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知觉和认知
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当我们身处这个世界,周围的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感受和行为。
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房间,到夜晚的星光闪烁在天空,从繁华的城市街道到人烟稀少的乡村小径,我们对环境的感知和认识塑造了我们的生活体验和决策。
环境知觉,简单来说,就是我们通过感官直接接收到的关于环境的信息。
视觉让我们看到周围的色彩、形状和物体;听觉使我们能听见各种声音,如鸟鸣、车鸣;嗅觉帮助我们分辨不同的气味,花香或者饭菜的香气;触觉让我们感受到物体的质地、温度和压力。
这些感官信息瞬间涌入我们的大脑,形成了对环境的初步印象。
比如,当我们走进一个房间,首先可能会注意到房间的大小、布置和光线的明暗。
如果房间宽敞明亮,摆放着舒适的家具,我们会感到放松和愉悦;而如果房间狭小昏暗,堆满杂物,我们可能会感到压抑和不适。
这就是环境知觉在起作用,它是一种本能的、快速的反应,不需要我们过多的思考和分析。
然而,环境知觉只是一个起点,它只是我们对环境的表面感知。
环境认知则是在环境知觉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加工和思考,对环境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环境认知包含了我们对环境的意义、功能和价值的判断。
以城市公园为例,我们不仅仅看到了绿色的草地、盛开的花朵和蜿蜒的小径(这是环境知觉),还会意识到公园是人们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的场所,它能够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增加居民的生活质量(这是环境认知)。
再比如,我们对于自己居住的社区,不仅知道它的地理位置、建筑风格和周边设施(环境知觉),还会了解社区的文化氛围、邻里关系以及它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环境认知)。
环境认知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个人的经历、知识、文化背景和价值观都会塑造我们对环境的认知。
一个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人,对于田野和山川可能有着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认知;而一个在城市中长大的人,可能对高楼大厦和现代化的设施更为熟悉和重视。
教育水平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可能更具备分析和理解环境问题的能力,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待环境的变化和发展。
环境认知

environmental cognition
环境认知
一、环境感知(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感觉:物体的个别属性通过人的感觉器官传入人脑所引起的 心理现象。感觉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感觉的特点: (1)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2)感觉 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3) 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五感:视觉、听觉、嗅 觉、触觉、味觉。感觉保证了人与环境之间的信息平衡,如 果信息超载或不足,都会破坏人与环境之间的信息平衡,从 而给人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 事物的整体的认识。知觉的产生以各种形式感觉的存在为前 提,并与感觉同时发生,同时需要过去的经验或知识的帮助。
设计应用:
1、创造多样化的城市环境体验 适当程度的复杂性与新奇性的环境是人们所偏爱的 环境。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负责化,表明对 中间复杂程度的需求。在设计中不仅运用视觉要素, 同时调动听觉、触觉、嗅觉等要素,丰富人们的环 境体验。(园林设计) 2、设计易于识别的空间环境 简洁清晰的环境在一定场合下有助于人们对空间的 阅读理解,辨别方位,减少寻路困扰,提高效率和 保障安全。(大型公建:机场、火车站,建筑内的 安全出口)
完形心理学或格பைடு நூலகம்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系由
德国心理学家魏泰迈(Max Wertheimer,1880~1943)于 1912年在法兰克福大学创立。德语Gestalt意指形式或图形, 有结构、构造之意,格式塔即有组织的整体之意。完形心理 学主要研究知觉与意识,探究知觉意识的心理组织历程。其 基本观点有(一)、知觉的整体性,即部分之合不等于整体, 整体大于部分之合。(二)、同型论:物理现象、生理现象 和心理现象都具有相同的格式塔性质,具有两两相对应的关 系。(三)、场作用力:作为物理现象的几何形状并不是纯 粹的形式,而是保持力关系的整体。当人感知到不同的形式 时,会在物理力的诱导下对应产生不同的心理力,即不同的 心理体验。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人格测量常用方法
w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MMPH) w加州人格量表(CPI) w环境反应量表(ERI) w儿童环境反应量表(CERI)
环境心理学家最关心的是如何测量个 人对环境刺激的反应,及人与环境互动时 的性质,这些性质的核心是定向反应。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定向反应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一)气候与高度
w有人认为气候是塑造文化价值和性格的主要因 素。
如:凉爽和温和的气候是技术和发明的必 要条件;长期生活在干燥热风地区的居民可能 会出现更多的疼痛、易怒、暴躁和攻击行为。
w高度也会产生某些效应。 如:生活在气压较低、空气稀薄的草原上,
对居民产生的短期效应,心脏可能扩大、红细 胞增加、血红素浓度增加等。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三、环境信息的获取
w 人类通过所有的感官(眼、耳、鼻、舌、 身)感知环境获取环境信息。
w 此外,味觉、痛觉、振动觉、平衡觉和 机体觉均是人类获取信息的有效工具。 在多种情况下,环境信息的获得是 通过多种器官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四、影响环境知觉的因素
w 1.年龄性别因素
第二章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
绘制认知地图的基本方式 w 一类以道路这种连续性要素作为主要的
定向手段; w 另一类以标志物、街区、联结等空间要
心理学视角下的环境心理学和空间认知

心理学视角下的环境心理学和空间认知环境心理学和空间认知是心理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它们通过对人类对环境的感知、认知和反应的研究,帮助我们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如何优化环境设计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环境心理学和空间认知的理论与应用。
一、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与环境互动关系的学科,关注环境对个体行为与心理的影响。
它涉及到个体对环境的知觉、评估、喜好和行为反应等方面。
1.1 知觉与环境个体通过感官系统获取来自环境的信息,经过加工与解释,形成对环境的认知和理解。
环境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感知特征会直接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情感。
1.2 环境评估个体对环境进行主观评价,形成对环境的喜好或厌恶态度。
环境中的空气质量、光照条件、温度和声音等方面的好坏,会对个体的评估产生影响。
1.3 环境行为与适应环境对于个体行为的制约与引导作用是环境心理学关注的内容。
个体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模式和适应能力,受到环境特征、人际关系、社会规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二、空间认知的研究领域空间认知是环境心理学中的重要分支,着重研究人类对空间的知觉、理解和记忆等认知过程。
空间认知的研究领域涵盖了环境导航、地图认知、方向感知等方面。
2.1 空间认知与环境导航个体在环境中进行导航时,依靠对空间的认知来进行路径规划和导航决策。
通过对环境的感知和记忆,个体能够准确地找到目的地。
2.2 地图认知地图作为一种重要的空间信息传递工具,对个体的空间认知具有重要影响。
个体通过地图对环境进行认知,结合地图上的符号、颜色等信息来理解环境的结构和属性。
2.3 方向感知个体的方向感知能力在空间认知中起到重要作用。
方向感知能力差的个体在空间导航过程中容易迷失方向或走错路线,而方向感知能力强的个体在空间导航中更具优势。
三、环境心理学与空间设计的应用环境心理学和空间认知的研究成果在空间设计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能够提供科学指导和理论支持。
环境心理学对感觉知觉思维意识的影响

环境心理学对感觉知觉思维意识的影响
环境心理学研究了环境对人类感觉、知觉、思维和意识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影响:
1. 感觉:环境可以影响我们的感官体验。
例如,色彩、光线、温度和声音等环境因素可以影响我们对环境的感知。
不同的环境条件可能引起我们的感觉变化,例如,在明亮的环境下我们可能感觉更加活跃和警觉。
2. 知觉:环境可以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
外界的刺激和环境条件可以影响我们对事物的感知和解释。
例如,一个干净整洁的房间可能会让人感到舒适和放松,而一个杂乱脏乱的房间可能会引起烦躁和紧张。
3. 思维:环境可以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
环境的不同特征可能会激发不同的思维模式,比如,一个静谧的环境有助于集中注意力和深思熟虑,而一个喧嚣的环境可能会干扰思维和集中注意力。
4. 意识:环境可以影响我们的意识状态和情绪。
例如,一个安静、美丽的自然环境可能会给人带来宁静和愉悦的感觉,而一个嘈杂、拥挤的城市环境可能会引起压力和不适。
总的来说,环境心理学研究了环境对个体的感觉、知觉、思维和意识的影响,通过理解这些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设计和改善环境,以促进人们的健康和幸福。
第二章 环境感觉知觉与认知

四、知觉分类
第二节 知觉与认知
根据在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的特性,可以把知觉分 为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和嗅知觉等。
根据知觉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性,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 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等。
根据知觉所反映的客体,把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反映分 为知觉暂留和错觉。
知觉暂留和错觉
1、知觉暂留存在于各种知觉中 2、知觉暂留
色彩与亮度: 人的眼睛能分辨出十万种不同的颜色,但 当光线很暗时则一切都成为灰色。
〈三〉视觉特征 1、暗适应与明适应
人眼对光亮变化的顺应性,称为适应。
暗适应——指人从光亮处进入黑暗处时,开始时看不见,经过 一定时间后才能逐渐看清被视物的轮廓。暗适应的过渡时间较 长,约需要30min才能完全适应。 明适应——指人从暗处进入亮处时,能够看清视物的适应过 程,这个过渡时间很短,约需1mim,明适应过程即趋于完成。 人在明暗暗急剧变化的环境中工作,视力会出现短暂的下降, 频繁出现这种情况,会产生视觉疲劳,容易引起事故发生。 需频繁改变亮度的场所,采用缓和照明,避免光亮度的急剧 变化
运用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方法与概念来研究人在城市与建筑中的活动 及人对这些环境的 反应,由此反馈到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当中去,改善人 类生存环境。
2.环境行为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环境场所、使用者群体、社会行为对象
3.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 观察法、调查法、文献研究法
4.环境行为心理学学派
格式塔心理学、构造论
二、认知
第二节 知觉与认知
认知指的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知、表象、记忆、 思维等等,而思维是它的核心。 认知心理学家代表皮亚杰:
同化(assimilation):人们习惯于用固有的图式去解释所面临的 新事物,并把新的信息纳入固有的图式之中。 顺应(accomadation):建立新图式的过程 同化是图式量的改变,顺应是图式质的改变
环境知觉名词解释

环境知觉名词解释
环境知觉是指个体加工环境信息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产生感觉,并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将其组织成高一级的心理模式。
环境知觉不仅涉及当前感觉到的信息,还会根据个体的当前需要和环境特征,加工记忆中储存的环境信息。
前者是结构性的,后者是功能性的。
此外,“环境”一词在环境知觉中泛指自然环境和建成环境。
而“知觉”则既指有关个体感知、信息处理和认知的生理—心理特质,也包括了有关于自然和建成环境的集体文化信仰、价值观和审美判断。
环境知觉是环境认知的基础,它是对空间环境整体的反映。
例如,在置身于城市街道上时,人们会看到街道的形态、建筑的颜色,闻到空间中散发的气味,听到街道上发出的各种声音,感受到周围或安静、或喧闹的气氛。
这一切迅速地与自身的经验(记忆、想象)对照,从而获得对这一环境的整体映像。
这种对环境信息整合的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环境知觉过程。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具体准确的解释,建议查阅相关的心理学、认知科学等领域的专业书籍或咨询相关专家。
个体、知觉、认知的定义

个体、知觉、认知的定义
一、个体定义包含
个体通常是指一个生物体,具有独特的身份、特征和行为。
在心理学中,个体通常是指人类个体,也就是单个的人。
个体具有生物特征,如生理、遗传、发育等方面的特点。
同时,个体也是社会和文化的产物,具有社会和文化背景,其行为和心理特征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二、知觉定义包含
知觉是指个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和理解。
它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基础,是认知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觉包括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以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在知觉过程中,个体通过感觉器官接收来自外界的刺激,如光、声、气味等,然后将这些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传递到大脑中进行加工和处理,最终形成对事物的知觉。
三、认知定义包含
认知是指个体获取、处理、储存和应用信息的过程。
它包括知觉、思维、记忆、语言等方面,是人类智能的基本组
成部分。
认知过程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包括对事物的感知、理解、记忆和应用。
在认知过程中,个体通过思考、判断和推理等方式,将外界的信息转化为内在的知识和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决策和行动。
综上所述,个体、知觉和认知是相互关联的概念。
个体是认知和知觉的主体,其行为和心理特征受到遗传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知觉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基础,是认知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认知则是个体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过程,是人类智能的基本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冗余规则:传输信息时,为了避免遭受信道(channel) 和噪音的干扰,人们往往借助于信息的重复和信息的累 加,以便使对方能够得到明确的信息,也就是说,为了 保证理解,信息传输和变换过程中总是要给出比实际的 需要更多的信息。(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沙漠 VS 热带雨林
-
• 复杂性的含义 结论—中等程度的刺激最符合人的理想。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复杂性最为合理。
启示:
思考,对于环境设计有什么样的帮助呢?
-
-
-
-
二、环境元素的“显著差异”P58 思考:
城市在特色建设过程中是否需要“显著差异”?利弊各是什么?
-
三、对自然环境的体验 结论:
• 当环境作用与人的性格特点和癖好一致时,人就会感到愉悦,反之则体验到 负面的情感。偏爱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 景观偏爱受生命周期、社会上的各种因素影响。
-
二、基本观点
(一)知觉的整体性 整体先于部分,并非部分之和,而且部分也不含有整体的特性。
(二)同型(构)论 相对应性,即特定的物理现象会引起特定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
(三)场作用力 物理力、生理力和心理力都发生在同一场之中,被称为场作用力。
-
-
-
-
-
三、格式塔组织原则
(一)图形与背景
图地之分是先天赋予,后天加强。 在环境设计中强调图地之分,有助于突出景观和建筑主体。环境 中某一形态元素一旦被感知为图形,就会取得对背景的支配地位, 形成对比主次。
-
-
-
第三节 生态知觉理论 2生态知觉与情感反应
愉悦 VS 恐惧
达尔文:能够生存下来的并非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而是 那些对变化做出快速反应的物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第三节 生态知觉理论
-
-
-
-
第三节 生态知觉理论 2生态知觉与情感反应
美 VS 丑 审美的源泉就是动物的天性,来自于远祖的生存策略和 对栖息环境的选择。
-
-
-
-
三、格式塔组织原则
(一)图形与背景
启示:
小面积比大面积(斑马);水平和垂直形态比斜向形态;对称;封闭比开放; 单个突出比凹入;动态比静态;整体性强;与众不同;有意义的形态;这些 易成图形,即环境中更为突出,会成为视线焦点。
-
-
-
-
-
-
-
(二)群化原则p36
邻近原则 相似原则 连续原则 封闭原则
-
四、多种知觉体验间的相互影响
(一)相互削弱与破坏 (二)相互加强与协同 (三)互相补偿或替代
-
各种知觉按其重要性形成等级: 大尺度:视→听→触→嗅
小尺度:视→触→动→听(机理、质感、运动路线)
-
第三章 环境认知
研究:人如何在环境中定向、找路、寻址、判断距离远近和时
间长短,理解环境所包含的意义。
-
第三节 生态知觉理论
格式塔知觉理论→强调知觉的直觉作用。 概率知觉理论→实验所得理论,重视后天知识、经验和学习的作用。 生态知觉理论→强调机体先天的本能和环境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
启示:
注意设计中的“暗示”语言,潜在功能。 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是有意而为之或是无心之错?
-
第三节 生态知觉理论
1知觉反应的先天本能
-
第二节 概率知觉理论
概率知觉理论→强调学习(人的主动探索)的重要性(P42)
启示:
1、按不同环境的功能性质恰当地运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2、承认自己的认识与环境使用者需要之间的差距,从而使自己能比较主动和
客观的去了解和满足他们的需要。
-
第二节 概率知觉理论
概率有些场所需要提供适当的复杂性、不确定性甚至错觉,以维持一定的唤 醒水平和兴趣,比如游览和娱乐场所; 有些场所需要提供清晰的知觉判断,强调简单性、确定性、便捷性,比如大 医院、商场、火车站、航空港、交通要道等 窗口→大玻璃 大玻璃×→公共建筑的大门
目的:得出规律,启发我们的设计更为人性化。
-
-
-
-
-
-
-
-
-
-
-
第一节 认知地图研究概述
一、城市地图组成要素 路径、标志、节点、区域、边界
二、认知地图的性质和特点 多维信息的综合再现、模糊和片段性、个人差异
-
启示:易识别环境的特征
1.各要素之间空间关系→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标志醒目、方向
-
-
-
-
-
-
-
-
-
-
-
第二节 空间定向
空间定向包括位置感、方向感和距离感。 “自身正处在什么地方;如何去要去的地方;如何确定到达目的 地。”
-
-
-
-
-
-
-
第二节 空间定向
启示: 1.文化的差异性(罗马模式;中国人多使用坐北朝南,非等距的 正交网格的体系;风水说) 2.结合自然环境地势定位(武汉) 3.注意标志物的提示作用,避免误会的产生。(冗余规则)
-
• 哪只更帅?
-
-
-
第三节 生态知觉理论 2生态知觉与情感反应
安全 VS 危险 人们喜欢正面视野开阔,背后有安全庇护和坚实依靠的 环境。
-
-
-
-
第四节 基于多学科的研究
环境知觉理论→环境信息特点、主观偏爱、遗传基因、生理和心理特点、社 会文化背景、接受信息的渠道和方式等等。
一、对“复杂性”的偏爱 彩色 VS 黑白
明确。
在入口、道路交叉口、交通枢纽等节点设置独特的雕塑和标志性建筑,会加强地点的 方向性。 岛与湖水,强化滨水空间的方向性。 登上制高点鸟瞰全局,有利于建立环境的总体意象。
-
-
-
-
启示:易识别环境的特征
2.同一性→建筑群或区域内的某些共性 3.意义→组成要素对于观察者的含义(北京地名、美国地名)
2014-2015 第二学期 环境心理学
第二讲 环境知觉
-
-
-
斑马是黑底白纹还是白底黑纹?
-
第二章 环境知觉 研究:人对于真实环境的刺激所产生的即时而又直接的反应。 目的:得出规律,启发我们的设计更为人性化。
第一节 格式塔知觉理论 一、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有组织整体”,既不能割裂成简单的元素,但它的特性又不包含 于任何元素之内。
-
-
(三)简化原则 感知对象的信息量越少,该对象被感知到的可能性就越大。
-
-
-
-
第二节 概率知觉理论
格式塔知觉理论→强调知觉的直觉作用 概率知觉理论→实验所得理论,重视后天知识、经验和学习的作用
概率直觉理论认为环境提供给我们的感觉信息从来都不能准确的反映真实的 环境特性。对于任一给定环境,我们做出的判断不可能是绝对肯定的,仅仅 是一种概率估计。 P41可知论哲学观与不可知论哲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