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阅读专项训练

合集下载

部编四年级上学期语文古诗词理解阅读专项真题

部编四年级上学期语文古诗词理解阅读专项真题

部编四年级上学期语文古诗词理解阅读专项真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1. 古诗练习。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 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解释下列字、词。

(1)辞:____________ (2)故人:____________(3)唯见:____________ (4)尽:____________[2]这首送别诗写出了送别的地点是____________,送别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故人”的去向是_________,以及送别的场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诗的插图对应诗中的哪两句?用“”画出来,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古诗词阅读。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意):老朋友准备了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家做客。

村子四周环绕着绿树,村外青山横斜。

打开窗户面对的是打谷场和菜园。

我们举杯畅饮,谈论着庄稼的生长情况。

等到重阳节登高的那一天,我还要来与朋友观赏菊花。

[1]下列对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邀我至田家邀:邀请。

B.开轩面场圃场圃:菜园。

C.把酒话桑麻把:将、用。

D.待到重阳日重阳日:第二天。

[2]重阳节是农历_____,这一天有_____、______、插茱萸、赏菊花等活动。

[3]诗人朋友所居村子的周边是_____,村外是____。

朋友邀诗人至家中做客,朋友在家中准备了____和____。

诗人受到朋友的款待,并希望“_____,____”。

(用诗中词句填空)[4]下列诗句中描写重阳节的是()。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模拟专项训练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模拟专项训练

古代诗歌阅读一、阅读下面这首明词,完成下列小题。

渔家傲(其二)卢象升①搔首问天摩巨阙,平生有恨何时雪?天柱孤危疑欲折!空有舌,悲来独洒忧时血。

画角一声天地裂,熊狐蠢动惊魂掣。

绝影②骄骢看并逐,真捷足,将军应取燕然勒。

[注]①明末,清兵入侵,卢象升是朝廷所倚重的军事将领之一。

①绝影:良马名。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写了作者亲见天柱孤危欲折、将士血洒疆场,亲闻画角声声、熊狐惊吼,是一首忧国忧民的壮歌。

B.本词上阕借“问天”表达对国事的忧虑。

面对既艰难危急又孤立无援的国势,作者不由得忧心如焚。

C.这首词情感的抒发富于变化。

上阕的压抑愁闷为下阕的豪情满怀做出了铺垫,层层推进,笔力不凡。

D.这首词直率粗犷,豪气勃发。

作者遣辞造句,无不精心打磨,尽情地吐露自己的苦闷与豪情,动人心魄。

2.古人作诗填词写文讲究引经据典,卢词开篇以屈原“问天”之典含蓄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情感。

下列选项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A.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曹操《短歌行》)B.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李密《陈情表》)C.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柳永《望海潮》)D.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3.有人评价卢象升此词“沉雄哀激”,请结合词句谈一谈作者是如何分别表现“哀”与“激”的。

参考答案:1.A2.C3.“哀”:动作描写。

“搔首”“问天”“摩巨阙”三个动作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内心压抑、悲愤的情绪。

比喻手法。

作者将正遭受战火而飘摇欲倾的明朝比喻为“欲折”的“天柱”,为国担忧之情溢于言表。

精炼字词。

“空”“独”两字自叹势孤力单,无回天之功,是空有抱负却不得施展的无奈与悲凉。

“激”:运用典故。

“燕然勒”化用汉代窦宪率兵破匈奴单于,刻石勒功而返的典故。

表达作者渴望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激越心情。

虚写想象。

“绝影”等三句展现了一幅骏马奔驰、冲锋陷阵、克敌制胜、勒铭记功的英雄凯旋图景。

表现出作者渴望建功立业、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专题10 古诗词阅读(专项练习)(原卷版)

专题10  古诗词阅读(专项练习)(原卷版)

专题10 古诗词阅读(专项练习)(2021·贵阳市第三十七中学高一期中)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征(杜甫)春岸桃花水①,云帆②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③,适远④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⑤北望心。

百年⑥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

①桃花水:桃花盛开时节江河涨水。

②云帆:白帆。

③避地:避难而逃往他乡。

④适远:到远方去。

⑤君恩:指唐代宗之恩。

代宗曾对杜甫两次授官。

⑥百年:人的一生,一辈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岸”两句用罗列几个名词或名词短语成句的手法描写了南行途中所见到的春江美景: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极目四望,枫树成林。

B.杜甫的《登高》和《南征》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以乐景衬哀情,抒情极为沉痛。

C.诗歌表现的是诗人凄苦的心境,却以明媚的江上春光开头,然后用“沾襟”把明朗欢快的气息抹洗得干干净净,产生了先扬后抑的艺术效果。

D.“南征日”、“北望心”六字,通过工对,把诗人矛盾心情加以鲜明对照,更加衬托出了诗人一生奔波无定,但一心报国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说明。

(2021·凯里市第三中学高一月考)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①水阁韩琦②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晩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注] ①九日指的是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

这一天既可以登高怀远,也有菊花配螃蟹的习俗。

②韩琦(1008-1075),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

北宋政治家、词人。

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秋,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作的第一句写出了池馆园林的荒凉,反衬了嘉客在重阳赏菊品酒的雅兴之浓。

B.此时作者年事已高,他从心底里服老,尾联的两句“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正是这样的心理写照。

[必刷题]2024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阅读专项专题训练(含答案)

[必刷题]2024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阅读专项专题训练(含答案)

[必刷题]2024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阅读专项专题训练(含答案)试题部分一、选择题:1. 以下哪位诗人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A. 杜甫B. 白居易C. 王之涣D. 李商隐2. 《出师表》中,诸葛亮自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里的“布衣”指的是什么?()A. 官员B. 平民C. 将军D. 皇帝3. 以下哪首诗是王维创作的?()A. 《登鹳雀楼》B. 《鸟鸣涧》C. 《夜泊牛渚怀古》D. 《凉州词》4.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的作者是谁?()A. 苏轼B. 辛弃疾C. 李清照D. 晏殊5. 《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描绘了哪种自然现象?()A. 潮汐B. 草木荣枯C. 雨雪D. 风云变幻6. 以下哪个成语出自《史记》?()A. 破釜沉舟B. 画龙点睛C. 亡羊补牢D. 指鹿为马7. 《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字,是什么意思?()A. 说话B. 高兴C. 讲解D. 说服8. 《离骚》是哪位诗人的代表作?()A. 屈原B. 宋玉C. 嵇康D. 陶渊明9. 以下哪个诗句出自《诗经》?()A.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B.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C.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D.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10.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大闹天宫发生在哪个章节?()A. 第一回B. 第七回C. 第十四回D. 第二十一回二、判断题:1. 《庐山谣》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

()2.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出家为僧。

()3. 《师说》是韩愈倡导古文运动的代表作。

()4. 《满江红》是岳飞表达抗金救国壮志的词作。

()三、填空题:1. 《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水光潋滟晴方好”的下一句是“______”。

2. 《泊船瓜洲》中“京口瓜洲一水间”的下一句是“______”。

3. 《己亥杂诗》中“我劝天公重抖擞”的下一句是“______”。

4. 《登飞来峰》中“飞来山上千寻塔”的下一句是“______”。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过关专项练习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过关专项练习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过关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古诗词阅读理解1. 阅读综合训练。

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①,千朵万朵压枝低②。

留连③戏蝶时时舞,自在④娇莺⑤恰恰⑥啼。

[注释] ①花满蹊:花很多,把园中的小路都遮住了。

蹊,小路。

②压枝低:形容花开得很茂盛,把花枝都压得低垂了。

③留连:留恋,舍不得离开。

④自在:自由自在,不受约束。

⑤娇莺:美丽可爱的黄莺。

⑥恰恰:黄莺的鸣叫声。

[1]本首诗是一首__________A.五言绝句B.五言律诗C.七言绝句D.七言律诗。

[2]本首诗在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押韵,韵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照“二二三”式的朗读节奏在第三、四句诗上做出停顿标记。

[4]诗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多读几遍,我们会找到诗中表现花开得繁盛的两个字:_________、_________。

[6]第三句诗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想象诗中的景物,补充下面的文段。

黄四娘家的花很多,有__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把园中的小路都遮住了,千万朵的花连枝条都压弯了。

____________________的蝴蝶飞来了,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久久不肯离去。

花枝间传来“恰恰”的啼叫声,仿佛是可爱的黄莺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专题04古诗词文言文阅读(原卷版)2024年中考语文适应性模考题专项强化训练

专题04古诗词文言文阅读(原卷版)2024年中考语文适应性模考题专项强化训练

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适应性模考题专项强化训练(山西专用)专题04:古诗词文言文阅读(原卷版)一、(2024年·山西省大宁县部分学校·中考一模)班级开展“探寻文人风骨”主题活动。

请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蓃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晓其意·体会先贤形象】1.周敦颐喜爱莲花“濯.清涟而不妖”,经过清水却并不妖艳,赞扬其高洁的品质;范仲淹“尝求.古仁人之心”,古仁人的情怀,明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道理。

(根据加点字的意思填空)2.声声问句觅知音。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周敦颐发出“对于莲花的喜爱,”的感慨,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高呼“”,悲凉慷慨,读之令人感喟。

【明其志·汲取精神养分】3.班级制作“诗词中的文人风骨”主题版面,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找出适合张贴在版面上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诗句:理由:4.延续民族文化的血脉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通过探究,同学们对“文人风骨”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请结合【甲】【乙】两篇文言文的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王含①作庐江郡,贪浊狼藉②。

王敦护其兄,故于众坐③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称之。

”时何充为敦主簿,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此。

”敦默然。

旁人为之反侧④,充晏然神意自若。

古诗文阅读专项(试题)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古诗文阅读专项(试题)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小学语文毕业总复习专项练习(五)古诗文阅读(测试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古诗词阅读。

(52分)(一)九日登高 (12分)[唐]王勃九月九日望乡台①,他席②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③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注释】①望乡台:古代出征或流落在外乡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台,眺望家乡,这种台称为望乡台。

②他席:别人的酒席这里指为友人送行的酒席。

③南中:南方,这里指四川一带。

1.这首诗是以中国传统节日节为背景创作的,从诗中“”可以看出来;诗题还提到了该节日的习俗: 。

(3分)2.下列对这首诗的后两句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A.我已经厌倦了南方艰苦的生活,想北归不得,鸿雁是从北方哪里飞来的呢?B.我已经厌倦了南方的生活,感到很困苦,想北归不得,鸿雁你是从北方哪里飞来的呢?C.我心中已经厌倦了客居南方的各种愁苦,想北归不得,鸿雁你怎么还要从北方飞来呢?3.诗人用鸿雁从北方飞来与自己北归不得形成了对比,表达了什么情感?(3分)4.我们之前也学过有关这个节日的诗句,请你写出两句。

(3分)(二)(16分)[甲]生查子·元夕[宋] 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乙]正月十五夜[唐]苏味道火树银花合,星桥①“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②皆秾李③,行歌尽落梅④。

金吴不禁夜,玉漏英相催。

【注释】①星桥:星津桥:天津三桥之一。

②游伎:歌女、舞女。

③秾(nóng)李:形容艳妆。

④落梅:曲调名。

1.甲词中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描绘的景象是:。

(2分)2.甲词抒发了词人的情感,可以从词句“ , ”中体会出来。

乙诗中画“”的句子描写了、、等景物,为全诗奠定了的感情基调。

(7分)3.下列对甲词表现手法的赏析中,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今年元宵节的热闹景象。

B.运用对比的手法,抒发了词人的思想感情。

中考古诗阅读专项模拟训练(附完整答案)

中考古诗阅读专项模拟训练(附完整答案)

中考古诗阅读专项模拟训练(附完整答案)中考古诗阅读专项模拟训练(一)诵读《关雎》,完成1-3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诗中写河洲的水鸟,写采摘荇菜,起什么作用?2.诗中描写感情波澜的诗句是3.谈谈你对“琴瑟友之”的“友”字的理解。

(二)诵读《次北固山下》,完成1-4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二两句的意思______________。

2.描写大江行船之壮阔景象的诗句是。

3.王湾之后的当朝宰相张说,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写在办公的政事厅上,让人们好好学习。

你觉得有何意义?谈谈你的理解。

4.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三)品味古诗,完成以下题目。

瀑布联句香严闲禅师李忱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注释】唐宣宗李忱继位前,曾进山为僧。

一日游山,与香严闲禅师同行,观瀑布后对诗,香严闲禅师作上二句,唐宣宗作下二句。

1.诗的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本诗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3.从一个“作”字可以看出在瀑布的形象中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四)诵读《赠荷花》《白莲》两首诗,完成1-3题。

赠荷花李商隐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白莲陆龟蒙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1.列举以上两首诗中三组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字词。

2.写出一句与荷花或莲叶相关的诗句或谚语。

3.细读以上两首诗,说说它们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五)比较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5题。

(甲)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文阅读专项训练(一)与狐谋皮①周人②有爱裘而好珍羞③,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欲具少牢④之珍而与羊谋其羞。

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

故周人十年不制一裘,五年不具一牢⑤。

何者?周人之谋失之。

【注释】①与狐谋皮:和狐狸商量剥它的皮做裘衣。

②周人:周地的人。

③珍羞:珍奇贵重的食品。

④少牢:古代祭祀时,用猪和羊称为“少牢”。

⑤一牢:一只羊。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4分)()A.与狐谋.皮聚室而谋.曰B.周人之谋失.之失.道寡助C.五年不具一牢.亡羊补牢.D.言未卒.士卒.多为用者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4分)()A.周人有爱裘而好珍羞.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C.出让看火.伴D.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3.填空。

(8分)(1)“与狐谋皮”是成语,又引申为成语比喻(2)体现“周人”迂腐而痴呆的两个句子是:(3)描写狐、羊听说周人将“谋皮”“食之”而纷纷躲避的句子是:(4)点明周人没有制裘,食“珍羞”的句子是4.翻译文中画线句。

译文:5.本文的寓意是什么?(6分)(二)指鹿为马秦二世之时,赵高驾鹿而从行。

王曰:“丞相何为驾鹿?”高曰:“马也。

”王曰:“丞相误也,以鹿为马也。

”高曰:“陛下以臣言不然,愿问群臣。

”于是乃问群臣,群臣半言鹿,半言马。

当此之时秦王不能自信其自而从邪臣之说。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A.陛下以臣言不然B.言师采药去C.群臣半言鹿,半言马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2.填空。

(3分)“丞相何为驾鹿”一句式的特点是。

其中应为的倒装。

3.请用“/”为文中画线部分断句。

(4分)当此之时秦王不能自信其自而从邪臣之说4.“指鹿为马”的意思是,比喻。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6分)(1)丞相何为驾鹿?译文:(2)群臣半言鹿,半言马。

译文:6.赵高为什么要指鹿为马?(6分)(三)狄仁杰狄仁杰为并州法曹,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使绝域。

仁杰曰:“太夫人有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

”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行。

仁时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

”相待如初。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4分)(1)当使.绝域()(2)乃诣.长史蔺仁基()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4分)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

”译文:3.文章后半部分写仁基与司马李孝廉“相待如初”的作用是什么?(5分)4.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体会?(6分)(四)粤人食芝粤人有采山而得菌,其大盈箱,其叶九成,其色如金,其光四照。

以归,谓其妻子曰:“此所谓神芝者也,食之者仙。

吾闻仙必有分,天不妄与也。

人求弗能得而吾得之,吾其仙矣!”乃沐浴,齐三日而烹食之,入咽而死。

其子视之,曰:“吾闻得仙者必蜕其骸,人为骸所累,故不得仙。

今吾父蜕其骸矣,非死也。

”乃食其余,又死。

于是同室之人皆食之而死。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8分)(1)天不妄.与也()(2)入咽.而死()(3)采山而得.菌()(4)其大盈.箱()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6分)(1)吾闻仙必有分,天不妄与也。

译文:(2)人为骸所累,故不得仙。

译文:3.阅读第一段,对粤人的死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采得毒菌误以为是神芝B.以为自己有成仙之分C.“沐浴,齐三日”D.烹食毒芝4.既然粤人已烹食毒芝而死,为什么其子及同室者仍然“食其余”?(5分)5.阅读这则寓言,你吸取了哪些教训?(6分)(五)岑参立节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①焉,曰:“请以此修衣。

”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

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之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②畏人予人者骄人③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无畏乎?”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④其节也。

”【注释】①致邑:给(他)一块领地。

②受人者:接受别人东西的人。

③骄人:傲视别人。

骄,动词,对人“骄”。

④全:保全。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臣闻之”一句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辍耕之.垄上B.怅恨久之.C.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D.孔子闻之.曰2.请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4分)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无畏乎?3.下列与“不我骄也”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4分)()A.微斯人,吾谁与归B.子何恃而往C.甚矣,汝之不惠D.何以战4.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曾子衣敝衣以耕译文:(2)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译文:5.鲁君派使者送领地给曾子,曾子为什么不接受?(用文中原话回答)(4分)6.请用一句俗语概括曾子的“立节”含义。

(5分)(六)曹彬仁爱曹武惠王,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

尝曰:“吾为将,杀人多矣,然未尝以私喜怒辄戮一人。

”其所居堂屋敝,子弟请加修茸,公曰:“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①,不可伤其生。

”其仁心爱物盖如此。

【注释】①蛰:动物在冬眠时潜伏在土中或洞穴中不食不动的状态。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4分)(1)其所居.堂屋敝()(2)吾为.将()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4分)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

译文:3.文章开头介绍曹武惠王是“国朝名将”,其作用是什么?(5分)4.文章通过这两件事刻画了曹武惠王“”的德行。

(6分)(七)鲁人徙越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注释】①屦:麻鞋。

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

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④跣:赤脚。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8分)(1)或.谓之曰()(2)以.子之所长()(3)徙.于越()(4)欲使无穷.()2.找出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3分)A.而越人被发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C.屦为履之也D.诲女知之乎3.翻译文中画线句。

(4分)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译文:4.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2分)(1)鲁人徙越的主观条件是:。

(2)越国人的风俗习惯是:。

(3)鲁人徙越的最终结果是:。

5.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5分)(八)入木三分晋王羲之,字逸少,旷①子也,七岁善书。

十二见前代笔说②于父枕中,窃而读之。

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百不答。

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

”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幼令③也。

”父喜,遂与之。

不盈期月,书便大进。

卫夫人④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

”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晋帝时,祭此郊,更祝版⑤,工人削之,入木三分。

【注释】①旷:王旷,王羲之之父。

②笔说:论书法的书。

③幼令:幼年时的美好才华。

④卫夫人:东晋书法家。

王羲之少时,曾经跟她学习书法。

⑤祝版:祭神的木板。

1认真通读全文,用“/”标出下列句子的通读节奏。

(4分)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幼令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6分)(1)恐不能秘.之()(2)待尔成人,吾授.也()(3)不盈.期月()3.“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中“语”的意思与下列句中“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4分)()A.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B.其夫呓语C.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分)此子必蔽吾名!译文:5.概括文中王羲之成功的原因,并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10分)原因:认识:(九)凿壁借光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8分)(1)邻居有烛而不逮.()(2)衡乃与其佣.作()(3)资.给以书()(4)遂成大.学.()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3.与句中“资给以书”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B.不以物喜,不以已悲C.何以战D.必以分人4.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6分)(十)司马光苦读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8分)(1)患.记问不若人()(2)迨.能倍诵乃止()(3)迨能倍诵乃.止()(4)咏.其文()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B.才美不外见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D.京中有善口技者3.本文概括主旨的句子是(3分)A.用力多者收功远B.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C.书不可不成通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4.翻译下列句子。

(6分)(1)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也。

(2)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5.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独自苦读。

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4分)(十一)鲍(bào)君昔有人设置以捕獐,得而未觉。

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

本主来,于置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

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君。

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

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

乃曰:“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乃息。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4分)(1)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2)问其故.()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5分)译文:(5分)3.本主“不敢持归”的原因是:(4分)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