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海拔高度大气压和氧分压的变化对

合集下载

大气中氧含量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大气中氧含量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大气中氧含量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地球周围包围着一层大气,总重量大约有5,130亿吨,形成大气压,每个平方米承受相当于10吨的压力。

如以海平面为标准,这个压力相当于760毫米汞柱。

大气由各种气体组成,其中
78.09%的体积为氮气,
20.95%的体积为氧气,剩下
0.96%的体积为二氧化碳和臭气。

大气压即相等于氧分压与其他所有气体分压的总和。

大气的质量愈近海平面愈密集,大气压包括氧分压愈大;海拔越高,大气压及氧分压相应降低,即海拔每升高100米,大气压下降
5.9毫米汞柱,氧分压下降约
1.2毫米汞柱。

根据以上原理计算:
海拔高度为0时,氧分压为
159.22毫米汞柱,一个毫米汞柱的氧分压相当于
0.13%含氧量,海拔升高100米,大气压下降
5.9毫米汞柱,氧分压下降约
1.2毫米汞柱,氧含量下降
0.16%,与海拔为0米时的氧含量相比,下降
0.76%。

如海拔高度0米,空气含氧量下降0%,空气含氧量
20.95%为0,海拔含氧量的100%;海拔高度100米,空气含氧量下降0.16%,空气含氧量
20.79%,为0海拔含氧量的
99.2%;海拔高度1000米,空气含氧量下降
1.6%,空气含氧量
19.35%,为0海拔含氧量的
92.4%;海拔高度5000米,空气含氧量下降8%,空气含氧量
12.95%。

不同的海拔高度大气压和氧分压的变化对

不同的海拔高度大气压和氧分压的变化对

不同的海拔高度大气压和氧分压的变化对不同的海拔高度大气压和氧分压的变化对比我国幅员辽阔,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高山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

这些地区大多分布在边疆省区,具有重要的国防意义。

高原地带气候多变,寒冷、风大、空气稀薄,对人体构成了一个特殊的自然环境。

其中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降低,是高原环境对机体影响的主要因素。

在高原地区世居的少数民族,对高原环境已经适应,但一般人口稀少,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建设需要地支援。

我军有守卫边疆的任务,地人员进入高原地区日渐增多,因此如何保证进入高原的人员健康,我是军卫生工作的重要任务。

在海平地区,空气在每平方厘米上所形成的压力为101.3kPa(760毫米汞柱),在干燥空气中氧占20.40%,故氧分压为21.15kPa(159毫米汞柱)。

空气中氧所占比例基本不受高原影响,当大气压力因海拔增高而降低时,则氧分压按比例降低。

下面选择几个不同高度的大气压和氧分压的改变列表如下(表3-2)。

初抵3000米以上高原地区,由于大气压中氧分降低,肺泡气和动脉血氧分压也相应的降低,毛细血管血液与细胞线粒体间氧分压梯度差缩小,从而引起缺氧。

如果逐渐登高,有一个锻炼适应过程,在低氧分压环境中,机体可发生一系列代偿适应性变化,如通气加强,肺泡膜的弥散能力提高;循环功能加强,输送氧的能力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增加,红细胞中2,3-二磷酸甘油酸增多,氧离曲线右移,通过这些代偿作用,以便使组织可利用氧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

机体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可以较长期居住高原地区。

一般地说,长期居住可适应的最大高度为5000米。

但有人适应能力较弱,在5000米以下一定高度就失去了适应能力,而出现高原适应不全症。

在高原地区除了大气压降低对机体的主要作用,还有气候的影响,如寒冷、大风、雨雪以及紫外线照射等。

这些因素降低机体适应能力,往往是高原适应不全症的诱发和加重因素。

因此在相同高度的不同地区,由于气候不同,因而引起高原反应的发病率也不一样。

海拔与含氧量之间的相关性

海拔与含氧量之间的相关性

海拔与含氧量之间的相关性标题:海拔与含氧量之间的相关性:探索高地生活的奥秘引言:海拔与含氧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是因为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压和含氧量都逐渐下降。

这种关系对于理解高海拔地区的生物适应性和人类适应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索海拔与含氧量之间的相关性,并提供对此问题的观点和理解。

第一部分:海拔与气压1. 海拔对气压的影响:随着海拔的增加,大气层的压力逐渐减小。

解释海拔与气压之间的基本关系。

2. 气压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对高海拔地区的动植物适应能力进行分析,以及它们如何应对低气压环境。

3. 人类适应高海拔生活的现象:以喜马拉雅地区的藏民为例,探讨他们如何适应高气压和稀薄氧气环境。

4. 高海拔疾病:介绍高山病和急性中高度病这两种因缺氧引起的疾病,分析其原理和预防方法。

第二部分:海拔与含氧量1. 氧气在大气层中的分布情况:解释氧气在不同海拔层中的分布规律,以及其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2. 含氧量对生物的影响:以高海拔地区独特的物种为例,讨论它们如何适应低氧环境并维持生存。

3. 人类对含氧量的适应:描述人体对低氧环境的生理适应机制,以及高海拔锻炼对身体的影响。

4. 含氧量对运动表现的影响:探讨运动员在高海拔地区进行训练和比赛时,氧气供应不足对其体能表现的影响。

第三部分:海拔、含氧量与生活质量1. 高海拔地区的生活质量:比较高海拔地区与低海拔地区的生活质量差异,重点关注对身体健康和日常活动的影响。

2. 旅游与高海拔:探讨高海拔地区的旅游活动,如登山、探险等对游客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3. 高海拔地区的气候变化问题: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对高海拔地区生态系统和社区的影响,提出环保和适应性措施。

结论:本文通过深入探讨海拔与含氧量之间的相关性,我们意识到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对于理解高地生活的奥秘至关重要。

它不仅影响着动植物的适应力,也对人类生活质量和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只有透过对这个话题的全面理解和更深入的研究,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和探索高地生活的挑战与机遇。

高原反应的防治

高原反应的防治

如何正确进行适应性锻炼
如果您平时一直坚持锻炼那再好不过。对那些疏于锻炼 的人建议至少提前一个月进行适应性锻炼。以有氧运动为主 通过全面的心肺功能锻炼和力量锻炼提高身体的耐力。
登楼锻炼耐力——增强心肺功能,增强腿脚力量。每天一到 两次,每次累计爬15层楼左右。 游泳锻炼耐力——增强心肺功能。每周不少于三次,游泳距 离逐渐增加,每次游程最好不少于800米。 慢跑锻炼耐力——如有条件最好每天晨起坚持慢跑半个小时。 器械练习——刚开始锻炼一定要注意运动的强度,可以选择 功率自行车、登山机等器械练习保护好膝关节。
二、气温:①与海拔高度有关:由于大气的热源 位于地面,所以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海拔每升高 1000m ,气温平均降低约 6℃。②与 太阳辐射有关:太阳直射的阳面热而阴面凉。③ 与风速大小有关。 三、湿度:大气中的水汽压与温度、海拔高度及 距海岸线的远近有关。气温越低、海拔越高、距 海岸线越远,水汽压越低。绝对湿度随海拔高度 增加而降低,在海拔 2000m 高度降低一半, 4000m 只有1/4,6500m只有1/10。
心理准备
身体准备
1、严格体检 2、正确锻炼 3、日常用品的准备
心理准备
初入高原出现轻度高原反应是正常的机体调节, 度过适应期多可自愈,不必过分担忧。 各种高原病都可防可治不必过度紧张。 保持豁达乐观的情绪,树立坚强的自信心,能够 减弱高原反应带来的身体不适。反之,忧心忡忡、 思虑过度,稍有不适便高度紧张的人,反而会加 大脑组织的耗氧量,从而使身体不适加剧,使自 愈时间延长。 进入高原前,可向有高原生活经历的人咨询注意 事项, 1、轻度低氧时,大脑皮层下中枢受低氧损害较轻,皮质 功能紊乱以兴奋过程占优势。表现为兴奋性增高、欣快感、 情绪激动、失眠、幻听、幻觉等神经精神症状。首先是智 力减退,表现为记忆、理解、思维、判断以及注意力等神 经行为发生不同程度的障碍,影响程度与海拔高度及上升 速度密切相关。一般认为,到达1 500 m时可出现轻微智 力障碍,到达3 000 m时,许多人智力逐渐下降,但能完 成已熟练掌握的操作。感觉开始减退,视觉和听觉出现偏 差。呼吸、心跳加快等。

久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高原训练适宜海拔高度研究

久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高原训练适宜海拔高度研究

世居地下降2 .7 5%,这为高原训练选择训练地点的方法学指标标准提供了参考.
[ 关键词] 世居;高原;中长跑;马拉松;海拔高度
[ 中图分类号] G81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 编号 ] 1009—2102{2013) 01—0087—05
O前言
由于影响高原训练的主要因素有高原训练的适宜高度、训练的时间、训练负荷、比赛的时间间隔等.而适 宜海拔高度是影响高原训练效果的首要因素,是研究高原训练的逻辑起点,所以它一直是高原训练研究的热 点.近年来,国际上已基本认同世居平原的运动员高原训练的最佳海拔高度为2 000- - 2 500 I TI .而对于久居 或世居 高原运动员 高原训练的 最佳海拔高 度的研究, 尚欠深入. 已有的研究 结果表明, 久居或世居 高原 的运动员,由于长期受到轻度或中度缺氧刺激,产生了代偿性反应,从而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的机能都 较低海 拔地区人群 强,为了使 久居或世居 高原运动员 在高原获得 有效的缺氧 刺激,必须 选择不同于 世居 平原运动员的适宜的海拔高度.究竟怎样确定海拔高度,就要考虑到运动项目不同其训练负荷特点的 不同, 所以为了提 高研究的针 对性和实用 性,同时基 于我国的训 练实践经验 和研究积累 ,我们把中 长跑 和马拉松从众多运动项目中分离出来,对我国久居或世居高原中长跑和马拉松运动员高原训练的最佳 海拔高度进行 研究,以期能为我国中 长跑和马拉松训练界提 供参考.
李明清
( 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 摘要] 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对久居或世居高原中长跑和马拉松运动员高原训练的最佳海拔高度
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久居或世居高原中长跑和马拉松运动员应当选择至少高于久居地或世居地342m作为训练地,其升高

海拔和含氧量的关系

海拔和含氧量的关系

海拔和含氧量的关系
海拔和含氧量的关系
海拔和含氧量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

海拔越高,大气压就越小,空气中的氧气分压也就越小,从而导致海拔高度和氧气含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这个关系对人们的健康和运动表现都有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究。

对于人来说,海拔高度越高,他们所接触到的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就越小。

大气压力随着海拔增高而降低,从而影响了人体的吸氧量。

事实上,氧气的分压随着海拔的上升而下降,在海拔5000米处只有地平面上的一半,而在海拔8000米处仅为地面上的三分之一。

如果一个人没有经过适当的氧气供应训练,那么当他们在海拔较高的地方进行高强度的运动时,他们很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身体状况,如缺氧、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及心慌等症状。

然而,对于那些习惯于在海拔较高地区生活或者训练过的人来说,也许会出现完全不同的情况。

这是因为人们的身体会自适应海拔,从而逐渐适应降低的氧气含量。

当人们在高海拔地区生活时,他们的身体会自动进行一系列生理调整,包括增加呼吸和心跳的频率,以便在低氧环境下更好地吸收和输送氧气。

此外,如果一个人接连不断地暴露
在高海拔环境下,他们的膈肌和肺功能也会得到改善,从而能更好地
利用氧气。

总之,海拔和含氧量之间的关系对人们的健康和运动表现都有着影响。

尽管人们可以在适应性的帮助下,在高海拔地区进行体育训练,但人
们仍然需要小心谨慎,以避免缺氧等身体状况的发生。

人们应该逐步
适应海拔的变化,同时注意适当增加呼吸和心跳的频率,以便更好地
吸收和输送氧气。

这样,人们就可以更好地享受在高海拔地区的活动
和锻炼。

大气中氧含量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大气中氧含量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大气中氧含量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地球周围包围着一层大气,总重量大约有5,130亿吨,形成大气压,每个平方米承受相当于10吨的压力。

如以海平面为标准,这个压力相当于760毫米汞柱。

大气由各种气体组成,其中78.09%的体积为氮气,20.95%的体积为氧气,剩下0.96%的体积为二氧化碳和臭气。

大气压即相等于氧分压与其他所有气体分压的总和。

大气的质量愈近海平面愈密集,大气压包括氧分压愈大;海拔越高,大气压及氧分压相应降低,即海拔每升高100米,大气压下降5.9毫米汞柱,氧分压下降约1.2毫米汞柱。

根据以上原理计算:海拔高度为0时,氧分压为159.22毫米汞柱,一个毫米汞柱的氧分压相当于0.13%含氧量,海拔升高100米,大气压下降5.9毫米汞柱,氧分压下降约1.2毫米汞柱,氧含量下降0.16%,与海拔为0米时的氧含量相比,下降0.76%。

如海拔高度0米,空气含氧量下降0%,空气含氧量20.95%为0,海拔含氧量的100%;
海拔高度100米,空气含氧量下降0.16%,空气含氧量20.79%,为0海拔含氧量的99.2%;
海拔高度1000米,空气含氧量下降1.6%,空气含氧量19.35%,为0海拔含氧量的92.4%;
海拔高度5000米,空气含氧量下降8%,空气含氧量12.95%。

人体不同高度氧气需求

人体不同高度氧气需求

人体在不同高度的氧气需求会有所不同,这是因为随着海拔的升高,大气压力下降,氧气分压减少,从而影响了氧气的吸入和供应。

以下是一般情况下人体在不同高度的氧气需求的变化:
1. 低海拔地区(海平面附近):在低海拔地区,大气压力相对较高,氧气分压也较高,人体相对容易获得足够的氧气。

因此,人体的氧气需求相对较低。

2. 高海拔地区(如高山地区):在高海拔地区,大气压力较低,氧气分压也较低,导致人体吸入的氧气量减少。

为了满足身体的氧气需求,人体会进行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包括增加呼吸频率、增加心率、增加红细胞数量和改善血液循环。

这样可以增加氧气的吸入和利用效率,以满足身体的氧气需求。

总的来说,高海拔地区的人体会面临较低的氧气供应,而身体会通过适应性变化来增加氧气的吸入和利用效率,以满足身体的需求。

这也是高海拔地区登山者需要进行适应性训练和使用氧气补给的原因之一。

然而,具体的适应能力和氧气需求会因个体差异而异,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年龄、健康状况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0.88(307.4mmHg)
8.57(64.4mmHg)
26,000
7,925
35.88(269.8mmHg)
7.51(56.5mmHg)
28,000
8,534
32.82(246.8mmHg)
6.88(51.7mmHg)
33,000
10,058
26.12(196.4mmHg)
5.47(41.7mmHg
初入高原的人到海拔1000米以上就有人发病,随着高度增加,发病率增高。下面是一部分人群从海拔1000米处出发到5000米高度,高原反应发病率的情况(图3-6)。一般在3500米以下发病率占37~51%,3600~5000米发病率占50%。有一个单位在3000米居留一段时间,再登高,抵达4500~5000米时才有一些人发生高原反应。
93.90

图3-7在海平和5791米高度时氧分压的变化
表3-4在不同高度每分通气量和呼吸频率的变化
高度(米)
每分通气量(升)
每分呼吸次数
海平地区
8.85
12
3658
9.71
12
5486
11.06
12
6706
15.31
15
发生高原反应的人,常常对低氧环境代偿反应较弱,没有明显的呼吸加深,因此每分通气量增加不多。由于这些人代偿适应反应弱,因此登高到一定高度,缺氧症状比较严重。目前有人认为,可用减压舱测定人群每分通气量变化,作为预测人群地高度适应的能力。
混合静脉血

79.40
74.93
75.68
75.28
76.21
76.21

21.15
19.86
13.83
15.96
13.30
5.32
二氧化碳
0.04
0.04
5.32
3.59
5.32
6.12
水蒸气
0.49
6.25
6.25
6.25
6.25
6.25
总量
101.08
101.08
101.08
101.08
101.08
在高原地区世居的少数民族,对高原环境已经适应,但一般人口稀少,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建设需要内地支援。我军有守卫边疆的任务,内地人员进入高原地区日渐增多,因此如何保证进入高原的人员健康,我是军卫生工作的重要任务。
在海平地区,空气在每平方厘米上所形成的压力为101.3kPa(760毫米汞柱),在干燥空气中氧占20.40%,故氧分压为21.15kPa(159毫米汞柱)。空气中氧所占比例基本不受高原影响,当大气压力因海拔增高而降低时,则氧分压按比例降低。下面选择几个不同高度的大气压和氧分压的改变列表如下(表3-2)。
21.15(159.0mmHg)
10,000
3,048
69.51 (522.6mmHg)
14.55(109.4mmHg)
17,000
5,182
52.59(395.4mmHg)
11.01(82.8mmHg)
20,000
6,097
46.44(349.2mmHg)
9.72(73.1mmHg)
23,000
7,010
不同的海拔高度大气压和氧分压的变化对
———————————————————————————————— 作者:
———————————————————————————————— 日期:

不同的海拔高度大气压和氧分压的变化对比
我国幅员辽阔,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高山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这些地区大多分布在边疆省区,具有重要的国防意义。高原地带气候多变,寒冷、风大、空气稀薄,对人体构成了一个特殊的自然环境。其中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降低,是高原环境对机体影响的主要因素。
在高原地区除了大气压降低对机体的主要作用,还有气候的影响,如寒冷、大风、雨雪以及紫外线照射等。这些因素降低机体适应能力,往往是高原适应不全症的诱发和加重因素。因此在相同高度的不同地区,由于气候不同,因而引起高原反应的发病率也不一样。
高度
大气压ﻫkPa
氧分压
kPa
英尺

0

101.31(760.0mmHg)
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生率与个体代偿适应能力和预先有无锻炼有。
在代偿适应反应中主要是通过肺泡能气量增加,以增加肺泡气氧分压;并通过加强血液对氧的输送和增加组织对氧的利用。高原反应的人主要是这几个环节的代偿能力低下或发生障碍所致。
因肺泡有水蒸气和较高的CO2分压,再加上氧的弥散入血,肺泡气与大气氧分压有一个很大的梯度差(表3-3)。
通气增加是机体在高原的代偿适应的重要环节,主要通过呼吸加深来实现的,呼吸频率增加不明显(表3-4)。由于呼吸加深,每分肺泡通气量增加,以提高肺泡气分压。
图3-6高原反应发病率与行程
─·海拔高度·─·─·发病率
表3-3在海平地区呼吸过程中各部分气体分压变化
气体分压
(kPa)
大气
吸入气
肺泡气
呼出气
动脉血
在海平地区,大气→肺泡气→动脉血→混合静脉血的氧分压之间的梯度差较大。而进入高原,抵达5791米高度时,它们之间的梯度差变小。例如,在海平大气氧分压为21.15kPa(159毫米汞柱),肺泡氧分压为13.83kPa(104毫米汞柱),相差7.32kPa(55毫米汞柱);而登高抵达5791米处,大气氧分压为10.64kPa(80毫米汞柱),肺泡氧分压为5.99kPa(45毫米汞柱),只相差4.66kPa(35毫米汞柱)(图3-7)。此时大气与肺泡气氧分压差变小,主要是由于代偿性通气增加的结果。
一、急性高原适应不全症
(一)高原反应
从海平面地区进入高原地区以后,在不同的高度,人群中有些可出现一系列不适反应,如头痛、头昏、失眠、乏力、四肢发麻、眼花、耳鸣;重的可发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胸闷、呼吸困难、心慌、浮肿等症状,称为高原反应。多数人在两周内由于代偿适应功能的建立,症状可自行消失。
这些人发病较快,如无合并症恢复也较快,一般3~5天即可恢复。也有少数人持续数月而不恢复的。
初抵3000米以上高原地区,由于大气压中氧分降低,肺泡气和动脉血氧分压也相应的降低,毛细血管血液与细胞线粒体间氧分压梯度差缩小,从而引起缺氧。如果逐渐登高,有一个锻炼适应过程,在低氧分压环境中,机体可发生一系列代偿适应性变化,如通气加强,肺泡膜的弥散能力提高;循环功能加强,输送氧的能力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增加,红细胞中2,3-二磷酸甘油酸增多,氧离曲线右移,通过这些代偿作用,以便使组织可利用氧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机体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可以较长期居住高原地区。一般地说,长期居住可适应的最大高度为5000米。但有人适应能力较弱,在5000米以下一定高度就失去了适应能力,而出现高原适应不全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