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吸附式制冷技术进展综述
吸收式太阳能空调技术的新进展与新构想

·32 ·
2003 年第 4 期
图 5 新型吸收压缩复合循环之一
图 6 吸收压缩复合式太阳能空调系统 6 一种新型的吸收压缩复合式太阳能空调系统
另外一种适用于太阳能利用的复合循环如图 7 所示 。
图 7 新型吸收压缩复合循环之二
图 8 压缩机辅助的太阳能吸收式空调系统 这种循环完全保留热压缩机 ,并增加一机械压缩的平行
该制冷系统在一个常规的单效吸收式制冷机的蒸发器 和冷凝器之间串接一个压缩机 。在平常天气晴好的白天 ,由 太阳能集热器生产的热水提供热源 ,驱动吸收式制冷机制冷 或供热 ;在阴雨天或晚上 ,太阳能集热器提供的热源能量不 够时 ,则开动压缩机 ,这时压缩机和冷凝器 、蒸发器构成一个 单独的蒸气压缩式制冷系统 ,它可以和吸收式系统联合工 作 ,或单独工作 ,来维持制冷量或供热量的稳定 ,防止由于太 阳能集热器供热波动而引起的波动 。
2 太阳能制冷与空调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太阳能制冷与空调的关键技术已经成熟 :在太阳能集热 器方面 ,真空管集热器 、平板集热器都已经在市场上推广应 用 ;在制冷机方面 ,适合于太阳能利用的吸收式和吸附式制 冷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 。低温热水型两级吸收式溴化锂制 冷机的热源温度只需 60 ℃以上 。因此 ,太阳能制冷在技术上 是可行的 。
图 4 基本吸收压缩复合式循环 将气体压缩和吸收循环相结合的方式并不仅限于一种 。 图 5 是一种可以用低温热源 (如太阳能) 驱动的吸收压缩复 合循环方式 。这种循环在单效吸收式循环的发生器和冷凝 器之间接入了一台压缩机 ,用于提升从发生器中出来的制冷 剂蒸气的温度和压力 。上海交通大学的陆震教授等人对适 用于太阳能的各种循环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 ,推荐在低温 热源 (如太阳能) 中采用这种循环方式 。 1999 年 ,浙江大学的陈光明对该循环方式进行了改进 , 提出了如图 6 所示的太阳能制冷系统 。该系统采用平板集 热器 、单效吸收式循环和一个压缩式循环构成 ,具有结构简 单 、热效率较高 、系统启动快速 、运行平稳的特点 。但如果在 长期天气不好或在夜晚 ,该系统的运行将很难进行 。
太阳能制冷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二零一二年六月文献综述太阳能制冷系统研究现状及其进展引言:在完成太阳能制冷系统研究现状及其进展的论文过程中,我参考了诸多文献,引用了它们的思想或者结论,现将其中一些比较主要的文献作为完成本文的研究依据做一个综述。
1.太阳能吸收式空调及供热综合系统太阳能吸收式空调系统主要由太阳集热器和吸收式制冷机两部分构成。
吸收式制冷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两种物质所组成的二元溶液作为工质来进行的。
这两种物质在同一压强下有不同的沸点, 其中高沸点的组分称为吸收剂, 低沸点的组分称为制冷剂。
常用的吸收剂) 制冷剂组合有两种: 一种是溴化锂—水, 通常适用于大型中央空调; 另一种是水—氨, 通常适用于小型空调。
在夏季,被集热器加热的热水首先进入储水箱,当热水温度达到一定值时, 由储水箱向制冷机提供热媒水; 从制冷机流出并已降温的热水流回储水箱,再由集热器加热成高温热水; 制冷机产生的冷媒水通向空调箱,以达到制冷空调的目的。
当太阳能不足以提供高温热媒水时, 可由辅助锅炉补充热量。
在冬季, 同样先将集热器加热的热水进入储水箱,当热水温度达到一定值时, 由储水箱直接向空调箱提供热水,以达到供热采暖的目的.当太阳能不能够满足要求时, 也可由辅助锅炉补充热量.在非空调采暖季节, 只要将集热器加热的热水直接通向生活用储水箱中的热交换器, 就可将储水箱中的冷水逐渐加热以供使用.二空调及供热综合示范系统。
2.热管式真空管集热器的热性能研究热管式真空管集热器是一种新型的太阳能集热装置。
由于运用了真空技术,大幅度地降低了集热器的热损失,因而使其在高工质温度或低环境温度的运行条件下仍具有良好的热性能。
同时,由于运用了热管技术,被加热工质不直接流经真空管,因而跟普通真空管集热器比较, 热管式真空管集热器还具有许多其它优点:热容量小, 在瞬变的太阳辐照条件下可提高集热器输出能量;热二极管效应.当太阳辐照较低时可减少被加热工质向周围环境散热;防冻, 在冬季夜间一20%时真空管本身不会冻裂;另外,系统承压高,易于安装、维修等等。
太阳能吸附式制冷技术进展综述

能源研究与信息第23卷 第1期 Energy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V ol. 23 No. 1 2007收稿日期:2006-06-29作者简介:赵加佩(1985-),男(汉),本科生,jiapeizhao@ 。
文章编号: 1008-8857(2007)01-0023-07太阳能吸附式制冷技术进展综述赵加佩, 陈 宁, 冻小飞(中国矿业大学 机电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8)摘 要: 介绍了太阳能吸附式制冷技术的原理与特点,从吸附剂-制冷剂工质对、系统循环方式以及吸附床三个方面详细说明了吸附式制冷技术的进展。
通过综合分析指出,优化系统的设计,尤其是对系统关键部件,如吸附床、冷凝器、蒸发器的优化设计,对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系统的性能非常重要;其次,应加强对性能稳定、操作简便的无阀系统的研究,同时加大对太阳能吸附式制冷与建筑一体化的研究力度,使之符合建筑一体化的要求。
最后分析了太阳能吸附式制冷技术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太阳能; 吸附制冷; 进展中图分类号: S214.4 文献标识码: A太阳能制冷系统主要包括吸收式、吸附式、喷射式、除湿式以及各种混合式系统等。
其中太阳能吸附式制冷技术作为一种完全环境友好的制冷方式,受到制冷界广泛关注。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加紧太阳能吸附式制冷技术的研究。
我国在该领域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稳步增长以及节能与环保的迫切要求,太阳能吸附制冷技术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 太阳能吸附式制冷原理及其特点1.1 太阳能吸附式制冷原理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系统的一种简单形式是基本型吸附式系统,它主要由发生器(吸附床)、冷凝器、蒸发器、阀门等部分组成。
图1为系统工作原理图[1]。
白天太阳辐射充足时,吸附床吸收太阳辐射后,温度升高,使制冷剂从吸附剂中解吸,吸附床内压力升高。
解吸出来的制冷剂进入冷凝器,经冷却介质冷却后凝结为液态,进入蒸发器。
这样,太阳能转化为代表制冷能力的吸附势储存起来,实现化学吸附潜热的储存。
太阳能制冷技术的研究概况

二、太阳能制冷技术的发展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的增加,太阳能制冷技术 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目前,太阳能制冷技术已经在以下领域得到了应用:
二、太阳能制冷技术的发展
1、建筑领域:建筑物的空调系统是太阳能制冷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利 用太阳能制放。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太阳能制冷技术作为一种可再生 能源的应用技术,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太阳能制冷技术不仅可以减少对传统能 源的依赖,而且可以降低环境污染,对改善环境质量具有积极的影响。
一、太阳能制冷技术的应用
一、太阳能制冷技术的应用
太阳能制冷技术是一种利用太阳能进行制冷的技术,它主要包括太阳能吸收 式制冷、太阳能吸附式制冷和太阳能除湿冷却式制冷等技术。其中,太阳能吸收 式制冷技术是利用太阳辐射能进行制冷的一种技术,它主要由太阳能集热器、吸 收器、冷凝器、
太阳能制冷技术的研究概况
01 一、背景
03 三、方法
目录
02 二、现状 04 四、成果
05 五、不足
07 参考内容
目录
06 六、展望
一、背景
一、背景
太阳能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具有无限的潜力。随着环境保护和能源 高效利用的需求日益迫切,太阳能制冷技术应运而生。太阳能制冷技术利用太阳 能的热量驱动制冷系统,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同时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一、太阳能制冷技术的应用
制冷剂等组成。太阳能吸附式制冷技术是利用吸附剂在太阳能的作用下进行 吸附制冷的一种技术,它主要由太阳能集热器、吸附剂、冷凝器等组成。太阳能 除湿冷却式制冷技术是利用太阳能进行除湿,然后利用冷却介质进行制冷的一种 技术,它主要由太阳能集热器、除湿器、冷却介质等组成。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

太阳能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dsdf (fee )摘要:随着化石燃料的逐渐耗尽,各国都开始着手研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是新能源的一种,而太阳能制冷是太阳能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文主要介绍了以溴化锂水溶液作为循环工质的吸收式制冷系统,对溴化锂水溶液的性质作了简要介绍,对太阳能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的优缺点作了分析,并对单级 双级 三级太阳能溴化锂水溶液吸收式制冷系统作了对比,希望通过该文能使读者对太阳能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有一个大致了解。
关键字:新能源 太阳能 溴化锂 吸收式制冷0 引言从人类点燃的第一把火算起,人类对能源利用的历史已经有几十万年了。
能源,是人类文明以及物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和基石。
随着机械文明的发展,现今世界对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国家之间的冲突和合作也开始更多地围绕能源展开。
由于能源需求量的急剧增长和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传统化石燃料日渐枯竭,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了。
以中国为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煤炭在我我的能源结构中占有69%之高的比例。
虽然我国拥有丰富的煤炭储量,但是经统计,就我国已探明的煤炭储量而言,仅可在再使用80年。
而且这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对我国的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伤害。
燃煤产生的硫化物和氮化物污染空气,形成酸雨,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破坏了民众的身体健康。
根据2010年的数据,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位,达到了8,240,958千顿。
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实行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始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由1981年联合国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会议提出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含义可看出,新能源由如下特点:1)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周而复始;2)清洁干净,不损生态,有利环保;3)分布广泛,密度较低,开发困难。
太阳能就为新能源的一种。
太阳能是永不枯竭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其具有分布地域广、安全无公害、可用时间长、蕴藏量巨大、无需开采和运输、利于保护生态平衡等特点。
太阳能空调制冷技术最新研究进展

太阳能空调制冷技术最新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2-02-17T04:07:20.847Z 来源:《防护工程》2021年29期作者:张欢[导读] 核心作用在于显著提升太阳能集热器实际应用率,为后续减少不可再生能源使用具有促进作用。
广东芬尼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000摘要:随着资源日渐匮乏,太阳能作为一类清洁能源,在多个领域中普遍应用,将其用于空调制冷中凸显的优势在于适用性较强、天气气温较高状况下,系统制冷量显著增加,最大限度应用太阳能达成初期空调制冷目标可选取的路径较多,以热能为着力点达成制冷目标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体现在空调全面综合转换率较高。
本文针对太阳能空调制冷技术展开分析。
关键词:太阳能制冷;制冷循环;集热转换;空调太阳能作为一类可再生能源,在未来社会发展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最大限度发挥太阳能自身优势,进一步实现供热、制冷和采暖目标,为后续其推广规模化、经济性使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积极探索实现夏季高效化应用太阳能进行空调制冷的方法,核心作用在于显著提升太阳能集热器实际应用率,为后续减少不可再生能源使用具有促进作用。
一、太阳能空调制冷技术途径以太阳能为初期核心驱动力,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将其进行转化,最终达成供热、制冷途径较多,最为关键的是包含太阳能实现热能转化,实现热能使用最大化,达成热能供热制冷;实现太阳能实现电能转化,以电能为重要设备的启动力,进而达成供热、制冷目标。
从本质层面进行分析,太阳能实现制冷目标的基础上,可充分达成多元化基本需求,其中最为关键的便是集热器装置设备,依托该设备自身功能可将太阳自身辐射转变为热能装置,当下常用的包含三种类型,即平板式、真空管式、聚焦式集热器,进一步促使集热温度显著升高。
基于当下集热温度存在差异,其制冷方式较多,如驱动式、吸附式、喷射式进一步实现制冷目标。
图1为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系统。
图1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系统二、太阳能驱动制冷从空调系统展开分析,主要包含吸附式、吸收式、除湿空调和喷射式制冷,其中结合当下实践分析前三种使用最为普遍,不同方式自身优缺点存在较大差异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吸收式。
太阳能吸附制冷技术(下)

进 技术 改变传 统能源 消耗方 式的转 变 ,实现 了使用 太阳能直 接改 善人们 居住环境 ,替代 了 以往较 高级
别能 源形式 如 电力才能 完成 的工作 。越 来越 多的应 用也 证 明了太 阳能吸附 制冷具 有 良好 的发 展前景 。
环境 温度 为 2  ̄ , 冷 系统 的冷 冻水 温度 为 9 , 6C时 制 ℃
驱动 吸附 机制 冰 , 太 阳辐射 达到 2 MJ( . ) , 在 2 / m d时
每天 可制 得冰 块 3 ~3 k _ 0 0 5 g】 1 ] 欧 洲一 些发达 国家 对太 阳能吸 附空调 进 行 了深
系统采 用 2 0 的真 空 管集 热器 产生 热水 。夏季 热 3 m 水 用于 驱动吸 附式 冷水机 组 ,冬 季产 生的热 水用 于
图 7 安 装 在 约 旦 的 太 阳 能 吸 附 空 调统 的制 . , 3
冷 系数 约为 06 .。系统总 投资 为 3 3 0 欧 元 , 运行 50 0 年
入 的研 究 。 9 9 , 1 9 年 在德 国 的弗莱 堡 某大 学医 院里 ,
安装 了一 套制 冷 功率 为 7 k 的 硅胶 一水 太 阳能 吸 0W 附 式空调 系统 ,如图 5所示 。该 太 阳能吸 附式 空调
同时 整个 系统 的热 力 C P可 达到 06 8 O .8 。
图 5 德 国 弗 莱 堡 太 阳 能 空 调 系 统
6 1。 m / 1
提供 冷量 。 吸附 机房 如图 1 所示 。 有 U型管 、 P l 带 CC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作者:孟学林来源:《环球市场》2019年第05期摘要:由于现在资源减少的危机,现在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越来越依赖。
太阳能制冷技术是目前用的较多的,其中太阳能澳化铿吸收式制冷是属于比较成熟的一项技能,本次对太阳能吸收式制冷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对一些案例列举出了优缺点,把忽视的一些内容提出了建议。
同时,对制冷方面的发展也做出了展望。
太阳能技术和制冷结合后,优点逐渐突出,例如成本下降,制冷的效率更加提升。
系统会增加更多的优势,小型化、多功能化、商用化,提出一种新型多功能太阳能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
关键词:太阳能;吸收式制冷;创新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快速膨胀,促使能源更是在不间断的消耗。
让能源一直供应,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多方面领域的开发和运用让能源再生成为研究领域[1]。
太阳能吸收式空调制冷技术被各个国家的研究所看重,原理就是利用太阳能集热器为发生器提供热媒水。
一、多功能吸收式制冷系统对于一般的吸收式制冷系统,经过发生器的制冷蒸汽量就会少一些,当然效率也会低,产生的热量也可以多次的使用。
因此,多发生器吸收式制冷系统就随着出生了。
现在有双效式系统和三效式系统[2]。
这两个不同的系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有两个发生器,一个是低压发生器一个是高压发生器。
高压发生器产生的热量可以在低压发生器内第二次利用,其原理是加热高压发生器中的制冷溶液,让它再一次的使用。
三效式系统则有3个发生器,高压、中压和低压。
其循环的原理是让高压发生器的制冷剂到中压发生器发生,中压的到低压发生器,最后汇总到冷凝器内。
级别数越高要求的热量温度也会更高,所以不一样的系统,集热器的类型也有很大的差别。
二、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制冷主要是靠固体吸附剂在白天吸收太阳能,晚上吸制冷。
对这项技术的研究可以列为以下这些:第一,吸附剂有三个性能,制冷剂的性能,循环的热力性能和发生器的性能。
吸附剂一制冷剂已经投入到系统中进行[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源研究与信息第23卷 第1期 Energy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V ol. 23 No. 1 2007收稿日期:2006-06-29作者简介:赵加佩(1985-),男(汉),本科生,jiapeizhao@ 。
文章编号: 1008-8857(2007)01-0023-07太阳能吸附式制冷技术进展综述赵加佩, 陈 宁, 冻小飞(中国矿业大学 机电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8)摘 要: 介绍了太阳能吸附式制冷技术的原理与特点,从吸附剂-制冷剂工质对、系统循环方式以及吸附床三个方面详细说明了吸附式制冷技术的进展。
通过综合分析指出,优化系统的设计,尤其是对系统关键部件,如吸附床、冷凝器、蒸发器的优化设计,对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系统的性能非常重要;其次,应加强对性能稳定、操作简便的无阀系统的研究,同时加大对太阳能吸附式制冷与建筑一体化的研究力度,使之符合建筑一体化的要求。
最后分析了太阳能吸附式制冷技术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太阳能; 吸附制冷; 进展中图分类号: S214.4 文献标识码: A太阳能制冷系统主要包括吸收式、吸附式、喷射式、除湿式以及各种混合式系统等。
其中太阳能吸附式制冷技术作为一种完全环境友好的制冷方式,受到制冷界广泛关注。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加紧太阳能吸附式制冷技术的研究。
我国在该领域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稳步增长以及节能与环保的迫切要求,太阳能吸附制冷技术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 太阳能吸附式制冷原理及其特点1.1 太阳能吸附式制冷原理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系统的一种简单形式是基本型吸附式系统,它主要由发生器(吸附床)、冷凝器、蒸发器、阀门等部分组成。
图1为系统工作原理图[1]。
白天太阳辐射充足时,吸附床吸收太阳辐射后,温度升高,使制冷剂从吸附剂中解吸,吸附床内压力升高。
解吸出来的制冷剂进入冷凝器,经冷却介质冷却后凝结为液态,进入蒸发器。
这样,太阳能转化为代表制冷能力的吸附势储存起来,实现化学吸附潜热的储存。
夜间或太阳辐射不足时,环境温度降低,太阳能吸附集热器通过自然冷却后,吸附床的温度下降,吸附剂开始吸附制冷剂,产生制冷效果。
24能源研究与信息 2007年第23卷图1 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系统图Fig. 1Schematic of the solar powered adsorption refrigeration system1.2 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特点与常规压缩式制冷方式相比,太阳能吸附式制冷有着不采用氟利昂作为制冷剂,系统结构简单、运行噪声低、寿命长、安全性好、无需考虑腐蚀等一系列显著优点。
在对太阳能吸附式制冷作了大量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各国学者们也进行了长期的实验研究,其中大多数是对吸附式制冰样机的研究,循环工质对通常选择活性炭-甲醇,少数也采用硅胶-水。
表1列出了国内外一些太阳能固体吸收式制冷机的实验结果。
作为比较,表2列出了太阳能吸收式制冷机的一些参数[9]。
表1 国内外吸附式试验样机的研究状况Table 1 Domestic and overseas experiments on solar adsorption ice-maker devices 研究人员工质对典型COP 日制冰量/(kg⋅m-2)吸附集热器类型实验时间谭盈科,等[2]活性炭/甲醇0.11 2.7~5.5 平板集热器1992 Anyanwu, E. E.等[3]活性炭/甲醇0.093 - 平板集热器1995.11 Buchter, F.等[4]活性炭/甲醇0.09~0.13 8 平板集热器1999.5 Hildbrand等[5]硅胶/水0.10~0.25 - 平板集热器 2001.夏李明等[6]活性炭/甲醇0.127~0.146 4.3~7.4 平板集热器2001.11罗会龙等[7]活性炭/甲醇0.083~0.127 3.2~6.5 平板集热器2003.4, 2004.3 Khattab, N. M.[8]活性炭/甲醇0.136~0.159 6.9~9.4 管状结构集热器2004表2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的研究结果Table 2Research results of the solar powered absorption refrigeration类型COP值热源温度/℃集热器类型加热功率/kW集热器面积/m2单效0.7085平板或真空管 1.437.48双效 1.20130真空管/CPC0.83 5.07三效 1.70220聚光型0.59 4.49第1期赵加佩, 等:太阳能吸附式制冷技术进展综述25通过对比表1、表2可以看出,太阳能吸收式制冷方式的COP比吸附式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
系统总的COP值偏低是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的最大缺点。
因此,虽然不断有各种太阳能吸附式制冰实验样机出现,但其离商业化应用仍有较大距离。
要提高吸附式制冷方式的竞争力,就必须努力提高该方式的COP值。
2 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的主要研究动向为了加速太阳能吸附式制冷技术的商业化进程,学者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研究[10]:吸附剂-制冷剂工质对的性能、各种循环方式的热力性能和发生器(吸附床)的性能。
2.1 吸附剂-制冷剂工质对的性能研究吸附剂-制冷剂工质对的热力性质对系统性能系数、设备材料、一次性投资影响颇大[11]。
目前,吸附剂-制冷剂工质对的性能研究已从工质对本身特性的研究发展到整个系统的研究[10]。
孙志坚等[12]对以硅胶-水作为工质对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认为将硅胶-水工质对用于吸附式空调系统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Anyanwu E. E.等[13]对活性炭-氨、沸石-水以及活性炭-甲醇三种工质对作研究后认为,沸石-水是用于太阳能吸附式空调系统的最佳工质,而活性炭-氨则更适合作制冰机、食物贮藏之用。
李明等[14]经过实验研究后认为,与活性炭-酒精相比,活性炭-甲醇更适于吸附式制冰机,并且发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以活性炭-甲醇为工质对能制出冰,而以活性炭-酒精则不能。
为了提高吸附剂的吸附能力,崔群等[15]通过将几种吸附剂(以13 x分子筛、坳隆土、氯化锶为主)混合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吸附剂的吸附能力,研究发现,复合后的吸附剂对酒精的吸附能力高于活性炭对酒精的吸附能力。
2.2 太阳能吸附式制冷循环方式的研究循环方式研究的重要方法是计算机数值模拟,它可以对系统性能进行预测。
太阳能吸附式制冷循环方式,除了前述基本型以外,还有连续回热型、热波型和对流热波型[16]。
2.2.1 连续回热型吸附式制冷循环基本型吸附式制冷循环效率较低,因为在循环过程中没有采用回热措施,吸附床的冷却放热以及吸附放热都白白流失了,且循环中制冷过程是不连续的,为解决此问题就有了连续回热型循环方式。
其原理为:系统中有两个吸附床A和B。
假定对吸附床A加热,对吸附床B 冷却,当吸附器A充分解吸、吸附器B吸附饱和后,使吸附床A冷却,吸附床B加热,吸附床A、B交替进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连续制冷循环。
同时,为了提高能量利用率,在两过程切换中,利用高温吸附床冷却时放出的显热和吸附热来加热另一个吸附床,即进行回热,可减少系统的能量输入,提高COP。
2.2.2 热波循环多床循环吸附床与吸附床之间存在传热温差使系统的回热利用率不高,且投资费用随床数的增加而成倍增长。
为解决此问题,Shelton提出了热波循环。
循环中吸附床被设计成沿流体流程存在很大的温度梯度,可以被看成由一系列能独立进行热交换的小吸附床组成,两个吸附床反向进行,各自只有一小部分进行热交损,另一部分保持其温度,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吸附过程放出的热量,更充分地回热。
Sward Brian K.等[17]对以水-NaX分子筛为工质对的26能源研究与信息 2007年第23卷热波循环模型研究后认为,在热源温度393 K,冷凝器温度303 K,蒸发温度278 K的条件下,循环COP可超过1.2。
2.2.3 对流热波循环对流热波循环是由R. E. Critoph提出的[18],它是一种利用吸附床内强迫对流来改善吸附床传热传质性能的循环方式,即利用制冷剂气体和吸附剂之间的强制对流,使用循环泵将氨等制冷剂蒸汽直接加热、冷却吸附剂而获得较高的热流密度,因床内的传热条件良好,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将吸附床加热或冷却到预定温度。
2.3 发生器(吸附床)的研究对吸附床的研究主要是就其传热传质而言的。
吸附床传热过程中温度不均匀性是导致实际循环偏离理想循环的一个重要原因,改善吸附床的传热性能是完善固体吸附式制冷循环的重要途径[19]。
其中,强化吸附床导热性能的常用方法[20],一是在床中嵌入金属肋片,二是在吸附剂中添加金属颗粒,如铜粉、镍沫等。
李春华等[20]在以平板型太阳能吸附床中的温度分布分析了不同强化传热措施后认为,在吸附床中嵌入合适的金属肋片或提高吸附剂的导热系数均可大大减小床内的温度梯度,并且,嵌入肋片的方法似乎更简单、有效;肋片的热容对吸附床的温升有很大负面影响,应选取热容较小的金属。
同时肋片间距也要适当,一般6 cm左右较合适。
李明等[21]对平板式吸附制冰机建立了描述吸附床中传热传质现象的数学模型,模拟结果与理论分析吻合得很好,为间歇太阳能吸附制冷的非稳态分析和性能预测提供了依据。
李东明等[22]建立了吸附床的热力学计算模型,该模型考虑到床内温度、压力、质量的相互作用,给出了内部节点和边界节点的有限差分方程,用数值计算方法给出了在太阳能辐射强度变化时方程的合理解,为吸附床内动态特性的进一步分析奠定了基础。
在减少热阻方面,朱冬升等[23]对吸附床与吸附剂(聚苯胺)颗粒表面的接触热阻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在接触面上涂导热胶和加压的方法对接触热阻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以上两个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接触热阻,并且对吸附床内吸附剂的传质过程没有影响。
3 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的宏观考虑仅仅考虑系统中单个部件的性能是不够的,要构成一个性能良好的系统,必须将对单个部件的研究放到整个系统中去进行,实现各个部件之间的最优匹配。
这就需要对整个系统进行最优化设计。
一个性能好的系统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24]:吸附剂—制冷剂工质对的选择、集热器的选择、系统设计以及各子系统的布置。
在考虑吸附式系统的实用化方面[25],须以实际运行经济性为目标函数,考虑日制冷量、循环时间、设备耗材与吸附剂耗量、一次性初投资、区域日照特点、用户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运用技术经济的观点,进行吸附式制冷系统的技术经济分析。
目前,太阳能吸附式制冷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一些研究者将太阳能吸附式制冷与其它制冷方式结合起来,组成了新型混合式系统,例如:吸附—除湿式[26]、吸附—喷射式混合系统[27]。
文献[27]对吸附—喷射式混合系统的数值模拟表明,该混合系统的COP可比单纯吸附式系统的COP高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