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海拔高度大气压和氧分压的变化对

合集下载

不同的海拔高度大气压和氧分压的变化对

不同的海拔高度大气压和氧分压的变化对

不同的海拔高度大气压和氧分压的变化对不同的海拔高度大气压和氧分压的变化对比我国幅员辽阔,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高山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

这些地区大多分布在边疆省区,具有重要的国防意义。

高原地带气候多变,寒冷、风大、空气稀薄,对人体构成了一个特殊的自然环境。

其中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降低,是高原环境对机体影响的主要因素。

在高原地区世居的少数民族,对高原环境已经适应,但一般人口稀少,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建设需要地支援。

我军有守卫边疆的任务,地人员进入高原地区日渐增多,因此如何保证进入高原的人员健康,我是军卫生工作的重要任务。

在海平地区,空气在每平方厘米上所形成的压力为101.3kPa(760毫米汞柱),在干燥空气中氧占20.40%,故氧分压为21.15kPa(159毫米汞柱)。

空气中氧所占比例基本不受高原影响,当大气压力因海拔增高而降低时,则氧分压按比例降低。

下面选择几个不同高度的大气压和氧分压的改变列表如下(表3-2)。

初抵3000米以上高原地区,由于大气压中氧分降低,肺泡气和动脉血氧分压也相应的降低,毛细血管血液与细胞线粒体间氧分压梯度差缩小,从而引起缺氧。

如果逐渐登高,有一个锻炼适应过程,在低氧分压环境中,机体可发生一系列代偿适应性变化,如通气加强,肺泡膜的弥散能力提高;循环功能加强,输送氧的能力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增加,红细胞中2,3-二磷酸甘油酸增多,氧离曲线右移,通过这些代偿作用,以便使组织可利用氧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

机体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可以较长期居住高原地区。

一般地说,长期居住可适应的最大高度为5000米。

但有人适应能力较弱,在5000米以下一定高度就失去了适应能力,而出现高原适应不全症。

在高原地区除了大气压降低对机体的主要作用,还有气候的影响,如寒冷、大风、雨雪以及紫外线照射等。

这些因素降低机体适应能力,往往是高原适应不全症的诱发和加重因素。

因此在相同高度的不同地区,由于气候不同,因而引起高原反应的发病率也不一样。

大气压和海拔高度的关系-百度文库-原创,请勿转载

大气压和海拔高度的关系-百度文库-原创,请勿转载

1. 大气压与海拔高度的关系如图1所示,当高度从海平面上升到海拔11,000米高时,大气压从1013.25 mbar降到230 mbar。

我们从图中不难看出,当高度低于1,500米时,大气压几乎呈线性降低,每100米大约降低11.2 mbar,即每10米大约降低1.1 mbar。

精度为1mbar的传感器可以测量楼上楼下为几米,做楼层定位。

淘宝上可以买到的比较价格合适的型号是MS5540CM瑞士原装INTERSEMA 气压传感器。

为了取得更精确的高度测量数据,可以在目标应用中构建一个大气压高度查询表,根据压力传感器的测量结果,确定对应的海拔高度。

如果使用全量程为300 mbar到1100 mbar的绝对MEMS压力传感器,测量高度可达海拔9,165米到海平面以下698米。

2. 利用MEMS传感器确定楼层0.1 mbar rms的测量分辨率使MEMS压力传感器能够发现在1米以内高度变化。

因此,在高层建筑内,可以使用压力传感器发现楼层变化。

图2所示是在意法半导体的意大利Castelletto写字楼内采集到的压力传感器数据。

采样速率是7Hz,数据采集时间总计大约23分钟。

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大气压在不同楼层的变化。

大气压在地下室最高。

随着楼层升高,大气压逐渐降低。

图2:从意法半导体传感器原始数据取得的楼层检测结果图3所示是意法半导体的一个MEMS压力传感器,这是一个采用3 x 5 x 1mm LGA-8封装的数字输出压力传感器,内置I2C/SPI接口和16位数据输出。

量程是300 mbar到1100 mbar,分辨率为0.1mbar。

该芯片还内置温度传感器。

芯片内部控制寄存器可以指示测量结果是高于还是低于压力极限预设值。

图3:意法半导体的MEMS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的测量精度会受到气流和天气条件的影响。

为了取得精确、可靠。

海拔与气体压力对照表

海拔与气体压力对照表

海拔与气体压力对照表
海拔是指地面与海平面之间的垂直高度差,而气体压力是指大
气对单位面积的压力。

在不同海拔高度下,由于大气的稀薄程度不同,气体压力也会有所变化。

下面是一份海拔与气体压力的对照表:
海拔(米)|气体压力(帕)
---|---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4500|
5000|
以上数据表格给出了海拔从0米到5000米的范围内,对应的气体压力数值。

可以看出,随着海拔的升高,气体压力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随着海拔的增加,大气层的密度逐渐减小,导致气体压力减小。

了解海拔和气体压力的对照关系对于一些特定领域的工作非常重要。

例如,在高海拔地区进行气象观测、登山运动、航空航天等领域,必须考虑到气体压力的变化,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这份海拔与气体压力对照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海拔和气体压力之间的关系,为相关工作和研究提供参考。

注意:以上数据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可能会因地区、气象条件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高原训练讲课资料

高原训练讲课资料

表 1~1 不同海拔高度大气压及动脉血气变化
海拔 (m)
大气压
PO2
PlO2
PaO2
PaCO2 (mm·Hg)
SaO2 (%)
(mm·Hg) (mm·Hg) (mm·Hg) (mm·Hg)
2
0 1500 2500 3000 3600 4600 5500 6100 7300 8844
760 6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 564 523 483 412 379 349 280 253
(引自 Hultgren) 注:8844 米时血氧饱和度(SaO2)高于 7300 米,这是由于严重呼吸性碱中毒以及氧离曲线左移 有关。PO2=氧分压,PlO2=动脉血氧分压,PaCO2=动脉血 CO2,SaO2=动脉血氧饱和度 5.高原习服和适应区别 在高原低氧环境所存在的生物(包括人类) ,由环境所决定的器官功能和结构的变化,表现 为两种形式,一种为短时的仅表现功能和结构的调整和代偿,称之为习服(acclimatization) 。 另一种通过长期基因突变,使功能结构发生深刻改造和重建,而这些特性又通过生殖传给后代而 巩固下来,称之为适应(adaptation) 。 “习服”是指平原人在高原经数周、数月甚至多年而产生的一系列反应过程,是一种可逆的 非遗传性的生理和形态变化,使之能生存于一个外异环境。习服使机体产生对高原低氧的耐力, 这正是人体具有深刻柔韧性的表现。 “适应”是在高原居住并经许多代后发生的改变,大致反映了对低氧环境真正的遗传选择性 反应。适应是有遗传学基础可以遗传,并发展为具有生化、生理和解剖学特征,使之能在高原环 境达到最佳境地。 6.高原环境对人体生理机能影响 一般认为,人在海拔 3000 米以上就会出现所谓的高山病,但是只要停留 2 周以上,所感觉 到的异常便会逐步消失,这主要是由于体内缺氧的适应机能开始发挥作用的结果,即服习或驯化 (acclimatization)。具体表现为 (1)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对缺氧的耐受性较差,中枢神经系统对缺氧的耐受性更差,尤其是大 脑对缺氧的耐受性最低,几乎不能耐受 3~5 分的完全缺氧。这是因为脑组织的能量供给几乎完 全依靠糖的有氧氧化供能,但在高原缺氧条件下,糖的有氧氧化减少,无氧酵解增多,导致能量 产生减少,乳酸堆积增多,更加剧了脑组织的缺氧。因而初入高原者,脑受缺氧影响最明显。首

怎样快速知道你所在地的空气中的含氧量

怎样快速知道你所在地的空气中的含氧量

怎样快速知道你所在地的空气中的含氧量?最近想了解我所居住的地方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查了许多资料结论各异,差别很大。

于是,自己根据有关理论计算出不同海拔高度使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供朋友们参考。

地球周围包围着一层大气,总重量大约有5,130亿吨,形成大气压,每个平方米承受相当于10吨的压力。

如以海平面为标准,这个压力相当于760毫米汞柱。

大气由各种气体组成,其中78.09 %的体积为氮气,20.95 %的体积为氧气,剩下0.96 %的体积为二氧化碳和臭气。

大气压即相等于氧分压与其他所有气体分压的总和。

大气的质量愈近海平面愈密集,大气压包括氧分压愈大;海拔越高,大气压及氧分压相应降低,即海拔每升高100米,大气压下降5.9毫米汞柱,氧分压下降约1.2毫米汞柱。

我根据以上原理计算:海拔高度为0时,氧分压为159.22毫米汞柱,一个毫米汞柱的氧分压相当于0.13%含氧量,海拔升高100米,大气压下降5.9毫米汞柱,氧分压下降约1.2毫米汞柱,氧含量下降0.16%,与海拔为0米时的氧含量相比,下降0.76%。

如海拔高度0米,空气含氧量下降0% ,空气含氧量20.95% 为0海拔含氧量的100%;海拔高度100米,空气含氧量下降0.16%,空气含氧量20.79%, 为0海拔含氧量的99.2%;海拔高度1000米, 空气含氧量下降1.6%,空气含氧量19.35%,为0海拔含氧量的92.4%;海拔高度5000米,空气含氧量下降8%, 空气含氧量12.95%, 为0海拔含氧量的61.8%; 海拔高度10000米,空气含氧量下降16% 空气含氧量4.95% , 为0海拔含氧量的23.6%; 海拔高度130930米,空气含氧量下降20.95%, 空气含氧量0%, 为0海拔含氧量的0%。

高原反应的防治

高原反应的防治

如何正确进行适应性锻炼
如果您平时一直坚持锻炼那再好不过。对那些疏于锻炼 的人建议至少提前一个月进行适应性锻炼。以有氧运动为主 通过全面的心肺功能锻炼和力量锻炼提高身体的耐力。
登楼锻炼耐力——增强心肺功能,增强腿脚力量。每天一到 两次,每次累计爬15层楼左右。 游泳锻炼耐力——增强心肺功能。每周不少于三次,游泳距 离逐渐增加,每次游程最好不少于800米。 慢跑锻炼耐力——如有条件最好每天晨起坚持慢跑半个小时。 器械练习——刚开始锻炼一定要注意运动的强度,可以选择 功率自行车、登山机等器械练习保护好膝关节。
二、气温:①与海拔高度有关:由于大气的热源 位于地面,所以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海拔每升高 1000m ,气温平均降低约 6℃。②与 太阳辐射有关:太阳直射的阳面热而阴面凉。③ 与风速大小有关。 三、湿度:大气中的水汽压与温度、海拔高度及 距海岸线的远近有关。气温越低、海拔越高、距 海岸线越远,水汽压越低。绝对湿度随海拔高度 增加而降低,在海拔 2000m 高度降低一半, 4000m 只有1/4,6500m只有1/10。
心理准备
身体准备
1、严格体检 2、正确锻炼 3、日常用品的准备
心理准备
初入高原出现轻度高原反应是正常的机体调节, 度过适应期多可自愈,不必过分担忧。 各种高原病都可防可治不必过度紧张。 保持豁达乐观的情绪,树立坚强的自信心,能够 减弱高原反应带来的身体不适。反之,忧心忡忡、 思虑过度,稍有不适便高度紧张的人,反而会加 大脑组织的耗氧量,从而使身体不适加剧,使自 愈时间延长。 进入高原前,可向有高原生活经历的人咨询注意 事项, 1、轻度低氧时,大脑皮层下中枢受低氧损害较轻,皮质 功能紊乱以兴奋过程占优势。表现为兴奋性增高、欣快感、 情绪激动、失眠、幻听、幻觉等神经精神症状。首先是智 力减退,表现为记忆、理解、思维、判断以及注意力等神 经行为发生不同程度的障碍,影响程度与海拔高度及上升 速度密切相关。一般认为,到达1 500 m时可出现轻微智 力障碍,到达3 000 m时,许多人智力逐渐下降,但能完 成已熟练掌握的操作。感觉开始减退,视觉和听觉出现偏 差。呼吸、心跳加快等。

海拔气压关系公式

海拔气压关系公式

海拔气压关系公式
海拔与气压的关系是负相关的,即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海拔越低,气压越高。

以下是一个常用的海拔气压关系公式:
P = P0×(1 - (L×h / T0)) ^ (g0×M / R×L)
其中:
P 是海拔高度为 h 时的大气压
P0 是海平面上的标准大气压,通常为 101325 Pa
L 是温度随海拔高度变化的温度梯度,一般为×10^-3 K/m
T0 是海平面上的标准温度,通常为 K
g0 是重力加速度,约为 m/s^2
M 是空气的平均分子量,约为 kg/mol
R 是气体常数,约为J/(mol·K)
这个公式可以用来计算不同海拔高度的大气压。

另外,也可以使用其他经验公式来计算,例如:P = 760 × e ^ -(a/7924),其中 P 是气压,e 是自然对数的底,a 是海拔(单位:米)。

这个公式可以用来估算不同海拔高度的气压。

气压及海拔的对应关系

气压及海拔的对应关系

气压及海拔的对应关系
海拔增加,大气压减小。

海拔越低,气压越高。

在三千米范围内,每升高12米,大气压减小大约133帕。

影响气压的因素除了海拔以外,还有天候,季节,温度,纬度。

大气压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是负相关。

天候变化可在一夕之间气压改变 10mmHg,,这相当于 3500m到 3658m之间,,或 7925m到 8230m之间的变化。

气压的发现的历史:
1640年10月经过大量的实验托里伽利略的儿子托里拆利意识到:大气中空气的重量对盆子中的水银施加压力,这种力量把水银压进了玻璃管中。

玻璃管中水银的重量与大气向盆子中水银施加的重量应该是完全相等的。

大气重量改变时,它向盆子中施加的压力就会增大或减少,这样就会导致玻璃管中水银柱升高或下降。

天气变化必然引起大气重量的变化。

托里拆利发现了大气压力,找到了测量和研究大气压力的方法。

托里拆利的发现是正式研究天气和大气的开端,让我们开始了解大气层,为牛顿和其他科学家研究重力奠定了基础。

这一新发现同时使托里拆利创立了真空的概念,发明了气象研究的基本仪器—气压计。

大气压在现实生活的应用:
把带有吸盘的塑料挂钩压在很平的墙壁上,就可以用它挂东西。

活塞式、离心式抽水机能把低处的水抽到高处。

挤出钢笔管中的空气,放手后墨水吸入钢笔管。

用高压锅很容易把食物煮烂。

茶水盖上开一个小孔,水才容易倒出来。

还有高压锅炉、农用喷雾器、用吸管吸饮料、注射器针管吸药液等等,都与大气压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的海拔高度大气压和氧分压的变化对比我国幅员辽阔,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高山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

这些地区大多分布在边疆省区,具有重要的国防意义。

高原地带气候多变,寒冷、风大、空气稀薄,对人体构成了一个特殊的自然环境。

其中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降低,是高原环境对机体影响的主要因素。

在高原地区世居的少数民族,对高原环境已经适应,但一般人口稀少,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建设需要内地支援。

我军有守卫边疆的任务,内地人员进入高原地区日渐增多,因此如何保证进入高原的人员健康,我是军卫生工作的重要任务。

在海平地区,空气在每平方厘米上所形成的压力为101.3kPa(760毫米汞柱),在干燥空气中氧占20.40%,故氧分压为21.15kPa(159毫米汞柱)。

空气中氧所占比例基本不受高原影响,当大气压力因海拔增高而降低时,则氧分压按比例降低。

下面选择几个不同高度的大气压和氧分压的改变列表如下(表3-2)。

初抵3000米以上高原地区,由于大气压中氧分降低,肺泡气和动脉血氧分压也相应的降低,毛细血管血液与细胞线粒体间氧分压梯度差缩小,从而引起缺氧。

如果逐渐登高,有一个锻炼适应过程,在低氧分压环境中,机体可发生一系列代偿适应性变化,如通气加强,肺泡膜的弥散能力提高;循环功能加强,输送氧的能力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增加,红细胞中2,3-二磷酸甘油酸增多,氧离曲线右移,通过这些代偿作用,以便使组织可利用氧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

机体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可以较长期居住高原地区。

一般地说,长期居住可适应的最大高度为5000米。

但有人适应能力较弱,在5000米以下一定高度就失去了适应能力,而出现高原适应不全症。

在高原地区除了大气压降低对机体的主要作用,还有气候的影响,如寒冷、大风、雨雪以及紫外线照射等。

这些因素降低机体适应能力,往往是高原适应不全症的诱发和加重因素。

因此在相同高度的不同地区,由于气候不同,因而引起高原反应的发病率也不一样。

高度大气压kPa 氧分压kPa英尺米0 0 101.31(760.0mmHg)21.15(159.0mmHg)10,000 3,04869.51(522.6mmHg)14.55(109.4mmHg)17,0005,182 52.59(395.4mmHg) 11.01(82.8mmHg) 20,0006,097 46.44(349.2mmHg) 9.72(73.1mmHg) 23,0007,010 40.88(307.4mmHg) 8.57(64.4mmHg) 26,0007,925 35.88(269.8mmHg) 7.51(56.5mmHg) 28,0008,534 32.82(246.8mmHg) 6.88(51.7mmHg) 33,00010,058 26.12(196.4mmHg) 5.47(41.7mmHg 一、急性高原适应不全症(一)高原反应从海平面地区进入高原地区以后,在不同的高度,人群中有些可出现一系列不适反应,如头痛、头昏、失眠、乏力、四肢发麻、眼花、耳鸣;重的可发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胸闷、呼吸困难、心慌、浮肿等症状,称为高原反应。

多数人在两周内由于代偿适应功能的建立,症状可自行消失。

这些人发病较快,如无合并症恢复也较快,一般3~5天即可恢复。

也有少数人持续数月而不恢复的。

初入高原的人到海拔1000米以上就有人发病,随着高度增加,发病率增高。

下面是一部分人群从海拔1000米处出发到5000米高度,高原反应发病率的情况(图3-6)。

一般在3500米以下发病率占37~51%,3600~5000米发病率占50%。

有一个单位在3000米居留一段时间,再登高,抵达4500~5000米时才有一些人发生高原反应。

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生率与个体代偿适应能力和预先有无锻炼有关。

在代偿适应反应中主要是通过肺泡能气量增加,以增加肺泡气氧分压;并通过加强血液对氧的输送和增加组织对氧的利用。

高原反应的人主要是这几个环节的代偿能力低下或发生障碍所致。

因肺泡有水蒸气和较高的CO2分压,再加上氧的弥散入血,肺泡气与大气氧分压有一个很大的梯度差(表3-3)。

在海平地区,大气→肺泡气→动脉血→混合静脉血的氧分压之间的梯度差较大。

而进入高原,抵达5791米高度时,它们之间的梯度差变小。

例如,在海平大气氧分压为21.15kPa(159毫米汞柱),肺泡氧分压为13.83kPa(104毫米汞柱),相差7.32kPa(55毫米汞柱);而登高抵达5791米处,大气氧分压为10.64kPa(80毫米汞柱),肺泡氧分压为5.99kPa(45毫米汞柱),只相差4.66kPa(35毫米汞柱)(图3-7)。

此时大气与肺泡气氧分压差变小,主要是由于代偿性通气增加的结果。

通气增加是机体在高原的代偿适应的重要环节,主要通过呼吸加深来实现的,呼吸频率增加不明显(表3-4)。

由于呼吸加深,每分肺泡通气量增加,以提高肺泡气分压。

图3-6 高原反应发病率与行程─·海拔高度·─·─·发病率表3-3 在海平地区呼吸过程中各部分气体分压变化气体分压大气吸入气肺泡气呼出气动脉血混合静脉血(kPa)氮79.40 74.93 75.68 75.28 76.21 76.21氧21.15 19.86 13.83 15.96 13.30 5.32二氧化0.04 0.04 5.32 3.59 5.32 6.12碳水蒸气0.49 6.25 6.25 6.25 6.25 6.25总量101.08 101.08 101.08 101.08 101.08 93.90图3-7 在海平和5791米高度时氧分压的变化表3-4在不同高度每分通气量和呼吸频率的变化高度(米)每分通气量(升)每分呼吸次数海平地区8.85 123658 9.71 125486 11.06 126706 15.31 15发生高原反应的人,常常对低氧环境代偿反应较弱,没有明显的呼吸加深,因此每分通气量增加不多。

由于这些人代偿适应反应弱,因此登高到一定高度,缺氧症状比较严重。

目前有人认为,可用减压舱测定人群每分通气量变化,作为预测人群地高度适应的能力。

呼吸加深,可提高肺泡膜弥散功能,使肺泡氧进入肺泡壁毛细血管增加。

我国健康成人静息时氧的弥散量为23毫升/0.133千帕(1毫米汞柱)/分,每分钟约有250毫升的氧弥弥散入血,供组织代谢需要。

缺氧时,由于呼吸加强,参与气体交换的肺泡数增多和肺泡容量增加,同时开放的肺毛细血管数也增多和毛细血管扩张,这样就增加了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面积,血液从肺泡摄取较多的氧。

如果这种代偿能力弱,可促使高原反应发生。

缺氧时,向组织输送氧的能力提高。

正常人在海平地区安静状态下,平均每分种100毫升血给组织输送约为5毫升氧,正常心脏每分输出量约为5000毫升,那么每分钟就有250毫升氧输送给组织。

在高原地区,一方面心脏活动增强,每分输出量增加,组织血流量增多;另一方面,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增多,增强携带氧的能力。

这样在一定限度内可以补偿组织代谢对氧的需要。

如果这种代偿适应能力降低或尚未建立起来,也易发生高原反应。

初进高原,由于呼吸加强,二氧化碳排出过多,还可引起低碳酸血症和呼吸硷中毒。

PaCO2降低,可引起脑血管收缩,部分抵销缺氧引起脑血管扩张的反应,容易发生意识丧失。

(二)高原昏迷进入高原地区较高高度,有少数人可发生昏迷。

在昏迷发生前,常有头痛、头晕、呕吐等症状。

昏迷发生后常出现阵发性抽搐,大小便失禁,病人瞳孔常缩小而固定,或忽大忽小;少数病例有肢体强直或肢体弛缓性瘫痪。

1/5的病例眼底有小动脉痉挛,静脉扩张,视网膜乳头水肿。

高原昏迷常在3500米以上的高度发生。

根据67例发病高度统计,3500~4000米发病11.9%,4000~4500米发病28.4%,4500~5110米发病59.7%。

一般进入高原后1~10天内发病。

高原昏迷发生的机理,主要是由于缺氧(见缺氧时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早期可能由于缺氧,氧化过程障碍,能量供应减少,而致脑细胞功能降低。

正常脑内ATP贮存量很少。

ATP是推动“钠泵”的能源。

A TP减少。

“钠泵”作用减弱,则钾与钠离子在细胞内、外的浓度差减小,膜电位降低。

人吸入含8%氧的混合气体3~5分钟,脑电就出现每分钟2~7次的慢波。

高山运动员在减压舱内,当减压到相当于9000米高度大气压力时,脑电α波减少,慢波增多,出现神经细胞功能抑制现象。

缺氧进一步加重,A TP形成更加减少,不能维持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细胞内钠离子增多,氯也进入细胞内,水随之进入增多,发生细胞内水肿。

大白鼠实验性缺氧,有4~6%的大白鼠发生细胞内水肿。

1962年印度士兵急性高山病死亡率病例中,3/4有脑水肿病变。

除神经细胞水肿外,神经胶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也发生水肿。

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周围神经胶质细胞水肿,可以压迫血管;血管内皮细胞水肿,有的呈疱疹状向管腔突出或脱落,使血管腔狭窄或堵塞,造成脑微循环障碍,缺氧和脑水肿进一步加重。

严重缺氧,还可引起呼吸中枢兴奋性降低,二氧化碳排出减少,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升高。

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和缺氧,可使脑血管失去自家调节,而引起脑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和通透性升高,组织间液和脑脊液生成增多。

有的实验证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到 6.65kPa(50mmHg),脑脊液平均增加55%,脑脊液压力由正常0.69~1.78kPa(70~180毫米水柱)升高到2.82kPa(285毫米水柱)。

在西藏地区高原昏迷病人,有人测定过10例脑脊液,其中7例脑脊液压力升高。

脑水肿(包括细胞水肿和间质水肿)和脑脊液增多,使颅内压升高超过3.96kPa(400毫米水柱),可压迫脑的小血管,动脉血灌流明显减少。

高原昏迷的许多临床症状是由于缺氧和颅内压升高所引起的。

(三)高原肺水肿高原肺水肿发病率较高。

一般由海平地区初入高原或重返高原一周内发病。

据218例高原肺水肿发病与高度的关系统计,3500~4000米,占28.3%;4000~4500米,占34.4%;4500~5100米,占37.3%。

高原肺水肿发病急骤,临床症状除有一般高原反应症状外,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开始为干咳或有少量痰,以后即咳出均匀混合、稀薄的粉红色或白色泡沫痰。

呼吸急促,有时每分钟高达30~40次。

病人惊恐不安,心慌、胸闷、紫绀、两肺满布湿罗音。

高原肺水肿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广泛的呈片块状分布的肺泡水肿,偶而可见透明膜形成(这是肺泡水肿液中的纤维蛋白沉积所致)。

肺水肿最早在血管周围间隙形成(间质水肿),当这些间隙扩张,压力超过了肺泡压,则液体进入肺泡。

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充血,偶而可见血管周围有出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