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上蠲痛汤为主治疗三叉神经痛64例

合集下载

【龚廷贤:清上蠲痛汤-搞定各种头痛,无论偏正皆有奇效】

【龚廷贤:清上蠲痛汤-搞定各种头痛,无论偏正皆有奇效】

【龚廷贤:清上蠲痛汤-搞定各种头痛,无论偏正皆有奇效】头痛分全头痛、偏头痛、巅顶痛、前额痛、后头痛等,各有各的方子,偏头痛有陈士铎的散偏汤,巅顶痛有张仲景的吴茱萸汤……如果要找一个方子可以把所有的头痛一并搞定,那就要用明代“医林状元”龚廷贤的清上蠲痛汤。

龚廷贤这个方子见于《寿世保元》,是根据宋代《和剂局方》之川芎茶调散及金代《内外伤辨惑论》之羌活胜湿汤合方加减衍化而成。

川芎茶调散,主治丈夫、妇人诸风上攻,头目昏重,偏正头疼,鼻塞声重;伤风壮热,肢体烦疼,肌肉蠕动,膈热痰盛,妇人血风攻注,太阳穴疼,但是感风气,悉皆治之。

羌活胜湿汤,主治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上冲头痛,及足太阳经不行。

腰背重痛,一身尽痛,难以转侧。

这两个方子都是千古名方,一直沿用至今,临床应用极为广泛,效果甚佳。

龚廷贤将两个名方合二为一,组成一个通治各种头痛的方子—清上蠲痛汤,其效果是“一切头痛之主方,不问左右、偏正、新久皆有效”。

当归酒洗一钱、川芎一钱、白芷一钱、细辛三分、羌活一钱、防风一钱、菊花五分、蔓荆子五分、苍术米泔浸一钱、麦冬一钱、独活一钱、生甘草三分、黄芩酒炒一钱五分。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

加减法:左边痛者加红花七分、柴胡一钱、龙胆草(酒洗)七分、生地黄一钱;右边痛者加黄芪一钱、干葛八分;正额上眉棱骨痛甚者,食积痰壅,用天麻五分、半夏一钱、山楂一钱、枳实一钱;当头顶痛者加藁本一钱、大黄(酒洗)一钱;风入脑髓而痛者加麦门冬一钱,苍耳子一钱,木瓜、荆芥各五分。

气血两虚,常有自汗,加黄芪一钱五分,人参、白芍、生地黄各一钱。

(注:一钱等于十分,一钱合3克)。

如果仔细分析,方中药物功效以偏头痛效果为最佳。

凡属阴虚火旺的头痛失眠之证不宜用本方。

现在用于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顽固性头痛、慢性头痛、三叉神经痛、月经头痛等。

凡头痛多用风药,因《素问·太阴阳明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金元·李杲《兰室秘藏》:“高巅之上,惟风可到”。

名中医秘验方推荐——治头痛妙方

名中医秘验方推荐——治头痛妙方

3头痛神效丹
【来源】陈宝田《时方的临床应用》
【歌诀】头痛神效头痛方,桃红四物鸡血藤,
防风白芷加二活,活血祛风效堪奇。
【组成】川芎15~20克,白芍10~20克,当归10克,生地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防风10克,羌活10克,独活6克,白芷10克,鸡血藤30克。
【功效】和血疏风,清热祛湿。
【方解】头为诸阳之会,其象应天,喻作清空,本方专治风湿热邪上壅头目而头痛年久不愈者,故名“清空膏”。方中川芎辛香善升,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为头痛之要药;羌活入足太阳经而疏风除湿;柴胡入足少阳经而升散解热,合川芎以止偏正头痛;黄芩、黄连苦寒泄热渗湿,酒炒而用,且与升散之品相配,则能上至巅顶而除头部湿热;甘草益气安中,缓痛和药;茶叶清利头目。诸药合用,可使清气上升,浊阴下降,风邪湿热俱去,则经年头痛可除。
【主治】头部刺痛或跳痛或胀痛、或有头部外伤史、或遇心情不快、或月经前、或遇风寒则头痛发作或加剧、舌质淡暗或有瘀斑,但不必悉具。可用于血管性头痛、外伤后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脑血栓形成、高血压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强直性脊柱炎、痛经、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等病症。
【加减】临证应用,可随症灵活【加减】。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方解】凡风热上攻头目,头痛目赤之症,治宜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故方用荆芥、防风、白芷、细辛疏风解表;川芎养血祛风止痛;菊花、薄荷、甘草清利头目;再加僵蚕、蝉蜕,以增强搜风散热之效;羌活善祛上部之风湿,可引药上达;甘草调和诸药。
【主治】风热上攻,症见头晕目眩、偏正头痛、恶风发热、目赤流泪、视物模糊。可用于头痛、偏头痛及多种眼科病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散风热,止头痛。

三叉神经痛效方大全

三叉神经痛效方大全

三叉神经痛效方大全1、通络头风汤《名医治验良方》【组成】川芎10-30克,当归10-20克,细辛5克,蜈蚣2条。

【用法】每日1~2剂。

先将上药用冷水浸泡15分钟,浸透后煎煮。

首煎沸后文火煎3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

煮好后两煎药汁混匀,总量以200毫升为宜、早晚分服,或6小时服1次。

【功用】活血化瘀,通络祛风止痛。

【方解】本方系《卫生宝鉴》芎归汤加细辛、蜈蚣组成。

方中川芎为主药,辛温味薄气雄,功擅疏通,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擅理气活血,搜风止痛;当归养血活血,功专通经止痛。

辅川芎增强止痛之效,抑川芎辛窜太过之弊;细辛祛寒止痛,蜈蚣搜风通络,二味虽为佐使之药,然不可缺,乃本方行军破敌之先行,为止痛之上品。

二则量大而专,有的放矢。

前人以为川芎辛温香窜不可过用,其实不然。

顽症痼疾,不用足量,难以获效。

余用川芎,最小剂量起于15克,以后递增其量,对头痛剧烈者,常用之30克以上,实践证明并无伤阴香窜之弊。

当然与当归性柔而润防止副作用有关,此君臣佐使配伍之妙也。

另外,细辛不过钱之说,亦不足信。

余于细辛止痛,最少起步于3克,递增至9克,并无不良反应;蜈蚣有毒,人皆畏之,但治瘀血头痛,确有祛风镇痛、搜风通络、逐瘀止痛之效,一剂药用2条或3条,并无毒性反应,研末冲服其效更著。

再者随证加减,伍以适当引经药,更能提高疗效。

【主治】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良性颅内压增高症等病。

症见剧烈的偏正头痛,甚则泛恶呕吐,用止痛药或麻醉剂难以止痛,舌偏淡紫,舌下络脉多呈淡紫而长,脉弦或涩,妇女常在经期前发作。

中医辨证属于风痰血瘀阻滞清窍络脉所致之偏正头痛顽症。

【加减】头部冷痛加白芷;头部热痛加甘菊、苍耳子;头痛如锥如刺如灼加僵蚕、生石膏、蜈蚣(研末冲服);三叉神经痛加生白芍、白芥子、白芷;妇女经期头痛则当归量应大于川芎;后头痛加羌活;前头痛加白芷;偏头痛加柴胡;巅顶痛加藁本。

【疗效】多年使用,效果甚佳。

【附记】一般宜在头痛发作时服药,效果更好。

三叉神经痛验案3则

三叉神经痛验案3则
中 国 中医 急 症 2 1 0 2年 2月 第 2 卷 第 2期 J T M. e .0 2 V 12 , o2 1 E C F b 2 1 , o. 1 N .

32 ・ 7
利 , 气 凌 心 , 宜 清 化 湿 热 , 腑 泄浊 。 宗 三 仁 汤 合 枳 术 丸 化 水 法 通 方 裁: 白豆 蔻 9 , 苡 仁 3 g炒 杏仁 1g 竹 叶 9 , 甘 草 6 , 朴 g薏 0, 2, g生 g厚 2 g 清 半 夏 1g 滑 石 9 , 莱 菔 子 1g 生 白术 1 g 枳 实 1g 0, 2, g炒 2, 5, 2, 鸡 内金 lg O 。3剂 。2剂后 大便 得 畅 , 解 出 粪球 数枚 , 解 出成 先 后 型 大便 长 约 3 c 随 即 可 半 卧 位 , 息 、 胀 、 肿 均 减 轻 。再 0m, 喘 腹 浮 诊 , 仍 弦濡 滑有力 , 方 改厚朴 6 , 莱菔 子 6 , 实 6 , 脉 上 g炒 g枳 g 坚 持 服 用 , 持 大便 通 畅 每 日 1次 , 能 搀 扶 下 地 行 走 , 保 后 高枕 位 入
热化痰 , 腑降浊。 通 方宗 清 气 化 痰 汤 和 三子 养 亲 汤 、 白散 化 裁 : 泻
陈 皮 9 , 半 夏 1g 茯 苓 1g 生 白术 lg 黄 连 1g 黄芩 1g g清 2, 2, O, 2, 2, 胆南 星 1g 莱 菔 子 9 , 0, g 白芥 子 9 , 苏 子 9 , 蒌 仁 3 g 桑 白 g紫 g瓜 0, 皮 1g 地 骨 皮 1g鱼 腥 草 2 g 5剂 后 , 2, 0, 0。 咳嗽 减 轻 , 咳痰 易 出 , 心
症 状 , 脉 弦 滑 数 有 力 , 红 , 黄 腻 , 证 为 痰 热 蕴 结 、 焦 不 凭 舌 苔 辨 三

【名老中医医案16】三叉神经痛

【名老中医医案16】三叉神经痛

【名老中医医案16】三叉神经痛于某女 79岁 2015年7月 8日就诊。

【主诉】左侧面颊部阵发性疼痛二十年加重四个月。

【病史】患者二十年前因与人争吵生气后,出现左下眼睑不自主跳动,逐渐扩展到左侧面颊部,后出现左侧面颊部疼痛,以上齿第二磨牙处为中心沿颧弓呈电击样放散,略加刺激即可诱发。

诊断为三叉神经痛(第二支),予以中药汤剂治疗(具体药物及剂量不详)有所缓解。

后平均1-2年发作一次,均无明显诱因,无明显规律,患者各处寻求中医中药治疗方法,辗转多地,口服大量不同汤药,但随其复发次数增多,疼痛程度逐渐加重,治疗时间亦随之延长,疗效不佳。

今年三月份突发左侧面颊部疼痛,口不敢开,进食、对话、刷牙、漱口均受到严重影响,夜间疼痛加剧不能入睡。

百般无奈寻求手术治疗,医院考虑其年岁已高,手术风险大,遂给予西药卡马西平,一次两片,一日两次口服。

患者服药后出现口干、头晕、乏力、恶心等药物不良反应。

听闻针灸可以治疗此病,故来我处就诊。

现:患者手捂左侧面颊步入病室,形体略胖,面色少华,表情痛苦异常,语声低微,哀哀欲哭,双目干涩,口不敢开,口干,饮食仅以流食用小勺试探入口,夜不能寐,大便2-3日一次质干,舌体瘦舌尖红,舌边有瘀斑,苔薄白脉细。

【查体】当以棉签轻触患者左侧面颊部颧髎穴、迎香穴即诱发电击样剧烈疼痛,伴下颌关节酸胀不适。

【诊断】中医诊断:面痛瘀血阻络西医诊断:三叉神经痛【处方】主穴:患侧四白、颧髎、迎香、下关、夹承浆、合谷、中渚、侠溪、内庭。

配穴:血海、太冲。

【针法】患者取仰卧位,采用循经远取动法先针患侧侠溪、内庭、太冲、中渚、合谷。

得气后行捻转提插泻法,以酸胀为度,同时嘱患者试探做叩齿、咀嚼动作。

再针其余穴位平补平泻。

针刺面颊部穴位颧髎、下关等穴时进针深度应达2.0寸,以局部出现放电样神经刺激感觉为佳。

电针密波翳风、颧髎穴,下关、迎香穴。

一次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初诊中药处方:予以天江中药颗粒剂熟地龟板地龙川芎白芍藁本延胡索蜈蚣杜仲萸肉白芷甘草各一袋七付冲服。

三叉神经痛患者用叁岔清调理方法

三叉神经痛患者用叁岔清调理方法

很多人都会经常感到太阳穴、脸颊、耳朵、牙齿、嘴唇、鼻翼、眼眶、舌头会有那种很剧烈的疼痛感,不要小瞧这种疼痛感,很有可能是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疾病,患上三叉神经痛的感觉是非常痛苦的。

接下来给大家讲讲三叉神经痛的具体调理方法。

三叉神经痛又被称为“痛性痉挛”,是以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短暂的反复发作性剧烈疼痛为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

常发作于单侧,常见为颊部、上唇、上牙龈和下唇、下牙龈同时发作。

1、中医中药调理三叉神经痛中医中药调理三叉神经痛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膏丸散丹汤药调理三叉神经痛的方法见效较慢,服用剂量很大,三叉神经痛个体差异很大,不容易坚持服用造成半途而废,另外容易复发。

2、口服西药镇痛药患者通过服用西药止疼药来镇痛,但是如瑞巴林、得理多、加巴喷丁这些药物普遍具有耐药性,服药后口服剂量需要逐渐增加,但是效果反而越来越差,其副作用较大,久服可引起粒细胞减少。

单纯血小板减少,导致血液病,并可使记忆力减退,视力、听力下降,肝功能损害等。

3、滴耳疗法祖国医学认为耳是人体的缩影,五脏六腑、皮肤九窍、四肢百骸等部位,通过经络与耳密切联系,故有“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之说。

滴耳疗法在我国医学文献上的记载很丰富,汉代《华佗神医秘传》、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元代朱震亨《丹溪治法心要》等都对滴耳疗法作了介绍,清代的《医宗金鉴》、《医学心悟》等均有明确的记载。

通过耳道滴入,可以调经络、通气血、和五脏、祛疼痛。

滴耳疗法是中医内病外治的传统有效方法。

“四两拨千斤”“牵一发而调全身”!抓住了“牛鼻子”,事半功倍!就是撬动三叉神经痛的支点!三叉神经痛康复的不二法门!一旦患上三叉神经痛,一定要及时调理。

想要调理三叉神经痛,不妨咨询下石家庄真定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看看吧。

熊继柏教授辨治头痛经验

熊继柏教授辨治头痛经验

熊继柏教授辨治头痛经验熊继柏教授辨治头痛经验(转载)发表者:赵东奇347人已访问作者:湖南中医药大学:聂娅【关键词】头痛湖南省名中医、湖南中医药大学熊继柏教授从医50年,始终坚持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善于辨证施治,精于理法方药,有丰富的临证经验。

笔者有幸随师临诊学习,受益匪浅。

现择其辨治头痛经验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

1 辨外感内伤熊教授认为治头痛当首辨外感内伤。

外感头痛以风邪所致者最多,因风性轻扬,故《素问·太阴阳明论》云:“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李中梓亦云:“高巅之上,惟风可到。

”且风为百病之长,故常兼寒、热、湿邪致病。

风寒头痛者,其痛常连及项背,畏风怕冷,川芎茶调散主之;若寒甚而见肢厥、背冷、脉沉细,则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风热头痛者,其痛胀甚,恶风或发热,芎芷石膏汤主之。

风湿头痛者,其痛如裹,身困、苔腻,羌活胜湿汤主之。

然临床常有风寒头痛而兼见苔黄、口苦等热象者,是风寒与风热夹杂头痛,可用清上蠲痛汤加减治之。

1.1 外感风寒兼热头痛典型病案:患者,男,48岁,2005年9月4日初诊。

诉右侧头痛连及项部,吹风受凉或劳累加重,患者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数。

予清上蠲痛汤加减:川芎20g, 白芍10g, 荆芥10g, 蔓荆子10g,防风10g,薄荷10g,羌活10g, 白芷20g, 僵蚕20g, 黄芩10g, 法夏10g, 细辛3g, 甘草6g。

服上方15剂而愈。

按:清上蠲痛汤出自《寿世保元》,称“能治一切头痛,不论偏正皆效。

”熊教授常用于治疗风寒兼热的头痛而效佳,方中川芎行血中之气,祛血中之风,且上行头目,为风寒头痛之要药;羌活、独活、防风、细辛、白芷,辛温散寒,菊花、蔓荆子,辛凉散热,均能疏风止痛;黄芩清热止痛;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疏风散寒,清热止痛之功。

若兼湿邪可加苍术;防辛温过于伤阴,可配伍麦冬。

1.2 内伤头痛内伤头痛则应分清虚实。

虚证主要责之气虚与肾虚,盖“头者,精明之府”,而“脑为髓之海”,故气血不足及肾虚均可致头痛。

清热化瘀汤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清热化瘀汤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 关键 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 清热化瘀 汤 ; 疗效观察
原 发 性 三叉 神 经 痛 是 颜 面部 三 叉 神 经人 布 区域 内发 生 的一 种 短 暂 而 剧 烈 的 发作 性疼 痛 。我 们 于 2 0 年 5 ~ 08 月 9 月根据对 2 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 甲皱微循环 检查 结 果并结合临床症状进行了辩证治疗 , 取得较好疗效 , 现报 告 如下。 1 一 般 资料
中国 中医药 咨讯

2 1 年 1 月下 第 2 第 3 期 00 1 卷 3
No e e 2 0 V0. No3 v mb r O1 1 2 _3
2 0・ 7
Ju n l f iaTrdt n l hneeMe cn nomain o r a n a io a i s diieI fr t o Ch i C o


2 治疗 方法
自拟 清热 化 瘀 汤 加减 治疗 。 ( ) 血 瘀 型 1 用 原 肝 胃 热 6例 方 。方药 : 柴胡 6 , g草决 明 3g 川芎 2 g乳香 、 0, 0, 没药各 6 , g 细辛 3 , g黄芩 、 菊花 、 赤芍 、 白芍 、 甘草各 1g 气虚血瘀型 3 0; 例用上方去草决 明、 菊花 , 加黄芪 3 g 白术 1g 每 E 1 , 0, 5。 l 剂 3 d为 1 疗 程 , 长 3个 疗 程 。 0 个 最
9 %。 0
2 0例患者为门诊病人 , 均经本 院口腔科或神经科明确 诊断 。其中男 1 例 , 9 ; 1 女 例 年龄 3 — 8 ; 2 5 岁 病程最短 6个 月, 最长 1 ; 2年 其中第二支痛者 1 , 5例 第三支痛者 3 , 例 第
二支 同时 痛 者 2 , 部 为 单 侧 痛 。 0例 患者 均 做 了甲 例 全 2 皱 微 循 环 检 查 ( 州 医用 光 学 仪 器 厂 , 一 5 徐 WX 7 3型 ) ,其 中 1 7例表现 为微动脉痉挛 , 血流加快 , 襻顶轻度瘀血 , 结合症 状 , 医辩 证 为肝 ( ) 白瘀 ; 外 3例 微 动 脉 扩 张 , 顶 中 胃 热 另 襻 瘀 血 , 医辩 证 为气 虚 血 瘀 。 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