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材料的处理
植物标本的制作方法

植物标本的制作方法植物标本是植物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资料形式,用于保存和展示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结构。
下面将介绍一种常用的植物标本制作方法。
第一步,选择合适的植物材料。
选择健康、具有典型形态特征的植物作为标本材料。
最好选择开花期或结实期的植物,以便能够展示植物的性状和特征。
第二步,采集植物标本。
用剪刀或手术刀小心地将整株植物剪断或挖起,尽量保留完整的根、茎、叶和花。
第三步,处理标本材料。
用剪刀修剪掉病虫害和坏死的部分,然后用水清洗干净,去除表面的泥土和杂质。
第四步,标本材料的固定。
将标本材料展开,用标本纸将其包裹住,并使用标本纸夹夹紧。
对于大型植物,可以在茎的两侧使用标本夹来夹紧。
如果标本材料叶片较大,可以在标本纸夹的内侧加入一些吸水纸,以保持标本的湿度。
第五步,标本的干燥。
将包裹好的标本放入烘干机中或悬挂在通风干燥的地方,以便让标本逐渐干燥。
根据植物的大小和厚度,通常需要1-2周的时间,以确保标本完全干燥。
在干燥过程中,可以定期更换吸水纸来保持适当的湿度。
第六步,标本的整理。
标本完全干燥后,取出标本纸夹,检查标本是否完整,并进行必要的修整。
将标本叶片展平,调整茎部的弯曲度,并使用标本胶将标本固定在标本纸上。
第七步,标本的贴标和装裱。
在标本纸上用铅笔写上标本的采集信息,如采集地点、采集日期、标本名称等。
然后将标本纸贴在标本袋上,将标本袋的封口处用背心夹夹紧。
最后,将装好标本的标本袋存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以便长期保持标本的生态特征和形态结构。
植物标本制作过程

植物标本制作过程第一步:选择标本材料选择标本材料是制作植物标本的第一步,通常选择完整的植物个体,包括根、茎、叶、花和果实等组织,确保能够全面地反映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和组织结构。
同时,应选择成熟个体,并注意避免有损伤和病虫害的植物。
第二步:野外采集在选择好标本材料后,需要到野外进行采集。
在野外采集时,应注意选择典型个体和代表性地点,将整个个体或重要部分剪下。
同时,需要记录详细的时间、地点和环境等信息,以及个体的高度、直径、花期和果期等生物学特征。
第三步:采集后的处理采集回来后,需要对标本材料进行处理。
首先需要将植物个体进行清洗,去掉附着在外表面的泥土、藤蔓和虫卵等。
然后,在清洗后的植物个体上进行必要的修剪,保留相应的茎、叶和花部分。
同时,将修剪后的植物个体进行分类和整理,便于后续的存储和制作。
第四步:制作标本制作标本是植物标本制作的重要步骤。
首先,将修剪后的植物个体进行脱水处理,利用脱水剂如乙醇将植物体内的水分逐渐去除。
脱水剂的浓度需要逐渐提高,通常从低浓度的乙醇逐渐过渡到高浓度的乙醇,最后再用除醇剂如丙酮进行处理,直至完全脱水。
脱水处理完毕后,需要将脱水后的植物个体进行固定。
通常采用压制和烘干的方法进行固定。
对于茎、叶和花等较薄的结构,可以采用压制方法,将其放置在报纸或压花机等器具中进行压制。
对于较粗的结构如根和茎等,可以采用烘干方法,将其放置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逐渐烘干。
总结起来,植物标本制作包括选择标本材料、野外采集、采集后的处理、制作标本等步骤。
每一步都需要严格操作和细心处理,以确保制作出高质量的植物标本。
通过植物标本的制作,可以长期保存和展示植物的形态特征,为植物科学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
标本材料的处理

Tissue Processing
常规标本脱水过程:70%、80%、90%、95%、100%alc
特殊标本脱水过程:20-30%、50%、70%、80%、90%、95%、100%alc
脱水过程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95% alc以下的各级浓度酒精的脱水过程
常规大小的标本最短停留期限应不短于 3~6h 第二阶段 100% alc的脱水过程
Tissue Processing
3.脱水剂的选择 通常选用乙醇(酒精) 某些较韧性或硬度较高的标本(皮肤、复合型标本),可选用正丁醇剂 脱水时间相对要延长很多,但不会增加标本硬度或脆性
4.脱水过程的外界因素 主要是指温度、振荡与否。 温度↑,脱水剂对标本的渗透率↑ 对100%alc阶段的标本脱水程度不易掌握 通常标本脱水为室温(20~25℃)状态
脱水
利用某种化学试剂逐步地将组织内部的水分置换 出来,以使组织内部处于无水的状态过程。
脱水目的
彻底地脱去标本中的水分 有利于透明、浸蜡步骤的完成 有利于切片操作和制备较薄的石蜡切片 有利于标本蜡块的长久的保存
Tissue Processing
脱水剂的特性 能与水按任意比例混合 具有高浓度,也就是具有无水的特性 高浓度的脱水剂能与透明剂任意混合
Tissue Processing
包埋
浸蜡与包埋的目的 在于除去组织中的透明剂成分,使石蜡液渗入到组织 内部,再通过石蜡液冷却的过程进一步增强组织的硬 度而成为适宜的固体,便于组织切成薄片
包埋器的种类:专用包埋器、L 形包埋器、培养皿 注意:包埋器内表面应平滑,尤其是底部
Tissue Processing
脱水剂的种类 单纯脱水剂:乙醇、丙酮、甲醇 脱水兼透明剂:正丁醇、叔丁醇
标本制备实验报告总结

标本制备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目的:通过标本制备实验,掌握标本制备的基本技术,了解标本制备的步骤和方法,并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标本。
实验原理:标本制备是指将生物组织、细胞等材料经过一系列处理和操作,制备成可供显微镜观察和研究的标本。
标本制备的主要步骤包括固定、脱水、浸渍、包埋、切片和染色等。
固定是为了保持标本的原貌和结构,使其不发生变形和破损。
脱水是将标本中的水分逐渐取代为有机溶剂,以便后续的浸渍和包埋。
浸渍是将脱水的标本逐渐渗透入<sol>Embed-2036有机溶剂,使其透明化。
包埋是将浸渍的标本置于熔蜡或树脂中,使其固定在切片时的位置,并且能够得到较好的切片质量。
切片是将包埋的标本切成透明薄片,以便显微镜观察。
染色是为了提高标本的对比度,使细胞器和组织结构能够更清晰地显示出来。
实验操作:1. 取一片新鲜的组织标本,如植物叶片或动物器官。
2. 将标本放入足够的固定液中,使其充分固定。
3. 将固定后的标本逐渐脱水,使用逐渐浓度增加的酒精溶液进行浸泡。
4. 将脱水的标本逐渐浸渍至透明,使用逐渐浓度减小的有机溶剂进行浸泡。
5. 将浸渍的标本置于熔蜡或树脂中进行包埋,使其固定在切片时的位置。
6. 使用显微切片机将包埋的标本切成透明薄片,厚度通常为几微米至几十微米。
7. 将切片置于玻片上并进行染色处理,增加对比度和显示效果。
8. 用载玻片覆盖切片,用显微镜观察标本。
实验结果:通过标本制备实验,我们成功制备出了植物叶片的显微观察标本。
经过固定、脱水、浸渍、包埋、切片和染色等步骤,我们得到了透明的切片,并成功观察到了叶片的细胞结构和组织器官等。
经过染色处理后,标本的对比度得到了提高,使细胞器和组织结构更加清晰可见。
实验结论:标本制备是显微镜观察和研究生物组织和细胞的重要步骤。
正确使用标本制备的方法和技术,可以将生物组织和细胞制备成透明薄片,使其显微观察更加清晰和准确。
标本制备的每个步骤都是关键的,需要细致进行操作。
标本制作实施方案

标本制作实施方案一、前言标本制作是生物学实验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观察和研究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结构。
因此,制作高质量的标本对于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标本制作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二、材料准备1. 标本材料:选择要制作标本的生物体,如昆虫、植物、动物等。
2. 工具准备:显微镜、刀具、镊子、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玻片、显微镜盖玻片等。
3. 药品准备:酒精、甘油、苏木精、碘酒等。
三、标本制作步骤1. 准备标本材料:选择新鲜的生物体,尽量选择完整的、无损伤的样本。
2. 杀灭处理:对于昆虫等小型生物,可以使用酒精或者碘酒进行杀灭处理;对于大型生物,可以采用苏木精进行杀灭处理。
3. 固定处理:将杀灭后的生物体放入固定液中浸泡,使其组织结构固定。
4. 脱水处理:将固定后的生物体逐渐浸泡在酒精中,使其逐渐脱水。
5. 清洁处理:将脱水后的生物体放入清洁剂中浸泡,清洁其表面的杂质。
6. 嵌塑处理:将清洁后的生物体放入适量的嵌塑剂中浸泡,使其组织结构更加坚固。
7. 切片处理:使用显微镜切片机将生物体切成薄片,然后将切片放入载玻片上。
8. 封片处理:将切片后的载玻片放入显微镜玻片上,加入适量的甘油,并用盖玻片盖好。
9. 标签处理:在盖玻片上标注标本的名称、来源、制作日期等信息。
四、注意事项1. 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
2. 操作过程中要细心,尽量避免对标本造成损坏。
3. 对于不同类型的生物,要采用相应的处理方法,以保证标本的质量和观察效果。
4. 操作过程中要保持实验台面的整洁,避免杂物对操作造成干扰。
五、总结标本制作是一项需要细心和耐心的工作,只有在严格按照步骤进行操作的情况下,才能制作出高质量的标本。
希望本文介绍的标本制作实施方案能够对您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在进行标本制作时能够注意安全,保证实验室的整洁和安全。
手术病理标本处理规定及流程

手术病理标本处理规定及流程1.接收标本:手术标本在手术过程中收集,并由手术医生或护士放入相应的标本容器中。
这一步骤需在术中完成,并通过标本接收表格详细记录相关信息,如患者基本信息、手术部位、手术方式、取材数量等。
2.标本传递:将标本放入防漏、密封和不同溶液浸泡的标本容器中,并通过专门的运送箱传递到病理科实验室。
传递时要注意标本的安全,避免破损或引起误配。
4.标本处理:根据标本类型及病变部位选择相应的处理方法。
常见的处理方式有固定、包埋、切片等。
常规情况下,标本需使用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10%NBF)进行固定,以保持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的完整性。
5.标本切片:固定后的标本需进行脱水、透明化和浸渍处理,以便进行切片。
这一步骤通常通过把标本进行乙醇浓度逐渐升高浸泡,并用透明剂如苯醚浸渍处理。
浸泡时间通常为数小时或数天,以确保组织被完全清除。
6.切片制作:经透明化处理后,标本需保存在蜡块中,切割成非常薄(约3-5微米)的切片,并放置在切片机的载玻片上。
7.制片染色:切片制作完成后,需要进行染色以凸显组织细胞的形态特征。
常用的染色方法有常规的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
8.扫描与分析:完成染色的切片需用显微镜观察,并通过数字化扫描将切片映射到计算机上。
然后,使用专业软件对映射的图像进行分析和测量,以得到关键指标如病变范围、细胞密度等。
9.诊断报告:经过病理医师的专业分析和判断,完成诊断报告的撰写。
报告应包含标本基本信息、组织学特征描述、诊断结论和建议治疗等内容。
病理报告需及时打印送交医生,并保存电子档案。
10.报告解读:临床医生收到病理报告后,进行解读,并与患者讨论评估后续的治疗方案。
总结而言,手术病理标本处理规定及流程包括标本接收、传递、登记、处理、切片、染色、扫描与分析、诊断报告、解读和结果通知等一系列步骤。
这些流程的顺利进行,是确保准确诊断、指导临床治疗及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环节。
标本的处理

标本的处理涂片的制备1. 用白金耳挑取待检材料(血液、脓汁、尿沉渣等),均匀涂布于载玻片上,约呈1平方厘米的圆形面积。
2. 用冷吹风机吹干后,立即应用,或装在塑料袋中,-10℃保存,可于二周内使用。
印片的制备1. 将待检组织以小剪刀剪开,用滤纸将创面血液吸干,然后用创面轻压玻片,使之粘上1-2层细胞。
2. 用冷吹风机将玻片吹干。
组织切片的制备1. 在-16~-25℃的低温下将冷冻的待检组织用冷冻切片机切片。
2. 将切片迅速贴在玻片上。
3. 用冷吹风机立即将玻片吹干。
标本的固定1. 将标本玻片置于玻片架上,浸入盛有固定剂溶液的搪瓷桶内。
2. 经过一定时间(参考3min)固定后取出玻片架。
3. 即刻以冷磷酸缓冲盐水冲洗,再按顺序经过磷酸缓冲盐水三缸浸泡,每缸3min,取出在空气中晾干或用风扇吹干。
涂片和印片血液、细菌培养物、脑脊液、体腔渗出液和细胞悬液等均可简单地涂抹在玻片上,干燥固定后就可用于荧光抗体染色。
脑脊液、脏器(肝、脾、淋巴结等)、细菌菌落或尸体病变组织可把切面压印于玻片上作成印片,经固定后再染色。
组织切片主要有以下两种:①冷冻切片:为了使抗原最大量的保存,首选的制片方法是冷冻切片,其优点是操作简单,组织的抗原性保存好,自发荧光较少,特异荧光强,同时适用于不稳定的抗原,缺点是组织结构欠清晰。
②石蜡切片:石蜡切片是研究形态学的主要制片方法,它不但是观察组织结构的理想方法,而且可进行回顾性研究。
其优点是组织细胞的精细结构显现清楚,但对抗原的保存量不如冷冻切片,并有组织自发荧光和非特异性荧光,需加酶消化处理。
细胞培养标本用HEP-2细胞或Hela细胞培养,待细胞在玻片上形成单层,固定后用作抗核抗体等检测的抗原片。
还可使细胞单层生长在玻片上,再用病毒或病人标本感染,然后固定,用荧光抗体染色法检测病毒。
活细胞染色检查淋巴细胞表面抗原以及免疫球蛋白受体、癌细胞表面抗原、血清中抗癌细胞抗体等,均可用活细胞荧光抗体染色法。
制作标本的步骤

制作标本的步骤
制作标本是生物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保存和展示不同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等信息。
下面是制作标本的基本步骤及注意事项。
1. 选择标本材料
选择材料是制作标本的第一步。
标本可以来自于各种生物体,如植物、昆虫、鱼类等。
要选择完好无损、形态规整、颜色鲜艳的样品,并在采集后尽快进行处理。
2. 准备标本工具
制作标本需要使用专业的工具,如刀片、镊子、剪刀、显微镜等。
这些工具需要保持干净,以避免影响标本质量。
同时,也需要防止对自己和样品造成伤害。
3. 处理标本
对于不同的标本材料,需要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如植物标本需要进行脱水、烘干、熏蒸等处理,昆虫标本需要杀灭、挂干、复原等处理。
处理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标本形态完整,防止损坏和变形。
4. 制作标本
制作标本的方法也因不同的标本材料而异。
一般来说,制作标本可以采用解剖、切片、贴片、镜片等方法。
制作标本的过程中需要保持细心、耐心、准确,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5. 标注标本
制作完成后,需要对标本进行标注,包括采集地点、采集时间、
标本名称、标本编号等信息。
标注要清晰、准确、不易褪色,以便于后续的研究和展示。
总之,制作标本需要综合运用生物学、化学、物理等多种知识和技能,同时也需要细致地处理每一个细节。
只有这样,才能制作出高质量的标本,为生物学研究和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yes & Basic Staining
Dyes & Basic Staining
媒染剂与促染剂
媒染剂 凡是能与组织细胞及染料结合生产色淀(Lake)且可促进 染色反应的一类金属离子盐。 硫酸铝钾、硫酸铁铵、三氯化铁、磷钨酸 金属离子与染料结合所形成的色淀络离子带有较强的正电荷,
可极大地增强与组织细胞的亲和性。
发色团 能使有机化合物产生颜色且为不饱和键的原子基团 发色团数目越多,染料的颜色就越深 助色团 能使有机化合物发生电离作用的辅助性基团 助色团的主要作用: 1.加深染料的色度 2.增强染料分子极性,易于离子化 3.增大染料与被染物质间产生亲和力
Dyes & Basic Staining
生物学染料分类
Dyes & Basic Staining
• 酸性染料和碱性染料的含义误解
酸性染料,其溶液呈现酸性,pH<7 碱性染料,其溶液呈现碱性,pH>7
染料的酸碱性,是指染料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多少而言
• 酸碱性染料的区别
染料助色团可否被电离为正离子或负离子
伊红Y为酸性染料,以钠盐形式构成
水解时钠离子的存在决定伊红溶液呈碱性,pH>7
方法。
Dyes & Basic Staining
金属浸润法常用的金属盐为硝酸银、氯化金、四氧化锇等
亲银性反应
Ag+ 与组织细胞反应后直接 转化并沉积为金属银的反应
Fontana-Masson 法
嗜银性反应
Ag+与组织结构或细胞反应后 通过还原剂/阳光的还原作用 还原为金属银的反应 Grimlieur 法
Al3+、Fe3+、Cr3+、Mn6+、W6+等
促染剂 增强染料染色能力,但不参与染色反应的化合物 硼砂
Dyes & Basic Staining
生物学染色的形式
渐进性染色( Progressive 退行性染色( Regressive
staining ) staining )
Dyes & Basic Staining
特点 难点
多染色多褪色,易于控制染色的程度 褪色(分色)程度的控制
应用
适用单一染色、对比染色及复合染色
切片染色
常规染色 苏木精伊红(HE)染色 特殊染色 单一染色、对比染色、复合染色
一种染料可以染色多种结构或细胞
一种结构或细胞可以被多种染料所着色
Dyes & Basic Staining
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
Dyes & Basic Staining
单一染色
一种染料对组织细胞中某一种结构(成分) 的染色
料显现出不同的亲和力,通过光的作用增强它们之间折射
率的差别,从而提高其分辨率,以使组织/细胞内的各部分 结构显示的更加清楚,便利于显微镜下观察。
Dyes & Basic Staining
染料的基本条件
1. 染料本身具有颜色。 2. 与被染组织细胞有一定的亲和力
染料的颜色和对被染物质的亲和力是由染料分子结构决定的
渐进性染色
组织细胞染色到一定时间后,使组织细胞颜色对所需 观察的结构能分别显示出来,并达到鉴别要求程度的 染色
特点 难点 应用 退行性染色
染色程度逐渐加深(逐渐着色)过程 染色对象着色,而其它结构均不被染上颜色 染色时间不易掌握 特殊染色及免疫细胞化学等染色的细胞核复色 组织或细胞过度着色(全部被着色),经褪色(分色)方 法处理,保留被观察的组织或细胞颜色,并使其显现的 染色
2.根据化学反应分类
酸性染料 含有酸性助色团可与碱(如钠/钾/钙)作用生成盐,
其水溶液电离产生有色阴离子的染料 多作为细胞质染色剂
苦味酸、伊红、酸性品红、甲基蓝、水溶性苯胺蓝等 碱性染料 含有碱性助色团能与酸(硫酸/盐酸)结合形成盐类, 电离后产生有色阳离子的染料 氧化型苏木精、甲基绿、甲苯胺蓝等 中性染料 由酸性染料和碱性染料混合构成的一种复合染料 常用醇类作为染液溶剂 Wright染料、Giemsa染料 多作为细胞核染色剂
将活体染料通过注射或吞咽方式进入动物体内,经过一 段时间的体内染色,对有机体本身及其细胞均无毒害,且可 以继续生存。对经过活体染料染色的动物进行取材、固定及 组织切片等常规处理,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被活体染色的细 胞情况
超活染色(Supravital staining)
已经离体的活细胞给予适当的条件或置于适当的培养液 中使其仍保持着生活状态下进行的染色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
Department of Histology & Embryology
染 色 与 染 料
Hale Waihona Puke Paraffin Section Technique
取材
固定
脱水
透明
石蜡制片技术主要步骤
包埋 封固 染色 切片
浸蜡
Dyes & Basic Staining
染色的目的
通过生物学染料的作用,使不同的组织/细胞结构对染
Dyes & Basic Staining
5、金属浸润法
又称为金属沉淀法,或镀金属法
所谓“金属浸润”是用可溶性的重金属盐类,配制成其
稀释的溶液,与组织细胞的某些结构接触可直接呈现颜色,
或通过还原剂 ( 甲醛 ) 的还原作用,使金属盐类形成不溶性的 金属沉积在组织细胞结构内或表面,通过显微镜即可观察的
1.根据来源分类 天然染料 从动植物体内提取出来的物质作为染料 如:苏木精、胭脂红(卡红) 人工染料 通过化工原料而合成的有机化合物。 如:伊红Y、偶氮焰红、桔黄G、苏丹III、油红O 中性红、甲苯胺蓝、天青石蓝 无机物 主要是无机盐 如:硝酸银、氧化金、碘
Dyes & Basic Staining
Dyes & Basic Staining
对比染色
两种不同性质的染料进行的染色
Dyes & Basic Staining
多种染色 三种以上的染料对多种结构(成分)的染色
Dyes & Basic Staining
4、活体染色(Vital staining)
体内活体染色(Intravital staining)
Dyes & Basic Staining
生物学染色方法
1.整体染色 微小的生物体或较小的整体组织
2.标本块染色
取材的标本组织
特点:固定、染色、制备石蜡切片
3.切片染色
组织标本或细胞标本
特点:固定、标本处理、石蜡切片、各种染色 形态学研究中应用的最多染色方法
Dyes & Basic St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