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英译汉看英汉表达差异(students)
第四章 汉英语音对比(students)

c)
平平---平---仄仄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d)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四字格(平起仄收律)
李商隐《夜雨寄北》
翻江倒海、流光溢彩、山青水秀、风和日丽、安家落户、高谈阔论……
修辞功能:加强语言音乐性
听筝
李端
平起式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021/4/26
五言律诗的平仄基本句式如下:
a)
仄仄---平平---仄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仄起式)
b)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先升后降、先轻后重
2021/4/26
英语语调的功能
强调功能 “调核”(nucleus)是语调组最重要的部分---聚焦功能
焦点在尾(常规调核normal nucleus) I’ve come back from Wu’han.
The murderer was finally ar’rested. 他明天去‘上’海。 这条领带很‘漂’亮。
区分句末的呼语和同位语: This is my ‘sister, Jane. This is my ‘sister, ‘Jane.
珍妮,这是我的妹妹。 这是我的妹妹珍妮。
区分宾语从句和状语从句 Please ‘wire / if she is to ,come. 如果她要来,请拍电报告诉我。 Please ‘wire if she is to ‘come. 请拍电报告诉我是否她要来。
英汉句子表达方式差异及翻译

英汉句子表达方式差异及翻译英汉句子表达方式差异是影响学生英汉互译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
文章主要从几个方面探讨英汉句子表达方式的差异,以期对学生的英汉互译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在英语教学中, 常常会发现:学生在英译汉时,汉语欧式化,半土半洋,晦涩、难懂; 在汉译英时,英语似乎已被汉语同化, 句子中充满了中国式的英语(Chinglish) 。
其中原因恐怕涉及很多方面,但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学生对两种语言的句子表达方式差异不甚了解。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 应坚持英汉比较的原则,让学生从理性认识上弄清两种语言的异同,把精力集中于解决异的问题上。
正如吕淑湘所说:“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们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在每一个具体问题---词形、词义、语法范畴、句子结构上, 都尽可能用汉语的情况来跟英语作比较,让他们通过这种比较得到更深刻的领会。
”本文主要探讨英汉句子表达方式的一些差异, 以期对学生的英汉互译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一、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汉句子中, 成分与成分之间或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同。
英语多靠形合,汉语多靠意合。
所谓形合就是指英语句子中各分句之间的联系大多是通过词汇纽带直接地显现出来的。
所谓意合就是指汉语句子主要通过字词的意义连结起来。
英语单词本身就是一种有形式标记的语言, 比如英语在词形变化上除了通过词根或词尾表示词类、词义外,还有名词的单、复数形式, 动词的各种时态形式, 人称代词的格的形式等, 这些词的形式的变化表示着意义的变化。
正如吕淑湘先生指出:在某些语言里,形态即使不是语法的一切,至少也是语法的根本。
”而汉语在表示动作和事物的关系上(词类,名词数、格,动词时态) 几乎全部依赖意合。
申小龙先生就汉语的无标记性曾指出过:“汉语语词意蕴丰富有余, 配合制约不足,一个个语词好象一个个基本粒子,可以随意碰撞, 只要凑在一起就能意合, 不搞形式主义。
”不少学者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来说明汉语的这种意合性。
中英文表达上的差异

中英文表达上的差异一、思维方式的文化差异英汉文化差异在思维方式中也有明显地反映。
英语文化注重细节分析和对个体成分独立作用。
因而,英语句子注重形式联系,注重结构的完整形式和逻辑性。
汉语的思维方式是和中国人在哲学上注重体验、感悟密切相关,在艺术上主张神似密不可分的。
汉语句法不受形态成分的约束,词语的组合非常灵活,不拘于形式,注重意合。
英汉在思维方式的方面差异也反映在英语与汉语的篇章结构中。
英美人写文章一般都直截了当、开门见山。
英语段落也呈线性式,或者是直线式发展的,一般都有主题章节、段落或主题句,先提出论点,然后对一些支持性的材料进行阐述说明。
汉语就有所不同,汉语文章的段落思维方式一般是螺旋型的,围绕着主题由远到近、由表及里地来进行论述,表现出汉语说话委婉、含蓄的思维特点。
曾经有调查表明英汉间的思维差异。
在200个中国人提出的请求中有129个先说明请求理由,后提出请求事项,而在200个英国人提出的请求中,有131人先提出请求事项,再说明理由。
在时间概念上,中国人和英美人在思维方式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守时是英美人最重要的行为规范之一。
在赴宴时,英美人一般是准时到达。
而我们中国人则认为提前几分钟更礼貌。
故事:是“这星期六”还是“下星期六”一次,一个外国学生拜访他的中国老师,老师想请他吃饭,就说:“你下星期六来我家吃饭,好吗?”学生很高兴地接受了邀请,并约好了具体时间。
过了两天,到了星期六,学生来了。
老师感到很意外。
由于毫无准备,老师很尴尬。
幸好跟这个学生很熟,于是就说:“前天我说的是下星期六请你。
你看,今天我什么也没准备……”学生说:“前天你说下星期六请我吃饭,不就是今天吗?”这场误会完全是对“下星期六”的不同理解造成的。
在不少教材中和课堂上,给学生讲“上星期”就是“last week”,“这星期”就是“this week”,“下星期”就是“next week”。
这样讲不能说错,但在实际运用中,如“上星期六”和“下星期六”与英语的“last Saturday”“next Saturday”有时却不是对应的,其区别是英语和汉语观察时间的参照点不同。
汉译英技巧students

A14(Jessie)汉译英技巧:
1.增词法:
感冒可以通过人手传染。
我不觉得用英语和外国人交谈有什么困难。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减词法:
百姓出现做饭点火难的现象。
他连续讲了2个小时的法语,没有出现任何错误。
人群渐渐静了下来。
3.词类转换:
他善于观察。
他的演讲给我们的印象很深。
我为他的健康担忧。
他的生日宴会很成功。
我反对这项法律。
他体质差但头脑健全。
4.语态转换:
这本书已经被译成多种语言。
这个小男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受了伤。
门锁好了。
这个问题早解决了。
新住宅在建设中。
5.分译法:
餐馆里只有几个人,可能是因为天气冷的缘故吧?
6.合译法:
对我来说,我的房间就像我自己的小王国。
我就是里面的国王。
7.反拟人化:
每一行都树立了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
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
我们的信息技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胜利。
8.汉语无主句的翻译:
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
因特别情况需要超过合同有效期的,应当在合同中说明。
以翻译例释英汉之差异-2019年精选文档

以翻译例释英汉之差异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最早提出"形合"和"意合"两概念。
形合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句法手段(syntactic devices)或词汇手段(lexical devices)。
意合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语义手段(semantic connection)"。
可为什么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呢?汉字个个囿于方形空间之中,独立自足。
这封闭的方形空间,封杀了字体内部结构向外发展、连缀的可能性;而词缀和屈折形态变化,却正是语法型语言赖以表示性、数、格、时、体所必需的条件。
其结果是:英语成为了重形合的语法型语言,汉语则成为了重意合的语义型语言。
(陈凌)1.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1.1英汉句子连接的差异。
例如:The boy had his breakfast and went off to school.(男孩吃过早饭上学去了。
)这里英文中"his"跟"The boy"前后照应、相互攀连,"and"将两个承接的动作衔接起来,是英文形合的手段。
如果翻译时过于拘泥于原文的形合语言,译文会显得冗余累赘和拘谨("男孩吃过他的早餐,然后上学去了"),而汉语里"吃过早饭上学去"两个连贯的动作显得很紧凑。
例如,汉语说"他不来,我不走"。
这句话包含了两层意思,完全通过意义联系起来,两分句之间不用任何连词。
而如果翻译成英文则必须用连接词语,即:I won't go unless he comes. 或者我们说:I will stay until he comes.再如雪莱在《西风颂》中的名句: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里英文中的"If"就表现了从句与主句之间"假设-判断"关系,而汉语译文则没有采用任何连接词语,并不显得突兀,反而更觉一气呵成、余音绕梁。
体现英汉思维差异的若干英语表达法举例

体现英汉思维差异的若干英语表达法举例英文和中文在表达方式上有相当大的差异。
这并不是说有谁的思维能力不如谁,而是说不同的文化环境,以及语言的特点,决定了不同的表达方式。
在与英语为母语的人交流中,了解这些差异对于更有效地进行对话十分重要。
下面就介绍一些体现英汉思维差异的英语表达方式:第一、常用从主观到客观的说法英文习惯用被动语态表达事物,这是因为英文强调的是行为的影响,而不强调行为的实施者。
而中文强调的则是行为的具体实施者。
例如:中文:我把这个做完了英文:This has been done by me.中文:我觉得这是错的英文:This seems to be wrong.第二、形容词用法英文中形容词在句子中通常放在名词之前,这是为了准确描述物体的特性。
而中文则更加强调的是情感的表达。
例如:中文:他是个可爱的小男孩英文:He is a charming little boy.中文:那张画很美英文:That painting is beautifully done.第三、介词用法介词在中英文中的用法也很相似,但是在细节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在英文中,介词几乎在每个短语中都有作用,而在中文中则不一定。
例如:中文: 上面的书是谁的?英文:Whose book is on top?中文:我需要在学校里找一份工作英文:I need to find a job at school.以上是几个体现英汉思维差异的英语表达方式。
这些差异其实并没有对错之分,而是有不同的文化和语言特点所决定的。
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外国人所表达的意思,也可以避免我们在表达时出现一些误解。
第七章 汉英语序对比(students)

事理上的因果律:一个对事情发生先原因、后结果的总结性规律。 广义上说,这一规律包含了原因、条件、假设、目的、转折、比 较等多种情形。就汉人而言,一般来说习惯于按照事物发生的整 体顺序,确定先有因后有果,先假设后可能,先条件后结果,先 让步后转折,先目的后行为的逻辑顺序。因此,在主从复合句中, 汉语习惯于将含有状语从句的部分置于主句之前。
英语的形态律与贴近律
“英语的结构,从词一直到句子,无不以形合为主。‘形’决 定了有关成分间的逻辑关系,因而就不必通过语序来强调 了。” 潘文国(1998:275)
“邻近原则”(adjacency principle)或称“贴 近性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对语序有所约束
定中(含关先) ---主谓 紧 松 为什么?
汉人在组词造句时遵循或符合的自然法则:
时间上的先后律、
空间上的大小律、
事理上的因果律、
心理上的重轻律。
时间上的先后律:指的是按照客观事理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话语组织,先
发生的事先论述,后发生的事后说。
英语句子的语序安排并非必需遵循时间的先后,由于有着完备的形态约束, 一旦有需要,它可以自由地打破时间顺序,而借助形态和形式标记词来表 示句子各成分之间的先后关系。例如:
汉语的逻辑律音韵律
汉语的逻辑律: 汉语作为分析性和语义型的语言,缺乏充分的形式标记,语序的 安排成为了确保所传递的语义连贯完整最主要的手段,而各个语 义成分的排列则需要遵循特定的逻辑规律,这种逻辑规律往往折 射出汉民族独特的思维特点。 “神形同构”:“即语法的结构体现语义的结构,按照语义 上的先后、大小、重轻等自然次序安排结构成分…… 汉语 的组合在形式上没有特定的要求,不依靠语法形态标志来连 接语言成分,不具有时态、语态、性、数、格等词性变化, 而只是讲究逻辑意义的通顺。” 申小龙(2003:273)
从中英文化差异中浅议英汉习语翻译的区别与比较[1]..
![从中英文化差异中浅议英汉习语翻译的区别与比较[1]..](https://img.taocdn.com/s3/m/448bc04b767f5acfa1c7cda6.png)
从中英文化差异中浅议英汉习语翻译的区别与比较06外语系(3)班06050307 单彩敏1.引言习语又称熟语,它通常包括成语、俗语、谚语、典故等,是一种在意义上和结构上都比较稳定的语言结构。
其表现形式音节优美,音律协调,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它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
因此对英语读者和汉语读者来说,做到彻底精确地理解蕴含深刻文化内涵的习语的翻译是相对比较困难的。
英汉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文化,它们的渊源和发展道路各不相同。
习语之所以最能鲜明地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是和这种历史文化的沉积分不开的。
汉语习语和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体现了汉民族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记述其民族和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呈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个性。
同样,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历史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组合结构和修辞方法与英美文化密切相关。
因此,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把英汉习语进行对比,使语言学习者能加深了解这两种语言习语的文化异同,消除交流障碍和困难,提高语言交际能力.摘要习语又称熟语,堪称语言之精华,它通常包括成语、谚语、典故等,是一种在意义上和结构上都比较稳定的语言结构。
它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沉积的产物,它最能鲜明地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
英汉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文化,它们的渊源和发展道路各不相同。
在此考察了英汉语言中心理与文化的同异现象。
关键词:英汉习语心理文化对比翻译2. 英汉习语的不同所反应的文化背景差异2.1生活环境的差异习语的产生无不与人们生存的环境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地处西欧边缘,与西欧很多国家相邻,国内有很多富有特色、享有盛誉的城市和河流,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都反映在习语上,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比如“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 (进退维谷)”,“Carry coals to Newcastle”(把煤送到纽卡斯尔———英国的产煤中心),“Set the Thames on fire”(火烧泰晤士河,伟大的壮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技巧:
1.Proverb: You know a word by the company it keeps. 要知道一个词的意识就要看它周围是什么词。
2.Proverb: Words do not have meaning, but people have meaning for them. 词本无义,义随人生。
3.Get the meaning, forget the words. 得意忘言。
——钱钟书
从英译汉看英汉表达差异
1.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
①It applies equally to traditional historians who view history as only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criticism of sources, and to social science historians, who equate their activity with specific techniques。
比较:It applies equally to traditional historians and to social science historians. Traditional historians(or the former) view history as only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criticism of sources. Social science historians (or the latter) equate their activity with specific techniques.
译文1:它同样适用于将历史仅仅看作是对历史材料来源的内部的和外部的批评的传统历史学家,和把历史研究活动等同于具体研究方法的社会科学历史学家。
译文2:它同样适用于传统历史学家和社会科学历史学家,传统历史学家(或前者)将历史仅仅看作是对历史材料来源的内部的和外部的批评,社会科学历史学家(或后者)把历史研究活动等同于具体的研究方法。
2.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
例句①及译文:
Get the meaning, forget the words. 得意忘言。
——钱钟书
②For example,they do not compensate for gross social inequality,and thus do not tell how able an underprivileged youngster might have been had he grown
up under more favorable circumstances.(分析句子结构)译文1:例如,它们不能弥补巨大的社会不公,因此不能说明一个物质条件差的年轻人会有多大才干,如果他在较好的环境中长大。
译文2:例如,它们不能弥补巨大的社会不公,因此不能说明一个物质条件差的年轻人,如果在较好的环境中长大,会有多大才干。
3.英语多前重心,汉语多后重心。
前重心:
后重心:
②中的译文2:…一个物质条件差的年轻人,如果在较好的环境中长大,会有多大才干。
③There is no agreement whether methodology refers to the concepts peculiar to historical work in general or to the research techniques appropriate to the various branches
of historical inquiry。
译文1:没有人同意(或:没有哪个赞成意见),方法论是指一般的历史研究中特有的概念,还是指历史研究中各个具体领域适用的研究方法。
译文2:方法论是指一般的历史研究中特有的概念,还是指历史研究中各个具体领域适用的研究方法,人们对此意见不一。
He was the kind of comic who used his physical senses to invent his art as he went along.
他是那种边表演边根据身体感觉去创造艺术的喜剧演员。
4.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
④And it is imagined by many that the operations of the common mind can by no means be compared with these processes,and that they have to be required by a sort of special training.
翻译技巧1:被动改主动
…it is imagined by many that… = many imagine that … 许多人认为
翻译技巧2:无需改动,直译即可
be compared with 与……相比较
翻译技巧3:调整句子结构
了解 “they”、 “required” 所指???
译文:许多人认为:普通人的思维活动根本无法和科学家的思维过程相比较,他们并认为这些(科学家的)思维过程必须经过某种专门训练才能掌握。
5.英语多代词,汉语多名词。
句①中有it;句②中有they;句④中有it和they。
翻译技巧1:弄清代词的指代情况
句①中的it指前文提到的fallacy(谬误);句②中的they指文中谈论的test(测试);句④中的it是形式主语,they指前面提到的“these process”。
翻译技巧2:将代词还原为名词
句④中的they可译成名词“……思维过程”。
6.英语多引申,汉语多推理。
句④中的be required被译成“掌握”,不但被动变主动,而且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翻译技巧1:Proverb: You know a word by the company it keeps. 要知
道一个词的意识就要看它周围是什么词。
翻译技巧2:Words do not have meaning, but people have meaning for them. 词本无义,义随人生。
⑤While there are almost as many definitions of history as there are historians, modern practice most closely conforms to one that sees history as the attempt
to recreate and explain the significant events of the past.
“recreate” 的本义为“重新创造、娱乐”
“recreate” 的宾语为 “the significant events of the past”
译文:尽管关于历史的定义和历史学家几乎一样多,现代实践最符合这样一种定义,即把历吏看作是对过去重大历史事件的再现和解
释。
7.英语多变化,汉语多重复。
英汉差别之一为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导致了两种语言在表达概念时的差异,即英语要么改变表达方式,要么换一个不同的词,以避免重复;而汉语则不一定要有这种变化,该重复时就重复,只要意思正确就行。
句①中的view…as和equate…with(认为,把……看作是)
句③中的historical work和historical inquiry(历史研究)
句⑤中的代词one译成名词“定义”。
8.英语多抽象,汉语多具体。
③Odd though it sounds, cosmic inflation(宇宙膨胀说)is
a scientifically plausible consequence of some respected ideas in elementary-particle physics (基本粒子物理学),and many astrophysicists have been convinced for the better part of
a decade that it is true.
抽象词:consequence, respected ideas, the better part of a decade
consequence: 后果、结果 → 推论
respected ideas: 受尊敬的理论 → 公认的理论
the better part of a decade: 十年中的大部分时间 → 七八年
译文:宇宙膨胀虽然听似奇特,但它是基本粒子物理学中一些公认理论在科学上看来可信的推论,七八年来许多天体物理学家来一直认为这一学说是正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