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线,面,体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第四章》 4.1.3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第四章》 4.1.3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4.1.3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以下统称“教材”)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4.1.3 点、线、面、体,内容包括: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知道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2.内容解析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了解了我们身边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基础上,从流星雨、打开的扇面、商店和宾馆的旋转门等实例出发,引出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这一事实,从运动的观点揭示点线、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借助直观的图片与实例让学生从中感受点线、面、体的含义,体验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几何图形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线面体的学习不仅是学生认识与理解图形,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基础,还是以后学好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对点、线、面、体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目标(1)知道点、线、面、体是构成几何图形的元素,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2)知道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2.目标解析认识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点、线、面:点、线、面也都是几何图形;认识到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经历从几何体中寻找点、线、面的过程,借助实例,通过触摸、观察、实验、举例等数学活动,变抽象为具体,发展抽象思维能力.提高热爱几何的热情,激发学习兴趣.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七年级学生仅对简单的几何图形有初步的直观认识,而对点线、面、体的抽象概念很难理解,需要让学生从直观中去感受抽象.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基于以上学情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 以及“面动成体”的理解.四、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引入猜谜语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中看不见. (打一自然物)—雨点你能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这一现象吗?(点动成线)(二)自学导航几何体我们先来认识“体”. 观察一本书、圆罐、篮球,从它们外形中分别可以抽象出什么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都是几何体. 几何体简称体.平面与曲面如图:四棱锥有___个面;圆柱有___个面;圆锥有___个面. 再联想上一课“展开图”的知识,可以得出结论:包围着体的是_____.观察这些面,它们有区别吗?四棱锥的5个面是平的;圆柱的侧面是曲的,上、下两个底面是平的;圆锥的侧面是曲的,底面是平的.面有平的面(平面)和曲的面(曲面)两种.观察我们的教室和周围环境,举出一些实际生活中“面”的例子,并指出哪些面是平的,哪些面是曲的?点与线思考:观察几何体模型,回答下列问题:(1)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图形?它们有什么不同?(2)线与线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图形?它们有什么不同?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线,线分为直线和曲线;线与线相交的地方是点,点只代表位置,没有大小,所以点都是相同的.线的形象点的形象思考:下图是一个长方体,它有____个面,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____条棱,棱和棱相交成____个顶点.几何图形都是由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在点、线、面、体中最基本的元素是____.物体的运动会留下运动轨迹,这些运动轨迹往往也能抽象成几何图形. 如果把笔尖看成一个点,这个点在纸上运动时,形成的图形是什么?动手试一试.点动成线线动成面观察下列动画,你发现了什么?面动成体观察下列动画,你发现了什么?(三)考点解析例1.(1)正方体由____个面围成,它们都是____面;正方体有____个顶点,每个顶点处有____条棱.(2)圆柱的侧面和底面相交成一条线,是____线;圆柱由____个面围成,其中有____个平的面,____个曲的面.(3)用圆规在纸上画圆,这种现象说明_________;风扇的叶片在转动时看上去像一个平面,这种现象说明__________;硬币在桌面上快速地转动时,看上去像球,这种现象说___________.【迁移应用】1.(1)在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的语句,这里把雨看成了线,这种现象可以反映的数学原理是________.(2)国扇文化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历来中国有“制扇王国”之称如图,打开折扇时,随着扇骨的移动形成一个扇面,这种现象可以用数学原理解释为__________.2.如图是一个五棱柱,下列关于五棱柱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4条侧棱B.有5个面C.有10条棱D.有10个顶点3.图中的立体图形是由几个面围成的?是平面还是曲面?面与面相交成几条线?它们是直线还是曲线?解:图中的立体图形是由4个面围成的;3个平面,1个曲面;面与面相交成6条线;直线有4条,曲线有2条。

点、线、面、体教案

点、线、面、体教案

1.2 点、线、面、体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知道点、线、面、体的概念,从运动的观点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

二、自学提纲:1、独立看书第9—10页(到实践与探究的第(4)问,)并完成课本上提出的相关问题。

2、理解的重点内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面与面相交成线,线与线相交成点三、典型例题:例1、下图所示的几何体中各有几个面,是平面还是曲面;各有几条线,是直的还是曲的;各有几个顶点。

例2、如图所示,第二行的图形绕虚线旋转一周,便能形成第一行的某个几何体,请你用线连一连。

例3、分别数一数四面体、五面体、六面体和八面体的顶点数、面数和棱数,填写下表,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发现的规律是。

四、巩固练习:完成课本第11页练习1、2、3、4、及第12页A组1、2、3。

[拓展延伸]1、圆柱体由个曲的面和个平的面围成。

圆锥的侧面与底面相交成。

围成球的面有个。

2、下图中的平面图形分别绕图中的虚线旋转一周,可以得到的立体图形是:3、将切开的大小均匀的黄瓜片堆成一个圆柱,这说明的数学道理是。

4、(探究题)已知三棱柱有5个面,6个顶点,9条棱;四棱柱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五棱柱有7个面,10个顶点,15条棱;……由此可推测13棱柱有几个面,几个顶点,几条棱?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认识立方体的各种不同的平面展开图形,会根据表面展开图描述立体图形。

二、自学提纲:(一)、重点掌握内容:立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第10页实践与探究第(5)小题)1、[动手操作];用硬纸壳做一个立方体纸盒,将纸盒沿它的某些棱剪开(注意:各面一定要连在一起),平铺在平面上,得到一个怎样的平面图形?动手画出来。

如果展开的方法不同,得到的图形也不同,你能得到多少种不同的平面图形?在下面把它们都画出来。

2、巩固练习:下图中,那些是立方体的表面展开图?(二)、 1、完成课本第11页“挑战自我”。

2、巩固练习:(1)、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圆柱,截面的形状不可能是()。

最新2024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6.1.2 点、线、面、体--教案

最新2024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6.1.2 点、线、面、体--教案

6.1 几何图形6.1.2 点、线、面、体一、新课导入观察下图的长方体,思考:它有几个面?面和面相交形成了几条棱?棱和棱相交形成了几个顶点?师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议论交流.预测学生可以答出:6 个面、12 条棱、8 个顶点.教师引导学生理清它们的联系:二、探究新知知识点一:图形的构成元素合作探究:同学们,观察教室,哪些物体可以抽象成你熟悉的立体图形?师生活动:教师给出例子,学生发言说出更多例子,教师予以适当的评价与鼓励,最后引导学生一起总结总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都是几何体.几何体也简称体.探究1:(1) 你知道这些几何体是由什么围成的吗?(2) 下图中的图形分别有哪些面?这些面有什么不同吗?师生活动:学生充分利用学具进行观察,并开展组内讨论,教师参与其中,老师引导学生归纳:1. 包围着的体是面.2. 面分为平的面和曲的面.想一想:探究2: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吗?师生活动:学生分小组探究;得出结论后,每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点评纠正,师生共同归纳: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线,线有直线和曲线之分.探究3:线和线相交处又形成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吗?师生活动:借助前面的经验,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线和线相交形成点.点只代表位置,没有大小,所以点都是相同的.想一想:立体图形的组成的元素包括什么?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并理清元素之间的联系,完成下图:例题精析:如图所示的立体图形是由________个平面和__________个曲面组成的,面与面相交形成__________条直线和举例和及时练习,加深学生对“面”的认识,理解“面”的概念.设计意图:借助“面”的学习经验进一步认识线和点,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引领学生完整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认知过程,体会概念的产生和发展.设计意图:通过关系图的方式直观展示点线面体的关系,便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点、线、面、体的相关知_______条曲线.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由学生代表发言,教师予以适当评价.知识点二:由点、线、面运动而形成的图形动手操作:画一画:把笔尖看作一个点,让这个点在纸上运动.观察结果,最终形成了什么?师生活动:学生画图并相互交流.教师追问1:通过画图,你得到了什么结论?请用精炼的语言加以概括.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点动成线.教师追问2:你能举出“点动成线”的生活实例吗?教师给出如下例子做示范,学生讨论,举出更多实例.画一画:把粉笔横着看作一条线,让这个粉笔在黑板上运动.观察结果,最终形成了什么?师生活动:教师通过现场操作粉笔并让学生观察黑板报,引发学生思考,学生代表回答,教师予以适当评价并引导学生归纳:线动成面.教师追问:你能举出“线动成面”的生活实例吗?教师给出如下例子做示范,学生列举更多实例.操作:长方形纸片绕它的一边旋转一周,会形成什么图形?识.设计意图:从动手实践中获得直观感受,在讨论交流中抽象概括,引导学生模拟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这种体验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设计意图:从动手试验→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过渡到思考想象→猜想假设→实践验证,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创新精神,在发展形象思维的同时培养空间想象力和几何直觉.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面三、当堂练习师生活动:教师转动长方形纸片,然后由学生代表发言,老师可引导学生仿照前面的归纳得出结论:面动成体.教师可让各小组将纸片剪成不同形状(如:半圆、执教梯形、直角三角形),仿照老师刚才的操作并观察,再分别请小组代表展示转动过程与所得图形:练一练:1.(临沂期末改编)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是中华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结合多种传统文化思想,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风貌的武术文化体系“枪挑一条线,棍扫一大片”,从数学的角度解释为( )A.点动成线,线动成面B.线动成面,面动成体C.点动成线,面动成体D.点动成面,面动成线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由学生代表发言,教师予以适当评价.三、当堂练习1. 如图,三棱锥有____个面,它们相交形成了____条棱,这些棱相交形成了____个点.2. 请把下图中的平面图形与其绕轴旋转一周后得到的立体图形连接起来.动成体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检测由点、线、面运动形成的图形知识掌握情况.设计意图:观察三棱锥的构成元素,提升迁移能力.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由点、线、面运动形成的1.(东营期末改编)小翼跟妈妈到银行办理业务,她发现银行大堂的旋转门内部是由三块宽为 2 m、高为 3 m的玻璃隔板组成的,此情此景,她提出了以下问题:(1) 将此旋转门旋转一周,能形成的几何体是______.(2) 这能说明的事实是______(选择正确的一项填入).A. 点动成线B. 线动成面C. 面动成体(3) 求该旋转门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的体积.(边框及衔接处忽略不计,结果保留π)图形知识.设计意图:综合检测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板书设计点、线、面、体课后小结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梳理并完善知识思维导图.教学反思1.结合实例,鼓励学生探索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等几何概念,对于从具体事物或实例中进行数学抽象也有了初步认识,但点、线、面、体等都是很抽象的概念,与直观感受往往存在一定差距(例如平面是无限延展的,点没有大小只代表位置等内容),现阶段是难以深刻理解、完整认识的,所以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多观察,多举例,多表达.避免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在积累了丰富的直观感受后自发地同化概念,接受概念的意义.。

点线面体教案

点线面体教案

点线面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区分点、线、面和体的概念。

2. 学会用几何图形的形式表示点、线、面和体。

3. 学会用适当的词汇描述几何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4. 发展观察和分类的能力。

5. 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直观感受和几何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区分点、线、面和体的概念,并能通过几何图形的形式来表示。

三、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用几何词语准确地描述点、线、面和体的特征和性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放映一些几何图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图片中的几何图形是什么,以此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提问:(1)上面的图片中有哪些几何图形?(2)你能用词语描述这些几何图形吗?2. 点的概念及表示(15分钟)(1)教师出示一个点的图形,让学生猜测并描述这是什么。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特征,学生发言探讨。

(3)教师告诉学生这个图形是点,并用几何词汇描述点的特征。

(4)教师示范如何用几何图形的形式表示点。

3. 线的概念及表示(15分钟)(1)教师出示一个线的图形,让学生猜测并描述这是什么。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特征,学生发言探讨。

(3)教师告诉学生这个图形是线,并用几何词汇描述线的特征。

(4)教师示范如何用几何图形的形式表示线。

4. 面的概念及表示(15分钟)(1)教师出示一个面的图形,让学生猜测并描述这是什么。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特征,学生发言探讨。

(3)教师告诉学生这个图形是面,并用几何词汇描述面的特征。

(4)教师示范如何用几何图形的形式表示面。

5. 体的概念及表示(15分钟)(1)教师出示一个体的图形,让学生猜测并描述这是什么。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特征,学生发言探讨。

(3)教师告诉学生这个图形是体,并用几何词汇描述体的特征。

(4)教师示范如何用几何图形的形式表示体。

6. 归纳总结(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利用已学知识归纳总结点、线、面和体的特征和性质,并用几何词汇进行描述。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教案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教案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以及空间想象力。

3.情感目标: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关系。

2.教学难点:理解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动态过程。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中包含的几何元素,如点、线、面等。

2.知识点讲解:详细介绍点、线、面、体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动态演示,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例如,展示一个点在一个平面上移动,形成一条直线的过程。

4.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点、线、面、体的关系。

例如,让学生用笔在纸上绘制一条直线,感受如何从一个点开始,通过连续的移动形成一条直线。

5.作业与评价方式: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继续思考和探索点、线、面、体的关系。

评价方式将以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表现为基础,进行综合评价。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讲解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关系。

2.演示法: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直观地理解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

3.互动法: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点、线、面、体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些与点、线、面、体相关的练习题,如绘制图形、判断题等。

2.作业:布置一些与点、线、面、体相关的课后作业,如绘制图形、解答思考题等。

3.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注重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和学习进步。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学软件:使用几何画板等教学软件进行动态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点、线、面、体的关系。

七年级数学《点-线-面-体》教案

七年级数学《点-线-面-体》教案

七年级数学《点-线-面-体》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几何体、平面和曲面的意义,能正确判断围成几何体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2.了解几何图形构成的元素(点、线、面、体),能正确判断由点、线、面、经过运动变化后形成的图形.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几何体、平面和曲面的意义,能正确判断围成几何体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2.构成几何图形的元素.难点判断由点、线、面、体经过运动变化后形成的几何图形.重难点解读1.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2.线段相交得点,面与面相交得线.3.点动成线,如“飞机拉线”,线动成面,如“汽车雨刮后的面”,面动成体,如“旋转门”.三、教学过程活动1 旧知回顾1.下列图形中,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到的图形都相同的是()2.请分别写出与图中表面展开图相对应的立体图形的名称.活动2 探究新知1.教材第119页内容.提出问题:(1)长方体有几个面?(2)长方体的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几条棱?棱和棱相交成几个顶点?(3)由此可以得出几何图形是由哪些部分组成?(4)点、线、面经过运动变化,形成的图形是什么?活动3 知识归纳1.几何体也简称体 .包围着体的是面,分为平面和曲面 .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线,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 .2.几何体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活动4 典例赏析及练习例1如图,这个几何体是由几个面组成的?面与面相交成几条线?其中有几条是曲线?这个几何体有几个顶点?【答案】解:这个几何体是由5个面组成的;面与面相交成9条线;其中有2条是曲线;这个几何体有6个顶点.例2 看到飞行中的萤火虫,可以说明( A )A.点动成线B.线动成面C.面动成体D.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例3将三角形绕直线l旋转一周,可以得到如下图所示立体图形的是( C )练习:1.雨滴滴下来形成雨丝属于下列哪个选项的实际应用( A )A.点动成线B.线动成面C.面动成体D.以上都不对2.把一枚硬币在桌面上竖直快速旋转后形成的几何体是( C )A.圆柱B.圆锥C.球D.正方体3.如图,三棱锥有 4 个面,它们相交形成了 6 条棱,这些棱相交形成了 4 个点.活动5 课堂小结1.体由面围成,面分为平面和曲面.面与面相交成线,线与线相交成点.2.几何图形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3.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四、作业布置与教学反思。

《 点、线、面、体》教案

《 点、线、面、体》教案

《点、线、面、体》教案英才学校穆新荣一、学习目标1.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意义;加深对点、线、面、体之间关系的理解;2.通过探究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分析现象、猜想规律和验证结论的习惯和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3.通过探究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线、面的不同类型,初步感知分类与化归的数学思想在几何中的应用。

二、重点:对点、线、面、体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认识;难点: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理解。

三、教材分析:点、线、面、体是人们通过对自然界现象的观察和生活实践的体验抽象出来的概念,是教科书中“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最基本的概念,是学习后续内容的起点。

四、学情分析:在上一学段,学生已经接触了点、线、面、体的初步认识,本节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的总结和提高。

教科书给出了流星雨、打开的扇面、商店和宾馆的旋转门等实例,引出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这一事实,从运动的观点揭示了点、线、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找出这方面的实例,丰富学生的感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认识。

五、学法指导: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实例中感受点、线、面、体的含义,体验他们的区别与联系。

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活动中感受这些基本概念。

六、学习准备: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预习本节课的知识,准备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实例。

七、学习过程:1. 课前预习:预习本节课的知识。

2. 课上探究:活动一:创设情境,自主学习:观察实物,学生说出联想到的几何图形、几何体。

引导学生有步骤地观察、分析、归纳,通过对体的逐步解析,加深学生对点、线、面、体的认识,并从静态的结构分析中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精讲点拨:(教师用多媒体演示不同视角下的几何体,学生小组交流后说出自己的结论)师生共同总结、完善,得出——体由面围成,面与面相交成线,线与线相交成点。

建筑立体思维教案模板范文

建筑立体思维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建筑的基本元素,如点、线、面、体等,并能够运用这些元素进行建筑立体思维。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在建筑设计中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水平。

3. 引导学生从实际建筑案例中学习,了解不同建筑风格的特点,增强对建筑文化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建筑基本元素的认识与运用。

2. 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难点:1. 建筑立体思维的训练。

2. 将建筑元素与实际案例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一组国内外著名建筑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建筑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建筑的兴趣。

2. 提问:这些建筑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它们是如何设计出来的?二、讲授新课1. 讲解建筑的基本元素:点、线、面、体。

- 点:构成建筑的基础,如柱子、梁等。

- 线:建筑中的线条,如墙面、门窗等。

- 面:建筑中的平面,如屋顶、地面等。

- 体:建筑中的立体,如建筑物的整体形态。

2. 讲解建筑立体思维的方法:- 观察法:从多个角度观察建筑,了解其形态、结构、材料等。

- 想象法:发挥想象力,将建筑元素进行组合,形成新的设计方案。

- 分析法:分析建筑案例,总结其优点和不足,为设计提供借鉴。

三、实践环节1. 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建筑案例,分析其设计特点,运用建筑元素进行设计。

2. 每组派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其他组员进行评价。

四、总结与拓展1.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总结建筑立体思维的关键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建筑立体思维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家居设计、城市规划等。

五、课后作业1. 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建筑物,进行建筑立体思维训练,设计一个设计方案。

2. 收集有关建筑文化的资料,了解不同建筑风格的特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建筑基本元素、建筑立体思维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氛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2 点、线、面、体
教者:柳玉平单位:庄浪县白堡中学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119页至第120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概念;
(2)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习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抽象思维概括能力和形象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点、线、面、体的关系的数学活动过程,提高空间想像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运动变化的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本节课的数学活动过程,养成主动探索、求知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2.难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活动.
3.关键: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进行探究学习是本节课的关键.
教具准备
长方体、球体模型,投影机和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
问题情境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活动1 创设情境教师:圣诞节快到了,同学
们都喜欢送朋友家人礼物
来表示祝福。

礼物各种各
样,从数学角度可以看做几
何图形。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及认知基础出发,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活动2 认识体教师:同学们想一想这些礼
物可以看做什么几何图
形?
学生:正方体…….. 利用多媒体展示几何体生动中有严谨,从形象体现抽象,使学生直观感受“体”,丰富感性经验,顺利形成抽象认识。

活动3 认识点、线、面教师:我们从“长方体”看
特殊位置的“点”“线”“面”
学生:指出来
教师:还能举出生活中有点
的例子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点”有大、小吗?
“线”有粗、细吗?“面”
有厚、薄吗?分类呢?用铅笔盒、书做模型指出点,形象且容易表达
培养联想能力,用数学观点看生活,描述生活,总结规律培养联想能力,用数学观点看生活,描述生活,总结规律初步感知分类与划归的数学思想在几何中的应用
当堂检测
练一练
围成下面这些立体图形的各个面中,哪些面是平的?哪些面是曲的?
连一连请将下列的平面图形和将它如图绕虚线旋转一周后得到的几何体连线.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活动4猜想与验证“点动
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
体”,认识点是构成图
形的基本元素
教师:我们对点、线、面有
了初步认识,那么它们动起
来会形成什么样的图形
呢?同学们在一起猜一猜、
动一动、想一想
学生:用笔尖当“点”、笔
当“线”、三角板当“面”
进行讨论探究
教师:参与学生活动
学生:交流探究成果
教师:多媒体演示简单图形
运动动画带领学生认
识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

通过猜想、动手操作验证的
探究活动对点线面体之间
的关系的认识,使学生经历
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图
形以及用几何图形描述现
实世界,解释生活现象的过
程,构筑具体----抽象----具
体这一数学发现与应用的
循环。

活动5 当堂检测教师:展示多媒体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及时评价
运用所得的知识解决问题、
观察生活
活动6 小结学生:回顾本节课畅谈自己
的收获、感触
培养学生总结经验教训的
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