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阅读复习教案6

合集下载

六年级语文古文阅读教案

六年级语文古文阅读教案

六年级语文古文阅读教案教案标题:六年级语文古文阅读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阅读古代文言文,理解古文的基本意思。

2. 学生能够使用古文词汇,进行基本的古文造句。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古文知识,进行古文鉴赏和批评。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古文课文、古文词汇表、古文翻译本等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书写工具。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1. 教师用精心准备的图片或故事情节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步骤二:学习古文基本知识1. 教师向学生介绍古文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古文的重要性。

2. 教师讲解古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型,帮助学生打下古文基础。

步骤三:阅读古文课文1.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选定的古文课文,并逐句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思。

2. 学生边听边读,边跟读古文课文,加深对古文课文的理解。

步骤四:词汇练习1. 教师给学生分发古文词汇表,让学生逐个背诵和使用这些古文词汇进行造句练习。

2. 教师分组组织学生进行古文词汇竞赛,以加深学生对古文词汇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步骤五:古文批评与鉴赏1. 教师向学生介绍古文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用批评眼光看待古文作品。

2. 教师指导学生对选定的古文进行鉴赏和批评,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步骤六:小组讨论和展示1. 学生分组进行古文课文的深度解读和分析,然后分组展示自己的见解和发现。

2. 教师适时给予学生指导和点评,促进学生分析和思考。

步骤七:总结和反思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帮助学生形成古文阅读的思维方法和技巧。

2.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提出问题并思考如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教学扩展:1. 给学生布置一篇古文作文,要求运用所学的古文知识和词汇进行写作。

2. 组织学生进行古文阅读小组活动,互相交流和分享学习心得。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课堂积极性、对古文的理解等方面。

2. 教师设定考试题目,测试学生对古文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完整版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完整版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一、诗歌鉴赏之形象【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文在高考中的常规考点、题型。

2、掌握阅读古代诗文的方法及技巧。

3、鉴赏诗文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阅读古诗的方法,鉴赏诗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及方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在浩瀚的诗海中,伟大的诗人们为我们塑造了很多不朽的艺术形象:如夕阳下断肠的游子,南宫中卧听滴漏的宫女,悠然采菊东篱下的隐者,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将士,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爱民者……今天我们一起来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板书课题)二、朗读宋诗,探究阅读方法。

次石湖书扇韵①(全国卷Ⅰ)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波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问题:同学们读完这首古诗,我们应注意些什么?三、诗歌鉴赏一般解题方法。

1、要注意题目。

2、要注意作者。

3、要注意注释。

4、要注意题材。

5、要注意意象。

四、鉴赏诗歌中的形象1、人物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岳阳楼记教案(6篇)

岳阳楼记教案(6篇)

岳阳楼记教案(6篇)《岳阳楼记》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文的兴趣,提高在比较中鉴赏诗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进入诗文意境。

3、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教学重点】: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文的方法。

2、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教学难点】: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文的方法。

2、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教学方法】:通过对比分析,提高学生学习和鉴赏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一、复习并导入新课:1、检查背诵《诗两首》。

2、《岳阳楼记》作者简介:袁中道,明代文学家。

字小修,一作少修。

湖北公安人。

万历进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

少即能文,长愈豪迈。

与其兄宗道、宏道并有文名,时称三袁,同为公安派。

其绩稍逊于宏道。

反对复古拟古,认为文学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写性灵。

晚年针对多俚语纤巧的流弊,提出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主张。

二、感知课文:1、请学生根据课文注解,理解课文内容。

提示:第一段写洞庭湖水奇的原因;第二段写作者由洞庭湖上风景变幻而引发自己的的联想和感慨。

2、根据课文回答问题:(1)、洞庭湖水势浩大的原因是什么?(即“所以奇也”的原因)提示:袁中道的文章用知识为我们客观准确地回答了此问题,他在文中谈到如此盛大的水势,是由以下几种原因造成的。

第一,是“九水”,九条江的'水汇集了,才有湖的规模。

第二,是长江的水奔腾而来。

第三,二者相遇,九水不能抵挡长江的水势,水面扩大了,才“澄鲜宇宙,摇荡乾坤八百里。

”第四,岳阳楼正好在“江湖交会之间”,因而才能“朝朝暮暮”看到“吞吐之变态”。

第五,楼前有君山,在君山上观景,“得水最多”,“千里一壑,粘天沃日为奇”。

第六,在岳阳楼上看水比较少一点,但有“君山妖蒨”弥补了缺陷。

初中历史经典古文阅读教案

初中历史经典古文阅读教案

初中历史经典古文阅读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 培养学生对古文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唐诗三百首》中的部分经典名篇。

2. 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风格。

教学难点:1. 对古代汉语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2. 学会通过阅读古文进行文学鉴赏和感悟。

教学准备:1. 课本《古文阅读选粹》2. 《唐诗三百首》部分名篇3.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介绍唐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史,引导学生对唐代诗歌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导学(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唐诗三百首》中的几首经典名篇,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审美意义。

三、阅读(20分钟)学生分组阅读《唐诗三百首》中的几首名篇,然后小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讨论。

四、讨论(1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阅读的诗歌,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看法。

五、总结(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鼓励学生多读经典古文,提高自己的古文阅读能力。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请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唐诗三百首》中的名篇,背诵并撰写读后感,以加深对古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唐代诗歌的欣赏和学习,培养了学生对古文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促进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同时,通过阅读名篇,学生也能体会到文学的魅力和人生的哲理,增强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体验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继续热爱古文,努力提高自己的古文阅读水平。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复习任务群6古代诗歌鉴赏任务3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课件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复习任务群6古代诗歌鉴赏任务3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课件

任务三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有抒情性、含蓄性、凝练性、跳跃性。

从历年的高考试题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品味炼字之妙,赏析诗眼、词眼,赏析炼句之美,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复习目标:1.掌握赏析炼字尤其是诗眼的角度和答题规范。

2.学会欣赏炼字艺术。

题点一 熟悉炼字类型及其表达效果清代沈德潜曾言:“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

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从诸多诗例来看,炼字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高考炼字类试题主要考查赏析诗词中作者锤炼的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和叠音词等。

一、古诗中常炼字的类型动词诗歌中的动词,一是一般动词;二是活用动词,即由其他词性的词活用过来的动词。

如宋祁的《玉楼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出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抒发了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形容词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诗中描写茫茫沙漠,用“大”字状其景观;烽火燃起,用“孤”字状其醒目;“长”状其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

数量词如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这两句诗既写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又用“千里”写了江南地域的广阔。

叠音词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诗句中“时时”“恰恰”为叠音词。

“时时”表明不是偶尔一见,把戏蝶的情趣渲染出来;“恰恰”为拟声词,形容娇莺啼鸣的婉转清脆,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感受。

拟声词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呕哑嘲哳难为听。

”诗中用了“嘈嘈”“切切”“呕哑”“嘲哳”等拟声词,把抽象无形的乐声写得生动传神、具体实在,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高中生古诗阅读部分教案

高中生古诗阅读部分教案

高中生古诗阅读部分教案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面对枯燥的课本和考试的压力,如何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与鉴赏能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下面,我将分享一份针对高中生的古诗阅读部分教案范本,以期帮助教师们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

首先,我们要明确教学目标。

在这份教案中,我们的目标是引导学生理解并欣赏古代诗歌的意境与韵味,掌握基本的古诗词阅读技巧,并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创作。

接下来,教学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

可以选择不同朝代、风格各异的古诗词,如杜甫的《春望》、李白的《静夜思》等,这些诗词不仅语言优美,而且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注重启发式与互动式教学的结合。

通过讲解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作者生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诗句的理解与感受,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古风音乐、相关画作等,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此外,评价方式也应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书面考试,还可以通过口头报告、诗词朗诵会等形式,考察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这样的评价方式更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更能激励他们深入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应忽视对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

可以鼓励学生尝试仿写或创作属于自己的诗句,这不仅能够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更深刻地体会古诗词的魅力。

最后,教师应当不断反思和调整教学策略。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效果,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活动既有趣又有效。

总的来说,高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化认同感。

通过精心设计的教案,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在古诗的海洋中遨游,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情感,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为未来的人生旅程增添一份诗意。

这份教案范本只是一个起点,每位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案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板块一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六主观简答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板块一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六主观简答课件

【解析】 “赵国、燕国”表明答题区域,“游说策略”“不同”表明答 题方向。 【答案】 ①对赵国,孟尝君表以忠心,以存魏的好处打动对方。②对燕 国,孟尝君则是晓以利害,以亡魏的弊端引起燕王的重视。
(1)根据情节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全面 梳理情节,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精准概括。
【参考译文】 大兴三年,祖逖镇守雍丘,多次派遣士兵拦击后赵军队,镇守后赵的
将士归附祖逖的人很多,后赵疆土日益缩小。这一年秋天七月,皇帝下诏 加封祖逖为镇西将军。祖逖在军中,与将士同甘共苦,严于律己,广施恩 惠,勉励督促农业生产,安抚接纳新来归附的人,即使关系疏远、地位低 下的人他都加以礼遇。祖逖操练士兵,囤积粮食,为夺取黄河以北做打算。 后赵王石勒很担心这件事,于是下令让幽州官吏为祖逖的祖父、父亲修建 坟墓,安排了两户人家替他们看守祖坟,趁机给祖逖写了一封信,请求通 使及互相贸易。祖逖没有回复这封信,而听凭双方民间互相贸易,收取十 倍的利润。祖逖约束将领们不使他们侵扰后赵的百姓,两国边境之间,稍 微得到了休养生息。
【参考译文】 我的祖父名为张汝霖,号雨若。他幼年爱好古学,博览群书。年轻时
不肯苦练书法,字丑陋拙劣,参加科举考试,总是考不中。于是向官府捐 纳财货入太学读书,艰难窘迫、坎坷不顺长达二十年。曾祖父张文恭去世 后,家中灾难渐渐袭来。祖父在龙光楼读书,抽走梯子,让人用轴轳传送 食物,不下楼的时间达三年之久。江西邓文洁到越地,吊祭曾祖父张文恭, 曾祖父张文恭坟墓上的树已经很粗了,邓文洁攀折枝条流下眼泪,悲伤哽 咽着离开。祖父送他到邮亭,邓文洁面对着祖父悒悒不乐,原来是邓文洁
时,他却不舍得授给人家,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妇道人家的仁慈。他还驱逐 原来的诸侯王,封诸侯国的将相为王,又将义帝驱逐迁徙到江南,军队所 过之处没有不被伤害毁灭的,百姓都不亲近拥戴他,只不过是受他威势与 强权的胁迫罢了。虽然他名义上称霸天下了,而实际上早已失去了天下人 的心,所以他的强很容易变成弱。现在大王如果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 下威武、勇猛的将士,那还有什么敌人不能被诛灭!将天下的城邑封给有 功的将士,那还有什么人会不心服口服呢!大王您最初进入武关时,没有 伤害丝毫的东西,还废除了秦朝的严酷的法令,与秦地的百姓约法三章, 秦地的百姓没有不希望大王做秦王的。而且依照当初与诸侯们的约定,大 王理应在关中称王,这件事关中的百姓都知道。大王失掉了关中的王位被 封到汉中地区,秦地的百姓没有不怨恨项羽的。现在大王举兵东进,三秦 之地只要发布一道檄文就可以平定了。”于是汉王听了大喜,自认为得到 韩信太晚了。

初中古文诗歌阅读教案

初中古文诗歌阅读教案

初中古文诗歌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古文诗歌的基本知识,如诗歌的体裁、韵律、意象等;培养学生阅读古文诗歌的能力,能够理解、欣赏古文诗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古文诗歌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文诗歌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古文诗歌的基本知识:诗歌的体裁、韵律、意象等。

2. 古文诗歌的阅读方法:如何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主旨等。

3. 选取适当的古文诗歌进行教学,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介绍古文诗歌的历史地位、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古文诗歌的基本知识,如诗歌的体裁、韵律、意象等,为学生阅读古文诗歌奠定基础。

3. 阅读指导:教师示范如何阅读古文诗歌,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如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主旨等。

4.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阅读古文诗歌的心得体会,互相学习、交流。

5. 诗歌欣赏: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文诗歌,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文诗歌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业、测验等方式,检测学生对古文诗歌阅读理解的能力。

3. 情感态度: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了解学生对古文诗歌的态度和兴趣。

五、教学资源1. 古文诗歌教材:选取适合初中生阅读的古文诗歌教材,如《古诗十九首》等。

2. 教学多媒体: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古文诗歌的背景资料、解析等,为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时间本节课计划用时45分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6 必修四(二)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滕王阁序并诗》、《秋声赋》
[学案目标] 1.重点掌握三文中常见常用的实词、虚词,了解文中涉及的文化典故等常识,背诵《滕王阁序并诗》第2、3两段。

2.重点掌握“以”作连词和介词的区别,使用和意动的
区别。

1. 下列多义词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控蛮荆而引.瓯越恭疏短引.
B.⎩⎪⎨⎪⎧ 一言均赋.横槊赋.
诗 C.⎩⎪⎨⎪⎧ 视.清季有加视.五人之死 D.⎩⎪⎨⎪⎧
都督阎公之雅望.是所望.于群公 答案 C
解析 C 项比较。

A 项接引/序言。

B 项写作/吟诵。

D 项声望/希望。

2. 下列加点的字活用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
A.⎩⎪⎨⎪⎧
直可惊.天地,泣鬼神百忧感.其心
B.⎩⎪⎨⎪⎧ 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屈.
贾谊于长沙 C.⎩⎪⎨⎪⎧ 襟.三江而带.五湖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
之 D.⎩⎪⎨⎪⎧
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 答案 A
解析 A 项同为使动用法。

B 项为动用法,为……立传/使动用法。

C 项意动用法/使动用法。

D 项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

3. 找出下列句中所用的典故,并解释其内容。

①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碧血”源于“苌弘化碧”,传说志士苌弘死后,血凝为碧,后化指为正义而死。

②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陈蕃下榻。

东汉太守陈蕃是一代儒宗,平时不接俗客,但特地为接待当时的品学兼优之士徐孺子准备了一张卧榻,他走后便将榻挂起。

③今晨捧袂,喜托龙门:龙门。

龙门今在山西稷县西北,相传为大禹开凿,鱼集于其下,登者化为龙。

④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知音传说。

指古代传说钟子期与伯牙弹琴成知音的故事。

4. 填空。

①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②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③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④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⑤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
⑥骈体文在句式方面的特点是骈偶和“四六”。

1.“以”字作连词和介词的辨析、点拨。

(1)辨析下列句中加点“以”字的用法,并试归纳其规律。

①以.坚毅不挠之精神
②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
③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
④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
⑤初淅沥以.萧飒
⑥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答案①②⑥为介词,其余为连词。

“以”在文言文中是一个兼类虚词,可作连词可作介词。

如何辨别这两种用法呢?最简便的办法是:除去表原因的,凡是能用“而”替换的就是连词,否
则是介词。

在表原因时,“以”的用法最难辨析。

这时,表原因的“以”,后面是分句,它是连词;后面是名词、代词、名词短语,它是介词。

(2)试用上述方法快速辨析下列句中“以”的用法。

①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
何惭? ②倘国人皆以.
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 ③引以.
为流觞曲水 ④犹不能不以.
之兴怀 ⑤重为乡党所笑,以.
污辱先人 ⑥以.
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⑦以.
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⑧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
稍陵迟 答案 ②③④⑦为介词,其余为连词。

(3)试用此法做高考题。

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①⎩⎪⎨⎪⎧
何以.报为妻卧草中以.号 (12北京卷第7题D 项) ②⎩⎪⎨⎪⎧
持节发仓粟以.赈之作《师说》以.贻之 (11江西卷第11题A 项) ③⎩⎪⎨⎪⎧ 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
不能不以.之兴怀 错误!
答案 ①不同。

前“以”是介词,用;后“以”是连词,表修饰。

②均为连词,表目的,来 ③连词,因为;介词,因
2.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①含义不同
使动用法是指甲(主语)使乙(宾语)发出某个动作行为或发生某种变化。

一般用法,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由甲(主语)发出、发生。

例如:
a.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b.(秦孝公)外连衡而斗.诸侯。

例a,“斗”由主语“两虎”发出;例b,“斗”是主语“秦孝公”使宾语“诸侯”发出的动作行为,为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甲(主语)思想上、意念上认为乙(宾语)具有某种身份或表现出某种性质或发生某种变化等。

一般用法,某种身份、性质或变化由甲(主语)所具有、发生。

例如:
a.君美.甚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例a,“美”这一性质是由主语“君”表现出来,为一般用法;例b,“美”这一性质则是主语“吾妻”思想上、意念上认为宾语“我”所具有,表现出来,是意动用法。

②特性不同
使动用法带有明显的强制性,意动用法则没有明显的强制性。

③种类不同
名词、动词、形容词均有使动用法,而名词、形容词有意动用法,动词则没有。

④翻译不同
使动用法一般用“谁使(让)谁怎么样”即“使之××”的格式翻译。

如“惊天地”可译作“使天地惊奇”。

意动用法一般用“谁认为(感到)谁怎么样”或“谁把谁当作(看作)什么”即“以之为××”的格式翻译。

如“吾妻之美我”可译作“我的妻子认为我美丽”。

演练体悟
(1)指出下列句中的意动用法或使动用法。

①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名词的意动用法
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无
③腾蛟起凤:“腾”、“起”,动词的使动用法
④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无
⑤窜梁鸿于海曲:“窜”,使动用法
⑥其气栗冽,砭人肌骨:无
⑦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劳”,动词的使动用法
(2)“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人教社1988
年版释“王之”就是“以他为王”。

而人教社2000年版释“王之”为“使……为王”。

你认为哪种解释正确?为什么?
答案后一种解释正确,“约曰”如何,是激励诸将奋勇破秦的措施,是要兑现的,不是“先破秦入咸阳者”自己要“王”,而是怀王要使他为王,要封他为王。

1. 下列三组均为高考题,你能在不顾及上下文语境的情况下判断其用法和意义是否相
同吗?
①⎩⎪⎨⎪⎧
有出于农工商贾之中者, 共为一卷,以.勉学者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 之不存
(13天津卷第10题A 项) 答案 不同 解析 上句为目的连词,用来;下句为介词,因为,“以”后省略宾语“之”。

②⎩⎪⎨⎪⎧ 以.郡吏察廉为楼烦长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10四川卷第9题A 项) 答案 相同
解析 介词,凭借。

③⎩⎪⎨⎪⎧ 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清(传主宋清)不以.
怠遇其人 (10北京卷第7题B 项) 答案 不同
解析 动词,认为;介词,凭借。

2. 下列不是名词活用为意动的一项是
()
A.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B.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C.侣.鱼虾而友.麋鹿
D.吾从而师.之
解析B项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3.下列不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的一项是
()
A.忧劳可以兴.国
B.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答案 C
解析C项意动用法。

4.翻译下列句子。

①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10江苏卷翻译题)
译文:让我不因为富贵贫贱而使自己的心烦劳,这或许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

(要点:句式,判断句。

关键词:累,使动用法;其,我,自己。

)
②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诺。

”(09山东卷翻译题)
译文: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便让他停下来吃饭。

老朋友说:“好。

”(要点:止,使动用法,使……止。

)
5.翻译下面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士君子之所能不能为: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

故①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

是以②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

(《荀
子·非十二子篇第六》)
译文:①君子把自己的品德不好看作耻辱,不把被人污辱看作耻辱。

②不被荣誉诱惑,不被诽谤吓退,顺着正道而行,端直地使自己品行端正。

对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这两种活用现象,不仅要能辨识出,更要能在翻译时落实,准确译出它们的用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