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质量守恒定律学案
《质量守恒定律》学案

《质量守恒定律》学案(一)复习回顾,课前热身:请你用符号表达式表示以下的化学反应:红磷在氧气中燃烧。
水通电分解。
(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A、验证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发生改变1.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了改变?2.作出假设: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3.初步探究方案一: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反应的表达式:Fe + CuSO4= Cu + FeSO4步骤:1)将粗铁丝与锥形瓶中的硫酸铜溶液共同称量,调节天平至平衡2)将粗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静置1-2分钟,观察现象及天平是否平衡。
实验现象:观察天平是否平衡:4.得出结论:通过两个实验,同学们能够得出什么结论?分析关键词:该定律内容有几处关键词需要注意?5.反思:质量守恒定律是否是普遍的规律?B、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是否是普遍规律再次探究方案二: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预测结果:步骤:1)盛有盐酸的小试管和装有碳酸钠粉末的小烧杯放在天平上称量m12)试管中盐酸倒入烧杯中观察现象3)结束后,把烧杯放回托盘天平上称量m2,比较反应前后质量。
实验现象:观察天平是否平衡:表达式:分析原因:如何改进:C、质量守恒的原因提出问题: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思考。
微观原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填变或不变),这就是质量守恒的微观原因。
【思考】那么化学反应前后什么一定发生了?课堂练习:1、下列叙述完全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A.水结成冰前后,质量保持不变B.50mL水和50 mL乙醇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 mLC.在100g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30g过氧化氢和70g水D.1.2g碳与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可生成4.4g二氧化碳2、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小。
质量守恒定律学案

质量守恒定律学案
质量守恒定律学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通过对化学反应微观分析,了解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和原子的质量不发生变化,初步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3.会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习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三、学习难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初步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四、学习过程
探微求知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接触了不少的化学反应。
你还记得哪些化学反
应的事例?能写出它们的文字表达式吗?
定量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
[提出问题]如果我们转换一下角度,是否会有同学从量的角度对这些反应提出问题?你的问题是。
[你的猜想] 。
[实验探究收集证据]
1、设计实验方案:课本实验探究5-1提供了三个化学反应作为研究对象,请各小组根据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选择相关化学反应,对照大屏幕上的提示合作设计实验步骤。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3篇)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3篇)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通过试验探究熟悉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响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熟悉在一切化学反响中,反响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简洁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根本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观看、试验等方法猎取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育擅长合作、勤于思索、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三、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熟悉质量守恒定律四、教学用具试验仪器、化学反响模板、教科书五、教学流程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通过试验探究熟悉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响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熟悉在一切化学反响中,反响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简洁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根本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观看、试验等方法猎取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育擅长合作、勤于思索、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三、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熟悉质量守恒定律四、教学用具试验仪器、化学反响模板、教科书五、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视频】《元芳的蜡烛》【提问】蜡烛燃烧、铁剑生锈都是化学变化,那毕竟化学变化后物质的质量会如何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学生仔细观看视频、争论并答复从视频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热忱,为探究的问题做铺垫。
二、探究一红磷燃烧【提问】首先我们对红磷燃烧,铁定与硫酸铜溶液反响,这两个化学反响进展探究。
【展现】我们知道,进展探究都需要用到的仪器是天平。
【提问】我们先探究红磷燃烧,用的是这套装置。
可以看到,锥形瓶底部有细砂,套有玻璃管和气球。
这三者有什么作用【展现】细砂、玻璃管、气球的作用。
思索,回答下列问题(大局部学生能答复出细沙作用,但不知道玻璃管有何作用)引导学生思索问题。
【试验】1、先称取反响前的物质质量,为xxg,记录在书本表格上(投影)。
第五单元课题1学案

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2.学会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和解释某些现象,以此培养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质量守恒定律;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某些现象。
【导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回顾一下我们前面所学过的化学反应,能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出来的用文字表达式写下来。
(个人思考,组内交流)二、探究学习[自主学习]1.阅读课本90页至91页,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
友情提示:白磷燃烧的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只有40℃2.找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加以记忆。
[思考交流]1.方案一中,为什么在玻璃管一端系一个小气球?如果不系,会有什么后果?2.分析比较两个方案的实验结果,能得到什么结论?3.如果天平在反应后不平衡,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4.冰融化后,得到水的质量与原来冰的质量相等,这个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为什么?[观察与思考]课本第93页讨论中的三个问题[自主学习]阅读课本93页第一段,思考以下问题:1.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因为,重新组合,所以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2.讨论下列各项,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①原子数目②分子数目③元素种类④物质种类⑤原子种类⑥物质的总质量⑦原子的质量⑧分子的种类⑨分子的质量[知识拓展]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①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变化,如“镁带燃烧后生成的白色固体比原镁带的质量增加了”,“蜡烛越烧越小,最后消失”怎样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这些现象。
②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来确定物质的组成。
如:某物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了SO2和H2O,则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中一定含S、H两元素,可能含氧元素。
[阅读并交流讨论]阅读课本93—94页化学方程式,讨论以下问题:1.找出化学方程式的定义,并了解。
2.以碳和氧气反应的为例,思考一下,通过化学方程式能得到哪些信息?3.C + O2 CO212∶16×2∶12+16×212 ∶ 32 ∶ 44以上化学方程式我们读作:我们还知道:每份质量的碳和份质量的氧气起反应,生成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优秀5篇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优秀5篇质量守恒定律教案精选篇1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学习该课题之前,学生已知道许多化学反应,能用微粒的观点从质变的角度分析一些化学变化的实质,但对于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是否改变还缺乏认识。
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观念有待建立。
学生在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小组合作已经比较默契,学习资源能够共享,熟悉一些基本实验操作,初步具有实验探究的能力。
但在“作出假设”“实验方案的设计”“概括推理能力”等方面仍需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学习动态。
一方面经过第四单元的学习,学生初步形成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认识物质的基本思路,并且对化学用语有大致的了解,这些是进行化学思维分析的基础,在本单元学习中需要进一步发展。
另一方面,经过一段时期的抽象思维相对集中的学习过程,有必要通过能够让学生参与的实验来调动和发展学习兴趣,从而在新的认知框架上形成学习化学的方法和发展态势。
【设计思路】所有的化学变化都无一例外的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当面对这一统辖所有化学变化的定律时,难道我们对此不感到惊奇吗?如果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能够产生如上一些体验,那是我们所盼望的。
我们渴望本课题的教学能从单纯的知识和技能传授发展到树立观念,产生体验的水平。
如何才能产生体验?一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发现质量守恒定律,将验证性实验改为自主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设计试验、完成实验,体验自己生产“质量守恒”这一知识结论的快乐。
二是通过化学史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过程。
重温历史,让同学们回到了2百多年前,与拉瓦锡一同思考,一同实验,感受拉瓦锡的所思所想,感受建立量的观点的重要性,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是一个在新观念支配下经过大量一丝不苟的定量实验的探究过程。
三是创设学生的认知冲突。
当多数同学从“化学反应是一个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而同意“反应前后质量相等”的观点时,通过蜡烛燃烧实验,学生会惊奇地发现指针向砝码一端偏移,从而很自然的迸发出寻求原因的欲望和动力。
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设计五篇

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设计五篇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质量守恒定律。
2、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能力目标:1、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1、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分组实验,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猜想、分组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必备的仪器及药品。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师: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二、猜想与假设生—生:分组交流,讨论。
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一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二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三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讨论的情况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正确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三、假设的检验及推理1、制定计划。
师:把学生分成三组: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二组:进行铁钉与CuSO4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三组:进行NaOH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进行实验。
生一生: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地完成实验。
3、收集证据。
生—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做小结,自然地得出结论。
四、发现规律生:三个组的小结情况:一组:磷燃烧后有白色烟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二组:铁在CuSO4溶液中反应,铁丝上附着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仍然不变。
三组:无色NaOH溶液与蓝色的CuSO4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絮状沉淀,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还是不变。
第五单元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学案(两课时)

第五单元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2、能够微观的角度理解守恒的原因;3、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及分析,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与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2、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学习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学习难点】实验的操作和结论的得出以及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课前预习】1、知识回顾:⑴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的______分成_____,_____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_______.⑵判断化学反应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往往伴随产生_______的释放或吸收,有时还会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现象。
2、预习检查:⑴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________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______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
...的质量总和⑵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___________没有改变,___________没有增减,_______也没有改变。
【课内探究】【自主学习】活动和探究:提出问题: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幷生成新物质时,反应物的质量总和跟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相比较,存在什么关系?我的猜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并进行实验: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验用品,结合课本第90-91页活动与探究中的方案一、方案二,熟悉实验步骤,分组完成这两个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做详尽的、客观的描述和记录。
提示:要针对所选实验方案,观察和探究以下问题,并结合实验条件思考和作出分析:⑴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及其他变化;⑵实验中观察到的质量变化情况。
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第一节质量守恒定律学案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的测定,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和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能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实际生活中简单的化学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验的操作,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方案一:白磷燃烧
现象:白磷燃烧产生大量 ,气球 。
反应表达式:
方案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现象:铁钉表面 ,溶液 。
反应表达式:
一、 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适用范围:适用于 。
一切化学变化都可以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
3.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化学反应前后
●10g 水变成10g 水蒸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N 2+3H 2=2NH 3,1体积氮气和3体积氢气反应生成4体积氨气
●3g 碳和10gO 2充分反应生成了13g 二氧化碳
●10g 水电解剩余1g ,得H 21g ,则得O 2的质量是多少?
4.化学反应前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质量守恒定律学案设计唐刚审稿唐刚行政审查李洪教学时间班级姓名小组检查等级课题1 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总第课时学习目标:1、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守恒的原因2、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现象和问题。
教学难点重点:1、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守恒的原因一、课前检测(3——5分钟)1、检查上节课学习内容。
2、组间交流检查”课时方案”第39页“知识点睛”完成情况检测问题:二、合作学习(约15分钟)问题:我们知道蜡烛燃烧会越来越少,那么你认为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质量如何变化?是增加、减小、还是不变?2、提出猜想: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其总质量,猜想的依据是3、设计实验:设计提示;(1)要知道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你用来测量他们的质量。
如: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你如何测量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因该注意哪些问题?(阅读教材90页)注意(反应1) (反应2)讨论:(! (2(宏观)(3)以上反应中反应前后物质的原子种类是否改变?(4)以上反应中反应前后物质的原子的质量是否改变? (微观) (5)以上反应中反应前后物质的原子个数是否改变? (6)以上反应中反应前后物质的物质种类是否改变 (7)以上反应中反应前后物质的分子种类是否改变 (8)以上反应中反应前后物质的分子个数是否改变1、有人说,硫燃烧后质量增加,说明了质量守恒定律不具有普遍性,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三、课堂提升(独立完成”课时方案”第29页 “基础过关”)(约10分钟) 1、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中,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①原子数目;②分子数目;③元素种类;④物质的总质量; ⑤物质的种类;⑥原子的种类 A .①③④⑤⑥ B .①③④⑥ C .①②⑥ D .①③⑤2、在化学反应甲+乙→丙+丁中,参加反应的甲物质质量为8g ,若生成物丙与丁的质量总和为14g ,则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
3、煤油中含有噻吩,噻吩(用X 表示)有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X+6O 2−−→−点燃4CO 2+SO 2+2H 2O ,则噻吩X 的化学式为 A .CH 4S B .C 2H 6S C .C 4H 4S D .C 6H 6S4.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现象是 ( )A .蜡烛燃烧后,越来越短、最终消失B .铁丝燃烧,其固体质量增加C .潮湿的衣服在阳光下晒干D .高锰酸钾受热后,固体质量减少 四、小组展示(约10分钟)六、课后复习(完成”课时方案”第30页)能力提升)质量守恒定律(第二课时)学案总第 课时设计 唐刚 审稿 唐刚 行政审查 李洪 教学时间班级 姓名 小组 检查等级 学习目标:1、知道化学反应方程式表达的意义2、通过练习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1、知道化学反应方程式表达的意义 一、课前检测(3——5分钟) 1、检查上节课学习内容。
2、组间交流检查”课时方案”第39页 “知识点睛”完成情况 检测问题:二、合作学习(约15分钟)(一)化学反应方程式表达的意义 (1)、化学反应方程式表达可以表示 、 和 。
对于S+O 2 SO 2 这个反应,反应物是 ,生成物是 ,这个反应读作对于2H 2 + O 2 2H 2O 这个反应,反应物是 ,生成物是 ,这个反应读作 (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间的质量比 (阅读教材94页第一自然段)S+O 2 SO 2 这个反应,表示每 份质量的硫和 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 份质量的二氧化硫。
对于4P+ 5O 2点燃=== 2 P 2O 5这个反应,表示每 份质量的磷和 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 份质量的五氧化二磷。
(3)表示反应物、生成物间的粒子个数比 对于S+O 2 SO 2 这个反应,表示每 个硫原子和 个氧气分子反应,生成 二氧化硫分子。
对于4P+ 5O 2点燃=== 2 P 2O 5这个反应,表示每 个磷原子和 个氧气分子反应,生成 个五氧化二磷分子点燃 点燃点燃 点燃三、课堂提升(独立完成”课时方案”第29页 “基础过关”)(约10分钟)1、右下图四位同学正在讨论某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他们所描述的化学方程式是( )A .S+O 2 SO 2B .2CO+O 2 2CO 2C .2H 2 + O 2 2H 2OD .CH 4 + 2O 2 CO 2+2H 2O 2、在反应中,当1.6g X 与Y 完全反应后,生成R 的质量为4.4g ,且反应后生成的R 和M 的质量之比为11:9,则在此反应中Y 和M 的质量比是( )A. 23:9B. 16:9C. 32:9D. 46:9 四、小组展示(约10分钟)六、课后复习(完成”课时方案”第30页)能力提升)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学案 总第 课设计 唐刚 审稿 唐刚 行政审查 李洪 教学时间 班级 姓名 小组 检查等级 学习目标: 1、化学方程式配平 教学重点和难点:2、化学方程式配平 一、课前检测(3——5分钟) 1、检查上节课学习内容。
2、组间交流检查”课时方案”第39页 “知识点睛”完成情况 检测问题:二、合作学习(约15分钟) (一).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1.以 为基础2.遵守 [讨论]下列化学方程式是否遵守书写原则?1.C+O 2点燃===CO 2 2.H 2+O 点燃===H 2O 3.H 2+O 2点燃===H 2O (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阅读教材96——98页) (1)阅读教材98页,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点燃 点燃点燃P+ O 2点燃===P 2O 5H 2O 2二氧化锰====H 2O+ O 2↑Fe+ O 2点燃===Fe 3O 4H 2O 通电===H 2+ O 2KMnO 4 △=== K 2MnO 4+ MnO 2+ O 2↑CuSO 4+ NaOH== Na 2SO 4+ Cu(OH)2↓(原子团是一个整体) 总结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⑴写:根据事实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 ,中间用短横线相连; ⑵配: 化学方程式; ⑶等;将短横线改为 ;⑷标:标明反应条件以及生成物的状态“↑”或“↓”。
⑸查:检查 是否写错、是否配平、条件和生成物状态是否标了、标了是否恰当。
三、课堂提升(独立完成”课时方案”第29页 “基础过关”)(约10分钟) 1.化学方程式可读作( )A .硫加氧等于二氧化硫B .硫加氧气点燃后生成二氧化硫C .硫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硫D .一个硫和一个氧点燃后生成一个二氧化硫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2AB+B 2=2C 中C 的化学式为( ) A.AB B.AB 2 C.A 2B D.A 2B 2 3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Mg + O 2MgO 2 B 、4Fe + 3O 2 2Fe 2O 3C 、2P 2O 54P + 5O 2D 、2HgO 2Hg + O 2↑4(1)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1) Al+ F e 3O 4 高温 F e + Al 2O 3(2) F e 2O 3+ C 高温--- Fe + CO 2↑ (3) C 2H 4+ O 2点燃== CO 2+ H 2O 四、小组展示(约10分钟)五、课堂小结(5分钟)注意: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气体生成物就不需注“↑”号。
同样,溶液中的反应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固体,固体生成物也不需注“↓”号。
例如:S+O 2点燃===SO 2 ; Fe+CuSO 4==Cu+FeSO 4点燃 点燃Δ 点燃六、课后复习(完成”课时方案”第30页)能力提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学案(第1课时)总第课设计唐刚审稿唐刚行政审查李洪教学时间班级姓名小组检查等级学习目标:1、掌握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一般步骤2、根据某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其他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教学重点和难点:2、根据某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其他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一、课前检测(3——5分钟)1、检查上节课学习内容。
2、组间交流检查”课时方案”第39页“知识点睛”完成情况检测问题:二、合作学习(约15分钟)(1)自学教材100页例题1,讨论完成下列题目1、3克碳充分燃烧能生成多少克二氧化碳?分析: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比为::,即表示每份质量的碳和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已知质量的物质是,质量是克,要求的物质是。
2、某学生在做电解水的实验时,制得了6.4克氧气,求分解了多少克水?同时生成了多少克氢气?分析: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比为::,即表示每份质量的水完全分解,生成份质量的氧气和份质量的氢气。
已知质量的物质是,质量是克,要求的物质是和。
讨论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一般步骤:⑴解设,一般情况下,求什么设什么;⑵写出相应的正确的;⑶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出相关物质的,列在相应的化学式下面;⑷标出和;⑸列;⑹求解;⑺答题。
2三、课堂提升(独立完成”课时方案”第29页“基础过关”)(约10分钟)1、将8克高锰酸钾装入大试管中,加热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冷却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7.2克,计算(1)生成了多少克氧气?(2)已经分解了多少克高锰酸钾?(3)剩余固体中有那些物质,各有多少克?四、小组展示(约10分钟)六、课后复习(完成”课时方案”第30页)能力提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学案(第2课时)总第课设计唐刚审稿唐刚行政审查李洪教学时间班级姓名小组检查等级学习目标:1.含一定量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质量的计算教学重点和难点:1.含一定量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质量的计算2.根据化学方程式和溶液的有关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性计算一、课前检测(3——5分钟)1、检查上节课学习内容。
2、组间交流检查”课时方案”第39页“知识点睛”完成情况检测问题:二、合作学习(约15分钟)自学教材100页例题2,讨论完成下列题目1、某石灰厂用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烧制生石灰,要制11.2吨生石灰,需石灰石多少吨?同时产生多少二氧化碳?2.有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共26.5 g,加热使之反应,待反应至不再有气体生成后,将试管冷却、称量,得到剩余固体16.9 g。
求:⑴制取氧气的质量;(3分)⑵剩余固体中含有哪些物质?各为多少克?(5分)三、课堂提升(独立完成”课时方案”第29页“基础过关”)(约10分钟)1、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某钢铁厂生铁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在实验室将5.8g生铁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5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杂质不参加反应),反应后称得烧杯中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55.6g。
求:(Fe+H2SO4=FeSO4+H2↑)(1)产生氢气的质量是多少?(2)该生铁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结果保留一位小数)解析 5.8g铁样品,55.6g稀硫酸均为混合物,其质量匀不能直接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