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复习课(一)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Ⅰ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2.能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
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能用示意图描述力。
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5.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
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二、过程与方法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解释有关现象。
4.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3.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4.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Ⅱ探究实践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复习1】单位换算:1km=________m 1m=________cm=________mm1m=________μm=________nm【复习2】刻度尺使用说明书1.观察刻度尺:看________;三看:看________;看________。
2.刻度尺使用规则:刻度尺位置要________;确定________的位置;读数时视线要________刻度尺;记录结果要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实验目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1.测量物理书的长度、宽度。
并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2.测铜丝直径。
请写出实验步骤并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3.测一角硬币的直径,画出测量实验简图。
并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拓展】1.怎样用普通的刻度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2.如果我们手边没有刻度尺,又需要粗略地知道物体(如科学课本、课桌、教室……)的长度时,你有什么办法吗?3.你知道现代测量长度的工具有哪些?4.自制一把纸尺(贴在下方)[分度值1mm;量程0~8cm]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复习】阻力对物体运动有什么影响?图12-1【实验目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1.提问:(1)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提出的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这个观点对吗?(2)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停下来是由于撤去了力,还是由于阻力作用?(3)提问:让小车从斜面不同高度滑下,发现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不同,为了研究不同表面对小车运动阻碍的情况应该怎么办?2.实验步骤:3【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距离越________,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________,速度减小得越________。
初中物理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课教案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课教案
(复习目标〕
1、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正确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2、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3、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1、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2、二力平衡及其条件的应用.
3、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具和学具〕伽利略斜面、二力平衡实验器材、实物投影仪等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通过课前复习给本章内容列出一知识框架。
2、要求学生课前写出本章知识点中还有哪些不甚理解或需要讨论的问题
〔教学过程〕。
第十二章 第一节 运动的描述

龙潭中学何燕飞 2011-9-17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社《物理》九年级第十二章第一节内容。
这是学生认识机械运动的开始,也是力学的基础知识。
机械运动的引出,科学地描述了人们对运动的认识,体现了科学的严密性和完整性。
学生对运动并不陌生,但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并不容易,这方面学生有体验,如:乘坐火车就经常出现判断上的失误。
教材从生活实际(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理性认识),体现了课程标准要求的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理性认识自然现象,科学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本节内容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学生分析】运动是普遍的现象,学生有感性认识,但如何科学地描述运动,学生还未接触到。
可以说学生对运动的认知是肤浅的,表面化的,缺乏对知识的再编码,还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从繁杂多样的运动个体中总结出规律,完成理性认识的升华。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什么叫机械运动,会判断哪些运动属于机械运动;(2)理解参照物的概念,会使用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过程与方法(1)构建运动模型,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了;(2)加强练习、巩固对物体运动的相对性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1)机械运动概念建立(2)用参照物研究物体运动的状态【教学难点】(1)机械运动概念和参照物概念的建立【教学方法】观察法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观察视频1:宇宙中的运动老师:这么多神奇而又复杂的运动我们该怎么描述呢?二、正式新课老师:我们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运动,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例子吗?学生:火箭发射、汽车行驶、风扇转动、飞机飞行、轮船航行、路人行走、鱼儿游动老师:同学们能总结一下什么叫机械运动吗?板书:机械运动:把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这种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最简单的运动形式.问题:他们谁说的对?动手:探究课桌、课本、笔的运动状态板书:参照物──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必须先假定某个物体是不动的,从而参照这个物体来确定其他物体是否运动,这个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视频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板书: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课堂练习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第节第页到第页课后小结与反思:龙潭中学九()班姓名 2012-9-17 观看视频1思考:火箭发射、汽车行驶、风扇转动、飞机飞行、轮船航行、路人行走、鱼儿游动这几种运动形式最简单的相同之处是什么?提示:方向都变化吗?质量都变化吗?距离都变化吗?位置都变化吗?同学们,你们能根据相同点总结一下什么叫机械运动吗?一、机械运动──把叫机械运动。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课(免费)

1、立夏的时候,小朋友都喜欢玩一种游 戏:斗蛋。两只鸡蛋相碰往往只碰破其中 一只,有关碰撞时相互间力的作用说法正 确的是( C ) A、未破的那只鸡蛋受力大 B、破的那只鸡蛋受力大 C、两只鸡蛋受力一样大 D、两只鸡蛋受力大小无法比较
3、据统计,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 的元凶,为避免惯性造成交通事故, 请你拟订几条交通规则。
系运 动 和 2、惯性 力 的 关
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的内 容其理解: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 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1、定义 2、大小 3、解释惯性现象 4、“惯性”与“惯性定律”的 区别 力的平衡 物体的平衡状态 二力平衡的条件
3、二力平衡
力
二力平衡
平衡状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 止状态。 条件: 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怎么在实验中创造“不受力”的条件呢?
毛巾
纸板 玻璃 我们采用的方法是: A、实验 B、理论推测
C、实验加推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下列四个力中,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的是( ) A、撑杆跳时运动员对杆子的压力 B、跳水时人对跳板的压力 C、射箭时手对弓的拉力 D、射击时火药对子弹的推力
小迷糊放学回家的途中,脚被石头绊了一下, 身子向前跌倒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答:因为小迷糊的脚受石头 的阻碍,停了下来,而上身 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 状态,所以就向前倾倒了。
(1)司机和前排就坐的乘客需系安全 带; (2)机动车在行驶时应限速; (3)行驶的车辆应保持适当的距离; (4)禁止超载。
通过复习你觉得自己哪一块知 识还比较薄弱?
举重运动是根据运动员的体重分级的,当运动员 站到磅秤上,下列各对力中,哪一对是平衡力 ( ) A、人受到的重力和人对磅秤的压力 B、人对磅秤压力和磅秤对人的支持力 C、人受到的重力和磅秤对人的支持力 D、磅秤受到的重力和磅秤对人的支持力
冀教版物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课件1(人教版九年级)

次日在你的空间,看到了你写给我的贺文。认真的品读着一字一句,我惊喜、感动。本来以为,我们彼此之间是不了解的。可是,从你的贺文中,我看到了一丝的自己的影子,感 受到了你深深的祝福。 在那样一个普通的生日里,因了你的贺文,而倍盛温馨。 此后,才开始慢慢地走近你。 叶子,一如枫林里的红叶,热情似火,让我们在严寒的冬季都能感受到一股暖意。 叶子,一个充满着乡村气息的女子,热爱着乡村的一草一木。不妖娆、不妩媚,却有着一股亲切、耐人寻味的味道。 叶子,一个文如其人的女子,你笔下的文字,质朴,平实,却能在平淡中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特别是小说,更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叶子,一个善良的女子,如邻家大姐般,你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关心着身边的人。在寒冬里如一抹暖事情,能不顾一切的付出,为文字更是如此,在如此严寒的冬夜,我仿佛能听见远方的你敲打键盘的声音。 叶子,一个于淡秋时节轻落于我心头的女子。此后,我在遥远的南方,眺望着白雪茫茫的北方,只愿远方的你,能保重自己。
到了我生日的那天,我把那天的所感所想发表在了空间里。你看到后,发信息问:萱儿,今天是你的生日?得到肯定的答案后,你一直在自责,说,很抱歉一直很忙,竟忘了写贺
词。虽然我一再表示,没有关系。但是最后,你依然决定,当晚为我写一篇。。公交车站候车亭 /。
尽管是浅秋,入夜后已经有了很深的寒意。我不希望你为我而熬夜,但是你的坚决让人无从拒决。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知识点汇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第一节运动的描述1.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简称。
2.机械运动在宇宙中是最普遍、最简单的运动形式,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分子、原子,都在发生位置的变化,看似不动的房子、树木,都在随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整个太阳系,甚至整个银河系,没有一个绝对静止的物体,这就是物体运动的绝对性。
3.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以哪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所选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也不同,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的。
4.参照物既可以选择静止的物体,也可以选择运动的物体,但一般不选择研究对象本身作参照物。
第二节运动的快慢1.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越大,物体运动得越;速度越小,物体运动得越。
2.在物理学中,把物体叫做速度,速度的计算公式是,速度的国际单位是,常用单位是km / h,1m/s = km / h 3.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的大小及方向。
4.平均速度能够反映做变速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但只能对运动做粗略描述,平均速度= 。
第三节长度、时间及其测量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常用单位有、、、、、等,1m= dm= cm= mm= μm = nm2.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
3.刻度尺读数的时候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常用单位有、等,1h= min= s5.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不能被消除,只能尽量减小,减小误差的方法有:①;②;③6.错误是由于人为操作不当得到的数据和结果,错误可以避免。
第四节力1.力是,提到力一定至少有两个物体,一个是物体,一个是物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使静止的物体运动;②使运动的物体静止;③改变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3.力的单位是,简称,符号是。
4.力的三要素:、、。
运动和力复习课

图 12-F-5 A.实心球在空中上升 B.实心球从空中下落 C.实心球在地上越滚越慢 D.实心球停在地面上
运动和力
物体位置的变化 标准 相对 物体沿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通过的路程 物体运动的快慢 1 m/s=3.6 km/h m/s km/h 物体沿直线快慢变化的运动 v=s/t 米 刻度尺 秒 测量值 停表 真实值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 改进测量方法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使物体发生形变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大小 方向 作用点 相互的 受力物体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改变 保持运动状态不变
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仍处于平衡状态,这几个力就是平衡力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在同一直线上
考点一 例1
机械运动
(连云港中考)我国已成功实现三次载人航天飞行,
在飞船发射升空阶段航天员被固定在座舱内.选取下面哪个 物体作为参照物时,航天员在此阶段是静止的( ) A.飞船的座舱 B.天空中的云朵 C.地面上的发射架 D.太平洋上跟踪监测的测量船 分析:宇航员和座舱之间没有位置的变化,故他们之间 静止 是______的;宇航员和天空中的云朵、地面上的发射架和太 平洋上跟踪监测的测量船之间都有位置的改变,他们之间是 ______的. 运动
2.(广州中考)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 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 12-F-2 所示,能正 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 D )
图 12-F-2
3.(常州中考)在学校“运用物理技术破案”趣味游戏活 动中,小明根据“通常情况下,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脚长的 7 倍”这一常识, 可知留下图 12-F-3 中脚印的“犯罪嫌疑人” 的身高约为( B ) A.1.65 m B.1.75 m C.1.85 m D.1.95 m
中考复习第十二章运动和力

► 类型三 惯性及牛顿第一定律
例3 [2010· 北京中考] (多选)下列关于运动和力的 说法中正确的是(CD ) A.将锤柄在石墩上撞击几下,松动的锤头就紧套 在锤柄上,这是利用了锤柄的惯性 B.竖直向上抛出后的排球,在空中向上运动的过 程中受到的合力方向向上 C.踢出去的足球还能在水平地面上继续运动,是 因为足球具有惯性 D.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该物体一定受到力 的作用
①使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的目的是使小车 到达水平面时的________相同; ②在这一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是接触面的 实验 ________,做法是分别将毛巾、棉布、木 过程 板铺上,分别进行实验; ③实验中通过观察小车在水平面运动的 ________来显示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__, 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 得出 减小的______。进行推理:如果运 结论 动物体不受力,它将永远做 ______________运动 牛顿 第 ______物体______, 一定 总保持________ 律
[点拨] 理解“平均速度”:平均速 度不等同于速度的平均值,它是用来 粗略地描述物体做变速运动的平均快 慢程度的物理量,但不能精确地知道 物体的运动情况,即不知物体何时加 速、何时减速、是否中途停留;且平 均速度是针对于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 路程而言的。
误差与错误的比较
误差 错误 仪器精密度不够 由于不遵守测量仪 或实验方法不完善; 产生 器的使用规则,或者 观察者估读时的偏 原因 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 差及环境对仪器的 大意 影响 可否 不可避免 可以避免 避免 如何 有误差的实验数 错误的数据远远偏 判断 据比较接近真实值 离真实值
运动和力
·北京专用
考点1 长度的测量
长 主单位 度 常用 单 单位 位 测 量 工 具 常用 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课(一)
一、选择题
1.甲车运动的速度是乙车的5倍,乙车行驶时间与甲车行驶时间的比是3∶1,则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之比是()
A.5∶1 B.5∶3 C.1∶5 D.3∶5
2.小船顺水漂流而下,船上坐着人,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以岸为参照物,河水是静止的
B.以船上的人为参照物,河水是流动的
C.以河水为参照物,船上的人是静止的
D.以船为参照物,船上的人是运动的
3.某人从甲地去乙地,速度是2m/s,从乙地到丙地的速度是3m/s,已知甲、乙距离等于乙、丙距离,此人从甲到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A.1m/s B.2.4m/s
C.2.5m/s D.缺少条件,无法计算
二、填空题
4.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1.2m=________mm=________km (2)25m/s=________km/h
(3)75cm=________μm=________m (4)54km/h=________m/s
5.在下列的空白处填上合适的单位。
(1)物理课本的长度是25.9________;(2)某同学的身高是16.9________;
(3)写字台桌面的长度是1.3________;(4)一根头发的直径是0.07________。
6.甲物体运动的速度是90km/h,乙物体运动的速度是30m/s,比较甲、乙两物体的速度,则v甲________v乙(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7.早晨,人们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这是以_______为参照物,它说明地球正在自_______向_______转动。
8.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前5s通过了12m的路程,后3s通过了8.1m的路程。
这个物体在全程做的是________运动。
三、实验与探究题
9.如图12-11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被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cm,合________m。
圆的直径是________cm。
图12-11
10.一支粉笔的长度最接近() A.1m B.1dm C.1cm D.1mm
11.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需要用________测出物体通过的路程,用________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需要的时间,用公式________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四、计算题
12.某同学以18km/h的平均速度从家里骑车去学校,途中需要15min,它家距学校多远?
13.一列长200m的火车以14.4km/h的速度穿行一座长500m的隧洞,火车通过隧洞需要多长时间?
14.你知道刘翔吗?找到相关资料,计算他在雅典奥运会上破奥运纪录的平均速度。
参考答案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复习课(一)
一、选择题
1.B 2.C 3.B
二、填空题
4.(1)1.2×103;1.2×10-3;(2)90;(3)7.5×105;0.75;(4)15
5.(1)cm ;(2)dm ;(3)m ;(4)mm 6.小于 7.地面;西;东 8.变速直线
三、实验与探究题
9.1mm ;1.95;0.0195;1.8 10.B 11.刻度尺(或卷尺);秒表(或停表)t s v
四、计算题
12.4.5km 13.175s 14.8.52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