类 工具类有铜刀、铜削、铜针等,数量最多的是铜刀。在内
品类、工具类、武器类、礼仪类等。
在壶流河类型文化遗址中有蔚县三关墓葬出 土的铜耳
(一)装饰品类
饰 1 件,前堡、四十里坡、庄窠、筛子绫罗等遗址出 土有铜耳 装饰品类有铜耳环、铜指环、铜环、铜笄等,铜耳环数量
饰、铜刀、铜削等[2]。
最多,有 30多件。其中敖汉旗大甸子墓地出土有 26件,2件
大坨头类型遗址中有河北大厂回族自治县大 坨头遗址 残断(图一)。它们出自 16 座墓葬,全部是青铜质[23]。出土
图一 大甸子墓葬出土的铜耳环
- 1-
制,不呈圆 形。共 12 件 ,均出自 大甸子墓地。Bb 型为椭圆 形,河北易县下岳各庄遗址第一期遗存出土 1 件(H5:13), 已残[25]。C 型环身细长呈 U 形,一端似喇叭口状。辽宁阜新平 顶山夏家店下 层文化石城址出土 1 件 (G104④:2),长 8.5 厘米[26]。天津蓟县张家园遗址第四层出土 2 件,完整者 1 件 (图二:3) 。河北唐山小官庄石棺墓出土 1件(图二:4)。通
刀身中段,长 6.4 厘米[36]。天津蓟县张家园遗 址第四层出土 铜刀 1件(图二:14),刀尖上翘,刀柄略残[37]。唐山古冶遗址 出土铜削 1 件,仅存柄部,残长 7.2 厘米[38]。内蒙古宁城县小
榆树林子遗址出土铜器 1 件,发掘报告认为是为刀,据其形 制应为铜锥(图二:12)。通长 6.7厘米,扁平长条形。一端两 面出刃,一端尖细[39]。唐山古冶遗址出土铜针 1 件,长 8.8 厘
。B 型分两个亚型。Ba 型为原铸环折断
环 1 件[11]。唐山大城山遗址出土 2 件穿孔铜片[12]。
药王庙类型遗址主要有内蒙古赤峰夏家店遗 址发现铜
屑 4 颗[13]。内蒙古宁城县小榆树林子遗址出土铜刀 1 件[14]。 赤峰市喀喇沁旗大山前遗址出土遗物中有铜器, 但发掘简 报未详细介绍[ 5]。赤峰市敖汉旗大甸子墓葬出土铜器最多[16]。 主要有铜冒 2 件 、铜钉 2 件、铜镦 1 件、杖 首 2 件(1 件是青 铜、1 件是铅)、铜耳环 26 件、铜指环 25 件。其它金属有铅杖 首 1 件、金耳 环 1 件、铅质仿 制贝 1 件。 昭乌达盟(今 赤峰 市) 翁牛特旗解放营子公社头牌子大队敖包山前 出土 3 件 大型青铜器,铜甗 1 件、铜鼎 2 件[17].内蒙古哲里 木盟库伦旗 南泡子崖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征集青铜刀 1 把[18]。辽宁兴城 县仙灵寺遗址出土 5件小型青铜器,有铜镞、铜耳环和铜刀[19]。
礼器容 器主要是 1985 年 5 月在昭 盟(今赤峰 市)翁牛 特旗解放营子公社头牌子大队敖包山前出土的 三件大型青
铜器,铜甗 1件,铜鼎 2件[46]。铜甗通高 66、口径 41、腹深 36
厘米,腹壁厚 0.5 厘米,重 14 公斤。呈暗红色,腹部和足部有 烟熏痕迹,无箄,裆部残。口沿上有两方形耳,耳高 14 厘米。 壁外有 3 道平行弦纹。足为袋状,平底,实心。器体有补铸痕
图二 夏家店下层文化出土青铜器
蒙古哲里木盟库伦旗南泡子崖夏家店下层文化 遗址征集青
铜刀 1 把,通长 10.9、身宽 1.7、柄长 4.8 厘米。刃部残,弧 背,
柄端有孔[34]。辽宁北票市康家屯夏家店下层文化城址出土青 铜刀 1 件,长 15.5、宽 2.3 厘米,连柄铸制。刀尖残,弧刃, 背
部为锯齿状[35]。天津蓟县围坊遗址出土铜刀 2 件,均残,分二 式。A式 1件(T4③:1),仅存刀身前段。刀尖上翘,刀身断面 呈锐三角形,长 10 厘米 。B 式 1 件(T4③:2),躬背式,仅存
生认为是本地区出土的具有早商风格特点的铜 器,是夏家
店下层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有的学 者认为属晚商
风格,应是中原流入品[47]。
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 究所等部门
(五)其它类
的学者对 大甸子墓 地出土的部 分铜器进 行金相 鉴定,21 件
主要 有铜镦、铜冒 、铜钉 等,均出自大 甸子 。 [48]
迹。饕餮纹鼎 1件,铜色暗红。通高 54、口径 38、两耳高 9 厘 米。口沿外侈,器壁厚 0.5 厘米。直腿,口沿下有一圈饕餮纹
和云雷纹,腿上有饕餮纹。弦纹鼎 1 件,暗红色。通高 67、口
径 37、壁厚 0.5、耳高 9.4厘米,一耳脱落。口沿下腹部上方、
足上有三道凸起弦纹。腿部有铸补痕迹。这两件器物苏赫先
[27]
长 1.9 厘米、底端宽 1.2、厚 0.8、径 0.2 厘米[28]。天津蓟 县围坊 遗址出土 1 件(图二:5) 。蔚县境内的遗址中也有出土[29] 。 [30]
其次是铜指环,有 26 件。大甸子墓葬出土的数量最多, 共 25 件,出自 5 座墓[31],可分 为 3 种类 型。A 型 为单环,共 22 件,3 件残,全部出自大甸子墓葬。因环的横截面不同,分 为两个亚型。Aa 型 10 件,横截面近半圆形,出自 M677 中。 环宽 0.7、厚 0.2、内径 1.9 厘米。Ab 型 12 件,横截面呈矩 形, 5 件出自 M454,1 件出自 M677。环宽 0.4、厚 0.15,6 件内 径 0.19 厘米,6 件内径 0.14 厘米。B 型为双环铸在一起,有 3 件。形状如 Aa 型,为两环连铸,均出自大甸子墓葬。A 型、B 型指环都出自大甸子墓地成人墓葬中。4 座墓葬为女性,发 掘者认为另一墓葬也应为女性。出土时只有 M453 和 M677 未扰乱。M453 出土 Ab 型指环 3 件,套在右手一指上。M677 出土 Aa 型指环 10 件,套在双手五指上各 1 件,并在右手小 手指上再加 1 枚 Ab 型指环。C 型为绕圈状,只有 1 件,出自 北京房山琉璃河家店下层文化墓葬(图二:10)[32]。
墓主人两耳各有两环,并缀有松石串珠。
件,还有一对金耳环[6]。北京房山琉璃河夏家店下 层文化墓
葬出土青铜耳环 1 件、绕圈状 铜指环 1 件 。天 津蓟县围坊[7]
铜耳环依据形制分三种类型。A 型为圆环形,以大甸子
墓地出土的为主,共 有 14 件,直径 3- 4 厘米,横截面略呈
遗址出土铜刀 2 件、铜耳环 1 件 。天津蓟县张 家园遗址第[8] 圆
县水手营 子夏家店 下层文化晚 期墓葬出土 青铜戈 1 件,头 与柲连体铸成,通长 80.2 厘米。戈为直内式,援部细长,薄刃 锐尖,脊隆起。援长 20、宽 4、厚 0.6 厘米。内为长方形,周 边
起框,长 长
3.8、宽
3.2
厘米。柲全长
26.6
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断面扁圆形,
[44]
径 2.4 厘米,通体饰菱格连珠纹。柲首耸起一向外弯曲的卷
耳环都经过热锻加工。对使用不同工艺制造 的铜器分别进
墓葬
学
铜镦 1件(图二:6),为 M715:15斧柄末端。长方筒形,
通高 4.1 厘米。銎口长方形,长 2.4、宽 1.6 厘米。镦底凸起 一
道 0.4 厘米的凸棱。铜冒 2 件,扁 体、圆顶 、空心 、銎 口椭 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