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士职业安全防护论文
护理职业安全防护论文

护理职业安全防护论文【关键词】护理职业安全护理职业安全是现代医院及护理人员关注的问题,由于医院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护士是职业暴露的危险群体,尤其是刚步入临床的新护士,缺乏实践经验和自我保护意识,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更是一种极大的潜在危险。
为了解护士这一特殊群体的职业暴露情况,寻求降低护士职业暴露的有效方法,2005年12月至2007年11月,作者对本院护理人员共119人进行职业暴露情况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防护对策,开展新护士岗前职业安全防护培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职业暴露情况调查119人,均为女性。
年龄:18~54岁,平均33岁。
学历:本科9例、大专41例、中专69例。
2005至2007年新入院护士31人,设为培训组(A组);2000至2004年新入院护士25人,设为对照组(B组)。
1.2调查方法自行设计调查表,问卷内容包括护理人员姓名、年龄、学历、来院时间、科室及职业暴露情况(包括危害物名称、暴露部位、程度及次数)。
有效问卷率为100%,资料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见表1。
表1护理人员职业暴露调查情况(略)2结果通过调查发现,本院护理人员职业危害因素主要为针刺伤、切割伤、直接接触及心理性损伤四个方面。
两组进行比较,B组的职业暴露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而同一护理人员可发生多次或多种职业暴露,据调查结果统计25人中共发生职业暴露109人次,其中针刺伤的发生率最高,25人有22人发生47人次针刺伤,发生率达89%,高于美国1998年HomryHB的针刺伤61.1%的年发生率。
2.1针刺伤的发生情况针刺伤主要发生在输液完毕拔针处置时,针头使用后回套针帽、分离针头、抽血后处置、整理用后针头时。
发生针刺伤的原因为新来院护士临床经验不足、操作不熟练、职业防护知识缺乏、无自我保护意识等。
2.2切割伤的发生情况主要发生在瓶盖开启、折断安瓿、清洗器械、清理破碎玻璃等过程中。
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

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关键词】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防护对策1 职业危害因素1.1 化学因素护士需要在较为封闭的环境内工作,空气缺乏流动性,加之护士需要经常接触紫外线、清洁剂、消毒剂等化学制剂,且化学制剂的挥发性较强,进而会对人的神经系统、呼吸道、黏膜和皮肤等造成一定的损害,轻者会导致变态反应、哮喘、鼻炎或皮炎等,重者甚至会导致癌症、中毒或胎儿流产。
1.2 物理因素随着X线技术的不断推广,急诊科护士受到的X线照射损伤也逐渐加大,多次少量接触X线,会对人身健康造成一定的损害,包括造血功能紊乱、月经失调和神经功能障碍等。
抢救室内的物理危害因素较多,主要涉及家属吵闹、患者呻吟、120救护车铃声、各种治疗车的移动、电动吸引器、洗胃机、呼吸机、床边X线机等的噪声。
1.3 生物因素急诊科护士常会遇到上消道大出血和有机磷农药中毒等疾病的急诊患者,因此,通常需要接触多种微生物、体液、分泌物及血液呕吐物等物质,一旦护士自身防护意识较差,缺乏有效的防护措施,则极易导致生物损伤。
1.4 心理因素急诊科护士接诊的通常是危重患者,因而常会受到死亡、意外伤害等各项危险的刺激,因而心理负担较大,工作强度较大,各种不良情绪常会对其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使其长时间处于紧张和忧伤的情绪之中,进而发生生物钟紊乱、心理压力增加等现象。
2 防护对策2.1 化学损伤防护规范管理和使用消毒剂,防止过量使用消毒剂,以及消毒剂泄露等问题给急诊科护士造成健康损害。
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的自我防护意识,一旦发生意外情况,需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在实施护理操作时,做好防护措施。
2.2 物理损伤防护在进行急救操作时,要尽可能远离X线照射。
使用紫外线照射时,护士要离开,在对紫外线灯管强度进行检查时,不应直接接触紫外线光源,并做好眼部防护措施。
消毒后立即开窗换气,减轻或避免噪音污染,尽可能使用功能好、噪音小的设备仪器,控制好监护仪音量,将润滑油涂抹在轮椅、转运床、推车等活动设备上,降低摩擦音量。
护理人员自身安全防护研究论文

护理人员自身安全防护研究论文随着疾病的日益增多及其病毒性质的不断变异,给护理人员的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在疫情期间,护理人员的工作变得更加危险。
因此,护理人员必须重视自身安全防护,提高自身抗病能力和应对风险的能力,并减少感染病菌的几率。
这篇论文旨在探究护理人员在自身安全防护上的证实有效方法。
在护理工作中,预防措施是最首要的工作,也是最有效的。
首先要对自身情况有所了解,如自身健康状况和是否有疾病风险。
一些疾病,如肺结核和HIV病毒感染密度很高,所以在安全防护方面,需要格外小心。
其次,合理的穿着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
护理人员经常与病菌直接接触,因此穿着必须符合规范要求。
护理人员应该穿上质量可靠的隔离衣,护眼镜、口罩和手套等。
在低气压、干燥或湿度高的环境中,穿戴口罩有效防止呼吸道疾病感染。
此外,当医院安排高危患者时,应注意防护措施的升级和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在实施隔离的同时,保持清洁是另一个关键点。
保持卫生可以使环境减少细菌和病毒的孳生。
用消毒液彻底清洗和消毒整个表面是必须的。
护理人员应该谨慎地处理废弃物和使用过的药品,根据规定的程序处理垃圾和废弃物,避免交叉感染的产生。
在疫情中,防控常识及科学知识的学习也是必需的。
护理人员应当加强对预防、防护的知识学习,学习相关知识、技能,从而创新和掌握实施对策及保护人员安全的技能和方法。
此外,护理人员应该及早认识和接受新技术和新工具,不断革新,以满足不断变化的防护需求。
在企业自身的防护中,应当重视团队的建设,强化协作意识和心理健康的管理,提高团队的战斗力和应变能力。
此外,除了常规体检外,必要的条件下要定期体检,把握自身身体状况,及时进行病情干预和防治。
及时的治疗能够减轻治疗时间和难度,提高效率和减少龙虱的危害。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护理人员应该树立良好的文化理念,提高自我素质,发挥职业道德,以稳定的心态和专业的服务态度开展工作,并关注互联网趣闻及社媒干扰防治。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目前面临的疾病压力是较大的,应当切实落实、加强自身安全防护,提高自我素质和工作标准,发挥好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全面,科学地进行工作,为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急诊急救护理工作中风险防范论文

浅谈急诊急救护理工作中的风险防范急诊急救;护理工作;风险防范急诊急救医学是一门研究和治疗急危重病的学科,是医院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急诊急救工作的对象是急危重病人,他具有突发性、危急性、复杂性、情绪急躁性、数量不定性,承担急诊急救工作的医护人员具有思维敏捷性,快节奏性、高技术含量性、高风险性,因此:在此项工作中如何做好风险防范,降低风险系数,保证病人安全,保证护理工作安全是每个从事急救护理工作者所面对的重要课题。
所以我们在急诊急救护理工作中要不断的探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才能防止风险的发生。
1 增强急诊急救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1.1 护理工作与法律密切相关,尤其在急诊科这个特殊的岗位中护理人员实施的每项护理活动都与法律密不可分如:对急危重病人抢救无效死亡的病人,如果护理文件书写不规范、漏记、随意涂改、字迹潦草、病情描述不确切,有因无果或有果无因、医学术语不当、反应动态观察记录不及时、用药后果观察不及时、不注意保护患者隐私等都埋下了纠纷的隐患。
1.2 随着法律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人们的法律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而急诊急救工作与生命息息相关,稍有不慎便可引起纠纷。
因此从事急诊急救工作的护理人员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法律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所做的每一项抢救措施必须准确无误,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观念,提升对医疗不当因素后果的认识,在日常工作中用法律和规章制度规范护理行为,从而保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提高急救工作质量。
2 实施细节及风险管理2.1 细节是认真的态度,细节管理是把发生护理不安全事件后的消极处理变为发生时间前的积极预防,护理工作者必须深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特别是护理工作的平凡使人产生厌倦和麻痹,造成人命关天的不良后果,所以我们在工作中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做到大事着眼,小事者手,小事做细,细事做精。
2.2 医院急救风险管理与质量管理密不可分,实施风险管理能不断识别急救护理工作中现存的和潜在的风险,不仅把差错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减少投诉和纠纷,同时能提高急诊急救工作的整体水平,急诊风险管理应完全渗透到每位护理人员的意识中,体现到各项急救流程中,克服工作中漫不经心和随意行为,以有效地降低风险系数提高急救工作安全性。
急诊科护士的安全防护与事故处理

急诊科护士的安全防护与事故处理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程度增加,医疗服务的需求也不断提升。
急诊科作为医院中最为繁忙和高风险的部门之一,承担着救治病患、处理突发情况等重要任务。
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下,急诊科护士的安全防护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急诊科护士的安全防护与事故处理。
一、急诊科护士的安全防护1.佩戴个人防护装备急诊科护士应始终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手套、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
这些装备可以有效防止传染疾病、避免被体液、药物等有害物质污染。
护士们应定期检查个人防护装备的状况,并及时更换损坏或过期的装备。
2.合理使用医疗器械在急诊科工作中,护士需要经常使用各种医疗器械。
为了确保安全,护士们应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同时,护士需要对医疗器械进行定期维护和清洁,以保持其正常运作和安全可靠。
3.高风险病患的防护急诊科常常接诊一些具有高传染性或危险性的病患,如传染病患者、自残或外伤患者等。
对于这些病患,护士们需要采取特殊的防护措施,比如隔离措施、流行病学调查、个体防护等,以保障自身和其他患者的安全。
二、急诊科护士的事故处理1.急救技能与培训急诊科护士需要具备一定的急救技能,以便在突发状况下能够快速反应并提供必要的救治。
因此,护士们应接受相关急救培训,并定期进行复习和巩固。
同时,在日常工作中,护士们应积极参与模拟演练和实际急救操作,以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2.事故报告和总结在工作中,护士们可能会遇到意外事故或事故隐患。
对于任何一起事故,护士们应立即报告相关部门,并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记录和处理。
同时,护士们还应及时进行事故的总结和反思,以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并提升工作的安全性和质量。
3.心理援助和支持急诊科护士的工作强度大、压力高,很容易导致心理和精神上的困扰。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医院应提供相关心理援助和支持机制,为护士们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他们有效处理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和压力。
急诊护士如何加强自我防护

急诊护士如何加强自我防护急诊护士作为医疗团队中的重要成员,承担着救治患者和保障生命安全的重任。
然而,在高风险的急诊环境下,他们面临各种传染病和突发事件等自我防护挑战。
加强自我防护对于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急诊护士如何加强自我防护,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措施,确保他们能更好地应对各种风险,并为患者提供安全可靠的医疗服务。
一、急诊护士面临的自我防护挑战急诊护士作为医疗团队中的前线工作者,面临着许多自我防护挑战。
首先,他们从事的是高风险职业,常常接触到各种危险因素,容易受到感染和伤害。
其次,忙碌的工作节奏使得急诊护士在迅速决策和操作时可能会忽视个人防护措施,增加了患者交叉感染的风险。
此外,一些医疗机构存在物资不足、培训不完善等问题,缺乏对急诊护士进行全面支持和保障。
因此,在这样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环境下,急诊护士需要寻找有效的方法来加强自我防护,并确保自身安全以及患者的健康与安全。
二、自我防护的重要性及基本原则自我防护对于急诊护士来说至关重要。
首先,它能够保障患者的安全。
通过采取有效的自我防护措施,急诊护士可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确保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不会被额外感染。
其次,自我防护也是为了保障医务人员自身的安全和健康。
良好的自我防护措施可以预防职业暴露和感染,降低工作中遭受伤害或疾病的风险。
在实践中,有一些基本原则需要急诊护士遵循。
首先是手部卫生,正确洗手、使用消毒剂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杀灭细菌和病毒,并减少传播风险。
其次是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如戴口罩、手套、护目镜等,在与患者接触时提供物理屏障以减少直接暴露风险。
最后是安全操作技巧,例如避免针刺伤害、正确处理污染物品等,以减少职业暴露的可能性。
三、加强自我防护的具体措施(一)健康管理1.注重个人健康。
急诊护士应保持良好的体魄和充足的睡眠,通过均衡饮食、适度运动等方式提高身体免疫力。
2.接种疫苗。
及时接种各类疫苗,如流感疫苗、肝炎疫苗等,以增强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
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防护论文

浅析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摘要:目的:通过对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的认识,提高急诊科护士自我防护意识。
方法:收集相关文献对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防护措施进行综述和探讨。
结论:临床护士应充分认识职业危害,加强职业防护培训,职能部门应加强职业防护的实现提供客观支持。
关键词: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防护【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013-02职业危害是指从业人员在劳动过程中因接触有毒有害物品和遇到各种不安全因素而有损于健康的危害。
急诊科是医院的一线科室,既要负责院前急救任务,又要负责院内急危重症病人抢救、重症监护、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接触的病人复杂,往往在病人未完全明确诊断前已投入抢救,甚至为争取最有利的抢救时机,来不及进行有效的自我防护便直接接触病人。
护士常暴露于多种职业性危害因素中,若不注意个人防护容易造成职业性损伤,然而大部份护士还没有意识到职业危害的严重性、危险性。
1职业危害的原因1.1物理性危害1.1.1锐器伤:注射器针刺伤又是导致我们感染血源性疾病最常见的原因,其次为手术缝针、刀片、玻璃类器械刺伤、装药物的玻璃安瓿等。
急诊科护士在院前急救过程中最容易受到锐器伤,由于救护车上没有配备锯安瓿用沙轮、锐器盒,而病人病情又紧急、危重,使护士来不及进行自我防护,而导致损伤。
由于防护意识不强、操作不熟练、忙乱、不及时正确处理锐器、病人不合作、躁动误伤自已或他人、徒手掰安瓿等是目前造成护士锐器伤的主要原因。
1.1.2疼痛:急诊科护士腰部、颈肩部疼痛的比例较高,有调查显示[1]:护士身体疼痛部位腰痛占66.2%,颈肩部占49.2%,这主要由于患者病情危重,常由于疾病限制,不能正活动。
护士在院前急救时、院内护送病人做检查时往往要协助搬抬病人。
意大利一项调查显示:医护人员由于负重引起脊柱、腰骶部疼痛的发生率为8.4%[2]。
1.1.3辐射危害:急诊科护士经常要护送病人做检查,如x线、ct、b超等。
急诊护理风险防范措施论文

急诊护理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518-02急诊作为医院的一个特殊职能部门,是直接面对社会大众的窗口,具有就诊病患病情危、急、重以及不可预见性、风险性大、流动性大、疾病谱广、工作任务繁重和工作难度大等特点,属于高风险科室[1]。
在医院工作中医疗护理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所以发生的医疗纠纷多牵涉到护理问题[4]。
现将急诊护理风险产生的原因作如下分析:(1)职业本身的原因:急诊就诊人数不断上升,而护理人员相对不足,导致急诊护士的劳动强度和精神压力增大;抢救和留观患者不能及时收住入院,也相应增加了急诊护士的工作量,同时增高了急诊工作中的护理风险[1,2]。
徐国英[2]的调查中85%的护士长认为不安全因素是由于“急诊工作紧张身心疲劳”所致。
各种针刺伤等物理因素,消炎药、消毒剂、抗癌药等化学因素及流感病毒、乙肝病毒、hiv病毒等生物因素都使急诊护理的风险大大增加[3]。
(2)护士、护理管理的原因:有些纠纷是因为护士操作技术不过硬,或业务知识缺乏,对病人病情观察缺乏预见性所造成的[4]。
护理队伍年轻化、新护士服务意识差、缺乏与病人及家属沟通的技巧、在急诊工作中易引起护患矛盾[4]。
某些护士缺乏工作责任心,徐国英[2]的调查中85%的护士长认为不安全因素是由“查对不严谨”所致。
护理人员法制观念淡薄也是护患纠纷的原因之一,例如随便议论患者病情,侵犯了患者的隐私权、保密权等[5]。
一些护士对书写抢救记录只停留在应付护理文书质量的检查上,思想上不够重视,存在做了不记、多做少记、滥用口头医嘱后漏补、护理病历与医疗病历记录不一致、随意涂改等现象,导致文书书写不完善,在如今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况下一旦发生纠纷给医院举证造成不利[6]。
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风险意识教育不够系统等因素也大大增高了急诊工作中的护理风险[1]。
(3)病人及家属的原因:随着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的增强,加上媒体负面报道的影响,致使部分患者在看病时持怀疑态度、不信任医务人员、故意制造纠纷[6,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诊护士的职业安全防护及对策分析【中图分类号】r379. 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4-0131-01
急诊科是社会医疗救助以及参与抢救危重病人的重要场所。
急诊疾病呈多样性、复杂性、病情急、变化大、来势猛、死亡率高,其护理工作的特点是工作量大、涉及面广、风险性强。
急诊护士要充分利用短暂时间正确的进行分析认识,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对策,保证急诊护士的身心健康,最大限度降低职业危险因素,现将
诸多潜在危害因素做简要分析。
1 急诊护士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
1.1 生物因素:主要是乙肝病毒、丙肝病毒、艾滋病毒、结核杆菌、流感病毒等。
急救工作中往往是在未明确诊断疾病前接触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伤口分泌物、排泄物。
最常见的血液传播疾病是乙肝、丙肝和艾滋病,如果不做好防护很可能被传染上而成为带病毒者。
我国是乙肝高发区之一 ,医务人员感染率是普通人群的3~6倍[1]。
1.2 物理因素
1.2.1 锐器与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2]出血的意外伤害。
急诊科患者大多病情急 ,燥动不安 ,生命体征不稳定 ,需立即建立静脉通道 ,对有外伤的需立即包扎 ,缝合 ,止血等抢救。
在这紧急时刻操作不当时 ,极易发生针刺伤及刀割伤。
1.2.2 噪声:急诊工作环境嘈杂 ,主要有患者的呻吟声、电话
铃声、监护仪的报警声、120的警笛声、家属交谈讨论声及小孩的哭声 ,大人的叫嚷声等等。
护士长期处于这样的高分贝环境中 ,会引起耳鸣、头昏、血压升高、失眠等。
1.2.3 负重及运动性危害:急诊护士在班多数时间是站立工作,不停奔走 ,下肢静脉易曲张。
经常搬运重物及患者,长期低头操作 , 容易出现颈背腰疼痛,易引发腰椎颈椎等疾病。
1.2.4 电离辐射:急救患者病情重 ,做各项检查需护士陪
同 ,ct、x线检查具有辐射[3]。
长期生活在监护仪器的电磁场中有可能致畸致癌 ,尤其是怀孕的护士 ,放射线、电磁波、电力波、静电器等可能对母婴健康不利。
1.3 化学因素:急诊护士工作中需频繁接触各种消毒剂、清洁剂。
常用的如戊二醛、84消毒液、紫外线等。
这些消毒灭菌剂会腐蚀皮肤刺激呼吸道引起咽炎、鼻炎、结膜炎、皮炎 ,甚至哮喘。
1. 4 社会心理因素
1.4.1 急诊护士因工作环境的特殊性 ,每日在工作中高度精神紧张、心情焦躁 ,加之轮班对身体及心理也造成一定的影响,护士易产生疲劳、胃痛、便秘等疾病。
1.4.2 人际冲突在急诊工作中也时有发生,急诊病人常常病情或伤情严重,尽管医护人员尽力抢救但仍不能挽回生命或致残时,尤其是那些猝死和因车祸等外伤引起的非正常死亡,家属对突发事件难以接受,对病情变化难以理解,常无法接受已定事实,因而迁怒于医护人员,提出一些不合理的意见,甚至发生打骂医护人员的
现象使其身心受到伤害。
2 安全防护措施
2.1 加强急诊护士职业安全教育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组织业务学习 ,掌握各种疾病的传播途径 ,制定合理可行的防护措施 ,纠正受伤后的侥幸心理 ,清楚认识各职业危害对人体的损害 ,做好自身防护。
2.2 急诊护士应规范操作程序,在紧急情况下做到沉着冷静,认真仔细,工作中不断总结技术操作的技巧,避免针刺伤及利器损伤。
给不配合治疗的患者进行操作时最好有他人协助,使用后的注射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容器中,禁止注射器使用后重新回套针帽。
2.3 急诊护士在接触血液、体液或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时,应戴手套,在操作中若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护士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必须戴双层手套进行操作,脱手套后应彻底洗手,必要时进行手的消毒,以免造成交叉感。
2.4 教育和传授年青护士学会恰当的选择工作速度及身体姿势,既要保证工作的及时性和连续性,又要注意缓解护士因工作姿势、时间带来的身心疲劳,以缓解工作的紧张程度。
2.5 急诊护士在工作中应严格掌握消毒隔离制度[4],接触化学消毒剂时,应戴手套、口罩,有条件的医院可戴防护眼镜,以免损伤皮肤或引起呼吸系统和眼部损害。
2.6 急诊危重患者多、工作量较大,应适当增加值班人员,实行弹性排班,合理配置人力,以减轻急诊护士的心理压力,创造和谐的
工作气氛;多组织集体活动,放松心情,及时释放工作压力,将心理性职业损伤降低到最低限度。
2.7 急诊护士在抢救工作中要注重关心体贴病人,认真履行告知义务,以取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
当面对病人及家属的负面心态和异常行为时,要具有良好的自控能力,耐心开导,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促使其转化为良好行为,避免医患冲突发生。
总之,急诊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强化安全观念,了解对自身健康危害的各类因素,提高对这些危险因素的安全防护,只有保障身心健康,才能真正地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谢延香,张文颖,刘剑斌,等.医院护理职业防护探讨[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7,24 (1).
[2]陈青娥.浅谈外科护士的职业防护[j].中国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7,7 (6):5.
[3]王凤梅. 浅谈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j] . 农垦医
学,2002 ,24 (4) :310.
[4]靳桂明,刘幼英,张瞿璐,等. 三级预防策略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j] .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 ,13 (9) :831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