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军制对骑兵发展的影响
中国历史朝代的军事制度兵役制度的变迁

中国历史朝代的军事制度兵役制度的变迁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替,不仅带来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也对军事制度和兵役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及宋元明清时期三个时期,介绍中国历史朝代的军事制度兵役制度的变迁。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军事制度和兵役制度的变革。
他建立了严密的中央集权制度,实行军功爵制,并将军队分为三军:步卒、骑兵、车兵。
在兵役制度方面,秦始皇通过实行严格的徭役制度,强制士兵服劳役,并建立了兵籍制度,对士兵进行了管理和编制。
这些制度的实施,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也为后世的统一和治理提供了经验。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军事制度和兵役制度也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政权分裂,地方势力强大,军队趋于私人化,形成了兵权割据的局面。
军事制度方面,各个政权都有自己的军队编制和组织形式,并且普遍采取招募士兵的方式,兵役制度松散,面临许多问题。
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军事制度和兵役制度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规范和完善。
在这个时期,宋朝建立了重镇制,规定了军队编制和职责分工,实行了兵田制,将军队与土地结合起来,提高了士兵的战斗力。
元朝除了继承宋朝的制度外,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设立军卫、设立蒙古和汉军等,兵役制度也有所调整。
明朝时期,设立了都指挥使、千户所等军事职务,建立了规模更大的军队,兵役制度更加完善。
清朝则继承了明朝的军事制度,并进行了改革和调整,如设立了抚军和绿营等。
总的来说,中国历史朝代的军事制度兵役制度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变化。
从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兵权割据,再到宋元明清时期的军事规范和兵田制度,这些变迁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制度的变革。
这些制度的变迁和发展,既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也反过来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今天,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为现代的军事制度和兵役制度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民国骑兵编制

民国骑兵编制民国骑兵编制速射武器的出现,敲响了骑兵的丧钟。
第⼀次世界⼤战中,骑兵战阵受到机枪的⽆情射杀,⼤规模使⽤骑兵的作战⽅式开始⾛下坡路。
第⼆次世界⼤战后,原来意义的骑兵,在许多西⽅国家的编制序列中已经消失。
但在装备落后的中国,情况却并不完全如此。
本⽂仅就民国时期中国骑兵的编制状况作⼀概述。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928)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队派系繁杂。
从⼤的⽅⾯说,有北洋军阀,西南军阀以及南⽅反北洋派⾰命武装。
但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这⼀时期的骑兵主要集中在北洋军队中,南⽅军队编制中虽然也有骑兵,但实际数量很少。
直皖系骑兵北洋陆军的编制,是以师为战略单位,每师有⼀骑兵团。
师以外,还有为数不少的陆军混成旅。
是较师⼩⼀些的合成单位。
混成旅的编制并不统⼀,多数驻北⽅的混成旅编有⼀个骑兵营。
除了师属骑兵团和混成旅属骑兵营外,北洋军也曾编有独⽴骑兵旅,但为数不多。
骑兵旅下属2个骑兵团,共有骑兵1344名。
从第⼆次直奉战争前的直系所辖兵⼒来看,计有24个师,47个混成旅、3个骑兵旅和若⼲个独⽴团。
师属骑兵团是北洋军骑兵(奉军除外)的主要建制单位。
是属骑兵团的编制,早期完全与清末新军相同,即每团3营,每营4连,每连2排,每排2班,每班⼠兵14名。
全团共有战⽃兵672名,另有勤杂兵447名,备补兵81名,战马792匹。
后期编制有所变化,每团直辖4连,每连4排,每排3班,所率兵马并⼤的变化。
将骑兵以团为单位编在陆军师,就当时中国的装备技术状况和北洋军阀活动的⼤部分地区看,是⽐较合理的。
但北洋军阀的统治,北起察绥,南⾄两湖、闽浙,只此⼀种类型,不够灵活。
正如当时《联军志略》所说:“在江南地⽅,骑兵⽆甚活动余地,故每师为传令搜索⽤,编配⼀连⾜可应付。
”“在满蒙、新疆⽅⾯,骑兵之编制宜多⽽⼤,宜设骑兵师(以骑兵⼗⼆⾄⼗六连,骑炮兵⼆⾄三连,机关枪⼀⾄⼆连编成之)”。
在北洋军阀统治后期,驻江南的北洋军,其师属骑兵团多数战马缺编严重,有的已名实不符;⽽在塞北,除察哈尔曾建有2个骑兵旅外,没能出现更多更⼤的骑兵集团。
九一八中 国近代军 队的改革与现代化

九一八中国近代军队的改革与现代化《九一八中国近代军队的改革与现代化》“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沉重伤痛,也是对中国军队的一次严峻考验。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中国近代军队的改革与现代化进程被赋予了更为紧迫和重要的使命。
近代以来,中国军队面临着诸多困境。
长期的封建统治使得军事制度陈旧僵化,武器装备落后,军事训练方法过时,军事思想保守。
在清朝末年,虽然进行了一些洋务运动,试图引进西方的军事技术和装备,但由于体制的束缚和腐败的盛行,这些努力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军队的面貌。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凭借其先进的军事装备和训练有素的军队,迅速占领了中国东北大片领土。
这一惨痛的现实让中国深刻认识到,军队的改革与现代化已经刻不容缓。
首先,在武器装备方面,中国开始加大投入,努力引进和仿制先进的武器。
一方面,通过购买国外的先进武器,如枪炮、飞机、坦克等,提升军队的硬件实力;另一方面,积极发展本国的军工产业,尝试自主研发和生产武器装备。
这一过程充满了艰辛,不仅面临着技术难题,还受到资金和资源的限制。
但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各方力量都在为提升军队的装备水平而努力。
其次,军事训练也得到了重视和改进。
摒弃了传统的陈旧训练方法,借鉴了西方先进国家的军事训练模式。
加强了对士兵体能、战术技能和战斗意志的培养。
同时,注重实战化训练,通过模拟实战场景,提高士兵在复杂环境下的作战能力。
此外,还加强了军官的培训,培养具有现代化军事理念和指挥能力的将领。
在军事思想方面,也有了重大的转变。
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作战理念,开始研究和吸收西方的战略战术思想。
认识到现代战争不再是单纯的兵力对抗,而是涉及到政治、经济、外交等多个领域的综合较量。
同时,也更加注重情报工作的重要性,加强了对敌方情报的收集和分析。
军队编制和组织架构的改革也是重要的一环。
优化了军队的层级结构,提高了指挥效率。
建立了专门的兵种,如炮兵、航空兵、装甲兵等,使军队的作战能力更加多元化和专业化。
浪谈中国近代骑兵刀发展下

浪谈中国近代骑兵刀发展下中国骑兵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武器,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发展和变革。
在近代,骑兵刀也经历了许多变化,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近代骑兵刀。
本文将从清朝末期到民国时期,浅谈中国近代骑兵刀的发展下。
清朝末期,中国骑兵刀的使用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仪式化的行为。
常用的骑兵刀是1880年代中叶出现的大刀和佩刀。
大刀为双刃刀,长约1.5米,重达6公斤。
佩刀为单刃刀,长约1米,是骑兵装束的一部分,用于装饰和用途不大。
随着中国近代化的步伐不断加快,1895年战争后,中国开始大力改革和建立现代化的军队。
这一时期,骑兵刀也经历了一系列的革新。
1898年,清朝从德国购买了龙骧式马刀,重量只有2公斤左右,适合轻骑兵使用,成为清朝近代骑兵刀的代表。
进入20世纪,中国民主革命爆发,武器技术不断更新和发展。
1928年,国民政府成立,国民革命军逐渐发展成为了一支现代军队。
此时,骑兵刀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1931年,中国军队从苏联进口了著名的切尔诺莫尔式军刀。
这款军刀刀柄设计新颖,有“凤头”造型,刀刃弯曲向前,适合进行近身交战,成为了中国民国时期骑兵刀的代表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军队逐渐适应现代化的战争形态,骑兵在战场上的作用逐渐减弱。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武器制造进入了新的阶段。
骑兵刀虽然在新时代的战争中已经不再是主要武器,但是在国人心中却始终保持着特殊的地位,也成为了文化和精神的象征。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骑兵刀的发展历程跌宕起伏,经历了从朴素到精美的变化,也经历了从仪式化到现代化的改革。
虽然在现代战争中骑兵的战斗作用已经不再强大,但是作为中国精神文化的一部分,骑兵刀的地位始终无法被替代。
随着中国武器制造的不断发展,相信未来的骑兵刀一定可以继承传统,创新发展,为祖国的安全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步兵骑兵什么意思

步兵骑兵什么意思1. 引言在军事领域中,步兵和骑兵是常见的术语。
它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作战方式和兵种类型。
本文将会详细解释步兵和骑兵的含义以及它们在战场上的作用。
2. 步兵的意义步兵是军队中最基本和最常见的兵种。
步兵从字面上可以解释为“徒步作战的兵种”。
步兵通常装备有轻型武器,如步枪、手枪等,并且徒步行动。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在地面战斗中占领和控制地面目标。
步兵通常以小分队或者中队的形式组织,他们的行动范围限于步行速度,因此在机动性方面有一定的限制。
步兵的优势在于其稳定和可靠性。
他们可以在战场上穿越各种地形,执行各种任务,如占领战术目标、巩固阵地、展开火力攻击等。
步兵通常接受过训练,以适应各种复杂的战术环境,并且经常参与到长时间战斗中。
此外,步兵在城市作战、山地作战等复杂环境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3. 骑兵的意义相较于步兵,骑兵具有更高的机动性和快速反应的能力。
骑兵通常骑着马或者使用机械化载具,这使得他们能够快速移动和机动。
骑兵通常携带有轻型武器和车载武器,以提供火力支援。
骑兵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快速侦察、突袭、打击和追击敌人。
他们的机动性使他们能够迅速切入敌方阵营,发动袭击后又能快速撤离。
骑兵通常组织成小分队或者中队,以便更好地执行其任务。
骑兵还可以用于运输和提供补给,以支持其他作战单位的行动。
4. 步兵与骑兵的比较虽然步兵和骑兵在作战方式和任务上有所不同,但它们在战场上常常相互配合,以实现战术上的灵活性和综合作战的效果。
步兵由于其稳定性和可靠性,通常在占领和巩固阵地,以及执行长时间战斗任务时发挥重要作用。
他们可以通过肉搏战或者火力打击来对抗敌人,以确保战术目标的实现。
步兵通常是战场上的核心力量,其他兵种往往依赖于步兵的支援。
骑兵则在机动性和快速反应能力方面具有优势。
他们能够迅速穿越战场,发起突袭和追击敌人,给敌人造成一定的困惑和压力。
骑兵的机动性使其成为情报收集和侦察任务的理想选择。
此外,骑兵还可以通过提供火力支援和运输补给来支持其他兵种的行动。
解放军骑兵历史资料

解放军骑兵历史资料骑兵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兵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创建骑兵的国家之一。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骑兵部队——西北工农革命军骑兵队于1928年4月正式成立。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解放军骑军的历史资料,供大家参阅。
解放军骑兵资料1933年成立了骑兵团。
骑兵曾经是我军人数仅次于步兵的第二大兵种。
1928年4月,解放军第一支骑兵部队——西北工农革命军骑兵队正式成立。
1933年成立了骑兵团。
红四方面军在长征中,曾成立骑兵师,解放军骑兵部队发展的鼎盛时期达到19个骑兵师。
1955年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骑兵出身的共55人,其中2人、8人、45人。
如:许世友 1955年授曾任红四方面军骑兵司令田维扬 1955年授曾任东北民主联军骑兵第1师长杨木森 1955年授曾任八路军120师骑兵营政委姚哲 1955年授曾任大青山骑兵支队司令张达志 1955年授曾任大青山骑兵支队政治部主任王明贵 1955年授曾任骑兵东北野战军师师长李荆璞 1955年授曾任八路军大青山骑兵支队团政治部主任汪家道 1955年授曾任红十五军团骑兵团政治处主任康健民 1955年授曾任红1军团骑兵团副团长,八路军留守兵团骑兵团长,晋绥野战军骑兵旅长等职吕仁礼 1961年晋升曾任红四方面军第五军骑兵团团长焦玉山 1964年晋升曾任红四方面军骑兵连连长1988年授衔有:李正忠1988年授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师副团长、师参谋长、副师长等职李平相 1988年授曾任新四军第三师骑兵连连长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全军1985年精简整编后,由摩托化和机械化取代了骡马化,骑兵作为一个兵种已经消失,仅象征性地在中国西部地区的内蒙古、新疆、甘肃保留了两个骑兵营和几个骑兵连。
内蒙古军区骑兵第一营(巴彦淖尔盟)、第二营(锡林郭勒盟)是保留的主要的骑兵部队。
为了永远纪念我军骑兵部队的战斗历史、兵种风采,在内蒙古军区骑兵第二营的驻地锡林郭勒盟建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博物馆”。
中国近代兵役制度演变述略

中国近代兵役制度演变述略
中国近代的兵役制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在清朝时期,兵役制度主要依靠兵员的征召和籍贯制度来完成。
一般来说,每个籍贯都有义务提供一定数量的人员作为兵员,而这些兵员在服役期满后就可以回归家乡。
然而,这种制度在战争时期往往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因此清朝也采取了征兵的方式来补充兵员。
随着近代化的进程,中国开始接触到西方的兵役制度,并试图进行改革。
在清朝末年,北洋政府成立了新式军队,并开始推行平等兵役制度,即没有籍贯限制,所有男子都有可能被征召入伍。
然而,这种改革在实施过程中遭遇到了种种困难,无法有效解决招兵和养兵的问题,最终失败。
中华民国建立后,兵役制度进一步得到了改革。
民国政府实施了普遍义务兵役制度,即将兵役普及到全体男性公民,并使其服满一定的兵役年限。
这种制度在即将面临的战争和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征兵不平等、人员扩招困难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兵役制度进一步调整。
新
中国实行了义务兵役制度,即将兵役视为公民的义务,而不是权利。
根据国家的需要,公民必须按照相关规定服役,并在服役期满后接受复员安置。
这种制度在整个国家建设和军事建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一直沿用至今。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的兵役制度经历了从征召制到普遍义务兵役制再到义务兵役制的演变,不断努力适应社会变革和国家需
求。
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但兵役制度在维护国家安全和建设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古代欧洲的军事制度及其对现代军事战争的影响

古代欧洲的军事制度及其对现代军事战争的影响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军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古代欧洲,各个国家的军事制度各有特点,但都是基于自己的国情、文化和历史发展而形成的。
这些制度在当时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现代军事战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欧洲的军队组成多样,主要分为步兵、骑兵和弓箭手。
步兵主要由平民组成,他们通常穿着轻便的装备,配备短刀、长矛等武器,用于近身肉搏战。
骑兵则是由贵族组成的,他们骑着马匹,穿着铠甲,装备有长矛和长剑等武器,用于骑战或冲锋。
弓箭手则是使用远程武器的士兵,他们使用弓箭进行攻击,射程远、精度高、威力大,是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
在古代欧洲的军事制度中,军队的指挥结构也是重要的一部分。
一般来说,每个国家都设有君主和将军,君主是最高统帅,将军则是各个部队的指挥官,能带领军队进行作战。
在战争中,将军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指挥,及时作出调整来应对敌军的变化。
在战争中,装备和战术同样也至关重要。
古代欧洲的军队装备主要是盾牌、铠甲、刀剑等。
盾牌是步兵的主要武器,可以用来保护自己,也可以用来攻击敌人。
铠甲则是保护士兵身体的装备,可以减缓敌人的攻击力度。
在战术方面,古代欧洲的军队主要采取策略化的战争,例如以集中兵力攻打敌人的要害、疲惫敌军等等。
古代欧洲的军事制度对现代军事战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古代欧洲的军事制度在现代军事中的一些组织和战术上得以延续。
例如现代部队中的指挥官体系和战术策略,都是借鉴古代的经验和教训得来的。
其次,古代欧洲的军事制度中对士兵的训练也具有重要意义。
训练强度的提高和体能的增强,为现代军事打下了基础。
再者,现代军队与古代欧洲军队一样,需要合理利用各种武器和技术。
像弓箭、枪械、火炮等现代武器的产生和使用,无疑与古代欧洲的军事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总之,古代欧洲的军事制度对于现代军事战争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现代的军队许多组织和战术上,都是古代的弘扬和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军制对骑兵发展的影响从17世纪后期一直到20世纪前期,西方列强利用其军事优势逐渐瓜分了世界,西方军队的组织、训练、装备、战术改变了全球的军事形态。
某些沦为殖民地的地区,本有着优秀的骑兵传统,在被欧洲人打败后也很快接受了欧式的骑兵改组,甚至连波斯这样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骑兵强国都在19世纪主动模仿欧洲,建立了胸甲骑兵团和哥萨克骑兵卫队等。
这说明,如同步兵和炮兵一样,近代的军制给骑兵这一兵种也带来了很大的变化,这一变化使得世界各地的骑兵传统往往不再适用,西方的骑兵体系在近代成为了骑兵发展的主导。
为了系统阐述骑兵的这一进化,需要从骑兵的职能说起,骑兵的职能一般可归结为两大类:一是主战职能,即冲锋陷阵;二是辅助职能,包括侦查,巡逻,骚扰,偷袭,追击等等。
这两类职能要求的是完全不同的训练方式和战术使用。
在近代,专精于前者的骑兵一般被称之为“正规骑兵”,主要擅长后者的骑兵一般被成为“非正规骑兵”。
两种情况要分开讨论。
3楼正规骑兵的演化:近代早期的西欧骑兵首先经历的是一次大退化。
在16世纪,西方君主集权王国和雇佣兵的兴起,使得骑士阶层日薄西山。
这些武艺精湛的旧骑士在征服美洲、非洲沿海和东南亚沿海的土著居民时尚能大展拳脚,但在欧洲战场上,在密集的长矛-火枪混合步兵方阵面前,他们的豪勇的冲锋已经不复中世纪的辉煌。
由于在战场上越来越低效,更由于社会体制的变革,使得骑士阶层和他们的武艺在一个世纪的时间内迅速的衰落了,大规模的新兴雇佣骑兵们不具备旧骑士常年艰苦训练得来的高超身手,他们的作战方式更多的表现为利用新式火器进行齐射,尽可能的利用整体合作的方式,尽可能的利用火药武器的威力来作战。
这是骑兵的衰落期,因为早期的火器效能很低,这种作战方式远远不如冲锋带来的效果那么巨大,过度依赖火器是骑兵技能没落时不得已而出现的情况。
在波兰,由于社会体制的变革不像西欧国家那么剧烈,骑士贵族阶层一直比较兴盛,波兰的骑兵成了这一时期的欧洲战场上最善于冲锋陷阵的骑兵,他们身披铁甲,持5米长矛,冲锋起来既迅速又充满力量,并且深谙战术,不像以前的欧洲骑士那样鲁莽。
波兰骑兵不仅击败了那些用手枪进行半回旋射击的西欧骑兵,也击败了素来以善骑著称并且曾经压制欧洲的土耳其人和鞑靼人。
因此波兰骑兵被很多人认为是传统骑兵最巅峰的模式。
在17世纪的三十年战争中,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从波兰骑兵的成功中吸取了经验,认为白刃冲锋是最适合骑兵的作战职能。
他采用了一种新的部署方式,在骑兵编队中夹杂部署一些手持滑膛枪的骑马步兵,遇到其他骑兵时,步兵下马射击,以步枪火力压制敌人骑兵的手枪,然后己方骑兵趁机拔出马刀进行白刃冲锋。
这一做法获得了巨大成功,打败了西欧所有的骑兵对手们。
但是当新式的瑞典骑兵面对东欧的波兰骑兵时,依然吃了大亏,一分钟发射1~2次的老式火枪完全无法限制波兰骑兵冲锋,白刃战时从平民中征召的瑞典骑兵又远非出身贵族骑士阶层的波兰骑兵的对手。
所以这个时代的欧洲人越来越倾向于得出这样的结论:骑兵的主导地位虽然已经永远被步兵取代,但骑兵若想在战场上发挥更大和更合适的作用,就必须回到古典式的冲锋中去,必须以严格的纪律和大强度的训练来提升骑兵的总体素质,让他们像先辈那样作战。
事实上后来的西方骑兵只是在某些方面回归了骑士时代的传统,而更多的层面上却远远超过了他们的祖先。
近代的军队最本质的特点之一就是绝对严明的纪律,这一纪律的效果很快便被应用到了骑兵身上。
17世纪中后期的英国内战,鲁伯特亲王明令禁止手下的骑兵开枪,让他们排成整齐密集的队列,先是慢跑,然后逐渐加速到大步,最后飞驰着冲向敌人,用冲击力而非用火力去发挥骑兵应有的功效。
著名的克伦威尔“铁骑军”在训练和纪律上比鲁伯特亲王的骑兵更进一步,是新式骑兵的典范。
铁骑军身披胸甲,手持长剑,有时还带有一柄战斧,他们的名称并非由于是否身披铁甲,而是由于他们的纪律像铁一般坚强。
铁骑军中的骑兵在个人的骑术和武艺方面并非旧骑士的对手,但他们能在严明纪律的约束下整齐划一的行动,集体冲锋时时刻保持马挨着马,肩并着肩,就像一堵快速移动的“铁墙”。
这堵铁墙时刻保持着集体力量,避免散阵后各自为战的混乱厮杀,所以整体战斗力要远远大于旧骑士的军队。
在奔跑冲锋中保持密集队列,是比个人马背武艺要高难得多的整体战术行为,近代军制下科学系统的大强度训练是其出现的基石。
英国新式骑兵的成功经验立刻被西欧各国所重视,到了18世纪,西欧各国都组建了自己的正规骑兵团,在这些骑兵团的密集队列中,纪律至高无上,个人骑术不再重要,单个骑手无需手拉缰绳,紧挨在身旁两边的队友马匹就会带着他向前行进。
这样每个骑兵都可以释放出两只手来战斗,一手持剑,一手持手枪。
如墙行进的骑兵队列并不需要太高的奔驰速度,那样反而会打乱阵型,影响冲击力,所以他们使用的是整齐的慢跑冲锋。
俄国的军事观察家观察了奥地利与亚洲的土耳其帝国之间的战争,发现双方骑兵白刃战时,总是会出现一把土耳其弯刀同时面对2~3把奥地利骑兵剑的局面,土耳其骑兵以优良的武技硬拼奥地利骑兵团结的纪律,结果总是被毫无悬念的击溃。
而奥地利的骑兵即使在冲散了土耳其人之后也依然能够保持整齐队列,始终集体作战。
随后他向沙皇建议到:“奥地利对于土耳其军队的最大优势莫过于他们的胸甲骑兵,这一兵种令所有土耳其人闻风丧胆,我国也应该引入这一兵种的训练方式”。
土耳其是传统的骑兵强国之一,在18世纪和西欧国家的战争中,其传统骑兵却成了最大的劣势,优良的土耳其骑手们竟然总是被不擅骑术的西欧骑兵打败,表明骑兵的进化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一个纪律比骑术更重要的时代。
5楼卡宾枪和手枪的普及逐渐带来了弊端,18世纪的欧洲指挥官们发现骑兵越来越容易对火枪产生依赖,只有训练最精的骑兵团可以做到开枪的时候保持冲锋,而大多数的骑兵团一旦开枪,就影响了冲锋过程的连贯性,冲击力大打折扣。
如果对方骑兵团坚决冲锋,并且是同样的密集整齐冲锋,那么依赖手枪的一方容易被整体冲垮,所以马背火枪射击被逐渐取消,骑兵队列冲锋只允许用剑或马刀。
7年战争时期,普鲁士的骑兵一律禁止开枪,用最大的冲击力撞向对手,总是能击溃那些还没有完全放弃射击的其他各国骑兵。
同时,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还鼓励个人骑术的重新训练,认为骑兵应该能够面对多种情况,而非只会靠着密集队列作战。
普鲁士的骑兵素质达到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无需像以前的骑兵一样始终慢跑来保持队形的连贯性,而是在慢跑逐渐加速到敌人的100步距离时,开始纵马飞奔,而且依然保持队形,形成“飞驰的骑兵墙”。
随着普军骑兵的素质在训练和战争中磨练的越来越高,飞奔的距离从100步增到200步,最后甚至增到1800码。
最终,在18世纪后期,欧洲各国都采用了完全的冷兵器冲锋,手枪只在散开队列的混战中才会见机使用,而卡宾枪虽然配发,更多时候只是摆设,只是有时会用来狙击对方的军官们。
只有在面对东方式轻骑兵游走骚扰时,卡宾枪才会比较多的使用。
卡宾枪和密集冲锋队列的组合在7年战争中遇到了纯正的亚洲骑射手:俄国人从西伯利亚深处带来的蒙古卡尔梅克部落骑兵。
他们的弓箭骑射无法对使用卡宾枪的西欧骑兵造成任何威胁,而他们轻骑兵式的自由冲锋又不能对抗西欧骑兵纪律严明的持剑骑兵队列。
7年战争以后,亚洲草原民族的轻骑兵永久性的消失在欧洲战场上。
事实上,近代西欧骑兵密集整齐的线列冲锋理念并非史上首创,中世纪东亚的女真骑兵和西方的圣殿骑士团等都有过这样训练和使用骑兵的记载。
但是,近代的绝对化纪律培养,军官阶层教育程度的提升,战术的系统归纳和研究,都使得骑兵队列的密集整齐程度以及骑兵的战术部署和使用时机达到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按照瑞士军事家约米尼送给俄国沙皇的著作《战争艺术概论》中的骑兵理论,更加密集整齐的骑兵队列必然会打败相对松散的骑兵队列。
无数的战例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在“铁墙式”队列冲锋面前,散阵的一方即使有更高强的个人武艺和甲胄防护,也只能被瞬间冲的人仰马翻。
无论是欧洲军队之间的战争,还是其他各地的战争,世界上发生过的所有骑兵战都符合这一定律。
图为近代法国骑兵的密集整齐队列冲锋: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各种不同版本的骑兵训练手册流行于欧洲大陆,骑兵的作战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和系统化,18世纪中前期单一的密集线列冲锋又衍生出了横队、纵队、大步、快步、散阵飞驰等多种变形,其中每一种都有专门对应的冲锋时机,需要指挥官看形势把握。
同步兵和炮兵一样,越到比较晚的时期,西方骑兵对于世界其他骑兵的优势就越大,因为军队的组织结构、训练方式和战术指导是在不停进化的,而且越来越快。
埃及马木鲁克骑兵在拿破仑军队中服役的情况是一个很好的诠释: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当地的马木鲁克骑兵在几百年前曾经数次打败过西征的蒙古骑兵和东征的十字军骑士,称霸北非和西亚,到了18世纪也依然保持着数百年传承的彪悍尚武的作战传统,他们可以称得上是世上最好的传统骑兵之一。
拿破仑的炮兵和步兵主力数次粉碎了马木鲁克骑兵的大规模冲锋,拿破仑的骑兵也在追击战和前沿遭遇战中和马木鲁克骑兵交过手。
其中有一次,600名马木鲁克骑兵歼灭了法军的3个骑兵连(300余人);另一次,900名法国骑兵冲锋,将数千名土耳其-马木鲁克联军击溃并赶入大海。
拿破仑曾在一则日记中描述过马木鲁克骑兵与法国骑兵之间的战斗情形:“两个马木鲁克兵绝对能打赢3个法国兵;100个法国兵与100个马木鲁克兵势均力敌;300个法国兵大都能战胜300个马木鲁克兵,而1000个法国兵总能打败1500个马木鲁克兵。
”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在讲法国骑兵的总体纪律战胜了马穆鲁克骑兵的个人勇武,越是小规模的战斗中,个人勇武就越重要,越是大规模的作战,集体纪律就越居主导性。
尽管如此,拿破仑确实对战技非凡的马木鲁克骑兵印象颇深。
后来,他专门在自己的近卫骑兵军团中征召了一个马木鲁克卫队。
这些来自北非和西亚的武士装备精良,每个人都装备有各式各样的长枪,手枪,弯刀,战锤,短斧,匕首等武器,每一种都能熟练使用,这和一般只配统一量产型武器的欧洲骑兵形成鲜明对比。
遗憾的是,法军很快发现这些马木鲁克骑兵并不能被立刻投入战场,因为他们都是自由的沙漠战士,很难适应欧洲军队的严酷纪律和集体划一的军营生活。
在面对欧洲军队时,骑兵必须排成密集整齐的线列队形去冲锋,才能撼动敌人坚固的步兵阵和其他骑兵,而让来自非洲的“武技大师”们像欧洲骑兵一样在统一命令下执行整齐队列冲锋是不可能的,他们没有受过专门的协同训练,骑手们跑起来保持不了高度严格的阵型。
所以这支马木鲁克骑兵虽然装备昂贵,但不能让他们直接投入欧洲战场去当无用的炮灰。
波兰枪骑兵在拿破仑战争中的出色表现使欧洲将领们重新认识了长矛这种武器的作用。
在17、18世纪,由于骑士阶层的消失,使得长矛这种难于在马背掌握的武器遭到冷落,新兴的骑兵需要量产和速成,他们在有限时间内要受到极为艰苦的训练,科目主要是队列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