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探究)高二语文大二轮专题突破方略:板块二 古代诗文阅读(课件+高分训练,8套)(4份打包)1222

合集下载

2015年高考语文大二轮专题突破方略:板块二 古代诗文阅读2-1

2015年高考语文大二轮专题突破方略:板块二 古代诗文阅读2-1

• 5.在实、虚词考查上,能紧扣教材,真 正体现出“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的 命题方向。 • 6.主观题重点突出,除北京卷之外,其 他各卷都考查了一直备受青睐的翻译题, 分值多在6~10分。
• 第一讲 文言文翻译(译准实词、 虚词、句式)和断句
[文言文翻译]
译准实词
• 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 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做题 时要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相同推 测通假字。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 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词的解释带入到
• [答题建模] • 联系已学实词意义→分析有无通假、古今 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词法特点→ 推断新语境中实词的意义。 • [规范解答] • (1)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 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 表庆贺。
• 【参考译文】 • 于休烈,河南人。天性忠诚,机警聪慧。 自幼好学,善做文章。考中进士,授秘书 省正字。调任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 任宰相时,排挤不依附自己的人,于休烈 被调出京师任中部郡太守。时值安禄山叛 乱,肃宗即位,于休烈调任太常少卿,掌 管朝会礼仪之事,兼管编修国史。肃宗自 凤翔回到京,振作精神,听纳谏议,曾对 于休烈说:“君主的一举一动必定记录, 是杰出的史官。如果朕有过失,卿是否要 记录?”于休烈回答:“大禹、商汤归罪
• [典题举例] • (2014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后面的问题。 •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 • 柳宗元 • 严生足下:得生书,言为师之说,怪仆所 作《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欲变仆 不为师之志,而屈己为弟子。凡仆所为二 文,其卒果不异。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 者其实也,实不可一日忘。仆聊歌以为箴, 行且求中以益己,栗栗不敢暇,又不敢自

高三语文二轮考点专题复习课件: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 练出高分 考点提升练(二)

高三语文二轮考点专题复习课件: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  练出高分  考点提升练(二)

百肯花远相相继随开,放,惟争有奇寂斗寥艳孤、馆清月香。扑鼻。点明了告别的地点和季节, 【注】 游丝:蛛丝。 以(乐1)景开衬头哀两情句,描自写然了引怎出样下的文图。景?在整首词
(2中)选有用什了么两作个用传?统意象:“孤馆”和“月”。作者身处旅途,只有
清答冷:的_月__亮__和_孤__馆__相__伴__,__这__恰__恰__与__洛__阳__的__繁_ 华形成鲜明的对照,从 (2)词的最后两句选用了怎样的意象?表达
而了表作达者了什作么者凄样凉的悲心伤情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提升练(二) 分诗体综合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忆秦娥
(南宋)刘克庄 梅谢了,塞垣①冻解鸿归早。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②遗老。 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炊烟少,宣和③宫殿, 冷烟衰草。 【注】 ①垣:矮墙。②大梁:战国时魏国都城,即后来的北宋 都城汴京。③宣和:北宋徽宗年号。
考点提升练(二) 分诗体综合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词的上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词人的情感寄托物是什么?选用这 样的意象有何好处? 答:表__达__了__对___北__方__同__胞__的__思__念__之__情__以__及__无__法__收__复___中__原__的__苦__闷__之__感__。 ___情__感__寄__托__物__是__归__鸿__。__词__人__委__托__北__去___的__鸿__雁__问__候__长__期__处__于__金__人__统_ _治__下__的__宋___朝__遗__民__,__个__中__滋__味__,__难__以__言__表__,__真___是__蕴__藉__深__致__。______ (2)词的下阕,词人展开想象的翅膀,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_词__人__为__我__们__展__现__了__一__幅__山__河__破__碎__图___:__宋__金__前__线__,__边__声__悄__寂__,__ _防__务__废__弛__;__昔__日___大__好__河__山__,__哀__鸿__遍__野__,__了__无__生__机__;___昔__日__繁__华__的__ _宫__殿__,__也__满__目__凄___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5年高考语文大二轮专题突破方略:板块二 古代诗文阅读2-2

2015年高考语文大二轮专题突破方略:板块二 古代诗文阅读2-2


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而是时青宫 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 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 下。郎中李梦阳进曰:‚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 ‘八虎’易易耳。‛文捋须昂肩,毅然改容曰:‚善。 纵事勿济,吾年足死矣,不死不足报国。‛即偕诸大 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瑾恨文 甚,日令人伺文过。逾月,有以伪银输内库者,遂以 为文罪。诏降一级致仕。瑾恨未已,坐以遗失部籍, 逮文下诏狱。数月始释,罚米千石输大同。寻复罚米 者再,家业荡然。瑾诛,复官,致仕。嘉靖五年卒, 年八十有六。 (节选自《明史·韩文传》)

明朝末年赋税劳役繁重,首当其冲者往往会因此破产, 徐谦尊分条陈述利弊,呈报巡抚张公,张公看了击节 赞叹说:‚这是真正的读书人。‛于是大面积开辟义 田来资助通区,并且设臵一些役田分给众多农户,那 里的人至今还享受着这一好处。崇祯末年,旱灾与蝗 灾接踵而至,老百姓饿死在道路上,徐谦尊每年减少 官府供应给自己的粮食来资助乡里,又劝那些有能力 的人家(去帮助别人),得以保全存活下来的人非常多。 他妻子的兄弟中有一个年老而无子的人,徐谦尊俸养 了他二十年,(他)死了之后(徐谦尊)把他安葬并每年按 时祭祀。徐谦尊的朋友黄氏父子客死异乡之后,遗留 下两个寡妇和一个女儿,徐谦尊细心地照顾她们,把 黄家的女儿一个姻亲因为喜欢豪放之举, 忽然遭受大的祸患,徐谦尊全力营救他以致家道中落。 徐谦尊教育子女时把亲近贤能广结友善当作最重要的。




3.辨别,就是要辨明信息的边界。信息的边界规定 了信息的外延。③“广义田以资通区”,陈述的对象 是张公不是徐谦尊。 4.判断,就是判断正误,选出准确的答案。命题者 在设臵题目时,往往用“张冠李戴”“颠倒因 果”“无中生有”等办法迷惑人,解题时要认真分析 辨别。①“君天姿英敏,读书观大略”说徐谦尊聪明, 而非侠义。据此排除掉含有①③的选项,答案为D。 [答题建模] 阅读→查找→辨别→判断。 [规范解答] D

精品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第二大题古代诗文阅读2古代诗歌阅读课件

精品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第二大题古代诗文阅读2古代诗歌阅读课件

第一步:“泡”开诗歌,读懂为主 诗歌题目难不难?读懂诗歌最关键!
优质课件
怎么读懂诗歌?用谢冕先生的话说,就是要“泡”。古代诗
歌高度凝练,句式跌宕,意象错落,情感内敛——像茶叶一样,
不泡开就品不出滋味。读诗要关注诗歌的题目、诗序、注释和作
者;调动联想和想象,努力还原诗歌的情境;经由“检索加工”,
把含蓄跳跃的诗句“泡”开,翻译成同学们更熟悉的表达方式
——散文、故事,乃至诗人的一篇日记。明确了这是一首什么题
材的诗歌,这首诗歌说了什么(具体内容),解答考题就易如反掌
了。下面我们就尝试“泡”开诗歌,以明诗情。
典题演示 把下面这首唐诗译成现代散文。
优质课件
苏小小①墓
李贺
幽兰露,如啼痕。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
盖,风为裳,水为珮。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
优质课件
常考 题型
意象
常见设问
审题定向
答题要点
满分感悟
“孤舟”联结着
1.这首诗刻画 (1) 题 干 中 有 ①明确意象:明确意象
雁、鸟、鱼、霜
了哪些意象? “ 意 象 ” 或 (景物)本身蕴含的季节、
月、枫桥等意象,
有什么作用? “ 景 物 形 时令、地域等特点或意象
把航程中的所见
2.××意象蕴 象”字样。 (景物)构成的画面。
染了一种清新宁静、和
画面?表达了 面”的,第二个 ‘套’用模板,规范
平安乐的气氛,(要点②)
诗人怎样的思 问 题 是 关 于 答题”)
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
想感情?
“情感”的。 ③析情:分析作者的
的喜爱、向往之情,并
思想感情。
抒发了对官场生活的厌

(优化探究)高二语文大二轮专题突破方略:板块六++高分作文技巧(课件,8套)(7份打包)164

(优化探究)高二语文大二轮专题突破方略:板块六++高分作文技巧(课件,8套)(7份打包)164

1.(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

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人数多少决定胜负。

因此习惯上,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

不过,今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

这种做法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

事后,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这是一则事实类材料,将社会生活中发生的某个特定的事件或现象、问题等提供给考生,要求他们通过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而形成相应的见解、观点或情感、态度,很好地规避了模仿与套作。

读完这则材料,我们会很容易想到“对决”“合作”“习惯”“规则”“争论”。

立意角度:(1)可以从“争论”的角度谈:为什么会引发如此激烈的争论?根据常用的“由果溯因法”,从探究原因来切入立意。

“规则”指明是“对决”与“突破”,其实就是强调“竞争”,旨在提高比赛的观赏性,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人数多少来决定胜负。

而最新情况是,有这么一组选手,他们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

其实他们也算是“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并不算违规,只是没有满足大伙儿对比赛原有的期待。

规则的设定需要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规则的制定不妨人性化一点,不仅可以体现公平公正,也可以体现友爱互助。

我们要敢于打破常规,学会变通,在没有细化的规则中,找到突破口。

(2)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良性的竞争是应该被提倡的。

失去竞争的比赛或游戏,会降低观赏价值,缺少竞争的人生将缺少活力。

正如哲人休谟所说:“高尚的竞争是一切卓越才能的源泉。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2部分策略与技巧第3关古代诗歌阅读突破策略与技巧课件ppt版本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2部分策略与技巧第3关古代诗歌阅读突破策略与技巧课件ppt版本

谢谢
2019/11/13
• 3.词语的省略压缩
• 诗歌语言为了力求凝练传神,蕴含极丰富的审美信息,往往会以词语省略 压缩的方式组句。省略压缩的情形比较复杂,譬如省略句子的一些主要成 分,或主语,或谓语,或宾语,句中的介词也常常被省略,所以要求我们 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这也是一种可能考到的题目。如贾岛的《寻隐 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 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的对话,但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 方法,将其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犹如电影里的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 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根据 生活的逻辑、积累的经验、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有时就连极关键的动 词也可以全部省略。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 霜”,按句意当为:闻鸡声,出茅店,见残月一弯,上板桥。踏秋霜,留 下移行足迹。
此类例子较多,复习时应选取典型的诗句悉心揣摩,力争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接下来说词语在两个诗句之间的跳跃变换。如王翰的《凉州词》有这样两句:“葡 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第一句的“葡萄美酒”是第二句“欲饮”的对 象,这种跨句位移,极大地强化了“葡萄美酒”这一形象的感觉呈现力量,让五光 十色、琳琅满目的筵席盛况直接撞击读者的视神经,视觉效果强烈。这种词序颠倒 变形的跨度相当大,往往是由此句跳跃到彼句,弹跳力极佳。
• 第二步,读正文——理解“诗家语”
• 古代诗歌的语言属于抒情话语系统,这种语言,简而言之, 是一种变形的语言,即我国古代诗评家所说的“诗家语”。 诗歌的语言之所以要作变形处理,完全是由作者表情达意的 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决定的。
• 1.词语的错综颠倒
• 词语的错综颠倒是指古代诗歌词语的运用,打破了一般语法 上的固有顺序。其具体情形大致有二:一是词语在单个诗句 内的错综颠倒,二是词语在两个诗句之间的跳跃变换。先说 词语在单个诗句内错综颠倒的情形。如崔颢《黄鹤楼》中的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是“汉阳 树晴川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的倒装变形,若按常规词序 表达,读起来则会有别扭之感,既不能与首联之“楼”,颔 联之“悠”,尾联之“愁”押韵,也不易形成223的节奏; 再者,“晴川历历”“芳草萋萋”的视觉意象也得不到突出 强调,很难引出尾联之渺渺茫茫的乡愁。我们分析这个例子 的时候,就考虑到了“作者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 的要求”这两个因素。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复习板块2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古代诗歌阅读精练提分5鉴赏技巧要有据课件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复习板块2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古代诗歌阅读精练提分5鉴赏技巧要有据课件

3.注意识记答题要领,规范整体思路。作答时,可按照如下答题 程式:确认(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分析(结合相关语句,分析这个 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概括(该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传 达了怎样的旨趣及运用该手法的效果)。
(四) 结构技巧 古代诗歌的结构讲究起承转合,诗人为了表情达意,探索出了许多 结构形式,常见的主要有开门见山、首尾照应、层层深入、重章叠句、 统领全诗、抑扬结合、先景后情、以景结情、卒章显志、意象组合、过 渡、铺垫、伏笔等。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的能力。要 求从诗歌的抒情方式的角度简要分析诗歌尾联,需要注意掌握以下步 骤:必须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抒情方式,其次才是对相关手法的具体的 鉴赏,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如本题,两首 诗的相同点很好回答,根据诗句内容,可以看出都是直抒胸臆,然后结 合内容分析即可;不同点是华诗后半句间接抒情,运用反语的手法,写 诗人表面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给菜盘和酒杯,实则是愤激之 语,感情更加激越。
答:同:《过零丁洋》的尾联与本诗尾联的前句均为直抒胸臆。 《过零丁洋》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以死殉国的英雄气概。本诗前 半句直抒胸臆,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拓宽了情感的深 度和广度。
异:本诗末句为间接抒情。运用反语手法,写诗人表面上姑且将心 中的忧愤之情,交付给菜盘和酒杯,实则是愤激之语,感情更加激越, 充分表达了诗人报国无路(或山河破碎、收复无望)的无奈与忧愤之情。
2.表达方式
(2019·安徽省合肥市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后面的题目。
南乡子 周邦彦 晨色动妆楼。短烛荧荧悄未收。自在开帘风不定,飕飕。池面冰澌 趁水流。 早起怯梳头。欲绾云鬟又却休。不会沉吟思底事,凝眸。两点春山 满镜愁。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板块2古代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阅读考点2鉴赏语言课件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板块2古代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阅读考点2鉴赏语言课件

本题从炼字的角度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首先找到要比较的内容,即比较 原诗颈联中“健”“明”和题干中的“弱”“昏”哪两个字效果比较好。然后, 结合诗句分析每组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区别。用“健”“明”,诗句的意思是虽 然时过三十年,但“我”的手臂还很强健,目光依旧敏锐,还具有冲锋陷阵的 能力,表达了作者虽老之将至,但犹存报国之念。“臂弱”“眼昏”表明作者年 事已高;“尚嫌”“犹识”话锋一转,强调“我”虽已年老,但拉弓射箭臂力不 减,仍能辨识战阵,表达了作者仍欲杀敌报国的精神。在本诗中,不管用哪一 组字,都能表达作者杀敌报国之心。答题时一定要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作 具体分析。

考点二 鉴赏语言


提 考 能
· 以 题 觅 法
· 以 题 试 法
炼字
(2016·全国丙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内宴奉诏作 曹 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④高。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 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 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答案】 (示例)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1 分)借陵园、宫殿的荒凉 残破之景,(1 分)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1 分)
一、“4 看”“1 结合”解答炼字题(针对“短板一”)
1.看传神
即分析字词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凝练形象、鲜明生动的特点。
类别
主要功用
动词 使词语有动态之美,取得化凡为美的效果
考生答案
得分
误区诊断
用“弱”“昏”好。“臂
弱”指手臂无力,“眼昏”指 该生既表明了态度,又阐释了“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组一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清]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郑板桥:清代诗人,画家,书法家。

作画题诗时任山东潍县县令。

年伯:古时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对同年的父亲或父亲的同年称年伯。

包大中丞括,包括,曾任山东布政使,署理巡抚;大,表尊敬。

试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是一首忧国伤时之作。

“一枝一叶”原指竹子的枝叶,在风中“萧萧”而动,紧扣了“画竹”的画面,又紧扣了“卧听”的诗面,同时它比喻发生在老百姓中点滴小事。

他直言不讳地指出,作为地方官应该对老百姓的“一枝一叶”都要加以关心。

表现了诗人对民间疾苦的真切关怀和同情。

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火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注],爱杀江南。

【注】飐(zhǎn):风吹使颤动。

这首元曲的主旨是“爱杀江南”,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主旨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是从两个方面表现这一主旨的。

①美丽的自然景观:“一江烟火照晴岚”,写出了强烈阳光照射下,水气蒸腾,江上烟波与岸上山岚相映生辉的景象。

流水生烟,山岚耸翠,沙鸥在舞,芰荷恬淡,宁静之中显出一派生机。

②江南的繁华富庶(或“人文景观”“市井景观”):“接画檐”写出了当地的富裕,人口的稠密,“十里珠帘”“画船儿”“酒旗儿”写出了市井的繁华热闹。

题组二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问题。

春日闲居
徐通
草阁春方暮,柽①阴日未斜。

蜗涎分断壁,莺语并邻家。

曲坞藏修竹,轻云覆落花。

卑栖②有至性,长此卧烟霞③。

【注】①柽(chēng):即柳树。

②卑栖:居于低下的地位。

③烟霞:山水胜境。

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尾联用“卑栖”“至性”“长此”“卧烟霞”等表达自己甘于淡泊、出尘拔俗的志趣和愿意永远过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的情感。

4.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重阳晚眺遇雨
李昌垣
十里平芜带晚霞,萧萧雁归宿汀沙。

雨迷村外行人渡,花满溪南处士家。

思往事,负年华,梦魂飘泊任天涯。

西风吹换江州鬓,独醉东篱数暮鸦。

词的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词下片抒发了诗人年华流逝、事业无成的伤感,漂泊无定、只身天涯的悲叹和秋风染鬓、借酒浇愁、闲数暮鸦的孤独苦闷之情。

(意思对即可)
题组三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5.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
黄庭坚
凌波仙子生尘袜①,水上轻盈步微月。

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礬②是弟梅是兄。

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注】①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写洛神飘然行水的姿态。

②山礬(fán):本名郑花,木高数尺,春开小白花,极香,叶可以染黄,黄庭坚因其名太俗,改为山礬。

有人说本诗对水仙花的描写在前后的不统一中体现出独特的美,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
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同意。

前五句都用美女形容水仙,写得幽细秀美,第六句忽作粗犷之笔,把三种花都男性化了,前后不统一,不调和,结句写出门后对之欣赏而“一笑”的,却是“横”在面前的“大江”。

这个形象,和前面所写的水仙形象相比,“大”得惊人,“壮阔”得惊人,貌似更不统一;但在这陡峭的转折、强烈的反差中体现出参差变换之美,进而让读者体味到作者的精神追求。

6.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涵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说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

(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有逆流而上,搏击风雨,才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

或:生活中的风雨、磨难,看似来势汹汹,不可战胜,但是,只要能坦然面对,总会有雨过天晴的时候。

)(意思对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