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经济学常识 专题二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经济常识》第二课2.1.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高中政治《经济常识》第二课2.1.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高中政治《经济常识》第二课2.1.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重点: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难点: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素质要求:1、知识方面:识记: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的含义;理解:⑴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⑵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运用:通过典型事例,说明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2、能力方面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认识到公有制的建立,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3、思想觉悟方面⑴必须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⑵要明确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应大胆解放思想;【重点及解决办法】1、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在以前,我们一直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理解为传统意义上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然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发展,我国出现了许多由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隡组成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很显然,这些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公有成分,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此,中共十五大报告就公有制经济的含义作了深入的阐述,这种阐述对我们重新认识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国有经济的作用,直接关系到能否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

因此,这个问题是本课的重点。

对这个问题,应着重从这样四点来把握:⑴教材中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含义的表述,教师要加以强调,必须使学生牢牢记住。

⑵对国有经济的性质、范围,不必做过多的分析,重点应放在对的主导作用的理解上。

教师应收集典型材料,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入手来理解、分析和把握。

关于教材归纳的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第一个具体表现,要让学生明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平衡运行,保证国民经济有正确的发展方向。

第二个具体表现是从发展的角度来谈的。

⑶关于集体经济,重点应当是农村的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要讲清楚两点:一是介绍这种经营体制的基本状况;二要说明这种体制可以适应生产力不同的发展状况和农业生产的特点,是一种好的经营方式。

高中政治 选修2(经济学常识)专题二-第1节

高中政治  选修2(经济学常识)专题二-第1节

课 堂 互 新课标· 思想政治 选修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重 点 难 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 经济学创立的意义。 难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 济学实现的变革。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课 标 解 读 1.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学创立的过程。 2. 知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3. 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学产生的条件。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时 作 业

新课标· 思想政治 选修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条件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1.可能性 经济危机 的周期性爆发,资本主义内在矛 资本主义_________ 盾的暴露,为科学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及其发 展趋势提供了可能性。 2.必要性 欧洲的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表明历史进入了 无产阶级 ______________ 独立开展政治斗争的新阶段。工人运动 呼唤科学理论的指导。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课 时 作 业

新课标· 思想政治 选修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的变革
1.表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是人类经济 思想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性变革。 它不仅使劳动价值论 剩余价值 理论,实现了经 进一步科学化,而且创立了_________ 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变革。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生产关系 。 ___________ 3.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根本的方法: 唯物辩证法 _______________ 。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课 时 作 业

政 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政 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对于我们理解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运行规律以及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为您详细介绍一些政治经济学的关键知识点。

一、商品与货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则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货币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的职能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作为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支付手段是指货币在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方面的职能;世界货币则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二、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其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在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

三、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包括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断加强对工人的剥削,这导致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四、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高中政治选修二_经济学_知识点

高中政治选修二_经济学_知识点

选修二经济学知识梳理专题一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一、亚当·斯密理论贡献考点一:经济学的目的和财富的含义目的有二: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给国家提供充足的收入。

财富含义是指一国生产的所有产品。

考点二: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1、斯密认为,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

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

前者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叫做交换价值。

2、斯密对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认识(1)斯密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概念的人。

(2)他科学地认识到了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3)但未能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交换价值3、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是二元的。

(1)他有时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存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

这种观点正确地揭示了价值的源泉。

(2)他有时又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买到的劳动量决定的。

在这里,他颠倒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考点三:斯密的收入分配理论1、关于工资与利润的来源。

斯密一方面认为,资本出现后,劳动者对原材料增加的价值,被分为两个部分。

其中一部分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另一部分支付雇主的利润。

另一方面,斯密又认为,工资是雇佣工人劳动的价格,利润是对资本家垫付的自身生活资料的补偿,是他实际费用的一部分。

2、关于地租的来源。

斯密一方面认为,地租是劳动产品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又认为,地租是地主借给农业资本家使用的自然力的产物,其大小取决于想象上的自然力的大小。

3、斯密关于三种收入来源的理论是二元的。

他的“资本主义工资、利润和地租都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的观点,科学地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他的“工人得到了自己劳动的全部成果、利润是对资本家支出的一种补偿、地租是自然力的产物”的观点,则掩盖了三大阶级之间特别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

二、斯密的政策主张考点一:自由放任与市场作用与看不见手的原理1、“看不见的手”就是市场。

高中政治 选修2(经济学常识)专题二-第2节

高中政治  选修2(经济学常识)专题二-第2节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课 时 作 业

新课标· 思想政治 选修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2)人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叫_______ 抽象 劳动。该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3.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内容和意义 (1)具体劳动与_________ 抽象劳动 ,是生产商品的同一个劳 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2)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由马克思创立的。这一学说 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价值的源泉,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 学,而且为剩余价值论 __________等其他理论奠定了基础,从而成 为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时 作 业

新课标· 思想政治 选修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商品、货币理论
1.商品及商品的二因素 劳动 产品 。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______ 价值 是商品的二因素,任何商品 (2)使用价值和_______ 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 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形式上各不相同的劳动叫_______ 具体 劳动。该劳动 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课 时 作 业
新课标· 思想政治 选修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1. 马 克 思 认 为 商 品 和 价 值 体 现 了 商 品 生 产 者 __________ 相互交换 劳动的生产关系,都是历史的产物。 2.马克思区分了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揭示了生 劳动二重性 与商品的二因素之间的关系, 产商品的____________ 使 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 劳动价值论 3. 马克思正是在其_____________ 的基础上, 科学 地提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趋势。

政治经济知识点

政治经济知识点

政治经济知识点
1. 政治制度:指国家的政治组织形式和行政管理方式,包括政府机构、政治程序、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

2. 经济制度:指国家的经济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制度,包括生产方式、分配方式、财政政策等方面。

3.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政治和经济相互关系的学科,旨在揭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对于社会现象的影响。

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分支。

4. 公共财政:是指政府为公共利益而提供的经济资源。

公共财政包括政府收入、政府支出、财政赤字、债务等方面。

5. 社会保障:是指政府为提高社会福利和保障社会稳定而采取的措施。

社会保障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救济金、住房保障等方面。

6. 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为基础,通过市场竞争进行资源配置和产出分配的经济形式。

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决策主要由个人和企业自主作出,政府的干预相对较少。

7. 计划经济:是指以国家为主导,通过计划和指令进行资源配置和产出分配的
经济形式。

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经济活动具有较大的干预和控制力。

8. 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国际贸易包括出口、进口、外汇交易、关税等方面。

9. 国家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的能力。

国家竞争力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0.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通常是一年)生产总值增加的百分比。

经济增长既受到内生因素(如人力资本、技术进步)也受到外生因素(如国际贸易、政策环境)的影响。

高中政治选修二《经济学常识》复习提纲

高中政治选修二《经济学常识》复习提纲

高中政治选修二《经济学常识》复习提纲专题二马克思经济学的伟大理论(了解)一.马克思与《资本论》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条件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暴发,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暴露。

为科学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及其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⑵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

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⑶空想社会主义的主张,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过程。

最初动因: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困难,以后经历了三个阶段⑴收集资料和初步研究阶段。

⑵写作和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

⑶修改、出版阶段。

诞生的标志是《资本论》的发表。

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1.商品理论⑴含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⑵基本属性①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不同种类的物品具有不同的有用性,同一物品的使用方式也是多方面的。

它构成了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劳动者相互交换的量了比例,是商品所特有的的属性,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③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就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

⑶交换价值①含义:两种商品相交换的量了比例。

它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

②交换价值与价值的关系:价值的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

在货币产生以后,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即价格。

⑷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①具体劳动:形式上各不相同的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源泉。

②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③意义:不仅科学揭示了价值的源泉,是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而且为剩余价值论等其他理论奠定了基础,从而成为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⑸商品的价值量①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高中政治选修2《经济学常识》知识纲要

高中政治选修2《经济学常识》知识纲要

高中思想政治选修二《经济学常识》知识纲要专题一.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一、斯密的理论贡献(1)斯密的经济学目的及财富的含义①斯密的经济学目的是A: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B:是给国家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

②财富的含义包括一国生产的所有商品,它只能来自生产领域。

(2)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斯密科学地认识到了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但未能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交换价值。

他的观点看到了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消耗的劳动量决定的。

但颠倒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3)斯密的阶级结构与收入分配理论①斯密的阶级结构理论:斯密根据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和取得收入的形式将资本主义社会成员划分为地主阶级、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

②斯密的收入分配理论:他认为“资本主义工资、利润和地租都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科学地揭示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

他的“工人得到了自己的劳动的全部成果、利润是对资本家支出的一种补偿、地租是自然力的产物”的观点掩盖了三大阶级之间特别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

二、斯密的政策主张(1)自由放任与“看不见的手”①斯密的增加财富理论:斯密认为经济学要研究如何增加国民财富。

财富增加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分工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因为其一,分工能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技巧和劳动熟练程度;其二,分工能免除有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损失;其三,分工有利于机械的发明和使用。

②斯密的自由放任理论:斯密认为市场规模越大、市场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越有利于分工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

因此它的观点认识到市场规模对分工的制约,但颠倒了分工与交换的关系。

分工决定交换,而不是交换决定分工。

③斯密认为,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是增加国民财富的又一重要途径。

关于如何提高利用效率既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又须国家的宏观调控。

(2)自由贸易与绝对成本学说斯密提出了自由贸易理论,为了论证对外贸易自由化的必要性,斯密提出了绝对成本学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过程
弗里德里希· 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 1820.11.28~1895.8.5) 出生于德国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1842 年到英国曼彻斯特他父亲与人合办的商 业公司工作,和英国工人运动发生联系。 到英国不久,他成了社会主义者。1844 年他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第一篇经济 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提出 了消灭私有制的主张。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条件
探究
p20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这种现象的产生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有何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条件的
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暴露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尖锐并达到一定程
度——〉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 1825年第一次经济危机爆发——〉周期爆 发——〉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得以暴露——〉 为科学解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及其发 展趋势提供了可能性
2007年全国文科综合卷Ⅰ 24、假定去年生产1克黄金的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是生产1克白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 8倍,且5件A商品=2克黄金。如果今年社 会生产黄金的劳动生产率提高 1倍,那么5 件A商品的价格用白银表示为: A、4克 B、8克 C、16克 D、32克 ∵ 1克金=8克银, ∵5A=2克金, 1克金=8克银,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条件的
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暴露
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
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欧洲
三大工人运动——〉以失败而告终——〉工 人运动呼唤科学理论的指导(必要性)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条件的
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暴露
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
直接理论来源

卡尔·马克思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诞生 的标志。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 社会主义三部分。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 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 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 《神圣家族》——工人阶级是资本主义掘墓人 《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出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 理 《资本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
卡尔·马克思
1836年,马克思转入柏林大学学习。柏林大学在当 时不仅学习气氛浓厚,而且学术方面在思想学术领 域都处领先地位。如“青年黑格尔派”和“老年黑 格尔派”的对垒,就促进了思想运动的发展。 马克思在柏林大学学习过程中,加入了“青年黑格 尔派”,积极参与他们的活动,这使他更多地吸收 了该派的民主思想成份,加强了对世界的认识,增 强了改造世界的信心,为他以后的思想发展、理论 建树奠定了基础。 大学毕业后,马克思被聘用为《莱茵报》主编。

一、商品货币理论
(一)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1、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任何商品都是使 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2、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统一劳动过程的两 个方面。 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的关系:商品的二因 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劳动的二重性学说创立的意义:是理解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过程



1845年发表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深刻揭露了资本 主义的矛盾,考察了经济危机与工人阶级的关系,提出了资 本主义社会相对人口过剩理论。 《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为了打破资产阶级“沉默的阴 谋”,恩格斯发表了大量的文章,介绍这部巨著的光辉思想 和伟大意义。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 1875年出版了《反杜林论》,第一次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 观的整个体系,被誉为马克思主义百科全书。 为了支持马克思的研究工作,他毅然从事了长达20年的商业 工作。 他能用十二种语言讲述写作,能阅读二十种文字。在自然科 学和军事科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未完成的巨著《自然辩 证法》为这门新科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空想社会主义 古典政治经济学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条件的
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暴露
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 直接理论来源
二、马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过程
探究:p22
实践的需要 推动认识的 发展
遇到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困难,是马克思
研究经济问题最初的动因。 理想的实现需要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精 神——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一、商品货币理论

一切商品,不论是工业 制成品、矿产品还是土 地产品,规定其价值的 永远不是在极为有利的 条件下进行生产使用的 较小量劳动,而是不享 有这种便利的人进行生 产时所必须投入的较大 量的劳动。——李嘉图
该观点在商品价值决定 问题上的贡献是什么? 意识到个别劳动时间与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 别。 该观点有何不足? 决定价值量的是劣等生 产条件下的劳动时间。
法国里昂工人的起义
里昂工人的起义显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
表明它已经独立地登上了政治舞台。
英国的宪章运动
列宁评价英国的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
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 革命运动”。宪章运动标志着英国无产阶级 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 台,揭开了同资产阶级争夺政治权力的斗争 的序幕。
为何他们的 收入如此悬 殊?
受教育状况 与收入之间 的关联说明 了什么?
一、商品货币理论
(三)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内涵:p28 在同样时间里,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比简
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
提高职业技能和综 合素质
一、商品货币理论
(四)货币的产生及本质
产生:货币是商品内在矛盾运动的结果,是

商品——用于 交换的劳动产 品 他们有用且 1件上衣=3米麻布 用途不同 织布者用织机等工具加工麻线,织出了结实 的麻布,裁缝用尺子、剪刀、针线加工布料, 制作出漂亮的衣服。 1、人们为什么要交换各自的产品? 物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称为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构成社会财 富的物质内容。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的变革
探究:p25

科学确立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制定了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科学研究方法
探究:p25

正是由于正确地确立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科学研究方法, 所以他们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 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创立了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马克 思主义经济学对于无产阶级认清自己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具有 根本性的意义。
一、商品货币理论
(一)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
1、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任何商品
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思考:商品生产 者为何要树立产 品质量意识?
探究:p27 劳动对象、工具、
过程、成果等劳动 织布者用织机等工具加工麻线,织出了结实 形式各不相同 的麻布,裁缝用尺子、剪刀、针线加工布料, 制作出漂亮的衣服。 3、织布者和裁缝的劳动有什么不同? 4、织布者和裁缝的劳动有什么相同之处? 都要耗费脑 力和体力
社会劳动生 产率 个别劳动生 产率
正比 正比
反比 不变
不变 正比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单位时间内生产商品的数量=商品价值总量
2011年全国课标卷12
2010年某企业的生产条件处于全行业平均水
平,其单位产品的价值量为132元,产量为 10万件。如果2011年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 高10%,而全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 其他条件不变,则该企业2011年生产的商品 价值总量为 A. 1452万元 B. 1320万元 C. 1210万元 D. 1100万元
探究:p27
探究:p27

是由他们所包含 的劳动量——价 值量决定的
1件上衣=3米麻布 2、上衣和麻布之间相交换的量的比例是由什么决 定的? 两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即交换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特有属性、本质属性。 价值决定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形 式。货币产生后,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即价格。
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 本质:一般等价物 树立正确的货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币观

一、商品货币理论
(二)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 生产率成反比。
1、商品的价值量的决定: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弄清以下几组关系:
单位时间内生 产商品的数量 单位商品的价 值量 同一劳动在同 一时间生产的 商品价值总量
2.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卡尔·马克思(1818.5.5-1883.3.14)

德国犹太人,出生于德国 特利尔城,逝世于英国伦敦。伟大的哲 学家,革命理论家,经济学家,政治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的作者。 马克思从小勤奋好学,善于独立思考。1835年夏天,马克思即将 中学毕业,他的一篇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引起了他 的老师的注意,文中有一段这样写道:“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 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聪明的人、出色的诗人, 但 他决不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如果我们选择 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 他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 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 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 会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文章中深刻的思想 内容为教师们所惊叹,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 象。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的变革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伟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是人类经济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