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守恒定律——(课时一)导学案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导学案

5.1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3.学习的重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一、课前导学部分:思考:“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泪”哪去了呢,消失了吗?1.写出两个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是如何变化的?(定量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阅读】课本P92,93探究。
【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有没有变化呢?【猜想】①②③。
【阅读&思考】阅读课本P95思考以下问题:1.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是因为,所以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2.在化学反应前后哪些量肯定没有变化,哪些量一定发生变化,哪些量可能发生变化?二、以学定教(由教师根据班级情况、学生情况完成)三、展示激学与拓展提升部分【实验探究】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结论】【实验探究】观察教师演示实验5-5和5-6,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提出问题】质量守恒定律是否对任何化学变化都适用呢?【得出结论】进行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需在体系中进行。
【交流讨论】为什么所有化学变化都会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定律呢?【反思评价】冰融化后,得到水的质量与原来冰的质量相等,这个变化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归纳小结】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有“五个不改变,两个一定变,一个可能变”:■注意:①反应物的总质量是指参加反应的;②质量守恒定律的前提是化学反应。
③所有化学反应均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若有形式上不遵守质量守恒的情况,一定是有某些物质被遗漏或逸散到空气中。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导学案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导学案2、分析与结论:天平平衡,说明反应前各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各物质的总质量。
四、得出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
实验活动三、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1、实验现象:2、反应表达式:3、天平不平衡的原因:该反应(填是或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活动四、镁带的燃烧1、实验现象:2、反应表达式:3、天平不平衡的原因:该反应(填是或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五、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有:①“六个不变”宏观方面:总质量不变、种类不变、的质量不变。
微观方面:的种类不变、不变、质量不变。
②“两个一定改变”宏观方面:改变;微观方面:的种类一定改变。
③“一个可能改变”可能改变课堂检测() 1.下列现象可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A、10克水受热变成10克水蒸气B、铁在氧气中灼烧后,质量增加C、蜡烛受热熔化,冷却后质量不变D、1L水和1L酒精混合总体积小于2L ()2、化学反应前后肯定发生变化的是A、原子数目B、元素种类C、原子种类D、分子种类()3、A+B=C+D,已知12克A和18克B 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8克C,则生成的D的质量为A、30克B、58克C、2克D、无法确定()4、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反应中共有三种元素B.图中反应物都是化合物C.该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D.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5、物质M在空气中燃烧有水生成,由此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M一定含H元素B、M一定是H2C、M一定是CH4D、M一定含H、O两种元素()6、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反应后物质甲的质量为13克B、乙是反应物C、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为5:4D、物质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7、已知铜锈在隔绝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加热生成水、氧化铜和二氧化碳,由此可知,铜锈中含有元素。
质量守恒定律导学案(第一课时)

5.1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班级:组别:姓名:【情境导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
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总和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之间可能存在哪几种关系呢?【目标导学】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2.用原子、分子的观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意义。
3.培养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
【自主学习】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即质变,那量变不变?2.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总和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之间可能存在哪几种关系呢?【合作探究】(一)活动与探究:1、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2、猜想与假设:假设1、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大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假设2、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小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假设3、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3、实验探究:方案一: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方案二:铁+硫酸铜铜+硫酸亚铁4、收集数据,交流共享方案二分析各个方案,你能得到什么结论?5、得出结论: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状态,物质的类别,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
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一切化学变化。
理解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质量守恒定律是一切化学反应必须遵守的一个定律,但物理变化不属于此定律;(2)、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仅是指“质量”,不能任意扩展到其它物理量;(3)、守恒的数量是“总质量”,不是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4)、守恒的范围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不能计算在内。
6、反思评价:是否存在违背质量守恒定律的化学反应呢?演示实验5-1,5-2:盐酸和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的质量测定:反应前后天平不平衡。
原因是什么? 因为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到空气中去了,所以天平不平衡。
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的测定:天平也不平衡;结合P93讨论1、2分析原因。
质量守恒定律课时导学案

目 标 导 课
教 学 反 思
拆分
重新组合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练 习 设 计
一. 在 A+B=C+D 反应中, 5 克 A 和 4 克 B 恰好完全反应生成 3 克 C, 则反应生成 D 的质量是 。 二.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只生二氧化碳和水,试推断蜡烛的元素组成中一定含有 元素, 可能含有 元素。 三.在化学反应 2XY2+Y2=2Z 中 Z 的化学式应为 。 四.A、B、C、D 物质各 10 克,混合加热充分反应后,还有 C 物质 16 克,同时生成新的 D 物 质 8 克,剩余部分 A 物质,而 B 无剩余,则参加反应 A、B 的质量之比为 。 五.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小,说明质量守恒定律不是普遍规律” 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铁生锈后质量增加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而冰融化为水质量却不变化 说明它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是这样的吗? 一. 质量守恒定律: , 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二.化学反应是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转变成生成物的过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 的 没有改变,原子的 没有增减,原子的 没有改变。 三.质量守恒定律可理解为“五个不变”,“两个一定改变”,“两个可能改变”。 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________变,各元素的种类和质量________变,原子的种类 _________变,原子的数目________变,每个原子的质量_________变; 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________变,分子的种类__________变; 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个数__________变、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__变。 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重新经历了科学家们得到质量守恒定律的科学过程, 拉瓦锡不仅发现了质量 守恒定律,他还关注到氧化汞分解和合成过程中,各物质之间存在一个固定的质量比例关系,这 个内容我们将在下一节课继续进行研究。 可以增加探究实验: 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的测定 实验分工:测量 ,记录 实验目的: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碳酸钠(NaCO3)+盐酸(HCl)→氯化钠(NaCl)+水(H2O)+二氧化碳(CO2) 记录的数据 反应前: 反应后: 实验数据分析: “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个数可能改变、元素的化合价可能改变。 ”可以进行选择性讲解。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会使用文字表达式和符号表达式来表示化学反应,这些表达式仅仅表 现化学反应中物质种类的变化, 但是并不能表示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 在学习到 “质量守恒定律” 的时候就需要引导学生不单单关注化学反应的物质变化,更应该关注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本节 课设计实验有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等。探究活动较多,学生参 与多,活动形式开放。在组织这么多活动的同时,要组织学生总结出守恒定律,要分析原因,要 巩固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而更重要的是引导者,要引导学生思维 由“质”向“量”的转变。而这样的思维转变并不是一节课或者两节课就可以完成的。因此在接 下来的教学中,需要反复使用“质量守恒定律” ,从表面现象及微观本质等方面全面深刻地理解 它,为后面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运用打好基础。 反应前后质量关系
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导学案

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导学案篇一: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导学案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编定人:张丽丽审定人:张丽丽学习目标1.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守恒的原因,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 引导学生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初步培养学生定量研究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一.自主学习:1.1673年英国著名的科学家波义耳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将金属放在密闭的容器里加热,两个小时后打开密闭容器,进行称重,物质的质量增加了,而1774年,拉瓦锡用精确的定量实验研究了氧化汞的分解和合成反应中各物质质量之间的变化关系,他将45.0份质量的氧化汞加热分解,恰好得到了41.5份质量的汞和3.5份质量的氧气,由此得到了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原因是什么?2.化学实验中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有哪些?二.课内探究:实验探究一:请按照指导完成实验并将实验记录填入表中:(表格见课本P94)。
思考:在红磷的燃烧实验中,集气瓶底部的细沙起什么作用?气球起什么作用?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实验探究二:思考:1.有气体参加和有气体生成的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必须在什么体系中进行?2.蜡烛燃烧后蜡烛变小;铁生锈后质量增加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探究三: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是什么?分析:电解水的微观过程结论:1.水通电分解反应的实质是什么?2.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没有改变,原子的没有增减,原子的没有改变,组成物质的元素的种类,元素的质量,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质量守恒的原因)练习1.现有一反应A+B有10gA和5gB完全反应,反应结束后生成C的质量为多少g?练习2.100g水和100g酒精混合,质量等于200g,这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三.课堂小结四.当堂检测1.下列各组物质,在敞口容器里发生反应,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的是()A、碳酸钠放入盐酸中B、高锰酸钾固体受热分解C、硫酸铜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D、在空气中点燃镁条2、R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R+3O2述正确的是()2CO2+4H2O,则有关R的组成叙A.只含有碳、氢元素B.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C.一定含有碳、氢、氧元素D.定含碳、氧元素,可能含有氢元素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2L氢气和1L氧气反应能生成3L水,这句话对吗?篇二: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导学案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能说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2.从微观角度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初中科学九年级《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导学案

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及守恒的原因,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引导学生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初步培养学生定量研究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质量守恒定律探究活动及内容。
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微观解释及应用。
学习方法:
课堂探究、交流讨论、课堂练习
一、预习导学案:
1、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不能再分;其实质是分裂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即原子的重新组合。
二、课堂导学案:
2、学生实验
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在化学反应中,()没有改变,()没有增减,()也没有改变。
4.演示实验
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反应,不能直接去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应在()容器中进行。
三、当堂检测案:
请回忆你学习过的“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并按要求完成实验方案一和实验方案二.(下表中“实验结论”选填“=”、“>”、“<’’符号)
实验方案方案一方案二
反应现象()(_ _ ______
反应前的总质量m
l n l
反应后的总质量m
2n 2
实验结论分析m
l________m
2
n
l_
_______n
2
将两个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对比时,有同学分析:有一个方案观察到天平不平衡,是因为________,因此不能说质量不守恒.
在反应物不变的前提下,要使天平平衡,你对该方案的改进措施是________.。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5.1 质量守恒定律导学案

5.1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导学案)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没有增减。
教学重难点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应用。
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没有增减。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在下列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以及元素的变化情况,那么化学反应前物质的质量和反应后物质的质量可能存在哪些关系呢?二、自主学习1.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2.化学变化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生成物)的过程。
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三、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P92-P94内容,并观看视频了解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
实验方案方案一方案二实验现象文字表达式反应前后天平是否平衡..的各物质的,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
这个规律就叫做。
问题1:方案一中,锥形瓶底部的细沙有何作用?为什么在玻璃管一端系一个小气球?如果不系,会有什么后果?2.观看两个演示实验,做好实验数据的收集。
实验方案实验5-1 实验5-2实验现象反应前后天平是否平衡讨论:你如何解释观察到实验5-1和5-2中的“失恒”现象?质量守恒定律是否对任何化学变化都适用呢?问题2: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种类是否发生了变化?构成物质的分子呢?构成分子的原子呢?问题3:化学变化前后各物质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化学变化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会发生变化?3.阅读教材P95,并观看动画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的原因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没有改变,原子的没有增减,原子的也没有改变。
4.讨论、总结化学反应中的变与不变(元素、原子、物质、分子)(1)一定不变:(2)一定变化:(3)可能变化:四、课堂小结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五、课堂练习1.下列各变化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A.食盐逐渐溶解在水中 B.空气液化后再蒸发得到气态的氮气和液态氧气C.潮湿的衣服在阳光下晒干 D.蜡烛燃烧后,越来越短,最终消失2.12.4g磷完全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28.4g,消耗氧气________g。
《质量守恒定律》 导学案

《质量守恒定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
(2)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微观解释。
2、难点(1)从微观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2)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相关计算和推理。
三、学习过程(一)知识回顾1、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什么?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一定发生改变,那么物质的总质量是否会发生变化呢?(二)实验探究实验一: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用品】托盘天平、锥形瓶、玻璃管、气球、红磷【实验步骤】1、在锥形瓶底部铺一层细沙,在锥形瓶口的橡胶塞上安装一根玻璃管,在其上端系牢一个小气球,并使玻璃管下端能与红磷接触。
2、将锥形瓶放在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
3、取下锥形瓶,将玻璃管灼烧至红热,迅速伸入锥形瓶中并塞紧橡胶塞。
4、待红磷燃烧结束,冷却后,重新将锥形瓶放到托盘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气球先膨胀后缩小。
【实验结论】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
实验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用品】托盘天平、烧杯、铁钉、硫酸铜溶液【实验步骤】1、在托盘天平的左、右两盘各放一个相同的烧杯,调节天平平衡。
2、向其中一个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向另一个烧杯中加入铁钉。
3、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
4、待反应一段时间后,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实验现象】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溶液颜色由蓝色逐渐变为浅绿色。
【实验结论】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
(三)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四)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1、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质量守恒的原因(1)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量守恒定律——(课时一)导学案
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一.学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2,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3,会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二,学习指导:
1.回忆什么叫化学反应?
2.写出水电解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说出反应物、生成物及条件分别是什么?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提出问题)
3.活动与探究一、二根据实验方法和步骤进行实验,认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及结论,完成,课本P91的表格.
4.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是什么?我们着重注意理解哪些关键字?
5.实验5-1、5-2根据什么现象判断已经发生反应?
6.盐酸与碳酸钠反应质量减轻了、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比原来大,这违反质量守恒
定律吗?为什么?
7,质量守恒定律对我们有什么用?
三.学习导航:
由上可知: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m1)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m2)相等,即
人们经过许多化学反应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得到的结论都是一样的,因此把它作为了一条普遍定律叫质量守恒定律,是一个普遍规律,对所有化学反应都适用。
2,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参加化学反应的,等于反应后生成的。
3,在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守恒的范围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
即,不包括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或者剩余的那部分质量。
例:在A+B=C+D 反应中,反应前有12gA和8gB,反应后生成10gC,A消耗完全,B剩余2g,则生成的D的质量为。
(2)守恒的数量不是部分质量,即把各种状态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算在内。
如肉眼看不见的气态生成物都算在内。
(3) 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任何(“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
例:100克干冰升华变成100克二氧化碳气体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对吗?
(4)、定律研究的内容是指,不能推广到其它物理量:如体积、分子个数等。
例:水发生电解的体积一定等于生成的氧气与氢气的体积之和对吗?
4.实验5-1,(1)实验中观察到现象有
反应的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各物质的化学式为:
(2)为什么反应后和烧杯内物质的质量比反应前轻?这违反质量守恒定律吗?
5.实验5-2 (1)实验中观察到现象有
反应的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各物质的化学式为:
(2)为什么反应后和反应前天平有可能平衡也有可能不平衡?这违反质量守恒定律吗?
(3)如果在燃着的铝箔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
6.实验分析:如何改进实验,使实验3、4满足反应前后质量守恒?
总结: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首先要确定一个容易发生的化学反应作为研究对象,还要知道如何测定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尤其是有气体参与或生成的反应,要注意不要让气体溢出或进入,或受到空气的浮力等的影响,保证实验密闭,顺利进行。
五.当堂训练
1.某化学反应可以用A+B=C+D表示,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筒有12gA和8gB,反应后生成l0gC,A消耗完全,B剩余2g,则生成D g.
(2)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为g,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为g.
(3)A与B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若24gA完全反应则生成D的质量为g
2.将24. 5g氯酸钾与2g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到质量不再减少为止,得到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6. 9g,则反成生成的氧气的质量为,同时生成氯化钾。
(提示:
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了氯化钾固体和氧气)
3.水蒸发后液体质量变少,这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吗?为什么?
4有人说:“蜡烛燃烧后质量变小,说明质量守恒定律不是普遍规律。
”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5,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现象:
(l)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镁条的质量大。
(2)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