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想和做语文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二单元 6想和做

6 想和做【学习目标】1.学习阅读议论文的一般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从生活中提出论题,进而提出论点,并进行证明的.(重点)2.培养从文本中提出问题,联系生活体验创造性阅读的意识和能力.3.理清课文结构,体会作者是如何从生活中提出论点并用事实论证的.(难点)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对于“想”和“做”的关系,我们平时是否认真想过?其实,不管做什么事情,只是“空想”或一味“死做”,都不会把事情做好,想和做一定要联结起来.本文作者胡绳针对一般人生活中时常遇到的现象提出议论题目,通过分析评述,提出上述的观点.现在,我们一起研读本文是怎样围绕想和做的关系展开议论的.二、自主预习1.作者简介.胡绳(1918—2000),原名项志逖、笔名蒲韧、李念青、沈友谷等,中国著名哲学家、近代史专家,祖籍安徽歙县,籍贯是浙江钱塘,出生于江苏苏州.著有《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现实主义当代流变史》《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童稚集》《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理性与自由》《历史和现实》《枣下论丛》《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出版有《胡绳文集》《胡绳全书》.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滔滔不绝:指像流水一般不间断,形容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埋头苦干:专心致志,刻苦工作.投机取巧:指利用时机和巧妙手段谋取个人私利,也指不愿下苦功夫,凭小聪明侥幸取得成功.劳而无功:费了力气却没有成效.依葫芦画瓢:比喻单纯模仿,不加改变.成年累月:形容经过的时间很长.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梳理全文.(请学生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1.梳理全文的结构.明确:第一部分(第1-5段):概述两种人的表现,阐明中心论点.第二部分(第6-7段):分析想和做的关系,阐述想和做怎么结合起来.第三部分(第8段):联系学校生活实际进一步论述.第四部分(第9段):总结全文.强调开动脑筋的重要性,深化中心论点.2.文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全文具体说明.明确:举例论证:“举个例子来说,人怎样学会游泳的呢……”比喻论证:“这种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人简直是——说得不客气一点——跟牛马一样.”正反对比论证:“有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也有些人只顾做事,不动脑筋.”(二)分析观点1.“只会空想,不会做事”的人有什么具体体现?“只顾做事,不懂脑筋”的人有什么具体特点?(学生讨论后举手发言,老师总结答案)明确:“只会空想,不会做事”的人凭空想了很多念头,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空话,可是从来没认真做过一件事.“空想”和“空话”就是他们的特点.“只顾做事,不动脑筋”的人,“做他们一向做惯的或者别人要他们做的事”“做事的方法只是根据自己的习惯,或者别人的命令,或一般人的通例”,不考虑做事的方法、目的,“死做”就是他们的特点.2.人们对这两种人的评价是怎样的?作者是怎样看待的?(教师请学生起来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在阅读中感悟作者的观点.)明确:评价:我们看不起空想家,可是往往赞美后一种人,说他们埋头苦干.作者认为后一种人并不值得赞美,作者先用了一个比喻,把拉磨的牛与其相比,形象地指出了“死做”者和拉磨的牛一样不动脑筋,不会考虑做事的目的、过程和方法.接着作者又分析了人和牛马的分别是“人在劳动中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所以“文化能够不断地进步”.最后用一个假设,如果“死做”,人类就不会进步,只能像几万年以前的人类一样,过着最原始最简单的生活.进一步证明“死做”不值得赞美.(三)写法探究(教师提问,学生分小组自由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教师总结答案.)1.文章标题“想和做”有什么特点?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明确:标题是一个并列短语,提出了人类活动中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启发读者去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文章首先针对一般人在生活中常遇到的两个现象,概述“空想”和“死做”两种人的表现,然后对人们的错误认识进行评价,并进一步阐明理由,最后提出中心论点.2.第六段怎样列举生活中学游泳的例子,证明了什么?明确:先从正面讲,学游泳要经过“观察——试验——学会”三个阶段;后从反面假设如果只是“呆看——空想——不会”.从正反两方面列举游泳的例子,证明既要“观察”又要“行动”才能成功,也就是说“想”和“做”要紧密联结起来.3.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起总结全文的作用,强调开动脑筋的重要性,深化中心.4.体会本文先破后立的论证特色.明确:本文通篇以举例来说明道理,文字浅易,论证过程先破后立.文章开头两段分别指出只想不做和只做不想的两种错误态度;接着分析只做不想的错误性质;然后才正面提出看法;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后半篇具体论述怎样把想和做联结起来,也就是“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最后,再次强调,无论什么人,都要想想已经有过的经验,把事情做得更好.这样先破后立,逻辑十分严谨.(四)品味语言“他们一天忙到晚..根据.....,做他们一向..做惯的或者别人要他们做的事情.他们做事的方法只是自己的习惯,或者别人的命令,或一般人的通例.自己一向这样做,别人要他们这样做,一般人都这样做,他们就‘依葫芦画瓢’,照样做去……他们从来不...想一想.”(教师请学生朗读文章选段)(教师提问)体会文中加点词的妙处.明确:“一天忙到晚”说明了做事时间持续之长,“一向”和“从来不”表明一直如此,“只是”表明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情况,这些词语活画出一群墨守成规、毫无主见的人,具体写出了他们不动脑筋,只顾做事的情态.四、板书设计想和做为什么要联结列表现作评析提论点怎样联结途径:从实际出发例子:学游泳学生应联结——举例子课内学习课外活动总结全文,深化中心五、拓展延伸议论文讲究“摆事实、讲道理”,除了用事实做论据,还需要理论的支持.名言警句、传说故事、经典言论都可以成为说理的好助手,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说理具有权威性,请同学搜集名言警句以及故事,作为文中内容的理论论据.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第八段“有些同学很‘用功’,可是不会用思想”)2.如果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自己尝一尝.——民间谚语(“光靠观察还不够,还得有行动”)3.人是有思想的动物,不会想,有愧为人.——谢觉哉(第四段)4.思考的启示是把人从奴隶解放成自由人.——爱迪生(第四段)六、教学反思可取之处:本课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理念.学生进入到课文所渲染的氛围中,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完成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与主题理解,实现了学生与本文的自主对话.学生的思维活跃,交流融洽.不足之处:由于只设置了一个课时,所以给学生交流的时间较短.缺乏对议论文写作方法的指导.。
【教学设计】《想和做》(语文版)

《想和做》教学设计巢湖市柘皋中学葛庆国老师本文是语文版语文八下第二单元的第二篇文章。
这是一篇议论文,篇幅比较简短,文字深入浅出,文章论点清晰,论据充分,论证严密妥当,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极具启发性,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会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知识与能力目标】1.把握题目(即论题)“想和做”中作者侧重阐述的“想”的一面,找出本文表述作者观点主张的议论句,总结出中心论点,明确“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道理。
2.了解本文是怎样“摆事实,讲道理”的,理清道理和事例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对照进行论证的方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本文更适宜默读,在初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概括段落大意,体会作者批评这两种态度的语气和感情。
让学生发表看法,互相启发、补充,激发兴趣和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总结本文在“想”和“做”的结合方面带来的启示,在学习生活中学会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教学重点】明确“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道理。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是怎样“摆事实,讲道理”的,理清道理和事例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对照进行论证的方式。
搜集资料,研读课文,制作教学课件,布置学生预习作业。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对于“想”和“做”的关系,我们平时是否认真想过?其实,不管做什么事情,只是“空想”或一味“死做”,都不会把事情做好,想和做一定要联结起来。
本文作者胡绳(当代哲学家、历史学家)针对一般人生活中时常遇到的现象提出议论题目,通过分析评述,提出上述的观点。
现在,我们一起研读本文是怎样围绕想和做的关系展开议论的。
二、走近作者胡绳,我国当代哲学家、历史学家。
三、整体感知1.字词积累滔滔不绝: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
形容话很多,连续不断。
埋头苦干:专心致志,刻苦工作。
投机取巧:指用不正当的手段谋求个人的私利。
也指想不付出艰苦的劳动,而靠小聪明来取得成功。
劳而无功:白费力气,却没有功效。
2.理清条理第一部分(第1-5段):列举并评述“空想”和“死做”的具体表现,提出中心论点——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第6课《想和做》教案练习(教学设计)

——在这之前议论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一定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开头两段讲两种极端,第3段对两种人加以批评,着重指出后一种人不值得赞美。第4段论述后一种人为什么不值得赞美,从动物与人类的比较中论述为什么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
第6课《想和做》教学设计
课题
6.想和做
单元
第2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习
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本文中心论点的提出。
2、理解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能力目标:
通过朗读、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的方法和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认识“想”和“做”的辩证关系。
11.联系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实际,有些同学学语文只读不想,学数学只记不想结果如何?毛病在哪里?
结果是不理解,不会算,毛病出在“死做”。想和做脱节。
12.有些同学能想出些省力的有效的方法来记忆原因是什么?
会动脑筋,想办法,想和做紧密联接起来。
13.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重点
1、了解“想”和“做”的辩证关系。
2、学习有针对性的议论和议论多方面道理时,可以有所侧重的写法。
难点
明确第8节在全文中的位置及其同前文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空想”,有的人“死做”,怎样才能将两者结合起来?作家胡绳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全面又有重点的论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想和做》。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语文:6.想和做

•1、议论文三要素
、、
。
•2、论证方法: 、 、 、
。
•3、议论文的基本思路: 、 、 。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教学目的
•1.理解中心论点的提出方式。 •2.引导学生认识“想”和“做”的辩证关系。 •3.辨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4.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5.启发学生注意把想和做结合起来。
四、总结全文
•(9段):再次强调“想”的重要性,深
化中心论点。
•回顾全文的论证过程
获取新知
看微课--
议论文的阅读方法
新建文件夹\议论文的 阅读方法.ppt
拓展延伸——课外阅读
•1.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2.文章第②段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什
么?作用是什么?(3分)
•3. 文章第③段到第⑤段分别是从哪些方
述怎样把它们结合起来。
•1、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分析第6段的论证过程。 •3、概括第7段的内容。
三、联系实际
•(8段):联系学校实际,论述学生应当学
会把想和做联结起来,特别是要会动脑筋。
•1、纵观内容思考其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2、结尾例子证明了文中的哪句话? •3、概述第8段的论述过程。
面来论述文章观点的?(3分)
谈收获
•1、议论文的知识。 •2、想和做的关系。 •3、议论文的阅读方法。
布置作业
•以“言和行”为题,拟写一个作文提纲。 •(作业通一、中心论点的提出
•1、(1-5段):列举并评述“空想”和
“死做”的具体表现,提出中心论点。
•1-2段:概述两种人的表现。 •3-4段:对这两种人进行评价。 •5段:总结上文,提出中心论点“想和做
广东省河源市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6《想和做》教学流程1 语文版

流程
内容与目的
教学方法
时间分配(分)
自主学 习
内容: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扫清阅读障碍。初步了解文本内容。
目的:初步 了解文本内容。
①学生根据导学稿阅读文本,自主学习
②教师点拨
15´
生用10´师用5´
预习检测
内容:检测自主学习内容
目的:熟悉文本内容
①前一天晚修自学完成
②教师点评
5´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教师点拨
3´
生2´,师1´
布置作业
教 师布置
1´,师用
合计
生26´,师14´
生3´,师2´
师徒合作
内容:理清本文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目的: 理清本文的论 点
①师徒交流完成
②教师点拨,明确中心论点
10´
生7´,师3´
拓展 延伸
内容:积累 关于想和做关系的言。
目的:积累关于想和做的名言。
①学生辩论
②教师点拨
6 ´
生4´,师 2´
当堂练习
内容:课文思维导图填空
目的:再次梳理文本知识
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语文版)教案:06 想和做

6想和做1.理解本文中心论点的提出。
2.理解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3.理解“想”和“做”的辩证关系。
1.理解“想”和“做”的辩证关系。
2.学习有针对性地议论和议论多方面道理时,可以有所侧重的写法。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在我们身边,常常有这样两种人:一种是光想不做的,一种是只做不想的。
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那么,“想”和“做”应该怎么结合起来才好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著名哲学家胡绳的建议。
二、整体感知课文1.作者简介胡绳(1918—2000),江苏省苏州市人,笔名蒲韧,中国当代哲学家、历史学家。
早年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1936 年在上海参加爱国救亡运动,40年代担任《读书月报》主编,解放后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历史学会会长、孙中山研究学会会长等职。
胡绳早年从事哲学的普及工作,曾发表哲学通俗读物《新哲学的人生观》等,以后一直从事哲学、历史、文化思想方面的研究。
主要著作有《思想方法》《理性与自由》《怎样搞通思想方法》《二千年间》等。
2.解题这是一篇论说思想修养方面的小短文。
标题“想和做”是一个并列短语,提出了人类活动中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启发读者去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
文章围绕着想和做的辩证统一关系展开议论,说明了两者如何有机结合的道理。
3.理清本文的思路第一部分(1~5段):概述两种人的表现,阐明中心论点。
第一层(1~2段):概述两种人的表现,一种是“只会空想,不会做事”,另一种是“只顾做事,不动脑筋”。
第二层(3~4段):对这两种人进行评价。
对“空想”的人,说他们是“空想家”;对“死做”的人,说他们是“跟牛马一样”。
第三层(5段):总结上文,提出中心论点“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第二部分(6~7段):分析想和做的辩证关系,阐述怎样把它们结合起来。
第三部分(8段):联系学校生活实际进一步论述。
第四部分(9段):总结全文。
强调开动脑筋的重要性,深化中心论点。
三、深入研读课文1.“只会空想,不会做事”的人有什么具体表现?试举例说明。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想和做课后习题语文版

6 想和做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埋.头苦干(mái) 凭.空(píng)一腔.热情(qiāng) 滔滔不绝.(jué)成年累.月(lěi) 依葫芦画瓢.(piáo)2.对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A.投机.取巧(时机) 埋头..苦干(低着头)B.滔滔不绝.(断) 成年累.月(劳累)C.依.葫芦画瓢(依照、按照) 劳而无功.(成效)D.执.迷不悟(坚持) 不毛.之地(草木)3.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D)A.自己一向这样做,别人要他们这样做,一般人都这样做,他们就“依葫芦画瓢”,照样做去。
B.我们瞧不起前一种人,说他们是“空想家”,可是往往赞美后一种人,说他们能够“埋头苦干”。
C.这种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人简直是——说得不客气一点——跟牛马一样。
D.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
4.导学号50254024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B)A.“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这是文章的基本观点,也叫中心论点。
B.本文开门见山,在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
C.开头两段讲两种极端,第三段对两种人加以批评,着重指出后一种人不值得赞美。
D.文章主要针对青年特别是学生的思想方法问题。
“只读不想”和“只记不想”是一般学生学习的通病,所以着重写学生,着重写“想”的重要。
5.填空。
胡绳,我国当代哲学家、历史学家。
主要著作有《理性与自由》《怎样搞通思想方法》《二千年间》等。
导学号50254025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①有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
他们凭空想了许多念头,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空话,可是从来没认真做过一件事。
②也有些人只顾做事,不动脑筋。
他们一天忙到晚,做他们一向做惯的或者别人要他们做的事情。
……③我们瞧不起前一种人,说他们是“空想家”,可是往往赞美后一种人,说他们能够“埋头苦干”。
能够苦干固然是好的,但是只顾埋着头,不肯动动脑筋来想想自己做的事, 。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语文:6.想和做

A、空想 凭空 滔滔不绝 做事 B、恼筋 固然 埋头苦干 节省 C、提高 缺点 成年累月 校率 D、联结 实际 劳而无功 观查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1、本文运用了那些事例进行论证? 2、本文对什么发表议论?议论什么? 3、针对想和做,作者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即这篇文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中心论点的提出。 2、理解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
据。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4、引导学生认识“想”和“做”
的辩证关系。
朗读课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给重点字词注音 3、积累词语 4、掌握文章大意
生字注音
滔滔不绝( tāo ) 长年累月( lěi ) 投机取巧( tóu ) 埋头苦读( mái ) 依葫芦画瓢( piáo)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我们常常听说“从实际出发”这 句 话,这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想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就 不能“空想”,必须去接近实际。怎样才能够接近实际?当然要观 察。光靠观察还不够,还得有行动。举个例子来说,人怎样学会游 泳的呢?光靠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现象,光靠观察鱼失和水 禽类的动作,那是不够的;一定要自己跳下去水去试验,一次,两 次,十次,几十次地试验,才学会了游泳。如果只站在水边,先是 一阵子呆看,再发一阵子空想,即使能够想出一大堆“道理”来, 自己还是不会游泳,对于别的学游泳的人也没有好处。这样空想出 来的“道理”其实并不算什么道理。真正的道理是在行动中取得经 验,再根据经验想出来的。而且想出来的道理到底对不对,还得拿 行动来证明:行得通的就是对的,行不通的就是错的。
胡绳一生的研究和写作特点
胡绳一生的研究和写作,总是注重与时代的 需要、人民的需要相结合,因而能够随着时 代的步伐不断前进。他酷爱读书,手不释卷, 但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解放思想、实 事求是、独立思考、有所创新。他的作品以 言之有物、分析细致、逻辑严密、说理透彻 而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