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七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第三节 几种重要的盐-章节测试习题(1)

合集下载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七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docx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七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docx

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第3节几种重要的盐【2013】1.(2013.黄石)分类是学习化学的方法之一,下列物质是按单质、盐、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A.氧气、碳酸钙、空气B.氢气、硫酸钠、水C.甲烷、食盐、冰水D.金刚石、熟石灰、石油2.需要对某种果树同时施用磷肥和氮肥,下列符合条件的一种化肥是 ( )A.KNO3 B.KCl C.NH4NO3 D.NH4H2PO43.下列各组溶液中,不用其他试剂就能鉴别的是( )A.Na2SO4、H2SO4、AlCl3、BaCl2B.MgSO4、NaOH、HCl、Ba(NO3)2C.MgCl2、NaOH、H2SO4、Ba(NO3)2D.Na2CO3、HCl、K2SO4、KNO34.(2013.黄冈)下列有关物质鉴别方案正确的一组是 ( )A.可用Ba(OH)2溶液鉴别(NH4)2CO3、(NH4)2SO4、NH4NO3三种氮肥B.MgCl2溶液、NaOH溶液、H2SO4溶液、CuSO4溶液,不加任何试剂即可鉴别C.Na2CO3溶液、Ca(OH)2溶液、盐酸、BaCl2溶液,不加任何试剂即可鉴别D.CuO粉末、炭粉、铁粉,三种黑色粉末用一种试剂无法鉴别5.(2013.苏州)下列除去杂质(在括号内)选用的试剂(在箭头右侧)错误的是 ( ) A.CO2气体(H2O)→生石灰B.C粉(CuO)→稀盐酸C.CaCl2溶液(HCl)→碳酸钙粉末D.CO气体(CO2)→氢氧化钠溶液6.(2013.雅安)实验室有三瓶化肥标签脱落,只知道它们分别是碳酸氢铵(NH4HCO3)、氯化铵(NH4Cl)和尿素[CO(NH2)2]中的一种,为鉴别三种化肥,某同学分别取少量样品编号为X、Y、Z,并进行如下实验(此处箭头表示得出实验结论):根据上述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X物质为尿素B.Y物质为碳酸氢铵C.常温下如要鉴别Y、Z两种样品,能采取闻气味的方法D.若实验Ⅱ中Y、Z两种样品没有另取,则会使检验结果不准确7.(2013.南京)下表所列各组物质中,物质之间按箭头方向通过一步反应就能实现如图所示转化的是 ( )8.(2013.河南)下列图像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合理的是 ( )A B C DA.向一定量稀硫酸中滴入水B.向一定量纯碱和烧碱的混合溶液中滴入盐酸C.一定温度时向一定量饱和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钙D.向一定量二氧化锰固体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9.(2013.兰州)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一步完成的是 ( )A.KNO3→NaNO3B.Mg→MgOC.Na2CO3→NaOH D.H2O→H210.(2013.南宁)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对纯碱(Na2CO3)和小苏打(NaHCO3)两种固体进行实验探究。

沪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初中化学《第七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第3节 几种重要的盐》_8

沪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初中化学《第七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第3节 几种重要的盐》_8

第三节几种重要的盐(3)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等几种重要的盐的主要成分、俗称、性质及用途;(2)掌握碳酸盐的检验方法;(3)知道碳酸钙、氧化钙和氢氧化钙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学习物质鉴定和检验的方法;(2)培养观察水平、实验水平和阅读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侯德榜的事迹对学生实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2)进一步实验方法与实验技能,了解盐对生命的重要作用。

重点:几种常见的盐的主要成分、俗称、性质及用途难点:碳酸盐的检验教具准备:1.仪器:试管、试管夹、酒精喷灯、药匙、滴管、带导管的单孔塞、烧杯、石棉网、坩埚钳、镊子。

2.药品:碳酸氢钠、碳酸钙、稀盐酸、澄清石灰水、酚酞试液。

3.其它:火柴等。

教学过程:一.板题、示标导入:同学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各种各样的盐,例如:厨房中用作调味品,腌鱼、肉用的NaCl;厨房中制作糕点的食用碱Na2CO3和发酵粉NaHCO3;以及补钙剂CaCO3等。

展示:NaCl、Na2CO3、NaHCO3、CaCO3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

过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理解这几种常见的盐。

展示:以下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理解几种常见的盐,知道它们的主要成分、俗称、性质和用途;2.学会碳酸盐的检验方法。

二.引导自学1.自学指导:认真默看P.54~57“三、化学肥料”上方的正文内容,划出重要语句,3分钟后能回答以下思考题:(1)说出下列几种盐的名称、化学式、类别及其日常生活中的用途;(2)化学工业上人们常说的“三酸两碱”是指什么?2.学生自学,老师巡视3.检查、点评(1(2)“三酸两碱”:硫酸、盐酸、硝酸和烧碱、纯碱注意:“侯氏制碱法”中的“碱”指的是纯碱;纯碱不是碱,属于盐,但水溶液显碱性。

过渡:为什么NaHCO3能治疗胃酸过多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NaHCO3的化学性质。

4.观察与思考1:NaHCO3与稀盐酸的反应(1)现象:白色固体逐渐溶解,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2)结论:NaHCO3+HCl=NaCl+H2O+CO2↑(提示:这就是NaHCO3可治疗胃酸过多的原因)过渡:同学们,我们一起回忆CO2的实验室制法,之前我们已经学过Na2CO3与CO2的反应,今天我们又知道NaHCO3也能与HCl反应,为什么它们都能与HCl反应生成CO2呢?它们在组成上有何相似之处?5.交流讨论:碳酸盐的组成讲述:把含有碳酸根、碳酸氢根的盐统称为碳酸盐。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7.3.3 化学肥料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7.3.3 化学肥料

要作用于根,钾肥主要作用于茎。因此玉米叶子发
黄,主要是缺少氮元素,应施加氮肥,故选D。
夯实基础·逐点练
11.【中考·日照】下表用甲试剂鉴别乙中的两 种化肥,难以实现的是( D )
选项 A B C D

Ca(OH)2 Ba(NO3)2 AgNO3
NaCl

CO(NH2)2、NH4HCO3 KCl、(NH4)2SO4 NH4Cl、NH4NO3 K2SO4、KNO3
沪教版 九年级下
第7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第3节 几种重要的盐
第3课时
化学肥料
习题链接
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1B
6C
2C
7
3B
8D
4D
9
5B
10 D
11 D 12 C 13 A 14 D 15
答案呈现
16 B 21 17 18 C 19 C 20
夯实基础·逐点练
1.【中考·永州】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通过蒸
夯实基础·逐点练
8.氮肥、磷肥、钾肥是农业生产中最主要的化肥,用简 便的方法区别三种化肥,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实用性。 区别下列相关化肥的方法可行的是( D ) A.NH4Cl与KCl:观察外观 B.NH4HCO3与KCl:加水 C.K2SO4与Ca3(PO4)2:闻气味 D.(NH4)2SO4与K2SO4:加熟石灰研磨后闻气味
整合方法·提升练
12.【2020·攀枝花】某农用物资店的货架上待售的化
肥有(NH4)2SO4、NH4H2PO4、CO(NH2)2、
Ca3(PO4)2,其中缺少的肥料品种是( C )
A.氮肥
B.磷肥
C.钾肥
D.复合肥料
整合方法·提升练

沪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初中化学《第七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第3节 几种重要的盐》_5

沪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初中化学《第七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第3节 几种重要的盐》_5

第3节几种重要的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温故】寻找生活中常见的盐调味剂食盐、钡餐、硫酸铜晶体、净水剂明矾、硝酸钾晶体等。

【知新】一、盐的分类1.按溶解性:可溶性盐、难溶性盐1.按阳离子种类:钠盐、钾盐、钙盐、铜盐、镁盐等。

按阴离子种类:盐酸盐、硫酸盐、碳酸盐、硝酸盐等。

【课堂练习】见PPT二、盐的溶解性观察书上附录,师生一起总结出方便记忆的口诀。

三、盐的化学性质1.让学生分别测定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铜溶液的pH,总结出结论:盐溶液可能显酸性,可能显碱性,可能显中性。

2.金属+盐(1)利用在第五章学的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演示:铜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

(2)演示:金属钠与水的反应、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与学生共同总结金属与盐反应的三个条件(课前已经设计了家庭小实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和硫酸铜晶体的实验),辨析:铜与氯化银能反应吗?(3)讲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4)设计实验一次性验证不同金属的活动性大小的方法:【课堂练习】设计实验确定Mg、Fe、Cu的活动性顺序:完成该实验所需药品有:。

方案一:Mg、Fe、Cu、稀盐酸方案二:MgSO4溶液、Fe 、CuSO4溶液方案三:Mg、FeSO4溶液、Cu【方法总结】设计实验一次性验证不同金属的活动性大小的方法:中间金、两边盐;中间盐、两边金。

【巩固练习】设计实验确定Fe、Cu、Ag的活动性顺序:完成该实验所需药品有:。

方案一:Fe(NO3)2溶液、Cu 、AgNO3溶液方案二:Fe、Cu(NO3)2溶液、Ag【课堂练习】1.我们知道Zn、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Zn>Fe>Cu。

为验证这个结论,下面实验设计合理的是A.将Zn、Cu两金属片分别放入稀盐酸B.将Fe、Cu两金属片分别放入稀盐酸C.将Zn、Fe两金属片分别放入CuCl2溶液D.将Zn、Cu片分别放入FeCl2溶液【方法总结】金属与盐反应的优先顺序:活动性差异大的,优先反应。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7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第3节 几种重要的盐教案 (新版)沪教版-(新版)沪教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7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第3节 几种重要的盐教案 (新版)沪教版-(新版)沪教

第3节几种重要的盐教学目标1.学会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金属是否与盐溶液反应。

2.知道几种常见盐的性质与用途。

3.了解化学肥料的用法,学会铵盐的检验。

【重点、难点】1.铵盐的检验。

2.学会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金属是否与盐溶液反应。

教学内容【情景导入】同学们知道有哪些在化学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的名字?比如道尔顿、居里夫人、门捷列夫等。

我国著名制碱专家侯德榜,1890年出生于某某省一个普通农家。

自幼半耕半读,勤奋好学,有“挂车攻读”美名。

1921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后,怀着工业救国的远大抱负,毅然放弃自己热爱的制革专业,回到祖国。

1941年,和技术人员一起研发了“侯氏制碱法”,闻名于世界,打破了当时西方国家对制碱技术的垄断,促进了世界制碱技术的发展。

托起了祖国现代化学工业的大厦。

侯德榜制得的碱指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这节课的内容。

【课堂探究】探究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HCl+ NaOH H2O+NaCl盐是酸跟碱中和的产物,是酸中的酸根离子和碱中的金属离子结合而成的。

【交流讨论】观察下列盐的组成,给它们分类。

NaCl、NaNO3、Na2SO4钠盐CuSO4、CuCl2、CuCO3铜盐NH4Cl、NH4NO3铵盐CaCO3、MgCO3碳酸盐KCl、AgCl、MgCl2盐酸盐KNO3、Zn(NO3)2硝酸盐【过渡】从组成上看,盐由哪两部分组成?探究二:盐的组成和性质问题1:氯化钠、氯化钙、碳酸钠、硫酸铜、硝酸铵都是盐,它们在组成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答案:都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组成。

问题2:请查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20 ℃)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溶于水;碳酸盐除钾、钠、铵外都不溶于水;钙盐中碳酸钙不溶于水;钡盐中碳酸钡、硫酸钡不溶;银盐中氯化银不溶、碳酸银不溶;硫酸钡不溶,硫酸钙微溶,硝酸钾易溶。

问题3:请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它们的反应类型。

答案:铁与硫酸铜反应;碳酸钠、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Fe+CuSO4Cu+FeSO4置换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复分解反应CaCO3+2HCl CaCl2+H2O+CO2↑复分解反应CuSO4 + 2NaOH Cu(OH)2↓ + Na2SO4复分解反应【交流讨论】在反应 Fe+CuSO4Cu+FeSO4中Fe和Cu在金属活动性表中的位置关系: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Fe的活动性大于Cu,Fe是排在H前面的金属,一般可以将位于其后面的金属Cu,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沪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初中化学《第七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第3节 几种重要的盐》_21

沪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初中化学《第七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第3节 几种重要的盐》_21
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氯化钠、碳酸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2、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3、知道碳酸钙、氧化钙和氢氧化钙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提出问题,大胆设计实验,能较熟练地使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几种盐的性质、用途的学习,感悟化学的实用价值,增进对化学的情感。
问题10:CaCO3高温分解后的产物是什么呢?
问题11:你能写出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之间的相互转化吗?
图片展示:自然界中含碳酸钙的物质。
回忆
回忆
回忆,讨论,
书写方程式
观察实验现象
观察实验现象,
分析
观察实验现象,
分析
交流讨论
观看
学生代表回答
集体回答
学生代表回答,教师追问;师生共同归纳。
集体回答
学生代表回答。
学生代表回答
学生代表黑板书写,教师巡视。
学生代表回答
学生代表回答
学生代表回答,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碳酸钙的性质。
学生代表回答
过渡:在自然界中,还存有两种用途比较广泛的碳酸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我们一起来理解一下吧。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和用途
图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用途
问题1:请写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的化学式。
问题2:取出少量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说出它们的颜色和状态。
问题3:根据你已有的知识,说说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问题4:碳酸氢钠的用途反映了碳酸氢钠的什么性质呢?
问题5:你能设计实验方案来证明你的猜想吗?
问题6:请叙述实验现象,归纳出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

沪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初中化学《第七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第3节 几种重要的盐》_9

沪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初中化学《第七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第3节 几种重要的盐》_9

第3节几种重要的盐(第二课时)1. 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硫酸铜、碳酸钙五种盐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了解食盐和盐的不同含义。

3. 培养观察水平、实验水平和阅读水平。

4.情感目标:结合我国盐的资源和生产、侯德榜的事迹对学生实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生活情景一:小明炒“鸡蛋”淡了,往菜里加了一种物质。

交流讨论一:1、小明加的“盐”是什么化学成分?2、你对这种盐有哪些理解?生活情景二:妈妈拿出发酵好的碱面做馒头,蒸出的馒头不酸还松软多孔。

交流讨论二:1、碱面中含有什么物质?它是碱吗?2、加了碱面蒸出来的馒头为什么不酸,还松软多孔?生活情景三:小明了解到蒸馒头还能用发酵粉(成分是NaHCO3),蒸出的馒头也松软多孔。

交流讨论三:1、为什么加了NaHCO3蒸出的馒头松软多孔?2、你对它有哪些理解?生活情景四:小明口渴了,他用水壶烧开水,发现水壶里有水垢。

交流讨论四:1、水垢的成分是什么?2、你还知道哪些物质中含有这种盐?五巩固练习1.证明生石灰( CaO)中是否含有未煅烧的石灰石(CaCO3)的方法,是滴加,若有( )产生,就证明生石灰中含有未煅烧的石灰石,相关化学方程式是( ).2.已知可溶性钡盐有毒,而在医院里做胃镜透视时,要用BaSO4造影,俗称“钡餐”,吃下BaSO4无毒是因为( )。

但如果无意中误服了BaCO3则会引起中毒,这是因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同)( ),误服后,应立即用泻盐MgSO4解毒,这是因为( )。

3. 对人的生理活动关系最大的盐是( )A.Na2CO3B.CaCO3C.NaClD.MgCl24.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盐的是( )A.CuSO4B.Na2SC.CaCl2D.Ba(OH)2。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7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第3节几种重要的盐几种常见的盐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7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第3节几种重要的盐几种常见的盐

2021/12/11
第四页,共十四页。
【重点难点提示】 1.几种常见的盐的化学性质及用途。
2.大多数盐溶液呈中性,但有的盐溶液呈碱性,如碳酸钠、碳酸钾等,有的呈酸性,例如 硫酸铜等。 【易错易混警示】 1.人们日常生活中提到的“盐”与化学上的“盐”有所不同,人们日常生活中提到的“盐”指食盐(NaCl),食盐属于盐 类;而化学上所说的“盐”是指一类物质:凡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gòuchéng)的化 合物都叫盐。例如碳酸钙(CaCO3)、硫酸钠(Na2SO4)、氯化铵(NH4Cl)等都是盐。 2.纯碱不是碱,而是盐,其水溶液呈碱性。
程式: HCl+AgNO3 (反A应gC物l之↓一+H为NOA3gNO3)。
2021/12/11
第十页,共十四页。
11.除去NaCl溶液中CaCl2、MgCl2、Na2SO4杂质的操作有:①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②加入过量的
BaCl2溶液,③过滤,④加适量的盐酸;⑤加过量的Na2CO3溶液。
(1)以上操作合理的先后顺序为
它是( B) A.食盐 B.小苏打
C.蔗糖 D.烧碱
3.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含钾的化合物,把盐酸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据此,推断出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
)
A.KNO3 B.KOH
C
C.K2CO3 D.KCl
2021/12/11
第六页,共十四页。
推断出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 )。6.能除去NaCl溶液中Na2CO3的物质是( )。9.归纳总结是 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小明同学用下图总结了Na2CO3的部分化学性质。10.从微观角度了解物质 及其变化,更有助于认识物质组成和变化的本质。盐酸的浓度相同
Imag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节测试题1.【答题】常温下,有反应:M+N→盐+水,其中M、N的类别不可能是()A.酸、碱B.单质、氧化物C.氧化物、酸D.氧化物、碱【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酸、碱、盐的性质。

【解答】A、酸和碱会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正确,B、非金属单质氢气、碳具有还原性,虽然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但不可能生成盐和水,错误,C、金属氧化物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正确,D、非金属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正确。

故选B。

2.【答题】有四瓶失去标签的溶液,它们分别是:①CuCl2溶液、②稀盐酸、③硫酸钠溶液、④氢氧化钠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就可以将它们加以鉴别,则鉴别出来的先后顺序是()A.①②④③B.①④②③C.④①②③D.②③①④【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物质的鉴别。

【解答】根据溶液颜色鉴别出蓝色CuCl2溶液,把CuCl2溶液分别加入其余三种溶液时,有蓝色沉淀产生的是氢氧化钠溶液,其余两种无现象,再把其余两种溶液分别加入蓝色沉淀中,使沉淀消失的是稀盐酸,无现象的是硫酸钠溶液。

故选B。

3.【答题】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的变化关系的是()A.向一定量的稀硫酸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至过量B.向一定量的盐酸和硫酸镁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C.将足量碳酸镁和氧化镁固体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D.在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的硝酸钠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钠固体,充分搅拌【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溶液酸碱性与pH的关系、复分解反应的发生、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解答】A、稀硫酸的pH<7,滴加氢氧化钠至过量后,溶液的pH>7,错误;B、硫酸和硫酸镁混合溶液中含有硫酸根离子,开始滴加氢氧化钡溶液就有沉淀生成,错误;C、足量碳酸镁和氧化镁固体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盐酸完全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等质量的盐酸生成等质量的氯化镁;相等质量的碳酸镁和氧化镁与盐酸反应,碳酸镁生成的氯化镁质量少,错误;D、在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的硝酸钠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钠固体,还能溶解硝酸钠,溶质质量分数增大,当溶液饱和后,不能再溶解硝酸钠,溶质质量分数不再增大,正确。

故选D。

4.【答题】某氯化钾溶液中可能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盐酸中的一种或几种,为测定其成分,先后逐滴加入氯化钡溶液、稀硝酸,产生沉淀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OA段发生了两个反应B.B点对应的溶液溶质有两种C.原溶液中碳酸钠与硫酸钠的质量比为106:71D.根据信息可知:该氯化钾溶液中一定含有碳酸钠、硫酸钠,可能含有盐酸【答案】AC【分析】本题考查物质的鉴别。

【解答】因为加入稀硝酸后沉淀质量先减少后不变,故开始生成的沉淀是硫酸钡、碳酸钡的混合物,即氯化钾溶液中含有碳酸钠、硫酸钠,有碳酸钠则无盐酸。

A、OA段发生了两个反应,BaCl2+Na2SO4=2NaCl+BaSO4↓,BaCl2+Na2CO3=BaCO3↓+2NaCl,正确;B、B点对应的溶液溶质有氯化钾、氯化钠、氯化钡三种,错误;C、硫酸钡沉淀的质量为2.33g,碳酸钡沉淀的质量为6.27g-2.33g=3.94g,设原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硫酸钠的质量为y,,解得x=2.12g,解得y=1.42g故原溶液中碳酸钠与硫酸钠的质量比为2.12g:1.42g= 106:71,正确;D、根据信息可知:该氯化钾溶液中一定含有碳酸钠、硫酸钠,不含有盐酸,错误。

故选AC。

5.【答题】铁的化合物有广泛用途,如碳酸亚铁(FeCO3)可作为补血剂,铁红(Fe2O3)可作为颜料,制备FeCO3和Fe2O3的一种流程如下图所示:资料:FeCO3FeO+CO2↑,4FeO+O2=2Fe2O3;FeSO4+2NH4HCO3=FeCO3↓+(NH4)2SO4+H2O+C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Ⅰ需控制温度在35℃以下,原因可能是因为NH4HCO3受热易分解B.滤液中的溶质只有( NH4)2SO4C.在空气中煅烧23.2g的FeCO3,得到Fe2O3和FeO的混合物15.2g。

则生成Fe2O38.0gD.在空气中充分煅烧FeCO3,若煅烧时间越多,则最终所得固体的质量越小【答案】AC【分析】本题考查常见盐的化学性质。

【解答】A、NH4H CO3受热易分解,因此反应Ⅰ需控制温度在35℃以下,否则硫酸亚铁不能与碳酸氢铵反应;B、滤液中的溶质有( NH4)2SO4和过量的碳酸氢铵;C、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23.2g的FeCO3,铁元素的质量为23.2××100%=11.2g,同理可计算,8gFe2O3中铁元素的质量为5.6g,7.2gFeO中铁元素为5.6g。

即在空气中煅烧23.2g的FeCO3,得到Fe2O3和FeO的混合物15.2g。

则生成Fe2O38.0g;D、在空气中充分煅烧FeCO3,若煅烧时间越多,氧化亚铁转化成氧化铁越充分,则最终所得固体的质量越大。

故选AC。

6.【答题】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由氯化钠、硫酸钠、硫酸铜、碳酸钠、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①称取一定质量的该白色粉末加足量水溶解,得无色溶液A;②在无色溶液A中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分别得无色溶液B和白色沉淀C;将白色沉淀C洗涤,烘干后称得质量为20g;③在 20g 白色沉淀C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沉淀部分消失,并有气泡冒出;④在无色溶液B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产生白色淀。

由上述实验得出的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A.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氯化钠B.无色溶液 B 中一定含有两种溶质C.步骤③生成的气体质量可能是4.4gD.白色粉末中不含碳酸钙、硫酸钠、硫酸铜【答案】BC【分析】本题考查物质的鉴别。

根据碳酸钙难溶于水,硫酸铜在溶液中显蓝色,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会生成硫酸钡沉淀,硫酸钡沉淀不溶于酸,碳酸根离子和钡离子会生成碳酸钡沉淀,碳酸钡沉淀溶于酸,氯离子和银离子会生成不溶于酸的氯化银沉淀等分析。

【解答】称取一定质量的该白色粉末加足量水溶解,得无色溶液A,碳酸钙难溶于水,硫酸铜在溶液中显蓝色,所以白色粉末中一定不含碳酸钙、硫酸铜;在无色溶液A中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分别得无色溶液B和白色沉淀C;将白色沉淀 C 洗涤,烘干后称得质量为 20g。

在 20g 白色沉淀 C 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沉淀部分消失,并有气泡冒出。

说明白色沉淀C是硫酸钡沉淀和碳酸钡沉淀的混合物,所以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碳酸钠和氯化钡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硫酸钠和氯化钡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氯化钡是过量的,所以B中的溶质是氯化钠、氯化钡。

在无色溶液 B 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产生白色淀。

说明溶液B中含有氯离子,但是加入氯化钡时引入了氯离子,白色粉末中是否含有氯化钠不会影响实验现象,所以白色粉末可能含有氯化钠。

A、通过推导可知,白色粉末可能含有氯化钠,故错误;B、通过推导可知,无色溶液 B 中是氯化钠、氯化钡,故正确;C、通过化学方程式BaCO3+2HCl=BaCl2+H2O+CO2↑可知,生成4.4g气体,需要碳酸钡的质量是19.7g,而沉淀为20g,故正确;D、通过推导可知,白色粉末中不含碳酸钙、硫酸铜,故错误。

故选BC。

7.【答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质量相等的CO2和CO中所含氧原子的个数比是14:11B.53g碳酸钠和42g碳酸氢钠分别与过量的盐酸反应,则碳酸钠放出的CO2多C.某化合物3.2g与氧气点燃后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4g二氧化碳和3.6g水。

该化合物中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D.取一定量氧化铁与氧化铜的混合物,向其中加入50g、14.6%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盐和水,则原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是1.6g【答案】BC【分析】本题考查碳的氧化物、常见盐的化学性质、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酸的化学性质。

【解答】A、假设两物质的质量都是m,则两物质的分子个数比是: =11:7,则氧原子的个数比是11:(7×2)=11:14;B、设53g碳酸钠和42g碳酸氢钠分别与过量的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分别为x,y。

,解得x=22g,解得y=22g,即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放出的CO2相同;C、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所以根据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可知化合物中一定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且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的质量等于化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为4.4g× =1.2g,同理可计算氢元素的质量为3.6g× =0.4g;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和为1.6g<3.2g;该化合物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D、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氯化铜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水中的氢元素来自于氯化氢,氧元素来源于氧化铁与氧化铜,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6,设原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是x,50g×14.6%×(1÷36.5×100%):x=2:16,x=1.6g。

故选BC。

8.【答题】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AD【分析】除杂质的要求是:要把杂质除去,但不能除去了需要的物质,更不能带入新的杂质。

最直接的方法是加入某种试剂与杂质发生反应后生成需要的物质。

【解答】A、碳酸钙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通过过滤能将过量的碳酸钙除去,正确;B、稀盐酸能与碳酸钾反应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把需要的碳酸钾除去了,错误;C、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钙不能,把需要的氧化钙除去了,错误;D、氧气能与铜反应生成氧化铜除去,正确。

故选AD。

9.【答题】向一定质量的K2CO3、K2SO4混合溶液中先后滴加BaCl2、HCl溶液,反应过程中加入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关系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取d点对应的溶液,滴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说明加入的盐酸已过量B.c点沉淀的成分为一种C.o~a段发生了一个反应D.m=2.33【答案】BD【分析】本题考查常见盐的化学性质。

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会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不溶于酸得硫酸钡沉淀。

【解答】A、取d点对应的溶液,滴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加入的氯化钡会引入氯离子所以不能说明盐酸过量,故错误;B、c点时,沉淀质量没有减少到最小,所以此时沉淀是碳酸钡和硫酸钡的混合物,故错误;C、o~a段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两个反应,故错误;D、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钡沉淀质量为x。

,,解得x=1.97g,所以m=4.30g-1.97g=2.33g,故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