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限时规范训练:第2课时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二 1.2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含解析

课时作业提升练二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45分钟85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1.清代学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指出:“两汉以外戚辅政,国家则受其祸。
”两汉时期频频出现外戚干政,在本质上反映了( )A.外戚与皇家的特殊关系B.分封制度的残余影响C.中央集权制度不够完善D.专制政治的权力异化(解析)选D。
外戚之所以能够频频干政,究其原因,一是外戚与皇家具有特殊的血缘关系,容易亲近权力中心;二是皇权地位过高并且权力集中。
皇权一旦易手,容易引发政治灾难和社会动荡,这些情况只有在皇权专制的政治体制框架下才能出现,是一种皇权异化的历史表现。
故选D。
2.唐代尚书省对各类文书的签发与检核有明确的日程规定:“凡内外百司所受之事,皆印其发日,为之程限,一日受,二日报。
小事五日,中事十日,大事二十日,狱案三十日,其急务者不予焉。
”这一规定旨在( )A.提高行政办事效率B.加强中央集权C.减少中央行政决策失误D.加强君主专制(解析)选A。
唐代尚书省在三省里面属于执行机构,就是现在所说的行政机关,对各类文书的签发与检核有明确的日程规定主要目的是提高效率,故A正确。
3.晚唐时期,朝廷授予众多节度使同平章事的头衔,与宰相并称,号为使相,但并不行使宰相权力。
北宋前期,被授予使相头衔的官员类型增加,包括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等。
这种变化反映了北宋( )A.宰相权力的扩大B.藩镇问题依然较严重C.君主专制的强化D.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解析)选C。
根据所学知识,北宋时期宰相权力扩大不符合史实,故A 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北宋初年就已经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故B错误;北宋时期被授予使相头衔的官员类型增加,体现了北宋时期形成了一种冗官局面,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故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国家对文武官员的态度,故D错误。
4.“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
人民版必修一高三历史限时练: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一、单选题1.“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该材料意在强调“此项制度”()A.有助于推进社会公平 B.造成不切实际的学风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服务封建统治的本质2.在下列机构中,其长官行使的职能与秦朝丞相最相近的是()A.唐门下省 B.宋枢密院 C.元中书省 D.清军机处3.(原创)康熙说:“天下大权当统于一……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
”康熙帝为此设南书房,雍正帝在此基础上正式成立()A.尚书省 B.中书省C.议政王大臣会议 D.军机处4.清代定制,官员任命由军机处等机构简选,最后由皇帝朱笔圈定简放。
但自太平天国运动以来,不仅司道以下官员的任命,皆由督抚奏定,而且邻省督抚的任命,有时也要征求有力督抚的意见。
这表明()A.皇帝的权力受到了限制 B.统治危机冲击中央集权C.清政府已无力控制地方 D.地方政府掌握了行政权5.史书记载:“始置诸州通判,……故常与知州争权”。
其出现的朝代是()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6.某同学在学习中国古代某一阶段历史的过程中找到了一幅名为“北京至十三省各边路图”的地图。
“某一阶段历史”指的是( )A.秦汉时期 B.唐宋时期 C.宋金时期 D.明清时期7.下列关于监察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秦朝的御史大夫专门负责监察B.明朝时御史台是国家最高监察机关C.汉武帝时,中央派刺史监察地方,其是地方最高长官D.北宋时通判负责监督知州8.元朝设置行省时,多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如从地理位置上汉中以及安康属于南方,其生活习俗与四川差距很小,不将它们划人四川而划入陕西。
可推知元朝设置行省的出发点是()A.传达行政命令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防止地方割据D.扩大国家的疆域9.文明史者认为,从隋唐到宋元,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是文化的下移,即“从世族垄断文化的状态转向庶族士人的活跃,再转向市民文化人的出现和活跃”。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课时限时训练人民版(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西汉初,列侯封地称国,大者数万户、小者五百户。
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
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
这反映了( ) A.汉初与周分封制一脉相承B.封国制利于强化中央集权C.西汉的监察制度日益强化D.郡国并行且以郡县制为主D[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与周分封制不同,故A项错误;封国制下的诸侯权力过大,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错误;材料与监察制度无关,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
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可知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故D项正确。
]2.据记载:东汉桓帝时规定“婚姻之家及两州,不得交互为官”,如官员史弼,本应出任山阳太守,但由于岳父母家恰好在山阳辖内,于是史弼上书自陈应回避,被调任为平原相。
这说明桓帝( )A.将地方的人事任免权收归中央B.已认识到地方割据的根源C.有意防范地方势力膨胀的危害D.注重维护察举制度的公平C[材料表明东汉时规定有亲属关系的不可同在一个地方做官。
从秦朝郡县制的实行,即把地方人事任免权收归中央,故A项错误;地方割据的根源是地方的权力太过强大,故B 项错误;血缘关系与地方政治结合容易妨碍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察举制的主要方式是地方官员按照考核推举,题目中并未涉及,故D项错误。
]3.北宋时期,四川有个文人献诗成都知府说:“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
”成都知府赶紧上报朝廷。
宋仁宗批复说:“老秀才要官耳,不足治也。
给他个小官。
”作为个案,它可以佐证当时( )A.地方割据的隐患严重B.儒家信仰得以重建C.君主集权程度逊于前代D.政治风气较为开明D[根据材料中“成都知府赶紧上报朝廷”可知并非地方割据,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儒家信仰得以重建,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君主集权程度逊于前代,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文人献诗、知府上报、皇帝批复,可知政治风气较为开明,故D项正确。
新人教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

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古代中国皇帝“惧宰官之不修,立监牧以董之;畏监督之容曲,设司查以纠之”,为此建立一套由皇帝直接控制的官僚系统。
以下符合此体系的是( )A.秦朝御史大夫、唐朝中书省B.唐朝御史台、明朝内阁C.宋朝参知政事、清朝军机大臣D.秦朝御史大夫、汉朝刺史解析:选D。
从材料信息看,这一皇帝控制下的官僚体系是指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体系,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汉朝的刺史负责监察地方,故选D项。
2.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
“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
”由此可见,尚书省(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解析:选D。
由中央及地方在“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可知,此时的尚书省已成为全国行政枢纽,所以D项正确。
尚书省仅仅是三省之一,并未剥夺其他两个机构的权力,A项错误;起草诏令属于中书省的职权,B项错误;唐朝依然是皇权至上,尚书省不可能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C项错误。
3.史料记载宋太宗时,“初议兴兵,上独与枢密院计议,中书(宰相)不预闻”。
这反映出( ) A.中央机构存在事权划分B.政出多门,官制混乱C.集体议政保证决策高效D.三省六部制日趋完善解析:选A。
根据材料可知枢密院分割了宰相的军事权,说明中央机构存在事权的划分,故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枢密院、中书,并未涉及多门,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事权的划分,并未涉及集体议政,故C项错误;三省六部制日趋完善是在唐朝,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4.古文献《至正集》中记载:“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其中“都省”的职责是( )①都察六部百司②执掌全国民政③负责全国军政④直辖腹里地区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选D。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限时训练2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第2课时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3·厦门六中月考)中国古代为有效应对水患和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被迫采取严格的指令性社会管理方式,并以儒家、法家等学说来论证这种社会管理方式的合理性,以强化指令性管理。
这种“指令性管理”指的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中央集权制D.三省六部制解析材料中所指的“指令性管理”强调发挥政府的行政主导作用。
B、D两项从属于C项;A项明显不合题意。
答案 C2.(2013·湖南六校联考)阅读下表: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B.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C.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D.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解析从秦到汉是两级到三级,而到隋又回到两级,再到唐又出现三级,说明中央集权有强也有弱,故D项正确。
答案 D3.(2013·石家庄模拟)元代行省内部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
元代实行这种权力运行机制主要是为了()。
A.加强中央集权B.分化地方权力C.妥善处理各民族之间关系D.提高行政效率解析材料反映出元朝地方官员的权力制衡,但应该认识到最终还是集权于皇帝,其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选择A项。
B项只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方式。
答案 A4.(2013·北京西城区期末)唐朝某中央机构的职能为:“凡百官奏钞(文书),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
”该机构是()。
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御史台解析注意关键词“审定”、“驳正违失”,唐朝三省六部制下,门下省负责审核,封驳审议,故选C。
答案 C5.(原创题)宋代“……参知政事宜与宰相分日知印,押正衙班。
2014年高考历史一轮课时作业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以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课时作业(二)[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以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基础演练1.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西汉和秦朝相比,中央权力机构最大的变化是()A.出现了内外相制的权力结构B.扩大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监察体系C.加强了三公九卿的官僚体系D.增强了以丞相为首的中枢机构权力2.刘文瑞教授在《中国政治制度史纵论》一书中写道:“秦汉的三公九卿制中,政府官员明显具有皇帝家仆性质……明清取消宰相制,皇帝直接指挥六部,把家族式统治扩大到整个国家机器。
”依据材料的观点,隋唐三省六部制的鲜明特点应该是() A.建立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B.削除了皇帝“家仆”对皇权的威胁C.皇权专制得到进一步强化D.中央集权的统治进一步巩固3.马克斯·韦伯指出:“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俸禄与官职。
因而使他们无法连成一气地形成封建官吏贵族。
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
”在他看来,该制度有利于()①提高行政效率②保证官员文化素养③防止世家大族垄断官场④公平公正选拔人才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下图是我国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这一时期管理A区域的机构是()A.宣政院B.中书省C.行中书省D.枢密院5.秦朝设立丞相,明朝废除丞相。
下列对这种现象分析正确的是()A.体现权力互相制衡的原则B.因为相权威胁皇权C.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是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6.有学者说:“满族自己内部,原本实行的是八旗旗主共议的氏族民主,而不是汉文化的绝对君主制,后来才废除了这种氏族民主形式,实现了君主的专制体制。
”这种变化达到顶峰是在()A.顺治时期B.康熙时期C.雍正时期D.乾隆时期7.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①参知政事的设置②丞相制度的废除③军机处的设立④三省六部制的创立A.①②③④B.④②③①C.②④①③D.④①②③能力提升8.吴晗曾形象地描述道:“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高考历史 课时作业2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人民版必修1

课时作业2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一、选择题1.宋仁宗年间,有官员反映,那些应该穿皂衣的仆役小吏,居然也穿戴儒巾大袖,混杂于士流;民庶的妻小,头冠也插满珠翠,俨然贵族。
此现象表明( ) A.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发达 B.宋代贵族门阀制度松动 C.宋代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D.宋代阶层有平等化趋向2.《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一书指出:宰辅是历代帝王治理国家的辅佐大臣,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
这三个阶段依次是( ) A.三公制、三省制、军机制 B.三公制、六部制、内阁制 C.三公制、三省制、六部制 D.三公制、三省制、内阁制3.(2013·福建质检)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
”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4.读下面的三幅图,其变化最能反映出( )A.中央机构精减取得较大成就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C.六部的设置是古代官制改革的重要成果D.相权由削弱走向取消,皇权不断强化5.对下表中“大臣”职能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1.发折 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大臣7.开面 谕旨以年月日为序抄录备案2.接折 章京将奏折送大臣阅8.交折 将原奏折交内奏事处 3.见面 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9.月折 将奏折复本每月一编 4.述旨 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 10.随手 将谕旨、奏折重点二季一编5.过皇帝朱笔改定奏折 11.封将月折、随手档收柜题朱柜封6.交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发A.宰相分工明确,行政效率提高B.政府机构臃肿,国家积贫积弱C.档案管理周密,文化日渐繁荣D.专制皇权强化,阻碍社会发展6.有学者研究发现,宋代经常出现县官职位空缺,无人愿意履职的现象,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同样如此。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2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课件 人民版必修1

台、宋代有提点刑狱司、元代有御史台等。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①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
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②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 ③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 核。
④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⑤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 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第2课时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
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 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 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汉到元的政治制度:①君主专制政体与君权逐步强化;
②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及相权的不断调整;③监察体制的设置、 实质;④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⑤行省制度。 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①明朝内阁制度的形成;② 军机处的设置、特点及意义;③清朝的边彊政策;④君主专
2.地方官制
(1)行政区划的演变
①秦汉主要有郡、县两级,后又在郡之上设州。 ②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为路、州、县。
3.选官制度 (1)世官制:先秦时期实行,将官职限定在 贵族 范围内,由 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察举制: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的
选官制度。
答案 B
1.请根据下述图片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映皇权和相权之争贯穿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的演变之中
B.反映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最终被废
止 C.反映的发展趋势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 D.反映了中央权力的下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析
D项是清朝中央机构的设置,权力进一步集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原创题)龚书铎著《中国社会通史》:“汉建国时,认为秦二世而亡与宗室无寸土之封,无法以枝叶护本有关。
”为此,汉初采取的行政制度是()。
A.郡县制B.行省制C.郡国并行制D.分封制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无法以枝叶护本”。
汉初实际上是部分恢复了分封制,又承袭了秦郡县制,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故答案选C项。
A项是秦朝的制度,B项是元代的制度,D项是西周时的制度,皆与题干不符,排除。
答案 C2.(2013·湖南六校联考)阅读下表: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
A.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B.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C.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D.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解析从秦到汉是两级到三级,而到隋又回到两级,再到唐又出现三级,说明中央集权有强也有弱,故D项正确。
答案 D3.(2013·苏南四校检测)元代行省内部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
元代实行这种权力运行机制主要是为了 ()。
A.加强中央集权B.分化地方权力C.妥善处理各民族之间关系D.提高行政效率解析材料反映出元朝地方官员的权力制衡,但应该认识到最终还是集权于皇帝,其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选择A项。
B项只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方式。
答案 A4.(2013·增城调研)元朝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
从其布局特点可以判断元统治者的用意主要在于()。
A.扩大地方行政管理范围及权限B.促进各地区间的经济平衡发展C.防范地方割据以巩固中央集权D.南北纵向分区有利于民族融合解析元代行省辖区这样的布局特点是为了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 C5.(原创题)宋代“……参知政事宜与宰相分日知印,押正衙班。
……遇宰相、使相、亲王得议军国大政,并得升都堂。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7)材料直接反映了()。
A.宰相权力的分割B.皇帝权力的加强C.中央集权的加强D.宰相权力的加强解析由“宋代”、“参知政事”可知是宋代削弱宰相权力,故选A项。
B、C两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干的限制“直接”,皆排除;D项说法与题干材料反映的信息相悖,排除。
答案 A6.(2013·江苏泰州中学诊断)《隋唐嘉话》载:“(唐高宗时)薛中书元超谓所亲曰:‘吾不才,富贵过分。
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世家大族)女,不得修国文。
’”材料说明当时的社会()。
①科举取士成为重要的选官途径②士族门第观念仍很强烈③进士科受时人追捧④唐朝中书令负责修撰史书A.①②③B.②③C.①④D.①③④解析①②③项都可以从题干提供的材料中反映出来,④项表述错误,唐朝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政令。
答案 A7.(2013·苏北四市模拟)“正统(明英宗年号)十年,始命内阁与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堂上官、六科掌印官会议,遂为例……。
”(王士禛《池北偶谈》)出现这一现象的制度性原因是()。
A.确立三公制B.建立三省制C.废除丞相制D.设立军机处解析注意题干材料中的时间限制“正统(明英宗年号)”,由此判断选C项。
A项出现在秦朝,B项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D项出现在清朝,皆排除。
答案 C8.(原创题)明洪武十三年春正月己亥,胡惟庸等既诛,上谕文武百官曰:“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
”这实质是()。
A.明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B.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C.废除了丞相制度D.废除了中书省制度解析诛杀胡惟庸、“革去中书省”预示着丞相制度的废除,实质上是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故选B 项。
明朝未实行三省制度,排除A项;B、C两项是题干材料的直接反映,其本质体现的是B项,皆排除。
答案 B9.(2013·镇江模拟)明朝阁臣制取代了宰相制,后期的阁臣实际权力非常之大,被史家称为“有相权而无相位”。
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阁臣是皇帝的政治秘书B.阁臣位极人臣地位极高C.皇权旁落阁臣越权越位D.君主专制制度自身弊端解析题目要求回答“根源”,由于君主专制制度自身存在弊端,阁臣权大实属正常。
答案 D10.(2013·太原模拟)《枢垣记略》卷十四中指出:“为办理枢务承写密旨之地,以严密为要,军机大臣传述朕旨,令章京缮写,均不应稍有泄露。
”这反映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A.办理军政要务B.保守国家机密C.负责公文缮写D.参与大政决策解析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而设置了军机处,并结合材料中“为办理枢务”,可以看出,其主要职能是办理军政要务。
B、C、D三项说法均不符合史实。
答案 A11.(2013·淮安模拟)“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该机构设置表明()。
A.君主专制制度确立B.中央集权加强C.中央机构的完善D.君主专制制度强化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引文描述了军机大臣的工作职能和工作流程,由此分析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按照皇帝旨意办事,因此体现了皇帝集权,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答案 D12.(改编题)下图涉及的两个机构的共同特点是()。
①由皇帝近臣取代重臣②最初是临时机构③始终由高官任职④都是君主专制的体现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明代的文渊阁是内阁所在,清军机房是军机处所在,根据所学史实,③不符合“内阁由品秩较低的官员担任”的史实,排除含③的选项。
答案 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2013·湖北百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
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
“宰相”连称始于战国。
……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
……“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材料二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
……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材料三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
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
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
(8分)(2)结合材料二,说明唐代“三省体制”运作方式在当时所产生的主要意义。
(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以后宰相制度进入衰亡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来归纳即可。
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和课本相关知识来回答。
第(3)问,考查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君权和相权的斗争。
答案(1)先秦时期的“宰相”既执掌国政,又掌管家务,是一个官职的通称,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秦朝的丞相是正式官职名称,地位很高,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
(2)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了国家决策上的失误;使封建官僚制度形成了严密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专制。
(3)皇权专制空前加强。
14.(改编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观察下面一幅图片: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
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
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
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
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
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
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
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传》材料三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孙中山(1)根据材料一,分析图片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主要依据是什么?(4分)(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
(6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
(6分)(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
(4分)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第(1)问,根据材料一图片中的“九品”、“中正”等信息,首先判断出制度,然后根据所学回答。
第(2)问,分析概括材料二来回答,主要反映了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难以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因而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
第(3)问,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材料中孙中山先生认为科举制取代荐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第(4)问,联系上述问题,酌情回答即可。
答案(1)制度:九品中正制。
依据:门第。
(2)观点: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难以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因而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
(3)看法:科举制取代荐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4)看法:选官制度会严重影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往往影响着国家的治乱兴衰。
(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