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咏竹》练习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咏竹》练习
阅读下面的这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咏竹
[明]朱元璋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
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陈氏园咏竹
[宋]黄庭坚
不问主人来看竹,小溪风物似家林。
春供馈妇①几番笋,夏与行人百亩阴。
直气虽冲云汉上,高材终恐斧斤寻。
截竿可举北溟②钓③,欲赠溪翁谁姓任。
[注]①馈妇:做饭的妇人。
②北溟:北海。
庄子《逍遥游》中有“北溟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的句子。
③钓:《庄子·外物》记载,任国公子做了大鱼钩和粗绳子,用五十头壮牛作饵,蹲在会稽山上,将钓钩甩到东海钓鱼。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诗的第一、二句描写积雪压枝之状,青枝低而不折,有一种顽强的意志,诗歌前两句描绘的画面属于冷色调。
B.朱诗意象清晰明朗,寓意醒拔,展露出诗人“一代天骄”的神韵,读来朗朗上口,近乎民歌风格。
C.黄诗首联写诗人没询问主人便去园子看竹,满园风光好像家乡,可见他和主人之间的交情深厚。
D.黄诗尾联运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表达诗人虽有大才却无人赏识、不得施展的愤慨之情。
2.这两首诗中竹的形象有何不同?请简要回答。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练习(19)(共两组16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愿深思变异之由,修政之阙,致民之安。
(4分)(2)为今之计,朝斯夕斯,非是二者不务,数年之后,庶其有济!(4分)5.请结合本文和《谏太宗十思疏》,概述奏疏的基本特点。
(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出自《红楼梦》的古诗,完成6~7题。
咏白海棠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①,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注释]①缟袂:白绢做成的衣服。
苏轼曾用“缟袂”喻花。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半卷”“半掩”表现了赏花人和白海棠有一定距离,为后续描写白海棠之美做铺垫。
B.第二句无理而妙,把冰碾碎作为花土,用玉盆做花盆,借这样的生长环境写出白海棠的特点。
C.颔联巧用拟人,别具神韵,“偷来”句写白海棠的色泽娇艳,“借得”句写白海棠的精神品格。
D.颈联用“月窟仙人”和“秋闺怨女”的形象来烘托白海棠,赋予白海棠以神秘和悲愁的色彩。
7.从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可以推断出这首诗的“作者”是林黛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论语》中“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选才纳言观点与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似,成为初唐治国方略。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体现这座庞大的宫殿依山势而设计、结构精巧的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数字在诗歌中特别常见,请你选取任意两句带数字的诗句,如(2)臣闻:善为国者,内固其威,而外重其权。
(4分)5.选文中,范雎从哪几个方面进谏秦王?请简要概括。
高中语文古诗阅读练习题及讲解

高中语文古诗阅读练习题及讲解### 高中语文古诗阅读练习题及讲解#### 练习题一:《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问题:1. 请简述这首诗的意境。
2. 诗中“举头望明月”和“低头思故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练习题二:《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问题:1.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蕴含了什么哲理?#### 练习题三:《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问题:1. 这首诗反映了什么历史背景?2.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 练习题四:《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问题:1. 这首诗的意象有哪些特点?2.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练习题五:《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问题:1. 这首诗的题目“望岳”是什么意思?2. 诗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讲解:1. 《静夜思》:李白以明月为背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诗中的“举头望明月”和“低头思故乡”分别描绘了诗人仰望天空和低头沉思的动作,形象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无限眷恋。
2. 《登鹳雀楼》:王之涣通过登高望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无限风光的向往和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寓意着只有不断努力,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3. 《春望》:这首诗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国家的破败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
4. 《江雪》:柳宗元以雪景为背景,通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寂静、空旷的世界。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则描绘了一位渔翁在寒冷的江面上独自垂钓的画面,传达了诗人对孤独和超脱的向往。
2022年高考新题型——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 高三总复习

2022年高考新题型——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高三总复习2022年高考新题型——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①溪居柳宗元②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释:①指在冉溪居住的生活。
诗人贬谪永州司马后,曾于此筑室而居,后改冉溪为“愚溪”,在今湖南省永州市东南。
②簪组:古代官吏的饰物。
簪:冠上的装饰;组:系印的绶带。
③榜(bdng):船桨。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与陶渊明中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表面意思相近,实则情味不同。
B.颔联作者从自己的日常生活着笔,“闲依”与“偶似”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醉心田园,隐逸闲适的诗人形象。
C.全诗结构严谨,文脉晓畅,诗歌以“溪居”为题,首联即点明“溪居”原因,后三联具体写溪居生活。
D.全诗语言不假雕琢,自然恬淡而又含蓄深沉,作者身处贬谪困厄之境,发出的却是清夷淡泊之音。
(2)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评价此诗为“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雕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释】这首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
韦应物在滁州任职的一年里,对朝政紊乱、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极为忧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塑造了一个有志而无奈、进退两难的官员形象,披露了一个官员的思想矛盾。
B.首联点明分别的时间,“又”字说明距上次分别已经一年,强调了时间流逝之快。
C.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既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诗人个人的前途。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感激友人李儋的问候,急切盼望友人的来访的情感。
高中语文古诗阅读及答案

⾼中语⽂古诗阅读及答案1. 阅读下⾯这⾸元诗,然后回答问题。
素梅王冕闲花野草⽃青红,⼀着冰霜扫地空。
惟有⽼梅标致别,岁寒时节⾃春风。
(1)这⾸诗刻画了梅花什么样的形象?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请联系全诗进⾏简要分析。
(2)诗中描绘“闲花野草”的作⽤是什么?参考答案:(1)刻画了梅花凌寒绽放,风姿⾼雅的神采。
冰天雪地寒⽓纵横的时节,争红⽃绿的各⾊花草纷纷冻毙,惟有梅花从容⾃在,凌寒独放。
“惟有⽼梅标致别,岁寒时节⾃春风”,诗⼈既抒发了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借物抒怀,赞美了君⼦品质。
(2)描绘闲花野草,主要是为了对⽐和衬托梅花的形象及精神风貌。
“闲花野草” 在寒冬到来之前,也曾“⽃青红”,然⽽“⼀着冰霜”即“扫地空” ,这与梅花的“岁寒时节⾃春风”形成鲜明对⽐,衬托出梅花“标致别”的⾼雅风姿,进⽽突出梅花的傲岸品质。
2. 阅读下⾯⼀⾸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半⼭春晚即事王安⽯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息,杖履或幽寻。
惟有北⼭鸟,经过遗好⾳。
(1)本诗题为“半⼭春晚即事” ,请简要概括“半⼭春晚” 的特点。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唯有北⼭鸟,经过遗好⾳”的表现⼿法。
参考答案:(1)春花凋谢,树⽊清阴,⽓氛静谧。
(2)①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声)。
诗歌头两联写出了环境的安静,第三联截取两个⽣活⽚断写出了半⼭园主⼈安静悠闲的⽣活,在此宁谧的氛围⾥,突然传来清脆悦⽿之声,更衬托出诗歌境界之幽。
②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
从“唯有” “好⾳”可以看出,诗⼈对半⼭⽣活的喜爱之情。
3. 阅读下⾯⼀⾸宋词,完成1—2 题。
忆王孙春词李重元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打梨花深闭门。
【王孙】王孙:本指贵族公⼦,此处指主⼈公的丈夫。
(1)、作者精⼼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出什么样的氛围?作者精⼼选取了芳草萋萋、杨柳青青、杜宇悲啼、⾬打梨花等四种意象。
这些意象的组合营造出暮春时节令⼈伤感的氛围。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00附答案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同耿拾遗春中题第四郎新修书院卢纶得接西园会,多因野性同。
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
学就晨昏外,欢生礼乐中。
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
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风。
朝朝在门下,自与五侯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卢纶的这首诗,客观上反映了中唐时我国早期书院春天生活的基本情景。
B.诗人能参加西园会,主要是因为与其他人一样有追求自由不驯顺的性情。
C.诗人运用了对偶、典故、写景等手法从多角度题写这所新修书院的生活。
D.诗人在末句表达了参加书院聚会的愿望,体现了卢纶读书交游的功利性。
(2)结合全诗内容,概括一下诗中反映那时书院的特点。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渡江云①周邦彦晴岚②低楚甸,暖回雁翼,阵势起平沙。
骤惊春在眼,借问何时,委曲③到山家。
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
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
堪嗟。
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④。
愁宴阑、风翻旗尾⑤,潮溅乌纱。
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
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
【注】①宋哲宗执政,新党因政治局势的改变而被重新起用,周邦彦被召回汴京,途径荆州时作了此词。
②晴岚:晴日山中的雾气。
③委曲:曲折延伸。
④指长安日下:是指向北宋王朝的都城——汴京。
⑤旗尾:象征着党派和官禄。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晴岚”三句选取了晴日山中薄雾铺满大地、雁阵起飞的景象,形象地传达出春回大地的信息。
B.“骤惊春在眼”句承前而来,写词人看到大雁北飞骤然意识到春天已经来到,“借问”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C.“千万”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千丝万缕的杨柳已吐新绿是实写,柳条渐抽渐长可藏遮栖鸦是虚写。
D.词的上片写春回大地的景色,下片写进京途中的所见所感,上下两片采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表情达意。
(2)本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尾犯·寒夜蒋捷①夜倚读书床,敲碎唾壶②,灯晕明灭。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习(2023高考真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真题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2023高考全国甲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临江仙晃补之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
明年应赋送君诗。
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
东溪春近好同归。
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15.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2023高考全国乙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陆游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
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
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
与君同醉醒。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15.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附:参考答案【2023高考全国甲卷】14.【参考答案】A【解析】“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错。
词中“明年应赋送君诗。
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意思是眼前虽是相聚,明年肯定又要送别你了。
从今夜开始细数,到明年分离时还有多少相聚的时候。
据此看出词人是明年送别朋友,属于虚写,并不是真实的场景。
15.【参考答案】①用动词“垂”“谢”赋予“柳”“梅”动态的美感,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在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溪岸边,去观赏秀丽的春景;②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表达了对即将再会的期盼,安慰即将远离的友人,更表达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和乐观豁达的情愫。
(最新)高中语文 古诗词阅读(含答案)(50题)

(最新)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含答案)(50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西溪无相院①张先②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棹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③碍月生。
注]①西溪;在诗人的家乡浙江湖州。
一名苕水、苕溪。
无相院:即无相寺,在湖州城西南,吴越钱氏建。
②张先:北宋诗人。
本诗是作者晚年赴陕任通判时所作。
③修芦:修长的芦苇。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由近及远,从大处着眼,写出了湖水与秋空相接融为一体的景色,临溪人家仿佛平卧水面,呈现了一种安宁悠闲的景象。
B.颔联上句从细处人手,第三句照应第一句,侧写水清,第四句以船浆划动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宁静,视听结合,写景精妙。
C.颈联的“入郭僧”照应题目的“无相院”。
僧到城里去,加以“尘里”二字,说城市喧嚣,反衬无相寺的静寂清净。
D.尾联显出这首诗的奇巧之处:先突出西溪妙境及其原因,后又以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作结,余味悠然,令人产生美妙的想象。
2.张先善写“影”,人称“张三影”。
本诗也多处写“影”,请找出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赏析。
【答案】1.A2.①“浮萍破处见山影”明写浮萍散开后,水面上倒映出山的影子,突出水的清澈;②“过桥人似鉴中行”,以“鉴中行”暗写桥下清澈的水中倒映出的人影、桥影。
③“莫放修芦碍月生”,写秋雨之后,芦苇勃生,使人领略不到想象中的夜晚的深潭月影,暗写月影、芦影,余味悠然。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由近及远”错。
首联写西溪及附近的湖泊,经过一场秋雨,水位上涨,远近一片浑茫澄澈,与秋空相接;水边的人家,似乎浮在水上。
可见,首联不是由近及远,而是由远及近写景。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应回到诗中找出暗写“影”的句子,然后需结合诗句的内容解析分析。
(1)“浮萍破处见山影”,意思是一阵风吹开了水面的浮萍,现出了山的倒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阅读高考命题规律2019年高考必备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Ⅰ卷Ⅱ卷Ⅰ卷Ⅱ卷Ⅰ卷Ⅱ卷Ⅲ卷Ⅰ卷Ⅱ卷Ⅲ卷Ⅰ卷Ⅱ卷Ⅲ卷命题角度1鉴赏形象8,5分8,5分15,6分15,6分命题角度2鉴赏语言8,5分8,5分15,6分15,6分命题角度3鉴赏艺术手法8,5分8,5分8,5分9,6分命题角度4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9,6分9,6分9,6分9,6分9,6分9,6分15,6分15,6分说明1.从选材上看,所选诗歌以唐宋诗词为主。
名家非名篇作品成为考查热点,有时也会涉及非名家的名篇作品。
2.从题材上看,赠别诗、写景抒情诗、羁旅思乡诗等诗歌成为命题首选和考查重点。
3.从考点上看,重点考查语言、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形象的考查还是隐含在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考题中,较少直接设题考查。
4.从题型上看,2017年为一道5选2的客观题,5分;一道主观题,6分。
2018年变为一道4选1的客观题,3分;一道主观题,6分。
命题角度1鉴赏形象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一、(2018全国Ⅱ·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D项,“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错。
诗的第五句中,“端溪石池”指端砚,五、六句的意思是在砚台中研好了浓墨,在烛光映射中挥毫。
这是诗人以书中疾笔喻战中拼杀。
本诗体现了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无奈失落。
诗人以贴切生动的比喻,奇特丰富的想象,把万里胡尘的战斗场面与纯熟精湛的草书艺术高度完美地结合起来。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酒”字,在诗中的位置不同,“复把”时情感已经发生了变化。
第一个“酒”如同进军的旗鼓,勇士气吞万里的声势在这里重现;第二个“酒”展现了凯旋庆功的场面,复饮反映了战争胜利、狼烟尽扫后的自豪。
二、(2017全国Ⅱ·14~15·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苏辙在当时的名位很高,诗人引用唐代李揆的典故,用李揆指子由,是想借此告诫子由,出使契丹,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
联系当时辽国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可知苏轼的担心并非多余。
用李揆的典故,又以国家利益为重,实乃警精含蓄之语。
B项,“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属曲解文意。
D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理解偏颇。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题干要求回答“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所以应具体赏析首联。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苏轼兄弟手足情深,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
作答时,须先概括出诗人的性格特点,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新题演练提能·刷高分一、(2018云南昆明摸底调研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赠李白①杜甫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②愧葛洪③。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注①天宝四载(745),李白被唐玄宗逐出宫廷后的第二年,与杜甫同游齐赵。
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了这首赠诗。
②丹砂,即朱砂。
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
李白好神仙之学,曾入道炼丹。
③葛洪,东晋著名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用借代手法,以随风飘荡的蓬草,来表现李杜二人相偕漫游、无所归宿的处境。
B.首句还表达了惺惺相惜之意,杜甫在为李白鸣不平的同时,也透露出自伤的情绪。
C.“愧”字照应了“未就”,说李白愧对葛洪,暗示了李白在炼丹学道方面的失败。
,遗貌取神,饱含了诗人对朋友的同情、赞赏和规劝等复杂情感。
答案 A解析A项,“借代手法”错误,应是比喻手法,指人像飞蓬一样四处飘荡。
2.(鉴赏形象)这首诗中塑造的李白形象与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塑造的自我形象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两诗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漫游漂泊者。
杜诗中以“尚飘蓬”一语概括李白漫游漂泊的形象,与诗中向往天姥山的梦中游兴、梦醒后的别离漂泊形象是一致的。
(2)寻道求仙者。
于“未就丹砂愧葛洪”,可见其热心求道、喜欢炼丹的形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梦游仙境、访仙名山的形象相同。
(3)愤世嫉俗者。
杜诗中描写了李白因怀才不遇而在“痛饮狂歌”“飞扬跋扈”佯狂状态中消磨志气、空空度日的愤世嫉俗者形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愤世嫉俗的自我形象十分相似。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首先确定本诗中李白的形象特征:首句“飘蓬”写出李白的羁旅漂泊,“未就丹砂愧葛洪”写出李白热心求道的一面,“痛饮狂歌”“飞扬跋扈”则写出了李白的激愤。
因为题干要求分析的是“相同之处”,所以我们只需要判断《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塑造的李白形象有无符合这三点的即可。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作者漫游天姥山,结尾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同样是漂泊者的形象;梦中见神仙之境,也反映出李白寻仙问道的一面;而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一句,则同样是愤世嫉俗之语。
二、(2018新疆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古剑篇郭震君不见昆吾①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
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
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
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
正逢天下无风尘,幸得周防君子身。
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绿龟鳞。
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
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漂沦古狱边②。
虽复尘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
:传说中的山名。
相传山有积石,冶炼成铁,铸出宝剑光如水精,削玉如泥。
②“零落”句:《晋书·张华传》载,华见天上有紫气,使雷焕察释。
焕曰“宝剑之精上彻于天”。
华使焕寻剑,焕掘丰城县狱屋基,得一石函,中有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前六句化用典故写龙泉剑的来历,据传是良匠用昆吾所产的精矿,锻炼多年精工铸造而成。
它锃亮如雪寒光凛然,连剑工自己也得意地惊叹奇绝。
B.本诗赞美古剑器形优雅质地精良:古剑像琉璃玉匣里的白莲,剑柄上失误雕镂的金环却也辉映明月;剑芒耀眼像青蛇游动,鞘上花纹如绿色龟鳞。
C.本诗通过写古剑幸运的际遇,侧面凸显其卓越风采:正逢天下太平无战争,庆幸被君子佩带以防身;不只游侠们十分珍爱,英雄豪杰亦格外钟情。
D.本诗托物言志,诗人借歌咏龙泉宝剑抒发人生不遇的感慨,吐露愤懑不平之气,表达渴望能有所用的理想和抱负,暗含讽劝当权者惜才用才之意。
项,“失误雕镂的金环却也辉映明月”错,错彩镂金是一种工艺。
全诗句句写剑,实则以剑喻人,请赏析诗中所表现的人物形象。
,素质优异:以出自名山、良工铸造比喻自己历经磨砺,具备优良素质。
②风采卓越,品格优良:以优雅的形质比喻自己风华正茂,以为君子所配、助英雄行侠显示自己侠义的品格。
③遭逢不幸,怀才不遇:以宝剑遭弃、尘埋比喻自己不为所用的不幸遭遇。
④怀抱理想,自信坚定:以宝剑虽被尘埋、依然剑气冲天比喻自己的坚定和自信。
,首先概括特征,然后用诗歌中的人物的言行等作解释,注意根据宝剑的“出自名山、良工铸造”“优雅的形质”“君子所配、助英雄行侠”“遭弃、尘埋”“虽被尘埋、依然剑气冲天”概括“经受磨砺,素质优异”“风采卓越,品格优良”“遭逢不幸,怀才不遇”“怀抱理想,自信坚定”的形象特征。
三、(2018广东汕头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2题。
画堂春张先外湖莲子长参差,霁山①青处鸥飞。
水天溶漾画桡迟,人影鉴中移。
桃叶②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
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③归。
:雨后山色。
②桃叶:晋王献之有妾名“桃叶”,善歌,此处借指歌女。
③翠阴:指绿荷的阴凉。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一、二句的描写既有近景和静景,也有远景和动景,三、四句的描写从下到上,又从上到下写出了景色的优美。
B.上阕词人着墨于江南湖光山色,呈现一派安宁祥和的自然景观。
下阕转景入人,描写一派静谧逍遥的人文景观,自然与美人并举,融天地于人情,杂人景于自然,天人合一。
C.“人影鉴中移”,写出人在船上,船在水上,水面如镜,人影在镜里移动。
一个“移”字写出人随船动的情状,悠然自得于此尽现。
D.“小荷障面避斜晖”,生动形象地写出荷花高高挺立的情形,以至于遮住了人的视线,为人挡住阳光,带来绿荷的阴凉。
项,“写出荷花高高挺立的情形,遮住了人的视线,为人挡住阳光”错,“小荷障面避斜晖”指的是歌女用荷叶遮面以躲避斜晖,获得绿荷的阴凉。
2.(鉴赏形象)后人评价这首词将自然美与女性美融为一境,下阕描写歌女,尽现鲜明的形象。
请试着分析词中歌女的形象。
,穿着杏红色衣服,拿着荷叶遮面挡阳光的聪慧、天真、可爱、美丽的歌女形象。
①“浅声”写出歌女轻柔婉转的歌声;②“杏红深色”写出歌女的衣着,杏红色的衣服在青山绿水、上下天光之间,显得格外深(显眼),也写出诗人印象之深;③“小荷障面”写出歌女在暑天聪明地用荷叶遮面,躲避斜晖,显得稚嫩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