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数据
心电图测量和正常数据

6 T波
2019/5/22
28
T波
形态:两支不对称,上升支平缓,下降支陡 方向:I、II、V3-V6导联直立,avR倒置
其余可直立、平坦、倒置、双相
QRS波群3
R峰时间(室壁激动时间): 概念: QRS起点到R波顶端垂直线的间距 时限:≤0.04s(在V1、V2) ≤0.05s(在V5、V6)
正常心电图胸前导联QRS波群特点
J点
QRS波群的终末与ST段起始之交接点 大多数在等电位线上
5 ST段
2019/5/22
26
ST段
ST段一般位于等电线上,无明显偏移 偏移正常范围:
心电图时程测量注意
心电图是电压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心电图记录在坐标线上,横坐标为时间,
通常采用25mm/s纸速记录 时间:横坐标,1小格=1mm=0.04秒 测量应从波形起点内缘到终点内缘
心率的检测
常用两种方法:
测量6秒内P波或QRS波群出现的数目:该数目乘 以10(15厘米为6秒)即为每分钟的心率
婴幼儿右室比例大,电轴右偏
平均心电轴的临床意义2
心室内除极顺序
下列除极顺序异常会导致心电轴方向改变:
激动起源于心室 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起搏心律
室内传导阻滞
心肌局灶纤维化,心肌梗死
(四)心脏循长轴转位
自心尖朝心底部方向观察 顺钟向转位:
V3、V4波形出现在V5、V6导联
3)窦性心动过缓
2 PR间期
2019/5/22
正常心电图及测量

(四)心脏循长轴转位
心脏循长轴转位
二、正常心电图波形与正常值
P波: 方向:Ⅰ、Ⅱ、avF、 V3-V6直立; avR导联倒立。 宽度不超过0.11秒; 高度不超过0.25mV (胸导联为0.20)。
(二)P-R间期:0.12-0.20秒。 P-R间期正常值0.12~0.20秒 年龄越大,心率越慢,P-R间期越长 年龄越小,心率越快,P-R间期越短
Q波的幅度
Q
R
Q波时间测量: 从Q波起点测至基线与Q波结束相交点(内侧缘),正常值<0.04秒
Q波的时间
Q
R
J点:QRS波群终末与S-T 起始的连接点, 多在等电位线上。 ST段:下移不>0.05mV, 上移不> 0.10mV。
(六)T波: 1、方向:与同导联QRS波群主波方向一致; 2、振幅:在以R波为主 的导联中,不小于 同导联 R 波的1/10。
目测法:看Ⅰ、Ⅲ导联的主波方向:
、Ⅲ均向上为正常。
向上,Ⅲ向下---左偏。
、Ⅲ均向下---严重右偏。
向下,Ⅲ向上---右偏。
02
04
(2)振幅法(作图法)
1、I导联QRS波群的代数和(R
波为正,Q、S波为负)记于 六轴系统中的I导联轴上。
2、Ⅲ导联QRS波群的代数和记于
导联轴上。
3、自上述两点各引垂线,两垂
V1导联P波高大双相,上下振幅均超过
正常范围。
(三)双侧心房同时肥大
01
什么是平均心电轴?如何用目测法判断心电轴 是否偏移?
03
左房肥大的心电图诊断标准。
04
右房肥大的心电图诊断标准。
02
心电图各波、段、间期的正常值。
复习思考题End!“顺钟向转位”时,正常在V3或V4导联出现的波形转向左心室方向,即出现在V5、V6导联上。
诊断学第二节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数据

第二节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数据一、心电图测量心电图多描记在特殊的记录纸上(图5-1-13)。
心电图记录纸由纵线和横线划分成各为1mm2的小方格。
当走纸速度为25mm/s时,每两条纵线间(1mm)表示0.04s(即40ms),当标准电压1mV=10mm时,两条横线间(1mm)表示0.1mV。
(一)心率的测量测量心率时,只需测量一个RR(或PP)间期的秒数,然后被60除即可求出。
例如RR间距为0.8s,则心率为60/0.8=75次/分。
还可采用查表法或使用专门的心率尺直接读出相应的心率数。
心律明显不齐时,一般采取数个心动周期的平均值来进行测算。
(二)各波段振幅的测量P波振幅测量的参考水平应以P波起始前的水平线为准。
测量QRS波群、J点、ST段、T波和U波振幅,统一采用QRS 起始部水平线作为参考水平。
如果QRS起始部为一斜段(例如受心房复极波影响,预激综合征等情况),应以QRS波起点作为测量参考点。
测量正向波形的高度时,应以参考水平线上缘垂直地测量到波的顶端;测量负向波形的深度时,应以参考水平线下缘垂直地测量到波的底端。
(三)各波段时间的测量近年来已开始广泛使用12导联同步心电图仪记录心电图,各波、段时间测量定义已有新的规定:测量P波和QRS波时间,应分别从12导联同步记录中最早的P波起点测量至最晚的P波终点以及从最早QRS波起点测量至最晚的QRS波终点;PR间期应从12导联同步心电图中最早的P波起点测量至最早的QRS波起点;QT间期应是12导联同步心电图中最早的QRS 波起点至最晚的T波终点的间距。
如果采用单导联心电图仪记录,仍应采用既往的测量方法:P波及QRS波时间应选择12个导联中最宽的P波及QRS波进行测量;PR间期应选择12个导联中P波宽大且有Q波的导联进行测量;QT间期测量应取12个导联中最长的QT间期。
一般规定,测量各波时间应自波形起点的内缘测量至波形终点的内缘。
(四)平均心电轴1.概念心电轴一般指的是平均QRS电轴(mean QRS axis),它是心室除极过程中全部瞬间向量的综合(平均QRS向量),借以说明心室在除极过程这一总时间内的平均电势方向和强度。
心电图课件2

正常人胸导联的R波自V1至V6逐渐增高,S波逐渐变小。
V1:R/S小于1, V5:R/S大于1, V3:R/S等于1。
心 电 图 的 测 量 和 正 常 数 据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
3. QRS波群 代表心室肌除极的电位变化
⑵波形和振幅: Ⅰ、Ⅱ、Ⅲ导联的QRS波群其主波一般向上。 avR导联的QRS波群主波向下,可呈QS、rS、rSr'或Qr 型。 avL与avF导联的QRS波群可呈qR、Rs或R型,也可呈rS型。 avR导联的R波一般小于0.5mV。 Ⅰ导联的R波小于1.5mV。 avL导联的R波小于1.2mV。 av常 数 据
㈢平均心电轴
1.概念:指心室除极过程中QRS波群 的综合向量在额面(六轴系统)上投 影的方向和强度。它是空间性的。 2.测定方法:
目测法 观察Ⅰ与Ⅲ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
Ⅰ与Ⅲ导联:针锋相对---右偏
Ⅰ与Ⅲ导联:背道而驰---左偏
心 电 图 的 测 量 和 正 常 数 据
㈢ 双侧心室肥大
心电图
第四节 心肌缺血与ST-T改变
心 肌 缺 血 与 ST | T 改 变
当心肌某一部分缺血时,将影响到
心室复极的正常进行,并可在与缺
血区相关导联上发生ST-T异常改变。
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类型取决于:
⑴缺血的严重程度 ⑵持续时间 ⑶缺血发生部位
心 肌 缺 血 与 ST | T 改 变
心 电 图 的 测 量 和 正 常 数 据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
7. QT间期
指QRS波群的起点至T波终点的间距, 代表心室肌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所需的时间
QT间期长短与心率的快慢密切相关,心率越快,QT间
3-心电图测量与正常值

2、时间:<0.12s。双峰时,峰间距<0.04s。
3、电压:肢导联<0.25 mv、胸导联<0.20mv
*P波(P wave)
P波方向和形态:高尖、双向、低平、双峰、倒置。
4、 PtfV1
V1导联P波呈双向波时,应测量
—— 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 terminal force)。 PtfV1 =负向波的宽度(S)×负向波的振幅(mm)。
*T波(T wave)
1、T波: 心室复波,代表心室快速复极的时间、 电压变化。 2、方向:在R波为主的导联中,T波与R波同向。 3、形态:T波上升支缓慢,下降支迅速,双支不 对称;顶光滑无切迹。 4、电压:在R波为主的导联中,T波不应小于同导 联R波的1/10 (V3最高可达1.5mv)。
5. T波的临床意义:
2、QTc * : R-R间期为1s(心率60次/分)时的Q-T间期。 计算公式:Q-Tc = 实测Q-T间期 /√R-R。 正常高值:0.44s。 3、临床意义: ⑴Q-T间期延长: 提示心肌缺血、心肌损害、药物影响(乙胺 碘肤酮、奎尼丁)、电解质紊乱(低血钾、 低血钙)。 ⑵Q-T间期缩短:见于高血钙,洋地黄效应, 高血钾。
Q-T间期(Q-T interval)
1、*正常值: 成人0.32-0.44s。
心率快Q-T间期短;心率慢Q-T间期长。 不同心率的QT限度(最高值) 心率 45 50 55 60 65 70 QT 0.50 0.48 0.45 0.44 0.42 0.40 心率 75 80 85 90 95 100 QT 0.39 0.37 0.36 0.35 0.35 0.34 心率 107 115 125 130 150 180 QT 0.32 0.31 0.30 0.29 0.27 0.26
心电图的测量方法和正常心电

根据心电图参数的正常值范围,判断心电图是否正常。
04
心电图异常的识别与诊断
心电图异常的类型
01
02
03
04
窦性心律失常
窦房结变性与纤维化导致的心 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心动过速等。
房性心律失常
心房肌细胞异常兴奋导致的心 律失常,包括房性早搏、房颤
等。
室性心律失常
心室肌细胞异常兴奋导致的心 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性
结束测量
测量完成后,关闭心电图机, 取下导联线和电极。
心电图的解读
心电图波形分析
分析心电图波形,识别异 常心电信号。
心率计算
通过心电图波形计算心率, 评估心脏的跳动频率。
诊断与评估
根据心电图分析结果,对 心脏健康状况进行诊断和 评估。
02
心电信号的形成与传导
心电信号的形成
心肌细胞电兴奋
心肌细胞在受到刺激时会产生电 兴奋,这是心电信号产生的根源。
电位差与电流
心肌细胞电兴奋导致细胞膜两侧产 生电位差,从而形成电流。
综合电位
多个心肌细胞的电兴奋综合形成心 电综合电位,并沿着心肌传播。
心电信号的传导
心脏传导系统
心电信号通过心脏的传导系统进行传 播,包括窦房结、房室结和浦肯野纤 维等。
电兴奋传播
心脏起搏与节律
窦房结作为心脏的起搏点,控制心脏 的节律和跳动次数。
正常心电图的波形
P波
QRS波群
代表心房的除极过程,正常形态是圆钝的 。
代表心室的除极过程,极过程,正常形态是两头高 、中间低的波形。
代表心室肌细胞从开始兴奋到完全恢复静 息状态的时间,正常值范围是0.32-0.44秒 。
03第二节 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数据

2012-2-18
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
24
2012-2-18
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
25
ST段:是指QRS波结束与T波开始之间的一段, 代表心室心室缓慢复极过程。 正常多为一等电位线, ST 段下移:在任一导联下移不超过0.05mV ST段上移:在V1-V2一般不超过0.3mv,V3 不超过0.5mv,在V4-V6导联及肢导不超过 0.1mv
诊断学·器械检查· 诊断学·器械检查·心电图 第二节 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数据
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 心内科
根据互联网资料制作而成,非商业目的
一、 心电图测量
小方格:1 mm2 走纸速度(纵线间距)
25mm/s=1mm/0.04s
50mm/s=1mm/0.02s(20ms) 100mm/s=1mm/0.01s(10ms) 200mm/s=1mm/0.005s(5ms) 300mm/s=1mm/0.0033s(3.3ms)
2012-2-18 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 35
2012-2-18
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
36
2012-2-18
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
37
2012-2-18
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
38
2012-2-18
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
39
AED Automatic external defibrillator
2012-2-18
2012-2-18
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
20
P-R段形成
aVR
+
V1
V5
2012-2-18
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
21
QRS波群:代表全部心室肌的除极过程。 形态:
第九版诊断学精品课件心电图

二、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QT间期
是自QRS波群起点至T波终点的间距,代表心室的除 极和复极的全过程所需的时间。QT间期受心率影响大, 当心率在60~100次/min时,QT间期为0.32~0.44秒。 为了排除心率对QT间期的影响,可以常用计算校正后的 QT间期(QTc)。
u波 是T波之后的一个小波,其产生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V6 左腋中线V4水平处
第二节
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数据
诊断学(第9版)
一、心电图测量
(一)心率的问题 (二)各波段振幅的测量 (三)各波段时间的测量 (四)平均心电轴 (五)心脏循长轴转位
诊断学(第9版)
二、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P波 是一组波群中最先出现的小波,代表左、右心房除极产生的电位变 化,可以有多种形态。
诊断学(第9版)
加 压 肢 体 导 联
三、心电图导联体系
aVR导联 加压右上肢导 联,探查电极 置于右上肢
aVL导联 加压左上肢导 联,探查电极 置于左上肢
aVF导联 加压左下肢导联, 探查电极置于左 下肢
诊断学(第9版)
三、心电图导联体系
标准胸前导联(单极导联)
V1 胸骨右缘第4肋间 V2 胸骨左缘第4肋间 V3 V2与V4连线的中点 V4 左锁骨中线与第5肋 间相交处 V5 左腋前线V4水平处
第三节
心房肥大和心室肥厚
诊断学(第9版)
正常心房激动的组成
窦性P波波形构成特点示意图
诊断学(第9版)
(一)右心房肥大
一、心 房 肥 大
窦
性
P
波
电
压
Ⅱ、Ⅲ、aVF导联中P波异常高尖,电压≥0.25mV
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各波段时间的检测
RR间期 P波时限 PR间期 QRS时限 QT(QTc)间期
心电图时间测量
❖ 心电图通常采用25mm/s纸速记录,横坐标为时 间,1小格=1mm=0.04秒
❖ 单导心电图: ➢ P波及QRS波群:最宽的导联 ➢ P-R间期:P波宽大且有Q波的导联 ➢ Q-T 间期:最长的 ➢ 测量应从波形起点内缘到终点内缘
Rv1+Sv5<1.05mV(超过该值:右心室肥大)
Rv5+Sv1<3.5mV(女),< 4.0mV(男)
(超过该值:左室肥大或左室高电压)
正常心电图胸前导联QRS波群特点
QRS波群 2
2.波形与振幅:
肢体导联:
➢ 形态:Ⅰ、Ⅱ导联主波向上,avR导联主波向下 ➢ 振幅: RavL<1.2mV,RavF<2.0mV
一.心电图测量(掌握) (一)心率的检测 ※ (二)各波段振幅的测量 (三)各波段时间的测量 (四)平均心电轴 ※ (五)心脏循长轴转位※
二. 正常心电图的波形特点和正常值(掌握)
思考题: 1 怎样用目测法判断心电轴的偏移? 2 顺钟向转位时胸前导联QRS波群特点? 3 什么是病理性Q 波?
ST段移位的测量
以QRS起始部作为参考水平线,取J点后0.04s处为 测量点。 报告ST段移位时,应说明ST段移位类型与测量点。
ST段下移类型:
A正常ST段
B水平型S段下移
E下陷型ST段下移 F上斜型ST段下移
T波
形态:两支不对称,
上升支平缓,下降支陡
常规心电图的波形和测量示意图
一个大格=5个小格 时间=0.04S*5=0.2S 振幅=0.1*5=0.5mv
(一)心率的测量
心率(HR)= 60/ R-R间期(P-P间期)
测量P-P或R-R间期: 心律规则时,测量1个P-P或R-R间期,心律不 规则时,一般采用数个(3-10个)心动周期的 P-P或R-R间期,计算其平均值。 例: R-R间期 = 0.8s
RavR<0.5mV
至少一个肢导联QRS波群电压和(绝对值)≥0.5mV, 至少一个胸导联QRS波群电压和(绝对值)≥0.8mV。
否则为低电压
QRS波群 2
低电压:
六个肢体导联QRS波群振幅(正向波 与负向波振幅的绝对值相加)均小于0.5mv, 六个胸导联QRS波群振幅(正向波与负向波 振幅的绝对值相加)均小于0.8mv。 临床意义:肺气肿、心包积液或严重水肿的病人
目测法※ 根据Ⅰ、Ⅲ导联
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估测心 电轴大致方位。
Ⅰ导联
Ⅲ导联
心电轴正常 心电轴右偏 心电轴左偏
※目测法 :
Ⅰ
Ⅲ
不偏
左偏(背道而驰) 右偏(针锋相对)
练习1:
练习2:
查表法:
分别测出Ⅰ、Ⅲ导联QRS波群振幅代数和,查 心电轴表
Ⅰ
+5
Ⅲ
+2
-1
(+4,-2)查表
-4
-1°
方向:多数与QRS主波方向一致, 振幅:QRS波群直立的导联,T >1/10 R 临床意义:
T波低平或倒置:心肌损伤、心肌缺血、低血钾等 T波轻度升高无意义,显著升高—心梗超急性期和高血钾 冠状T波:T波明显倒置,且两支对称,顶点居中。—心梗急 性期,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QT间期
正常范围:0.32-0.44秒 校正Q-T间期(QTc)= QT / RR
Q-Tc不超过0.44s
临床意义:
延长:心肌损害、心肌缺血、低血钙、低血钾、某
些药物作用。QT间期延长使心肌易颤期延长,容易引 起室颤。
缩短:洋地黄效应、高血钙等。
U波
T波后0.02-0.04S出现振幅很低小的波 心室后继电位,机理不清 在心前区导联易见,尤其V3导联 方向与T波基本一致,振幅很小 临床意义:
ST段
一般位于等电线上,可有轻微偏移 J点后0.04s开始测量 偏移正常范围:
(1)下移:不超过0.05mV(超过正常—心肌缺血) (2)抬高: V1-V2导联不超过0.3mV
V3导联不超过0.5mV 肢导联及V4-V6导联不超过0.1mV
(超过正常—急性心梗、急性渗出性心包炎、变异性心绞痛)
第二节
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数据
本节主要内容
一、心电图测量(掌握)
(一)心率的测量 ※ (二)各波段振幅的测量 (三)各波段时间测量 (四)平均心电轴 ※ (五)心脏循长轴转位※
二、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掌握)
心电图示例
0.1mv
心电图纸
0.04s
纸速 25mm/s 电压 1mv=10mm
明显增高,见于低血钾
*正常窦性心律示例*
小儿心电图的特点(了解)
心率较快:在10岁以后,成人心率 P波时限较短(儿童<0.09s) QRS呈右室优势 T波变异较大
老年人心电图的特点(了解)
异常心电图较多 常见的异常心电图
心律失常 ST-T改变 心室肥大
本部分内容总结:
波终点的距离。
心电图时间测量
练习:
RR间期
P波时限
PR间期 QRS时限
QT(QTc)间期
(四) 平均心电轴的检测
(1)概念 (2)正常心电轴与偏移的判断标准 (3)测量方法 (4)临床意义
(1) 概念
心电轴常指平均QRS电轴(mean QRS axis), 为心室除极过程中各瞬间向量的综合。
1.HR计算
R-R 间期=23小格 23×0.04s=0.92s HR=60/0.92≈65次/分
2.算一算你手中的心电图心率是多少?
(二)各波段振幅的测量
纵坐标为电压, 通常情 况下,1mm=0.1mV
正向波的电压从基线的 上缘至顶点;负向波从 基线的下缘到底端测量。
基线 P波:以P波起始前水平 线为准(T-P段) QRS、J、ST、T、U等: 以QRS水平线/起点为准
(五)心脏循长轴转位
从心尖向心底部观察 根据过渡区波形( R/S ≈1 )出现的位置来判断。
正常位心脏
V6 V5
V1 V2 V3 V4
顺时钟转位
后
右
左
V6
V5 V1 V2 V3 V4
逆时钟转位
后
右
左
V6
V5 V1 V2 V3 V4
(五)心脏循长轴转位
顺钟向转位:
V3、V4波形出现在V5、V6导联
作图法:
A 0
(4)平均心电轴的临床意义
心脏解剖位置 横位心电轴可左偏,<-30° 垂位心电轴可右偏,>+120°
左右心室的质量比例 左室肥大,电轴偏左 右室肥大,电轴偏右 婴幼儿右室比例大,电轴右偏
心室内除极顺序 室内传导阻滞 左前分支阻滞—左偏
左后分支阻滞—右偏
R’峰,R峰呈切迹,测至切迹第二峰)
时限:≤0.04s (在V1、V2) ≤0.05s (在V5、V6)
Rpt
QRS波群5
各种波形的R峰时间测定
无R峰时间
J点
QRS波群的终末与ST段起始之交接点
大多数在等电位线上.
随ST段偏移而偏移
早期复极综合征
上移:早期复极 除极未完,部分复极开
下移:心动过速
HR = 60/0.8 = 75次/分
(一)心率的测量
查表法:
常用简便方法:5×小格(0.04s)=1大格(0.2s)
R-R间期
HR
1大格 ———300次/分 2大格 ———150次/分 3大格 ———100次/分 4大格 ———75次/分 5大格 ———60次/分
(一)心率的测量
练习:
临床上所指的心电轴是指平均QRS电轴在额面 上的投影。
方向: 一般采用心电轴与I导联正侧的夹角度数
表示偏移方向。
(2)正常心电轴与偏移的判断标准
正常: -30--- +90° 左偏: -30--- - 90 ° 右偏: +90---+180°
(3) 测定方法:
目测法: 查表法: 作图法:
Ⅰ、Ⅱ、avF, V4-V6导联 直立 avR导联 倒置,其它导联直立、倒置或双相 临床意义:时间超过正常——左房肥大
振幅超过正常——右房肥大 逆行P波——Ⅰ、Ⅱ、avF, V4-V6导联倒置
avR导联直立 ,激动起源于房室交界区
P波
aVR
aVL
Ⅰ
aVF
Ⅲ
Ⅱ
P波
P-R间期
PR正常值:0.12~0.20秒 代表了房室传导时间 年龄越大,心率越慢,P-R间期越长 年龄越小,心率越快,P-R间期越短 临床意义:延长——房室传导阻滞
逆钟向转位:
V3、V4波形出现在V1、V2导联
心脏循长轴转位
顺 钟 向 转 位
心脏循长轴转位的临床意义
顺钟向转位:可见于右心室肥大 逆钟向转位:可见于左心室肥大 钟向转位也可见于正常人
并非都是解剖上的转位,而是心电位变化的结果
二、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与正常值
P波
形态: 钝圆 时限:<0.12秒 振幅:<0.25mV(肢导联)<0.2mV(胸导联) 方向:窦性心律
QRS波群3
3. Q波:
时间: <0.04s
振幅: Q波 <同导联 ¼ R波
临床意义:
异常Q波(病理性Q波):Q波过深或过 宽,时间≥0.04s,振幅≥同导联 ¼ R波,
见于心肌梗死。
QRS波群4
4 . R峰时间(室壁激动时间,R peak time Rpt)
概念: QRS起点到R波顶端垂直线的间距(如有R’波应测至
QRS波群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