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阅读指导课》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现代诗二首》教学反思

《现代诗二首》教学反思

《现代诗二首》教学反思这两首现代诗的教学基本按空课的思路上的,教学目标落实如何,现反思如下:一、字词的学习重点指导“巢、苇、霸、穗”等生字,通过看图理解“芦苇、剪秋罗”等词语的意思。

二、诗歌的学习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自读提示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下面两首诗,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1)《秋晚的江上》在学习《秋晚的江上》时,先圈景物,学生基本都能找出“鸟儿、斜阳、江上和芦苇”等景物。

然后,让他们说说这些景物和诗的题目有什么联系。

小朱说,归巢的鸟儿和斜阳和秋晚有关,因为傍晚,太阳落山了,鸟儿要归巢了。

小沈说,江上和芦苇都是江上的景物,都和江上有关。

最后,结合插图,让学生描述诗中景物构成的画面。

学生基本理解了诗意,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描绘的画面。

(2)花牛歌先自读,让学生思考这首诗写了花牛分别在草地里做什么呢?圈出动词。

圈动词对孩子们来说很简单。

接着,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下,想象花牛的生活画面,尝试介绍喜欢的画面。

学的过程,先学第一节,再学第二节,最后学习三、四节。

现在回过头来看,上得太拘谨,不够放开,这个地方如果放手让孩子学,就更好了,比如“坐、卧、走、梦"你最喜欢哪一个画面,自己试着说一说,不一定非要按次序一步步学。

最后,再读诗歌,让学生思考诗中的花牛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有的学生说它是可爱调皮的,有的说它是自在悠闲的。

无意间,看到一篇同行的《现代诗二首》的课堂教学手记),她就是完全放手让孩子们学习这篇略读课文的,学生自问自答不理解的地方,说说看到的画面,交流自己的感受,最后带着感受朗读诗歌。

如果让我重新上一次,我也会放手让学生学。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3篇)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3篇)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3篇)【第1篇】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古典诗歌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珍贵的文化遗产,诗歌教学对于陶冶性情、加强美育、继承传统,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

然而,高考模式下的诗歌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显著的问题是,在诗歌教学中,知识、技巧训练大于思想的领悟、价值的追求、审美的熏陶。

这有待于高中语文教师进行有效的反思。

在高考指挥棒效应明显的大环境下,设想如果不考诗歌,又有多少学生真正主动的搜集诗歌、背诵名句、感悟意境?因为“动机是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

”[1]当代高中生浸泡在媒体文化、网络文化、大众文化的情境中,很多学生拒绝传统,崇尚个性,已经失去学习诗歌的动机。

如果诗歌教学与现实脱节,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就会更加厌恶诗歌学习,这与诗歌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

《周易》中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因此,高中诗歌教学求新求变迫在眉睫。

在新课程背景下,变的是思想、方法,不变的是道德感悟、审美追求。

道德的崇高与审美的品位是学生对诗歌的自觉式追求。

现从心理学视角,从动机、美感(艺术鉴赏)、能力三个维度,以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第三专题: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谈高中诗歌教学改革,并作一定的反思。

一、背景分析传统的诗歌教学很容易让学生对诗人及其作品形成符号化认识。

如谈到杜甫,就想到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人被成“诗圣”,思想是“忧国忧民”。

提到李白,就想到他被称为“诗仙”,将他与浪漫主义紧密联系,想到他的诗歌风格“豪放洒脱”……这已形成当下标准化、范式的诗歌教学模式,在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思维定势”。

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引导学生以知人论世为起点,多元化解读文本,找到传统与现实的平衡点,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与创新能力。

而《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梦”属于想象的类型,教学中带领学生跟随李白的思维踏上多彩的追梦之旅,找到神仙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衔接点,回归现实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家园”。

《小海蒂》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小海蒂》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小海蒂》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小海蒂》阅读指导课教学反思
一、优点:
本节课我主要是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指导学生读书。

这节课严格来说应该是一节阅读导读课,课上我不是将读书的方法一味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让他们从读书的体验中获得,从读书的实践中去体会,从富有人情味的师生共读一本书的活动中提炼并运用,很好地发挥了教师“导”的作用,我自始至终都是作为一个读者参与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学生一起读,与学生一起成长,师生共读,读导结合,课堂成为一个民主、和谐、愉悦的“读书场”。

二、不足:
学生的阅读时间太少,老师引导的内容有点多。

三、措施:
今后的教学中,要多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阅读,引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梳理出书的脉络,便于学生理解书的主要故事情节。

教学反思(《老人与海》阅读指导课)

教学反思(《老人与海》阅读指导课)
建议
第六届SMART杯互动教学大奖赛
教学反思表
学校
山东省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新都小学
课名
《老人与海》阅读指导课
教师
刘璐
学科
小学语文
年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四年级
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小结
应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哪些功能,是否合理?效果如何?
1.运用属性中的淡入功能,避免直接出示学习的信息量太多对学生的干扰。
2.运用书写笔,随时标注,加大的支持了课堂资源的生成性。
3.运用橡皮擦擦出要出示的内容,避免直接出示学习的信息量太多对学生的干扰,同时也给学生一种神秘感。
4.运用拖拽功能,随意拖动图片、汉字。
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解决的教学关键问题及形成了哪些生成性资源?
出示海明威头像图片,师简介海明威。大家看,这就是《老人与海》的作者美国作家海明威,虽然他饱经沧桑,两鬓斑白,但那双眼睛依然炯炯有神,散发出坚毅的光芒,这是关于他的简短介绍(抽生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在美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也因此,他在1954年就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这节课我基本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从谈话导入到了解故事内容,从分析故事情节到初步把握人物性格,从深入感受人物真实而强悍的性格特征到定性辨析人物形象,最终探究小说的象征意义,拓展到作者海明威的人生以及带给我们的震撼和对于人生价值、意义的思考,节奏紧凑顺畅。但是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回答,由于实力不够、经验不足,我有时倾听不仔细,没有敏感地把握住学生分析的亮点,及时给予学生肯定的赞许,而失去了很好的引导契机。另外对于电子白板的使用过于单一化,局限于淡入、拖拽、书写笔这几个功能的使用,今后应该多使用白板的其他功能支持教学。
孩子们我们在打开书准备朗读的时候,还要先读读书前面的——对,前言部分,在前言中我们都可以得到哪些有助于我们阅读的资料呢?(学生交流:故事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语言特色……),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么多有用的资料,读前言太重要了。

现代诗二首教学反思(精选7篇)

现代诗二首教学反思(精选7篇)

现代诗二首教学反思(精选7篇)现代诗二首教学反思 1诗歌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培养语感,关键在于创设情境,在读中感受现代诗歌的特点。

所以在授课时要让孩子多发言,从发言中去发现孩子是否已经懂得从大量的材料中选取对自己有用的或是自己需要的信息。

还要让学生去大声朗读,从读中去感悟讲解、分析,使孩子们对现代诗的想象奇,意境美,情感真的特点的.体验在读中得到升华。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应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在语言实践中得到锻炼。

为此在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一、品读诗歌,把握诗歌主旨。

二、加强诗歌朗读训练,在读中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多读才能更好地领悟诗歌。

教师要利用自读、分组读、男女生轮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读诗,进而感悟理解诗歌。

四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理解诗歌的方法,在教学中应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以读促思,以读带悟,以读传情,为学生今后学习诗歌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通过品读含义深刻的诗句,从中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现代诗二首教学反思 2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指出,略读课的设计应以大板块、大框架的设计为主,避免精读课的线性设计,教学流程不宜过细过精,要给学生留出整块的自主阅读空间。

阅读活动的设计也要避免精读课的讲析,应以练习设计为主,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自主的言语实践中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

为此在《现代诗二首》的教学过程中我摒弃了精读课文的字字分析,句句推敲,精雕细琢。

只设计了“品读两首诗歌,把握诗歌主旨”“交流资料,拓展延伸”“写人生格言,指导实践”三大版块。

“品读两首诗歌,把握诗歌主旨”这一版块我的宗旨是“以读为主,读中悟,悟中读。

然后引导学生只抓住诗人提出的四种生活态度“平坦”和“崎岖”“幸福”“不幸”进行感悟理解其深层的含义。

这一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在课堂上孩子们还真是只了解了词语的表面意思,深层意思在我的指点下学生能够明白,能知道“平坦”就是一帆风顺,成功等事事如意。

《城南旧事》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反思

《城南旧事》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反思

《城南旧事》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反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所以,本课主要的目标还是在感悟作者童年生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亲近书籍、亲近名著,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爱上阅读,感悟到读书的乐趣,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所以,这次的导入我选择了将趣味导入和情境导入相结合的手法。

希望在一个温馨而感伤的氛围中,孩子们可以更好地进入到书中的世界。

《城南旧事》是一本描绘作者在父亲和周围大人的教育和影响下不断长大的生活故事。

我们的孩子也是刚刚走过“英子”的年纪,完全可以很快在书中找到或多或少的共鸣。

我希望这种共鸣能最大程度地带动他们阅读的兴趣。

所以,在课堂的一开始播放了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曲《送别》,同时用语言渲染,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在多种感观的刺激下感悟悠然的情境。

细心回味我和学生上课的点点滴滴,我觉得这节课有如下几个亮点:1、主题明确:一本书的内容有很多,值得交流的地方也很多,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教给学生阅读整本书籍的方法,形成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思维碰撞中,指导学生深度阅读?我几次品读了这本书,也上网浏览了其他教学设计,发现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回忆了林海音(英子)的在北京城南的那些年,那些人和那些事。

于是,我确定了“那些人那些事”为主题,带领学生走进故事、走近人物、走进情节等方式进行交流独特的阅读感受,体会文字间蕴含的浓浓的爱、深深的怀念和淡淡的忧伤。

教学内容都是围绕主题而设计的,教学环节清清楚楚一条线,层层递进;2、设疑导读:为了激发他们的交流兴趣,交流独特的阅读感受,引导学生感悟文字的精妙,体会文字间蕴含的浓浓的`爱、深深的怀念和淡淡的忧伤,我通过对小说人物的身世及命运走向设疑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小说人物的兴趣,让他们有意愿主动地去阅读这本书。

从而一步一步的带领他们走进故事、走近人物、走进童年。

古诗阅读试讲教案及反思

古诗阅读试讲教案及反思

古诗阅读试讲教案及反思一、教案。

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古诗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古诗的情感表达。

难点,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3.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静夜思》这首古诗。

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和讲解,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4. 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介绍古诗的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学习。

讲解古诗《静夜思》的内容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3)感悟。

引导学生思考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古诗的感悟。

(4)总结。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多多阅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魅力。

5. 作业。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写一篇感悟文。

二、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兴趣。

通过对古诗《静夜思》的讲解和学习,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只围绕一首古诗展开。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古诗的对比分析,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古诗的不同魅力。

其次,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在感悟环节,部分学生表达能力较差,无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口头表达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最后,作业布置可以更加灵活多样。

可以让学生在作业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局限于写一篇感悟文,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诵、绘画等形式的作业,让学生在不同形式中感受古诗的魅力。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和提高。

只有不断总结反思,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理解。

《稻草人》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稻草人》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稻草人》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段伟一.教材简介:本文是一篇童话,通过稻草人前后的心理活动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

二.教学重点:1.掌握生字、词,学会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展现人物的性格,介绍事件的背景,表现人物的生活遭遇;2.学习人物动作、心理、外貌描写的真实性和合理性;3.学习作者的表现方式。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a. 文中哪些描写与稻草人的特征是相符和的?b. 课文为什么把稻草人与牛、狗进行对比?二.学生分别读稻草人的外貌。

心理活动。

动作描写的句子,体会:a. 外貌描写表现了什么?b. 文章有几次心理活动描写?每次表现了稻草人怎样的心情?(高兴、焦急、痛心)c. 文章中几次直接描写老太太?分别是从那几个方面写的?各表现了老太太怎样的心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以快乐的心情的反衬结局的悲惨,以乐写痛,则痛甚)三.品读句子,理解思想情感:a. 给课文分段:1.介绍稻草人的外貌,看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普通,善良,坚守职责的好人)2.用一句话话概括1---2自然段的主要人区类容。

3.稻草人为主人做了那些努力?有效吗?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种情况(心有余而力不足)表现了作者的什么?(同情劳动人民却又无力改变现状的悲哀)B.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本自然段中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两层?如何分?(回顾主人的悲惨经历,为主人即将得到的丰收感到由衷的高兴。

这一处伏笔的作用是什么?)1.学生谈一谈读了本段的感受;2.齐读本段;3.找出本段的比喻句,体会情感;(她的脸上满是皱纹,倒像个风干的橘子,那里会露出笑容来呢!)(这一句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以往的生活悲惨,将来又会雪上加霜,更令人同情) b.点名读第四-五自然段:1.文中的动作描写实际上是什么造成的?把他写成稻草人的自觉行为有什么好处?(体现作者的同情与焦急,稻草人就是作者的代言人)2.找出本段中的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作上记号;3.作记号之处表现稻草人什么心情,用文中的词语概括(无比惊恐、着急)C学生通读1---5自然段;质疑问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歌阅读指导课反思
上庄中学李梅
这节课是想通过想象,找关键词,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

通过练习将方法加以巩固。

所以我先用一首比较简单的诗歌,打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发现技巧与方法。

然后用一首相对比较困难的诗歌来练习,让学生自己和古人融为一体,选择让学生用属于自己的方式来演绎,体会古诗人的饱满的情怀,进而滋润自己的心灵。

整体看达到了这样的效果。

自以为准备充分,但是还是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

这个班的孩子一向敢说话,到了正式上课的时候却截然相反。

这也是平时训练少的缘故。

教师自己也是慌的,说话速度明显地快,学生理解起来会有困难。

尤其是导入这个环节;在理解《秋思》的、用自己的方式演绎事先选好的诗歌环节、让学生评价的环节中,给学生的时间偏少,都感觉不是很深入。

参与表达的学生人数还是偏少。

老师没有起到很好的鼓舞的作用。

教学重点,虽然突出了,但是需要课下再补充一下。

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没有做到。

多媒体没有声音,事先没有准备好。

因为停电的问题,导致课件播放出现失误,也是教师使用不熟练的原因。

可以做如下的改进:
1、导语更加简单,放的歌曲,利用多媒体。

2、速度放慢,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体会、去思悟。

3、参加练习、展示的孩子增多,给每个孩子机会。

4、总之,我今后会继续努力,做好诗歌的指导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