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荆江产业带促荆州崛起

合集下载

中国产业转移目标何处寻

中国产业转移目标何处寻

中国产业转移目标何处寻?国家指向大荆州。

2月29日上午,湖北省委省政府在武汉洪山礼堂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告“承接产业转移国家级荆州示范区”问世。

省领导,荆州示范区“1+4”成员——荆州市、荆门市、潜江市、仙桃市、天门市的市长,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中新社、经济日报、光明日报、香港大公报、香港文汇报、凤凰卫视、湖北日报等20多家媒体记者关注荆州。

沿海——沿江开发,东部、南方——中西部内陆发展是大势所趋,荆州“受宠”也是众望所归。

荆州是继皖江、湘南之后的中部第三个国家级示范区。

国家、省对荆州示范区的期望是:努力建设成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优秀示范区、人水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先行区、跨区域合作与产业转型发展的综合试验区和湖北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荆州不仅仅成了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高地,不单单是“幸运儿”,更成了海内外投资的福地。

辐射带动荆门和“天潜沔”“大荆州”再次傲然挺立构建“一主四区”产业布局,“一主四区即,荆州市是主体区,四大辐射区是荆门、潜江、仙桃、天门市。

1+4荆州示范区总面积3.3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211万人,地区生产总值2400亿元,分别占湖北省的18.1%、21.15%和14.83%。

十二五期间区内GDP年均预期增速为13%。

区域内现形成了“三纵四横”集聚带。

主要是襄荆高速(207国道)、荆岳铁路、随岳高速;江南高速、长江黄金水道、汉宜高速(318国道)、汉宜高铁。

1+8与1+4“天潜沔”向东向西?东有武汉城市圈,西有荆州示范区,“天潜沔”到底是向东还是向西靠呢?会上,四地市长等纷纷表示,机遇面前不会客气。

荆州市市长李建明表现出有如兰台会盟的大气:我们积极主动做好承接转移的合作互动,示范区内外的互动、多向互动互通共享。

“荆州示范区”将通过招商引资和区域经济的融合,推进区域产业一体化、互补化、差异化发展。

是相斥还是相吸,实践自会见分晓。

不过,示范区是“两圈一带”发展战略的叠加区域,双向辐射的热力必将有利于推进两圈一带的开放;有助于发挥比较优势。

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分解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湖北省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分解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湖北省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分解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湖北省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荆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12.14•【字号】荆政发[2012]39号•【施行日期】2012.12.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分解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湖北省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荆政发〔2012〕39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荆州开发区,荆州大遗址保护区,市政府有关部门:为认真抓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湖北省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鄂政发〔2012〕72号)的贯彻落实,加快推进我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工作,现将有关工作任务分解到各地和有关部门。

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和工作职责,解放思想,强化措施,迅速出台支持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政策文件,形成全社会、全方位支持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良好氛围。

落实情况(含出台的政策文件)于12月底前报市发改委规划科,联系人:赵建新,联系电话:8454431,135****9460。

2012年12月14日《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湖北省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任务分解方案一、促进产业发展(一)优化产业布局。

高水平规划建设示范区,重点构建“一核七区”的产业布局。

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示范区包括: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荆州城南经济开发区、沙市经济开发区(筹);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集中示范区(七个)包括:江陵集中示范区(以江陵经济开发区为载体)、松滋集中示范区(以松滋经济开发区为载体)、公安集中示范区(以公安经济开发区为载体)、石首集中示范区(以石首经济开发区为载体)、监利集中示范区(以监利经济开发区为载体)、洪湖集中示范区(以洪湖经济开发区为载体)、洪湖府场集中示范区(以洪湖府场经济开发区为载体)。

各县市区要在开发区醒目位置设置立柱式广告牌,在平时的招商引资宣传中自觉运用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称号。

荆州加快融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调查研究

荆州加快融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调查研究

荆州加快融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调查研究作者:王远浩,崔明,张江涛,李层来源:《党政干部论坛》 2016年第8期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以下简称经济区)作为国家战略,地跨湖北、湖南两省,是一个重大的生态项目和发展项目。

荆州是湖北参与的唯一地市,具有不能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如何发挥荆州优势,寻求合作共赢,使湖北受益、使荆州发展,就显得十分紧迫。

面对新形势和新机遇,荆州必须认清优势与不足,找准方向,突出重点,做强自身,并在湖区治理、城乡统筹、产业配套、文化旅游等领域加强与湖南方面合作,不仅当好合作方,更要争做引领者。

一、把握大形势,主动融入经济区(一)认清发展形势经济区的建设,无论放在全国发展大势还是地方发展格局中看,都表现出较高契合度和强劲生命力。

一是顺应绿色发展的需要。

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逐步加大的局面,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经济区突出一个“生态”、一个“经济”,是探索生态保护和经济增长和谐统一的积极尝试,完全符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代表持续、循环、健康的“绿色发展”方向,必将成为实现“绿水青山”变身“金山银山”的样板。

二是促进支点建设的需要。

“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是湖北落实中部崛起战略的责任,也是自身建设的目标。

湖北需要搭建多重平台,发展好、利用好、维护好经济区创造的“水关系”和“湖平台”,形成两湖地区互利互惠、抱团发展的紧密关系,才能加固湖北中南角,形成南下发展大动脉,建成坚如磐石新“支点”。

三是服务荆州壮腰的需要。

实施“壮腰工程”是荆州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旗帜”。

经济区建设规划从省级层面讲独一无二,是专门为荆州量体裁衣、量身订制的发展机遇,只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努力做到无缝对接、同频共振,完全可以实现优势叠加,达到“借船出海”、借平台办大事的目的,最终为荆州壮腰“固本强元”。

(二)找准合理定位在经济区包含的四市一区中,荆州的区位特殊、特色鲜明,但也有着明显的差距与不足。

其一,荆州既是来龙,也是去脉。

荆州市地理环境

荆州市地理环境

荆州市地理环境
荆州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地处长江中游,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城市。


州市地理环境优越,四面环水,自古就是重要的交通要道。

长江是荆州市的母亲河,
滋养了这片土地的繁荣。

下面将从地形地貌、气候特点、水系河流、自然资源等方面
介绍荆州市的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荆州市地势起伏较大,南部多山地,北部平原较多,整体呈现出丘陵起伏、山地
密布的特点。

最高点为神农山,海拔约1700米,而长江流经荆州市,形成了长江平原,水土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气候特点
荆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降水充沛,气候湿润,适宜农作物生长。

春夏之交,荆州市阳光明媚,是旅游的好时节。

水系河流
荆州市水系发达,长江、汉江、沙嘴河等主要河流贯穿全境。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是荆州市的母亲河,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自然资源
荆州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盛产水稻、茶叶、柑橘等农作物。

此外,荆州市还
有矿产资源,如石灰石、石英石等,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荆州东区发展前景

荆州东区发展前景

荆州东区发展前景荆州东区位于湖北省荆州市的东北部,是荆州市的一个重要的发展区域。

该区域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区位和人文资源,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

首先,荆州东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该区域位于长江中游地区,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是重要的水路交通干线,东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水运资源。

此外,该区域紧邻长江大桥,连接南京、武汉、重庆等重要城市,交通便利,便于货物的流通和人员的往来。

随着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荆州东区的发展前景也将逐渐变得更加广阔。

其次,荆州东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该区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农产品种类繁多,品质优良,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该区域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是理想的风景名胜区和休闲度假区,吸引了大量游客。

近年来,众多旅游项目相继建设,带动了荆州东区的经济发展。

再次,荆州东区有较好的产业基础。

该区域经济以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涉及多个领域。

例如,该区域有优势的金属加工和机械制造业,拥有多家大型企业和知名品牌。

此外,该区域还有发达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文化创意产业。

这些产业的发展为荆州东区带来了增长动力,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最后,荆州东区注重人才引进和人力资源开发。

该区域设有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丰富的科技人才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同时,荆州东区也积极推行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前来发展。

这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将为荆州东区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

综上所述,荆州东区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

该区域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人力资源;并且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

荆州东区将继续深化改革,加大开放力度,不断创新发展模式,积极打造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跨越式增长。

打造荆州组合港 服务长江经济带

打造荆州组合港 服务长江经济带

打造荆州组合港服务长江经济带作者:骆春征张晓松文章来源:中国水运杂志湖北省委、省政府科学谋划未来,提出了以武汉为龙头,长江经济带为主轴,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两轮的“两圈一带、双轮驱动”的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格局。

根据这一战略格局,荆州市将以更加开放的态度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使之成为重要的节点城市,努力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为此,我们提出了“打造荆州组合港,服务长江经济带”,实施“大交通、大港口、大腹地、大循环、大发展”的战略构想。

“”基本构想荆州组合港的发展目标:依托500公里长江黄金水道,投入50亿港航建设资金,建设千吨级泊位50个,到2020年,基本建成百万标箱、5000万吨吞吐量的两湖平原枢纽港。

荆州组合港采取1+4模式。

即形成以荆州港为中心,洪湖、石首港为重点,监利、松滋港为基础荆州港口群,走规模经营之路。

荆州组合港具体范围包括:松滋市车阳河(松滋口)港区以下,洪湖市新堤港区以上的长江水域两岸的岸线、港区和泊位。

荆州组合港将根据各港自身的自然条件和发展态势,进行功能定位。

荆州盐卡港区以发展集装箱及其中转业务为主;柳林港区以发展煤炭、砂石料进口、粮食出口等散货和件杂为主;客运旅游港区以客运旅游观光为主;江陵危化港区以石油、硫磺等危险品、化工产品装卸作业为主;荆州区学堂洲、李埠港区和松滋市车阳河(松滋口)港区,主要以联运中转为主;公安县埠河港区、斗湖堤港区、江陵郝穴港区、石首绣林港区、监利容城港区、洪湖新堤港区等则建设为区域性综合港区。

荆州组合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思路。

以项目为切入点,以资本运作为纽带,以港口间及企业间相互参股为主要形式,本着实现最佳经济利益的思路,鼓励港口企业相互参股,相互控制,保证地方性中小港口的利益不被侵吞,通过资本纽带建立利益共享机制。

积极吸纳国内外资本、重要航运企业以及民营资本参与港口建设和经营。

荆州组合港不是简单的五港总量的相加。

而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纽带,以资源整合为目的,以政府的宏观调控为手段,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超前控制、严格管理、组团开发、整体推进、市场推动、政策支持”原则,对整个港口资源进行系统优化。

荆江城镇带空间发展规划出炉-拟新建一个通用机场—2014年12月30日

荆江城镇带空间发展规划出炉-拟新建一个通用机场—2014年12月30日

荆江城镇带空间发展规划出炉拟新建一个通用机场正文来源:楚天民报发布时间:2014-12-30 08:57荆江城镇带空间发展规划(2013-2030)昨公布,未来荆州城镇空间结构将是“一核四级,三区四轴”,即荆江公发展核心区、四个县市发展极,三个城镇经济区等,重点列出5个产业新城和15个重点镇,分为综合性、工贸型、旅游型。

另外,还将新建7处跨江通道,在洪湖与监利交接处新建一个通用机场。

根据荆州市城乡规划局公布的发展规划,未来的荆州城区,将联合江陵城区、公安城区以及郢城、关沮、锣场、埠河、滩桥、熊河等镇形成一体化城市区域,打造4个县市发展极,分别为松滋陈店、石首东升、监利毛市、洪湖乌林。

3个城镇经济区包括:荆州市区、江陵全域和公安部分区域;荆西城镇发展区,含松滋、石首两市全域和公安部分区域;荆东城镇发展区,含监利和洪湖。

重点打造陈店(车阳河)、新沟、白螺、曹(市)府(场)峰(口)、新滩5个产业新城,主要集中在石化、农产品加工、轻工建材、汽车零配件领域。

还将重点打造15个重点镇,包括11个工贸型城镇和4个旅游型城镇。

根据规划,荆州还将新建跨江通道7处,包括二广高速改线绕城过江通道、荆州市区城市高速外环(江北高速过江通道)等。

除现有沙市机场向外搬迁外,规划在洪湖与监利交接处还将新建一个通用机场,开展通用航空服务。

( 楚天民报记者田寒冰)正文来源:楚天民报发布时间:2014-12-30 08:57 进入论坛 -我要纠错格局新规划:涉及67个城镇在《荆江城镇带空间发展规划》方案中重点提升了荆江城镇带潜力发展区内的城镇人口规模,以达到优化城镇空间沿江带状组合发展的远期目标。

声音网友yy956261793:荆州要抓住机会,加速发展。

网友荆南三雄:这是好事,加速开放开发黄金水道。

网友叶青:监利白螺镇空间巨大。

网友石首之声:石首城区、调关、新厂可能性较大,当然,东升也有希望入围。

希望石首有2到3个城镇在《荆江城镇带规划方案》之列。

荆州市农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加强绿色水产养殖基地建设

荆州市农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加强绿色水产养殖基地建设

荆州市农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加强绿色水产养殖基地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建设国家重要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到202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1020亿元,农业增加值达到650亿元。

(一)构筑农业发展新优势显示,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抓好农田基础设施提升、耕地质量保护、生态涵养修复、农业污染防治等重点项目建设,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荆州战略。

开展绿色农田创建示范,支持鸭蛙香稻生产基地、稻鱼生态综合种养基地建设,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绿色生态田园。

支持水稻、棉花、油料生产基地建设。

根据市场形势,调整棉花种植面积;协调落实中央优质粮食工程、产粮大县奖励、产油大县奖励政策、国家油料基地建设等工程,稳定粮食生产,扩大油菜种植面积。

到2025年,建成高标准农田800万亩,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油料种植稳定在300万亩,棉花种植稳定在50万亩水平。

现代农业布局图荆州市人民政府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基地建设。

依托温氏股份、牧原股份、东进农牧等龙头企业,建设400万头生猪规模化养殖基地。

依托峪口禽业、湖北双港、湖北宇祥、鑫盛农牧等龙头企业,发展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蛋鸡养殖模式,全市智能化蛋鸡养殖规模达到300万只。

以小胡鸭、湖北宇祥、湖北双港、荆江蛋品等基地建设为重点,建设500万只蛋鸭养殖基地。

以公安东南醇、中南畜牧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公安、荆州、松滋、监利等5万头肉牛养殖基地。

以兰羊合作社、松滋喜洋洋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荆州、松滋等10万只肉羊养殖基地。

加强绿色水产养殖基地建设。

坚持水产品养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选育小龙虾、河蟹、黄鳝、龟鳖、黄颡鱼、家鲢鱼等水产品品牌。

依托华中农业大学、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长江大学、湖北省水产产业研究所等科研院所,选育适合在江汉平原生长的水产新品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业 带 , 善投 资 环 境 是提 升 荆 州 竞 争 力 , 快 荆 州发 展 , 改 加 实现 荆 州崛 起 的 战 略 选择 。
长期以来 , 我们在交通运输 上存在一个重大误区。 即认 为长 江是 黄金水道 , 因此 不主张沿江修建 铁路公 路 , 殊不知 在现代
综合 运输体 系形成 的时代 , 各种运输 方式 的统一布局 、 理分 合 工和 有效衔接 才能适应经济社会 的发展 。 u 字型 ,  ̄I J 一宜 m 本来具有交

荆州塌陷及其原因
荆 州( 市 ) 处江汉平原 腹地 , 沙 地 扼长江要 津 , 自古 以来就 是经济重地 、 鱼米之 乡。建 国初期 , 沙市是我省仅次于武汉 的第 二大城市 。18 94年沙市人均 工业总产值 7 2 0 0元, 是宜昌的 1 8 . 6 倍, 全省平均水平的 63 ; . 8倍 入均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 6 2元 , 2 是宜 昌的 28 , . 0倍 全省平均水平 的 7 0倍 。 . 2 鸳鸯床单 、 荆江热水 瓶享誉全国 , 被誉为江汉平原上的明珠 。然而今天 , 荆州已被远 远地抛在届边 ,0 6 20 年荆 州地 区人均生产总值 67 7 0元 , 仅为宜 昌的 4 %,全省平均水平 的 5 %;人均财政 收入仅为宜 昌的 2 4 2%, 9 全省平均水平 的 2 %。荆州塌陷 是一 个不争 的事 实 , 5 塌陷
l l
遂 域
【 摘要 1 洪水威胁 、 交通运输制约和产 业结构的影响使 我
省 最 具 发 展 潜 力 的 江 汉 平 原 荆 江 地 区 沦 于 了发 展 的 谷 底 。 当
2 交 通 运 输 的 制 约 、
前 . 着 长 江 洪 水 威 胁 的 基 本 解 除 , 央 中部 崛 起 战 略 的 实施 , 随 中 产业 结构 的调 整 . 产 力 布 局 的 转 移 以及 沿 江地 区 的 水 资 源 优 生 势 . 江 沿 岸 地 区迎 来 了经 济 发 展 的最 佳 时机 。 构 筑 沿 江 综 合 荆 运 输 体 系 , 照 科 学 发 展 观 的 要 求 , 整 产 业 结 构 , 设 荆 江 产 按 调 建
正是由于洪水威胁 , 加之交通运输的盲点 , 管建 国以来湖 尽
塌陷 的重要突破 口。

北曾长期是国家 宏观布 局的重点区域 , 但荆江地区鲜有 国家大 中型企业 , 国家 宏观布局 的盲点 , 成为 导致荆 江地 区在 工业化
进程 中明显滞后。20 年荆卅I 06 第二产业的比重为 3 . %, 23 比宜 7 昌低近 2 个百分点 , 0 比全省平均水平低 1 2个百分点 。 以农业和 轻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显然是荆州塌陷 的重要原 因。此外 , 荆
成 也萧何 , 也萧何 , 州历史上 的发展得益于面对长 江 , 败 荆 背靠江汉平原 , 沙市春秋战国 时期就 是楚国郢都 的外港 。但随 着历史的演变 和束水归 槽的淤积 ,荆江呈现地 上悬 河景 观 , 成 为万里长江最险峻 的江段 。尽管荆江沿岸具有优越的资源 条件
济最 密集 , 昌地区经 济发展最快 , 宜 只有荆江 沿岸地区成 为一 个空 白。当前 , 荆江地 区发展面临干载难逢 的机会 , 荆江沿岸地
此, 长江成为我国经济 布局 的一级轴线。从长江沿线看 , 近年来 江苏明确提出长江产业带建设 目标 , 使其经济布 局向长江沿岸 聚集 ; 皖江 沿线 的铜 ( ) 湖 ) 鞍 山 ) 区成 为安徽经 济聚 陵 芜( 马( 地
集度最高的地区 。从我省看 , 江沿岸地区 的武 、 、 长 鄂 黄地 区经
的主要原 因有以下 几点。 1长 江洪水的威胁 、
州及 沙市地区行政体 制的改 革 ,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 区域经 也在 济的稳步健康发展 。
二、 荆江 产 业 带 建 设面 临重 大 机 遇
历史经验表明 , 大河沿 岸地 区资源密集 、 运输便利 、 口密 人 集、 经济发达 , 因而大耗能 、 大耗水 、 大运量 企业 向沿江地 区聚 集, 形成沿 江产 业带 , 这是工业 化过程 中的客观趋 势 。正 由于
区 的发展滞后正在凸现为发展 的优势。抓住机遇 , 荆江沿岸地 区很可能成为我省下一个经济发展的热点地 区。荆江产业带建 设不仅是荆州崛起 的突破 口, 也是实现我省崛起 的重要 一环 。
1 长 江 防 洪格 局 的 转 变 、
和布局优势 , 但计 划经济时期基本没有大 中型项 目 此布点 , 在 改革开放 以来也少有投 资在 此聚集 。洪水威胁成为该地区经济
【 关键词 】 荆 州塌 陷 机 遇 荆 江产业带 荆州崛起 具有经济发展的优越条件 , 曾是闻名于省 内乃至 全国的荆
州地区 。近几十年来由于种种原 因, 陷到了谷底 , 以说是中 塌 可 部塌陷的一个典型案例 。当前 , 荆州面临发展 的重要契机 , 抓住 促进 中部崛起 的战 略机遇 , 重塑荆 江产业带建 设 , 是荆 J1 1 l 1 走出
通 优势的荆J地 区 , 反成为交通 布局 的盲 点 , J J 、 I 相 成为我 省除 恩 施 州 外铁路 、 1 高速公路 布局最少 的地 区。宜黄高速公路的建设
带动 了江汉平原 沿线仙桃 、 潜江等 地的发 展 , 却使沿江 地区沦 于谷底 。交通运 输成为荆州发展的重大障碍 。
3 国 家宏 观 布 局 和 产 业 结构 的 影 响 、
发展的最大掣肘。
7 6 《 代经 》 o 年 2 上) D 当 济 2 8 第1期( 0
随着三峡工程和长江上中游一大批水利枢纽 的建 设 , 长江
内部 的高速便捷通道 。再次 , 我国兴建长江沿江铁路 的机 抓住 遇 , 州纳入我 国铁路运输 网络 。最后 , 把荆 沟通各种运输方 式之 间的有效衔接, 尤其是水运、 铁路和高速公路之间的有效衔接, 在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优 势的前提下 , 形成高效便捷 的综合 运输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