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中国的气候教案(湘教八年级上)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2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是学生在学习了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的课程。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对中国的地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内容,可能还存在一定的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气候特征,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气候特征。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2.使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气候现象为例,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的气候特征。
3.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图表、视频等形式,生动展示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教案和课件,以便于教学过程中的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中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2.呈现(10分钟)使用多媒体展示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气候现象,理解中国的气候特征。
3.操练(15分钟)以具体的气候现象为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气候特征。
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湘教版八上地理 2.2中国的气候 教案设计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初步学会分析其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分析总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及成因,并找出一月0℃等温线。
2.分析温度带的划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气候(本节课主要学习气温)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养成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差异。
(难点)1.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2.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媒体选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幻灯片展示:各地不同的景观图片。
教师:中国地大物博,气候多样,同一时间,在中国各地所呈现的景观,截然不同,让我们揭开它美妙神秘的面纱吧!板书: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一、气候复杂多样学生读图:学生读“我国的位置、地形”图,回忆以前学过的我国的位置及地形知识。
(设计意图:强化读图意识,以读图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的知识做铺垫。
)教师:我国东濒世界第一大洋,西倚世界最大陆块,复杂的地形及海陆位置,造就了气候的多样性。
任务一:了解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设计意图:以明确的任务形式,落实本节的学习目标,提高课堂教与学的实效性。
)学生读图:学生读“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以下任务:(1)找出一月0℃等温线及穿过我国哪一座山脉和哪一条河流;(2)了解我国一月南北的气温差异;(3)归纳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教师补充:等温线的特点,读等温线的注意事项及读图步骤。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忆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
)-8℃ 0℃ 8℃ -8℃-8℃ -8℃ 0℃0℃ 0℃ 8℃ 8℃ 8℃ -8℃ 0℃ 8℃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任务二:了解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设计意图:以明确的任务形式,落实本节的学习目标,提高课堂教与学的实效性。
)学生读图:学生读“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以下任务:(1)找出七月低于8℃区域;(2)了解我国七月南北的气温差异;(3)归纳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2(2020年九月整理).2 中国的气候 (第一课时) 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doc

第三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教学案教与学目标:1、学会阅读等温线图,了解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并能分析其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教与学重点:1、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2、温度带的划分。
教与学难点:我国冬夏气温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
教与学方法:情景导入、对比讲解、读图分析教与学准备:景观图片、一月、七月气温分布图、中国温度带图。
教与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一组图片(图片展示:哈尔滨的冰雕展览和广州的花卉展),它们分别在哪里举行?什么时间?(学生回答)相同的时间,广州和哈尔滨却举办了两种不同的展览,说明两地的气候差异很大。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学习任务一:1、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28页图2——14“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图”和第29页图2——15中国的“七月平均气温图”,解决以下问题:(1)29页活动题1、2、3。
(2)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分布各有什么特点?2、小组交流:四人一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3、合作探究:(1)探究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而夏季却南北普遍高温?(2)教师点拨:冬至日,阳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自南向北白昼时间逐渐变短,夏至日阳光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自南向北,白昼时间逐渐变长。
阳光直射的地方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离阳光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单位面积获得太阳热量就越少。
此外,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
(3)探究结论:受纬度位置和冬季风的影响,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受纬度位置的影响,我国夏季普遍高温。
个性化修改4、学以致用,拓展延伸: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分别是哪里?为什么?〈二〉学习任务二:一、自主学习:阅读教材30页和31页图2——16“中国的温度带”,解决以下问题:(1)温度带划分的依据是什么?(2)我国划分为哪几个温度带?每个温度带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3)我们肥城属于哪个温度带?主要农作物是什么?作物熟制怎样?2、小组交流:四人一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3、合作探究:(1)、探究问题:为什么海南岛上农作物能一年三熟,而东北平原上只能一年一熟?(2)教师点拨:海南岛属于热带,积温值在8000以上,农作物的生长期长,而东北平原位于中温带,积温值介于1600和3400之间,农作物生长期短。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中国的气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气候的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的气候多样性,理解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认识的关键。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气候概念和气候类型有初步的了解。
但对中国气候的特点和复杂性认识不足,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加深理解。
学生在生活中对气候有直观的感受,但缺乏系统的理论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气候的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认识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例图片,分析中国气候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增强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气候的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
2.难点:理解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和实例,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和实例资料,制作课件。
2.准备与中国气候相关的问题,设计课堂活动。
3.准备板书设计,突出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理位置特点。
提问:“你知道中国的气候有哪些特点吗?”让学生回顾已有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
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中国气候的多样性,如青藏高原的高原气候、东北地区的温带季风气候、海南岛的热带季风气候等。
八年级地理上册 2.2 中国的气候教案(3)(湘教版)-湘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课题:中国的气候
教学目标
1.认识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特殊天气及其造成的危害,了解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发生的国家,初步形成防灾、减灾意识;
2.学会分析多种特殊天气和气象灾害对于人来生活生产的影响,逐步形成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
各特殊天气和气象灾害的形成、发生季节、影响地区以及危害。
4.沙尘暴
对我们某某影响最大的天气是:引入沙尘暴。
出示沙尘暴的图片。
影响地区:西北。
季节:春季。
形成原因:自然因素(降水少、土地干旱)和人为因素()乱砍滥伐、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
对我们的影响、对生产的影响。(学生思考回答)
西北地区多发生沙尘暴,对此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思考回答。)
二.此外,我国还多气象灾害。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对于我国影响最大的两种气象灾害:洪涝和干旱。
教学难点
各特殊天气和气象灾害的形成。
教 学 设 计
修改与补充
【复习导入】
简要复习我国气候的两大主要特征:
一.气候复杂多样
二.季风气候显著
【新课讲授】
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中国有哪些特殊天气和气象灾害。
1.寒潮
出示寒潮图片。寒潮发生的标准是什么?
发源于:西伯利亚、蒙古一族。
标准:24小时气温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在5℃以下,并伴有大风。
干旱发生的原因:降水稀少。
干旱对于土地和农作物有什么影响?(学生思考回答)
三.课堂小结及课堂练习(见PPT)
板书设计
中国的气候
一.多特殊天气
1.寒潮
2.台风
3.梅雨
4.沙尘暴
二.多气象灾害
1.洪涝
2.干旱
2.2 中国的气候 教学设计(湘教版八年级上)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教学重点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复习七年级的天气和气候的概念,进入新课〔板书〕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板书)一、气候复杂多样〔指导读图〕我们比较一下哈尔滨和广州两地冬季的气温。
看书图计算哈尔滨和广州两地1月份气温相差多少?〔转折过渡〕两地1月气温相差近35°C,难怪两地景观相差那样悬殊。
要了解全国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还要看我国的1月、7月平均气温图――等温线分布图。
初一我们学过世界气温分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等温线?什么是等温线分布图?根据所学过的知识,利用各点的气温值,绘两幅气温图(发给学生气温分布空白图)。
要求:①绘出等温线。
②观察图1、图2回答:若两图表示同一区域,等温线的疏密程度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学生绘图,然后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图1等温线排列比较密集,说明南北温差大;图2等温线排列比较稀疏,说明南北温差小。
〔启发引导〕根据上面的等温线知识,我们分析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看我国冬夏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指导读图〕首先看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要求观察:①黑龙江最北部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②海南省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③我国南北1月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④找出0°C等温线,并在图上用彩笔描绘出来;观察0°C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2.2中国的气候(第二课时)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

2.2中国的气候(第二课时)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第三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二课时)教学案教与学目标:1、通过阅读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初步学会分析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每类干湿地区的分布范围。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教与学重点: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我国的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分布。
教与学难点: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与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图析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教与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复习提问气候的两大要素,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课题,上节我们学习了气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气候的第二大要素降水。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学习任务一:1、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31页和图2——17“中国年降水分布图”和“四城市降水柱状图”,阅读教材第33页及图2——19“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解决以下问题:(1)、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是否均匀,有何分布规律?(2)、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降水在季节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3)、我国划分干湿地区的依据是什么?我国共分为哪几类干湿地区?找出它们的分布地区并说出各自的天然植被。
(4)、教材33页活动题1、22、小组交流:四人一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3、教师点拨:我国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降水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
关于降水分布,有三条界线比较重要:a.800mm年等降水量线,它大致经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然后折向东,沿秦岭——淮河一线,此线以东、以南地区年降水量大于800mm,为温润区。
此线以北为半湿润区,b:400mm年降水量线,此线大致沿大兴安岭—长城一线到兰州,向西南,经青藏高原到冈底斯山一线。
此线是我国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大致分界线, c:2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内蒙古中部——贺兰山——祁连山经青藏高原一线。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八年级地理上册 2.2 中国的气候教案 (新版)湘教版-(新版)湘教版初中八年级上

1、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分布及其气候特点分析。
2、训练学生阅读、分析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气候类型分布图的技能。
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点
1、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2、地形地势加剧了气候复杂多样性的理解。
学法指导
读图分析、观察对比
教具准备
多媒体
学 习 过 程
旁注与补充
[导入新课]:
同学们到过水果摊区没有?哪位同学来说说你看到些什么水果?
地区 气候类型
A.某某a.亚热带季风气候
B.某某b.温带季风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E 乌鲁木齐e.高原山地气候
综合拓展:
14.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在气温和降水上有什么差异?
15.高原山地气候是怎样形成的?
16.我国气候复杂多样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教学追记:本节课得是从气候的特点,图中逐一得出结论,学生在第一章已经认识中国的气温和降水特点,对图的理解也较好,所以对特点已经能分析的非常透彻。通过地图逐一分析效果较好。
中国的气候
课 题
中国的气候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使用者
主备
课时序数
总第15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特征,知道我国主要的几种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地区,进一步明确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掌握阅读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气候类型分布图的技能,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能力。
3、对我国气候资源形成正确的认识,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
失:中国的气候特点的表述不恰当。
改:讲透,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记忆。
这些水果中哪些不是我们某某生产?你知道它们来自哪里吗?为什么这些水果产自不同的地区?这与各地的气候条件关系密切,说明我国气候是多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
2.知道0℃等温线的分布位置与地理意义。
3.知道我国温度带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
技能目标
1.通过阅读等高线分布图,培养学生判读等值线的技能。
2.通过对我国冬、夏季气温特点成因的分析,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3.学会查阅资料,运用资料解决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认识,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
【教学重点】
1.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
2.0℃等温线的分布位置与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表演、读图、讨论、讲述、展示资料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
1.反映我国气温南北差异的资料(文字、图片等)。
2.各温度带的生活、生产特征的资料(饮食、房屋、服饰、农作物、耕地、植被、水果)。
【教师准备】
1.小道具:大皮帽、棉衣、大围巾、背心
2.东北地区、广州、海南等地图片
3自制相应课件、电脑、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活动引入:表演:冬天,学生甲:扮东北人,头戴皮帽,身穿棉衣,学生乙:扮广州人,身穿背心
两人的穿着说明了什么?
(大屏幕显示:南北气温的差异)
谁还准备了其他资料来说明南北气温不同的情况。
学生回答:( )
过渡:
同学们找的资料都很好,都能说明我国南方、北方的气温有差异。
单从这些资料上能找出规律、特征吗? 那怎么办呢?
这就需要我们地理的法宝——地图了。
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是我们地理课的一大特色。
今天我们学习气温的差异用什么图呢?
(大屏幕显示: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拿来一张地图,你应该怎样看呢?
提出问题:
1.等温线是怎样分布的?有没有规律可寻?能得出什么特点来?
2.等温线为什么是这样分布的,受什么因素影响?
3.有没有特殊的地方,特殊的等温线?
(大屏幕显示课件:世界地图、太阳
挂中国地形图:学生贴箭头表示冬季风)
要求学生用笔描出0℃等温线,并能说明其地理意义。
0℃等温线是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
谁来总结一下,一月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
大屏幕显示:
冬季(一月):
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越往北气温越低。
影响因素:纬度、地形、冬季风
0℃等温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
巩固练习:
大屏幕显示-阅读等温线图的方法与步骤
过渡:
掌握了读图的方法与步骤,以后再阅读等温线图、等降水量图、等高线图、等压线图,你就知道怎样读了,怎样从中找出特点和规律。
大屏幕显示:
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
文字叙述资料
图片资料
学生回答:( )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一月等温线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学生发言:( )
说出冬季气温由南向北递减
运用自制课件说明气温分布受纬度的影响
运用地形图说明地形对气温的影响,并计算青藏高原与上海的温差
贴箭头说明冬季风对气温的影响
指出0℃等温线的位置
学生回答:( )
学生讨论:七月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受什么因素影响。
(学生发言中稍作提示,有课件辅助。
主要是训练学生读图的能力)
谁来总结一下,七月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
大屏幕显示:
夏季(七月):
我国大部分地方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外)
影响因素:纬度、地形、海陆位置
留下问题,下节课回答:
夏季最热的地方为什么是吐鲁番而不是海南岛? 学生发言:( )
1.说出七月气温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2.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找出影响因素。
3.找出特殊的地区,并说明影响因素。
学生回答:( )
学生阅读:教材的阅读材料――“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
过渡:
我们了解了我国冬季、夏季气温分布特点,这样的特点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没有影
响?对,有影响特别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请阅读“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
根据各地的气温状况,我国划分了不同的温度带。
划分温度带的指标是什么?
(大屏幕显示:我国温度带划分图、温度带的积温和成熟制度)
指图由南向北让学生读出温度带的名称。
过渡:
不同温度带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不同。
下边我们分成两大组,一组代表热带、亚热带,为南方组;一组代表寒温带、中温带,为北方组。
分别说说生产中,生活中的一些特点。
(适当时可提示:如水果、房屋、服饰、耕地、农作物、饮食、植被、作物成熟制度等) 学生在书上找划分指标,并读出来。
学生找出各温度带的名称
学生分组小议一下,分别发言。
(要求:每个小组所说的项目要相对应,一个接一个地说,不许有停顿。
)
小结:
大屏幕显示:
板书设计:
一、冬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1.分布特点:
2.成因:纬度位置和冬季风
二、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1.分布特点
2.成因:纬度位置
三、温度带的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